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乌敦套海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三)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下列选项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食物腐败、钢铁易生锈 B.蒸馏和分馏、干馏
C.氢气燃烧、氧气无色 D.烧杯炸裂、火药爆炸
2.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性质实验设计错误的是( )
A. B. C. D.
3.化学与环境、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B.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助于减少“白色污染”
C.将熟石灰和硝酸铵混合施用,肥效更高
D.环境保护应从源头消除污染
4.“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下列关于水资源的保护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动世界各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
B.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
C.设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D.用喷灌、滴灌方法给农作物浇水
5.染发时常用到的着色剂﹣﹣对苯二胺,是一种有毒的化学药品,有致癌性,会对染发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化学式为C6H8N2.有关对苯二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苯二胺属于有机物
B.对苯二胺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4:1
C.对苯二胺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1个氮分子构成
D.对苯二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
6.下列关于金属资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除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B.自然界中的金属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C.防治金属锈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可以保护金属资源和环境
D.合理开发矿物﹑寻找金属代用品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用途
7.向盛有稀硫酸的小烧杯中慢慢滴加10%的Ba(OH)2溶液至过量,有关量的变化情况见下图的.其中错误的( )
A. B. C. D.
8.取3.2 g某物质R在4.8 g氧气恰好完全燃烧,生成3.6 g水和4.4 g二氧化碳,关于R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R中含有C、H、O三种元素
B.R中C与H的质量比为1:4
C.R属于无机化合物
D.R只含有C、H两种元素,是一种清洁燃料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将水加入浓硫酸中配置成稀硫酸,将镁条置于其中
有气泡产生
Mg是活泼金属
B
验纯后,将纯净氢气直接在空气中点燃
产生淡蓝色火焰
氢气可以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
C
向一未知无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
有无色气体产生
该无色未知溶液中一定有CO32﹣
D
将ag的铁钉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烘干、称量为bg
铁钉上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
金属活动顺序为:Fe>Cu,且析出铜的质量为(b﹣a)g
A.A B.B C.C D.D
10.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下列类推结果不正确的是( )
A.Ca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Na2CO3与稀盐酸反应也生成CO2
B.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C.Fe在潮湿的空气中易被腐蚀,Cu也能在潮湿的空气中被腐蚀
D.NaOH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11.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合金不属于金属材料
B.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
C.合金属于金属单质
D.多数合金的熔点高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
12.如图表示等质量的金属Zn和Fe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表示反应所用时间,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B.X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Y表示反应所用时间
C.X表示滴加稀硫酸的质量,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D.X表示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13.下列除杂设计操作和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操作方法
A
CO2
CO
通过足量NaOH溶液并干燥
B
N2
O2
通过炽热的木炭
C
MnO2
KCl
加适量的水溶解,过滤后洗涤干燥
D
NaOH
Na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后,将溶液蒸发至干
A.A B.B C.C D.D
14.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能用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的是( )
序号
烧杯中的物质
x溶液
①
铜锌合金
稀HCl
②
盐酸与稀硫酸
BaCl2溶液
③
生锈的铁钉
稀HCl
④
HCl和MgCl2溶液
NaOH溶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填空与简答(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
15.用化学用语表示:
氧化铝_______两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三个铁离子_______四个氨气分子_______.
16.暑假要到了,去郊游野炊实为一大快事.然而在野炊的情趣之中,如果遇到下面一些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1)对野炊有经验的人会告诉你,餐具最好是导热性好,不易破碎的材料制的,你准备带的餐具是用_______(填字母)制的.
A.金属 B.陶瓷 C.玻璃 D.无所谓
(2)在“灶”上悬挂野炊锅时,应调节野炊锅到合适的高度.你觉得原因可能是_______;
(3)野餐食谱如下:主食:馒头 配菜:烤火腿、鲫鱼汤、五香豆干
从营养角度来看,你准备再添一样_______(填字母).
A.炒鸡蛋 B.牛奶 C.黄瓜 D.烤野兔肉
(4)在引燃细枯枝后,如果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
(5)若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下列物质可用于涂抹以减轻疼痛的是_______(填字母).
A.食醋(pH<7)B.食盐水(pH=7)C.肥皂水(pH>7)
(6)郊外通常比较泥泞,如果你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你回来进行清洗后是如何防锈的:_______.(填字母)
A.立即晾晒干B.链条传动部件涂上油 C.涂油漆.
【第17、18题选做其一】
17.利用海水(含氯化钠、氯化镁)处理含二氧化硫废气的方法如下:
Ⅰ.海水处理流程:
(1)写出生成Mg(OH)2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2)经操作a得到的Mg(OH)2沉淀需要洗净,为证明是否洗净,可取洗涤液少量,向其中加入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填序号),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A. Na2CO3溶液 B.石灰水 C. 硝酸银溶液
(3)如果加入的石灰水适量,向溶液A中滴加X溶液后过滤,可得氯化钠溶液,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若加入的石灰水过量,向溶液A中滴加X溶液也过量,加入后过滤,再加入_______(写物质的名称)可得氯化钠溶液.
Ⅱ.处理二氧化硫流程:
(4)上图中最终得到“NaCl”的变化属于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5)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8.氯化钠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某氯化钠样品中除含氯化钠外,还含有少量的CaCl2和MgCl2以及不溶性杂质.以下是提纯该样品的操作流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沉淀II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Y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
(3)如果加入Y溶液时操作失误导致Y溶液过量,在不用指示剂的情况下可加入过量的物质A调节至pH=7.则A物质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
19.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为了探究其成分,甲、乙、丙、丁分别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帮助其完成下面的探究:
甲同学欲证明这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试剂
现象
结论
这瓶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乙同学:猜想该氢氧化钠固体可能并未完全变质,于是他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取少量固体溶解,向溶液中滴加少量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乙同学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变质.
丙同学:丙认为乙同学的结论并不可靠,原因是_______.
如果得到正确可靠的结论需要增加一个实验,请你将需要增加的实验方案写在下面:_______.
丁同学:通过实验证明该固体部分变质,既然并未完全变质,丁同学认为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制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有以下试剂可以选择:
A、Ca(OH)2 B、CaCl2 C、HCl
将固体溶解,用胶头滴管逐渐滴加_______(填序号)试剂,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进行_______操作和_______操作,最终得到纯净的烧碱固体.
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
20.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1)写出上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王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实验,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气球胀大.
①王强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
②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_______.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_______.
③杨红通过检验生成物: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_______,观察到_______现象,从而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④你认为两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_______(填代号),理由是_______.
【选做题】
21.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钡、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和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它的组成,某化学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假设:白色粉末由上述五种物质组成.
实验探究:
步骤1:取少量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步骤2:取少量由步骤1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并有无色气体产生.由此获得结论:
(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写化学式),说明假设不成立;
(2)步骤1得到的沉淀是_______(写化学式);
(3)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是(写化学式)(有多少填多少,可不填満:)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6分)
22.实验室有一瓶因密封不严而导致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为测定其组成,称取10g加入100.88克水配成溶液后,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只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且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求: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g?
(2)将A点所得溶液配置成3.9%的氯化钠溶液,需在加水的质量是多少?
(3)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乌敦套海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下列选项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食物腐败、钢铁易生锈 B.蒸馏和分馏、干馏
C.氢气燃烧、氧气无色 D.烧杯炸裂、火药爆炸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解答本题要分清变化和性质的区别,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解:A、食物腐败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钢铁易生锈属于钢铁的化学性质;
B、蒸馏和分馏的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干馏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氢气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氧气无色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
D、烧杯炸裂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火药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性质实验设计错误的是( )
A. B. C. D.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分析】A、二氧化碳的制取:固体+液体反应,不需加热,长颈漏斗有利于随时加入液体.
B、二氧化碳的干燥:制取的气体中有水分,浓硫酸可以干燥酸性气体,吸收水分,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正好符合.
C、二氧化碳的收集: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所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气体;但没加玻璃片,二氧化碳气体会逸出.
D、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溶于水,会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解答】解:A、制取:固体+液体反应,不需加热,长颈漏斗有利于随时加入液体,故:实验设计正确.
B、干燥:制取的气体中有水分,浓硫酸可以干燥酸性气体,吸收水分,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正好符合.用浓硫酸是合适.但是导气管应该是长进短出,否则无法干燥气体.故:实验设计错误.
C、收集: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所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气体;但没加玻璃片,二氧化碳气体会逸出.故:实验设计错误.
D、性质:二氧化碳溶于水,会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实验设计正确.
故选B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实验室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性质实验设计装置.要仔细观察,根据装置特点可以判断装置图的正误.
3.化学与环境、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B.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助于减少“白色污染”
C.将熟石灰和硝酸铵混合施用,肥效更高
D.环境保护应从源头消除污染
【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白色污染与防治.
【分析】A、干冰升华时吸热,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B、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
C、从硝酸铵与熟石灰混合使用的生成物的特点考虑;
D、一切问题都应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也不例外.
【解答】解:A、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人造云雾,甚至形成降水;故正确;
B、“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处理,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可降解塑料能够减少废弃塑料,有助于减少“白色污染”,故正确;
C、硝酸铵与熟石灰混合使用会生成氨水,氨水一挥发后,氨气跑走了,氮元素就跑了,肥效就失去了.因为是靠N元素提供营养的;所以硝酸铵化肥与熟石灰混合施用,肥效会降低,故肥效更高的说法不正确;
D、只有从源头消除污染,才能彻底解决污染问题,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铵盐不能与熟石灰同时使用;学会举一反三,将化学用到生产生活中.
4.“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下列关于水资源的保护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动世界各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
B.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
C.设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D.用喷灌、滴灌方法给农作物浇水
【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分析】A、由地球上水资源状况分析判断;
B、C、D、由保护水资源的做法与日常生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尽管地球上的总水量很大,但是淡水资源却很不充足,其中可用的淡水量就更少,还不到总水量的1%,且分布又很不均匀,故应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故A说法正确;
B、大量开采地下水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B说法错误;
C、设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可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有利于节约用水;故C说法正确;
D、改进生产技术,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水资源保护的相关考题是中考热门考点.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保护水资源做法的认识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5.染发时常用到的着色剂﹣﹣对苯二胺,是一种有毒的化学药品,有致癌性,会对染发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化学式为C6H8N2.有关对苯二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苯二胺属于有机物
B.对苯二胺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4:1
C.对苯二胺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1个氮分子构成
D.对苯二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对苯二胺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对苯二胺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对苯二胺中碳、氢、氮三元素的质量比是(12×6):(1×8):(14×2)≠3:4:1,故选项说法错误.
C、对苯二胺是由对苯二胺分子构成的,1个对苯二胺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对苯二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4×2>27,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下列关于金属资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除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B.自然界中的金属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C.防治金属锈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可以保护金属资源和环境
D.合理开发矿物﹑寻找金属代用品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用途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常见的金属矿物;金属资源的保护;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不活泼金属以单质存在,活泼金属以化合物存在,金属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及用之不竭的,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有利于保护金属资源.
【解答】解:
A、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银等金属的活动性极弱,在常温或高温时不与氧气反应,它们以单质形式存在于地壳中,故A正确.
B、矿物的贮存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所以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B错误.
C、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所以防止金属腐蚀可以保护金属.废旧电池中含有汞等重金属,如果将废旧电池任意丢弃,汞等重金属渗出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如果将汞等重金属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C正确.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层出不穷,如用塑料代替钢等,可以减少金属的使用,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的性质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7.向盛有稀硫酸的小烧杯中慢慢滴加10%的Ba(OH)2溶液至过量,有关量的变化情况见下图的.其中错误的( )
A. B. C. D.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钡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反应完全时沉淀质量不再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溶液的PH逐渐增大,开始生成沉淀,溶质的质量减小,后加入氢氧化钡过量,溶质的质量开始增大,可以从反应的实质进行做题.
【解答】解:A、稀硫酸和氢氧化钡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硫酸反应完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
B、不断慢慢滴加Ba(OH)2溶液至过量,水的质量不断增加,不会出现不变的情况;
C、硫酸的pH小于7,当硫酸与氢氧化钡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加入氢氧化钡过量时,溶液的pH大于7;
D、稀硫酸和氢氧化钡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两者不断反应时,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小,至恰好反应溶质的质量是零,当氢氧化钡过量时溶质的质量又会逐渐增大;
故选:B.
【点评】题考查了氢氧化钡与硫酸的中和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根据图象认真分析.
8.取3.2 g某物质R在4.8 g氧气恰好完全燃烧,生成3.6 g水和4.4 g二氧化碳,关于R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R中含有C、H、O三种元素
B.R中C与H的质量比为1:4
C.R属于无机化合物
D.R只含有C、H两种元素,是一种清洁燃料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分析】根据物质的质量和化学式可以计算出生成物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R的组成、元素质量比、类别和用途.
【解答】解:3.6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6g××100%=0.4g
3.6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6g××100%=3.2g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1.2g
4.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4.4g××100%=3.2g
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g+3.2g=6.4g>4.8g,6.4g﹣4.8g=1.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质量守恒的特点可知:R中含有1.6g氧元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质量守恒的特点还可知:R中含有0.4g氢元素和1.2g碳元素.
所以:
R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因此选项A正确.
R中碳与氢的质量比为1.2g:0.4g=3:1,因此选项B错误.
R中含有碳元素,符合有机物的概念,因此属于有机物,不属于无机物,因此选项C错误.
R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不是只含碳、氢元素,因此选项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难度较大.通过本题可知: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计算元素的质量,也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质量比.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将水加入浓硫酸中配置成稀硫酸,将镁条置于其中
有气泡产生
Mg是活泼金属
B
验纯后,将纯净氢气直接在空气中点燃
产生淡蓝色火焰
氢气可以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
C
向一未知无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
有无色气体产生
该无色未知溶液中一定有CO32﹣
D
将ag的铁钉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烘干、称量为bg
铁钉上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
金属活动顺序为:Fe>Cu,且析出铜的质量为(b﹣a)g
A.A B.B C.C D.D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
【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该实验操作错误.
B、验纯后,将纯净氢气直接在空气中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可以看出氢气可以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故该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
C、碳酸盐、碳酸氢盐均能与盐酸反应都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故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故该无色未知溶液中也可能含有碳酸氢根离子,不一定有CO32﹣;故该实验结论错误.
D、将ag的铁钉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钉上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说明金属活动顺序为:Fe>Cu;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烘干、称量为b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b﹣a)g为固体质量增加的质量,而不是析出铜的质量,故选项结论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的化学性质、氢气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下列类推结果不正确的是( )
A.Ca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Na2CO3与稀盐酸反应也生成CO2
B.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C.Fe在潮湿的空气中易被腐蚀,Cu也能在潮湿的空气中被腐蚀
D.NaOH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考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分析】类推思想的应用,关键是要分析规律使用条件,只有在具备同一性质下才可以使用.
【解答】解:A、碳酸盐都可以和稀盐酸反应,因为都含有碳酸根,所以通常可以用稀盐酸检验碳酸盐.所以A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在高温下可以和部分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单质,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Fe以后的金属可以用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制备.所以B正确.
C、金属除铂金外,在潮湿的空气中都可以被空气腐蚀,原理都是和空气中水、氧气反应.所以C正确.
D、酚酞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因氢氧化铜不溶于水,所以氢氧化铜不会是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选D
【点评】类推思维在化学学习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要加以合理运用.
11.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合金不属于金属材料
B.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
C.合金属于金属单质
D.多数合金的熔点高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分析】A、根据合金的定义进行解答,
B、根据合金的性能和金属的性能比较解答,
C、根据合金的定义解答,
D、根据合金的性质与金属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根据合金的概念,合金中必须有金属,所以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A错误,
B、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合金的各成分硬度高,故B正确,
C、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故C错误,
D、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的熔点低,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根据合金的概念: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
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的熔点低,但硬度比各成分硬度高.
12.如图表示等质量的金属Zn和Fe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表示反应所用时间,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B.X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Y表示反应所用时间
C.X表示滴加稀硫酸的质量,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D.X表示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由题意:质量相等的Zn和Fe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反应,Fe产生氢气的质量比Zn产生氢气的质量多,同时Fe消耗的硫酸质量也比Zn消耗的硫酸质量多.因为两种金属的活动性不相同,所以它们反应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
【解答】解:A、两种金属的活动性不相同,所以它们反应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当横坐标为时间时,正确的如图,故A错误;
B、X表示生成的氢气的质量,Y表示反应所用时间,由于Zn比Fe活泼,产生等量氢气所用时间应该是Zn少Fe多,况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一定的,不会无限增大,故B错误;
C、X表示滴加稀硫酸的质量,Y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因为根据化学方程式,在滴加稀硫酸时由于滴加硫酸的量很小,金属相对于硫酸就是过量.此情况下,每滴入的等质量的稀硫酸全部与金属反应,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故出现这种“陡坡”一致的现象,故C正确;
D、X不能表示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因为X相同时,即“质量相等的Fe和Zn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不同,也即Y值不同,则叙述错误,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涉及金属与酸反应问题的图象题,侧重于考查金属的活动性、氢气的质量(或体积)、溶质质量分数等相关量的变化关系.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本意,审清图象内涵.准确理解并应用图象中的相关信息,正确解题.
13.下列除杂设计操作和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操作方法
A
CO2
CO
通过足量NaOH溶液并干燥
B
N2
O2
通过炽热的木炭
C
MnO2
KCl
加适量的水溶解,过滤后洗涤干燥
D
NaOH
Na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后,将溶液蒸发至干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O2能与炽热的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NaOH和Na2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能用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的是( )
序号
烧杯中的物质
x溶液
①
铜锌合金
稀HCl
②
盐酸与稀硫酸
BaCl2溶液
③
生锈的铁钉
稀HCl
④
HCl和MgCl2溶液
NaOH溶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分析】此类是一种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过程由图示给出的一种信息题型,解题的关键或突破口在于读懂题中给予的信息,结合化学反应的现象,才能准确做出判断.
【解答】这是一种组合选择题.题中可供选择的答案较多,而符合题干要求的又往往不止一个答案,一种方法是先从①②③④等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再从A、B、C、D等选项中找出由上述答案序号组合起来的选项作为正确答案.另一种方法是“淘汰法”,常在对某些备选答案拿不定主意时使用.这种方法就是将含有肯定不符合题意答案序号的选项淘汰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①铜锌合金和稀盐酸混合时,根据金属的活动性规律,其中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物中一开始一定就有氢气生成,与第二个图中给予的气体,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有气体产生不符.
②盐酸和稀硫酸混合物,与氯化钡溶液混合时,一开始就有硫酸钡沉淀生成,同样与第二个图中的信息加一会氯化钡溶液才生成不符.
③生铁的铁钉,与稀盐酸混合时,首先稀盐酸和铁锈反应,过一会多余的稀盐酸才和铁反应生成氢气,所以符合第二个图示的信息.
④稀盐酸和氯化镁溶液,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首先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中和反应,过量的氢氧化钠才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符合第二图示.所以只有③④符合图中给予的信息.
故选D.
【点评】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所以解答此类题型时,对化学实验不仅要认真观察,还应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以及图中给予的信息.
二、填空与简答(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
15.用化学用语表示:
氧化铝Al2O3两个硫酸根离子2SO42﹣三个铁离子3Fe3+四个氨气分子4NH3.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解: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SO42﹣.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铁离子可表示为:3Fe3+.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四个氨气分子可表示为:4NH3.
故答案为:Al2O3;2SO42﹣;3Fe3+;4NH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6.暑假要到了,去郊游野炊实为一大快事.然而在野炊的情趣之中,如果遇到下面一些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1)对野炊有经验的人会告诉你,餐具最好是导热性好,不易破碎的材料制的,你准备带的餐具是用A(填字母)制的.
A.金属 B.陶瓷 C.玻璃 D.无所谓
(2)在“灶”上悬挂野炊锅时,应调节野炊锅到合适的高度.你觉得原因可能是能使用外焰加热;
(3)野餐食谱如下:主食:馒头 配菜:烤火腿、鲫鱼汤、五香豆干
从营养角度来看,你准备再添一样C(填字母).
A.炒鸡蛋 B.牛奶 C.黄瓜 D.烤野兔肉
(4)在引燃细枯枝后,如果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
(5)若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下列物质可用于涂抹以减轻疼痛的是C(填字母).
A.食醋(pH<7)B.食盐水(pH=7)C.肥皂水(pH>7)
(6)郊外通常比较泥泞,如果你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你回来进行清洗后是如何防锈的:A、B.(填字母)
A.立即晾晒干B.链条传动部件涂上油 C.涂油漆.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均衡营养与健康.
【分析】(1)根据生活实际,导热性好的材料是金属.
(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调节锅和火的距离,可以想到外焰的温度最高.
(3)所给食品中缺少维生素;
(4)产生很多浓烟说明燃烧不充分,进入的空气(氧气)少造成的;
(5)中和酸要用碱性物质;
(6)防锈要从控制生锈条件着手.
【解答】解:(1)结合生活实际可知,导热性好的材料是金属,故答案为:A.
(2)调节锅和火的距离,可以想到外焰的温度最高,故答案为:能使用外焰加热.
(3)馒头中含有淀粉即糖类,烤火腿、鲫鱼汤、五香豆干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水,唯独缺少维生素,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故填:C;
(4)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有两个: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浓度,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进入的空气少,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小了,燃烧会不充分;故填: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
(5)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要想减轻疼痛,需要用碱性物质来中和掉酸;故填:C;
(6)生锈的条件是与水、空气同时接触,所以防止生锈要控制住这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就行;故填:A、B.
【点评】野炊餐具最好用金属制的,导热性好并且不易破碎;加热时一般用外焰加热;要均衡膳食;燃烧时要使可燃物燃烧充分;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后要用碱性物质涂抹患处;防锈要从控制生锈条件入手.
【第17、18题选做其一】
17.利用海水(含氯化钠、氯化镁)处理含二氧化硫废气的方法如下:
Ⅰ.海水处理流程:
(1)写出生成Mg(OH)2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MgCl2+Ca(OH)2═Mg(OH)2↓+CaCl2;
(2)经操作a得到的Mg(OH)2沉淀需要洗净,为证明是否洗净,可取洗涤液少量,向其中加入下列试剂中的A C(填序号),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A. Na2CO3溶液 B.石灰水 C. 硝酸银溶液
(3)如果加入的石灰水适量,向溶液A中滴加X溶液后过滤,可得氯化钠溶液,则X的化学式为Na2CO3;若加入的石灰水过量,向溶液A中滴加X溶液也过量,加入后过滤,再加入稀盐酸(写物质的名称)可得氯化钠溶液.
Ⅱ.处理二氧化硫流程:
(4)上图中最终得到“NaCl”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5)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H2↑+Cl2↑.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盐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Ⅰ.
(1)氯化镁与石灰水反应可生成Mg(OH)2沉淀.
(2)根据(1)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要检验经操作a得到的Mg(OH)2沉淀是否洗净,就要加入能与CaCl2反应生成沉淀的试剂.
Ⅱ.
(3)根据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4)由题目中的框图可知:从海水最终得到NaCl(产品)的过程可知,每一步都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
(5)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Ⅰ.(1)海水中含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镁与石灰水反应可生成Mg(OH)2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是:MgCl2+Ca(OH)2═Mg(OH)2↓+CaCl2.
(2)A.Na2CO3溶液 C.硝酸银溶液都可以与CaCl2反应生成沉淀.
Ⅱ.
(3)如果加入的石灰水适量,氯化镁与石灰水反应可生成Mg(OH)2沉淀和氯化钙,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向溶液A中滴加X溶液后过滤,可得氯化钠溶液,则X的化学式为Na2CO3;若加入的石灰水过量,氯化镁与石灰水反应可生成Mg(OH)2沉淀和氯化钙,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后溶液中有碳酸钠、氯化钠,再加入稀盐酸可得氯化钠溶液.
(4)从海水最终得到“NaCl(产品)”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5)①中的反应物是氯化钠和水生成物是氢气、氯气和氢氧化钠.故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H2↑+Cl2↑;
故答案为:(1)MgCl2+Ca(OH)2═Mg(OH)2↓+CaCl2.
(2)AC.
(3)Na2CO3;稀盐酸.
(4)化学.
(5)2NaCl+2H2O2NaOH+2H2↑+Cl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物质变化的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此题涉及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
18.氯化钠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某氯化钠样品中除含氯化钠外,还含有少量的CaCl2和MgCl2以及不溶性杂质.以下是提纯该样品的操作流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沉淀II的化学方程式是CaCl2+Na2CO3=2NaCl+CaCO3↓、2NaOH+MgCl2=Mg(OH)2↓+2NaCl.
(2)Y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HCl.
(3)如果加入Y溶液时操作失误导致Y溶液过量,在不用指示剂的情况下可加入过量的物质A调节至pH=7.则A物质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
【解答】解:(1)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2NaCl+CaCO3↓,2NaOH+MgCl2=Mg(OH)2↓+2NaCl;
(2)滤液Ⅱ中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则为了除掉氢氧化钠、碳酸钠,需要加入的Y溶液为稀盐酸,所以其中溶质的化学式是HCl;
(3)如果加入盐酸时操作失误导致盐酸过量,在不用指示剂的情况下可加入过量的物质A调节至pH=7,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A物质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Na2CO3,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1)CaCl2+Na2CO3=2NaCl+CaCO3↓,2NaOH+MgCl2=Mg(OH)2↓+2NaCl;
(2)HCl;
(3)Na2CO3,Na2CO3+2HCl=2NaCl+H2O+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选择试剂、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及蒸发操作,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三、实验与探究(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
19.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为了探究其成分,甲、乙、丙、丁分别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帮助其完成下面的探究:
甲同学欲证明这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试剂
现象
结论
这瓶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乙同学:猜想该氢氧化钠固体可能并未完全变质,于是他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取少量固体溶解,向溶液中滴加少量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乙同学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变质.
丙同学:丙认为乙同学的结论并不可靠,原因是碳酸钠溶显碱性.
如果得到正确可靠的结论需要增加一个实验,请你将需要增加的实验方案写在下面:可加入氯化钙溶液,将其转化为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再进行检验..
丁同学:通过实验证明该固体部分变质,既然并未完全变质,丁同学认为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制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有以下试剂可以选择:
A、Ca(OH)2 B、CaCl2 C、HCl
将固体溶解,用胶头滴管逐渐滴加A(填序号)试剂,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进行过滤操作和蒸发操作,最终得到纯净的烧碱固体.
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方法是密封保存.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有气泡冒出分析;
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以及将碳酸钠转化为沉淀来分析.
【解答】解:碳酸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若没有明显现象,则该固体中没有碳酸钠,即只有氢氧化钠,故填:
试剂
现象
结论
取待测物质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这瓶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可加入氯化钙溶液,将其转化为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再进行检验.将固体溶解,制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可用胶头滴管逐渐滴加Ca(OH)2 试剂,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进行过滤出去碳酸钙沉淀,在进行蒸发操作,最终得到纯净的烧碱固体.由于氢氧化钠易吸收二氧化碳变质,故应密封保存氢氧化钠溶液.
故填:碳酸钠溶显碱性;可加入氯化钙溶液,将其转化为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再进行检验;A;过滤;蒸发;密封保存.
【点评】本考点既考查了实验步骤的设计,还对实验进行了评价,综合性比较强.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20.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1)写出上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2)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王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实验,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气球胀大.
①王强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发生反应,使容器内气压降低.
②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CO2能溶于水,也能使容器内气压降低.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
③杨红通过检验生成物: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现象,从而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④你认为两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A(填代号),理由是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易伤到手.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反应后集气瓶中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即可确定气球的大小变化;二氧化碳不仅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能使试管内气压降低;氢氧化钠溶液有腐蚀性.
【解答】解:(1)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①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发生反应,使容器内气压降低;
②由于CO2能溶于水,也能使容器内气压降低,所以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要得到严谨的结论可以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做对比实验;
③杨红通过检验生成物: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现象,从而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④A实验在取下橡皮塞时需要手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由于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易伤到手,所以A实验存在安全隐患.
故答案为:(1)CO2+Ca(OH)2═CaCO3↓+H2O;
(2)①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发生反应,使容器内气压降低;
②CO2能溶于水,也能使容器内气压降低;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
③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④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易伤到手.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知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变化反应物质的性质,认真分析对相关方面的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选做题】
21.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钡、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和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它的组成,某化学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假设:白色粉末由上述五种物质组成.
实验探究:
步骤1:取少量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步骤2:取少量由步骤1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并有无色气体产生.由此获得结论:
(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CuSO4(写化学式),说明假设不成立;
(2)步骤1得到的沉淀是BaCO3、BaSO4(写化学式);
(3)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是(写化学式)(有多少填多少,可不填満:)Na2SO4Na2CO3BaCl2、Na2SO4Na2CO3 BaCl2 BaCO3、Na2SO4BaCl2 BaCO3.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硫酸铜为白色固体,溶于水后其水溶液呈蓝色,碳酸钠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钡沉淀,碳酸钡能于酸反应生成气体;氯化钡和硫酸钠可以反应生成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要仔细分析每一实验步骤的用意及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解:(1)把白色粉末溶解后得无色溶液,可知一定没有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于水会使溶液变蓝;
(2)步骤1中的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钡沉淀,也可能是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但是硫酸钡不溶于水而且不溶于酸,也可能是白色粉末中的碳酸钡,而题目中的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盐酸中,说明这种白色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所以加入稀盐酸后,碳酸钡溶解,那么最后剩余的是硫酸钡;
(3)由步骤1和步骤2可以分析出硫酸钠、氯化钡一定存在,硫酸铜一定不存在所以可能组合为:①Na2SO4Na2CO3 BaCl2;②Na2SO4Na2CO3 BaCl2 BaCO3;③Na2SO4BaCl2 BaCO3.
故答案为:(1)CuSO4;
(2)BaCO3、BaSO4;
(3)①Na2SO4Na2CO3 BaCl2; ②Na2SO4Na2CO3 BaCl2 BaCO3;③Na2SO4BaCl2 BaCO3.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四、计算题(共6分)
22.实验室有一瓶因密封不严而导致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为测定其组成,称取10g加入100.88克水配成溶液后,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只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且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求: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g?
(2)将A点所得溶液配置成3.9%的氯化钠溶液,需在加水的质量是多少?
(3)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分析】从坐标系中可以得出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0.88g,反应一段时间之后才产生气体,说明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从而可以判断所发生的反应为氢氧化钠和盐酸、碳酸钠和盐酸这样的两个反应,解答时可以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结合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出碳酸钠的质量、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以及消耗盐酸的质量,然后在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求出氢氧化钠等物质的质量,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解:(1)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碳酸钠消耗的盐酸的质量为y,同时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x y z 0.88g
解得:x=2.12g y=1.46g z=2.34g
(2)反应中一共消耗了100g盐酸,所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100g×7.3%﹣1.46g=5.84g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n
NaOH+HCl═NaCl+H2O
40 36.5 58.5
m 5.84g n
解得:m=6.4g n=9.36g
结合(1)的解答可以知道反应中一共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2.34g+9.36g=11.7g;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100克+10克﹣0.88克=109.12克.
设A点所得溶液配置成3.9%的氯化钠溶液,需在加水的质量是w
×3.9%=11.7g
w=190.88g
(3)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64%.
故答案为: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2.12g;
(2)加水的质量是190.88g;
(3)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64%.
【点评】在解答计算题时首先要分析出所发生的反应,然后从反应中所涉及到的物质找出已知量,即可以用来计算的物质的质量,注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然后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