中考散文阅读题训练 43页

  • 144.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散文阅读题训练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散文阅读题训练(一)‎ 散文阅读如何备战中考 一、散文的特点 ‎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 二、散文分类 ‎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胡适的《我的母亲》。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中考主要考记人、叙事散文,偶尔也考状物写景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第四册第二单元的几篇散文诗。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 ‎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 三、考点分析 ‎ ‎1、主题概括 ‎ 考点之一——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方法:(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从中概括;‎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 ‎(1)线索 ‎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 ‎3、品味语言 ‎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 ‎(2)词语妙用: ‎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 ‎4、表达方式的作用 ‎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 ‎(1)描写的作用 ‎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 ‎(2)议论的作用 ‎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 ‎(3)抒情的作用 ‎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 ‎5、表现手法 ‎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若问某个句子的手法那肯定是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比如《爱莲说》)‎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 ‎6、发展性考题 ‎ ‎(1)仿写 ‎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 ‎(2)谈感受 ‎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 ‎(3)续写 ‎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 散文阅读的考点归类 ‎ 中考散文阅读要求答题要点 ‎1、把握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中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态度。‎ ‎3、领略作品的人生哲理、优美意境。‎ ‎4、理清句子的顺序。 ‎ ‎5、领会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效果)。 ‎ ‎6、领会精彩词语的妙用。 ‎ ‎7、能顺着文章意思仿写句子。‎ ‎①语句的顺序:上下文意,关联词。 ‎ ‎②句式的变化:各种句式的作用。 ‎ ‎③词语的妙用:含义,描写对象,感情色彩,修辞搭配。 ‎ ‎④句子的仿写:结构,修辞,语意。 ‎ 四、散文阅读如何备战中考? ‎ 散文因其语言的优美、涵义的丰富、思想的真切、主题的深刻而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头戏。同时,也正因为上述特点而成为阅读考查的一个难点,因为它的“散”,初中生有时候还难以迅速地把握。我们以为,对于散文阅读的备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 首先要知道考什么。‎ 从内容来看:主要是考查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具体考点如下表格);‎ 从材料的来源看:所选材料都来自课外,以整篇全选者居多;‎ 从测试的题型看:以理解分析、简述和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主观题、表述题为主;从测试的形式看:又以整体阅读、鉴赏阅读为主。‎ 其次要知道怎样考。应明确知道考点,精心设计试题,抓住 “三以”、一“规律”。‎ ‎“三以”是:一以课本为例,二以培养语感为切入点,三以揣摩语言为突破口,四以课外材料为检测点。‎ 一“规律”:即“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 中考散文阅读题训练(二)‎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历年中考考点:‎ ‎1.整体感知题: ①线索、思路; ②内容、情感、主旨。‎ ‎2.局部探究题: ①    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②品味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3.拓展延伸题:联系生活,谈感受,谈启迪,表达个性见解。‎ 阅读散文步骤如下:‎ ‎1、整体理解作品。辨清散文类型、写作的话题,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 ‎2、抓线索、理思路。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的红线,理清线索,也就是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散文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或是作者的感情、文章的标题。‎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从整篇文章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一定要注意文章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它可能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 ‎4、揣摩词句、品味语言。一方面要从语言本身去揣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 重要题型和解题技巧:‎ 一、整体入手,概括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如2007年武汉市中考阅读题《海边荒石》问题之一:“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再如2007年陕西省中考阅读题《浇花》问题之一:文章结尾,作者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一般是篇末的议论抒情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另外,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时,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同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语言,领会意境   品味语言,要从作者的用词造句去分析,也可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知识修养、语言风格等分析。领会意境,是指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会作者创造的意境,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一)字词含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品评加点词语作用。‎ 如2007年重庆市中考阅读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问题之一: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时要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还要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至于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注意体现出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二)分析关键句或哲理性语句的含义,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下面我们看一下这种题型的几种考查方式。如2007年重庆市中考阅读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问题之一: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9)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如2007年成都市中考阅读题《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问题之一:文章结尾说:“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再如2007年杭州市中考阅读题《青青庭院》问题之一: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面对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三)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如2007年成都市中考阅读题《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问题之一:读了本文,也许你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请根据文中作者对“幸福”的感受,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再如2007年重庆市中考阅读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问题之一: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1)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四)续写。‎ 如2012年南京市中考阅读题《城市农夫》问题之一:阅读(4)段中下面这句话,结合链接材料揣摩舅舅当时的心理,完成后面的填空。“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链接材料]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摘自2007年央视春节晚会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的《心里话》)舅舅流下了_____________的泪水,因为他_____________。这样的问题一般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三、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一)分析散文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感情。如2007年城阳市中考阅读题《城市的胎记》问题之一:请找出本文的线索。抓线索的方法:一是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入手。(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二是从标题入手。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四是从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入手。考题形式有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时要找准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即可。   (二)理清文章顺序。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如2007年高密市中考阅读题《故乡的投影》问题之一:请把从原文中抽出的这句话放回文中正确位置。答这种题时要注意审题,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 ‎[实战演练] 之一: 《靠窗的位置》  (张翔)‎ 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急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动。   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没有倒过时差来。但是他的兴致却很高,嚷嚷着要好好逛逛。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走。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息的地方坐着喝点儿东西,然后,再继续逛。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急待地感受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的景致。朋友似乎显得更为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只要有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 恰巧那天,小侄子和我一同去逛。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   下午,我们找了一家饭馆吃饭。这一次,朋友还是抢先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可是我的小侄子忍不住了,闹腾着也要坐在靠窗的位置。   于是我就对朋友说:“你让他坐窗边吧。”‎ 朋友眼中闪光一丝忧虑,说:“坐窗边多危险啊!”‎ ‎“没关系,这窗户这么厚,而且都是固定好的,怎么也不会掉下去的……”   “可是……”朋友还要说话,他的妻子忽然笑了起来,指着他的脑门说:“笨蛋!这里是中国啊!你真是又犯糊涂了。”‎ ‎“哦哦……”朋友也大笑起来,忍不住直拍自己的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看着他们这样,我反而糊涂了。我忍不住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啊?我怎么没听懂啊?”‎ ‎“他时差倒过来了,脑子又犯糊涂了。”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耶路撒冷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   此刻,朋友早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小侄子了。但他看上去还是有些不习惯,依旧不停地打量着小孩儿,眼中满是怜惜与疼爱。显然,那个硝烟弥漫的异国早已经把朋友的心打磨得战战兢兢,而我却分明看见,在他这颗战战兢兢的心里,却装满着对亲人、对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 。 (摘自《世界军事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 ‎2.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朋友的“迫不及待”,暗示了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使用?‎ ‎ ‎ ‎ ‎ ‎3.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贪婪”一词是否存在感情色彩的不当?为什么?‎ ‎ ‎ ‎ ‎ ‎4.试在文中画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5.在构思上,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意外,使行文曲折有致。试各找一例加以说明。‎ ‎ ‎ ‎ ‎ ‎6.你认为文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 ‎[实战演练] 之二:‎ ‎① 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 ‎② 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 ‎③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 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⑤ 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 ‎⑥ 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 ‎⑦ 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 ‎⑧ 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 ‎⑨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 ‎⑩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 ‎1、作者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 ‎ ‎ ‎ ‎ ‎ ‎2、第⑥⑦自然段通过友人的话,说明形成清源山、于山石壁榕生命奇观的条件。作者最着力强调的是: (3分) ‎ ‎3、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 ‎ ‎ ‎ ‎ ‎4、石壁生命进行曲的寓意是什么?(3分) ‎ ‎ ‎ ‎ ‎ ‎5、给这篇散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 ‎ ‎ ‎6、阅读下面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再补写两个比喻句,来形容石壁榕的树根。(4分) ‎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有的像 。有的像 。 ‎ 中考散文阅读题训练(三)‎ 散文阅读技巧-----巧用“套话”答题 ‎ 阅读一篇散文,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技巧的鉴赏,考生得分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说明多数考生还需要加把火候。 ‎ ‎  考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文章学知识,以及回答问题时常用的套路,即:使用正确的套话,再添加一些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正确答案就出来了。 ‎ ‎  注意散文的开头结尾 ‎ ‎  散文的构思多由“实”到“虚”,而开头常见的几种模式是:一是欲扬先抑;二是先言他事他物,由此引入;三是对比、映衬开端。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 ‎  问题常设置为“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基本可分3步进行:首先说明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指出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当然也有不少文章开头就亮出观点,统摄全篇;也有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 ‎  散文的结尾。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即所谓的“卒章显志”。除了注意开头与结尾的方式方法外,在行文段落上,还要审视承上启下(或启下)的过渡句、段的作用,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 ‎ ‎  现代文阅读经常涉及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引用、反复等,命题者常常结合重要句子的理解对其进行考查。 ‎ ‎  比喻。如《春天的梦》第16题:“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它在文中的含义。答出这句话的含义,要结合上下文,透过喻体,审视本义。 ‎ ‎  拟人。如《看树》第18题: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这句话。这是一个兼用拟人、比喻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把往事中不愉快的情感说成是“褶皱”,这是比喻;将风的吹拂说成“抚摸”,这是将风拟人化,从而将抽象的情感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作者抛开往日的烦恼后平和的心境。 ‎ ‎  对比和衬托。对比、衬托实际上是作者采用曲笔的方式来含蓄、深刻地表现思想情感。 ‎ ‎  对比。比如《草堂"诗魂》的第20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前一问从表现手法处设问,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些对比可以通过划分层次来明确,共有两大方面6处具体对比。全篇都使用对比,必定和文章的主旨关联,因而好处可表述为: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集中。 ‎ ‎  衬托。如《壶口的黄河》开头偏不写黄河和壶口的黄河,而是写“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太湖的水又有点小”,以此反衬黄河最有“中国味”,从而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 ‎  引用。如《阳台上的遗憾》第20题:文章第5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引用手法除“丰富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增添文学色彩”等形式上一般意义的作用外,还能更深刻地揭示中心内容。如懂得这些,结合文本就能答出: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失去铺垫仿拟对象;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 ‎ ‎  反复。如《报秋》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反复最一般的作用是通过反复强调突出某个意思,造成某种气势从而起到某种强化作用。造成一种强烈的效果。这里是词语的连续反复,结合文章可知,6个“便”字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强调时间的飞逝;而5个“领取”的连用,层层铺展,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 语文试题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在解这类题时,首先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再思考改变人称的具体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最后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实战演练] 之三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选自《读者)2007年第23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4分) ‎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3分) ‎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3分) ‎ ‎4、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3分)‎ ‎“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瑰花如雪。”‎ ‎5、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谈谈你的理由。(5分)‎ ‎[实战演练] 之四: 《会唱歌的火炉》(迟子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愉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 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选自《迟子建散文》)‎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 (1)帷幕( )(2)装载( ) (3)愧疚( ) (4)接触( )‎ ‎2、“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一句中“本分”是什么意思?从我们家拉烧柴的“本分”做法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3分)‎ ‎ ‎ ‎3、文中“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4分)‎ ‎4、第三段在文中是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3分)‎ ‎5、不倦歌唱的火炉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但拉柴却充满了艰辛。请谈谈艰辛的具体表现。(至少答出四方面)(4分)‎ ‎6、劳动是艰辛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从“我”在寻找风倒木时表现出来的“贪玩”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3分) ‎ ‎7、作者把取暖的火炉比喻成“有着金嗓子的歌手”,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4分)‎ ‎8、作者追忆少年往事,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哪一点引发了你更深入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5分)‎ ‎ 中考散文阅读题训练(四)‎ ‎【知识导学】‎ 叙事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一种是着重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如: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等。它们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另一种是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阅读叙事性散文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明确人称,理清顺序 记叙的人称有三种,以第二人称“你”来写的甚少,但第二人称好像是面对面的对话,较易抒发作者的感情。第一人称“我”较常见,但文学作品中的“我”只能视为人物形象,起串联情节的作用,为线索人物。记叙的顺序通常有顺叙、倒叙、插叙等。使用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三、抓住线索,掌握布局 记叙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线,它可以是人、物、事、情、活动,也可以是某种行为、问题、认识,甚至是一句话。它是作者展开文章内容、安排情节的思路,因而理清线索,有利于掌握全文的布局。散文的线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胧到明朗,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 四、抓住特殊语句,领会文章主旨 叙事性散文是以记叙为主的,但其中也有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阅读中抓住这些特殊句,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描写能较好地刻画出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场景等;抒情则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与作品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显示中心;议论能直接点明或加深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段旨乃至全文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五、研读重点段落 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 六、透析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回答问题时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作为鉴赏的术语。‎ ‎[实战演练] 之五: 《私房钱》(佛刘)‎ 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家里为了给父亲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为了能挣点钱,也不顾我们的劝阻做起了钟点工,去帮一户人家看孩子。家境困窘到了极点,也许,下一笔医疗费就得向亲朋好友借了。 ‎ 一天下午,母亲递给我一个存折。母亲说:“去取了吧,给你父亲看病。”我吓了一跳,本来我也以为是母亲在骗父亲的,没想到母亲真的有私房钱,而且不少,竟然有一万多元。母亲似乎看出了我的疑问,轻轻地说:“那是你父亲的私房钱,我在整理他的衣物时发现的。没想到你父亲自己还存了这么多私房钱,都快死的人了,到现在也不说。”母亲沉默在那里,半天才叹了一口气说:“先给他治病吧,①先别跟他说。”母亲的话包含着很多的凄凉和爱意,我看见眼泪在母亲的眼眶里含着。 ‎ 医生告诉我,父亲快不行了,也许就是这两天的事。尽管对于父亲生命的终止大家都有思想准备,但是事到临头仍是禁不住地惊慌。有时候我望着父亲蜡黄的面孔,真想大哭一场;有时候我坐着坐着,眼泪就会不住地流下来。有什么比亲人的离去更令人伤心呢? ‎ 夜深了,我让母亲和弟妹都回家了。我想也许只有我一直陪着父亲,才能减轻自己的悲伤。在这最后时刻,留给父亲的只有亲情了。给父亲喂了药,又给他梳了梳头发。父亲的头发已经很少了,少得让人心痛。父亲一动不动,似乎沉浸在亲情的海洋中无法自拔。真的想就这样一直下去,真的想永远挽留住父亲的生命。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有话要说,我站在他的跟前,看着他微睁的眼睛。等了半天,父亲终于说:“儿子,爹看着你们一个个地长大,我也就放心了。只是有一件事我放心不下:我走了,可是还有你娘。你娘这一辈子很不容易,我这一辈子欠你娘的很多很多,现在是来不及偿还了。儿子,记着,以后要对你娘好,也算是你对你爹的好。”我不敢看父亲的眼睛,我害怕自己坚持不住会放出悲声。父亲又说:“爹还有一件事,儿子,你记着,在爹的那件蓝色棉大衣里,爹还有一点儿私房钱,原来是为你爷爷奶奶攒的,你爷爷奶奶没了后,是给你娘养老的,我怕自己走了以后你娘生活没有着落。所以,儿子,你记着,爹的病就这样了,那钱你一定不要动,②现在也不要告诉你娘,等我走了,留着给你娘……”我的泪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流下来的,就那样一滴滴打在爹的头上。我真想把母亲喊来,听一听父亲说的这些话,听一听世间这纯真的情感。可是父亲也永远都不知道,他那笔私房钱已被母亲用来为他治病了。 (选自《感动大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 ‎ ‎1.简要叙述父亲攒“私房钱”的来由和用途。 ‎ ‎2.细读第二段,想象一下,关于私房钱的问题,父亲母亲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请你设计一段他们的精彩对话。 ‎ ‎3.文中前后两处画线句子都说不要告诉对方,试揣摩父母各自真实的想法。 ‎ ‎4.“真的想就这样一直下去”,句中的“这样”具体指的是什么? ‎ ‎5.父亲临终前的话里包含了哪些内容?这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 ‎ [实战演练] 之六: 《溪 流》 (贾平凹 )‎ 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土地了。 ‎ 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 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虽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 我常常这么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许会成洪波,但它来自云里;溪是有根的,它凉凉地扎在山峰之下。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的,其实这是错了。它最有着内涵,最有着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着很大很大的海的,永远蕴涵着感情、不安宁地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但,它却是太阳晒不干、黄风刮不跑的。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 ‎ 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块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A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它的芬芳,竹林给了它的凉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 它在流着,流着。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B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丛腐根呢。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 我是这么想的,C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这本小书的小序了。 (选自《贾平凹小说新作集》) ‎ ‎1.试理出文中对于山溪描写的顺序。 ‎ ‎2.谈一谈溪流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 ‎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溪流? ‎ ‎4.文章最显著的特色是什么? ‎ ‎5.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C三处中任选一处,结合语境进行赏析。 ‎ 我来赏析()处:________________ ‎ ‎[实战演练] 之七: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 ‎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 ‎⑤唯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 ‎⑥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 ‎⑧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这样,死亡就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⑨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 ‎⑩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 ‎{11}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 ‎1.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暗示”指的是什么? ‎ ‎2.作者围绕“生命的暗示”提出了哪些看法? ‎ ‎3.阅读第⑦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解读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的? ‎ ‎4.第⑨段“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的含义是什么?‎ ‎ 中考散文阅读题训练(五)‎ 一、中考散文 ‎ 中考主要考记人、叙事散文,偶尔也考状物写景文。‎ 中考主要考感情浓郁的记人、叙事散文。‎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 品读散文要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 二、考点举例 ‎1、主题概括 ‎ 方法:(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从中概括;‎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 ‎(1)线索 ‎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2)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 比如:由内而外、从下到上、由近而远、由实而虚等等。‎ 还比如: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 答题思路: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实战演练] 之八: 《留一些给自己》 (乔叶)‎ 天落急雨,行人莫不脚步匆匆地奔走。匆忙中我看见:一位母亲骑自行车带着孩子,孩子穿着一件偌大的米黄色雨衣,而母亲却尽着衣服淋雨,头发和衣服都已经湿漉漉了。 ‎ ‎“喂,你穿上雨衣,让孩子钻你背后不就得了?”骑车超过她时,我忍不住多了句嘴。其实这常识性的做法她一定晓得,我多嘴的原因,也有些缘于好奇。 ‎ ‎“儿子喜欢看雨,钻到我后面就看不到了。”母亲说,“再说这样孩子的腿也可以保护得更严一些。”“那你自己呢?”“顾着孩子呢,哪还顾得了自己!” ‎ 为了孩子就不需要顾自己!自己感冒了不一样会连累孩子吗?面对这样大公无私的母亲,我真的很疑惑。换了我,我不会这么做。如果餐桌上有四块虾饼,我会叮嘱儿子至少给我留一块。其实我不是爱吃虾饼,只是想让他学会心里装着他人,这他人,当然应该包括母亲。一个连母亲都会忽视的孩子,我不敢设想他还会对其他人有什么爱心。适当的时候,我要求孩子给我洗脚和洗脸,尽管他把我的衣服都弄湿了。这当然是一种爱的交融和特别的游戏享受,但更重要的,我是想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那份责任。也因此,我要他帮我去买菜,帮我记家里的流水账。我有病的时候,我要他为我拿药;困倦的时候,我要他叫我起床……虽然他只有五岁。 ‎ 我是一个懒妈妈,也是一个笨妈妈,是个可以照顾他,同时也需要他照顾的人,我就是想让孩子这么认为。和那些孩子不吃酸就绝对不买醋的母亲相比,和那些辞掉工作陪孩子读书的母亲相比,和那些孩子上了大学依然还为孩子洗头叠被的母亲相比,我承认我也许是一个自私的母亲。但是,我宁愿留一些自私给自己。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我获得了一个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大家都说,“孩子还小,不能离开妈妈。”但我说:“机会很少,我不想丢掉机会。”顶着种种压力,我终于离开孩子去了。一年之中我回家十次,劳累之状可以推想,但我不后悔。后来有朋友半开玩笑地说我心狠,我郑重地请教她:“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只要我活着,他永远都有理由需要我,那我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要再出去?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要离开他?”‎ 朋友沉默。在她的沉默中我听到了答案:确实有许多母亲,尤其是上一辈传统型的母亲都是这样选择的。她们的选择,我尊重,但不认同。难道做了母亲就必定意味着牺牲吗?我去进修,短期来看确实给孩子少做了许多饭,少洗了许多衣服,少讲了许多故事,但如果这能换取我某个重要阶段的上升和进步,让孩子长大后能从我这里汲取更多的精神上的营养,那么这种久远的回馈,难道不是更有意义吗? ‎ ‎“孩子,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我为说这些话的母亲遗憾,遗憾她们狭隘的付出,也遗憾孩子贫乏的得到。在这个人文关怀越来越深沉和细致的时代,我真的怀疑为了孩子而把自己湮没的母亲就一定是个好母亲,我不相信连自己都没有了的母亲,会是一个健康的、完全的母亲。我甚至残酷地觉得,那些为了孩子而把自己的一切才华都无条件放弃的母亲,其实才是最不称职的母亲。 ‎ 留一些余地给自己,就是留一角蓝天给孩子。 (选自《时文选萃》) ‎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①狭隘: ‎ ‎②贫乏: ‎ ‎2.读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 ‎①据你理解,“这种久远的回馈”应当指什么? ‎ ‎②“残酷”一词在文中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3.人们总在赞美那些为了孩子连自己也不顾的母亲有多伟大,可是本文却说这样的母亲是最不称职的母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请你对有关文句概括后作答。 ‎ ‎4.有时,你兴致勃勃想为母亲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减轻母亲的负担,可是母亲总是说“你还小,做不了”。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一处画线句子的理解。 ‎ ‎5.如果有人说本文作者之所以主张“留下一些给自己”,其实是因为她并不爱自己的孩子,你将如何反驳这种观点?(可以借用文中的某些说法) ‎ ‎ [实战演练] 之九: 《想象鸟鸣的幸福 》(曾柱)‎ 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它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的,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声声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子,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树林,唤醒房屋。 ‎ 鸟能在很短的时间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房顶抵达另一家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 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鸟声,这是个有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阴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形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 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唧唧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 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是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最亲密的联盟。” ‎ 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选自《中华散文》) ‎ ‎1.阅读全文后,请你说说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 ‎ ‎ ‎2.阅读文章前三段,请你概括一下鸟鸣有什么特点。 ‎ ‎3.文章第五段插叙上个世纪50年代鸟遭受到的迫害一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4.文中第五段中引用了《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其用意是什么? ‎ ‎[实战演练] 之十: 《只慢八分钟》(龙应台)‎ 离终点站还早,电车里的人突然纷纷起身,陆陆续续全走空了。我一边下车,一边问身旁的人发生了什么事。 ‎ 瑞士是个难得“发生什么事”的地方。该送信的时候,邮差就到了门口。秒针走到了某一点,该进站的火车就进站了。任何时候往街头一站,看见的是电车平静地滑行,行人耐心地等待红灯转绿,汽车耐心地等待行人过街。还有,河里的白天鹅排列整齐地游过桥孔。 ‎ 看街景的人会觉得无聊:街上没有打架的人,即使有人打架,也不会有看热闹的人群。街上也难得听到尖锐刺耳的紧急刹车声,更不会有愤怒的驾驶者推门而出,挥着拳头破口大骂。偶尔碰到堵塞,瑞士人在车里冷静地等着,不会有人按喇叭。若有人按了喇叭,那大概是法国人,要不然是意大利人,反正不会是瑞士人。 ‎ 有个修饰整齐的主妇对我说:“前面出车祸了,汽车撞上电车,铁道不通了。”我开始焦急起来:等警车与吊车抵达现场,拖开肇事车辆,铁路局重新调度通车,恐怕天就要黑了!我想起纽约的经验:车厢塞得满满的,陌生人带着汗味的肉体紧紧压迫,令人想别过头去大吸一口新鲜空气。等上一个小时,还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铁路局也不觉得有解释的必要,更别提道歉了。 ‎ 这一回,要等多久呢?五分钟已经过了吧,正想看看手表,却瞥见一辆蓝色的公车从转角处缓缓开来,优雅地停在我们面前;是一辆空车,车门打开,制服笔挺的驾驶员阔步下来,向大家道歉,然后念出这辆临时车将停的站名,“下一班临时调度车将在五分钟后抵达。”乘客安静地顺序上车,安静地坐下,公车平稳地向前滑去。 ‎ 从下车到上车,不过八分钟时间,车子经过车祸现场时,吊车正把肇事车前轮悬起,电车司机拿着一块抹布,正在擦拭玻璃车窗。周围,没有看热闹的人。 ‎ 只迟到了八分钟!我应该满心感谢,但是我却觉得震惊,震惊中还有一点不寒而栗——把“效率”发挥到如此极致的人,是怎么样的一群人? ‎ 效率,其实只是瑞士人事事讲究“完善”的结果之一罢了。瑞士生活的悠闲就像浮游波上的野鸭,写意自在,唯一的痕迹就是水上的一缕涟漪。细看才会发觉水里的鸭脚划动得很费力,尤其当逆水的时候。在瑞士人闲适的生活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复杂的、一点都不闲适的机器在费力的运转着,其中每一个螺丝都上得很紧。‎ 一定是先有千千百百人在做一板一眼、一丝不苟的事情,固执细心到连半截螺丝钉上的纹路都不会放过,然后才可能有悠闲的瑞士生活;一定是先有那么多分毫必争、锱铢必较的人民管理交通、组织金融、计划教育、督导政治,然后才可能产生这么安静的社会。 ‎ ‎……走到家门口,看见自己的脚踏车斜靠着墙,那根支柱已经坏了三个月了,脚踏车必须倚墙而立。阳台上的天竺葵死了一棵。抬头一看,所有的阳台都缀满了怒放的、鲜红的花,我的阳台是唯一夹着一株死了的天竺葵的。拿钥匙启门时,在红色的门板上赫然发现一个小小的手掌印,巧克力糖的颜色——我们家,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国民。 ‎ 我想,我是做不了瑞士人的:尺寸不合。 (选自“中华语文网”) ‎ ‎1.请用几个词语简要概括作者对瑞士和瑞士人的基本态度。 ‎ ‎2.品读全文,揣摩文末画线句,并说说它的深层含义。 ‎ ‎3.阅读全文,品析第六自然段画线句,说说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瑞士人的什么特点。 ‎ ‎4.请概括一下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不超过50个字) ‎ ‎ 中考散文阅读题训练(六)‎ 如何阅读散文 一、简言之,散文写作与阅读都要搞清楚三点:一是写什么?二是为什么写?三是怎样写?‎ 写什么?即写了什么人、事、物、情。‎ 为什么写?即这人、事、物、情有什么值得写的,能表明作者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者能给读者以什么启示。‎ 怎样写?即该文是如何组织材料的,组织材料的依据是什么,逻辑顺序是什么,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技巧,语言怎么样。‎ 二、完成考试中的散文阅读理解题要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 一是认真阅读全文:理解文意——知文本;二是认真阅读考题,一个字一个字读清:审清题意——明方向(思考方向,答题方向);三是认真组织答案:表达准确——炼词句。‎ 三、散文阅读要养成几个习惯 第一遍:标小节号的习惯。通读全文,把你认为代有提示性的词语、短语、句段作上标记;或将文章层次用简练语言概括一下。‎ 第二遍:揣摩问法的习惯。出题人为什么要这样问,他想考哪个考点(知识点),他这个题有几个问,有几层意思,他赋有几分,应该答几点才不致于丢分。‎ 第三遍:将自己的答案放回原文的习惯。答案想好了,要简单地检验一下,可以将答案放回原文去,前后品读一番,看是否契合原文作者的本意。‎ ‎[实战演练] 之十一: 《最精彩的“游戏”》(陈大超) ‎ 网吧,是不少人玩游戏的地方。刘西在网吧里呆了几年,没有玩过一次游戏,但他却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居然在网吧里学会了用电脑制作动画,然后跑到北京闯荡,竟然比许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吃香。 ‎ 刘西当然也想成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那个让他欲哭无泪的高考成绩,却把他推到了武汉市一所很普通的专科学校。在这个学校毕业后果然很难找到工作。他的那个在网吧里当网管的工作,还是他父亲帮他找的。虽说月薪只有500元,但也有人羡慕,羡慕他可以一天到晚玩游戏。然而,他却用这里的有利条件,学起了电脑画画。 ‎ 做网管,有时只对新手指导一下就行了,其他时间,他从网络的汪洋大海里搜寻自己需要的知识,一边让自己的眼睛贪婪地吸吮着,一边用自己的手在纸片上做着笔记。那些记在纸片上的东西,他又当宝贝似的在电脑里整理好,他后来把这些笔记从电脑里打印出来,装订成一本书,足足有两块转头那么厚!“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我眼里,它比这么厚一摞现金还宝贵。没有这种积累,我后来根本不可能在工资上跟别人讨价还价。” ‎ 他是1999年下半年到网吧里当网管的,到了2000年10月的一天,他就在电脑上画出了一幅平面美术作品,“别看那只是一个花瓶,它对我来说,就像黑夜的一个火把,让我一下子看清了我长久摸索的路,果然就在自己脚下!”刘西说。到了2001年8月份,他也终于画出了一个女孩子接受一个男孩子献花的动漫作品。当作品成功完成的一刹那,他的身体因为过分激动而打起了冷战。而一道又一道喜悦的浪花,又从脚下一直往头上涌,涌得他独自一个人坐在那里,白白的脸变得通红。“那一刻,我的眼前变得无比的明媚灿烂,我仿佛看见有无数的好事已经在排队等着我!” ‎ 刘西便在网上搜索,看哪里有举办动画大赛的消息。两个月之后,他得到他的题为《为什么有的人会变成侏儒》的动画作品在“中国科技在线”举办的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的消息!“参加这次大赛的有一千多人,还有台北和新加坡的高手,我能得奖,说明我拥有了可以在此方面与很多人一比高低的竞争力!”他的自信心由此也更加高涨。他又接连参加了很多大赛,他的获奖证书,也由一本变成了厚厚的一大摞。 ‎ ‎2004年他告别小网吧到北京去发展,到北京后的第一天,他就找到了月薪1700元的工作。“别人一看我的那些证书就答应我了,并让我提出工资要求,我想了想,鼓起勇气说,1700元吧。没想到,我离开那家公司时,人家老板却笑着对我说:像你这种人才,月薪至少应该是2500元。”一年后,他又跳槽到一家设在北京的韩国公司,月薪拿到了4500元! ‎ 刘西不仅在北京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也找到了满意的新娘。2007年1月底,他带着漂亮的新娘,回到老家举行婚礼。 ‎ ‎“人生最精彩的游戏,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这样笑着跟我说。我说我想把你这句话,送给那些喜欢在网吧里玩游戏——而不惜荒废学业的人。 (选自《青年文摘》) ‎ ‎1.请给文中黑体字注音: ‎ 吸吮( ) 装订( ) 一摞( ) 高涨( ) ‎ ‎2.“他从网络的汪洋大海里搜寻自己需要的知识,一边让自己的眼睛贪婪地吸吮着”一句中“贪婪”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刘西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题型解析:对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需联系上下文,然后进行推敲挖掘出语句的深层次意义,这样才能准确地答出字词的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3.文章第四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 题型解析:解答修辞作用类试题,表达效果要答出两点,(1)修辞手法的通用作用,(2)修辞手法的语境作用。 ‎ ‎4.作者在写刘西当初毕业时的处境和他现在的成就时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题型解析:对写作手法的探究,先要弄清所问的内容范围,再确定具体的手法。在答其好处时,需联系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因为一切写作手法都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 ‎5.最后一段中刘西说的话有多方面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 题型解析:句段作用类题目的解答要从内容方面和结构方面来解答。 ‎ ‎ [实战演练] 之十二:《虚拟与现实》[墨西哥]伊格纳西奥·洛佩斯 ‎ 饥肠辘辘的我匆匆进了一家餐厅。我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来,希望利用这难得的几分钟边吃东西,边修改电脑系统中的一些错误。我打开笔记本电脑,这时身后一个小小的声音吓了我一跳:‎ ‎“先生,你有零钱吗?” ‎ ‎“我没有,小伙子。” ‎ ‎“我只想要点钱买个面包。” ‎ ‎“那好吧,我给你买个面包。” ‎ 我的电子邮箱里有很多新邮件,我读着里面的内容,因为一些小笑话哈哈大笑…… ‎ ‎“先生,给我要点黄油和奶酪吧,我想抹在面包上吃。” ‎ 我这才发现小男孩还没有走开。 ‎ ‎“好吧,我给你,但是之后你要让我工作,我很忙。好吗?” ‎ 我的午餐来了。我替小男孩叫了吃的。 ‎ 小男孩坐在了我对面,他问我:“先生,你在干什么?” ‎ ‎“我在看电子邮件。” ‎ ‎“电子邮件是什么?” ‎ ‎“就是别人通过互联网发给我的电子信息(我知道他听不懂,但我希望能尽快摆脱这些问题),就像一封信,但是通过互联网发送的。” ‎ ‎“先生,你有互联网吗?” ‎ ‎“有,在今天的世界,它是很重要的。” ‎ ‎“什么是互联网?” ‎ ‎“是电脑上的一个地方,在那里我们能看东西,能听东西,能认识朋友,能看书写字,可以做梦,可以工作,可以学习。虚拟世界里什么都有。”‎ ‎“什么是虚拟?” ‎ 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我知道他听不懂多少,我只希望这之后他就能让我好好吃饭。 ‎ ‎“虚拟的东西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东西,我们可以在那里梦想着很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幻想,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 ‎“多好啊,我喜欢!” ‎ ‎“孩子,你明白虚拟的意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也有电脑?”我感到很诧异。 ‎ ‎“不,但我的世界也是这样的,是虚拟的世界。我妈妈整天都在外面,很晚才回来,我几乎看不到她。我每天要照顾总是哭个不停、总是要吃东西的弟弟,我给他水喝,骗他说那是汤。我爸爸很早以前就进监狱了,但我总是想象我们全家都在一起,在家里,有很多吃的,圣诞节也有很多玩具;我想象着自己每天上学,某一天能当上医生。这是虚拟的,先生,不是吗?” ‎ 我关掉了电脑,却没来得及阻止眼泪落在键盘上。我等着小男孩狼吞虎咽地吃完他的午餐,我付了钱,又给了他点儿钱。这时,我真实地感受到,我们每天生活在荒唐的虚拟世界里,却没有意识到,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 ‎1.根据你对上下文的理解,在文中横线上填写出小男孩说话的内容。 ‎ ‎2.本文描写人物主要运用了那几种描写方法?(举例说明) ‎ 题型解析:此题提醒我们要掌握一些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 ‎3.阅读全文后,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抓住故事情节及文章中心作答即可。 ‎ ‎4.怎样理解文中“我关掉了电脑,却没来得及阻止眼泪落在键盘上”这句话。 ‎ 题型解析: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的考查,属于理解层次的测试。联系上文小男孩说的话,以及下文“我”的行为和感触作答即可。 ‎ ‎ [实战演练] 之十三:《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 ①‎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②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来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苗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 ‎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 ‎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 ‎  ‎ ‎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 ‎  ‎ ‎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 ‎  ‎ ‎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 ‎  ‎ ‎ 中考散文阅读题训练(七)‎ 散文阅读四要决 一、理清材料 正因为散文取材自由广泛,‎ 所以,阅读散文时,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写的是哪些具体材料,懂得作者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如,有的散文写人和事,阅读时要注意理清它所叙述的是怎样的人和物,然后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的散文是写景的,阅读这类文章就要弄清文中写的是什么景,哪些景,然后再综合考虑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二、找出线索 一篇散文写了许多材料,怎样才能有机地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呢?这主要靠线索。有人把材料比作珍珠,把线索比作一条红线,散文就是用红线串起珍珠,这一比喻十分恰当。阅读一篇散文,在理清材料后,就要考虑它怎样井井有条地表现文章的内容,这就要找出文章的线索。有的文章或用物、或用时间的推移、或用空间的转换作为线索,形式不一,阅读时应该加以辨别。所以,必须明确一点:散文贵“散”,但又忌“散”。‎ 三、找到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的语句。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但这部分中起总揽作用的第一句话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找到文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何运用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许多植物和动物,又为什么详写夏夜听故事,冬天雪地捕鸟等细物琐事,目的在于说明那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文眼”不一定都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篇末,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有的不在一处而在多处,阅读时要靠自己去体会、去归纳。‎ 四、品味语言 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并富于音乐感;凝练是指语言简洁准确,质朴自然。优美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阅读时要善于挖掘体会,细细品味。如朱自清《春》中“闹”字,用得非常传神。春天到了各种花儿竟相开放,蜜蜂也赶来“嗡嗡地闹着”。通过蜜蜂采蜜时的“闹”声,读者自然而然地觉得春意是何等的浓郁、何等的醉人。‎ ‎ [实战演练] 之十四:《孩子,其实你不必这样》[张丽钧]‎ 距离中考还有20多天了,初三复习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这天,一个叫程海的初三男生来找我,嗫嚅地说:“老师,我写了一篇作文,想麻烦您给我看看。”我欣喜的接过作文,我不教他,但我一直在留意他。他长得又瘦又小,但成绩十分优异;他是“特困生”,三年的学费全免。‎ ‎ ‎ ‎ 那是一篇写得挺不错的作文,我很喜欢,就边改边将它敲进了电脑。当我将一篇打印稿交给程海时,他喜出望外地看着我,一叠声地说了七八个“谢谢”。‎ ‎ 后来,从他班主任那里得知,他对自己很苛求。他生活那么困难,却不肯接受大家的捐助。每次买饭,都是二两米饭,半份素菜。初三这么苦,这么累,我不由得有点心疼和担心。‎ ‎ 过了两天,我特意到初三的售饭区等候程海,程海来得很迟,我知道他特别惜时,晚一些来为的是错开排队的高峰。程海往打卡机里插卡的时候,我看到显示屏上清晰地跳出了61.50元的字样。他买了一份饭、半份菜,还剩下60元钱。我和他边聊边往就餐区走。当我确信周围没有人注意我们时,我把自己的饭卡递到程海面前,假装很随意地说:“我们交换一下好吗?别紧张,我需要减肥,你需要长肉,咱们一起努力,到中考那天,你把我饭卡里的钱用完,我把你饭卡里的钱用完,你说好不好?”程海有些手足无措,低声说:“老师,我的……钱,够用。”我说:“我看见你的卡里还有多少钱了。别让我着急了,咱俩其实是互相成全。好了,把你的卡给我吧。”程海说了声“谢谢”,就和我交换了饭卡。‎ ‎ 我的饭卡里存有200元钱,足够他这20天用了。那之后,当我去食堂买饭,偶尔遇到往初三售饭区走的程海,我都会向他做一个“V”型手势,鼓励他努力吃,努力学。‎ ‎ 中考来了。‎ ‎ 中考又走了。‎ ‎ 程海到学校来找我,郑重将饭卡还给了我,并真诚地向我道谢。我也找出他的饭卡,笑着说:“我的任务完成不赖,你可不如我。你看你,还是那么瘦!”程海说:“其实我长肉了,偷着长的,老师看不出来。”‎ ‎ 很快,中考成绩下来了,程海的成绩非常优异。作为关爱着他的老师和关注着他的朋友,我就像自己又经历了一次金榜题名一样高兴。‎ ‎ 临近放假的一天,我到食堂去买饭。我将饭卡插进打卡机,显示屏上居然显示出了140元的字样!我一下子懵了。我把饭卡抽出来,到储款机那里去查询,结果是这张饭卡近期没有储过款!也就是说,在中考前的20天里,程海仅仅花去了他“自己”的那60元钱!‎ ‎ 我捏着那张饭卡,突然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我惊问自己:是不是,我在无意中伤害了这个十分要强的孩子?‎ ‎ 此刻,如果程海出现在我面前,我将对他说些什么?我想我可能会说:孩子,穷,本不是你的错,不要用自己羸弱的身体去给“穷”这东西殉难,它不值得。如果一个人,表示愿意和你并肩迎击困难,你自然可以分析他的用心是否真纯;而当你明白的知晓他原是惴惴地揣了一颗善心,并希望用这颗善心给你温暖的时候,你就应当赐给他一个机缘。要知道,有人会把你欣然领会一份善意看成是对他的至高奖赏。他期待着你幸福地体察到他的良苦用心,他也期待你日后同样成为慷慨地赠予他人温暖的人。‎ ‎ 孩子,我们之间曾发生过一个美丽的故事:你的一篇作文给我们共同创造了一份有价值的记忆。相比之下,如今被我捏在手里的这张饭卡是多么的不幸,它本是想殷勤地编织一个动人的故事的,岂料却留下了一处败笔。‎ ‎ 孩子,你在高中还好吗?买饭的时候,别总去得那么迟,早一点去,可以买到热一些可口一些的饭菜。(选文有改动)‎ ‎10.与程海交换饭卡时,“我”先“确信周围没有人注意”,然后才“假装很随意”的对他说了“我”的意思。“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      ‎ ‎11.当发现程海仅花去他自己的60元钱时,为什么“我”“突然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2分)‎ ‎12.文中三次写到了程海对“我”的感谢。请结合文意,谈谈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活动。(6分)    (1)他喜出望外地看着我,一叠声地说了七八个“谢谢”。(2分)    ‎ ‎(2)程海说了声“谢谢”,就和我交换了饭卡。(2分)    ‎ ‎(3)(程海)郑重将饭卡还给了我,并真诚地向我道谢。(2分)    ‎ ‎1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分)‎ ‎14.文章后三段的议论抒情部分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精彩语句。请摘录一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并写出你的心得体会。(5分)    读书卡片    编号:618    类别:散 文 篇名:《孩子,其实你不必这样》    作者:张丽钧 来源:(此处不用作答)    内容摘录:    ‎ ‎    心得体会: ‎ ‎ [实战演练] 之十五:《难忘的一躬》‎ ‎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找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 ‎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笫三节课是语文辅导课。 ‎ ‎ 上课钤打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去。”‎ ‎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 放学的钤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 ‎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 ‎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明天继续。”‎ ‎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休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 同学们泣不成声。‎ ‎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责的财富…… (选自《中国教师报》,作者张彩虹有改动)‎ ‎1.文中的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 ‎ ‎ ‎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探究句后问题。 (任选一题) (3分) ‎ ‎ (l)“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 ‎ ‎ ‎(2)“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3.文章倒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 ‎ ‎4、“反弹琵琶”:有人说“孙老师是在失去家属的当天仍为学生上课,不管家属,有些不近情理”,谈谈你的看法。‎ ‎ 中考散文阅读题训练(八)‎ 姓名: 班级: 总分: ‎ 说明:‎ ‎1.从本次起,共有两次的训练为本期培训班语文测试题,请大家认真完成每一个题。2.在老师评讲时,同学交叉批改评分。‎ ‎3.两次测试的总分共有50分。计入测试成绩时以100分计算(乘以2)。‎ 一、复习方法指导 散文阅读是历年中考的难点。要在短期内使散文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研究考点、找出阅读误点、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是最为重要的。‎ 必须遵循的解题基本技巧——‎ ‎(一)读懂文本,从文本中寻求答案 ‎(二)拓宽阅读视野树立整体阅读意识 ‎  在中考中有的题目答案并不局限于某一段中,而是要立足整个文本,从全文去寻找答案。‎ ‎(三)弄清答题要求,明确问题指向 ‎  平时就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看清题目,理解题意,严格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只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才能明确问题指向,找到全面而较为准确的答案。‎ 二、答题知识要点 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理解特点: 形散神聚 n形散: 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n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 等手法 ‎(五)散文的线索 n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n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n找线索的方法:‎ n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n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n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三、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 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①解释词语的原始意义 ‎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③结合主题来答词语深层含义;‎ ‎(四)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句的基本含义和语境含义。②分析其表达作用。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五)感悟拓展 方法指导: ‎ ‎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 评价应有明确的观点及支撑观点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实战演练] 之十六:《子夜昙花》(13分)‎ ‎ (1)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2)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 ‎ ‎ (3)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 (4)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 (5)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 (6)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 (7)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 (8)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向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 (9)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 (10)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 (11)它一夜尽情绽放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 (12)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是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的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和挽留。‎ ‎ (13)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 (14)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 1、 请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分)‎ ‎ 忍俊不禁: ‎ ‎ 2、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说“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作者为何“心满意足”?(2分)为何“惊喜”? (2分)‎ ‎ ‎ ‎ 3、联系本文,谈谈你对第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的理解。(2分) ‎ ‎4. 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写了恩师,而中间部分却写昙花,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 5.读了本文,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3分)‎ ‎ [实战演练] 之十七《春天的第一朵鲜花》(12分)‎ ‎ 当我在沉闷的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冷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淡黄的花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在一种莫名的激动和颤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洌透骨的空气。‎ ‎ ‎ ‎ 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这来到我天井中的第一朵鲜花,以其淡雅的磬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了我这一消息。①春天来了,天空将又一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 而我知道,每一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那么,这朵尚未完全绽放的拘谨的小花,这束在清晨的寒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 记得前些天,在火炉边计算着春来的日子时,窗上还涌动着阴森的寒流。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风雪将我一次次喊醒。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细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然而现在,春天却如此结实地来到了。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 ‎ 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变更啊!‎ ‎ 面对着那带露浅笑的小巧面孔,我不禁想起不算太长的生命旅程中,经历一次次艰辛和喜悦——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起来行走时的耀眼的明灯。……②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样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的生命来说,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 ‎ 去年夏天,在涪江边散步的情形。流经我身边的这条著名河流,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许,只有在它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遥远的嘉陵江,并汇入长江后,才会让人想起诸如伟大、雄浑之类的赞美言辞。但我知道,我清楚地知道,在更为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它的源头,那叫雪宝顶的冰峰间,它又是怎样一点一滴地聚敛着微弱的生命。就像我知道,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开放出令人注目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 ‎ 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也许正因为这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③而那峰顶,也只有经历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1、文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看见春天第一朵鲜花是的心情?(2分)‎ ‎2.“春天第一朵鲜花”的经历引发了作者对往事是回想,请概括“回想”的主要内容。(2分)‎ ‎3.找出文中揭示全文主旨的语句;(2分)再从你的积累里,写出一句与主旨句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名言名句。(2分)‎ ‎4.作批注的读书方法,能及时记录并表达出我们读文章时的思考、感悟。或以谈感悟理解,后生发联想,或赏析表达特色,或质疑问难;要求紧扣文章内容,表达通畅简洁。参照示例,任选文中一画线句(标有序号)作批注。(2分)‎ ‎ 示例: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批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 我选的是( )句。——[批注]‎ ‎5.春天的绿意和生机让人兴奋,而更让作者深思,动容的却是春天穿越寒冷抵达的过程。就这一点,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2分 ‎ 中考散文阅读题训练(九)‎ 姓名: 班级: 总分: ‎ 说明:‎ ‎1.本次与上次的训练为本期培训班语文测试题,请大家认真完成每一个题。‎ ‎2.在老师评讲时,同学交叉批改评分。‎ ‎3.两次测试的总分共有50分。计入测试成绩时以100分计算(乘以2)。‎ ‎ [实战演练] 之十八《母亲的三句话》(13分)‎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有删改)‎ ‎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2分)‎ ‎2.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3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 ‎ 第二件事写的是:牵牛,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 ;‎ 第三件事写的是 ,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3.语言品味(4分)‎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2分)‎ ‎(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2分)‎ ‎4.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2分)‎ ‎5.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请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2分)‎ ‎[实战演练] 之十九《思念是人生的彩虹》(12分)‎ ‎①在冬日里思念起小花萌芽的早春,在春日里思念起十月的枫红,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起百花争艳的盛夏,都会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一丝慰藉。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 ‎②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无所不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可以载人登上月球,一台笔记本电脑,任你访问世界名山大川。天与地之间距离浓缩到方寸之间,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但是将其放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③不久前,友人从美国打来电话说:“你在电脑上安上一个出像设备,我们通话时就可以面对面地看见彼此的形影了。”我说:“别,还是让我留下点想像和思念的空间吧!”之所以这么回答,因为我不想让电子光波破坏了思念的情怀。如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他的肖像,那固然有瞬间面对面的快乐,但是思念与想像之苦与乐,便会随之化为泡影。感情的天平永远在平衡点上,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更何况,我刚来探亲不久,朋友们的音容笑貌,还鲜亮地活在我的记忆库中呢!‎ ‎④古代诗词中的“长相思”,来自于“久离别”。余光中一首《乡愁》的诗章,所以那么撕裂肝肠,就是因为“久离别”而后孕生出来的“长相思”。这种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上架起飞虹的力量。不是吗?民族情愫如此,亲情与爱情的真谛,又何尝不是如此?常常见到一些时尚中的人,像蜜蜂巢居那般形影不离,殊不知没有空间没有思念,没有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感情田园中的绿阴会褪色的,没有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是会变质变味的——虽然伊人仍旧,但实质上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了。‎ ‎⑤古人说的“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不是空对空地坐而论道,而是实对实的感情界定。记得,l998年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出口后,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此,全然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l”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如果将此延伸到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那般的精神墓场。‎ ‎⑥当然,电子时代给予我们许许多多前人无法想像的方便,因而我们常为生在这个世纪而庆幸,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一直到笔记本电脑,给了我们生活“直达车”的快捷。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因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乌有。看看春运时人头攒动的车站吧,那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如果人间死了这种思念,还会有这种情致的画面吗?‎ ‎⑦保留一点思念与想像的空间吧!那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所独有的精神彩虹。‎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改动)‎ ‎1.如何理解第①段中“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2分)‎ ‎2.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和作用。(4分)‎ ‎(1)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2)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 ‎3.阅读第⑥段,谈谈对画线句子“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的理解。(2分)‎ ‎4.第④⑤段列举了友人、余光中、王安忆的例子,分别从哪些角度来阐明“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这一观点的?(2分)‎ ‎5.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2分)( )( )‎ A.在作者眼里,电脑屏幕上出现朋友的肖像,那种瞬间的面对面的方式是无法让人感受到快乐的。‎ B.思念有时是一种力量,正如余光中的《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上架起飞虹的力量。‎ c.作者认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乌有。可见作者并不赞同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 D.在常人眼中,春运时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可在作者看来那却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是富有情致的画面。视角独特,能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E.从全文看,“保留一点思念与想像的空间”的呼唤,体现出作者坚守情感田园的强烈的精神追求。‎ 名人名言积累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论语·学而》注 ‎ ‎[解读]有过错或不足之处就改正,没有过错就加以警惕,作为一种勉励。原来是用来勉励自己的话,后来常用来勉励别人接受意见,改过从善。‎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 ‎ ‎[解读]能在别人不会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才会有长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不发现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也就谈不上有什么进步。当然,仅仅能提出一些人人都能提出的问题也是没有什么长进的。 ‎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洵《辨奸论》 ‎ ‎[解读]月亮周围出现了光环就要刮风,墙脚的石头湿润了就要下雨。比喻事件发生前都有征兆。晕:指月亮周围的光环。础:柱子底下的石墩。润:湿润。 ‎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宋·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 ‎[解读]栽培香花要常常培土用力,因为香花容易凋零,而杂草容易蔓延。现在可用来比喻人要努力克服缺点,才能培养好品德。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 ‎[解读]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体会不深;要透彻地了解某件事,非亲身实践不可。 全诗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现在有些同学以为读几本优秀作为文选就能写好作文,这是不对的。要能写出好文章,必须靠自己多观察生活,多动笔练习写。绝:彻底。躬行:亲自实践。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解读]竹林外边的桃花已有两三枝开放,春天来了,江水开始变暖,鸭子能首先感受到。现常比喻只有深入生活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内部的发展变化,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 ‎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清·袁枚《遣兴》(其五) ‎ ‎[解读]阿婆还是年轻时那样十分爱美,未梳好头是不许别人看的。比喻作品应反复修改后,才能拿去发表。可见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全诗为:“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笄(jī):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清·赵翼《论诗》 ‎ ‎[解读]如果自己见识低下,就像矮人看戏似的,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对戏的好坏心中没有定数,只是随声附和罢了。说明评论事物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全诗为:“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 ‎ 宝剑赠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 ‎ ‎[解读]比喻物应各得其宜,才能发挥功能。烈士:志士。佳人,美女。 ‎ 笨鸟先飞早入林。——元·关汉卿《陈母教子》 ‎ ‎[解读]比喻才力差的人做事赶先一步就可以走在别人的前面。多用作自谦辞。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瓶梅》九十二回 ‎ ‎[解读]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凝结成的。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非:不是。 ‎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旌表》 ‎ ‎[解读]不经历一番透骨的寒冷,怎么会有梅花扑鼻的香味呢?比喻不经历一番艰苦奋斗,就不会有辉煌的成就。争:通“怎”,即怎么。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明·王冕《墨梅》 ‎ ‎[解读]不必让别人夸赞我开得如何艳丽,只把清香留在天地间。全诗为:“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清气:清香,比喻清高的气节。乾坤:天地。 ‎ 苍蝇不抱没缝儿的鸡蛋。——《红楼梦》第六十一回 ‎ ‎[解读]比喻洁身自好,别人就无法钻空子。 ‎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明·张居正《张大岳文集》 ‎ ‎[解读]在富裕时要想到贫困的时节,不要等到贫困时再沉迷于对富裕时的回忆。 ‎ 船到江心补漏迟。——元·关汉卿《救风尘》 ‎ ‎[解读]船到江心才补漏洞,岂不太晚了!说明事前没有充分准备,等到灾难临头时再补救也来不及了。 ‎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喜春来·题情》 ‎ ‎[解读]从来好事就很少,自古以来瓜儿都是先苦后甜。说明任何理想的实现,都要经过波折和努力,才能得到实现。俭:少。 ‎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 ‎[解读]人生在世,千万不要说话过多,说话多了必定会有失误。 ‎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 ‎ ‎[解读]没有才,宏伟的志向就不能实现;不学习,就不能成大才。就:完成,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