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7.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32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城一中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生石灰干燥气体 B.石墨变金刚石 C.臭氧转化为氧气 D.打开装浓盐酸的瓶盖冒白雾 ‎2.下列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羊毛 B.水泥 C.合金 D.塑料 ‎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糖类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B.新鲜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 C.人体缺锌易患贫血病 D.磷肥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4.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混合物:空气、天然气、水蒸气 B.能置换出酸中氢的金属:铝、铁、汞 C.氧化物:水、酒精、干冰 D.磷单质:红磷、白磷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雨的pH等于5.6‎ B.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完全一样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D.常温下,氧气与所有金属都能反应 ‎6.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中不能同时存两种溶质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7.下列实验数据,记录合理的是(  )‎ A.用酒精温度计测得某溶液温度为25.68°C B.用10mL量筒量取98%稀H2SO4溶液3.68mL C.用“pH计”测得某血浆的pH=7.40‎ D.用托盘天平称取5.85g粗盐 ‎8.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 C.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D.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 ‎9.如图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 A.‎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 ‎ 检验氢气的纯度 C.‎ 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 ‎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 C.pH<7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D.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11.已知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反应为置换反应 B.A是有机物,B、C、D是无机物 C.点燃前,要先检验A的纯度,防止爆炸 D.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 ‎1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有三种溶液,只用Na2CO3溶液就能将三种溶液区分开来的是(  )‎ A.CuSO4、H2SO4、NaNO3 B.NaCl、CaCl2、Ba(NO3)2‎ C.HNO3、H2SO4、NaHCO3 D.HNO3、BaCl2、Na2SO4‎ ‎13.如表除杂的实验过程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的方法 A CaCl2溶液 稀盐酸 加过量碳酸钙,过滤 B K2CO3溶液 KCl 加适量稀盐酸 C CaO CaCO3‎ 加水,过滤 D NaCl溶液 Na2CO3‎ 加适量硝酸钙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14.下列图象与对应描述相符的是(  )‎ A.‎ 向一定温度下接近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钠固体 B.‎ 向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C.‎ 两份等质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锌和铁 D.‎ 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氧化铜固体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7分)‎ ‎15.现有下列物质,选择相应物质的字母填空:‎ A.活性炭    B.酒精    C.氨水    D.聚乙烯塑料 E.钛合金    F.烧碱    G.小苏打   H.天然气 ‎(1)______实验室最常用的燃料; (2)______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3)______可用于制造人造骨;    (4)______可用于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5)______是不含金属元素的碱.‎ ‎16.锂广泛应用于电池、贮氢等领域,锂在化合物中显+1价.图中A为周期表中锂元素的信息,其余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从图A中数值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_.‎ ‎(2)B、C、D、E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填编号);D结构示意图对应的化学符号为:______.‎ ‎(3)LiMnO2是一种电极材料,其中Mn的化合价为______;‎ ‎(4)用化学符号表示:①两个锂原子:______;②氢氧化锂:______.‎ ‎17.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在t3℃时溶解度为______.‎ ‎(2)P点表示:______.‎ ‎(3)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4)如果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和C物质可用______的方法得到较纯的A物质.‎ ‎(5)t3℃时,将mgA和ngB分别溶解在200mL水中恰好饱和,则m______n (填“>”、“<”或“=”).‎ ‎18.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化为______能,是当今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能源.但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温室气体______(填一种),导致温室效应.‎ ‎(2)我国积极发展绿色能源能,以减少污染性气体的排放.对于①水力发电;②风力发电;③天然气发电;④太阳能发电;⑤垃圾焚烧发电等5种发电方式,你认为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是______(填序号).‎ ‎(3)汽油是常见的化石燃料,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油分子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______(选填“高”或“低”);汽油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8H18,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加油站必备的消防用品之一是沙子,用沙子灭火的原理是______.‎ ‎19.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1)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______ 相同.‎ ‎(2)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则钠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3)请在表中①~⑤五种元素里选出恰当的元素组成一种常见的盐,该盐在农业生产上可用作复合肥料,则该盐的化学式为______.‎ ‎ ‎ 三、简答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20.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是一种常见的化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H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 ‎(2)B的化学式为: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反应④的实际应用为:______.‎ ‎21.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中收集一桶含有FeSO4、CuSO4的废液,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结合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金属X是______,加入X过量的原因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步骤②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______;‎ ‎(3)从滤液中获得硫酸亚铁晶体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若实验过程中的物质损失可以忽略,最终所得硫酸亚铁晶体的质量______ (填“>”、“<”或“=”) 原废液中硫酸亚铁的质量.‎ ‎ ‎ 四、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22.(10分)(2015•东莞一模)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选用A、D装置制取O2,气体收集完毕时,应先______(填“从水中取出导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可用(NH4)2SO4固体和熟石灰混合加热制取NH3,应选择发生装置为::______(选填序号).‎ ‎(4)选择发生装置B和收集装置______(选填序号)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CO2,若将发生装置由B改 为F,其优点是:______.‎ ‎①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图G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______(填选项).‎ A.a→b→c→d B.b→a→c→d C.c→d→a→b D.d→c→b→a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______.‎ ‎②写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3.(11分)(2016•兴平市校级一模)在一次实验中,老师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盛有氢氧化钠的小烧杯中,未看到明显的现象.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表格.‎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经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一种溶质是X.‎ 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X;        ‎ 猜想二:有X和HCl;‎ 猜想三:有X和NaOH;    ‎ 猜想四:有X、HCl和NaOH.‎ X的化学式是______;乙组同学认为猜想______是不合理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实验探究】‎ ‎(1)小红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猜想______不成立.‎ ‎(2)小君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认为猜想一成立.甲组同学认为小君同学的判断不科学,理由是:______.‎ ‎(3)小兰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由此断定猜想二成立.该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实验拓展】请你用与(1)(2)(3)不同类别的试剂,设计另一种方案验证猜想二成立.‎ 实验操作:______;现象:______.‎ ‎ ‎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24.蔗糖的化学式C12H22O11,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品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蔗糖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蔗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2)要配制15%的蔗糖溶液80g,需要蔗糖的质量为:______.‎ ‎(3)要把(2)配得的溶液稀释为5%,需要添加水的质量为:______.‎ ‎2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x的高锰酸钾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0﹣t1和t4﹣t5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为什么?‎ ‎(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x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图2坐标中,画出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t5时段变化示意图.‎ ‎ ‎ ‎2016年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城一中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生石灰干燥气体 B.石墨变金刚石 C.臭氧转化为氧气 D.打开装浓盐酸的瓶盖冒白雾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生石灰干燥气体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氧化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石墨变金刚石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臭氧转化为氧气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打开装浓盐酸的瓶盖冒白雾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2.下列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羊毛 B.水泥 C.合金 D.塑料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羊毛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B、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C、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D、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糖类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B.新鲜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 C.人体缺锌易患贫血病 D.磷肥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分析】A.根据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来分析;‎ B.根据维生素的来源来分析;‎ C.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D.根据磷肥的作用来分析.‎ ‎【解答】解:A.蛋白质、糖类和油脂是人体三大供能物质,故正确;‎ B.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故正确;‎ C.人体缺铁易患贫血,故错误;‎ D.磷肥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抗寒、抗旱能力,故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 ‎ ‎4.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混合物:空气、天然气、水蒸气 B.能置换出酸中氢的金属:铝、铁、汞 C.氧化物:水、酒精、干冰 D.磷单质:红磷、白磷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解答】解: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水蒸气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能置换出酸中氢的金属必须排在氢前面,汞不能与酸反应,故B错误;‎ C、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酒精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C错误;‎ D、磷单质:红磷、白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 ‎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雨的pH等于5.6‎ B.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完全一样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D.常温下,氧气与所有金属都能反应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A、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 B、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不完全一样,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如金刚石硬度大,石墨很软,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容易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D、常温下,氧气不是与所有金属都能反应,如金不能与氧气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酸雨的概念、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铁锈蚀的条件、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6.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中不能同时存两种溶质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分析】A、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 B、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种数考虑;‎ C、根据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考虑;‎ D、根据溶液均一的特点考虑 ‎【解答】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蒸馏水,故A错;‎ B、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剂只有一种,故B错;‎ 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C错;‎ D、由于溶液具有稳定性,所以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可以有多种,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 ‎ ‎7.下列实验数据,记录合理的是(  )‎ A.用酒精温度计测得某溶液温度为25.68°C B.用10mL量筒量取98%稀H2SO4溶液3.68mL C.用“pH计”测得某血浆的pH=7.40‎ D.用托盘天平称取5.85g粗盐 ‎【考点】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分析】A、普通温度计能准确到0.1℃.‎ B、根据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pH计”可用于较为精确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D、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 ‎【解答】解:A、普通温度计能准确到0.1℃,用普通温度计无法显示某溶液温度为25.68℃,故选项实验数据记录不合理.‎ B、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不能用10mL量筒量取3.68mL稀硫酸,故选项实验数据记录不合理.‎ C、“pH计”可用于较为精确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可用“pH计”测得某血浆的pH=7.40,故选项实验数据记录合理.‎ D、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5.85g粗盐,故选项实验数据记录不合理.‎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是天平、量筒、酸碱度的测定的使用在中考中出现频度较高,其读数方法和误差的分析更是重中之重.‎ ‎ ‎ ‎8.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 C.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D.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B、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选项说法正确.‎ B、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构成物质的常见的粒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微观粒子的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9.如图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 A.‎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 ‎ 检验氢气的纯度 C.‎ 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 ‎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空气组成的测定;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分析】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点燃氢气时,如果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发出噗噗声,说明氢气已经纯净;‎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会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从而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点燃氢气时,如果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发出噗噗声,说明氢气已经纯净,该选项验纯方法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红磷不能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同时温度应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 C.pH<7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D.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分析】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B、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C、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D、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 ‎【解答】解:A、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例如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含有两种元素,但是不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B、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故选项正确;‎ C、pH<7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例如硫酸铜属于盐,水溶液显酸性,pH小于7.故选项错误.‎ D、纯碱属于盐、烧碱属于碱.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属于易错题,需要掌握化合物的概念,酸碱盐的分类以及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 ‎ ‎11.已知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反应为置换反应 B.A是有机物,B、C、D是无机物 C.点燃前,要先检验A的纯度,防止爆炸 D.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反应类型的判定;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A的分子为由1个C原子和4个H原子构成的CH4分子,反应物B的分子为由2个O原子构成的O2分子;生成物C的分子为2个O原子和1个C原子构成的CO2分子,物质D的分子为由1个O原子和2个H原子构成的H2O分子;则示意图所表示的反应为CH4在O2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由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A、据图及方程式可以看出,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说法错误;‎ B、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所以CH4+2O2CO2+2H2O中只有甲烷是有机物,其它均为无机物,故说法正确;‎ C、A是甲烷,甲烷属于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要检验纯度,否则容易发生爆炸,故说法正确;‎ D、由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解决这种题的关键就是辨别分子是由何种原子构成,每种原子有几个,这样就可以得出分子的化学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 ‎ ‎1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有三种溶液,只用Na2CO3溶液就能将三种溶液区分开来的是(  )‎ A.CuSO4、H2SO4、NaNO3 B.NaCl、CaCl2、Ba(NO3)2‎ C.HNO3、H2SO4、NaHCO3 D.HNO3、BaCl2、Na2SO4‎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根据碳酸钠与每组三种物质混合时所出现的现象,利用所出现的不同现象完成三种物质的区分,化学现象一般表现为产生气体,生成沉淀、无现象.‎ ‎【解答】解:A、观察溶液呈现蓝色的是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和硫酸能够产生气泡,和硝酸钠混合无现象,因此可以鉴别;‎ B、碳酸钠和氯化钙、硝酸钡混合都能够产生沉淀、和氯化钠混合无现象,因此可以鉴别出氯化钠,但无法鉴别氯化钙和硝酸钡溶液,故无法鉴别;‎ C、碳酸钠和硝酸、硫酸混合都能够产生气泡,和碳酸氢钠混合无现象,因此无法鉴别硝酸和硫酸,故无法鉴别;‎ D、碳酸钠和硝酸混合产生气泡,和氯化钡混合产生沉淀,和硫酸钠混合无现象,现象不同,故可以鉴别;‎ 故选项为:AD.‎ ‎【点评】本题属于常见物质的鉴别题,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结合给定的试剂与多种物质混合能出现多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才能满足鉴别的要求.‎ ‎ ‎ ‎13.如表除杂的实验过程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的方法 A CaCl2溶液 稀盐酸 加过量碳酸钙,过滤 B K2CO3溶液 KCl 加适量稀盐酸 C CaO CaCO3‎ 加水,过滤 D NaCl溶液 Na2CO3‎ 加适量硝酸钙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稀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K2CO3溶液能与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Na2CO3能与适量硝酸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4.下列图象与对应描述相符的是(  )‎ A.‎ 向一定温度下接近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钠固体 B.‎ 向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C.‎ 两份等质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锌和铁 D.‎ 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氧化铜固体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A、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随着硝酸钾的溶解溶质质量分不断变大,直至饱和;‎ B、向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直至反应结束;‎ C、足量的铁与锌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由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锌小,因此相同质量的铁所产生的氢气比相同质量的锌所产生的氢气多;‎ D、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氧化铜固体,由于生成水,因此水的质量不断变大直至反应结束.‎ ‎【解答】解:A、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随着硝酸钾的溶解溶质质量分不断变大,直至饱和,图象应是先上升然后不变,但开始时溶质质量分数不能是零,故错误.‎ B、向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直至反应结束,图象起点应从0开始,故错误.‎ C、足量的铁与锌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由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锌小,因此相同质量的铁所产生的氢气比相同质量的锌所产生的氢气多,而在图象上取一点,锌产生的氢气却比铁产生的氢气多,图象反映不正确,故错误.‎ D、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氧化铜固体,反应会生成水,溶液中的水量不断变大直至反应结束,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间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的现象及特点进行分析判断.‎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7分)‎ ‎15.现有下列物质,选择相应物质的字母填空:‎ A.活性炭    B.酒精    C.氨水    D.聚乙烯塑料 E.钛合金    F.烧碱    G.小苏打   H.天然气 ‎(1) B 实验室最常用的燃料; (2) G 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3) E 可用于制造人造骨;    (4) A 可用于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5) C 是不含金属元素的碱.‎ ‎【考点】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常用盐的用途;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酒精具有可燃性,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燃料,故填:B; ‎ ‎(2)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故填:G;‎ ‎(3)钛合金与人体骨骼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用于制造人造骨,故填:E;    ‎ ‎(4)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吸附冰箱内的异味,故填:A;‎ ‎(5)氨水是不含金属元素的碱,故填:C.‎ ‎【点评】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6.锂广泛应用于电池、贮氢等领域,锂在化合物中显+1价.图中A为周期表中锂元素的信息,其余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从图A中数值获得的一条信息是 锂的原子序数是3 .‎ ‎(2)B、C、D、E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DE (填编号);D结构示意图对应的化学符号为: Li+ .‎ ‎(3)LiMnO2是一种电极材料,其中Mn的化合价为 +3 ;‎ ‎(4)用化学符号表示:①两个锂原子: 2Li+ ;②氢氧化锂: LiOH .‎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根据同种元素核内质子数相同以及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进行分析. ‎ ‎(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LiMnO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4)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解答;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解:(1)从图A中数值可以知道,锂的原子序数是3,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故答案为:锂的原子序数是3.‎ ‎(2)D和E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D的质子数大于电子数是离子,是锂离子,故答案为:DE;Li+.‎ ‎(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锂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锰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知Li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1)+x+(﹣2)×2=0,则x=+3,故答案为:+3.‎ ‎(4))①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因此2个锂离子表示为:2Li+;‎ ‎②氢氧化锂的化学式为LiOH;‎ 故答案为:①2Li+;②LiOH.‎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化合价原则以及化学用语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17.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在t3℃时溶解度为 80g .‎ ‎(2)P点表示: t2℃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 .‎ ‎(3)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A=C .‎ ‎(4)如果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和C物质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得到较纯的A物质.‎ ‎(5)t3℃时,将mgA和ngB分别溶解在200mL水中恰好饱和,则m > n (填“>”、“<”或“=”).‎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A物质在t3℃时溶解度为80g;P点表示:t2℃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如果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和C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较纯的A物质,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t3℃时,将mgA和ngB分别溶解在200mL水中恰好饱和,则m大于n,因为在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比B大.‎ ‎【解答】解:(1)A物质在t3℃时溶解度为80g,故答案为:80g;‎ ‎(2)P点表示:t2℃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t2℃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 ‎(3)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故答案为:B>A=C;‎ ‎(4)如果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和C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较纯的A物质,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5)t3℃时,将mgA和ngB分别溶解在200mL水中恰好饱和,则m大于n,因为在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比B大,故答案为:>;‎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结晶方法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18.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化为 热 能,是当今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能源.但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填一种),导致温室效应.‎ ‎(2)我国积极发展绿色能源能,以减少污染性气体的排放.对于①水力发电;②风力发电;③天然气发电;④太阳能发电;⑤垃圾焚烧发电等5种发电方式,你认为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是 ①②④ (填序号).‎ ‎(3)汽油是常见的化石燃料,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油分子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 低 (选填“高”或“低”);汽油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8H18,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8H18+25O216CO2+18H2O .‎ ‎(4)加油站必备的消防用品之一是沙子,用沙子灭火的原理是 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分析】燃料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热能;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开发使用新能源有利于防止环境污染;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解答】解:(1)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故填:热;二氧化碳.‎ ‎(2)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过程中没有二氧化碳生成.故填:①②④.‎ ‎(3)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低.故填:低.‎ 汽油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8H18+25O216CO2+18H2O.‎ ‎(4)用沙子灭火的原理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故填: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19.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1)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 电子层数  相同.‎ ‎(2)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则钠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NaF .‎ ‎(3)请在表中①~⑤五种元素里选出恰当的元素组成一种常见的盐,该盐在农业生产上可用作复合肥料,则该盐的化学式为 KNO3 .‎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1)通过分析第二周期与第三周期各元素的电子层数可以得到规律;‎ ‎(2)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析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情况;‎ ‎(3)根据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结合给出的元素分析.‎ ‎【解答】解:(1)第二周期的3﹣10号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第三周期的11﹣18号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也相同,因此得出规律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故答案为:电子层数;‎ ‎(2)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在化学反应中都易得到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钠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氟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因此两种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故答案为:得到;NaF;‎ ‎(3)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①~⑤元素分别是氢、氮、氧、钾、钙,由这五种元素组成的硝酸钾属于复合肥,硝酸钾的化学式是KNO3;故答案为:KNO3.‎ ‎【点评】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掌握原子原子得失电子的判断方法;了解化肥的简单分类;掌握物质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本题难度不大.‎ ‎ ‎ 三、简答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20.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是一种常见的化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H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分解反应 ; ‎ ‎(2)B的化学式为: NH3 .‎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2CO ;‎ ‎(4)反应④的实际应用为: 冶炼金属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因此A~J分别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氧气、氢气、碳、一氧化碳、金属氧化物、金属单质;‎ ‎(1)反应①中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属于分解反应.‎ 故填:分解反应.‎ ‎(2)B是氨气,化学式是NH3.‎ 故填:NH3.‎ ‎(3)反应③中,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CO.‎ 故填:2C+O22CO.‎ ‎(4)反应④的实际应用是冶炼金属.‎ 故填:冶炼金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21.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中收集一桶含有FeSO4、CuSO4的废液,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结合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金属X是 Fe ,加入X过量的原因是: 将溶液中的铜离子完全置换出来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 =FeSO4 +Cu ;(2)步骤②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使铁完全反应,除去铜中的铁 ;‎ ‎(3)从滤液中获得硫酸亚铁晶体采用的方法是: 加入过量的铁粉,再过滤,将滤液进行蒸发可获得硫酸亚铁晶体 .‎ ‎(4)若实验过程中的物质损失可以忽略,最终所得硫酸亚铁晶体的质量 >  (填“>”、“<”或“=”) 原废液中硫酸亚铁的质量.‎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由于目的是获得铜单质和硫酸亚铁,所以需要将铜离子转化为铜单质,而溶液中需要的是硫酸亚铁而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加入的能够将铜离子转化为铜单质的只能是单质铁;‎ ‎(2)由于加入的铁是过量的,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除去铜中的铁;‎ ‎(3)蒸发从溶液中获得晶体常采用的方法;‎ ‎(4)根据硫酸亚铁的来源分析质量的大小.‎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由于需要将铜离子转化为铜单质,而溶液还必须为硫酸亚铁,即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可以加入铁将铜离子转化为铜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 +Cu;故答案为:Fe;将溶液中的铜离子完全置换出来;Fe+CuSO4 =FeSO4 +Cu;‎ ‎(2)步骤②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使铁完全反应,除去铜中的铁;故答案为:使铁完全反应,除去铜中的铁;‎ ‎(3)由于滤液中含有稀硫酸,应先加入过量的铁粉,再过滤,将滤液进行蒸发可获得硫酸亚铁晶体;故答案为:加入过量的铁粉,再过滤,将滤液进行蒸发可获得硫酸亚铁晶体;‎ ‎(4)最终所得硫酸亚铁晶体来自原有的硫酸亚铁、铁和硫酸铜反应的硫酸亚铁、稀硫酸和铁反应产生的硫酸亚铁,故质量会变大;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难度不大,熟记金属活动性顺表、理解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外还要熟知除杂的原则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 ‎ 四、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22.(10分)(2015•东莞一模)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铁架台 ,②: 长颈漏斗 .‎ ‎(2)实验室选用A、D装置制取O2,气体收集完毕时,应先 从水中取出导管 (填“从水中取出导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可用(NH4)2SO4固体和熟石灰混合加热制取NH3,应选择发生装置为:: A (选填序号).‎ ‎(4)选择发生装置B和收集装置 C (选填序号)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CO2,若将发生装置由B改 为F,其优点是: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 ‎①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图G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C (填选项).‎ A.a→b→c→d B.b→a→c→d C.c→d→a→b D.d→c→b→a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 NaHCO3+HCl=NaCl+H2O+CO2↑ .‎ ‎②写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气体的净化(除杂);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F装置通过压强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进行分析;‎ ‎①根据洗气应该是长进短出,浓硫酸有吸水性,除去水蒸气要放在除杂的最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除去氯化氢气体进行分析;‎ ‎②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铁架台,②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实验结束,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 ‎(3)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应选择发生装置为A;‎ ‎(4)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收集装置选C,F装置通过压强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所以将发生装置由B改为F,其优点是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①洗气应该是长进短出,浓硫酸有吸水性,除去水蒸气要放在除杂的最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除去氯化氢气体,所以图G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c→d→a→b,故选:C;‎ 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1)铁架台,长颈漏斗;‎ ‎(2)从水中取出导管;‎ ‎(3)A;‎ ‎(4)C,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①C;NaHCO3+HCl=NaCl+H2O+CO2↑;‎ ‎②Ca(OH)2+CO2=CaCO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 ‎ ‎23.(11分)(2016•兴平市校级一模)在一次实验中,老师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盛有氢氧化钠的小烧杯中,未看到明显的现象.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表格.‎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经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一种溶质是X.‎ 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X;        ‎ 猜想二:有X和HCl;‎ 猜想三:有X和NaOH;    ‎ 猜想四:有X、HCl和NaOH.‎ X的化学式是 NaCl ;乙组同学认为猜想 四 是不合理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HCl+NaOH═NaCl+H2O .‎ ‎【实验探究】‎ ‎(1)小红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猜想 三 不成立.‎ ‎(2)小君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认为猜想一成立.甲组同学认为小君同学的判断不科学,理由是: 酚酞溶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均不变色 .‎ ‎(3)小兰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由此断定猜想二成立.该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 ‎【实验拓展】请你用与(1)(2)(3)不同类别的试剂,设计另一种方案验证猜想二成立.‎ 实验操作: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镁条 ;现象: 有气泡产生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假设猜想】依据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原理分析解答;‎ ‎【实验探究】(1)依据氢氧化钠可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分析判断;‎ ‎(2)依据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都不能使酚酞变色分析解答;‎ ‎(3)依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实验拓展】依据盐酸可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pH试纸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分析解答.‎ ‎【解答】解:【假设猜想】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若二者恰好反应,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猜想四不合理,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二者可反应,不能共存,反应方程式是:HCl+NaOH═NaCl+H2O;‎ ‎【实验探究】(1)氢氧化钠可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小红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含氢氧化钠,故猜想三不成立;‎ ‎(2)小君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摘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认为猜想一成立,这种判断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酚酞溶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均不变色;‎ ‎(3)小兰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摘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由此断定猜想二成立,因为氯化钠、氢氧化钠、盐酸这三种物质中,只有盐酸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方程式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拓展】依据酸的化学性质,酸可与较活泼金属、碱、盐、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使石蕊变色,(1)中使用了盐,(2)中使用了指示剂,(3)中使用了盐;因此要证明盐酸存在,可取样品加入较活泼金属,如:镁等,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进行判断;或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CuO(Fe2O3),若固体溶解,溶液变蓝(黄)色,则猜想二正确;或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若 pH<7则猜想二成立;‎ 故答案为:【假设猜想】NaCl; 四; HCl+NaOH═NaCl+H2O;‎ ‎【实验探究】(1)三;‎ ‎(2)酚酞溶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均不变色(合理即可);‎ ‎(3)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拓展】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镁条; 有气泡产生(合理即可).‎ ‎【点评】掌握中和反应原理及盐酸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题意分析解答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 ‎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24.蔗糖的化学式C12H22O11,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品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蔗糖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12:22:11 ;蔗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2.1% .‎ ‎(2)要配制15%的蔗糖溶液80g,需要蔗糖的质量为: 12g .‎ ‎(3)要把(2)配得的溶液稀释为5%,需要添加水的质量为: 160g .‎ ‎【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根据蔗糖分子的构成以及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进行分析.‎ ‎(3)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解答】解:(1)1个蔗糖分子是由12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1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蔗糖中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2:11.‎ 蔗糖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2.1%.故填:12:22:11;42.1%;‎ ‎(2)要配制15%的蔗糖溶液80g,需要蔗糖的质量为80g×15%=12g;故填:12g;‎ ‎(3)设需加入水的质量为x,则 ‎(80g+x)×5%=80g×15%‎ 解得:x=160g 故填:160g.‎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x的高锰酸钾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0﹣t1和t4﹣t5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为什么?‎ ‎(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x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图2坐标中,画出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t5时段变化示意图.‎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解答;‎ ‎(2)根据图1可知,氧气的质量为3.2克,根据氧气的质量,利用氧气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即可计算出高锰酸钾的质量;‎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不变解答.‎ ‎【解答】解:‎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t0﹣t1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t4﹣t5时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进行完全;‎ ‎(2)设高锰酸钾的质量是x,由图象可知该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是3.2g;‎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x 3.2g x=31.6g ‎(3)31.6g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质量是31.6g×=11g 答案:‎ ‎(1)t0﹣t1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t4﹣t5时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进行完全;‎ ‎(2)高锰酸钾的质量是31.6g ‎(3)‎ ‎【点评】本题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类问题中的基础计算,完整的计算步骤、规律的书写格式是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留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