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6.00 K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27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西藏拉萨二中2016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生活事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橘子榨汁 B.铁锅生锈 C.雪融化 D.汽油挥发 ‎2.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 A.煤炭 B.地热能 C.石油 D.甲烷 ‎3.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滴加液体 C.‎ 加热蒸发 D.‎ 测定溶液pH ‎4.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KCO3 B.O3 C.Al2O3 D.FeCl2‎ ‎5.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中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6.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KNO3 B.CO(NH2)2 C.Ca(H2PO4)2 D.(NH4)2SO4‎ ‎7.以下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8.下列选项中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名称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A.干冰 水 B.生石灰 碳酸钙 C.苏打 碳酸氢钠 D.烧碱 氢氧化钠 ‎9.生活中下列物质pH值大于7的是(  )‎ A.食醋 B.开水 C.炉具清洁剂 D.柠檬汁 ‎10.“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因为(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1.高铁酸钠是一种能氧化、杀菌、脱色、除臭的新型高效水处理剂.其化学式为Na2FeO4,其中Fe元素的化合价是(  )‎ A.+6 B.+4 C.+3 D.+2‎ ‎12.两个软塑料瓶中分别充满CO和CO2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试剂不能将二者鉴别出来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水 C.紫色石蕊试液 D.氯化钠固体 ‎13.下列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A.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加热,观察外形变化 B.为检验CaO中是否含有Ca(OH)2,可将其加水后滴加酚酞溶液 C.用稀H2SO4区别NaOH、K2CO3、BaCl2三种白色固体 D.用熟石灰区别化肥硝酸钾和硝酸铵 ‎14.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试剂选择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 A NaNO3‎ Na2CO3‎ CaCl2‎ B ZnSO4‎ CuSO4‎ Zn粉 C Na2SO4‎ NaHCO3‎ HCl D CuO Cu H2SO4‎ A.A B.B C.C D.D ‎15.在A+3B=2C+2D的反应中,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 B.32 C.64 D.96‎ ‎ ‎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6.写出下列化学符号或符号表示的意义.‎ ‎(1)氦气______ (2)氢氧化亚铁______‎ ‎(3)SO2中2的意义______(4)二氧化硅中硅元素显正4价______.‎ ‎17.化学在我们身边,请从下列的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用化学式表示).‎ A.硫酸铜 B.硝酸钾 C.水银 D.氮气 E.食醋 F.石灰石 ‎(1)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料______.‎ ‎(2)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的物质是______.‎ ‎(3)医用体温计里的物质通常是______.‎ ‎(4)可用于做建筑材料的是______.‎ ‎18.如图A、B、C、D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1)A、B、C、D四种粒子共表示______种元素.其中阳离子的符号为______.‎ ‎(2)D中x等于______.‎ ‎(3)E中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 ‎19.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扎西与他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愉快的野炊,扎西写的日记题目是“野炊中的化学问题”,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他的问题.‎ ‎(1)灶上悬挂铁锅,废纸引燃枯枝,我们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浓烟.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与______充分接触.‎ ‎(2)我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老师说过蚊虫分泌的乙酸呈酸性且有毒,我们随身带了下面的物品应该涂抹的是______(填序号).‎ A.食醋 B.食盐水 C.肥皂水 D.矿泉水 ‎(3)我们带的食品有“高钙牛奶”、“加碘食盐”、“加铁酱油”,这里的钙、碘、铁指的是______.‎ ‎(4)同学们用小溪的水洗手,发现肥皂不起泡沫并且有浮渣,这种现象说明此水为______,同学们用______的方法把水变成了软水.‎ ‎20.向氯化铜和氯化镁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_,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______.‎ ‎21.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问题:‎ ‎(1)温度为______℃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填写字母代号).三种物质溶解度有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3)t2℃,把A、B各物质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写字母代号),若要使之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向溶液中加入______g该溶质.‎ ‎22.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钠、碳酸钠、硫酸铜、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请你根据如图实验回答问题:‎ ‎(1)该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2)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3)另外还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或______或______.‎ ‎ ‎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9分)‎ ‎23.如图是稀释浓硫酸实验的示意图.‎ ‎(1)写出图中a仪器的名称:a______.‎ ‎(2)b容器所盛的试剂是______(填“水”或“浓硫酸”).‎ ‎(3)稀释时,若两种试剂添加顺序颠倒,将会发生______.‎ ‎(4)据媒体报道,2007年5月有一村民在家里误将装在酒瓶中的稀硫酸当成白酒喝下,造成食道和胃的严重损伤,这是因为稀硫酸具有______.这一事件警示我们,家中存放或使用药物时应注意______.‎ ‎24.(11分)(2016•甘肃一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下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指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可以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说明氧气已收满;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_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3)制取并收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欲制得干燥的二氧化碳,还需将气体通过盛有______(填药品名称)的洗气瓶F.‎ ‎(4)用收集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完成如图G、H所示实验,G中集气瓶底部盛有少量水的原因是______,H中喷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纸花显______色.‎ ‎25.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 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此实验说明分子______.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_,②______.‎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 ‎26.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甲所示﹚,为确认其中的溶质,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猜想与假设】溶质可能为NaCl、NaOH、Na2CO3和NaHCO3中的一种.‎ ‎【资料查阅】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某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探究过程】如图乙所示,在操作①后可确定溶质不是NaCl,则其实验现象应是______;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由此又可排除假设物质中的______.‎ ‎【探究结论】你认为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上述假设物质中的______,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 ‎【探究反思】(1)若上述探究结论是正确的,操作②产生的气体应是______(写化学式),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 ‎(2)另有同学猜想其中的溶质还可能是Na2SO4,但又没有Na2SO4的上述列表信息.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操作的相关现象,判断该溶液中的溶质是否是Na2SO4,并叙述理由:______.‎ ‎ ‎ 四、计算题(共11分)‎ ‎27.葡萄糖C6H12O6是人体可以直接吸收的营养素.请计算:‎ ‎(1)葡萄糖是由______元素组成的.‎ ‎(2)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3)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4)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28.100g某硫酸恰好与28g铁屑完全反应.计算:‎ ‎(1)反应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是多少?‎ ‎(2)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 ‎ ‎2016年西藏拉萨二中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生活事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橘子榨汁 B.铁锅生锈 C.雪融化 D.汽油挥发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橘子榨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铁锅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 ‎ ‎2.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 A.煤炭 B.地热能 C.石油 D.甲烷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分析】化石能源指的是亿万年前的大量生物经过地壳变化,被埋藏在地下,受地层压力和温度的影响,缓慢地形成的可以燃烧的矿物质,化石能源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形成的能源,像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解答】解: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天然气、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地热能不是化石能源;‎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化石燃料的种类和特点,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3.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滴加液体 C.‎ 加热蒸发 D.‎ 测定溶液pH ‎【考点】蒸发与蒸馏操作;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4.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KCO3 B.O3 C.Al2O3 D.FeCl2‎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分析】本题考查氧化物的识别,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 ‎【解答】解:A中有三种元素,也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盐,故A错误.‎ B中只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B错误.‎ C中有两种元素,其一为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C正确.‎ D中有两种元素,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较简单,主要从概念上来抓住判断的关键点,两个关键点缺一不可,要同时具备.‎ ‎ ‎ ‎5.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中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液中上层、下层浓度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 ‎ ‎6.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KNO3 B.CO(NH2)2 C.Ca(H2PO4)2 D.(NH4)2SO4‎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解:A、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正确;‎ B、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错误;‎ C、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错误;‎ D、(NH4)2SO4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 ‎ ‎7.以下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 ‎ ‎8.下列选项中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名称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A.干冰 水 B.生石灰 碳酸钙 C.苏打 碳酸氢钠 D.烧碱 氢氧化钠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水的化学式为H2O,其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名称表示的不是同一物质.‎ 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其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名称表示的不是同一物质.‎ C、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其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名称表示的不是同一物质.‎ 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其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名称表示的是同一物质.‎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9.生活中下列物质pH值大于7的是(  )‎ A.食醋 B.开水 C.炉具清洁剂 D.柠檬汁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解答】解:A、食醋是醋酸的溶液显酸性,pH小于7,‎ B、开水显中性,pH等于7,‎ C、炉具清洁剂主要是氢氧化钠的溶液,氢氧化钠属于碱,溶于水显碱性,pH大于7;‎ D、柠檬汁呈酸性pH小于7.‎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10.“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因为(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酒精分子的不断运动,导致微粒向四周扩散,所以我们可以闻到一些酒的气味.‎ ‎【解答】解:“酒香不怕巷子深”,是指人们在街上离散步时能闻到酒香,这主要是因为酒中含有酒精,酒精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在远处就能闻到酒精的香味;所以这种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即分子运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 ‎ ‎11.高铁酸钠是一种能氧化、杀菌、脱色、除臭的新型高效水处理剂.其化学式为Na2FeO4,其中Fe元素的化合价是(  )‎ A.+6 B.+4 C.+3 D.+2‎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高铁酸钠(Na2FeO4)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钠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知高铁酸钠(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1)×2+x+(﹣2)×4=0,则x=+6.‎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 ‎ ‎12.两个软塑料瓶中分别充满CO和CO2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试剂不能将二者鉴别出来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水 C.紫色石蕊试液 D.氯化钠固体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分析】试剂能将二者鉴别出来必须与两种气体结合后呈现的现象不同就行.要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不同考虑.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浑浊.‎ ‎【解答】解:A、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不能,所以能鉴别,故A错;‎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可以用塑料瓶分别装满两种气体,再加入水,盖上盖,待一段时间看塑料瓶的变化,变瘪的是二氧化碳,所以能鉴别,故B错;‎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使溶液变红,一氧化碳则不能,所以能鉴别,故C错;‎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与氯化钠固体反应,所以不能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鉴别物质时加入试剂后必须呈现的现象不同,才能鉴别开,还需要从需要鉴别的两种物质的性质不同点入手.‎ ‎ ‎ ‎13.下列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A.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加热,观察外形变化 B.为检验CaO中是否含有Ca(OH)2,可将其加水后滴加酚酞溶液 C.用稀H2SO4区别NaOH、K2CO3、BaCl2三种白色固体 D.用熟石灰区别化肥硝酸钾和硝酸铵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碱、盐的鉴别;塑料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热塑性的物质受热要熔化,而热固性的物质在受热时不易熔化进行分析;‎ B、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进行解答;‎ C、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的现象;硫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进行解答;‎ D、根据熟石灰和硝酸铵反应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进行解答.‎ ‎【解答】解:A、热塑性的物质受热要熔化,而热固性的物质在受热时不易熔化,所以可用加热,观察外形变化的方法区别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故A正确;‎ B、氧化钙和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所以不能用加水后滴加酚酞溶液的方法检验CaO中是否含有Ca(OH)2,故B错误;‎ C、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的现象;硫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所以可用硫酸区别NaOH、K2CO3、BaCl2三种白色固体,故C正确;‎ D、熟石灰和硝酸铵反应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所以可用熟石灰区别化肥硝酸钾和硝酸铵,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够考查学生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学会信息迁移,难度不大.‎ ‎ ‎ ‎14.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试剂选择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 A NaNO3‎ Na2CO3‎ CaCl2‎ B ZnSO4‎ CuSO4‎ Zn粉 C Na2SO4‎ NaHCO3‎ HCl D CuO Cu H2SO4‎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Na2CO3与CaCl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错误.‎ B、Zn粉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正确.‎ C、NaH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错误.‎ D、Cu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错误.‎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5.在A+3B=2C+2D的反应中,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 B.32 C.64 D.96‎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时消耗B的质量,再根据方程式列比例式求出B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解:由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可知B的质量为:44克+18克﹣14克=48克,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 ‎ A+3B=2C+2D ‎ 28 3X ‎14克 48克 根据:解得X=32.‎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与前面的系数有关.‎ ‎ ‎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6.写出下列化学符号或符号表示的意义.‎ ‎(1)氦气 He  (2)氢氧化亚铁 Fe(OH)2 ‎ ‎(3)SO2中2的意义 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4)二氧化硅中硅元素显正4价 O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1)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 ‎(2)氢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3)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解答】解:(1)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He.‎ ‎(2)氢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Fe(OH)2.‎ ‎(3)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S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4)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二氧化硅中硅元素显正4价可表示为: O2.‎ 故答案为:(1)He;(2)Fe(OH)2;(3)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4)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合价等)的书写方法、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7.化学在我们身边,请从下列的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用化学式表示).‎ A.硫酸铜 B.硝酸钾 C.水银 D.氮气 E.食醋 F.石灰石 ‎(1)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料 KNO3 .‎ ‎(2)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的物质是 N2 .‎ ‎(3)医用体温计里的物质通常是 Hg .‎ ‎(4)可用于做建筑材料的是 CaCO3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1)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是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料,其化学式为:KNO3.‎ ‎(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是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的物质,其化学式为:N2.‎ ‎(3)医用体温计里的物质通常是水银,其化学式为:Hg.‎ ‎(4)石灰石常用做建筑材料,其化学式为:CaCO3.‎ 故答案为:(1)KNO3;(2)N2;(3)Hg;(4)CaCO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18.如图A、B、C、D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1)A、B、C、D四种粒子共表示 3 种元素.其中阳离子的符号为 Al3+ .‎ ‎(2)D中x等于 8 .‎ ‎(3)E中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47 .‎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和B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3种元素.A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铝离子符号为:Al3+.‎ ‎(3)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2+8+x,x=8.‎ ‎(4)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原子序数等于核外电子数=47;‎ 故答案为:(1)3;Al3+.(2)8.(3)47.‎ ‎【点评】本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以及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 ‎ ‎19.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扎西与他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愉快的野炊,扎西写的日记题目是“野炊中的化学问题”,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他的问题.‎ ‎(1)灶上悬挂铁锅,废纸引燃枯枝,我们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浓烟.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与 氧气 充分接触.‎ ‎(2)我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老师说过蚊虫分泌的乙酸呈酸性且有毒,我们随身带了下面的物品应该涂抹的是 C (填序号).‎ A.食醋 B.食盐水 C.肥皂水 D.矿泉水 ‎(3)我们带的食品有“高钙牛奶”、“加碘食盐”、“加铁酱油”,这里的钙、碘、铁指的是 元素 .‎ ‎(4)同学们用小溪的水洗手,发现肥皂不起泡沫并且有浮渣,这种现象说明此水为 硬水 ,同学们用 煮沸 的方法把水变成了软水.‎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硬水与软水;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元素的概念.‎ ‎【分析】(1)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进行分析;‎ ‎(2)显酸性的物质能和显碱性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根据食品有“高钙牛奶”、“加碘食盐”、“加铁酱油”,这里的钙、碘、铁指的是元素进行分析 ‎(4)根据肥皂水检验软水、硬水的现象,以及硬水转化成软水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1)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浓烟,这是因为枯枝不能和氧气充分接触的缘故,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食醋显酸性,不能用于涂抹蚊虫叮咬处;食盐水显中性,不能用于涂抹蚊虫叮咬处;矿泉水一般显中性,不能用于涂抹蚊虫叮咬处;肥皂水显碱性,可以用于涂抹蚊虫叮咬处,以减轻痛苦,故选:C;‎ ‎(3)食品有“高钙牛奶”、“加碘食盐”、“加铁酱油”,这里的钙、碘、铁指的是元素;‎ ‎(4)同学们用小溪的水洗手,发现肥皂不起泡沫并且有浮渣,这种现象说明此水为硬水,同学们用煮沸的方法把水变成了软水.‎ 故答案为:(1)氧气;‎ ‎(2)C;‎ ‎(3)元素;‎ ‎(4)硬水,煮沸.‎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 ‎ ‎20.向氯化铜和氯化镁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CuCl2═Cu+ZnCl2 ,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 Zn、Cu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ZnCl2、MgCl2 .‎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镁>锌>氢>铜),分析金属间的置换关系,判断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以及滤出的金属固体.‎ ‎【解答】解: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边的金属可以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在氯化铜和氯化镁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会和氯化铜溶液反应,把铜置换出来,反应的方程式为:Zn+CuCl2═Cu+ZnCl2;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有排在氢前面的锌的存在,说明因此锌过量,所以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有铜,但是锌不能和氯化镁反应,所以没有镁,因此滤渣一定含有锌和铜;溶质一定含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锌及没有反应的氯化镁.‎ 故答案为:Zn+CuCl2═Cu+ZnCl2;Zn、Cu;ZnCl2、MgCl2.‎ ‎【点评】此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镁、锌、铜的活动性强弱,及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要求学生会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来判断反应能否发生及反应的程度.‎ ‎ ‎ ‎21.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问题:‎ ‎(1)温度为 t1 ℃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有晶体析出的是 C (填写字母代号).三种物质溶解度有大到小的顺序为 B>A>C .‎ ‎(3)t2℃,把A、B各物质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A (填写字母代号),若要使之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向溶液中加入 30 g该溶质.‎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温度为t1℃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1℃,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试管温度,A、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所以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以有晶体析出的是C,三种物质溶解度有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3)t2℃,A物质的溶解度为80g,B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把A、B各物质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A,若要使之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向溶液中加入30g该溶质.‎ 故答案为:(1)t1;‎ ‎(2)C,B>A>C;‎ ‎(3)A,30.‎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2.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钠、碳酸钠、硫酸铜、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请你根据如图实验回答问题:‎ ‎(1)该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硫酸铜 .‎ ‎(2)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硫酸钠和氯化钡 .‎ ‎(3)另外还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碳酸钙 或 碳酸钙和碳酸钠 或 碳酸钠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1)含有硫酸铜的溶液呈蓝色;‎ ‎(2)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 ‎(3)碳酸钙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硝酸,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能溶于稀硝酸.‎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取固体粉末溶于足量水,得到无色溶液,说明粉末中不含溶于水呈蓝色的硫酸铜;‎ ‎(2)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粉末中有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可推出﹣﹣定含有的物质是硫酸钠和氯化钡;‎ ‎(3)碳酸钙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硝酸,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能溶于稀硝酸,因此,说明粉末中另外还含有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钙或碳酸钙和碳酸钠或碳酸钠.‎ 故答案为:(1)硫酸铜;(2)硫酸钠和氯化钡;(3)碳酸钙,碳酸钙和碳酸钠,碳酸钠.‎ ‎【点评】根据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结合实验探究中每步实验所出现的现象,对混合物的可能组成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形成结论.‎ ‎ ‎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9分)‎ ‎23.如图是稀释浓硫酸实验的示意图.‎ ‎(1)写出图中a仪器的名称:a 玻璃棒 .‎ ‎(2)b容器所盛的试剂是 浓硫酸 (填“水”或“浓硫酸”).‎ ‎(3)稀释时,若两种试剂添加顺序颠倒,将会发生 酸液飞溅 .‎ ‎(4)据媒体报道,2007年5月有一村民在家里误将装在酒瓶中的稀硫酸当成白酒喝下,造成食道和胃的严重损伤,这是因为稀硫酸具有 腐蚀性 .这一事件警示我们,家中存放或使用药物时应注意 存放时要贴好标签,放在安全地方 .‎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分析】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操作进分析,要熟记各种常见仪器的名称,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否则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存放或使用任何药品时,都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 ‎【解答】解:(1)a是玻璃棒,所以本题答案为:玻璃棒;‎ ‎(2)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所以本题答案为:浓硫酸;‎ ‎(3)如果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水的密度比浓硫酸的密度小,会浮在水的上面,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液体飞溅,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本题答案为:酸液飞溅;‎ ‎(4)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存放或使用时,更应特别小心需要贴好标签放在安全的地方,所以本题答案为:腐蚀性,存放时要贴好标签,放在安全地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稀释浓硫酸及其原因,由此及彼,考查了药品的存放和使用方法.‎ ‎ ‎ ‎24.(11分)(2016•甘肃一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下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指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长颈漏斗 ;② 水槽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可以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氧气不易溶于水 ,当观察到 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 现象时,说明氧气已收满;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 正 (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3)制取并收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D ,欲制得干燥的二氧化碳,还需将气体通过盛有 浓硫酸 (填药品名称)的洗气瓶F.‎ ‎(4)用收集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完成如图G、H所示实验,G中集气瓶底部盛有少量水的原因是 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H中喷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纸花显 红 色.‎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水槽是常用的反应容器;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验满的方法是: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实验室制取CO2‎ ‎,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G中集气瓶底部盛有少量水的原因是: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H中喷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纸花显红色,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解答】解:(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水槽是常用的反应容器,故答案为:长颈漏斗;水槽;‎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验满的方法是: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A; 氧气不易溶于水;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答案合理即可);正;‎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故答案为:BD;浓硫酸;‎ ‎(4)G中集气瓶底部盛有少量水的原因是: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H中喷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纸花显红色,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答案为: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红;‎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 ‎ ‎25.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 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 ,此实验说明分子 不停地运动 .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 .‎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浓氨水显碱性 ,② 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在热水中的氨气分子温度高,运动的快.比左边的氨气分子先进入酚酞溶液中,C试管中的酚酞试液先变红.‎ ‎【解答】解: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性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小烧杯中酚酞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大烧杯外小烧杯中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 大烧杯中小烧杯内的酚酞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大烧杯外小烧杯中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此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后变红;‎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浓氨水显碱性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故答案为: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不停地运动;【分析讨论】:①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②①浓氨水显碱性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③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特征及其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相互作用显色等方面的内容.‎ ‎ ‎ ‎26.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甲所示﹚,为确认其中的溶质,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猜想与假设】溶质可能为NaCl、NaOH、Na2CO3和NaHCO3中的一种.‎ ‎【资料查阅】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某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探究过程】如图乙所示,在操作①后可确定溶质不是NaCl,则其实验现象应是 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由此又可排除假设物质中的 氢氧化钠 .‎ ‎【探究结论】你认为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上述假设物质中的 碳酸钠 ,你的判断依据是 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可能达到10%,而碳酸钠溶液可以 .‎ ‎【探究反思】(1)若上述探究结论是正确的,操作②产生的气体应是 CO2 (写化学式),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将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 ‎(2)另有同学猜想其中的溶质还可能是Na2SO4,但又没有Na2SO4的上述列表信息.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操作的相关现象,判断该溶液中的溶质是否是Na2SO4,并叙述理由: 若滴加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则不含有硫酸钠 .‎ ‎【考点】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探究过程】根据三种物质溶液的酸碱性及对石蕊试液的作用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不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解答;‎ ‎【探究结论】利用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质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判断溶液的可能性;‎ ‎【探究反思】(1)根据碳酸钠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及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二氧化碳的检验进行分析;‎ ‎(2)根据硫酸钠溶液显中性分析.‎ ‎【解答】解:【探究观察】NaCl、NaOH、Na2CO3和NaHCO3中只有氯化钠溶液为中性,而其余的溶液都显碱性,若溶质不是NaCl,则滴加石蕊试液会变成蓝色;在进行操作②滴加稀盐酸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说明不是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 故答案为: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氢氧化钠;‎ ‎【探究结论】根据计算可以知道在20℃时饱和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00%=8.8%,而题目中标注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所以这瓶试剂不可能的是碳酸氢钠溶液,而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等于10%,因此可能是碳酸钠;‎ 故答案为:碳酸钠;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可能达到10%,而碳酸钠溶液可以;‎ ‎【探究反思】(1)假设碳酸钠成立,则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可以将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CO2;将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2)硫酸钠溶液为中性溶液,因此若滴加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则说明不含有硫酸钠;‎ 故答案为:若滴加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则不含有硫酸钠.‎ ‎【点评】本题考查了破损标签试剂的确定,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破损标签的部分已经有关物质的性质进行.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有关物质的性质,以便灵活应用.‎ ‎ ‎ 四、计算题(共11分)‎ ‎27.葡萄糖C6H12O6是人体可以直接吸收的营养素.请计算:‎ ‎(1)葡萄糖是由 三 元素组成的.‎ ‎(2)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1:2:1 .‎ ‎(3)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1:8 .‎ ‎(4)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80 .‎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分析】根据葡萄糖化学式的含义、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分子结构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2)1个葡萄糖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则碳、氢、氧元素原子个数比是6:12:6=1:2:1;‎ ‎(3)葡萄糖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16×6)=6:1:8.‎ ‎(4)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6+1×12+16×6=180.‎ 故答案为:(1)三;(2)1:2:1;(3)6:1:8;(4)18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8.100g某硫酸恰好与28g铁屑完全反应.计算:‎ ‎(1)反应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是多少?‎ ‎(2)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根据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28g铁的质量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放出氢气的质量、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然后分别利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求出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设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Fe+H2SO4=FeSO4+H2↑‎ ‎56 98 2‎ ‎28g x y ‎==‎ ‎ x=49g ‎ y=1g 所以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49%.‎ 故答案为:(1)1g;‎ ‎(2)49%.‎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