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3.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重庆八中2016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序号涂黑.
1.制陶可视为一项最早的化工生产活动.下列制造陶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开采陶土 B.筛选陶土 C.塑造成型 D.烧制陶器
2.肥皂水呈弱碱性,则肥皂水的pH可能是( )
A.9.5 B.7.0 C.5.6 D.1.2
3.蔗糖颗粒加入水中最终形成无色溶液,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4.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B.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C.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D.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2O
5.2015年10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并研究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治疗疟疾的成果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关于青蒿素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有机物 B.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高
C.含有11个氢分子 D.由42个原子构成
6.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对下列物质性质与其对应用途的描述不相符的是( )
A.铁导热性良好,可制铁锅
B.氢气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C.石墨质软,可作电极
D.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
7.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电解时正极得到氢气 B.饱和石灰水属于浓溶液
C.“汽水”应低温高压保存 D.软水一定是纯净物
8.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合成橡胶、合金都属于合成材料
B.塑料的使用易导致“白色污染”
C.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
D.羊毛与涤纶可用灼烧法鉴别
9.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X原子,“○”表示Y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的化学性质由Y原子保持
B.反应前后X、Y的原子个数不变
C.丙属于化合物
D.甲、乙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3
10.“盐巴”即食盐,因古代巴人熬制垄断食盐销售而得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盐矿都是“盐巴”的重要来源
B.因人体代谢原因,每天需补充大量“盐巴”
C.熬制“盐巴”利用了蒸发结晶原理
D.“盐巴”可制取纯碱、烧碱等多种化工产品
11.2015年3月,首批石墨烯手机在渝发布.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材料.下列对该材料描述错误的是( )
A.化学式可表示为C B.具有可燃性
C.常温下化学性质很活泼 D.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
12.汉代方士发明了原始火柴﹣﹣“法烛”,它用送木条上涂硫磺制成,用于引燃其他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送木条是易燃物,硫磺是阻燃物
B.“法烛”燃烧会产生刺鼻气味
C.硫磺降低了松木的着火点
D.吹灭“法烛”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13.实验室加热已预先干燥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发生装置中试管口的朝向可以是(其他制取装置已略去)( )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14.工业炼锰的反应为:8Al+3Mn3O49Mn+4Al2O3.对该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置换反应
B.铝发生了还原反应
C.可用于工业生产,说明锰的市场价值高于铝
D.反应前后,锰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15.下列实验目的能达到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N2和CO2
B.用氯化钡溶液证明溶液中含有SO42﹣
C.用水鉴别NaCl和NH4NO3
D.用铁除去ZnCl2溶液中的少量CuCl2
1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操作中量的关系是( )
A.
一定量稀硫酸加水稀释
B.
一定量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硫酸
C.
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缓慢加入稀硫酸
D.
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加热制氧气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计20分)
17.用化学用语填空:
(1)铁离子________;
(2)小苏打的化学式________;
(3)标出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18.化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1)“低碳”倡导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________(填化学式)的排放量;“乙醇汽油”的推广可以节省石油资源,但并不能实现“低碳”,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常见的净水方法有:①过滤、②吸附、③蒸馏、④沉淀、⑤加絮凝剂、⑥消毒,自来水厂一般选用的净水方法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水垢中的氢氧化镁是由溶解在水中的MgCO3在煮沸时与水反应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9.金属是一类重要的物质.
(1)我国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前列,如图是铈(C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铈原子的质子数是________;
(2)为比较铈、锌的金属活动性,仅用以下试剂实验一定可行的是________
A.铈、硫酸锌溶液B.铈、锌、稀硫酸C.铈、锌、硫酸铜溶液
(3)往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和铜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有________;
(4)防止金属锈蚀可节约金属资源,若发现锈蚀要立即清理并保护.稀盐酸可用来除铁锈,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0.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
(2)小梁同学欲用加热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某固体,则该物质有可能是________(填‘甲’或‘乙’);
(3)70℃时,分别将50g甲、乙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甲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以下对于这两种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A.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更大
B.甲溶液蒸发20g水,可变成饱和溶液
C.两种溶液降温到60℃时,均变成饱和溶液
D.两种溶液降温到55℃时,溶液质量不相等.
21.如图A﹣F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的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A常温下为液体,F是一种难溶性的蓝色固体.(资料: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为两种氧化物,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是________;F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反应①的现象为________;
(3)写出另一个F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11分)
22.如图是几种常见操作.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②实验C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③操作有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3.利用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①实验室常温下制取氧气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②若用①的原理得到干燥的氧气,发生、净化、收集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填字母).
24.某初三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Ⅰ.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乙中加水至浸没下端导管口,用热毛巾捂住甲瓶外壁,若观察到________的现象,说明装置左侧气密性良好;用同样方法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Ⅱ.向甲中加入石灰石,乙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连接装置.
Ⅲ.打开K1,用注射器向甲中注入稀盐酸,直至页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Ⅳ.通过K1上方导管收集气体(收集装置略去).
V.打开K2、K3,关闭K1,最终观察到乙中溶液变浑浊,停止实验.
依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乙中液体变浑浊的方程式________.
(2)反应结束后,乙中溶质一定有________,还有别的溶质吗?小组同学对此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没有别的溶质 猜想二.还有氯化钙
猜想三.还有氯化氢、氯化钙猜想四.还有碳酸钠
其中,猜想________不成立
为证明究竟哪种猜想正确,可以选择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填字母).
A.稀盐酸、碳酸钾溶液B.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钡溶液
C.硝酸银溶液、稀硝酸D.二氧化碳、稀盐酸.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个小题)
25.元明粉(Na2SO4)常用于配制印染织物的促染剂,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在3%~5%范围.
(1)元明粉中钠、硫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配制10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的促染剂,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钠溶液和水的质量.
(3)将某促染剂逐渐滴入100.00g氯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后得滤渣质量为6.99g,滤液为193.01g.通过计算判断该促染剂浓度是否达标.
2016年重庆八中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序号涂黑.
1.制陶可视为一项最早的化工生产活动.下列制造陶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开采陶土 B.筛选陶土 C.塑造成型 D.烧制陶器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开采陶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筛选陶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塑造成型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烧制陶器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肥皂水呈弱碱性,则肥皂水的pH可能是( )
A.9.5 B.7.0 C.5.6 D.1.2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pH=9.5,大于7,显弱碱性.
B、pH=7,显中性.
C、pH5.6,小于7,显酸性.
D、pH=1.2,小于7,显酸性.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蔗糖颗粒加入水中最终形成无色溶液,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根据微观粒子的特征分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解: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将蔗糖放入水中,通过运动,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相互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了.所以,一会儿,蔗糖不见了,再测量时,液体的体积将会变小;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
答案:D
【点评】掌握利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记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分子的特性.此题属基础性题型,需学生熟练掌握.
4.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B.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C.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D.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2O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由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核外电子数等信息;根据题目分析即可.
【解答】解:由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
A、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A说法正确;
B、由于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钠离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B说法错误;
C、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11,故C说法正确;
D、由于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成为阳离子,化合价为+1价,氧的化化合价为﹣2价,所以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2O,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
5.2015年10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并研究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治疗疟疾的成果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关于青蒿素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有机物 B.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高
C.含有11个氢分子 D.由42个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A.由青蒿素的化学式可知,青蒿素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正确;
B.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由此可知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C.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氢分子,故错误;
D.青蒿素是由分子构成的,1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42个原子.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对下列物质性质与其对应用途的描述不相符的是( )
A.铁导热性良好,可制铁锅
B.氢气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C.石墨质软,可作电极
D.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分析】A、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气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石墨具有导电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具有导热性,可以用来做炊具,故A正确.
B、氢气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故B正确.
C、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以用作电极,故C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电解时正极得到氢气 B.饱和石灰水属于浓溶液
C.“汽水”应低温高压保存 D.软水一定是纯净物
【考点】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分析】A.根据电解水的实验来分析;
B.根据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的关系来分析;
C.根据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来分析;
D.根据软水的组成来分析.
【解答】解:A.电解水时,正极得到的是氧气,负极得到的是氢气,故错误;
B.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为稀溶液,故错误;
C.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汽水”应低温高压保存,故正确;
D.软水中含有少量的钙、镁离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电解、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的关系、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以及软水的组成,难度不大.
8.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合成橡胶、合金都属于合成材料
B.塑料的使用易导致“白色污染”
C.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
D.羊毛与涤纶可用灼烧法鉴别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生铁和钢;白色污染与防治;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A、根据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塑料、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解答;
B、根据导致白色污染的原因解答;
C、根据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解答;
D、根据羊毛中含有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用燃烧法区分涤纶和羊毛纤维解答;
【解答】解:
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塑料、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故错误;
B、塑料的使用易导致“白色污染”,使用可降解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故正确.
C、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故正确;
D、羊毛中含有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用燃烧法区分涤纶和羊毛纤维,故正确;
答案: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材料的俄分类与用途、防治“白色污染”的措施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9.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X原子,“○”表示Y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的化学性质由Y原子保持
B.反应前后X、Y的原子个数不变
C.丙属于化合物
D.甲、乙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3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由微观模型示意图可看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反应物是一种化合物分子和一种单质分子,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
【解答】解:由微观模型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看出,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式是:
A、由图示可知,乙是由分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故A不正确;
B、由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示意图看出,反应前后X、Y的原子个数不变,故B正确;
C、由图示可知,丙物质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C不正确;
D、由上图可知,甲、乙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1,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读懂表示分子构成的模拟图,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10.“盐巴”即食盐,因古代巴人熬制垄断食盐销售而得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盐矿都是“盐巴”的重要来源
B.因人体代谢原因,每天需补充大量“盐巴”
C.熬制“盐巴”利用了蒸发结晶原理
D.“盐巴”可制取纯碱、烧碱等多种化工产品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食盐的来源分析;
B、考虑人体代谢需要少量氯化钠;
C、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可溶性物质,如氯化钠;
D、考虑氯化钠的用途;
【解答】解:A、海水、盐矿都是“盐巴”的重要来源,说法正确;
B、人体代谢需要少量氯化钠,而非大量,故说法错误;
C、从海水中提取食盐通常采用蒸发水分的方法使NaCl析出晶体,则熬制“盐巴”利用了蒸发结晶原理,故说法正确;
D、“盐巴”可制取纯碱、烧碱等多种化工产品.故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氯化钠的来源、提纯、利用,难度较小.
11.2015年3月,首批石墨烯手机在渝发布.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材料.下列对该材料描述错误的是( )
A.化学式可表示为C B.具有可燃性
C.常温下化学性质很活泼 D.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
【考点】碳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题意:石墨烯由碳原子构成,及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解:A、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材料,故其化学式可用C表示,正确;
B、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具有可燃性,正确;
C、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石墨烯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错误;
D、碳具有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一道信息题,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结合题意正确提取信息解答问题.
12.汉代方士发明了原始火柴﹣﹣“法烛”,它用送木条上涂硫磺制成,用于引燃其他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送木条是易燃物,硫磺是阻燃物
B.“法烛”燃烧会产生刺鼻气味
C.硫磺降低了松木的着火点
D.吹灭“法烛”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解答】解:A.硫磺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故错误;
B.硫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故正确;
C.着火点属于可燃物的属性,认为不能降低,故错误;
D.吹造成空气流通,带走了部分热量,使得温度低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而熄灭,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并将知识灵活应用.
13.实验室加热已预先干燥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发生装置中试管口的朝向可以是(其他制取装置已略去)( )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
【分析】实验室加热已预先干燥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首先向试管中装固体粉末状混合物,再给试管中的固体混合物进行加热,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实验室加热已预先干燥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首先向试管中装固体粉末状混合物,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立起来;给试管中的固体混合物进行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的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但试管口不能向下,故①②是实验过程中的可能朝向,发生装置中试管口朝向不能是③.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注意事项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工业炼锰的反应为:8Al+3Mn3O49Mn+4Al2O3.对该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置换反应
B.铝发生了还原反应
C.可用于工业生产,说明锰的市场价值高于铝
D.反应前后,锰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考点】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化合价规律和原则;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B、根据铝夺取了四氧化三锰中的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该反应可用于工业生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铝夺取了四氧化三锰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可用于工业生产,说明锰的市场价值高于铝,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四氧化三锰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不为0,锰属于单质,锰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前后,锰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工业炼锰的反应原理,掌握置换反应的特征、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化合价的原则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下列实验目的能达到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N2和CO2
B.用氯化钡溶液证明溶液中含有SO42﹣
C.用水鉴别NaCl和NH4NO3
D.用铁除去ZnCl2溶液中的少量CuCl2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证明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A、根据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氯化钡溶液能与硫酸盐、硝酸银溶液等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NaCl和NH4NO3溶于水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D、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N2和CO2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目的不能达到.
B、不能用氯化钡溶液证明溶液中含有SO42﹣,因为氯化钡溶液能与硫酸盐、硝酸银溶液等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选项实验目的不能达到.
C、NH4NO3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目的能达到.
D、铁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亚铁,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目的不能达到.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操作中量的关系是( )
A.
一定量稀硫酸加水稀释
B.
一定量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硫酸
C.
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缓慢加入稀硫酸
D.
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加热制氧气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A、根据稀硫酸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值只会无限的接近7,不会等于7或越过7进行分析;
B、根据氯化铜、盐酸都不会与硫酸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缓慢加入稀硫酸,反应速率相同,但是等质量的镁和铁与酸反应时,镁生成的氢气多进行分析;
D、根据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时,氯酸钾生成的氧气多进行分析.
【解答】解:A、稀硫酸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值只会无限的接近7,不会等于7或越过7,故A错误;
B、氯化铜、盐酸都不会与硫酸反应,故B错误;
C、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缓慢加入稀硫酸,反应速率相同,但是等质量的镁和铁与酸反应时,镁生成的氢气多,故C正确;
D、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时,氯酸钾生成的氧气多,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计20分)
17.用化学用语填空:
(1)铁离子 Fe3+ ;
(2)小苏打的化学式 NaHCO3 ;
(3)标出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KO3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2)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解答】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铁离子可表示为:Fe3+.
(2)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
(3)氯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5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KO3.
故答案为:(1)Fe3+;(2)NaHCO3;(3)KO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化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1)“低碳”倡导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 CO2 (填化学式)的排放量;“乙醇汽油”的推广可以节省石油资源,但并不能实现“低碳”,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2)常见的净水方法有:①过滤、②吸附、③蒸馏、④沉淀、⑤加絮凝剂、⑥消毒,自来水厂一般选用的净水方法的先后顺序为 ⑤④①②⑥ (填序号);水垢中的氢氧化镁是由溶解在水中的MgCO3在煮沸时与水反应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aCO3+H2OMg(OH)2↓+CO2↑ .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低碳”倡导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书写即可;根据乙醇完全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2)根据自来水厂净水方法进行分析;根据水中的MgCO3在煮沸时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进行分析.
【解答】解:(1)“低碳”倡导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乙醇完全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2)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加明矾吸附沉降是把水中小颗粒泥尘聚集成大的,以利于沉降;不溶性小颗粒固体杂质可以通过过滤除去;可以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投药消毒杀菌可以除去细菌微生物;故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将所选用的方法按净化过程排序是②加明矾吸附沉降→①过滤→⑤活性炭吸附→④消毒杀菌;水中的MgCO3在煮沸时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aCO3+H2OMg(OH)2↓+CO2↑.
故答案为:(1)CO2;C2H5OH+3O22CO2+3H2O;(2)⑤④①②⑥;MaCO3+H2OMg(OH)2↓+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净化水的原理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金属是一类重要的物质.
(1)我国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前列,如图是铈(C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铈原子的质子数是 58 ;
(2)为比较铈、锌的金属活动性,仅用以下试剂实验一定可行的是 AB
A.铈、硫酸锌溶液B.铈、锌、稀硫酸C.铈、锌、硫酸铜溶液
(3)往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和铜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有 银 ;
(4)防止金属锈蚀可节约金属资源,若发现锈蚀要立即清理并保护.稀盐酸可用来除铁锈,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分析回答;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分析判断;
(3)根据金属与盐的反应分析判断;
(4)根据盐酸与氧化铁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由于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由铈(C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可知,铈原子的质子数是58;
(2)A.根据铈与硫酸锌溶液能否反应,可以比较铈、锌的金属活动性;
B、根据铈、锌能否与稀硫酸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比较铈、锌的金属活动性;
C、根据铈、锌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反应,不一定能比较出较铈、锌的金属活动性;
(3)由于金属的活动性大小是:锌>铜>银,往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和铜的混合粉末,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当锌反应完全后,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由滤液为蓝色,说明了锌完全参加了反应,铜也参加了反应,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
(4)防止金属锈蚀可节约金属资源,若发现锈蚀要立即清理并保护.稀盐酸可用来除铁锈,该反应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
故答为:(1)58;(2)AB;(3)银;(4)Fe2O3+6HCl═2FeCl3+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的一些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20.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20g ;
(2)小梁同学欲用加热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某固体,则该物质有可能是 甲 (填‘甲’或‘乙’);
(3)70℃时,分别将50g甲、乙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甲溶液的质量为 150g ,以下对于这两种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C
A.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更大
B.甲溶液蒸发20g水,可变成饱和溶液
C.两种溶液降温到60℃时,均变成饱和溶液
D.两种溶液降温到55℃时,溶液质量不相等.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分析】(1)据溶解度曲线查找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2)能用加热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固体,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据此解答;
(3)据该温度下甲 的溶解度可推测得到该温度下X的水溶液的质量,并结合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及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解答】解:(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2)小梁同学欲用加热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某固体,则该物质有可能是甲,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3)70℃时甲的溶解度是7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70g的甲,所以分别将50g甲、乙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甲物质可完全溶解,所得甲溶液的质量为 150g,乙的溶解度小于50g,所以乙物质不能全部溶解;
A.相同溶剂中溶解的甲多乙少,所以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更大,正确;
B.甲溶液蒸发20g水,则溶液中还有80g水,80g水最多溶解56g,溶液依然是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C.两种溶液降温到60℃时,甲的溶解度变为50g,恰好饱和,乙溶解度减小,依然饱和,故正确;
D.两种溶液降温到55℃时,二者的溶解度相等,均为40g,所以均析出晶体,溶液质量相等,是140g,故错误;
故答案为:(1)20g;(2)甲;(3)150g;(4)A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概念解决相关的问题,要仔细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1.如图A﹣F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的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A常温下为液体,F是一种难溶性的蓝色固体.(资料: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为两种氧化物,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是 水 ;F的化学式为 Cu(OH)2 .
(2)反应①的现象为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有水珠生成 ;
(3)写出另一个F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Cu(OH)2+2HCl=CuCl2+2H2O ,该反应属于 复分解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
根据A﹣F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常温下为液体,F是一种难溶性的蓝色固体,F分解会生成A和E,所以F是氢氧化铜沉淀,A是水,E是氧化铜,水通电会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氧化铜和氢气加热生成水,所以C是氢气,B是氧气,D是铜,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F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常温下为液体,F是一种难溶性的蓝色固体,F分解会生成A和E,所以F是氢氧化铜沉淀,A是水,E是氧化铜,水通电会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氧化铜和氢气加热生成水,所以C是氢气,B是氧气,D是铜,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水,F是Cu(OH)2;
(2)反应①是氧化铜和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水,实验现象为: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有水珠生成;
(3)氢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H)2+2HCl=CuCl2+2H2O,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水,Cu(OH)2;
(2)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有水珠生成;
(3)Cu(OH)2+2HCl=CuCl2+2H2O,复分解.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11分)
22.如图是几种常见操作.
①仪器a的名称是 酒精灯 ;②实验C进行的操作是 加热液体 ;
③操作有错误的是 BD (填字母).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分析】①根据常见仪器分析解答.
②根据实验C进行的操作是加热液体解答.
③A、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解答;
B、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判断;
C、根据液体加热的方法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解:
①根据常见仪器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
②实验C进行的操作是加热液体;
③A、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故正确;
B、氧气的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说明已满,图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了集气瓶内,故错误;
C、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了试管体积的,加热时,应是使试管于桌面成45°角,这样可使药品受热面积大,受热均匀;为避免液体沸腾溅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让试管口对着有人的方向,图中操作正确;
D、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错误.
答案:①酒精灯;②加热液体;③B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3.利用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①实验室常温下制取氧气的反应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②若用①的原理得到干燥的氧气,发生、净化、收集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BFD (填字母).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气体的干燥(除水);氧气的收集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①根据实验室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是常温,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②过氧化氢正确氧气为常温反应,生成的气体用浓硫酸干燥,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解:①实验室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是常温,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②过氧化氢正确氧气为常温反应,生成的气体用浓硫酸干燥,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①2H2O22H2O+O2↑;
②BF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然后找出反应物、生成物,最后结合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明确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及氧气用浓硫酸干燥等.
24.某初三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Ⅰ.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乙中加水至浸没下端导管口,用热毛巾捂住甲瓶外壁,若观察到 乙瓶左侧导管有气泡冒出 的现象,说明装置左侧气密性良好;用同样方法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Ⅱ.向甲中加入石灰石,乙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连接装置.
Ⅲ.打开K1,用注射器向甲中注入稀盐酸,直至页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Ⅳ.通过K1上方导管收集气体(收集装置略去).
V.打开K2、K3,关闭K1,最终观察到乙中溶液变浑浊,停止实验.
依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乙中液体变浑浊的方程式 CaCl2+Na2CO3=CaCO3↓+2NaCl .
(2)反应结束后,乙中溶质一定有 NaCl ,还有别的溶质吗?小组同学对此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没有别的溶质 猜想二.还有氯化钙
猜想三.还有氯化氢、氯化钙猜想四.还有碳酸钠
其中,猜想 三 不成立
为证明究竟哪种猜想正确,可以选择下列试剂中的 AB (填字母).
A.稀盐酸、碳酸钾溶液B.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钡溶液
C.硝酸银溶液、稀硝酸D.二氧化碳、稀盐酸.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Ⅰ.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
(1)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解答;
(2)根据反应原理判断反应后的溶质情况;
(3)根据检验碳酸钠、氯化钙的方法及物质反应的规律解答.
【解答】解:Ⅰ.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B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用手捂住A瓶外壁,A中气体体积膨胀,看到B装置左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打开k2,k3,关闭k1,导致装置甲中气体压强增大,氯化钙溶液被气体压入装置乙中,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乙中液体变浑浊的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2)反应结束后,乙中溶质一定有NaCl,还有别的溶质吗?小组同学对此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没有别的溶质 猜想二.还有氯化钙
猜想三.还有氯化氢、氯化钙猜想四.还有碳酸钠
根据打开K2、K3,关闭K1,最终观察到乙中溶液变浑浊,说明乙中溶质没有盐酸;
其中,猜想三不成立;
碳酸钾溶液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盐酸可以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为证明究竟哪种猜想正确,可以选择下列试剂中的AB.
故答案为:
Ⅰ.看到B装置左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1)CaCO3+2HCl=CaCl2+H2O+CO2↑;CaCl2+Na2CO3=CaCO3↓+2NaCl;
(2)NaCl;三;A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装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误差的分析以及实验结论的分析,难度适中.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个小题)
25.元明粉(Na2SO4)常用于配制印染织物的促染剂,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在3%~5%范围.
(1)元明粉中钠、硫元素的质量比为 23:16 .
(2)配制10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的促染剂,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钠溶液和水的质量.
(3)将某促染剂逐渐滴入100.00g氯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后得滤渣质量为6.99g,滤液为193.01g.通过计算判断该促染剂浓度是否达标.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2)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结合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沉淀咋质量计算篮网的质量,进一步计算促染剂浓度.
【解答】解:(1)Na2SO4中钠、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3×2):32=23:16;故填:23:16;
(2)设需20%的硫酸钠溶液的质量为x,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x×20%=1000g×4% x=200g
所需水的质量=1000g﹣200g=800g.
答:需20%的硫酸钠溶液200克,需水800g;
(3)设反应消耗的硫酸钠的质量为x,
BaCl2+Na2SO4═BaSO4↓+2NaCl,
142 233
x 6.99g
x=4.26g
反应前硫酸钠溶液的质量为:193.01g+6.99g﹣100g=100g
该促染剂浓度为×100%=4.26%
所以该促染剂浓度达标.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式的有关计算、溶液的稀释问题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属于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的综合应用,是中考计算题中经常出现的题型.做题时要注意:化学方程式要写正确,始终不要忘记质量守恒定律.本考点主要出现在计算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