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5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35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湖北省武汉六中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瓷碗破碎 B.石蜡熔化 C.玉米酿酒 D.汽油挥发 ‎2.下列有关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都能构成物质 B.原子、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原子、分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 ‎3.下列有关物质组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煤和石油都是复杂的混合物 B.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C.酒精、天然气、煤气都含有碳、氢元素,都可以作燃料 D.黄铜、硬铝、钢铁都是金属合金,与非金属无关 ‎4.化学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运用活性炭净水能够降低水的硬度 B.适量补钙有利于青少年身体发育 C.滥用食品添加剂有害人体健康 D.回收塑料既节约资源又减少“白色污染”‎ ‎5.在化学反应Na2S2O3+4Cl2+5H2O=2NaHSO4+□X 中,生成物X的溶液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关于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化学式是HCl B.X中氯元素质量分数大于50%‎ C.加水稀释X溶液时其pH变小 D.X溶液可用来除铁锈 ‎6.若干化合物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合物X的组成中一定含有Na元素 B.X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等带电粒子 C.图中所有转化所发生的反应都一定都不属于置换反应 D.一定质量的X实现转化①、②、③时Na元素质量分数不变 ‎7.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的装置及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 ‎(1)该实验探究了可燃物燃烧的全部条件.‎ ‎(2)步骤Ⅵ“…”处的操作是“盖灭酒精灯”.‎ ‎(3)装置A起到防止液体倒吸的作用.‎ ‎(4)若步骤Ⅴ观察到C中溶液变浑浊则说明B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5)该实验应增设尾气处理装置.‎ 其中正确的是(  )‎ A.(1)(2)(3) B.(2)(3)(4) C.(3)(4)(5) D.(1)(3)(5)‎ ‎8.在一次关于金属的实验探究中,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记录:‎ Ⅰ.将相同质量的镁粉和金属X的粉末分别加入到相同质量、相同浓度而且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V和溶液温度T与时间t的关系分别如图一和图二所示.‎ Ⅱ.将一定量镁粉和金属X的粉末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甲和无色溶液乙.将固体甲加入到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 根据实验记录Ⅰ和Ⅱ分析,有如下说法:‎ ‎(1)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 ‎(2)相同条件下,镁比X与稀硫酸反应更剧烈.‎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镁和X都排在氢之前.‎ ‎(4)镁粉和金属X的粉末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属于偶然现象.‎ ‎(5)固体甲中肯定有铜和X,可能有镁;无色溶液乙中肯定有硫酸镁,肯定没有硫酸铜.‎ 其中一定正确的是(  )‎ A.(1)(2)(3) B.(2)(3)(4) C.(3)(4)(5) D.(1)(3)(5)‎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 ‎9.图一是元素周期表中磷元素的部分信息,图二是该元素的某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图二中x=      .‎ ‎(2)该元素的一种白色固体单质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生成物中该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10.甲、乙、丙三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图2所示是在t3℃时,向各盛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观察到的现象.‎ ‎(1)图2中烧杯②里溶解的是      物质(填“甲”或“乙”).‎ ‎(2)向100g浓度为40%的甲溶液中加入g水后,调节该溶液温度至t2℃时恰好饱和,此时溶液浓度变为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在100g水中加入51g丙时能够完全溶解,当温度恢复到t1℃时又发现有少量丙固体析出,可能原因是丙溶于水时放热.‎ B.将t1℃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都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浓度最大的是乙.‎ C.在t2℃时,将甲、丙饱和溶液混合在一起,所得溶液是甲和丙的不饱和溶液.‎ D.在t3℃时,丙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少量乙,不能溶解甲.‎ E.将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或加入同温度时的乙饱和溶液.‎ F.若甲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操作所需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11.化学实验室有两瓶无色溶液,溶液甲可能含有HCl和CaCl2;溶液乙可能含有NaOH、NaCl和Na2CO3.某化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知道:CaCl2溶液呈中性,且CaCl2+Na2CO3=CaCO3↓+2NaCl.该小组为探究溶液甲、乙的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溶液甲于烧杯中,测得溶液pH为2;‎ Ⅱ.另取适量溶液乙,滴加一定量酚酞溶液,再将其逐渐加入盛有溶液甲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同时检测到烧杯内溶液pH的变化与加入溶液乙的关系如图1所示;‎ Ⅲ.观察到反应中产生沉淀、产生气体与加入溶液乙的关系分别如图2、3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A到B,烧杯内液体的pH变大的原因是      .‎ ‎(2)图中CD段,烧杯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D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4)上述实验可以确定溶液甲的成分,但不能完全确定溶液乙的成分.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可以判定,溶液乙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 ‎(5)为进一步探究溶液乙的成分,该组同学所需试剂是      .‎ ‎12.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氧化钠(Na2O2)与CO2反应”等实验探究活动.装置气密性良好,所用试剂均足量.装置内的空气对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所用过氧化钠药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化学反应.已知:(1).碱石灰是由固体NaOH和CaO组成的混合物.(2).NaHCO3不与CO2反应.饱和NaHCO3溶液可吸收HCl气体.(3).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粉末状固体,Na2O2能与CO2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也能与H2O反应:2Na2O2+2H2O═4NaOH+O2↑.‎ 主要探究过程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打开分液漏斗旋塞,向锥形瓶中注入足量稀盐酸后关闭;一段时间后在导管口P处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导出的气体.‎ 锥形瓶内产生大量气泡;‎ ‎.‎ Ⅱ.观察到玻璃管内固体变为白色后,再次测定玻璃管内固体质量;测定固体质量完毕后将固体溶于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 烧杯中无明显现象.‎ 有关数据记录如下:玻璃管中过氧化钠药品的质量为m,操作Ⅱ再次测得玻璃管内固体质量n.‎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A瓶所装试剂是饱和NaHCO3溶液,则B瓶所装试剂是      .‎ ‎(3)操作Ⅰ空白处记录的实验现象是      .‎ ‎(4)操作Ⅱ“烧杯中无明显现象”说明      .‎ ‎(5)药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用m和n的代数式表示为      .‎ ‎13.某化学兴趣小组做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取3.0g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9.8% 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蓝色滤液.有关数据如表:‎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固体混合物 稀硫酸 蓝色滤液 ‎3.0‎ 未知质量 ‎10.8‎ ‎(1)过滤所得滤渣中一定含有       (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 ‎(2)若实验过程中没有物质损失,请计算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 ‎ ‎2016年湖北省武汉六中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瓷碗破碎 B.石蜡熔化 C.玉米酿酒 D.汽油挥发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瓷碗破碎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蜡熔化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玉米发酵制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汽油挥发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项为:C ‎ ‎ ‎2.下列有关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都能构成物质 B.原子、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原子、分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A.根据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原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分子、原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故A选项正确;‎ B.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B选项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通过物理手段原子也可再分,故C选项不正确;‎ D.分子、原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 ‎ ‎3.下列有关物质组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煤和石油都是复杂的混合物 B.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C.酒精、天然气、煤气都含有碳、氢元素,都可以作燃料 D.黄铜、硬铝、钢铁都是金属合金,与非金属无关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A、根据三大化石燃料和组成来考虑;‎ B、根据造成酸雨的气体考虑;‎ C、根据燃料的特点考虑;‎ D、根据合金的定义分析.‎ ‎【解答】解:A、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都含有多种成份,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 B、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故说法正确;‎ C、酒精、天然气、煤气都能燃烧,都可以做燃料.故此选项正确.‎ D、合金是指金属与其它金属或非金属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与非金属有关,故说法错误;‎ 故选D.‎ ‎ ‎ ‎4.化学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运用活性炭净水能够降低水的硬度 B.适量补钙有利于青少年身体发育 C.滥用食品添加剂有害人体健康 D.回收塑料既节约资源又减少“白色污染”‎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硬水与软水;白色污染与防治.‎ ‎【分析】根据活性炭的作用、元素的作用等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A、运用活性炭净水不能够降低水的硬度,错误;‎ B、适量补钙有利于青少年身体发育,正确;‎ C、滥用食品添加剂有害人体健康,正确;‎ D、回收塑料既节约资源又减少“白色污染”,正确;‎ 故选A ‎ ‎ ‎5.在化学反应Na2S2O3+4Cl2+5H2O=2NaHSO4+□X 中,生成物X的溶液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关于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化学式是HCl B.X中氯元素质量分数大于50%‎ C.加水稀释X溶液时其pH变小 D.X溶液可用来除铁锈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出x的化学式,进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Na2S2O3+4Cl2+5H2O=2NaHSO4+□X,反应前:2Na、2S、8O、8Cl、10H;反应后:2Na、2S、8O、2H,□X为8HCl,故x为HCl,‎ A、X的化学式是HCl,正确;‎ B、HCl中氯元素质量分数:>50%,正确;‎ C、加水稀释酸溶液时其pH变大,错误;‎ D、稀盐酸可用来除铁锈,正确.‎ 故选C.‎ ‎ ‎ ‎6.若干化合物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合物X的组成中一定含有Na元素 B.X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等带电粒子 C.图中所有转化所发生的反应都一定都不属于置换反应 D.一定质量的X实现转化①、②、③时Na元素质量分数不变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盐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 ‎【解答】解: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X是氢氧化钠;‎ A、氢氧化钠中含有钠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等带电粒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 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置换反应;‎ 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 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 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图中所有转化所发生的反应都不是置换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实现转化①、②、③时钠元素质量分数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 ‎ ‎7.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的装置及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 ‎(1)该实验探究了可燃物燃烧的全部条件.‎ ‎(2)步骤Ⅵ“…”处的操作是“盖灭酒精灯”.‎ ‎(3)装置A起到防止液体倒吸的作用.‎ ‎(4)若步骤Ⅴ观察到C中溶液变浑浊则说明B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5)该实验应增设尾气处理装置.‎ 其中正确的是(  )‎ A.(1)(2)(3) B.(2)(3)(4) C.(3)(4)(5) D.(1)(3)(5)‎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碳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装置A起到防止液体倒吸的作用;‎ 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解答】解:(1)由Ⅰ、Ⅱ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参加,由Ⅳ、Ⅴ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该实验探究了可燃物燃烧的全部条件,该选项说法正确;‎ ‎(2)步骤Ⅵ“…”处的操作如果是“盖灭酒精灯”,由于碳燃烧放热,熄灭酒精灯后碳仍然燃烧,因此要使反应停止,应该是停止通入氧气,即关闭弹簧夹,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3)装置A起到防止液体倒吸的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4)若步骤Ⅴ观察到C中溶液变浑浊,说明B中氢氧化钠已经完全反应,导致二氧化碳进入C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5)碳燃烧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因此该实验应增设尾气处理装置,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 ‎ ‎8.在一次关于金属的实验探究中,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记录:‎ Ⅰ.将相同质量的镁粉和金属X的粉末分别加入到相同质量、相同浓度而且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V和溶液温度T与时间t的关系分别如图一和图二所示.‎ Ⅱ.将一定量镁粉和金属X的粉末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甲和无色溶液乙.将固体甲加入到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 根据实验记录Ⅰ和Ⅱ分析,有如下说法:‎ ‎(1)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 ‎(2)相同条件下,镁比X与稀硫酸反应更剧烈.‎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镁和X都排在氢之前.‎ ‎(4)镁粉和金属X的粉末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属于偶然现象.‎ ‎(5)固体甲中肯定有铜和X,可能有镁;无色溶液乙中肯定有硫酸镁,肯定没有硫酸铜.‎ 其中一定正确的是(  )‎ A.(1)(2)(3) B.(2)(3)(4) C.(3)(4)(5) D.(1)(3)(5)‎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分析】根据图示结合金属的性质以及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根据图二可以看出,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正确.‎ ‎(2)根据图一相同条件下,镁比X与稀硫酸反应更剧烈.‎ ‎(3)这两种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镁和X都排在氢之前.‎ ‎(4)镁粉和金属X的粉末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不属于偶然现象,与溶液的酸性有关,错误.‎ ‎(5)镁的活动性强于X,将一定量镁粉和金属X的粉末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镁先与硫酸铜反应,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溶液乙中肯定没有硫酸铜,一定含有硫酸镁,固体甲中肯定有铜不一定含有X和镁,错误;‎ 故选A.‎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6分)‎ ‎9.图一是元素周期表中磷元素的部分信息,图二是该元素的某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图二中x= 15 .‎ ‎(2)该元素的一种白色固体单质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生成物中该元素的化合价为 +5 价.‎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2)白磷是该元素的一种白色固体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图一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5,表示原子序数为15;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5;则图二是该元素的某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则x=15.‎ ‎(2)白磷是该元素的一种白色固体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氧元素显﹣2价,设磷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5=0,则x=+5价.‎ 故答案为:(1)15;(2)4P+5O22P2O5;+5.‎ ‎ ‎ ‎10.甲、乙、丙三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图2所示是在t3℃时,向各盛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观察到的现象.‎ ‎(1)图2中烧杯②里溶解的是 甲 物质(填“甲”或“乙”).‎ ‎(2)向100g浓度为40%的甲溶液中加入g水后,调节该溶液温度至t2℃时恰好饱和,此时溶液浓度变为 20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 A.t1℃时,在100g水中加入51g丙时能够完全溶解,当温度恢复到t1℃时又发现有少量丙固体析出,可能原因是丙溶于水时放热.‎ B.将t1℃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都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浓度最大的是乙.‎ C.在t2℃时,将甲、丙饱和溶液混合在一起,所得溶液是甲和丙的不饱和溶液.‎ D.在t3℃时,丙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少量乙,不能溶解甲.‎ E.将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或加入同温度时的乙饱和溶液.‎ F.若甲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操作所需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图2中烧杯②里溶解的是甲,因为在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大于50g;t2℃时甲的溶解度是25g,设40g甲物质在t2℃达到饱和时,需要水的总质量为x,,x=160g,因此还需要加水的质量=160g﹣=100g;此时溶液浓度变为:;A.t1℃时,在100g水中加入51g丙时能够完全溶解,当温度恢复到t1℃时又发现有少量丙固体析出,可能原因是丙溶于水时放热错误,可能原因是丙溶于水时吸热;B.将t1℃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都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浓度最大的是乙正确,因为丙析出固体;C.在t2℃时,将甲、丙饱和溶液混合在一起,所得溶液是甲和丙的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水多了;D.在t3‎ ‎℃时,丙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少量乙,不能溶解甲错误,甲和乙都能溶解;E.将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或加入同温度时的乙饱和溶液错误,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可行,加入同温度时的乙饱和溶液不可行;F.若甲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操作所需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错误,提纯甲应该是降温结晶,而不是蒸发结晶.‎ ‎【解答】解:(1)图2中烧杯②里溶解的是甲,因为在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大于50g;故答案为:甲;‎ ‎(2)t2℃时甲的溶解度是25g,设40g甲物质在t2℃达到饱和时,需要水的总质量为x,,x=160g,因此还需要加水的质量=160g﹣=100g;此时溶液浓度变为:;故答案为:100g;20%;‎ ‎(3)A.t1℃时,在100g水中加入51g丙时能够完全溶解,当温度恢复到t1℃时又发现有少量丙固体析出,可能原因是丙溶于水时放热错误,可能原因是丙溶于水时吸热;B.将t1℃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都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浓度最大的是乙正确,因为丙析出固体;C.在t2℃时,将甲、丙饱和溶液混合在一起,所得溶液是甲和丙的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水多了;D.在t3℃时,丙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少量乙,不能溶解甲错误,甲和乙都能溶解;E.将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或加入同温度时的乙饱和溶液错误,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可行,加入同温度时的乙饱和溶液不可行;F.若甲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操作所需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错误,提纯甲应该是降温结晶,而不是蒸发结晶;故答案为:BC;‎ ‎ ‎ ‎11.化学实验室有两瓶无色溶液,溶液甲可能含有HCl和CaCl2;溶液乙可能含有NaOH、NaCl和Na2CO3.某化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知道:CaCl2溶液呈中性,且CaCl2+Na2CO3=CaCO3↓+2NaCl.该小组为探究溶液甲、乙的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溶液甲于烧杯中,测得溶液pH为2;‎ Ⅱ.另取适量溶液乙,滴加一定量酚酞溶液,再将其逐渐加入盛有溶液甲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同时检测到烧杯内溶液pH的变化与加入溶液乙的关系如图1所示;‎ Ⅲ.观察到反应中产生沉淀、产生气体与加入溶液乙的关系分别如图2、3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A到B,烧杯内液体的pH变大的原因是 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 .‎ ‎(2)图中CD段,烧杯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液变红色 .‎ ‎(3)D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NaCl和Na2CO3 .‎ ‎(4)上述实验可以确定溶液甲的成分,但不能完全确定溶液乙的成分.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可以判定,溶液乙一定含有 Na2CO3 ;一定不含有 NaOH .‎ ‎(5)为进一步探究溶液乙的成分,该组同学所需试剂是 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碳酸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共存时,滴加稀盐酸时,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稀盐酸再和碳酸钠反应;‎ 氯化钠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氯化银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解答】解:取少量溶液甲于烧杯中,测得溶液pH为2,说明甲中含有稀盐酸;‎ 观察到反应中产生沉淀,说明甲中含有氯化钙,乙中含有碳酸钠;‎ 加入乙溶液时立即产生气体,说明乙中不含有氢氧化钠;‎ ‎(1)从A到B,烧杯内液体的pH变大的原因是: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 故填: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 ‎(2)图中CD段,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因此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烧杯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 故填:溶液变红色.‎ ‎(3)D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2CO3.‎ 故填:NaCl和Na2CO3.‎ ‎(4)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可以判定,溶液乙一定含有Na2CO3;一定不含有NaOH.‎ 故填:Na2CO3;NaOH.‎ ‎(5)为进一步探究溶液乙的成分,该组同学所需试剂是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实验过程是:向乙溶液中加入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乙中含有氯化钠,反之则不含有氯化钠.‎ 故填: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 ‎ ‎ ‎12.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氧化钠(Na2O2)与CO2反应”等实验探究活动.装置气密性良好,所用试剂均足量.装置内的空气对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所用过氧化钠药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化学反应.已知:(1).碱石灰是由固体NaOH和CaO组成的混合物.(2).NaHCO3不与CO2反应.饱和NaHCO3溶液可吸收HCl气体.(3).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粉末状固体,Na2O2能与CO2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也能与H2O反应:2Na2O2+2H2O═4NaOH+O2↑.‎ 主要探究过程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打开分液漏斗旋塞,向锥形瓶中注入足量稀盐酸后关闭;一段时间后在导管口P处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导出的气体.‎ 锥形瓶内产生大量气泡;‎ ‎.‎ Ⅱ.观察到玻璃管内固体变为白色后,再次测定玻璃管内固体质量;测定固体质量完毕后将固体溶于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 烧杯中无明显现象.‎ 有关数据记录如下:玻璃管中过氧化钠药品的质量为m,操作Ⅱ再次测得玻璃管内固体质量n.‎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2)若A瓶所装试剂是饱和NaHCO3溶液,则B瓶所装试剂是 浓硫酸 .‎ ‎(3)操作Ⅰ空白处记录的实验现象是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4)操作Ⅱ“烧杯中无明显现象”说明 过氧化钠完全反应 .‎ ‎(5)药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用m和n的代数式表示为 %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锥形瓶中,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2)A瓶所装试剂是饱和NaHCO3溶液,用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B瓶所装试剂是浓硫酸,用来干燥二氧化碳;‎ ‎(3)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操作Ⅱ“烧杯中无明显现象”说明过氧化钠已经完全反应;‎ ‎(5)根据反应化学方程式和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药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2)若A瓶所装试剂是饱和NaHCO3溶液,则B瓶所装试剂是浓硫酸,浓硫酸对二氧化碳进行干燥.‎ 故填:浓硫酸.‎ ‎(3)操作Ⅰ空白处记录的实验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故填: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操作Ⅱ“烧杯中无明显现象”说明过氧化钠完全反应.‎ 故填:过氧化钠完全反应 ‎(5)设过氧化钠质量为x,‎ ‎2Na2O2+2CO2═2Na2CO3+O2,固体质量增加 ‎156 212 212﹣156=56‎ x n﹣m ‎=,‎ x=(n﹣m),‎ 药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 故填: %.‎ ‎ ‎ ‎13.某化学兴趣小组做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取3.0g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9.8% 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蓝色滤液.有关数据如表:‎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固体混合物 稀硫酸 蓝色滤液 ‎3.0‎ 未知质量 ‎10.8‎ ‎(1)过滤所得滤渣中一定含有 铜  (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 ‎(2)若实验过程中没有物质损失,请计算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加热条件下,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解答】解:(1)过滤所得滤渣中一定含有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的铜.‎ 故填:铜.‎ ‎(2)设氧化铜质量为x,则稀硫酸质量为:10.8g﹣x,‎ CuO+H2SO4═CuSO4+H2O,‎ ‎80 98‎ x (10.8g﹣x)×9.8%‎ ‎=,‎ x=0.8g,‎ 答: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是0.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