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提纲参考 45页

  • 64.5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数学复习提纲参考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中考数学复习提纲参考 ‎  实数部分 一、实数与数轴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实数大小的比较 ‎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三、实数的运算 ‎1、加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可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1)两数相乘,同号取正,异号取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n个实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若n个非0的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 ‎(3)乘法可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4、除法:‎ ‎(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0不能做被除数。‎ ‎5、乘方与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6、实数的运算顺序: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加、减是一级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在同一级运算中要从左到右依次运算,不同级的运算,先算高级的运算再算低级的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运算。无论何种运算,都要注意先定符号后运算。‎ 四、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科学记数法:设N0,则N= a (其中110,n为整数)。‎ ‎2、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精确度的形式有两种:(1)精确到那一位;(2)保留几个有效数字。‎ 代数部分 第二章:代数式 基础知识点:‎ 一、代数式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里的字母,计算后得到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3、代数式的分类:‎ 二、整式的有关概念及运算 ‎1、概念 ‎(1)单项式:像x、7、 ,这种数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多项式的项。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 升(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降)幂排列。‎ ‎(3)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运算 ‎(1)整式的加减:‎ 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 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 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 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整式的乘除:‎ 幂的运算法则:其中m、n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 ;同底数幂相除: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用它们系数的积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用它们的指数的和作为这个字母的指数;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除单项式: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 ;‎ 完全平方公式: ,‎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因式分解。‎ ‎2、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 ‎(1)提取公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3)十字相乘法:‎ ‎(4)分组分解法:将多项式的项适当分组后能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解。‎ ‎(5)运用求根公式法:若 的两个根是 、 ,则有:‎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 ‎(2)提出公因式或无公因式可提,再考虑可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 ‎(3)对二次三项式,应先尝试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不行的再用求根公式法。‎ ‎(4)最后考虑用分组分解法。‎ 四、分式 ‎1、分式定义:形如 的式子叫分式,其中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 ‎(1)分式无意义:B=0时,分式无意义; B0时,分式有意义。‎ ‎(2)分式的值为0:A=0,B0时,分式的值等于0。‎ ‎(3)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方法是把分子、分母因式分解,再约去公因式。‎ ‎(4)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分式运算的最终结果若是分式,一定要化为最简分式。‎ ‎(5)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的过程,叫做分式的通分。‎ ‎(6)最简公分母:各分式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 ‎(7)有理式: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 ‎(1) ;(2)‎ ‎(3)分式的变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 ‎(1)加、减: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把它们通分成同分母的分式再相加减。‎ ‎(2)乘:先对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约分后再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 ‎(3)除: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上它的倒数式。‎ ‎(4)乘方:分式的乘方就是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五、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的概念:式子 叫做二次根式。‎ ‎(1)最简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式的二次根式叫最简二次根式。‎ ‎(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之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3)分母有理化: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4)有理化因式:把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常用的有理化因式有: 与 ; 与 )‎ ‎2、二次根式的性质:‎ ‎(1) ; (2) ;‎ ‎(3) (a0,b (4)‎ ‎3、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将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法: (a0,b0)。‎ ‎(3)二次根式的除法:‎ 二次根式运算的最终结果如果是根式,要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例题:‎ 一、因式分解:‎ ‎1、提公因式法:‎ 例1、‎ 分析:先提公因式,后用平方差公式解:略 ‎[规律总结]因式分解本着先提取,后公式等,但应把第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往往需要对分解后的每一个因式进行最后的审查,如果还能分解,应继续分解。‎ ‎2、十字相乘法:‎ 例2、(1) ;(2)‎ 分析:可看成是 和(x y)的二次三项式,先用十字相乘法,初步分解。解:略 ‎[规律总结]应用十字相乘法时,注意某一项可是单项的一字母,也可是某个多项式或整式,有时还需要连续用十字相乘法。‎ ‎3、分组分解法:‎ 例3、‎ 分析:先分组,第一项和第二项一组,第三、第四项一组,后提取,再公式。解:略 ‎[规律总结]对多项式适当分组转化成基本方法因式分组,分组的目的是为了用提公因式,十字相乘法或公式法解题。‎ 二、式的运算 ‎1、巧用公式 例5、计算:‎ 分析: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使分式运算简单化。解:略 ‎[规律总结]抓住三个乘法公式的特征,灵活运用,特别要掌握公式的几种变形,公式的逆用,掌握运用公式的技巧,使运算简便准确。‎ ‎2、化简求值:‎ 一定要先化到最简再代入求值,注意去括号的法则。‎ ‎3、分式的计算:‎ 化简分式计算过程中:(1)除法转化为乘法时,要倒转分子、分母;(2)注意负号 ‎4、根式计算 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是中考必考内容,特别是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及性质的运用是中考的主要考查内容。‎ 代数部分 第三章:方程和方程组 基础知识点:‎ 一、方程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或方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方程的增根:在方程变形时,产生的不适合原方程的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二、一元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 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 ‎(2)一玩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 ‎(4)一元一次方程有唯一的一个解。‎ ‎2、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 (其中x是未知数,a、b、c是已知数,a0)‎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选择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如没有要求,一般不用配方法。‎ ‎(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当0时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 0时 方程没有实数根,无解;‎ 当0时 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若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个根,那么: ,‎ ‎(6)以两个数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三、分式方程 ‎(1)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解法:‎ 一般解法:去分母法,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特殊方法:换元法。‎ ‎(3)检验方法:一般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不为0的就是原方程的根;使得最简公分母为0的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增根必须舍去,也可以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 四、方程组 ‎1、方程组的解:方程组中各方程的公共解叫做方程组的解。‎ ‎2、解方程组:求方程组的解或判断方程组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 ‎3、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般形式: ( 不全为0)‎ 解法:代入消远法和加减消元法 解的个数:有唯一的解,或无解,当两个方程相同时有无数的解。‎ ‎(2)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法: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4、二元二次方程组:‎ ‎(1)定义: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以及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二次方程组。‎ ‎(2)解法:消元,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或者降次,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考点与命题趋向分析 例题:‎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1)用直接开方法解;(2)用公式法;(3)用因式分解法 ‎[规律总结]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形如 ,就可以用直接开方法来解;利用公式法可以解任何一个有解的一元二次方程,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定要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1);先化为一般形式,再用公式法解;(2)直接可以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后可求解。‎ ‎[规律总结]对于带字母系数的方程解法和一般的方程没有什么区别,在用公式法时要注意判断△的正负。‎ 二、分式方程的解法:‎ 分析:(1)用去分母的方法;(2)用换元法 解:略 ‎[规律总结]一般的分式方程用去分母法来解,一些具有特殊关系如:有平方关系,倒数关系等的分式方程,可采用换元法来解。‎ 三、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 ‎1[规律总结]对于根的判别式的三种情况要很熟练,还有要特别留意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 ‎2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可以先解出第一方程的两个解,但有时这样又太复杂,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就比较简单。‎ 三、方程组 ‎1分析:(1)用加减消元法消x较简单;(2)应该先用加减消元法消去y,变成二元一次方程组,较易求解。‎ ‎[规律总结]加减消元法是最常用的消元方法,消元时那个未知数的系数最简单就先消那个未知数。‎ ‎2分析:(1)可用代入消远法,也可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求解;(2)要先把第一个方程因式分解化成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再与第二个方程分别组成两个方程组来解。解:略 ‎[规律总结]对于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一般用代入消元法,对于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一定要先把其中一个方程因式分解化为两个一次方程再和第二个方程组成两个方程组来求解。‎ 代数部分 第四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知识点:‎ 一、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 ‎2、设未知数;‎ ‎3、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作答;‎ 二、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常见类型题及其等量关系;‎ ‎1、工程问题 ‎(1)基本工作量的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常见的等量关系:甲的工作量 乙的工作量=甲、乙合作的工作总量 ‎(3)注意:工程问题常把总工程看作1,水池注水问题属于工程问题 ‎2、行程问题 ‎(1)基本量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常见等量关系:‎ 相遇问题:甲走的路程 乙走的路程=全路程 追及问题(设甲速度快):‎ 同时不同地:甲的时间=乙的时间;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原来甲、乙相距路程 同地不同时:甲的时间=乙的时间时间差;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3、水中航行问题:‎ 顺流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 ‎4、增长率问题:‎ 常见等量关系: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 增长的量;增长的量=原来的量(1 增长率);‎ ‎5、数字问题:‎ 基本量之间的关系:三位数=个位上的数 十位上的数10 百位上的数100‎ 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方法 ‎1、译式法:‎ 就是将题目中的关键性语言或数量及各数量间的关系译成代数式,然后根据代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等量关系。‎ ‎2、线示法:‎ 就是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线段长度的内在联系,找出等量关系。‎ ‎3、列表法:‎ 就是把已知条件和所求的未知量纳入表格,从而找出各种量之间的关系。‎ ‎4、图示法:‎ 就是利用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它可以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更为直观,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 代数部分 第五章: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知识点:‎ 一、不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表示不等关系的常用符号:,)。‎ ‎2、不等式的性质:‎ ‎(l)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改变,如a b, c为实数 a+cb+c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ab, cbc。‎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如ab,c0 ac 注: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实数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先确定该数的数性(正数,零,负数)再确定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不能像应用等式的性质那样随便,以防出错。‎ ‎3、任意两个实数a,b的大小关系(三种):‎ ‎(1)a b b ‎(2)a b=0 a=b ‎(3)a0 a ‎4、(1)a0‎ ‎(2)a0‎ 二、不等式(组)的解、解集、解不等式 ‎1、能使一个不等式(组)成立的未知数的一个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一个解。‎ 不等式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2.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三、不等式(组)的类型及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l)概念: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法:‎ 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要特别注意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l)概念:含有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解法:先求出各不等式的解集,再确定解集的公共部分。‎ 注:求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借助数轴求解较方便。‎ 例题分析:‎ 方法1: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1、判断正误:‎ ‎(1)若ab,c为实数,则 ‎(2)若 ,则ab 分析:在(l)中,若c=0,则 = ; 在(2)中,因为,所以。C0,否则应有 = 故ab 解:略 ‎[规律总结]将不等式正确变形的关键是牢记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含有字母的式子时,要对字母进行讨论。‎ 方法2:特殊值法 例2、若a A、 B、ab0 C、 D、‎ 分析:使用直接解法解答常常费时间,又因为答案在一般情况下成立,当然特殊情况也成立,因此采用特殊值法。‎ 解:根据a ‎[规律总结]此种方法常用于解选择题,学生知识有限,不能直接解答时使用特殊值法,既快,又能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方法3:类比法 例3、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82(x+2)4x (2)‎ 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主要步骤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成1,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要改变方向。解:略 ‎[规律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类似,但要注意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类比法解题,使学生容易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方法4:数形结合法 例4、求不等式组: 的非负整数解 分析:‎ 要求一个不等式组的非负整数解,就应先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再从解集中找出其中的非负整数解。解:略 方法5:逆向思考法 例5、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 的解集是x3,求a的值。‎ 分析:因为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为x3,与原不等式的不等号同向,所以有a 2 0,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解此方程求出a的值。解:略 ‎[规律总结]此题先解字母不等式,后着眼已知的解集,探求成立的条件,此种类型题都采用逆向思考法来解。‎ 代数部分 第六章:函数及其图像 知识点:‎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内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建立了一对应的关系。‎ ‎2、不同位置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有如下特征:‎ 点P(x, y)在第一象限 x 0,y 点P(x, y)在第二象限 x0,y 点P(x, y)在第三象限 x0,y 点P(x, y)在第四象限 x0,y0。‎ ‎(2)坐标轴上的点有如下特征:‎ 点P(x, y)在x轴上 y为0,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 x为0,y为任意实数。‎ ‎3.点P(x, y)坐标的几何意义:‎ ‎(1)点P(x, y)到x轴的距离是| y |;‎ ‎(2)点P(x, y)到y袖的距离是| x |;‎ ‎(3)点P(x, y)到原点的距离是 ‎4.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点P(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 ;‎ ‎(2)点P(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 ;‎ ‎(3)点P(a, 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 ;‎ 二、函数的概念 ‎1、常量和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函数:一般地,设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1)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是:‎ ‎①解析式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②解析式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 ‎③解析式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偶次根式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非负的实数。‎ 注意:在确定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如果遇到实际问题,还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2)函数值:给自变量在取值范围内的一个值所求得的函数的对应值。‎ ‎(3)函数的表示方法:①解析法;②列表法;③图像法 ‎(4)由函数的解析式作函数的图像,一般步骤是: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 三、几种特殊的函数 ‎1、一次函数 直线位置与k,b的关系:‎ ‎(1)k0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2)k0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3)b0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的上方;‎ ‎(4)b=0直线过原点;‎ ‎(5)b0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的下方;‎ ‎2、二次函数 抛物线位置与a,b,c的关系:‎ ‎(1)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2)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c0 图像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c=0 图像过原点;c0 图像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3)a,b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a,b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b=0,对称轴是y轴; a,b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3、反比例函数:‎ ‎4、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对照表:‎ 代数部分 第七章:统计初步 知识点:‎ 一、总体和样本:‎ 在统计时,我们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二、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1、平均数 ‎(1) 的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据中, 出现 次, 出现 次,, 出现 次(这里 ),则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当一组数据 中各数据的数值较大,并且都与常数a接近时,设 的平均数为 则: 。‎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接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上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为偶数中位数就是处在中间位置上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3、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三、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特征数:‎ ‎1、方差:‎ ‎(l) 的方差,‎ ‎(2)简化计算公式: ( 为较小的整数时用这个公式要比较方便)‎ ‎(3)记 的方差为 ,设a为常数, 的方差为 ,则 = 。‎ 注:当 各数据较大而常数a较接近时,用该法计算方差较简便。‎ ‎2、标准差:方差( )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标准差(S)。‎ 注:通常由方差求标准差。‎ 四、频率分布 ‎1、有关概念 ‎(1)分组:将一组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分成若干组称为分组,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通常分成5-12组。‎ ‎(2)频数:每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该组的频数。各个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n。‎ ‎(3)频率:每个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n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各小组频率之和为l。‎ ‎(4)频率分布表:将一组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相应的频数、频率所列成的表格叫做频率分布表。‎ ‎(5)频率分布直方图: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绘制成的,以数据的各分点为横坐标,以频率除以组距为纵坐标的直方图,叫做频率分布直方图。‎ 图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高等于该组的频率除以组距。‎ 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该组的频率。‎ 所有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 样本的频率分布反映样本中各数据的个数分别占样本容量n的比例的大小,总体分布反映总体中各组数据的个数分别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的频率分布。‎ ‎2、研究频率分布的方法;得到一数据的频率分布和方法,通常是先整理数据,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其步骤是:‎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领率分布表;‎ ‎(5)绘频率分布直方图。‎ ‎[规律总结]求平均数有三种方法,即当所给数据比较分散时,一般用平均数的概念来求;著所给数据较大且都在某一数a上下波动时,通常采用简化公式;若所给教据重复出现时,通常采用加权平均数公式来计算。‎ ‎[规律总结]明确方差或标准差是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的大小的,恰当选用方差的三个计算公式,应抓住三个公式的特征,根据题中数据的特点选用计算公式。‎ ‎[规律总结]要掌握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五大步骤,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会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 几何部分 第一章: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 知识点:‎ 一、直线:直线是几何中不加定义的基本概念,直线的两大特征是直和向两方无限延伸。‎ 二、直线的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直线的这条性质是以公理的形式给出的,可简述为: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三、射线:‎ ‎1、射线的定义:直线上一点和它们的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2.射线的特征:向一方无限延伸,它有一个端点。‎ 四、线段:‎ ‎1、线段的定义:直线上两点和它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2、线段的性质(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五、线段的中点:‎ ‎1、定义如图1一1中,点B把线段AC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点B叫做线段图1-1AC的中点。‎ ‎2、表示法:‎ ‎∵AB=BC 点 B为 AC的中点 或∵ AB= MAC 点 B为AC的中点,或∵AC=2AB,点B为AC的中点 反之也成立 ‎∵点 B为AC的中点,AB=BC 或∵点B为AC的中点, AB= AC 或∵点B为AC的中点, AC=2BC 六、角 ‎1、角的两种定义:一种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要弄清定义中的两个重点 ‎①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②这两条射线必须有一个公共端点。另一种是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可以看出在起始位置的射线与终止位置的射线就形成了一个角。‎ ‎2.角的平分线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表示法有三种:如图12‎ ‎(1)AOC=BOC ‎(2)AOB=2AOC= 2COB ‎(3)AOC=COB= AOB 七、角的度量:度量角的大小,可用度作为度量单位。把一个圆周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叫做一度的角。‎ ‎1度=60分;1分=60秒。‎ 八、角的分类:‎ ‎(1)锐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角 ‎(4)平角: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顺着一个方向旋转,当终止位置和起始位置成一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5)周角: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顺着一个方向旋转,当终边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6)周角、平角、直角的关系是: l周角=2平角=4直角=360‎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九、相关的角:‎ ‎1、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2、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做互为补角。‎ ‎3、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4、邻补角:有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做互为邻补角。‎ 注意:‎ 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而互为邻补角则要求两个角有特殊的位置关系。‎ 十、角的性质 ‎1、对顶角相等。‎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十一、相交线 ‎1、斜线:两条直线相交不成直角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斜线。它们的交点叫做斜足。‎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垂线: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4、垂线的性质 ‎(l)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己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垂线段最短。‎ 十二、距离 ‎1、两点的距离: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3、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两条直线平行,从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向另一条直线引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说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平行线的距离实际上是两个特殊点之间的距离,它们与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是分不开的。‎ 十三、平行线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说明:也可以说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平行,这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说明: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用判定公理(或定理)在已知条件中有两条直线平行时,则应用性质定理。‎ ‎6、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注意:当角的两边平行且方向相同(或相反)时,这两个角相等。当角的两边平行且一边方向相同另一方向相反时,这两个角互补。‎ 几何部分 第二章:三角形 知识点:‎ 一、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顶点与内角平分线和对边交线间的距离)‎ ‎2、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中线也是一条线段(顶点到对边中点间的距离)‎ ‎3.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高线也是一条线段(顶点到对边的距离)‎ 注意: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 如图 2-l, AD、 BE、 CF都是么ABC的角平分线,它们都在△ABC内 如图2-2,AD、BE、CF都是△ABC的中线,它们都在△ABC内 而图2-3,说明高线不一定在 △ABC内,‎ 图23(1) 图23(2) 图2-3一(3)‎ 图2-3(1),中三条高线都在△ ABC内,‎ 图2-3-(2),中高线CD在△ABC内,而高线AC与BC是三角形的边;‎ 图2-3一(3),中高线BE在△ABC内,而高线AD、CF在△ABC外。‎ ‎4、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叫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叫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则叫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一边叫底边,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底角,两腰的夹角叫项角。‎ 三角形按边相等关系来分类:‎ 三角形 用集合表示,见图2-4‎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不符合定理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边。‎ 例如三条线段长分别为5,6,1人因为5+612,所以这三条线段,不能作为三角形的三边。‎ 三、三角形的内角和 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由定理可知,三角形的二个角已知,那么第三角可以由定理求得。‎ 如已知△ABC的两个角为A=90,B=40,则C=1809040=50‎ 由定理可以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只可能有一个内角是直角或钝角。‎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按角分类:‎ 用集合表示,见图 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三角形的外角。‎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例如图26中 ‎1=4;8;3+8;‎ ‎2=8;4=10等等。‎ 四、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全等用符号≌表示 ‎△ABC≌△A `B`C`表示 A和 A`, B和B`, C和C`是对应点。‎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如图27,△ABC≌△A `B`C`,则有A、B、C的对应点A`、B`、C`;AB、BC、CA的对应边是A`B`、B`C`、C`A`。‎ A,B,C的对应角是A`、B`、C`。‎ AB=A`B`,BC=B`C`,CA=C`A`;A`, B=B`,C`‎ 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注意:一定要是两边夹角,而不能是边边角。‎ ‎2、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域AAS)‎ ‎4、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由边边边公理可知,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三角形的稳定性。‎ 除了上面的判定定理外,边边角或角角角都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5、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六、角的平分线 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定理2、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由定理1、2可知: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可以证明三角形内存在一个点,它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相等这个点就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交于一点)‎ 命题:‎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命题,如果把其中的一个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它的逆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另一个的逆定理。‎ 例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互逆定理。‎ 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例如定理:对顶角相等就没逆定理,因为相等的角是对顶角这是一个假命颗。‎ 七、基本作图 限定用直尺和圆规来画图,称为尺规作网_‎ 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为基本作图,例如做一条线段等于己知线段。‎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法是使三角形全等(SSS),从而得到对应角相等;‎ ‎2、平分已知角:作法仍是使三角形全等(SSS).从而得到对应角相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1)若点在已知直线上,可看作是平分已知角平角;‎ ‎(2)若点在已知直线外,‎ 可用类似平分已知角的方法去做:已知点 C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交已知真线于A、B两点,再以A、B为圆心,用相同的长为半径分别作弧交于D点,连结CD即为所求垂线。‎ ‎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做法的实质仍是全等三角形(SSS)。‎ 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作线段的中点。‎ 八、作图题举例 重要解决求作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边一夹角,求作三角形 2、已知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九、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例如: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因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就是顶角的角平分线、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n 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那这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动)。‎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十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就是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十二、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二如果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轴对称,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这条直线叫对称轴。‎ 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也叫轴对称。‎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例如: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角线就具有上面所述的特点,所以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角线是等腰三角形的一条对称轴,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十三、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几何部分 第三章:四边形 知识点:‎ 一、多边形 ‎1、多边形: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多边形的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3、多边形的顶点:多边形每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4、多边形的对角线:连结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5、多边形的周长:多边形各边的长度和叫做多边形的周长。‎ ‎6、凸多边形:把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向两方延长,如果多边形的其他各边都在延长线所得直线的问旁,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说明:一个多边形至少要有三条边,有三条边的叫做三角形;有四条边的叫做四边形;有几条边的叫做几边形。今后所说的多边形,如果不特别声明,都是指凸多边形。‎ ‎7、多边形的角:多边形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简称多边形的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注意:多边形的外角也就是与它有公共顶点的内角的邻补角。‎ ‎9、n边形的对角线共有 条。‎ 说明:利用上述公式,可以由一个多边形的边数计算出它的对角线的条数,也可以由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求出它的边数。‎ ‎1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 ‎11、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说明:多边形的外角和是一个常数(与边数无关),利用它解决有关计算题比利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及对角线求法公式简单。无论用哪个公式解决有关计算,都要与解方程联系起 来,掌握计算方法。‎ 二、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4、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推论: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说明:(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是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同时又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重要方法。‎ ‎(2)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即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 三、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变为90时,其它的边、角位置也都随之变化。因此矩形的性质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的。‎ ‎1、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短形(通常也叫做长方形)‎ ‎2、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说明:因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已知有三个角都是直角,那么第四个角必定是直角。‎ ‎5、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说明:要判定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是:‎ 法一:先证明出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有一个直角(这是用定义证明)‎ 法二:先证明出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对角线相等(这是判定定理1)‎ 法三:只需证出三个角都是直角。(这是判定定理2)‎ 四、菱形 菱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发生变化时,即当两个邻边相等时,平行四边形变成了菱形。‎ ‎1、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菱形的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5、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说明:要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方法是:‎ 法一:先证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有一组邻边相等。(这就是定义证明)。‎ 法二:先证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是判定定理2)‎ 法三:只需证出四边都相等。(这是判定定理1)‎ ‎(五)正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当邻边和内角同时运动时,又能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为直角且邻边相等,这样就形成了正方形。‎ ‎1、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判定定理互: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5、正方形判定定理2:两条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注意:要判定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方法有 方法一:第一步证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第二步证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第三步证出是平行四边形。(这是用定义证明)‎ 方法二:第一步证出对角线互相垂直;第二步证出是矩形。(这是判定定理1)‎ 方法三:第一步证出对角线相等;第二步证出是菱形。(这是判定定理2)‎ 六、梯形 ‎1、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梯形的底: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边叫做下底)‎ ‎3、梯形的腰: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 ‎4、梯形的高:梯形有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7、等腰梯形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8、等腰梯形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9、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l。:在同一个底上钩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0、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研究等腰梯形常用的方法有:化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矩形;或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下底的延长线于一点;或延长两腰交于一点。‎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七、中位线 ‎1、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说明: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不同。‎ ‎2、梯形的中位线: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中位线。‎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4、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