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 M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近年中考数学压轴题大集合(二)
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C与y轴相切于D
点,与x轴相交于A(2,0)、B(8,0)两点,圆心C在第四象限.
(1)求点C的坐标;
(2)连结BC并延长交⊙C于另一点E,若线段BE上有一点P,使得
AB2=BP·BE,能否推出AP⊥BE?请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3)在直线BE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AQ2=BQ·EQ?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也请说明理由.
[解] (1) C(5,-4);
(2)能。连结AE ,∵BE是⊙O的直径, ∴∠BAE=90°.
在△ABE与△PBA中,AB2=BP· BE , 即, 又∠ABE=∠PBA,
∴△ABE∽△PBA .
∴∠BPA=∠BAE=90°, 即AP⊥BE .
(3)分析:假设在直线EB上存在点Q,使AQ2=BQ· EQ. Q点位置有三种情况:
①若三条线段有两条等长,则三条均等长,于是容易知点C即点Q;
②若无两条等长,且点Q在线段EB上,由Rt△EBA中的射影定理知点Q即为AQ⊥EB之垂足;
③若无两条等长,且当点Q在线段EB外,由条件想到切割线定理,知QA切⊙C于点A.设Q(),并过点Q作QR⊥x轴于点R,由相似三角形性质、切割线定理、勾股定理、三角函数或直线解析式等可得多种解法.
解题过程:
① 当点Q1与C重合时,AQ1=Q1B=Q1E, 显然有AQ12=BQ1· EQ1 ,
∴Q1(5, -4)符合题意;
② 当Q2点在线段EB上, ∵△ABE中,∠BAE=90°
∴点Q2为AQ2在BE上的垂足,
∴AQ2== 4.8(或).
∴Q2点的横坐标是2+ AQ2·∠BAQ2= 2+3.84=5.84,
又由AQ2·∠BAQ2=2.88,
∴点Q2(5.84,-2.88),
③方法一:若符合题意的点Q3在线段EB外,
则可得点Q3为过点A的⊙C的切线与直线BE在第一象限的交点.
由Rt△Q3BR∽Rt△EBA,△EBA的三边长分别为6、8、10,
故不妨设BR=3t,RQ3=4t,BQ3=5t,
由Rt△ARQ3∽Rt△EAB得,
即得t=,
〖注:此处也可由列得方程; 或由AQ32 = Q3B·Q3E=Q3R2+AR2列得方程)等等〗
∴Q3点的横坐标为8+3t=, Q3点的纵坐标为,
即Q3(,).
方法二:如上所设与添辅助线, 直线 BE过B(8, 0), C(5, -4),
∴直线BE的解析式是 .
设Q3(,),过点Q3作Q3R⊥x轴于点R,
∵易证∠Q3AR =∠AEB得 Rt△AQ3R∽Rt△EAB,
∴ , 即 ,
∴t= ,进而点Q3 的纵坐标为,∴Q3(,).
方法三:若符合题意的点Q3在线段EB外,连结Q3A并延长交轴于F,
∴∠Q3AB =∠Q3EA,,
在R t△OAF中有OF=2×=,点F的坐标为(0,),
∴可得直线AF的解析式为 ,
又直线BE的解析式是 ,
∴可得交点Q3(,).
18.如图1,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顶点C坐标为(0,h )(h>0), 交x轴于点A(d,0)、B(-d,0)(d>0)。
(1)求抛物线解析式(用h、d表示);
(2)如图2,将ABC视为抛物线形拱桥,①~⑤拉杆均垂直x轴,垂足依次在线段AB的6等分点上。h=9米。
(i )求拉杆⑤DE的长度;
F
G
x
y
C
B
O
A
图4
(ii)若d值增大,其他都不变,如图3。拉杆⑤DE的长度会改变吗?(只需写结论)
(3)如图4,点G在线段OA上,OG=kd(比例系数k是常数,0≤k≤1),GF⊥x轴交抛物线于点F。试探索k为何值时,
tg∠FOG= tg∠CAO?此时点G与OA线段有什么关系?
[解] (1)用顶点式,据题意设y=ax2+h
代入A(d,0)得a=
∴y=x2+h
(2)(i)h=9,代入(1)中解析式得y=x2+9
据题意OE=d,设D(d,yD)
点D在抛物线上,yD=(d)2+9=5,∴DE=5米。
(ii) 拉杆⑤DE的长度不变。
(3)OG=kd,∴点F坐标可设(kd,yF)代入y=x2+h ,得:
yF= h(1-k2)
tg∠FOG= tg∠CAO , =
解得 (∵00
设的两根为,
则+,
3.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轴上.
(1)试判断这个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并说明你的理由;
(2)求证:函数的图象与x轴必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3)如果函数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A(x1,0)、B(x2,0),与y轴相交于点C,且△ABC的面积等于2.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解] (1)∵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轴上,
∴,.
∴.
又∵,∴.
∴这个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向上.
(另解:∵这个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轴上,且与y轴的正半轴相交,
∴这个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向上.
(2)∵,∴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
.
∵,∴,.
∴Δ>0.
∴函数的图象与x轴必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3)由题意,得,.
∵,∴.
而,点C的坐标为(0,-1).
∴.
∴.
∴.
∴.
∴.
∴所求的函数解析式为.
4.已知二次函数.
(1)若a =2,c = -3,且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2),求b的值;
(2)若a =2,b + c = -2,b > c,且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p , -2),求证:b≥0;
(3)若a + b + c = 0,a > b > c,且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q , - a),试问当自变量x = q +4时,二次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y是否大于0?请证明你的结论.
[解](1)当a = 2,c = -3时,二次函数为,
∵该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2),
∴,解得b=1.
(2)当a = 2,b + c = -2时,二次函数为
∵该函数的图像经过点(p,-2),
∴,即
于是,p为方程的根,
∴判别式△=
又∵b + c = -2,b > c,
∴b > -b -2,即b > -1,有b + 8 > 0
∴.
(3)∵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q,-a),
∴.
∴q为方程的根,
于是,判别式△=
又∵
∴△=
又, 且a > b > c,知a > 0,c < 0
∴3a -c > 0
∴
∴q为方程的根,
∴或.
当时,
若,则
.
∵a > b ≥ 0,
∴,即,
∴
若,则
.
∴当时,二次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大于0.
5.已知:如图,A(0,1)是y轴上一定点,B是x轴上一动点,以AB为边,在∠OAB的外部作∠BAE=∠OAB ,过B作BC⊥AB,交AE于点C.
(1)当B点的横坐标为时,求线段AC的长;
(2)当点B在x轴上运动时,设点C的纵、横坐标分别为y、x,试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当点B运动到O点时,点C也与O点重合);
(3)设过点P(0,-1)的直线l与(2)中所求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公共点M1(x1,y1)、M2(x2,y2),且x12+x22-6(x1+x2)=8,求直线l的解析式.
[解] (1)方法一:在Rt△AOB中,可求得AB=
y
A
O
B
x
C
D
G
H
∵∠OAB=∠BAC,∠AOB=∠ABC=Rt∠,
∴△ABO∽△ABC,∴,由此可求得:AC=
方法二:由题意知:tan∠OAB=
(2)方法一:当B不与O重合时,延长CB交y轴于点D,过C作CH⊥x轴,交x轴于点H,则可证得AC=AD,BD=
∵AO⊥OB,AB⊥BD,∴△ABO∽△BDO,则OB2=AO×OD,即
化简得:y=,当O、B、C三点重合时,y=x=0,∴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方法二:过点C作CG⊥x轴,交AB的延长线于点H,则AC2=(1-y)2+x2=(1+y)2,化简即可得。
(3)设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则由题意可得:,消去y得:x2-4kx-4b=0,则有,由题设知:
x12+x22-6(x1+x2)=8,即(4k)2+8b-24k=8,且b=-1,则16k2-24k -16=0,解之得:k1=2,k2=,当k1=2、b=-1时,
△=16k2+16b=64-16>0,符合题意;当k2=,b=-1时,△=16k2+16b=4-16<0,不合题意(舍去),
∴所求的直线l的解析式为:y=2x-1
6.已知抛物线y =x2+mx-2m2(m≠0).
(1)求证: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过点P(0,n)作y轴的垂线交该抛物线于点A和点B(点A在点P的左边),是
否存在实数m、n,使得AP=2PB?若存在,则求出m、n
满足的条件;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
∵
∴△
∴该抛物线与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由题意易知点、的坐标满足方程:
,即
由于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因此△,即
………………….①
由求根公式可知两根为:
,
∴
分两种情况讨论:
第一种:点在点左边,点在点的右边
∵
∴
∴……………….②
∴……………………….③
由②式可解得
…………………………..④
第二种:点、都在点左边
∵
∴
∴……………….⑤
∴……………………….⑥
由⑤式可解得
……….⑦
综合①③④⑥⑦可知,满足条件的点存在,此时、应满足条件:
,或。
三、动态几何型压轴题
1.已知:在Rt△ABC中,∠B=90°,BC=4cm,AB=8cm,D、E、F分别为AB、AC、BC边上的中点.若P为AB边上的一个动点,PQ∥BC,且交AC于点Q,以PQ为一边,在点A的异侧作正方形PQMN,记正方形PQMN与矩形EDBF的公共部分的面积为y.
(1)如图,当AP=3cm时,求y的值;
(2)设AP=xcm,试用含x的代表式表示y(cm)2;
(3)当y=2cm2时,试确定点P的位置.
[解](1) ∵ PQ∥BC,∴ .∵ BC=4,AB=8,AP=3,∴ PQ=.∵ D为AB的中点,∴ AD=AB=4,PD=AD-AP=1.
∵ PQMN为正方形,DN=PN-PD=PQ-PD=,∴ y=MN·DN=cm2.
(2)∵ AP=x,∴ AN=x.
当o≤x<时,y=0;
当≤x<4时,;
当4≤x<时,y=x;
当≤x≤8时,y=2(8-x)=-2x+16.
(3)将y=2代入y=—2x+16(≤x≤8)时,得x=7,即P点距A点7cm;
将y=2代入时,得,即P点距A点cm.
2.操作: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在对角线AC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另一边与射线DC相交于点Q.
图5图6图7
探究:设A、P两点间的距离为x.
(1)当点Q在边CD上时,线段PQ与线段PB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观察得到结论;
(2)当点Q在边CD上时,设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当点P在线段AC上滑动时,△PCQ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P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点Q的位置,并求出相应的x的值;如果不可能,试说明理由.(图5、图6、图7的形状大小相同,图5供操作、实验用,图6和图7备用)
[解]
图1 图2 图3
(1)解:PQ=PB
证明如下:过点P作MN∥BC,分别交AB于点M,交CD于点N,那么四边形AMND和四边形BCNM都是矩形,△AMP和△CNP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1).
∴ NP=NC=MB.
∵ ∠BPQ=90°,∴ ∠QPN+∠BPM=90°.
而∠BPM+∠PBM=90°,∴ ∠QPN=∠PBM.
又∵ ∠QNP=∠PMB=90°,∴ △QNP≌△PMB.
∴ PQ=PB.
(2)解法一
由(1)△QNP≌△PMB.得NQ=MP.
∵AP=x,∴ AM=MP=NQ=DN=,BM=PN=CN=1-,
∴CQ=CD-DQ=1-2·=1-.
得S△PBC=BC·BM=×1×(1-)=-x.
S△PCQ=CQ·PN=×(1-)(1-)=-+x2
S四边形PBCQ=S△PBC+S△PCQ=x2-+1.
即 y=x2-+1(0≤x<).
解法二
作PT⊥BC,T为垂足(如图2),那么四边形PTCN为正方形.
∴ PT=CB=PN.
又∠PNQ=∠PTB=90°,PB=PQ,∴△PBT≌△PQN.
S四边形PBCQ=S△四边形PBT+S四边形PTCQ=S四边形PTCQ+S△PQN=S正方形PTCN
=CN2=(1-)2=x2-+1
∴ y=x2-+1(0≤x<).
(3)△PCQ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
①当点P与点A重合,点Q与点D重合,这时PQ=QC,△PCQ是等腰三角形,
此时x=0
②当点Q在边DC的延长线上,且CP=CQ时,△PCQ是等腰三角形(如图3)
解法一: 此时,QN=PM=,CP=-x,CN=CP=1-.
∴ CQ=QN-CN=-(1-)=-1.
当-x=-1时,得x=1.
解法二: 此时∠CPQ=∠PCN=22.5°,∠APB=90°-22.5°=67.5°,
∠ABP=180°-(45°+67.5°)=67.5°,得∠APB=∠ABP,
∴ AP=AB=1,∴ x=1.
O
N
P
Q
M
C
C1
B1
A1
A
B
图1
3.如图1和2,在20×20的等距网格(每格的宽和高均是1个单位长)中,Rt△ABC从点A与点M重合的位置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
度先向下平移,当BC边与网的底部重合时,继续同样的速度向右
平移,当点C与点P重合时,Rt△ABC停止移动.设运动时间
为x秒,△QAC的面积为y.
(1)如图1,当Rt△ABC向下平移到Rt△A1B1C1的位置时,
请你在网格中画出Rt△A1B1C1关于直线QN成轴对称的图形;
(2)如图2,在Rt△ABC向下平移的过程中,请你求出y与
O
N
P
Q
M
C
A
B
图2
x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当x分别取何值时,y取得最大值和
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多少?
(3)在Rt△ABC向右平移的过程中,请你说明当x取何值时,y
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值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解] (1)如图1,△A2B2C2是△A1B1C1关于直线QN成轴对称的图形. …………2分
O
N
P
Q
M
C
A
B
C
A
B
图2
O
N
P
Q
M
C1
C2
B1
A1
A2
B2
图1
(2)当△ABC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下平移x秒时(如图2),则有:
MA=x,MB=x+4,MQ=20,
y=S梯形QMBC-S△AMQ-S△ABC
=
=2x+40(0≤x≤16).
由一次函数的性质可知:
当x=0时,y取得最小值,且y最小=40;
当x=16时,y取得最大值,且y最大=2×16+40=72.
(3)解法一:
当△ABC继续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右平移时,此时16≤x≤32,PB=20-(x-16)=36-x,PC=PB-4=32-x,
∴y=S梯形BAQP-S△CPQ-S△ABC
=-2x+104(16≤x≤32).
由一次函数的性质可知:
当x=32时,y取得最小值,且y最小=-2×32+104=40;
当x=16时,y取得最大值,且y最大=-2×16+104=72.
解法二:
在△ABC自左向右平移的过程中,△QAC在每一时刻的位置都对应着(2)中△QAC某一时刻的位置.使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关于直线QN成轴对称.
因此,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只需考察△ABC在自上至下平移过程中△QAC面积的变化情况,便可以知道△ABC在自左向右平移过程中△QAC面积的变化情况.
当x=16时,y取得最大值,且y最大=72;
当x=32时,y取得最小值,且y最小=40.
4.如图,在△ABC中,AB=17,AC=5,∠CAB=45°,点O在BA上移动,以O为圆心作⊙O,使⊙O与边BC相切,切点为D,设⊙O的半径为x,四边形AODC的面积为y.
A
B
O
D
C
(1)求 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x的取值范围;
(3)当x为何值时,⊙O与BC、AC都相切?
[解](1)如图①,过点C作CE⊥AB,垂足为E.
在Rt△ACE中,AC=5,∠CAB=45°,
∴ AE=CE= AC·sin45°=.
∴ BE=AB-AE=17-5=12,
.
∴ tanB=.
∵ CB切⊙O于点D,
∴ OD⊥BC.
又 =tanB=,
∴ BD=.
∵ S四边形AODC= S△ABC-S△BOD,
∴ -
.
A
B
C
D
E
F
O
①
A
B
C
D
O
G
②
(2)过点C作CF⊥CB交AB于F.
在Rt△BCF中, CF=BC·tanB=13×.
∴ x的取值范围是0<x≤.
(3)当⊙O与BC、AC都相切时,设⊙O与AC的切点为G,连结OG、OC(如图②),则OG=OD=x.
∵ S△AOC+S△BOC= S△ABC,
∴ .
∴ .
5.已知是半圆的直径,AB=16,P点是AB上的一动点(不与A、B重合) ,PQ⊥AB, 垂足为P,交半圆O于Q;PB是半圆O1的直径,⊙O2与半圆O、半圆O1及PQ都相切,切点分别为M、N、C.
(1)当P点与O点重合时(如图1) ,求⊙O2的半径r;
图⑵
图⑴
A
O
(P)
N
·
O2
·
O1
M
C
Q
B
P
·
A
O
N
·
O2
·
O1
M
C
Q
B
(2)当P点在AB上移动时(如图2) ,设PQ=x,⊙O2的半径r.求R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r取值范围.
[解] (1)连结OO2、O1O2、O2C,作O2D⊥AB于D.
∵⊙O2与⊙O、⊙O1、PQ相切,
∴OO2=8-r,
O1O2=4+r.
∵四边形ODO2C是矩形,
∴OD=r,O1D=4-r
根据勾股定理得: ,
即: ,
∴r=2.
(2) ∵AB是⊙O直径,PQ⊥AB.
∴PQ2=AP·PB.
设⊙O1半径是a,
则x2=2a(16-2a)=4(8a-a2).
连结OO2、O1O2、O2C,作O2D⊥AB于D
∴=,=,
,
,
根据勾股定理得:,
即: ,
化简得:.
∴ , 即.
∵为0≤x≤8,
∴0≤r≤8.
A
Q
B
图⑴
O
(P)
N
·
O2
·
O1
M
C
B
D
图⑵
P
·
A
O
N
·
O2
·
O1
M
C
Q
D
6.如图12,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BC=16,DC=12,AD=21。动点P从点D出发,沿射线DA的方向以每秒2两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点P,Q分别从点D,C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点P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设△B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当线段PQ与线段AB相交于点O,且2AO=OB时,求∠BQP的正切值;
(4)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Q⊥BD?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如图3,过点P作PM⊥BC,垂足为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PM=DC=12
[解]A
B
M
C
D
P
Q
图3
∵QB=16-t,∴S=×12×(16-t)=96-t
(2)由图可知:CM=PD=2t,CQ=t。热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三种情况:
①若PQ=BQ。在Rt△PMQ中,,由PQ2=BQ2 得 ,解得t=;
A
②若BP=BQ。在Rt△PMB中,。由BP2=BQ2 得:
即。
由于Δ=-704<0
∴无解,∴PB≠BQ
③若PB=PQ。由PB2=PQ2,得
整理,得。解得(不合题意,舍去)
综合上面的讨论可知:当t=秒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P
A
E
E
D
C
Q
B
O
图4
(3)如图4,由△OAP∽△OBQ,得
∵AP=2t-21,BQ=16-t,∴2(2t-21)=16-t。
∴t=。
过点Q作QE⊥AD,垂足为E,
∵PD=2t,ED=QC=t,∴PE=t。
在RT△PEQ中,tan∠QPE=
P
A
E
E
D
C
Q
B
O
图5
(4)设存在时刻t,使得PQ⊥BD。如图5,过点Q作QE⊥ADS,垂足为E。由Rt△BDC∽Rt△QPE,得
,即。解得t=9
所以,当t=9秒时,PQ⊥BD。
7.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AB=2,DC=2,点P在边BC上运动(与B、C不重合),设PC=x,四边形ABPD的面积为y。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若以D为圆心、为半径作⊙D,以P为圆心、以PC的长为半径作⊙P,当x为何值时,⊙D与⊙P相切?并求出这两圆相切时四边形ABPD的面积。
[解](1)过点D作DE⊥BC于E,
∵∠ABC=900,∴DE=AB=2,
又∵DC=2,∴EC==2
∴BC=BE+EC=AD+EC=2+1=3
∴S四边形ABPD==4-x,
即 y=-x+4 (0<x<3)
(2)当P与E重合时,⊙P与⊙D相交,不合题意;
当点P与点E不重合时,在Rt△DEP中,
DP2=DE2+EP2=22+|2-x|2=x2-4x+8
∵⊙P的半径为x,⊙D的半径为,
∴①当⊙P与⊙D外切时,
(x+)2=x2-4x+8,解得 x=
此时四边形ABPD的面积y=4-=
②当⊙P与⊙D内切时,
(x+)2=x2-4x+8,解得 x=
此时四边形ABPD的面积y=4-=
∴⊙P与⊙D相切时,四边形ABPD的面积为或
8.已知:如图,△ABC中,∠C=90°,AC=3厘米,CB=4厘米.两个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按顺时针方向沿△ABC的边运动.当点Q运动到点A时,P、Q两点运动即停止.点P、Q的运动速度分别为1厘米/秒、2厘米/秒,设点P运动时间为(秒).
(1)当时间为何值时,以P、C、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图中的阴影部分)等于2厘米2;
(2)当点P、Q运动时,阴影部分的形状随之变化.设PQ与△ABC围成阴影部分面积为S(厘米2),求出S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点P、Q在运动的过程中,阴影部分面积S有最大值吗?若有,请求出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解] (1)S△PCQ=PC·CQ===2,
解得 =1,=2
∴当时间为1秒或2秒时,S△PCQ=2厘米2;
(2)①当0<≤2时,S==;
②当2<≤3时, S==;
③当3<≤4.5时,S==;
(3)有;
①在0<≤2时,当=,S有最大值,S1=;
②在2<≤3时,当=3,S有最大值,S2=;
③在3<≤4.5时,当=,S有最大值,S3=;
∵S1<S2<S3 ∴=时,S有最大值,S最大值=.
9.图1是边长分别为4和3的两个等边三角形纸片ABC和C′D′E′叠放在一起(C与C′重合).
(1)操作:固定△ABC,将△C′D′E′绕点C顺时针旋转30°得到△CDE,连结AD、BE,CE的延长线交AB于F(图2);
探究:在图2中,线段BE与AD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
(2)操作:将图2中的△CDE,在线段CF上沿着CF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平移,平移后的△CDE设为△PQR(图3);
探究:设△PQR移动的时间为x秒,△PQR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操作:图1中△C′D′E′固定,将△ABC移动,使顶点C落在C′E′的中点,边BC交D′E′于点M,边AC交D′C′于点N,设∠AC C′=α(30°<α<90°=(图4);
E′
D′
图2
图3
D′
E′
图4
C/
(C/)
(C/)
探究:在图4中,线段C′N·E′M的值是否随α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没有变化,请你求出C′N·E′M的值,如果有变化,请你说明理由.
[解] (1)BE=AD
证明:∵△ABC与△DCE是等边三角形
∴∠ACB=∠DCE=60° CA=CB,CE=CD
∴∠BCE=∠ACD ∴△BCE≌△ACD
∴ BE=AD
T
S
(也可用旋转方法证明BE=AD)
(2)如图在△CQT中 ∵∠TCQ=30° ∠RQT=60°
∴∠QTC=30° ∴∠QTC=∠TCQ
∴QT=QC=x
∴ RT=3-x
∵∠RTS+∠R=90° ∴∠RST=90°
∴y=×32 -(3-x)2=-(3-x)2+(0≤x≤3)
(3)C′N·E′M的值不变
证明:∵∠ACC′=60°∴∠MCE′+∠NCC′=120°
∵∠CNC′+∠NCC′=120° ∴∠MCE′=∠CNC′
∵∠E′=∠C′ ∴△E′MC∽△C′CN
∴ ∴C′N·E′M=C′C·E′C=×=
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0,0),B(-8,6),O为坐标原点,△OAB沿AB翻折得到△PAB.将四边形OAPB先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m(m>0)
个单位长度,得到四边形O1A1P1B1.设四边形O1A1P1B1与四边形OAPB重叠部分图形的周长为l.
(1)求A1、P1两点的坐标(用含m的式子表示);
(2)求周长l与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m的取值范围.
[解] (1)过点B作BQ⊥OA于点Q.(如图1)
O
-3
y
B
x
A
P
Q
α
图1
∵ 点A坐标是(-10,0),
∴点A1坐标为(-10+m,-3),OA=10.
又∵ 点B坐标是(-8,6),
∴BQ=6,OQ=8.
在Rt△OQB中,
.
∴OA=OB=10,.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PA=OA=10,PB=OB=10, ∴四边形OAPB是菱形,
∴PB∥AO,∴P点坐标为(-18,6),
∴P1点坐标为(-18+m,3).
(2)①当0<m≤4时,(如图2), 过点B1作B1Q1⊥x轴于点Q1,则B1 Q1=6-3=3,
x
O
y
B
A
P1
A1
O1
B1
Q1
F
α
Q
β
图2
P
设O1B1 交x轴于点F,∵O1B1∥BO,∴∠α=∠β,
在Rt△FQ1B1中,,
∴,∴Q1F=4,
∴B1F==5,
∵AQ=OA-OQ=10-8=2,
x
O
B
A
P1
A1
O1
B1
图3
P
S
H
F
y
∴AF=AQ+QQ1+ Q1F=2+m+4=6+m,
∴周长l=2(B1F+AF)
=2(5+6+m)
=2 m+22;
②当4<m<14时,(如图3)
设P1A1交x轴于点S,P1B1交OB
于点H,
OS
y
B
S
x
A
由平移性质,得 OH=B1F=5,
此时AS=m-4,
∴OS=OA-AS
=10-(m-4)=14-m,
∴周长l=2(OH+OS)
=2(5+14-m)
=-2 m+38.
11.四边形OABC是等腰梯形,OA∥BC。在建立如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4,0),B(3,2),点M从O点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A运动;同时点N从B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过点N作NP垂直于x轴于P点连结AC交NP于Q,连结MQ。
(1)写出C点的坐标;
(2)若动点N运动t秒,求Q点的坐标(用含t的式子表示
(3)其△AMQ的面积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4)当t取何值时,△AMQ的面积最大;
(5)当t为何值时,△AMQ为等腰三角形。
[解] (1)C(1,2)
(2)过C作CEx轴于E,则CE=2
当动点N运动t秒时,NB=t
∴点Q的横坐标为3—t
设Q点的纵坐标为yQ
由PQ∥CE得
∴
∴点Q()
(3)点M以每秒2个单位运动,∴OM=2t,AM=4—2t
S△AMQ=
=
=
当t=2时,M运动到A点,AMQ存在,∴t2
∴t的取值范围是0≤t<2
(4)由S△AMQ=。
当
(5)、①若QM=QA
∵QP⊥OA∴MP=AP
而MP=4—(1+t+2t)=3—3t
即1+t=3—3t
t=
∴当t=时,△QMA为等腰三角形。
②若AQ=AM
AQ2=AP2+PQ2=
AQ=
AM=4—2t
=4—2t
∴当t=时,△QMA为等腰三角形。
③若MQ=MA
MQ2=MP2+PQ2
=
∴=
解得t=或t=—1(舍去)
∵0<<2
∴当t=时,△QMA为等腰三角形。
综上所述:当t= 、t=或 t=△QMA都为等腰三角形。
12.如图,在Rt△ABC中,已知AB=BC=CA=4cm,AD⊥BC于D,点P、Q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其中点P沿BC向终点C运动,速度为1cm/s;点P沿CA、AB向终点B运动,速度为2cm/s,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x(s)。
⑴ 求x为何值时,PQ⊥AC;
⑵ 设△PQD的面积为y(cm2),当0<x<2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⑶ 当0<x<2时,求证:AD平分△PQD的面积;
⑷ 探索以PQ为直径的圆与AC的位置关系。请写出相应位置关系的x的取值范围(不要求写出过程)
[解] (1)∵当Q在AB上时,显然PQ不垂直于AC。
当,由题意得:BP=x,CQ=2x,PC=4-x,
∴AB=BC=CA=4,∠C=600,
若PQ⊥AC,则有∠QPC=300,∴PC=2CQ
∴4-x=2×2x,∴x=,
∴当x=(Q在AC上)时,PQ⊥AC;
(2)当0<x<2时,P在BD上,Q在AC上,过点Q作QH⊥BC于H,
∵∠C=600,QC=2x,∴QH=QC×sin600=x
∵AB=AC,AD⊥BC,∴BD=CD=BC=2
∴DP=2-x,∴y=PD·QH=(2-x)·x=-
(3)当0<x<2时,在Rt△QHC中,QC=2x,∠C=600,
∴HC=x,∴BP=HC
∵BD=CD,∴DP=DH,
∵AD⊥BC,QH⊥BC,∴AD∥QH,
∴OP=OQ
∴S△PDO=S△DQO,
∴AD平分△PQD的面积;
(4)显然,不存在x的值,使得以PQ为直径的圆与AC相离
当x=或时,以PQ为直径的圆与AC相切。
当0≤x<或<x<或<x≤4时,以PQ为直径的圆与AC相交。
13.如图4,已知⊙O的半径OA=,弦AB=4,点C在弦AB上,以点C为圆心,CO为半径的圆与线段OA相交于点E.
(1)求的值;
(2)设AC=,OE=,求与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3)当点C在AB上运动时,⊙C是否可能与⊙O相切?如果可能,请求出当⊙C与⊙O相切时的AC的长;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解] (1)过点O作OD⊥AB,垂足为D,
∵AB是⊙O的弦,∴AD=AB=2,∴.
(2)过点C作CF⊥OE,垂足为F,∵OE是⊙C的弦,,
在Rt△ACF中,AF=AC·=,
∵AF+OF=OA,∴.
∴函数解析式为.函数定义域为
(3)⊙C可能与⊙O相切. 在Rt△AOD中,OD=.
当⊙C与⊙O相切时,OC=,
∵CD==,,∴.
∴ ⊙C与OA相于点O,不符合题意.
∴当⊙C与⊙O相切时的AC的长为
14.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
点E在AD边上,且,连结CE.点P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过
点P作,交BC于点Q.设,.
A
B
C
D
P
E
Q
(1) 求的值;
(2) 求y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 当时,求x的值.
[解] (1) 过点A作,垂足是点F.
∵,,,,
∴.
在Rt△ABF中,,∴.
(2) 分别延长BA、CE,交于点G.
∵,,∴.
∵,∴,
∵,∴,即得.
∵,,∴,
即,.
由,,得.
所以,y与x的函数解析式是,.
(3) 当时,得,解得.
所以,当时,.
15.
16.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中,四边形OABC是等腰梯形,BC∥OA,OA=7,AB=4,∠ COA=60°,点P为x轴上的—个动点,点P不与点0、点A重合.连结CP,过点P作PD交AB于点D.
(1)求点B的坐标;
(2)当点P运动什么位置时,△OCP为等腰三角形,求这时点P的坐标;
(3)当点P运动什么位置时,使得∠CPD=∠OAB,且=,求这时点P的坐标。
[解] (1)作BQ⊥x轴于Q.
∵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BAQ=∠COA=60°
在RtΔBQA中,BA=4,
∴BQ=AB·sin∠BAO=4×sin60°=
AQ=AB·cos∠BAO=4×cos60°=2,
∴OQ=OA-AQ=7-2=5
∵点B在第一象限内,
∴点B的的坐标为(5, )
(2)若ΔOCP为等腰三角形,∵∠COP=60°,
此时ΔOCP为等边三角形或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
若ΔOCP为等边三角形,OP=OC=PC=4,且点P在x轴的正半轴上,
∴点P的坐标为(4,0)
若ΔOCP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则点P在x轴的负半轴上,且OP=OC=4
∴点P的坐标为(-4,0)
∴点P的坐标为(4,0)或(-4,0)
(2)若∠CPD=∠OAB
∵∠CPA=∠OCP+∠COP
而∠OAB=∠COP=60°,
∴∠OCP=∠DPA
此时ΔOCP∽ΔADP
∴
∵
∴,
AD=AB-BD=4-=
AP=OA-OP=7-OP
∴
得OP=1或6
∴点P坐标为(1,0)或(6,0).
17.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小圆的半径为1,AB与小圆相切于点A,与大圆相交于B,大圆的弦BC⊥AB,过点C作大圆的切线交AB的延长线于D,OC交小圆于E.
(1) 求证:△AOB∽△BDC;
(2) 设大圆的半径为,CD的长为,求与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3) △BCE能否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求出大圆半径;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解] (1)∵大⊙O与CD相切于点C,∴∠DCO=90°.
∴∠BCD+∠OBC=90º,
∵CB⊥AD,∴∠ABO+∠OCB=90º,
∵OC=OB,∴∠OBC=∠OCB,
∴∠BCD=∠ABO.
∵小⊙O与AB相切于点A,∴∠BAO=90°. ∴∠CBD=∠BAO.
∴△AOB∽△BDC.
(2) 过点O作OH⊥BC,垂足为H.
∵∠OAB=∠ABC=∠BHO=90º,∴四边形OABH是矩形.
∵BC是大⊙O的弦,∴BC=2BH =2OA=2,
在Rt△OAB中,AB=.
∵△AOB∽△BDC,∴,
∴,∴函数解析式为,
定义域为.
(2) 当EB=EC时,∠ECB=∠EBC,而∠ECB=∠OBC,∴EBEC.
当CE=CB时,OC=CE+OE=CB+OE=2+1=3.
当BC=BE时,∠BEC=∠ECB=∠OBC,则△BCE∽△OCB.
则设OC = x,则CE=,,(负值舍去).
∴OC=.
综上所述,△BCE能成为等腰三角形,这时大圆半径为3或.
18.如图①,有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ABC和EFG叠放在一起(点A与点E重合),已知AC=8cm,BC=6cm,∠C=90°,EG=4cm,∠EGF=90°,O 是△EFG斜边上的中点.
如图②,若整个△EFG从图①的位置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射线AB方向平移,在△EFG 平移的同时,点P从△EFG的顶点G出发,以1cm/s 的速度在直角边GF上向点F运动,当点P到达点F时,点P停止运动,△EFG也随之停止平移.设运动时间为x(s),FG的延长线交 AC于H,四边形OAHP的面积为y(cm2)(不考虑点P与G、F重合的情况).
(1)当x为何值时,OP∥AC ?
(2)求y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四边形OAHP面积与△ABC面积的比为13∶24?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参考数据:1142 =12996,1152 =13225,1162 =13456
或4.42 =19.36,4.52 =20.25,4.62 =21.16)
[解] (1)∵Rt△EFG∽Rt△ABC ,
∴,.
∴FG==3cm.
∵当P为FG的中点时,OP∥EG ,EG∥AC ,
∴OP∥AC.
∴ x ==×3=1.5(s).
∴当x为1.5s时,OP∥AC .
(2)在Rt△EFG 中,由勾股定理得:EF =5cm.
∵EG∥AH ,
∴△EFG∽△AFH .
∴.
∴.
∴ AH=( x +5),FH=(x+5).
过点O作OD⊥FP ,垂足为 D .
∵点O为EF中点,
∴OD=EG=2cm.
∵FP=3-x ,
∴S四边形OAHP =S△AFH -S△OFP
=·AH·FH-·OD·FP
=·(x+5)·(x+5)-×2×(3-x )
=x2+x+3(0<x<3.
(3)假设存在某一时刻x,使得四边形OAHP面积与△ABC面积的比为13∶24.
则S四边形OAHP=×S△ABC
∴x2+x+3=××6×8
∴6x2+85x-250=0
解得 x1=, x2= -(舍去).
∵0<x<3,
∴当x=(s)时,四边形OAHP面积与△ABC面积的比为13∶24.
19.如图,在Rt△ABC中,∠C=90°,AC=12,BC=16,动点P从点A出发沿AC边向点C以每秒3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CB边向点B以每秒4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PCQ关于直线PQ对称的图形是△PDQ.设运动时间为t(秒).
(1)设四边形PCQD的面积为y,求y与t的函数关系式;
(2)t为何值时,四边形PQBA是梯形?
(3)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D∥AB?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A
P
C
Q
B
D
(4)通过观察、画图或折纸等方法,猜想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D⊥AB?若存在,请估计t的值在括号中的哪个时间段内(0≤t≤1;1<t≤2;2<t≤3;3<t≤4);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 (1)由题意知 CQ=4t,PC=12-3t,
∴S△PCQ =.
∵△PCQ与△PDQ关于直线PQ对称,
∴y=2S△PCQ .
(2)当时,有PQ∥AB,而AP与BQ不平行,这时四边形PQBA是梯形,
∵CA=12,CB=16,CQ=4t, CP=12-3t,
∴ ,解得t=2.
∴当t=2秒时,四边形PQBA是梯形.
(3)设存在时刻t,使得PD∥AB,延长PD交BC于点M,如图2,
若PD∥AB,则∠QMD=∠B,又∵∠QDM=∠C=90°,
∴图2
A
P
C
Q
B
D
M
Rt△QMD∽Rt△ABC,
从而,
∵QD=CQ=4t,AC=12,
AB=20,
∴QM=.
若PD∥AB,则,得,
解得t=.
∴当t=秒时,PD∥AB.
(4)存在时刻t,使得PD⊥AB.
时间段为:2<t≤3.
四、几何探究型压轴题
1.已知:如图① , A是半径为2的⊙O上的一点,P是OA延长线上的一动点,过P作⊙O的切线,切点为B、设PA=m , PB=n .
(1)当n=4时,求m的值;
(2)⊙O上是否存在点C,使△PBC为等边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当m为何值时,⊙O上存在唯一点M和PB构成以P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并直接答出:此时⊙O上能与PB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共有几个?(图②、图③供解题时选用)
A
B
图①
P
·
O
A
·
O
A
·
O
图②
图③
[解] (1)解法一:连结OB
∵PB切⊙O于B
∴∠OBP=90O
∴
∵PO=2+m,PB=n,OB=2
∴
当n=4时,解得(舍去),
∴ m的值为
解法二:延长PO交⊙O于Q,PAQ为⊙O割线
又∵PB切⊙O于B
∴分
∵PB=n,PA=m,PO=m+4
∴
当n=4时,解得(舍去),
∴ m的值为分
(2)存在点C,使△PBC为等边三角形
当∠OPB=30O时,过点P作⊙O的另一条切线PC,C为切点.
∴PB = PC ,∠OPB =∠OPC
∴∠BPC=60O, ∴△PBC为等边三角形
连结OB,∠OBP=90O ,OB=2,得OP=4
∴m=PA=OP-OA=22
(3)如图,设EF为线段P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D ,当EF与⊙O相切于点M时,M符合要求
连结OB、OM,易得四边形OMDB为正方形.
∴BD=DP=OM=2
∴n=PB=4
由(l)得n=4时,m=
∴当m=时⊙O上存在唯气点M和PB构成以P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3分
此时⊙O上共有3个点能与PB 构成等腰三角形
(这3点分别是M,M1 ,M2 其中M是PB中垂线与⊙O的切点,M1是延长BO与⊙O 的交点,M2是点B关于OP的对称点)
A
B
P
·
O
M
D
E
F
2.定义:若某个图形可分割为若干个都与他相似的图形,则称这个图形是自相似图形.
探究:
(1)如图甲,已知△ABC中∠C=900,你能把△ABC分割成2个与它自己相似的
小直角三角形吗?若能,请在图甲中画出分割线,并说明理由.
(2)一般地,“任意三角形都是自相似图形”,只要顺次连结三角形各边中点,
B
C
A
图甲
则可将原三角形分割为四个都与它自己相似的小三角形.我们把△DEF
(图乙)第一次顺次连结各边中点所进行的分割,称为1阶分割(如图1);
把1阶分割得出的4个三角形再分别顺次连结它的各边中点所进行的分
割,称为2阶分割(如图2)…依次规则操作下去.
n阶分割后得到的每一个小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n为正整数),设此时
小三角形的面积为SN.
①若△DEF的面积为10000,当n为何值时,21时,请写出一个反映Sn-1,Sn,Sn+1之间关系的等式(不必证明)
[解](1) 正确画出分割线CD
(如图,过点C作CD⊥AB,垂足为D,CD即是满足要求的
分割线,若画成直线不扣分)
理由:∵ ∠B = ∠B,∠CDB=∠ACB=90°
∴△BCD ∽△ACB
(2)① △DEF 经N阶分割所得的小三角形的个数为
∴ S =
当 n =5时,S = ≈ 9.77
当 n = 6 时, S = ≈ 2.44
当 n=7 时,S= ≈ 0.61
∴当 n= 6时,2 <S < 3
S = S × S
② S = 4 S, S= 4 S
3.如图(1),AB是⊙O的直径,射线AT⊥AB,点P是射线A T上的一个动点(P与A不重合),PC与⊙O相切于C,过C作CE⊥AB于E,连结BC并延长BC交AT于点D,连结PB交CE于F.
(1)请你写出PA、PD之间的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2)请你找出图中有哪些三角形的面积被PB分成两等分,并加以证明;
(3)设过A、C、D三点的圆的半径是R,当CF=R时,求∠APC的度数,并在图(2)中作出点P(要求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但要保留作图痕迹).
[解] (1)连结AC.
因为AT⊥AB,AB是⊙O的直径,
所以A T是⊙O的切线.
又PC是⊙O的切线,
所以PA=PC.
所以∠PAC=∠PCA.
因为AB是⊙O的直径,
所以∠ACB=90°.
所以∠PAC+∠ADC=90°,∠PCA+∠PCD=90°.
所以∠ADC=∠PCD.
所以PD=PC=PA.
(2)由(1)知,PD=PA,且同高,可见△ABD被PB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因为AT⊥AB,CE⊥AB,
所以AT∥CE.
所以CF/PD=BF/BP,EF/PA=BF/BP.
所以CF/PD=EF/PA.
所以CF=EF. (6分)
可见△CEB也被PB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7分)
(3)由(1)知,PA=PCPD,
所以PA是△ACD的外接圆的半径,即PA=R.
由(2)知,CF=EF,而CF=1/4 R,
所以EF=1/4 PA.
所以EF/PA=1/4.
因为EF∥AT,所以BE/AB=EF/PA=1/4
所以CE== BE
在Rt△ACE中,
因为tan∠CAE=/3.
所以∠CAE=30°.
所以∠PAC=90°-∠CAE=60°.
而PA=PC,所以△PAC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PC=60°
P点的作图方法见图.
4.如图,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弦,⊙O的割线PDE垂直AB于点F,交BC于点G,连结PC,∠BAC=∠BCP,求解下列问题:
F
P
D
E
(1)求证:CP是⊙O的切线。
B
(2)当∠ABC=30°,BG=,CG=时,求以PD、PE的长为两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3)若(1)的条件不变,当点C在劣弧AD上运动时,应再具备什么条件可使结论BG2=BF·BO成立?试写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解] (1) 连结OC,证∠OCP=90°即可
(2)∵∠B=30° ∴∠A=∠BGP=60°
∴∠BCP=∠BGP=60°
∴ΔCPG是正三角形.
∴PG=CP=
∵PC切⊙O于C
∴PC2=PD·PE=
又∵BC= ∴AB=6 FD= EG=
∴PD=2
∴PD+PE=
∴以PD、PE为两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为x2-48x+10=0
(3)当G为BC中点,OG⊥BC,OG∥AC或∠BOG=∠BAC…时,结论BG2=BF·BO成立。要让此结论成立,只要证明ΔBFG∽ΔBGO即可,凡是能使ΔBFG∽ΔBGO的条件都可以。
5.已知:直线a∥b,P、Q是直线a上的两点,M、N是直线b上两点。
P
Q
M
N
a
b
图①
(1) 如图①,线段PM、QN夹在平行
直线a和b之间,四边形PMNQ
为等腰梯形,其两腰PM=QN。
请你参照图①,在图②中画出异
于图①的一种图形,使夹在平行
直线a和b之间的两条线段相等。
(2) 我们继续探究,发现用两条平行直
a
b
图②
线a、b去截一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会有两条“曲线段相等”(曲线上两
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曲线段”。
把经过全等变换后能重合的两条曲线
段叫做“曲线段相等”)。
请你在图③中画出一种图形,使夹在
P
Q
M
N
a
b
图④
S1
S2
S3
S4
n
m
平行直线a和b之间的两条曲线段相等。
a
b
图③
(3) 如图④,若梯形PMNQ是一块绿化地,梯形的上底PQ=m,下底MN=n,且m<n。现计划把价格不同的两种花草种植在S1、S2、S3、S4四块地里,使得价格相同的花草不相邻。为了节省费用,园艺师应选择哪两块地种植价格较便宜的花草?请说明理由。
[解]P
Q
M
N
a
b
图例:
(1)
P
(Q)
M
N
a
b
或
(2)
P
Q
M
N
a
b
图例:
P
Q
M
N
a
b
或
(3)∵△PMN和△QMN同底等高。
∴S△PMN=S△QMN。∴S3+S2=S4+S2.∴S3=S4
∵△POQ∽△NOM, ∴
∴S2=
∵,∴
∴
∵m>n,
∴ ∴S1+S2>S3+S4
故园艺师应选择S1和S2两块地种植价格较便宜的花草,因为这两块的的面积之和大于另两块地的面积之和。
6. 已知四边形ABCD中,P是对角线BD上的一点,过P作MN∥AD,EF∥CD,分别交AB、CD、AD、BC于点M、N、E、F,设=PM·PE,=PN·PF,解答下列问题:
(1)当四边形ABCD是矩形时,见图1,请判断与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A为锐角时,见图2,(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设,是否存在这样的实数,使得?若存在,请求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ABCD是矩形,MN∥AD,EF∥CD
∴四边形PEAM、PNCF也均为矩形
∴=PM·PE=,=PN·PF=
又∵BD是对角线
∴△PMB≌△BFP,△PDE≌△DPN,△DBA≌△DBC
∵,
∴=
∴
(2)成立,理由如下:
∵ABCD是平行四边形,MN∥AD,EF∥CD
∴四边形PEAM、PNCF也均为平行四边形
仿(1)可证
过E作EH⊥MN于点H,则
∴
同理可得
又∵∠MPE=∠FPN=∠A
∴
∴PM·PE=PN·PF,即
(3)方法1:存在,理由如下:
由(2)可知,
∴
又∵,即,
而,
∴
即
∴,
故存在实数或,使得
方法2:存在,理由如下:
连结AP,设△PMB、△PMA、△PEA、△PED的面积分别为、、、,即,
即 ∴
∴
即
∴∴,
故存在实数或,使得
7.问题背景 某课外学习小组在一次学习研讨中,得到如下两个命题:
① 如图1,在正三角形ABC中,M、N分别是AC、AB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 = 60°,则BM = CN.
② 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M、N分别是CD、AD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 = 90°,则BM = CN.
然后运用类比的思想提出了如下的命题:
③ 如图3,在正五边形ABCDE中,M、N分别是CD、DE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 = 108°,则BM = CN.
任务要求
(1)请你从①、②、③三个命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证明;(说明:选①做对的得4分,选②做对的得3分,选③做对的得5分)
(2)请你继续完成下面的探索:
① 如图4,在正n(n≥3)边形ABCDEF…中,M、N分别是CD、DE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问当∠BON等于多少度时,结论BM = CN成立?(不要求证明)
② 如图5,在五边形ABCDE中,M、N分别是DE、AE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当∠BON = 108°时,请问结论BM = CN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解] (1)选命题①
证明:在图1中,∵ ∠BON = 60°, ∴ ∠CBM +∠BCN = 60°.
∵ ∠BCN +∠ACN = 60°, ∴ ∠CBM =∠ACN.
又∵ BC = CA, ∠BCM =∠CAN = 60°,
∴ △BCM ≌ △CAN.
∴ BM = CN.
选命题②
证明:在图2中,∵ ∠BON = 90°, ∴ ∠CBM +∠BCN = 90°.
∵ ∠BCN +∠DCN = 90°, ∴ ∠CBM =∠DCN.
又∵ BC = CD, ∠BCM =∠CDN = 90°,
∴ △BCM ≌ △CDN.
∴ BM = CN.
选命题③
证明:在图3中,∵ ∠BON = 108°, ∴ ∠CBM +∠BCN = 108°
∵ ∠BCN +∠DCN = 108°, ∴ ∠CBM =∠DCN.
又∵ BC = CD, ∠BCM =∠CDN = 108°,
∴ △BCM ≌ △CDN.
∴ BM = CN.
(2)① 当∠BON = 时,结论BM = CN成立.
② BM = CN成立.
证明:如图5,连结BD、CE.
在△BCD和△CDE中,
∵ BC = CD,∠BCD =∠CDE = 108°,CD = DE,
∴ △BCD ≌ △CDE.
∴ BD = CE,∠BDC =∠CED,∠DBC =∠ECD.
∵ ∠OBC +∠OCB = 108°,∠OCB +∠OCD = 108°,
∴ ∠MBC =∠NCD.
又∵ ∠DBC =∠ECD = 36°,∴ ∠DBM =∠ECN.
∴ △BDM ≌ △ECN.
8.阅读下面的材料:
如图(1),在以AB为直径的半圆O内有一点P,AP、BP的延长线分别交半圆O于点C、D.求证:AP·AC+BP·BD=AB2.
证明:连结AD、BC,过P作PM⊥AB,则∠ADB=∠AMP=90o,
∴点D、M在以AP为直径的圆上;同理:M、C在以BP为直径的圆上.
由割线定理得: AP·AC=AM·AB,BP·BD=BM·BA,
所以,AP·AC+BP·BD=AM·AB+BM·AB=AB·(AM+BM)=AB2.
当点P在半圆周上时,也有AP·AC+BP·BD=AP2+BP2=AB2成立,那么:
(1)如图(2)当点P在半圆周外时,结论AP·AC+BP·BD=AB2是否成立?为什么?
(2)如图(3)当点P在切线BE外侧时,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将你得到的结论写出来.
[解](1)AP·AC+BP·BD=AB2还成立.
证明:如图(2),∵∠PCM=∠PDM=900,
∴点C、D在以PM为直径的圆上,
∴AC·AP=AM·MD,BD·BP=BM·BC,
∴AC·AP+BD·BP=AM·MD+BM·BC,
由已知,AM·MD+BM·BC=AB2,
∴AP·AC+BP·BD=AB2.
(2)如图(3),过P作PM⊥AB,交AB的延长线于M,连结AD、BC,
则C、M在以PB为直径的圆上,∴AP·AC=AB·AM,①
D、M在以PA为直径的圆上,∴BP·BD=AB·BM,②
由图象可知:AB=AM-BM,③
由①②③可得:AP·AC-BP·BD=AB·(AM-BM)=AB2.
9.设边长为2a的正方形的中心A在直线l上,它的一组对边垂直于直线l,半径为r的⊙O的圆心O在直线l上运动,点A、O间距离为d.
(1)如图①,当r<a时,根据d与a、r之间关系,将⊙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填入下表:
d、a、r之间关系
公共点的个数
d>a+r
图①
d=a+r
a-r<d<a+r
d=a-r
d<a-r
所以,当r<a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的个数可能有 个;
(2)如图②,当r=a时,根据d与a、r之间关系,将⊙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填入下表:
d、a、r之间关系
图②
公共点的个数
d>a+r
d=a+r
a≤d<a+r
d<a
所以,当r=a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 个;
图③
(3)如图③,当⊙O与正方形有5个公共点时,试说明r=a;
(4)就r>a的情形,请你仿照“当……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
个”的形式,至少给出一个关于“⊙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的正确结论.
[解] 图①
(1)
d、a、r之间关系
公共点的个数
d>a+r
0
d=a+r
1
a-r<d<a+r
2
d=a-r
1
d<a-r
0
所以,当r<a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的个数可能有0、1、2个;
图②
(2)
B
C
D
F
E
d、a、r之间关系
公共点的个数
d>a+r
0
d=a+r
1
a≤d<a+r
2
d<a
4
所以,当r=a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0、1、2、4个;
(3)方法一:如图所示,连结OC.
则OE=OC=r ,OF=EF-OE=2a-r.
在Rt△OCF中,由勾股定理得:
OF2+FC2=OC2
即(2a-r)2+a2=r2
4a2-4ar+r2+a2=r2
5a2=4ar
5a=4r
∴r =a.
B
N
E
方法二:如图,连结BD、OE、BE、DE.
∵四边形BCMN为正方形
∴∠C=∠M=∠N=90°
∴BD为⊙O的直径,∠BED=90°
M
D
∴∠BEN+∠DEM =90°
C
∵∠BEN+∠EBN=90°
∴∠DEM=∠EBN
∴△BNE∽△EMD
∴
∴DM=a
由OE是梯形BDMN的中位线
得OE=(BN+MD)=a.
(4)①当a<r<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0、1、2、4、6、7、8个;
②当r=a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0、1、2、5、8个;
③当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0、1、2、3、4、6、8个;
④当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0、1、2、3、4个;
⑤当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0、1、2、3、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