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00 K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12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德州市小黄中心校2016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以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你认为下列过程中,不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墨导电 B.‎ 甲烷燃烧 C.‎ 葡萄酿酒 D.‎ 菜刀生锈 ‎2.高锰酸钾(KMnO4)中钾的化合价为+1价,则锰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4 C.+6 D.+7‎ ‎3.右表是某校为学生制定的营养中餐食谱,该食谱中缺少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你建议 主食 米饭 副食 花生米、炒牛肉、清蒸鱼 饮料 牛奶 该学生应增加的食物是(  )‎ A.麻辣豆腐 B.清炒鸡蛋 C.凉拌黄瓜 D.红烧排骨 ‎4.央视3.15晚会曝光,少数不法厂家向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了二甲醚,二甲醚会对液化气罐的配件造成腐蚀,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关于二甲醚(C2H6O)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相对分子质量为46‎ C.一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D.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5.如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检查气密性 C.‎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D.‎ 滴加少量液体 ‎6.根据如图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属于金属元素 B.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7 g C.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 D.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电子 ‎7.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电视机着火时用水浇灭 B.用钢丝刷擦洗铝锅上的污垢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D.焚烧废弃塑料解决“白色垃圾”‎ ‎8.小明设计实验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他设计了四个实验方案,分别选择的试剂是:‎ ‎①铜、银、硫酸亚铁溶液;‎ ‎②铁、银、硫酸铜溶液;‎ ‎③银、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 ‎④铜、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 上述四个方案所选试剂正确的是(  )‎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9.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uSO4溶液 稀H2SO4‎ 加入足量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B NaCl MgCl2‎ 加入饱和NaCl溶液 C Cu粉 Fe粉 用磁铁吸出 D Na2CO3粉末 NaHCO3粉末 加热 A.A B.B C.C D.D ‎10.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加入甲物质,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 C.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是W:100‎ D.将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到t2℃时,乙先析出晶体 ‎ ‎ 二、非选择题题(共6小题,满分34分)‎ ‎11.汽车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请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电路中的导线大都是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金属铜的延展性和______性. ‎(2)下列汽车配件及用品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__.‎ a钢铁外壳 b玻璃车窗 c橡胶轮胎 d羊毛座垫 ‎(3)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锈蚀.‎ ‎①汽车表面喷漆,可以延缓汽车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______和水.‎ ‎②喷漆前需将铁制品放入稀盐酸中除锈,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什么可以用稀盐酸除铁锈______. ‎(4)回收利用生锈的铁制品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废铁粉中 Fe2O3含量大约在80%(其余20%为铁)左右,回收后在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将其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12.粗盐中含有MgCl2、CaCl2等杂质,工业提纯粗盐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请写出Ca(OH)2的一个用途______.步骤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步骤③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步骤④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Na2CO3和______.‎ ‎(3)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则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______.‎ ‎13.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 ‎(2)用KClO3与MnO2混合制取和收集纯净O2,应选用上图中的______(填序号).‎ ‎(3)实验室制取和收集CO2,应选用上图中的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如何检验已集满一瓶CO2气体______.‎ ‎14.实验课上,小舟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他说:“我制得了氢氧化钠溶液!”‎ ‎(1)小帆同学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他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试管取无色溶液少许,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无色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小玉认为小帆的实验方案也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_‎ ‎(2)小玉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______‎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 ‎③______‎ ‎④______‎ 无色溶液中确实含有氢氧化钠 ‎(3)小玉的实验可靠性高的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 ‎15.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常温下碳酸钠饱和溶液的酸碱度.‎ ‎【猜想与假设】溶液的pH可能是(填入你的猜想与假设):‎ ‎(1)①pH>7;②pH______;③pH______.‎ ‎[设计与实验]小方、小钟、小陈三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小方: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碳酸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测得pH>7.‎ 小钟: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然后用玻璃棒蘸取碳酸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测得pH>7.‎ 小陈:取pH试直接浸入碳酸钠溶液中,测得pH>7.‎ ‎【评价】‎ ‎(2)以上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______同学,其余两位同学操作上的错误是______;______.‎ ‎【结论】‎ ‎(3)从物质的类别看,碳酸钠是一种______(填“酸”或“碱”或“盐”),它的溶液显碱性,说明显碱性的溶液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碱的溶液.‎ ‎【应用】‎ ‎(4)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说出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用途:______.‎ ‎16.(2016•德州二模)为测定某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杂质)中碳酸钠的含量,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经测定,所得溶液常温下为不饱和溶液,其质量为107.6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试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g,12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______g.‎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 ‎2016年山东省德州市小黄中心校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以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你认为下列过程中,不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墨导电 B.‎ 甲烷燃烧 C.‎ 葡萄酿酒 D.‎ 菜刀生锈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石墨导电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包含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葡萄酿酒有新物质乙醇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菜刀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 ‎ ‎2.高锰酸钾(KMnO4)中钾的化合价为+1价,则锰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4 C.+6 D.+7‎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高锰酸钾(KMnO4)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锰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4=0,则x=+7.‎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 ‎ ‎3.右表是某校为学生制定的营养中餐食谱,该食谱中缺少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你建议 主食 米饭 副食 花生米、炒牛肉、清蒸鱼 饮料 牛奶 该学生应增加的食物是(  )‎ A.麻辣豆腐 B.清炒鸡蛋 C.凉拌黄瓜 D.红烧排骨 ‎【考点】均衡营养与健康.‎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和合理膳食的原则,结合题中所给的食谱判断所含的营养素以及缺少的营养素,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结合题意,米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花生米、炒牛肉、清蒸鱼、牛奶含有油脂、蛋白质和无机盐等,可知食物中维生素含量较少;故为使营养搭配更加合理,需要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A、麻辣豆腐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B、清炒鸡蛋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C、凉拌黄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正确.‎ D、红烧排骨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人类普遍的饮食追求,本题考查了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同时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均衡搭配,要合理膳食.‎ ‎ ‎ ‎4.央视3.15晚会曝光,少数不法厂家向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了二甲醚,二甲醚会对液化气罐的配件造成腐蚀,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关于二甲醚(C2H6O)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相对分子质量为46‎ C.一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D.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二甲醚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个二甲醚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甲醚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16=46,故选项说法正确.‎ C、1个二甲醚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1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2:6: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5.如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检查气密性 C.‎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D.‎ 滴加少量液体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液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分析】A、倾倒液体时,①试管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在一起,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判断;‎ C、收集气体时,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 ‎【解答】解:A、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标签应向着手心,瓶塞倒放;图中操作正确;‎ B、检查气密性时,手要紧握试管外壁,导管伸入水中,看是否有气泡冒出,图中操作正确;‎ C、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要用向上排空气法,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图中操作正确;‎ D、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会造成药品的污染,图中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准确读取图中的信息,联系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内容,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基础.‎ ‎ ‎ ‎6.根据如图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属于金属元素 B.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7 g C.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 D.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电子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其质子数,而相对原子质量在周期表中已标出;非金属元素:带石字旁且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则“硫”为非金属元素;由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电子数为6,容易得到两个电子变成阴离子.‎ ‎【解答】解:A、硫的名称中含有“石”字旁且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所以是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克”,故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该元素是16号元素,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故正确;‎ D、由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容易得到两个电子变成阴离子,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会识别和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掌握元素的简单分类是解题的关键.‎ ‎ ‎ ‎7.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电视机着火时用水浇灭 B.用钢丝刷擦洗铝锅上的污垢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D.焚烧废弃塑料解决“白色垃圾”‎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白色污染与防治.‎ ‎【分析】A、日常用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物质,能够导电;‎ B、根据铝表面可以形成保护膜分析;‎ C、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可能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D、焚烧废弃塑料会污染空气.‎ ‎【解答】解:A、电视机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应当切断电源,防止触电,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隔绝空气;故A错误;‎ B、铝表面可以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起到保护作用,所以铝锅常用钢丝擦洗是错误的;‎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先做灯火试验,检验里面二氧化碳的浓度,方法正确;‎ D、焚烧废弃塑料会污染空气,故方法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与生产、生活,又服务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 ‎ ‎8.小明设计实验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他设计了四个实验方案,分别选择的试剂是:‎ ‎①铜、银、硫酸亚铁溶液;‎ ‎②铁、银、硫酸铜溶液;‎ ‎③银、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 ‎④铜、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 上述四个方案所选试剂正确的是(  )‎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可以推测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然后作出选择即可.‎ ‎【解答】解:①中铜和银都不能跟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所以不能判断铜和银的活动性顺序;‎ ‎②铁可以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而银不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所以可以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③银和硫酸亚铁溶液及硫酸铜溶液都不能反应,可以判断银的活动性最弱,但是铁和铜的活动性不能比较;‎ ‎④铜可以和硝酸银溶液反应,但是不能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所以可以判断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知道能够判断出铁、铜、银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为②④,即A正确.‎ 故选:A.‎ ‎【点评】这类题为明知故问型的题目,在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时,通常采取“三取中”的方法:取中间金属的单质或两端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或取中间金属的盐溶液与两端金属的单质反应.‎ ‎ ‎ ‎9.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uSO4溶液 稀H2SO4‎ 加入足量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B NaCl MgCl2‎ 加入饱和NaCl溶液 C Cu粉 Fe粉 用磁铁吸出 D Na2CO3粉末 NaHCO3粉末 加热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稀H2SO4能与足量氧化铜粉末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再过滤除去过量的氧化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饱和NaCl溶液不能溶解氯化钠,但能溶解MgCl2,然后需要进行过滤,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Fe粉能与磁铁吸引,铜粉不能,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NaHCO3粉末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0.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加入甲物质,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 C.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是W:100‎ D.将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到t2℃时,乙先析出晶体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分析】A.从溶解度曲线直接看出;‎ B.大多数物质可以采用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的方法,使其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种物质的溶解度,据此可得出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 D.从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来分析.‎ ‎【解答】解:A.从图看,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故A说法正确.‎ B.大多数物质可以采用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的方法,使其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其中增加溶质、蒸发溶剂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B的说法正确.‎ C.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种物质的溶解度.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w,即t2‎ ‎℃时,在100克溶剂里最多溶解wg甲或乙,所以,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是W:100.故C的说法正确.‎ D.从图看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只要一降温都立即析出晶体,没有先后之分.故D的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从溶解度曲线图上读取信息、分析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 ‎ ‎ 二、非选择题题(共6小题,满分34分)‎ ‎11.汽车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请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电路中的导线大都是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金属铜的延展性和 导电 性. ‎(2)下列汽车配件及用品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填序号下同 c .‎ a钢铁外壳 b玻璃车窗 c橡胶轮胎 d羊毛座垫 ‎(3)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锈蚀.‎ ‎①汽车表面喷漆,可以延缓汽车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 氧气 和水.‎ ‎②喷漆前需将铁制品放入稀盐酸中除锈,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什么可以用稀盐酸除铁锈 Fe2O3+6HCl═2FeCl3+3H2O . ‎(4)回收利用生锈的铁制品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废铁粉中 Fe2O3含量大约在80%(其余20%为铁)左右,回收后在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将其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3CO2Fe+3CO2 .‎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1)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材料分为金属材料、硅酸盐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即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 ‎(3)铁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从而将铁锈除去;‎ ‎(4)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书写即可.‎ ‎【解答】解:(1)汽车电路中的导线多数是用铜制做的,这是利用了金属铜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2)a属于金属材料,b属于硅酸盐材料,c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d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故选c;‎ ‎(3)①汽车表面喷漆,可以延缓汽车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②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稀盐酸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从而将铁锈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4)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CO2Fe+3CO2.‎ 故答案为:(1)导电;(2)c;‎ ‎(3)①氧气;②Fe2O3+6HCl═2FeCl3+3H2O; ‎(4)Fe2O3+3CO2Fe+3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的性质、材料的分类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难度不大.‎ ‎ ‎ ‎12.粗盐中含有MgCl2、CaCl2等杂质,工业提纯粗盐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请写出Ca(OH)2的一个用途 用于中和土壤中过多的酸性 .步骤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MgCl2═CaCl2+Mg(OH)2↓. .‎ ‎(2)步骤③操作a的名称是 过滤 .步骤④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Na2CO3和 NaOH .‎ ‎(3)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则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 CaCl2 .‎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Ca(OH)2溶液呈碱性,可用于中和土壤中过多的酸性;Ca(OH)2溶液只能与粗盐水中的MgCl2反应,据此写出化学反应式;‎ ‎(2)经过①②后,要进行过滤实验除去沉淀;加入适量的盐酸可以除去滤液中多余的Na2CO3和NaOH;‎ ‎(3)根据Ca(OH)2可除去MgCl2,Na2CO3可除去CaCl2分析.‎ ‎【解答】解:(1)Ca(OH)2溶液呈碱性,可用于中和土壤中过多的酸性;Ca(OH)2溶液只能与粗盐水中的MgCl2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a(OH)2+MgCl2═CaCl2+Mg(OH)2↓;故答案为:用于中和土壤中过多的酸性;Ca(OH)2+MgCl2═CaCl2+Mg(OH)2↓.‎ ‎(2)经过①②后,生成沉淀,要进行过滤实验除去沉淀,所以步骤③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步骤①中过量的氢氧化钙和生成的氯化钙与步骤②中过量的碳酸钠反应碳酸钙沉淀、氯化钠、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是:CaCl2+Na2CO3═CaCO3↓+2NaCl;Ca(OH)2+Na2CO3═CaCO3↓+NaOH,所以步骤④加入适量的盐酸可以除去滤液中步骤②加入的多余的Na2CO3和生成的NaOH;故答案为:过滤;NaOH.‎ ‎(3)根据Ca(OH)2可除去MgCl2,Na2CO3可除去CaCl2和过量的氢氧化钙.如果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步骤②先反应溶液中就有过量的碳酸钠,然后完成步骤①,这时过量的氢氧化钙把上步中多余的碳酸钠除去,同时生成氢氧化钠,另外氢氧化钙与氯化镁反应还生成氯化钙,最后步骤④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反应掉生成的氢氧化钠,但不与生成的氯化钙反应,所以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CaCl2.故答案为:CaCl2.‎ ‎【点评】粗盐提纯是经常考查的内容,其中要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滤操作、杂质的除去等内容,需要同学们对此内容了然于心.‎ ‎ ‎ ‎13.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试管 ,仪器B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 ‎(2)用KClO3与MnO2混合制取和收集纯净O2,应选用上图中的 ACDH (填序号).‎ ‎(3)实验室制取和收集CO2,应选用上图中的 ABEF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如何检验已集满一瓶CO2气体 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AB均为实验室常用的仪器,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即可轻松作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并选择对应仪器,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水性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收集纯净的氧气用排水法;并据氯酸钾分解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溶水性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依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进行验满.‎ ‎【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仪器B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用KClO3与MnO2混合制取和收集纯净O2,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A、C、D;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收集方法选排水法,收集纯净的氧气选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 ‎(3)实验室制取和收集CO2的药品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ABE;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收集装置选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检验已集满一瓶CO2气体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故答案为:‎ ‎(1)试管;长颈漏斗.‎ ‎(2)ACDH;‎ ‎(3)ABEF;CaCO3+2HCl=CaCl2+H2O+CO2↑;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操作等内容,并结合题意细心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 ‎ ‎14.实验课上,小舟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他说:“我制得了氢氧化钠溶液!”‎ ‎(1)小帆同学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他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试管取无色溶液少许,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无色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小玉认为小帆的实验方案也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理由是: 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 ‎(2)小玉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 足量的可溶性的钡盐溶液或钙盐溶液 ‎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 ‎③ 生成白色沉淀 ‎ ‎④ 生成蓝色沉淀 ‎ 无色溶液中确实含有氢氧化钠 ‎(3)小玉的实验可靠性高的原因是① 排除碳酸钠的干扰 ② 证明有氢氧化钠的生成 .‎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盐与碱的反应,盐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加入的碳酸钠过量时,滤液中的溶质有两种: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因此小帆的实验方案不严密.因此要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就必须排除碳酸钠溶液的干扰.排除碳酸钠溶液的干扰时,不能加入和生成新的碱性溶液.‎ ‎【解答】解:(1)因为加入的碳酸钠是过量的,而碳酸钠显碱性,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故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不能证明有氢氧化钠的存在;‎ ‎(2)因为制得的溶液中有碳酸钠,所以应首先除去碳酸钠,故可用可溶性的钡盐或钙盐溶液,与碳酸根反应生成沉淀,从而除去了碳酸钠,然后把沉淀过滤去,向滤液中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生成了蓝色沉淀,故能证明有氢氧化钠存在;‎ ‎(3)小玉的实验可靠性高的原因是,首先排除了碳酸钠的干扰,其次能证明氢氧化钠的生成;‎ 故答案为:(1)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①足量的可溶性的钡盐溶液或钙盐溶液.③生成白色沉淀④生成蓝色沉淀(3)①排除碳酸钠的干扰;②证明有氢氧化钠的生成;‎ ‎【点评】本考点属于实验设计题,是中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根据物质之间的反应条件,物质的溶解性规律和除杂质的条件,要认真分析,综合把握.还要加强记忆除去常用离子的方法,注意不要加入新的杂质,本考点经常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 ‎ ‎15.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常温下碳酸钠饱和溶液的酸碱度.‎ ‎【猜想与假设】溶液的pH可能是(填入你的猜想与假设):‎ ‎(1)①pH>7;②pH =7 ;③pH <7 .‎ ‎[设计与实验]小方、小钟、小陈三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小方: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碳酸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测得pH>7.‎ 小钟: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然后用玻璃棒蘸取碳酸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测得pH>7.‎ 小陈:取pH试直接浸入碳酸钠溶液中,测得pH>7.‎ ‎【评价】‎ ‎(2)以上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 小方 同学,其余两位同学操作上的错误是 小钟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 ; 小陈直接将pH试纸浸入Na2CO3溶液中 .‎ ‎【结论】‎ ‎(3)从物质的类别看,碳酸钠是一种 盐 (填“酸”或“碱”或“盐”),它的溶液显碱性,说明显碱性的溶液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碱的溶液.‎ ‎【应用】‎ ‎(4)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说出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作洗涤剂,用于除油污等 .‎ ‎【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常用盐的用途;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分析】此题设计的是溶液酸碱性及酸碱度的考查,pH测量的正确测量是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既得溶液的酸碱性,绝大部分盐的溶液呈中性,但有的盐溶液不呈中性,如碳酸钠的溶液呈碱性,利用这些相关的信息即可解决此题.‎ ‎【解答】解:【猜想或假设】溶液可呈现酸性、碱性或者中性,故答案为:pH=7;pH<7;‎ ‎【评价与反思】正确的PH试纸的使用方法是取待测液少许涂与其上进行检验,把PH试纸润湿会使溶液被稀释导致数值不准确,直接放入待测液中会使溶液被污染.‎ 故答案为:小芳;小钟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小陈直接将pH试纸浸入Na2CO3溶液中;‎ ‎【结论】碳酸钠是由金属和酸根组成的属于盐.据小芳设计的实验知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故答案是:盐;不一定;‎ ‎【应用】在生活中,我们可利用碳酸钠的碱性:用热碱液去油污;做食品酸碱调节剂,如中和面食发酵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同样,鱼胆汁具有苦味主要是一种叫胆汁酸的物质引起的,因此我们就可以用碳酸钠来中和它,从而去掉苦味.其实,碳酸钠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它还具有更加广泛的用途.‎ 故答案可以是:作洗涤剂,用于除油污(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点评】此题是对溶液酸碱性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掌握PH试纸的使用及盐的溶液的酸碱性知识,属常规性实验考查题.‎ ‎ ‎ ‎16.(2016•德州二模)为测定某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杂质)中碳酸钠的含量,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经测定,所得溶液常温下为不饱和溶液,其质量为107.6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试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 g,12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10.6 g.‎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物质的质量反应前后的变化可得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结合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结合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进而计算出稀盐酸中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g+100g﹣107.6g=4.4g;‎ 设12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44‎ x y 4.4g x=10.6g,‎ y=7.3g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7.3%‎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故答案为:(1)4.4;10.6;(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点评】此题是对化学方程式以及溶液相关问题的考查,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