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7.5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化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化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 选择题作为客观性试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宽,形式灵活多样,答案相近,迷惑性大等特点,因而在全国各地的中考化学试题中,选择题在各类题型中所占比例最大,可以说选择题解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份试卷分数的高低。每次考试完毕,总有一些同学因选择题耗时过多,从而导致后面能做的题没有时间去做,惋惜不已。究其原因,主要是求解这类题的方法欠妥,习惯于常规方法去处理,结果造成“小题大做”。如果能够抓住客观性试题“不表述推理过程,解题人口宽,方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实施“灵巧多变”速解策略,则可事半功倍。特别是计算型的选择题,如果不运用简单可行的解题方法,按部就班去求解,往往影响解题速度和答案的准确性;要提高此类选择题解题速度,就要简化数字运算或不用数字运算,集中讨论、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于一体,加强思维和解题技巧训练,强化“综合智力”,运用巧解方法,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化学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其特殊的结构即决定了它具有多功能性。研究选择题材的常见题型,探究其解法,是提高解题技巧,减少失误,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其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种:‎ ‎1、直选型 2、筛选型 3、推断型 4、分析比较型 5、淘汰型 6、平均值型计算 ‎7、估算型 8、差量型 9、规律特殊型 10、图像分析型 11、综合分析型 ‎1、直选型选择题 ‎ 例1 过氧化氢(H2O2,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是常有的消毒剂,在实验室里可用它来制取氧气:2H2O2 MnO22H2O+O2↑,下列关于过氧化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B.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的 D.由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审题与思路:由题给信息2H2O2 MnO22H2O+O2↑可知,过氧化氢是一种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的化合物,它的最小独立存在的粒子是分子,即它是由大量的过氧化氢分子构成。故A、B、C是错误的说法。 ‎ 总结:紧扣题目的已知条件(或信息)直接推论或计算出答案,从而做出选择。真正做到平时总结,用时直接。‎ 练习 ‎1、有M1、M2、M3三种含R的元素的化合的,已如下列数据(其中R%表示R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质量分数),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化合物 M1‎ M2‎ M3‎ 相对分子质量 ‎180‎ ‎60‎ ‎16‎ R%‎ ‎40%‎ ‎40%‎ ‎75%‎ ‎2、在通风良好、燃烧正常的煤炉中,下列反应最不容易发生的是( )‎ A.C+O2点燃CO2 B.2CO + O2点燃 2CO‎2 ‎C.CO2+C △ 2CO D.‎2C+O2 点燃 2CO ‎2、筛选型选择题 ‎ 例2 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CuSO4、HCl、KCl B.K2SO4、BaCl2、HCl ‎ C.Na2SO4、KCl、Na2CO3 D.FeCl3、KOH、NaCl ‎ 审题思路:此题根据筛选方法求解,思路较清楚,根据“无色”这一条可筛掉A。因为含有Cu2+的溶液是蓝色;根据“透明溶液”这一条件可筛掉B和D,因为B中的K2SO4和BaCl2反应生成白色的BaSO4沉淀,D中FeCl3和KOH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即只有C符合题意。‎ 解答:选C ‎ 总结: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题目中给出的选项逐个进行甄别,可以做到去伪存真,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 练习: ‎ ‎1、渔民出海时,遇淡水用完应该( ) ‎ A.立即返航 B.吃海水 C.用海水制淡水 D.吃鱼等海生动物 ‎ ‎2、下列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为试管容积的2/3 ‎ B.用扇子扇酒精灯的火焰 C.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D.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自来水生产中通常使用少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之一是盐酸。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蒸馏水)出售。为辨别真伪,可有下列一种化学试剂来鉴别,该试剂是( ) ‎ A.酚酞试液 B.氯化钡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 ‎3.推断型选择题 ‎ 例3 在等臂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铁球和铝球,这时杠杆平衡。将两球分别浸泡在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如图所示),直至两个烧杯中均没有气泡产生为止。两球的外形变化不大且无孔洞出现。下列推测中,正确是( ) ‎ A.铁球一定是空的 B.拿掉烧杯后,杠杆仍然平衡(金属球上附着的液体忽略不计,下同)‎ C.拿掉烧杯后,要想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向N移动 D.拿掉烧杯后,要想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向M移动 审题与思路:此题为跨学科综合性分析推断题。解答题,先根据题给条件(信息)运用物理有关①物体的密度与体积的关系,②杠杆原理等推算出铁球必为空气,因为铁的密度比铝大,既然两球同质量、同体积,且悬挂杠杆两端又平衡,则说明两球所受到的重力与浮力一样,故铁球必为空心球。继续根据题给信息,运用化学有关①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原理、②定量计算的巧妙应用推断出:消耗等质量的H2SO4需要的铁比铝多,从而进一步依据题给信息得知去掉烧杯之后,因铝球重支点必须向N端移动,故得出正确答案A、C。 ‎ 解答:选A、C ‎ 总结:抓住题目中提供的前提设置和提出的问题,扣准题眼,运用规律,寻找突破口,对选项逐个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 练习: ‎ ‎1、有下列三组溶液:①CuSO4、NaOH、BaCl2、NH4Cl、NaCl,②K2CO3、HCl、BaCl2、NaCl,③FeCl3、NaOH、AgNO3。不用其他试剂就能区别开的是( ) ‎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 ‎2、对下列各组物质:①NaNO3和NaCl,②CaCl2和CaCO3,③MnO2和KCl,④BaSO4和AgCl。可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将它们相互分离的是( ) ‎ A.①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 ‎3、在不同指示剂的条件下,欲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变为中性,应该选用的试剂是( ) ‎ A.石灰石粉末 B.生石灰粉末 C.澄清石灰水 D.硝酸银 ‎ ‎4、分析比较型选择题 例4 向盛有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质量稀硫酸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固体物质,使其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A.Mg B.MgO C.Mg(OH)2 D.MgCO3‎ 审题与思路:此题是一道典型对比分析选择题材。由题干给定信息可知:四个反应中H2SO4的量相等,且恰好完全反应,则说明四种的质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镁(溶质)的质量也相等,所以判断得到的硫酸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键是:确定反应中生成水的多不。生成水越多,所得溶质量分数越小。由化学方程式:‎ Mg+H2SO4 === MgSO4+H2↑‎ MgO+H2SO4 === MgSO4+H2O Mg(OH)2+H2SO4 === MgSO4+2H2O MgCO3+H2SO4 === MgSO4+H2O+CO2↑‎ 不难看出,只有Mg(OH)2与此同时H2SO4反应生成的水最多。‎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反应前,由于硫酸溶液的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是相同的,且四个选项中的物质与水都不反应,所以,原硫酸溶液中的水都成为反应后所是溶液中的水,质量也相等(不变)。因此,本题求解简捷的思路是:只要比较各种的质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镁和生成水的质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于硫酸的质量相同,且与各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故生成的硫酸镁质量相同,通过反应方程式分析,显然Mg(OH)2与H2SO4作用生成的水最多,故C项符合题意。‎ 解答:选C 总结:根据题意,联系和运用已学过的、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周密的分析;将题中列出的几种答案相互对比,从而快速选择和确定正确答案。‎ 练习:‎ ‎1、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主XCl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得到的YCl2溶液质量比XCl2溶液增加;把X投入Z投入Z(NO3)2溶液中,Z析出后,溶液的质量减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提示:该小题有两个选项正确)( )‎ A.相对原子质量可能是:Y>X>Z B.X、Y、Z可能依次是:汞、锌、铜 C.金属活动性顺序:Y>X>Z D.X、Y、Z可能依次是:铜、锌、汞 ‎2、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的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2SO4并微热,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放入一薄片铁,足够时间后取出,铁片无任何变化。根据上述现象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滤出的不溶的中只有铜,不可有铁 B.滤出的不溶的中一定有铜,也可能有铁 C.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铁,不可能有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 ‎5、淘汰型选择题 例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 B.若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 C.若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这两种粒子的质子数一定相同 ‎ D.若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 审题与思路:本题可用淘汰法解答,解题步聚为:①审题:明确题目要知道怎样条件下的两种粒子才可能是同种元素;②淘汰:先根据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可不一定相同。可淘汰D,因为同种元素的两种粒子其核外电子总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均可不一定相同。同时知道C应为题中答案。同种元素的两种粒子,其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 ‎ 反过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种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果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种原子,那么,它们是同种元素,但由于粒子可能是离子、原子、分子等,故可淘汰B。同理可淘汰A,因为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的两种粒子,若一为原子,一为离子,那么它们一定不是同种元素。 ‎ 解答:选C ‎ 总结: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和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直接淘汰不合理的选项;或通过分析,确定某一选项,进而采用对比取舍手段,根据这一确定(选项)否定其他选项。做到明辨是否,去假存真。 ‎ 练习: ‎ ‎1、某地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进行“酸雨对农业生产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中,得出酸雨的PH大小与小麦减产幅度关系的一组数据如表所示。根据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酸雨的PH ‎ ‎3.58 ‎ ‎4.59 ‎ ‎4.86 ‎ 小麦减产(%) ‎ ‎10 ‎ ‎5 ‎ ‎3 ‎ A.酸雨的pH越大,小麦减产幅度越大 ‎ B.酸雨的pH越小,小麦减产幅度越大 ‎ C.酸雨的酸性越强,小麦减产幅度越小 ‎ D.酸雨的酸性越弱,小麦减产幅度越大 ‎ ‎2、下列各项措施或操作,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的是( )‎ A.过量砍伐森林树木 ‎ B.某化工厂大量使用含硫的煤作燃料 ‎ C.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 ‎ D.将CO还原CuO的尾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 ‎3、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 A.BaCl2、NaOH、NaCl、CaCl2 ‎ B.Mg(NO3)2、KNO3、NaCl、KMnO4 ‎ C.CuSO4、KCl、Na2SO4、NaNO3 ‎ D.BaCl2、CaCl2、Al(NO3)3、KCl ‎ ‎6、平均值型计算选择题 ‎ 例6 两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30 g,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只生成氢气1 g,则这种混合物中的两种金避可能是( ) ‎ A.Mg和Al B.Zn和Fe C.Mg和Fe D.Al和Fe ‎ 审题与思路:由题意可知,题中提供的金属有四种,它们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 Mg+H2SO4=MgSO4+H2↑ ‎ ‎24 2 ‎ Fe+H2SO4=FeSO4+H2↑ ‎ ‎56 2 ‎ ‎2Al+3H2SO4=Al2(SO4)3+3H2↑ ‎ ‎18 3 ‎ Zn+H2SO4=ZnSO4+H2↑ ‎ ‎65 2 ‎ 无论是哪一个化学方程式,我们都可以使氢气前的化学计量数为1,使氢气下面对应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2”。这样我们不妨设金属混合物的化学式为R(在其化合物中显+2价),其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有:R+2HCl === RCl2+H2↑ ‎ x 2 ‎ ‎30 g‎ ‎‎1 g ‎ = 解得x=60 ‎ 即得金属混合的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60。 ‎ 由题目所提供的答案我们可以分析出答案为B,因为对于A来说Mg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Al的相对原子质量虽为27,但当氢气下的相应相对分子质量为2时,我们可以把Al的相对原子质量看成是18。而24和18相混合,所得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只能是大于18且小于24。 ‎ 如此类推,B中Zn、Fe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65、56,则它们混合后所得的混合的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小于65且大于56的数。题中x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正好在这一数当中,故选B。 ‎ C中,Mg、Fe相混合后,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应为一个小于56且大于24的数;D中Al、Fe相混合,其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一个小于56且大于18的数。 ‎ 注意:①要理解Al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为27,为什么这里说可以看作为18。②Al与酸(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很容易出错。 ‎ 解答:选B ‎ 总结:抓住题目中所提供的物质的反应特征,抓住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实质,然后解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练习: ‎ ‎1、一种不纯的铁,已知它含有铜、钙、镁的一种或几种金属杂质,‎5.6 g这样的铁跟足量的稀H2SO4反应时,生成H2 ‎0.2g,则该铁样品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杂质是( ) ‎ A.铜 B.镁 C.铝 D.钙 ‎ ‎2、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 g溶于水后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完全反应后生成白色沉淀‎300 g,则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是( ) ‎ A.NaCl B.AlCl‎3 C.KCl D.CaCl2 ‎ ‎3、将‎15 g两种金属的混合的粉末投入定量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得到‎1 g氢气,则下列各组金属中肯定不能构成上述混合物的是( ) ‎ A.Mg和Ag B.Zn和Cu C.Al和Fe D.Al和Zn ‎ ‎7、估算型选择题 例7:20 g 20%的NaOH溶液与20 g 20%的H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是( )‎ A.蓝色 B.紫色 C.红 D.无色 审题与思路:此题考察中和反应中反应物间量的关系及指示剂变色的情况,本题的解题关键是NaOH与H2SO4反应生成NaSO4和H2O,若NaOH有剩余,则溶液显碱性,滴入紫色蕊溶液显蓝色;若H2SO4有剩余,则溶液显酸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为中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仍为此色。此题有下列解法。‎ 解法1:设NaOH适量,可与质量为x的H2SO4恰好完全反应。则: ‎ 所以NaOH有剩余,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故A为正确答案。‎ 解法2:设H2SO4适量,可与质量为y的NaOH恰好完全反应。 ‎ 所以NaOH有剩余,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故正确答案为A。‎ 解法3:此题可用估算法。等质量的碱酸中和时,谁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小,溶液就显该性。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小,最后溶液显酸性;碱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小,最后溶液显碱性。因此有: 2NaOH + H2SO4 === Na2SO4+2H2O ‎ ‎80 98‎ 因为80<98 所以溶液显碱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由以上三种解法可知:思路一样,但解法最为简单的是第三种方法——估算法,所以估算法的解题方法掌握了的话,可以节省解题的时间。加快解题的速度。‎ 解答:选A 总结:计算型选择题与计算题的区别之一是,前者不必写出计算过程,因此可以根据特征数据进行估算,有时也可将题目的某些数据简化,进行近似计算。‎ 练习:‎ ‎1、某不纯的MnO2的粉末,测在其中含氧38.5%,且只有一种杂质,则此杂质可能是( )‎ A.铜粉 B.铁粉 C.氧化铜 D.二氧化硅 ‎2、某不纯的氯化铵样品中,测得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则混主的一种杂质可能是( )‎ ‎①NH4HCO3 ②(NH4)2SO4 ③NH4NO3 ④CO(NH2)2‎ A.只有① B.①③ C.②③ D.无法确定 ‎3、相同质量的下列的物质中,铁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 A.FeS B.FeCO‎3 C.Fe2O3 D.Fe3O4‎ ‎8、差量型选择题 例8 现有铜化氧化铜的混合的5.6 g,与过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后,得到固体物质为4.8克,则原混合的中铜单质的质量分数为 ( )‎ A.10.2% B.20.4% C.28.6% D.40%‎ 审题与思路与CO发生反应。由于是充分反应,所以生成物中没有CuO;得到的固体物质全部是Cu的质量,这4.8 g的Cu应是原混合的中混有的Cu的质量和生成的Cu的质量之和。此题的解法很多。‎ 解法一:用差量法解题,设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为x g,则铜为(5.6-x)g有:‎ CO+CuO △ Cu+CO2 质量变化 ‎80 64 80-64=16‎ xg ‎5.6g-4.8g=‎‎0.8g 铜的质量为:5.6g-4g=1.6g 其中差量16为CuO转变为Cu时的失氧量,也就是反应前后固体的质的质量差。‎ 所以混合的中铜单质的质量分数为:(单质铜的质量/ 混合物的质量 ) 100%=(1.6g/5.6g) 100%=28.6%‎ 故本题答案为C。 ‎ 解法二;代数法求解,设原混合的中的单质铜的质量为xg,则CuO质量为(5.6-x)g生成的Cu的质量为(4.8-x)g则有:‎ CO+CuO △ Cu+CO2‎ ‎80 64‎ ‎5.6g‎-x ‎4.8g-x ‎ = , 解得x=‎‎1.6g 所以混合的中铜单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 ×100%=28.6%‎ 故正确答案为C。‎ 故正确答案为C。‎ 注意:本题的解法有多种,我们在解此题时应该用什么方法,可以由我们自己去确定。关键是要理解各方法的原理以及含义,明白解题过程,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清晰、明确。‎ 总结:找准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抓住物质间的关纱来解题,能使我们很快地解出结果,而且计算过程简洁明了。‎ 练习:‎ ‎1、将‎10g CO2 和CO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氯化铜,在反应后冷却称量,其质量减少‎3.2g,则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 )‎ A.14% B.28% C.56% D.32%‎ ‎2、把‎10g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干燥后固体质量增加到‎10.3g,则有( )g铜被置换出来。‎ A.0.3% B.2.4% C.‎10g D.‎‎10.3g ‎3、将标准状况下的CO(密度为‎1.25 g/L)和CO2(密度为‎1977 g/L)混合气体‎20 L通入过量的灼热氧化铜,完全反应后气体质量增加了‎125 g,则原混合气体中的CO的体积为( )‎ A.‎8 L B.‎10 L C.‎15 L D.‎‎17.5 L ‎9.规律特殊型选择题 例9 相同质量的下列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最多的是( )‎ A.镁 B.铝 C.锌 D.铁 审题与思路:本题如果抓了规律,则解题十分简洁。本题为已知等质量的不同金属,比较它们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的大小,解这类题目只需找出生成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的关系即可。不需逐一写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求解。‎ 设金属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r,化合价为+a价。‎ ‎2R+2aHCl===2RCla+aH2↑‎ ‎2r ‎‎2a m(金属) m(H2)‎ ‎2r:‎2a=(金属):m(H2)‎ 解得:m(H2)= a / r m(金属)‎ 即:m(H2)= (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m(金属)‎ 设本题中等质量的金属为1 g,所以有 A.m(H2)= (2 /24)×‎1g=1/‎12 g B.m(H2)= (3 / 27)×‎1g =1/‎‎9 g C.m(H2)= (2/ 65 )×‎1g=1/‎25.5 g D.m(H2)= (2/ 56)×‎1g=1/‎‎28 g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 注意:本题得出和运有的规律是等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产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化合价成正比,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正比,本题根据常规解法如下:设金属的质量为a g,生成的氢气按A、B、C、D、依次为x1g、x2g、x3g、x4g,则:‎ Mg+2HCl===MgCl2 + H2↑ 2Al+6HCl===2AlCl3 + H2↑‎ ‎24 2 54 6‎ a x‎1 ‎ a x2‎ ‎24:2=ag:x‎1g,解得x1= a/12; 54:6=ag:x‎2g,解得x2= ‎6a/54 = a/9 。‎ Zn+2HCl === ZnCl2+H2↑ Fe+2HCl === FeCl2+H2↑‎ ‎65 2 56 2‎ a x‎3 ‎ a x4‎ ‎65:2=ag:x‎3g,解得x3= a/32.5 ; 56:2=ag:x‎4g,x4=a/28 。‎ 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商值越大。故相同质量的镁、铝、锌、铁中与足量HCl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最多的是铝。即本题正确答案为B。‎ 解答:选B 总结:化学知识有许多规律,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解题;化学解题方法有许多特殊法,了解和掌握这些特殊之所在,并运有于解题,可以简化解题步骤,可以从繁中悟出简,从难中觅出易。‎ 练习:‎ ‎1、钠、镁、铝分别是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等质量氢气时,参加反就的钠、镁、铝的原子个数比是( )‎ A.1:2:3 B.3:2:‎1 C.6:3:2 D.4:2:1‎ ‎2、某甲醛(HCHO)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不胜数( )‎ A.12% B.10% C.8% D.6%‎ ‎3、将Na、Mg、AL分别放入盐酸溶液中,反应结束后,放出氢气质量相同,其原因是( )‎ A.放入Na、Mg、AL的质量相同 B.放入Na、Mg、AL的质量比是23:12:9和足量盐酸反应 C.放入过量的Na、Mg、AL,而盐酸为同质量分数、同体积、同质量。‎ D.放入Na、Mg、AL的质量比为3:2:1‎ ‎10、图像分析型选择题 ‎ 例10 某不纯的铁粉与稀H2SO4反应时质量关系如图所示,x表示在反应中不纯铁粉消耗的质量,y表示生成H2的质量。试判断不纯铁粉中可能混有的杂质是( )‎ A.Mg B.Zn C.Cu D.Ag 审题与思路:首先计算生成0.2g氢气需要纯铁的质量,设需要纯铁的质量为z。‎ Fe+H2SO4 FeSO4+H2↑ ‎ ‎56 2‎ z ‎‎0.2g ‎56:2=z:0.2, 解得z=‎‎5.6g 生成0.2 g氢气需要5.6 g铁,而实际只消耗了5 g不纯的铁,这说明铁中所含的杂质不仅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并且等质量的这种杂质跟稀H2SO2反应时产一的氢气比较多,且大于0.2 g,因此选项C、D不符合题意,因为Cu和Ag不跟酸起置换反应。同理可计算生成0.2 g氢气需2.4 g镁,即同质量镁和铁跟酸反应,镁生成的氢气多,生成0.2 g氢气需要6.5 g锌,即同质量锌和铁跟酸反应,锌生成氢气不。故A符合题意,是题中正确答案。‎ 由图可以看出,5 g不纯金属与稀H2SO4反应生成0.2gH2,可根据极端假设法求出5g纯铁与稀H2SO4反应放出H2的量,通过比较两者放出H2的量的大小,再由选项得出结论。‎ 假设5 g纯铁与稀H2SO4反应产生H2的质量为z,则 Fe+H2SO4 === FeSO4+H2↑‎ ‎56 2‎ ‎5       z ‎56:2=5: z,解得z=10/‎‎56g 因为 10/56 <0.2,则不纯铁粉中的杂质与稀H2SO4反应生成的H2比等质量的纯铁粉与稀H2SO4反应产生H2要多,从中不难看出,不纯铁粉中的杂质要符合两个条件:①能与稀H2SO4反应;②相对原子质量比较小。‎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解答:选A 总结:抓住有关化学原理和有关物质的性质,搞清图象的意义以及特殊点(原点、交点、转折点、终点),进行全面而综合地分析,做到变繁为简,化难为易而灵活求解。‎ ‎11、综合分析型选择题 ‎ 例11 取一定质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Ba(OH)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生成的沉淀和所取的混合气体质量相等,则混合气体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 A.1:1 B.1:‎2 ‎ C.28:44 D.181:209 ‎ 审题与思路:题中涉及的反应有:CO2+Ba(OH)2 === BaCO3↓+H2O,由题意知:m(CO)+m(CO2)=m(BaCO3),因B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7,不妨设生成的BaCO3的质量为197 g,则CO和CO2的总质量也为197g,然后利用有关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式即可求解。因为CO2+Ba(OH)2=BaCO3↓+H2O,由题给条件m(BaCO3)=(CO)+m(CO2),设生成BaCO3质量为197g,则原混合气体中CO2质量为44g,CO质量为:197 g—44 g=153 g。 ‎ 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分子个数比为: 153/ 28 :44 /44 =153:28 ‎ 则原混合气体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53+28): =181:209。 ‎ 解答:选D ‎ 本题为无数据计算题,既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又考查了分子、原子个数比的计算,综合性强,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反握物质(或元素)质量与分子(或原子)个数间的关系。 ‎ 对于这种无数据的计算题,我们要抓住变化的本质、透彻审题,把握题设中关键的要点,根据题给等量关系,巧妙选取有关纯净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作为特殊值,便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 有的化学题目知识综合性较强,知识的容量大。解答时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运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周密地分析,将多种方法应用于解题之中,以求出正确的答案。 ‎ 练习: ‎ ‎1、天平两端分别放置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把天平调到平衡,向其中一只烧杯中投入‎5.6 g氧化钙,向另一只烧杯中投入适量的镁片,要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需投入镁片的质量为( ) ‎ A.‎5.61 g B.‎8.00 g C.‎4.2 g D.‎6.11 g ‎ ‎2、在天平的两盘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烧杯,烧杯中各盛‎100 g 9.8%的硫酸溶液,向两个烧中同时加入哪组金属,反应终止时天平仍保持平衡( ) ‎ A.锌、铁各‎7 g B.锌、铁各‎5 g C.锌、铁各‎4 g D.锌、铁各‎3 g ‎ ‎3、在天平的两个找盘里分别放上等重的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等质量的足量稀H2SO4,往左杯里放入0.44gCaO,要使天平重新达到平衡,可以往右边烧杯中加入的适宜物质是( ) ‎ A.‎100 g CaCO3 B.‎0.48 g Mg粉 C.‎0.924 g MgCO3 D.‎0.44 g Cu-Al合金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一)掌握书写化学式的要领 化学式在化学用语系列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前有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知识,这是书写化学式的基础;后有化学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等,这又是以化学式为基础的,其中如有一个化学式错误,则全式毫无意义,若再以这样的错误化学方程式作依据进行化学计算,则错得更远,真可谓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可见,掌握书写化学式的要领,直接影响着其他化学用语、其他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就仅以初中化学中,出现的不同物质的化学式有一百多个。记忆和书写物质的化学式,绝不能靠死记硬背,而应掌握其书写要领,只要常写常练,便能较快地达到熟练的程度。‎ 要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是要熟练记忆元素符号,二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熟练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三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要符合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四是掌握书写化学式的一般方法。总起来说,这就是书写化学式的要领。‎ 化学式的一般写法是:‎ ‎(1)单质的化学式 除H2、O2、N2、F2、Cl2、Br2和I2七种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外,其余单质(惰性气体、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等)都是以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 ‎(2)化合物的化学式 书写时一般规律是先读后写,后读先写;排好顺序,写好角号。一般将显正价的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其书写步骤是:定位、标价、交叉约简和检验四步。‎ 例如:写出氧化铝、磷酸、氢氧化铜和硫酸铁的化学式。‎ ‎①定位:确定元素或原子团的顺序。‎ AlO、HPO4、CuOH、FeSO4‎ ‎②标价:正确地在各元素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 ‎ ‎ ‎③交叉约简:将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写在对方元素或原子团的右下方,能约简的要约为最简约数。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为1时,通常1省去不写。原子团在2个或2个以上时,应加上括号。‎ ‎④检验:当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之和为零时,化学式正确。‎ Al2O3、H3PO4、Cu(OH)2、Fe2(SO4)3‎ 上述步骤是对初学者而言,写得多了,熟练了,便可得心应手一次写出。要注意的是,化学式表示某物质的组成,因此,只有某种物质是确实存在的,表示这种物质的化学式才有意义。不是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都能化合成化合物,所以,我们不能随意写出一种客观上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二)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以书写碳在高温时跟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例,归纳步骤如下:‎ ‎①根据反应的事实(该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气体),在式子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在式子的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分别用加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反应物之间的“+”号表示“……跟……反应”,生成物之间的“+”号表示“……跟……”),并在式子左、右之间划一条短线段。在这一步里,一定要注意把各种物质的化学式写正确,否则,写出的式子无意义!‎ C+Fe2O3──Fe+CO2‎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用配系数的方法,使左、右两边同一元素原子的个数相等(即配平),然后将短线段改为等号(等号表示“生成了……”)。应当注意,配平时只能选择适当的系数,不能改变化学式。‎ ‎3C‎+2Fe2O3=4Fe+3CO2‎ ‎③在等号上、下方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通电、高温、加热(用“△”号表示)、催化剂等,同时,标明生成物中的气体或沉淀产物的状态。生成物是气体的在其化学式的右边加上“↑”号(反应物中如有气体,则气态生成物不再标“↑”符号);产物是沉淀的加“↓”号。‎ ‎3C‎+2Fe2O34Fe+3CO2↑‎ 概而言之,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要符合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不能凭空臆造。书写程序一般是:写好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联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气体或沉淀,要用箭号来标明。‎ 要写好化学方程式,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以及书写物质化学式的技能。‎ ‎2.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书写完整的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功和重要步骤。这里,结合初中化学的学习,归纳一下两种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奇偶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适用于初学者配平一些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着眼点,在于找出反应式中某一物质化学式中最大的奇数原子个数,与相应物质中对应原子的偶数个数的关系。配平步骤是:‎ ‎  ①找出最大的奇数原子个数,与相应的物质中对应原子的偶数个数的关系;   ②求出最小公倍数;   ③求出相关物质的化学式系数;   ④将相应的物质化学式前面配上相应的系数。   例如,配平Al+Fe3O4──Fe+Al2O3 ‎ ‎  解:①从反应式看,最大奇数是Al2O3中的氧原子个数3,相应物质Fe3O4中对应氧原子个数是偶数4;   ②最小公倍数为:3×4=12   ③求相关物质的化学式系数: ‎ ‎ ‎ ‎④配平:Al+3Fe3O4──Fe+4Al2O3‎ 上式中4Al2O3在满足3×4=12个氧原子的同时,将Al相应增为8个,3Fe3O4中Fe相应增为9个,则整个方程式配平为:‎ ‎8Al+3Fe3O4=9Fe+4Al2O3‎ ‎(2)观察-推理法 这是一种以奇偶法为基础,进一步加以推理来完成配平的方法。‎ 观察-推理法应用较广泛,通常根据着眼点不同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从化学反应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着眼。其配平步骤是:‎ ‎①找出在化学反应式中出现次数最多且原子个数为最大奇数的元素;‎ ‎②将含该元素最大奇数个原子的化学式配上适当的偶数系数;‎ ‎③以此为基础,逐步推理,算出其他物质化学式的系数,将方程式配平。‎ 例如,配平FeS2+O2—Fe2O3+SO2‎ 解:①由观察可知,氧元素出现的次数最多,且在Fe2O3中奇数3为最大;‎ ‎②将Fe2O3配上系数2,则 FeS2+O2—2Fe2O3+SO2‎ ‎③从2Fe2O3观察可知,其中Fe原子有4个,使两边Fe原子个数相等,就要在FeS2前面配上系数4,则 ‎4FeS2+O2—2Fe2O3+SO2‎ 从4FeS2观察可知,其中S原子有8个,要使两边S原子个数相等,就要在SO2前面配上系数8,则 ‎4FeS2+O2—2Fe2O3+8SO2‎ 从氧元素着眼,再回到氧原子个数的计算上来。右边氧原子数为2×3+ 8×2=22个,因此,在O2前面应配上系数11,化学方程式两边就平衡了,即 ‎4FeS2+11O2=2Fe2O3+8SO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除上述两种以外,还有代数法、化合价升降法及观察法等等,今后,同学们会逐步学习到。‎ ‎3.化学方程式书写中常见错误简析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能力的综合运用,因而也是化学用语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和难度较大的部分。‎ 这里,跟同学们谈一谈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应注意避免的几种错误,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乱”。‎ 一是乱套“公式”。一些同学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虽然注意了不能凭空臆造化学式,但又没有掌握典型记忆与类型推导相结合的方法,加之缺乏化学基础知识,因而把记住的某个熟悉的化学方程式当作为一般公式去套用,犯了乱套“公式”的错误。如:‎ ‎          ‎ 当然,某些化学性质相似的物质,可以发生一些相似的化学反应,这在典型记忆与类型推导相结合的方法中已叙述过。‎ 由此可见,书写化学方程式不一定象数学、物理上那样,有固定的公式可套,而是要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的条件,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来推测反应能否发生,从而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来。‎ 二是乱写逆反应。如:‎ ‎      ‎ 产生此类错误的原因是,同学们把化学方程式与数理方程式混为一谈,随意把化学方程式倒过来写。我们知道,数理方程式可以移项,或将等号左右两端反过来写;而化学方程式与数理方程式是绝然不同的两种概念。虽然有些化学反应是可逆的,但多数化学反应并非如此。至于有些反应,在相同或不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向相反方向进行,也不一定是可逆反应,而是意义完全相反的反应类型。例如:‎ 上述情况,虽在独立场合都正确,但绝不能相互代替。‎ 此外,对于复分解反应中,除注意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析出、放出气体或生成水的条件才能使反应发生外,还应注意在盐与碱、盐与盐的反应中,盐和碱都必须是可溶性的电解质。否则反应照样不能发生。‎ 三是乱标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如:‎ ‎      ‎ 四是乱写化学式。例如:‎ H2+O2H2O2‎ Na+Cl=NaCl NaOH+CuSO4=NaSO4+CuOH Al+H2SO4=AlSO4+H2↑‎ 这类错误较为严重。这是对物质的化学式的书写规则不懂或没有入门造成的。克服的办法是:在书写每一个化学式时,都要运用化合价规则去检验校正,在所有化学式都正确的基础上再进行配平。‎ 物质推断题 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试题中常见,但却十分重要的一类题型。该类题目考查知识面广、变化多端、思维量大、综合性强,是考查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类好题。但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解题时没有把握,倍感头痛。‎ 其实推断题就好比是公安人员侦破案情,要紧抓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腾摸瓜,最终推出答案。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在平时,必须具备一些“有用”有知识,如(仅列一部分):‎ 1、 碳酸盐能溶于盐酸或硝酸,并放出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2、 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含Fe3+的溶液呈黄色。‎ 3、 CuSO4粉未为白色,但它的晶体――CuSO4•5H2O(胆矾)却显蓝色,但胆矾受热后又会变成白色(CuSO4)。‎ 4、 蓝色絮状沉淀为Cu(OH)2,红褐色絮状沉淀为Fe(OH)3。‎ 5、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两样:AgCl和BaSO4。‎ 下面把初中化学中常见的题型及解法分述如下:‎ 一、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例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到以下结论:‎ (1) 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 (2) 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 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一定不含有____。‎ 分析:该类题中往往会有明显的现象特征,解题时就以此为突破口中。‎ ‎(1)中“上层溶液为无色”可推得无“氯化铁”;“白色沉淀”有两种可能:碳酸钙或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 ‎(2)中“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中的“部分溶于”可知既有“碳酸钙”,又有“硫酸钡”;而有硫酸钡时,则一定含有硫酸钾与氯化钡。但整个推断过程中,始终无法确定硝酸钠的存在与否。‎ 所以,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钾和氯化钡,一定不含有氯化铁,可能含有硝酸钠。‎ ‎[练习] ‎ 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氯化钙、碳酸钠、硫酸铜、硫酸钾和硝酸钡。现进行以下实验:(1)将该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得无色透明溶液;(2)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逸出无色气体,所得溶液澄清透明;(3)‎ 最后加入稀硫酸,又立刻出现白色沉淀。据上可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 ,肯定没有 ,可能有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 二、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 例2、已知A、B、C、D、E、F6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1) A+B→C+H2O    (2)C+KOH→D↓(蓝色)+E ‎ ‎ (3) B+D→C+H2O (4)E+BaCl2→F↓(白色,不溶于稀硝酸)+KCl 根据上述变化关系,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D ;E ;F 。‎ 分析:其实该类题与前一类型一样,往往会出现明显的现象特征。本题的突破口在反应式(4),由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可知:F中含Ba,又F为“白色且不溶于稀硝酸的物质”,故F为BaSO4,之后又可推得E为KCl。另一个突破口在反应式(2),因为D为“蓝色沉淀”,故可推得D为Cu(OH)2;再结合E为KCl,可推得C为CuCl2。然后在(3)中可推得B为HCl,在(1)中可推得A为CuO。‎ ‎[练习]有属于酸、碱、盐的5种常见物质A、B、C、D、E,它们之间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1)A+B→C+H2O (2)C+H2SO4→D↓+A (3)E+AgNO3→AgCl↓+C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D ;E 。‎ 三、流程线式推断题:‎ 例3、现有全透明液体物质A和固体物质B,用其进行实验的步骤和产生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1)根据上述变化可推断A、B、C、D、E、F 6种物质的名称依次是: 、 、‎ ‎ 、 、 、 。‎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 ,C+KOH: .‎ 分析:本题的突破口有两处:(1)初中化学中红褐色沉淀仅有Fe(OH)3,据此可断定E为Fe(OH)3,E受热后生成的固体物质B是Fe2O3;(2)由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F的生成特征可知F是BaSO4,经逆推知D溶液中必含SO42-,其阳离子是KOH溶液中的K+。从C+KOH→D(K2SO4)+E[Fe(OH)3]↓的变化中可知C为Fe2(SO4)3溶液,再从A+B→C[Fe2(SO4)3溶液]+H2O的变化中可推出A为H2SO4。‎ ‎[练习] 有NaCl、NaOH、BaCl2、HNO3四种无色溶液,某同学仅用一种试剂X溶液(X是一种镁盐)即可将它们一一确定。其实验过程及有关现象如下:‎ A B C D E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E ‎-‎ ‎-‎ ‎-‎ ‎↓‎ 由此确定X、A、D的化学式分别是:X ;A ;D 。‎ 四、表格型推断题:‎ 例4、有A、B、C、D、E5种无色溶液,它们是待鉴别的硝酸钙、稀盐酸、硝酸银、碳酸钠和氯化钡溶液。各取少许进行两两混合试验,结果记于右表。表中“↓”表示有沉淀出现,“↑”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现象。据表可以判断(写化学式)A为 ,B为 ,C为 ,D为 ,E为 。‎ 分析:对于本题,不宜用常规的方法来解,我们可用下面的办法来解决:先横向写好各物质,‎ 然后在其下方标上与其它物质反应的情况。如下:‎ 然后,看表中A,它与另四个反应中,有两个“↓”,两个“-”,再看图中只有BaCl2有两个“↓”,两个“-”,故A为BaCl2。依此可推得BCDE分别为AgNO3,HCl,Na2CO3,Ca(NO3)2。‎ ‎[练习]a、b、c、d 可能是Na2CO3、AgNO3、BaCl2、HCl 4种溶液中各一种,反它们两两混合后产生如右现象:则a、b、c、d 依次是( )‎ a b c D a ‎-‎ 白↓‎ ‎-‎ ‎↑‎ b 白↓‎ ‎-‎ 白↓‎ 白↓‎ c ‎-‎ 白↓‎ ‎-‎ 白↓‎ A、Na2CO3 、AgNO3、 HCl、 BaCl2‎ B、AgNO3、 Na2CO3、BaCl2、 HCl C、HCl 、 AgNO3、 BaCl2、 Na2CO3 ‎ D、BaCl2、 HCl 、 Na2CO3、 AgNO3‎ 五、框图型推断题:‎ 例5、右图里有A、B、C、D、E、F 6种物质,它们是硝酸铜、碳酸钠、氯化钡、稀硫酸、氢氧化钙5种溶液和单质铁,凡用直线相连的两种物质间均可发生化学反应。试推断:B是 ,C是 ,F 是。(填化学式)。‎ 分析:这类框图题难度较大,不象我们平时所做的推断题那样有明显的现象特征作为突破口,故这类题常常以与其它物质反应最多或最少的物质为突破口。解题办法如下:先按题中物质顺序写好,然后把能反应两种物质用线相连,找到最多或最少的连线物质,然后用假设法往下做。‎ 以本题为例,做法如下:‎ 由右图可以看出,Na2CO3和H2SO4都能与另4种物质发生反应,因此我们用假设法确定:‎ ‎(1)假设A为Na2CO3时,由图1可知只有D不与A反应,由图2可知只有Fe,故D为Fe,进而可推知B、E 应为H2SO4和Cu(NO3)2中的一种,而C、F应为Ca(OH)2和BaCl2中的一种,由图1可知C与F应该会反应,但Ca(OH)2和BaCl2却不会反应,故本假设不成立。‎ ‎(2)假设A为H2SO4时,结合两图可知D为Cu(NO3)2,故B、E应为Ca(OH)2、Na2CO3和Fe中的一种,由它们身上的连线可知E只能是Fe。再由B、C、F身上的连线可知,F为BaCl2。因为 F为BaCl2,所以C只能为Na2CO3,B为Ca(OH)2。‎ ‎[练习] 右图中的A、B、C、D、E、F分别表示石灰不、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和金属铁,它们之间的连线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试根据图中关系确定A、B、C、D、E、F各物质的化学式。‎ 六、计算型推断题:‎ 例6、由钙、硅、氧3种元素组成的某化合物,其元素的质量比为Ca∶Si∶O=10∶7∶12,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分析:设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xSiyOz,则40x∶28y=10∶7,x∶y=1∶1,40x∶16z=10∶12,x∶z=1∶3,x∶y∶z=1∶1∶3,即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SiO3。‎ ‎[练习] 足量的金属钠与‎18.4g甘油(化学式为C3H8O3)发生类似于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逸出了0.6gH2。反应后,除H2外,另一种生成物的化学式为      (该化学式中的元素应按碳、氢、氧、钠的顺序书写)。‎ 综合推断练习:‎ .已知X溶液是由两种均为白色固体的盐溶于水而形成的混合溶液。按下图进行有关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过滤 过滤 X溶液 ‎①加适量碱溶液A 沉淀 滤液 ‎②加适量酸溶液B ‎③加适量盐溶液C 过滤 白色沉淀 NaNO3溶液 Cu(NO3)2溶液 白色沉淀 加酸溶液B 不溶解 ‎(1)试写出所加试剂的化学式:A Ba(OH)2 、B HNO3 、C AgNO3 。‎ ‎(2)操作过程②、③的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② Cu(OH)2 + 2HNO3 = Cu(NO3)2 + 2H2O ;③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 .某一无色溶液是由H2SO4、HNO3、K2CO3、CuSO4、K2SO4、KNO3、NaCl七种溶液中的两种混合而成,现进行如下实验:‎ ‎(1)若向混合溶液中滴人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2)若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3)再向上述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分析,此混合溶液中存在的溶质,可能是(有几种就填几种,可不填满):‎ ‎① H2SO4 和 HNO3 ;② H2SO4 和 K2SO4 ;③ H2SO4 和 KNO3 ;‎ ‎④ HNO3 和 K2SO4 ;⑤ 和 。‎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Na2SO4、Na2CO3、Cu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现做如下实验:‎ ‎(1)将固体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由此判断,该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CuSO4 ‎ ‎(2)若向上述白色沉淀中滴加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由不溶解的沉淀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 Na2SO4 、 BaCl2 。‎ ‎(3)还有的物质可能有哪几种情况(每种情况用化学式表示) 只含有CaCO3 或只含有Na2CO3或CaCO3和Na2CO3都含有 。‎ .我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调查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取样地点:废水排放口。取样时间:2002年5月28日上午9∶00。目测结果:样品略显蓝色,无悬浮颗粒,透明。‎ 实验过程:‎ ‎①取少量废水,加入过量的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得沉淀物和滤液。向沉淀物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 ‎②将所得滤液分成两份,一份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沉淀物中加人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③向另一份滤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只产生蓝色沉淀。‎ 实验结果:废水中含有的大量的阴离子是 硝酸根离子 ,肯定含有的阳离子有 银离子、钡离子和铜离子 ,它们都是重金属离子。对环境有污染。‎ 针对上述情况,某同学设计了一种从废水中除去重金属离子的方案(已知白色的Fe(OH)2沉淀在氧气和水的存在下会转化成红褐色沉淀)‎ 红褐色沉淀 适量 Na2SO4溶液 ‎③‎ ‎④‎ 适量 NaOH溶液 ‎②‎ 废 水 A固体 B溶液 加适量 X固体 ‎①‎ C溶液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假设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均恰好完全反应,则:‎ ‎(1)X固体为 铁 ,A固体中肯定含有的物质为 铜和银 。‎ ‎(2)B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D )。‎ ‎ A.K2CO3 B.Fe(OH)‎2 ‎C.MgCl2 D.Ba(NO3)2‎ ‎(3)写出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a(NO3)2 + Na2SO4 = BaSO4↓ + 2NaNO3 。‎ .A、B、C、D、E五种物质有如下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A溶液 B沉淀 C溶液 Fe(NO3)3‎ ‎ (不溶于稀HNO3)‎ NaOH溶液 过滤 过滤 过滤 Ba(NO3)2溶液 ‎+盐酸 试剂甲 ‎ (不溶于稀HNO3)‎ 白色沉淀D 白色沉淀E 试判断:A为 Fe2(SO4)3 B为 Fe(OH)3 C为 FeCl3 E为 BaSO4 (填化学式)‎ 只含有一 种溶质的 有色溶液 充分搅拌 酸溶液A 固体B ‎(纯净物)‎ 过滤 加C溶液 蓝色溶液D 白色沉淀F 加NaOH溶液 蓝色沉淀E NaNO3溶液 白色沉淀F 加稀HNO3‎ .请根据以下图示来推断物质(假设能发生的反应均完全反应):‎ 用化学式回答:‎ ‎(1)E是 Cu(OH)2 ,D是 Cu(NO3)2 ;‎ ‎(2)F可能是 AgCl 或BaSO4 (只写一种),此时与F相对应的C是 AgNO3或Ba(NO3)2 ;‎ ‎(3)A是 HCl 或 H2SO4 ;B是 CuO 或 CuCO3 。‎ ‎+H ‎+G ‎+E A B C DE E F G ‎①‎ ‎②‎ ‎③‎ ‎④‎ ‎+I .在—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可实现如下转化。其中有三种物质是单质,F的溶液为浅绿色。‎ 试回答:‎ ‎(1)D的化学式为 Fe2O3 。‎ ‎(2)上述变化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③ ④ 。(填序号)‎ ‎(3)写出反应的②④的化学方程式:② CO2 + C 2CO ‎ ‎④ Fe + H2SO4 = FeSO4 + H2↑ ‎ .有一包固体物质,可能是Na2SO4、CaCO3、Na2CO3、Ba(OH)2、NaCl、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取样品放人小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静置,有白色沉淀。‎ ‎(2)再向小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硝酸。开始无现象,后来沉淀逐渐溶解,最后沉淀不再减少。‎ 试推断;这包固体中—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CaCO3、Na2CO3 ,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Na2SO4 、Ba(OH)2 、MgCl2 ,可能存在的物质是 NaCl 。‎ .为了确定某不纯的硝酸钠溶液中所含杂质的成分.一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不纯的硝 酸钠溶液 白色沉淀A 白色沉淀CaCO3‎ 无色溶液B 纯净的硝酸钠溶液 加适量Na2CO3溶液 I操作 加适量AgNO3溶液 Ⅱ操作 加稀硝酸 不溶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沉淀A的化学式为 AgCl ,I、Ⅱ为 过滤 操作。‎ ‎(2)无色溶液B中加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NO3)2+Na2CO3=CaCO3↓+2NaNO3。‎ ‎(3)经分析,原溶液中的杂质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杂质的成分可能是(有几种填几种,如空格不够,可添加):① CaCl2 ② CaCl2、Ca(NO3)2 ‎ ‎ ③ CaCl2、NaCl ④ CaCl2、NaCl、Ca(NO3)2 。‎ .某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及少量的硫酸钠和氯化钠。某学生为了检验其成分,按照下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请将所加试剂及有关结论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中。‎ 样品溶液 向溶液中加入:‎ 继续向溶液中加入:‎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 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 结论 结论 样品中有: ‎ 样品中有: ‎ 样品中有: ‎ ‎ 足量稀硝酸 碳酸钠 ‎ 硝酸钡溶液 硫酸钠 ‎ 硝酸银溶液 氯化钠 ‎ ‎ 废液 固体A Cu 滤液B 滤液C 加入过量铁粉 过滤 加适量稀硫酸 过滤 .某班同学在做完“氢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后,废液缸中回收到含ZnSO4、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为防止CuSO4及废酸污染环境,同时回收到纯铜,现对废液进行如下处理:‎ 根据以上转化关系,回答:‎ 固体A中一定含有 铁和铜 滤液B中一定含有 硫酸锌和硫酸亚铁 ‎ .从铁、硫酸铜溶液、稀盐酸、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人下图 中。‎ ‎(图中连线表示相邻两种物质问能够发生化学反应,金属活动性:Ba>Ca)‎ Na2CO3溶液 ‎ 稀盐酸 铁 硫酸铜 ‎ 氯化钡 .由甲、乙两种不同的可溶性盐组成的混合物。为分析其成分,进行下列实验:‎ ‎(假定下列各步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 ‎(1)取少量混合物加人适量水中充分溶解,无沉淀生成,也没有气体放出,得到无色溶液A。‎ ‎(2)向A中加入适量BaCl2溶液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B和无色滤液C。‎ ‎(3)向白色沉淀B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4)向无色滤液C中加人适量AgNO3溶液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D和只含NaNO3的溶液。‎ 根据以上实验,推断:‎ ‎①B是 硫酸钡 D是 氯化银 ‎ ‎②将甲和乙的可能性填人下表:‎ 甲 硫酸钠 硫酸钠 氯化钠 硝酸钠 乙 氯化钠 硝酸钠 硫酸钠 硫酸钠 甲 乙 丙 丁 M 甲 M 丙 丁 .有甲、乙、丙、丁、M五种无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右图。‎ ‎(1)如果五种物质中有两种是单质,则M的化学式是 CO 。‎ ‎(2)如果五种物质均为化合物,则M可能是何类物质?(选填: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含氧酸、无氧酸、碱、含氧酸盐、无氧酸盐) ‎ 可能是含氧酸或碱。‎ ‎(3)写出符合(2)中条件的甲+乙→ 丙+丁的化学方程式(只需写1个)。‎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练习:‎ ‎40.(3分)(02兰州市)‎ ‎ (1)下面有属酸、碱、盐的五种常见物A、B、C、D、E,它们之间可发生如下反应:‎ ‎ ①A+B→C+H2O ②C+H2SO4→D++A ③E+AgNO3→AgCl↓+C ‎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 ‎ A: C: E: ‎ ‎ (2)A、B、C、D四种可溶性化合物,分别由下列阴、阳离子中的各一种构成(每一种离子只准选用一次)‎ ‎ 阴离子:Cl-,SO42-,NO3-,OH-; 阳离子:K+,Ag+,NH+,Cu2+‎ ‎ 其中两种溶液间发生反应的现象为:‎ ‎ A+B→白色沉淀 C+B放出气体 C+D→蓝色沉淀 ‎ 则A的化学式 ,D的化学式 ,‎ ‎ B、C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14.(8分)(02泉州市)有A、B、C三种无色溶液,所含的阴离子各不相同,进行如下实验:‎ ‎①A溶液白色沉淀放出气体变浑浊 B溶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C溶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②A溶液大量气泡产生 ‎ ‎ 请回答:‎ ‎ (1)A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阴离子是 。‎ ‎ (2)C溶液和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物是 。‎ ‎ (3)B溶液的pH 7(选填“>”或“<”或“=”),在B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可观察到溶液变色。‎ ‎ (4)B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无色气体,其中两种是单质,另三种是化合物。它们之间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未注明反应条件,X在常温下不是气体。)‎ ‎  ‎ ‎   ①写出这五种气体的化学式:‎ ‎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 ‎   ②在上述五种气体中,不含有组成A气体的元素的是( 填化学式) __________。‎ ‎  11.(4分)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分别是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酚酞试液中的一种。进行如下实验,则可将它们__________鉴别出来。‎ ‎   ①分别取四种溶液两两混合,只有C和D混合时有明显现象。‎ ‎   ②取C和D的混合溶液,滴加A至过量时,有明显变化。‎ ‎   ③取②所得的加有过量A的混合溶液,滴加C至过量,整个过程中均无明显现象。‎ ‎   根据上述现象,写出这四种溶液的名称:‎ ‎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36.(7分)现有一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BaCl2、KOH、KNO3、MgCl2、CuSO4中的几种混合而成。为证明其组成,做如下实验:‎ ‎  (1)取一定量该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液体。过滤得白色沉淀①,无色滤液①。则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 ‎  (2)向无色滤液①中加入KOH溶液,无任何现象。再加入过量的某可溶性碳酸盐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白色沉淀②,五色滤液②,则原混合物中一定还含有________。‎ ‎  (3)向无色滤液②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然后将所得的液体蒸干,得到固体A。如果固体A中只含有2种元素,原混合物中一定还不含有________,则加入的碳酸盐溶液是________;如果固体A中含有2种金属元素,则加入的碳酸盐溶液是________。‎ ‎21.(4分)A、B、C、D分别是盐酸、碳酸钠、氯化钙、硝酸银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将它们两两混合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右表所示(“↓”表示生成沉淀,“↑”表示生成气体,“-”表示不反应)。请据此回答:‎ ‎  (1)A、B、C溶液中溶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  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 ‎  (2)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6.A、B、C、D、E分别是常见的酸、碱、盐,已知A是含钠元素的化合物,E是蓝色沉淀。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 ‎  (1)2A+BC+2H2O ‎ ‎  (2)C+DBaSO4↓+2A ‎  (3)D+CuSO4BaSO4↓+E↓‎ ‎  根据上述信息,推断各物质的化学式:‎ ‎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5分)下图表示的是几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假设每一步均恰好完全反应),已知无色溶液M含有两种正盐,C加入足量稀HNO3后溶解,并产生气体。‎ ‎  试推断:(1)C、E的化学式为C:__________、E:__________;‎ ‎   (2)溶液D、M中所含溶质的化学式为D:__________、M:__________。‎ ‎28.管道煤气可能含有CO、H2、CO2和H2O(蒸汽),进行如下实验推断其组成(若各步处理均反应安全)。根据实验步骤和现象,将推断结果和实验结论填入下表的空格中。‎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推断结果 ‎(1)将混合气体通过生石灰和烧碱的固体混合物 混合气体的体积减小 ‎(2)再通过炽热的氧化铜 固体变成红色 ‎(3)再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 粉末变成蓝色 ‎(4)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31.(5分)有一包固体粉末,是由CaCO3、Na2SO4、KNO3、BaCl2、CuSO4中的三种物质组成的,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果:‎ ‎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 ‎  (2)该白色沉淀能全部溶于稀硝酸。‎ ‎  从实验可以判断,该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组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分)某河流两旁有甲、乙两个化工厂。它们待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共含K+、Cu2+、Fe3+、Cl-、OH-、NO3-六种离子,测知甲厂的废水明显呈碱性,则甲厂废水中可能含的离子是__________。乙厂利用废铁屑从废水中回收一种金属,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 42.A、B、D均为初中化学已学过的三种化合物,它们都能通过分解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如下所示(反应条件均略去);A→E+G;B→M+N;D→E+Q。其中G为一种盐,G的水溶液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M能跟水化合生成碱;Q为一种可燃性气体。试推断(写化学式):G为_______________、M为_______________、D为_______________;由B→M+N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9.A、B、C、D、E、F分别为酸、碱、盐中的6种物质,它们都易溶于水,且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G是一种难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  (1)试推断B、E、C的化学式:B__________,E__________,C__________。‎ ‎  (2)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现有盐酸、硝酸银、硝酸钙、碳酸钠四瓶无色溶液。为鉴别它们,先把四瓶溶液分别标上甲、乙、丙、丁,再进行如下实验:①甲与乙混合有气体生成;②乙与丁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③丙与丁混合无明显的反应现象;④甲与丙反应所生成的白色沉淀能溶于乙与丁反应后的溶液中。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盐酸 (B)乙是硝酸钙溶液 ‎    (C)丙是碳酸钠溶液 (D)丁是硝酸银溶液 ‎41.A、B、C、D 四种可溶性的化合物分别由下列某两种离子组成,化合物中所含离子各不相同。‎ 阴离子 Cl-‎ NO3-‎ OH-‎ SO42-‎ 阳离子 Na+‎ Fe3+‎ Ba2+‎ Ag+‎ ‎  四种溶液之间存在如下反应:①A+B白色沉淀 ‎     ②C+D红褐色沉淀 ‎       ③B+D白色沉淀 ‎ (1)由此推断: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 (2)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分)(02黄冈市)有NaCl、NaOH、BaCl2、HNO3四种无色溶液,某同学仅用一种试剂X溶液(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0)即可将它们一一确定。其实验过程及有关现象如下:‎ ‎ 由此确定X、A、D的化学式分别是:X ;A ;D 。‎ ‎15.(6分)(02黄冈市)初中化学教材中学过的某些物质之间可以实现下图所示的转变,有关反应的条件及加入的反应物或部分生成物等均已略去,已知B可在通电条件下生成H和I。‎ 根据图示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为 ;‎ ‎(2)单质F转化为化合物G的两种可能途径是(用简要的文字加以说明,否则不给分)‎ ‎ , ;‎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①C→B:          ‎ ‎ ②G→E:            ‎ ‎(4)化合物K的名称可能是(填写两种即可) ‎ ‎14.(8分)(02荆门市)荆门是古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前些年,在这里出土的郭店楚简、战国女尸曾轰动一时,闻名中外。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在一次探究性实践活动中,对出土的两件文物的表面物质A和B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 (1)请根据图示推断,A、H所代表的物质的化学式:A: ;H: 。‎ ‎ (2)写出G→L+M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 ‎ (3)B物质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 (4)I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可生成A,写出其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计算题 一、复习内容和要求 1.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1)守恒法:包括原子个数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法、质量守恒法等。 (2)极值法: 从问题的极端去思考、去推理、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3)讨论法:当题中含有不确定的因素时,对每一种可能情况进行的讨论。 (4)十字交叉法:已知混合中某一量的平均值,求混合物中两物质的质量比。 (5)差量法:运用前后量的差,根据方程式中的计量数的关系直接求解。 2.化学计算的常用技巧 (1)定量问题定性化;(2)近似估算;(3)运用整体思维,化繁为简;(4)利用图象 解题等等。 二、解题方法和技巧:  1.守恒法: 例1、由Mg(OH)2和MgO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含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8%。取该混合物10g,将其投入110g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A.12%             B.24%               C.20%             D.30% 解析:根据在化学反应中Mg元素的质量守恒,建立Mg元素和MgSO4 的质量关系可求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MgSO4的质量,即可求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Mg    ~   MgSO4 24         120 10g×48%       =4.8g        x 2.平均值法 例1.锌、铁、镁三种金属中的两种混合物13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g,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A)锌           (B)铁          (C)镁           (D)无法推断 解析:根据锌、铁、镁三种金属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均生成二价金属阳离子得:(R为金属,设平均式量M) R + 2HCl= RCl2+ H2 M              2g 13             1g                      M:13=2:1                         M=26 则必须有相对原子质量大于26和小于26的金属存在,又因为锌、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均大于26,只有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6,故答案为C。  2.十字交叉法 例2.用向下排气法在容积为V mL的集气瓶中收集氨气,由于空气尚未排净,最后瓶内气体的平均式量为19,将此盛满气体的集气瓶倒置于水中,瓶内水马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即停止上升,则在同温同压下,瓶内剩余气体的体积为       (    ) A. V/4 mL     B. V/5 mL   C.V/6 mL.            D. 无法判断  解析:用十字交叉法计算氨气与空气的体积比:    所以氨气占5/6,空气占1/6;由于氨气易溶于水,故剩余气体为空气。  ‎ ‎3.极值法  例4.取5.4 g由某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组成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与足量的水反应。反应完毕,蒸发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得到8 g无水晶体。试通过计算,判断该金属是哪一种碱金属? 解析:(i) 设5.4克混合物都是碱金属R,则由      (ii) 设5.4 g 混合物都是碱金属R的氧化物R2O,则由   综(i)和(ii)所述,碱金属R的式量k的范围为(10.7,35.3)。在碱金属中,只有金属Na的式量23在(10.7,35.3)中,所以该碱金属是金属钠。‎ ‎4、差量法 例3.把‎22.4g铁片投入到500g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洗涤、干燥后称其质量为‎22.8g,计算 (1)析出多少克铜? (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多大? 解析:“充分反应”是指CuSO4中Cu2+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为FeSO4溶液。 分析下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溶解56gFe,就析出‎64g铜,使铁片质量增加‎8g(64-56=8),反过来看:若铁片质量增加‎8g,就意味着溶解56gFe、生成64gCu,即“差量” 8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也可是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就可以根据题中所给的已知“差量”22.8-22.4=‎0.4g 求出其他有关物质的量。 5、讨论法: 例4、将 ‎5g某物质完全溶解在‎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等于5%      B、小于5%       C、大于5%       D、无法确定 解析:对于‎5g某物质要进行讨论:这‎5 g某物质若是CaO、Na2O或SO2等物质,则溶于水后其溶质质量分数会大于5%;这‎5g某物质若是CuSO4·5H2O等物质溶于水后其溶质质量分数则会小于5%;若是NaCl等物质,则其溶质质量分数等于5%。  三、习题精练: 1.某硫酸钠溶液中,Na+与H2O分子个数比为1:50时,此溶液中硫酸钠质量分数为(  ) A、32.4%        B、1.96%       C、7.3%         D、88.75% 2.用60%酒精溶液甲与25%酒精溶液乙混合,配制成45%酒精,所用甲、乙溶液的质量比为(    ) A、1∶2       B、2∶3           C、4∶3      D、3∶1 3.要使‎50g某物质溶液含水量由98%增加到99%,应加水                   (     ) A、‎1g    B、‎5g    C、‎50g    D、‎100g 4.海水中Na+的质量分数为1.42%,如全部以NaCl计算,则海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      ) A、3.61%        B、39.3%        C、14.2%        D、55.81% 5.将0.3molCu2S与足量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硫酸、一氧化氮、水。则参加反应的硝酸中,未被还原的硝酸物质的量为                     (    ) A.1.0mol        B.1.2mol       C.0.3mol      D.2.2mol 6. 现有铁,锌,镁,铝四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当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时,所消耗金属质量最小的是:                                                (    ) A.铁       B. 锌         C. 镁        D.  铝 7. 质量相同的一氧化碳,甲烷和酒精分别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 A. 一氧化碳    B. 甲烷    C. 酒精      D. 无法判断 ‎ 8. 一定质量的Fe2O3分别被CO、C和H2三种还原剂完全还原成铁,所生成的纯铁的质量是:(    ) A. 一样多      B. CO多    C. C多      D. H2多 9. 两份质量相同的碳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消耗氧气的质量比是:   (     ) A.1:1       B. 1:2     C. 2:1     D. 3:2 10. 质量相同,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硫酸溶液,分别与足量的下列物质完全反应,所得MgSO4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MgCO3      B. MgO     C. Mg    D. Mg(OH)2 11. Cu和Fe的混合粉末若干克,与足量盐酸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加热后的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则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      ) A. 20%        B. 40%      C. 50.4%     D. 80% 12. 在托盘天平的两盘上分别放一个盛有1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的等质量的烧杯,调节天平至平衡,然后分别加入等质量铁片(左盘)和锌片(右盘),反应完全后,天平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13. 仍保持平衡     2. 右盘下沉    3. 左盘下沉    4. 无法判断 A.①②     B. ①③       C.①     D.④ 14. 把A、B两块等重的铁片,分别浸入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烘干,冷却。如果把它们分别放入已经平衡的天平两个托盘下,可以推测: A.放A铁片的托盘上升         B. 放B铁片的托盘上升 C.天平仍保持平衡 D.哪一边托盘上升不一定,这需根据原铁片消耗的程度而定 15. 在天平两端各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的烧杯,调天平至平衡,若分别投入镁粉和铁粉,且全部溶解,天平仍保持平衡,则投入镁粉和铁粉的质量比为: A.3∶7       B.7∶3      C. 77∶81      D. 81∶77 16. 在托盘天平两端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到至平衡,向烧杯中分别注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然后向一只烧杯里加入一定质量的镁,向另一只烧杯里加入等质量的铜铝合金,两烧杯中的反应恰好完全且天平保持平衡,铜铝合金中铜与铝的质量比为: A. 1∶3      B. 1∶2       C. 3∶4      D. 2∶3 16. 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至平衡,在烧杯里分别注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若在右盘投入一定量的铁,恰好完全反应,为使天平保持平衡,应向左盘投入与铁质量相同的纯净金属是:(     ) A. Mg       B. Al       C. Zn      D. Ag 且生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的固态二元化合物。试确定原化合物的化学式,并写出引爆时的化学方程式。‎ ‎ ‎ ‎16.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KHCO3的混合物‎9.20g与100mL盐酸反应。 (1)试分析,欲求标准状况下生成的CO2的体积时,还需什么数据            (用a、b等表示,要注明单位)。 (2)利用所确定的数据,求标准状况下生成的CO2的体积:‎ ‎ ‎ 所需数据的取值范围 生成CO2的体积(标准状况)‎ 盐酸不足时 ‎ ‎ ‎ ‎ 盐酸过量时 ‎ ‎ ‎ ‎ ‎(3)若NaHCO3和KHCO3不是等物质的量混合,则‎9.2g固体与盐酸完全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生成CO2气体的体积大于      L,小于       L 。‎ 三.无数据计算题解题 初中化学中有一类计算题,整道题不出现一个数据,全是文字叙述,这类计算题即为“无数据计算题”。其实,这类题不是真的没有数据,而是数据被隐含在题目中了。解题时只要从基础知识入手,精心分析潜在条件,就不难使隐藏的数据“显露”出来,从而找到量的关系,进而求解。下面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挖掘。‎ ‎1.利用质量相等求解 例1 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和铜粉置于一敞口容器中,加热煅烧使其完全反应。若反应前后容器内固体质量不变,则容器中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是( )‎ A.11 :14 B.20 :‎14 C.44 :25 D.16 :25‎ 解析 本题涉及铜跟氧气的化合反应和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固体总质量不变。其原因是跟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与碳酸钙分解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抓住这一关键即可列式求解。‎ 设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x、碳酸钙的质量为y ‎ ‎2.利用等量代换求解 例2.若千g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加热后产物的质量恰好等于原混 合物的质量,则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 A.20% B.40% C.50.4% D.80%‎ 解析 很显然,经过一系列反应之后,所得产物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和原混合物中的铁在质量上发生了等量代换,求铁在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即是求氧在化学式CuO中的质量分数。氧的质量分数=(16/80)×100%=20%,故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也为20%,答案为A。‎ ‎3.利用假设数据求解 例3 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A.1 :1 B.2 :‎3 C.5 :6 D.6 :5‎ 解析 这是一道关于化学式计算的选择题,可设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求出各自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再求其比值。‎ 设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各为1g,则各自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 答案为C。‎ ‎4.利用质量守恒求解 例4 炭和碳酸钙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受强热后,碳酸钙完全分解、炭完全氧化,如果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总质量,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 设起始混合物的总质量为10g,其中炭的质量为xg,则碳酸钙的质量为(10-x)g。根据碳元素在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可得 ‎ ‎ 即 ‎ 解得 x=1.735(g) ‎ ‎5.借助化学方程式求解 例5 在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铁粉,使其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经过滤得到固体物质与所加铁粉的 质量相等,求原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 解析 由化学方程式:‎ Fe + CuSO4 == FeSO4 + Cu ‎56 160 64‎ 可知,如有64g铜生成,则溶液中必须有硫酸铜160g,消耗铁56g。又由于加入铁粉的质量与生成铜的质量相等,则有(64-56)g铁与硫酸反应,通过计算知溶液中硫酸的质量为14g,则硫酸与硫酸铜的质量比为:‎ ‎14 :160 =7 :80。‎ ‎6.利用差量求解 例6 把盛有等质量盐酸的两个等质量的烧杯分别置于托盘天平的两端,分别在两烧杯中各放入一定量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完全溶解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则所加入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的质量比是多少?‎ 解析 由题意知,铁和碳酸钙分别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后,天平仍保持平衡,说明两烧杯溶液中净增加的质量相等。‎ 设加入铁和碳酸钙的质量分别为x和y,溶解后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净增的质量都为m。则:‎ ‎(1)Fe + HCl == FeCl2 + H2↑溶液质量净增加 ‎56 2 54‎ x m ‎ ‎(2)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溶液净增质量 ‎100 44 56‎ y m 铁与碳酸钙的质量比为: ‎ 实验题 一、 解实验题: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 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 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 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二)、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 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①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 - 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四)、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 ‎ [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五)、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六)、自设计实验 ‎ 1、 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 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图 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如图),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2‎ 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 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