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00 K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6含解析1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威海市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6)‎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过程仅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白磷自燃 B.蜡烛燃烧 C.干冰升华 D.呼吸作用 ‎2.粗盐提纯实验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3.含硫元素物质间发生转化:,其中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新装修房室内存在甲醛(CH2O)、苯(C6H6)等有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醛分子中含有水分子 B.甲醛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40%‎ C.苯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甲醛和苯都属于无机化合物 ‎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常温下,稀释KOH溶液 B.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 C.足量粉末状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A.A B.B C.C D.D ‎6.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反应原理之一是2NaHCO3Na2CO3+H2O+CO2‎ ‎↑,某同学从该化学方程式中得出以下信息:①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②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③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分子总数都没有变化;④反应的速度比较慢;⑤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7.分类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 A.氧化物:生石灰、铁锈和“干冰”‎ B.复合肥: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硝酸钾 C.单质:金刚石、液氧和铜粉 D.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 ‎8.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所以发生氧化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 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9.在一定条件下,一容器内含有三种微观粒子,一种是阳离子,一种是阴离子,还有一种是分子,且三种微观粒子处于自由移动的状态.当改变条件后,容器内的部分阳离子和部分阴离子便处于不能自由运动的状态,这个过程属于(  )‎ A.结晶 B.蒸馏 C.溶解 D.过滤 ‎10.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输氧时,a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输氧时,该装置也能用来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 C.实验室中将该装置装满水收集氧气时,气体从a导管进入 D.实验室中将该装置盛浓硫酸干燥氧气时,气体从a导管进入 ‎ ‎ 二、填空与解答(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 ‎11.构建模型和构建知识网络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李华同学利用左手构建酸的性质知识网络,如图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盐酸的pH,则结果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2)图中①的现象是:______.‎ ‎(3)写出一个符合图中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图中性质④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图中⑤的性质在工业上可用于______(填用途).‎ ‎12.“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 ‎(1)从宏观知微观.‎ ‎①50mL水与50mL乙醇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100mL,微观解释为______;‎ ‎②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______和______(填符号).‎ ‎(2)从微观知宏观.‎ ‎①微粒A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填“得”或“失”)电子;‎ ‎②微粒A、B、C、D、E中,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______(填编号,下同),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______和______‎ ‎③甲和乙在催化剂、高温高压条件下______反应生成丙,三种物质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3.形成科学认识需要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请回答:‎ ‎(1)观察、猜想、假设、实验等收集证据的方法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方法.‎ 观察是用感官或借助仪器去获得信息的过程.‎ 猜想是没有事实根据、不知真假的主观猜测,可能会出错,可不去证明,也可能无法证明.‎ 假设是对客观事物的假定性说明,假设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能够被检验,不是对的,就是错的.‎ 下面的5个陈述,来自一位食品与营养化学工作者的笔记.其中,哪个陈述是假设?______(填代号,下同);哪个陈述是猜想?______;哪个陈述是假设?______.‎ A.包装良好的食物可以长期储存,不会滋长霉菌 B.在对34名志愿者跟综和检测后发现,持续一周的饮食为全麦、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让每个人的体重平均减轻1.9Kg C.如果食物遇到碘水变蓝,那么一定含有淀粉 D.早餐时,看到一袋胀包的牛奶,打开后,嗅到酸臭味 E.实验表明,橘子、柠檬、草莓中富含维生素C ‎(2)抽象、归纳、演绎等是理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抽象是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例如,微观粒子Na+、Mg2+、K+、NH4+;共同的本质特征是都带正电荷,这类微观粒子称为阳离子.‎ 归纳是根据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过程.如在买樱桃时,先拿几个樱桃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能归纳出这份樱桃是甜的.‎ 下面的4个陈述,来自某同学的化学笔记.其中,哪个陈述是抽象?______;哪个陈述是归纳?______‎ A.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摄入铅对人体有毒 B.实验证明,盐酸能跟NaOH反应,也能跟Ca(OH)2反应,所以盐酸能和碱反应 C.NaOH、KOH、Ca(OH)2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本质原因,是它们的溶液中都存在OH﹣,我们把溶于水理解出的阴离子都是OH﹣的一类化合物称为碱 D.石蕊试液遇到盐酸变红,因为盐酸中有氢离子 ‎14.材料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请从化学视角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某品牌服装标签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标签提供的信息回答:‎ 在面料中,属于有机合成纤维的是______.区分羊毛与涤纶的简单实验方法是______(选填“观察光泽“或“灼烧闻气味”).‎ ‎(2)请列举合成橡胶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具体用途:______.‎ ‎(3)塑料常用于制作食品保鲜膜及方便袋等,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大量使用后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请结合日常生活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 ‎15.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两支相同的木条,将其中一支的一端浸入酒精中约10秒,将另一支的一端浸入水中约10秒,然后将两支木条的浸入端分别靠近酒精灯火焰片刻.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的燃烧与______的关系.‎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g固体碘,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酒精,振荡,观察现象.据此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______有关.‎ ‎(3)用图A所示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______.‎ ‎(4)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B所示.曲线上a点所表示的意义是______.‎ ‎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16.用如图装置完成以下实验:‎ ‎(1)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盛放 木炭:‎ I.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II.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III.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I与III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II与III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2)模拟工业炼铁:若B处盛放氧化铁粉末.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处下方用喷灯加热,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尾气处理的方法为______;《自然》杂志刊栽“绿色炼铁”技术;电解熔融的氧化铁得到铁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炼铁技术另一种产物的用途为______.‎ ‎17.有关NaOH与CO2反应的探究 探究一:检验NaOH固体样品露置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的成分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是碱性,KCl溶液、BaCl2溶液显中性、BaCO3难溶于水.‎ ‎(1)检验样品是否变质a检验样品成分中是否含碳酸根的实验方法(操作、现象及结论):‎ 操作 现象 结论 ‎(2)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实验操作:取样品加水溶解,先加过量的______(填编号,下同)再滴加______.‎ A.盐酸B.KCl溶液C.BaCl2溶液D.Ba(OH)2溶液E.酚酞试液.‎ ‎18.王老师在某工厂废水处理池中提取一瓶含有AgNO3、Cu(NO3)2和Al(NO3)3的工业废水样品带回实验室.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滤渣乙.请你和你的化学小组完成以下探究(不考虑杂质干扰).‎ ‎【提出问题】滤渣乙是什么?‎ ‎【做出猜想】小明认为滤渣乙是银,小东认为滤渣乙是银和铜,小华认为滤渣乙是银、铜和铝,你认为滤渣乙还可能是银、铜和锌.‎ ‎【交流讨论】大家经过讨论后,认为小华的猜想错误,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滤渣乙的成分,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1:取滤渣乙加入盐酸 无气体产生 滤渣乙可能是______‎ 实验2:取滤液甲加入______‎ 无蓝色沉淀 滤渣乙一定是______‎ ‎【反思交流】通过交流,大家认为在滤液甲中加入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也能得出实验1的结论.‎ ‎ ‎ 四、计算题(6分)‎ ‎19.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正常人胃液每日需要盐酸溶质质量约为6.5g~7.3g.某患者每日分泌盐酸溶质质量为9.0g,为治疗胃酸过多需服用图所示抑酸剂,发生反应:Mg(OH)2+2HCl=MgCl2+2H2O.请计算并回答:按说明书用法用量,每天最多可中和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是多少克?理论上能否使该患者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恢复到正常范围?(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01)‎ ‎ ‎ ‎2016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6)‎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过程仅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白磷自燃 B.蜡烛燃烧 C.干冰升华 D.呼吸作用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白磷自燃过程中有新物质五氧化二磷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2.粗盐提纯实验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测量容器-量筒;固体药品的取用;蒸发与蒸馏操作.‎ ‎【分析】提纯含有少量不溶性杂质的粗盐的操作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据此,对图示的操作进行排序.‎ ‎【解答】解:A、托盘天平应该左物右码,错误;‎ B、取药品时,瓶塞倒放,错误;‎ C、量筒读数是正确的;‎ D、不能用手拿坩埚,以免烫伤,错误;‎ 故选C ‎【点评】在使用固体溶解配制溶液时,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其中称量包括称取溶质质量和量取溶剂体积,两个操作应先称取溶质再量取溶剂.‎ ‎ ‎ ‎3.含硫元素物质间发生转化:,其中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含硫元素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S属于单质,故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 氧元素显﹣2价,设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 氧元素显﹣2价,设三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2)×3=0,则y=+6价.‎ 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z+(﹣2)×4=0,则z=+6价.‎ 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酸铝硫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3)×2+3w+(﹣2)×4×3=0,则w=+6价.‎ 故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是①②.‎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4.新装修房室内存在甲醛(CH2O)、苯(C6H6)等有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醛分子中含有水分子 B.甲醛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40%‎ C.苯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甲醛和苯都属于无机化合物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甲醛的分子结构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之相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判断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水分子,故错误;‎ B.甲醛(CH2O)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故正确;‎ C.苯(C6H6)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故错误;‎ D.甲醛(CH2O)、苯(C6H6)均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意义及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本题较简单.‎ ‎ ‎ ‎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常温下,稀释KOH溶液 B.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 C.足量粉末状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A.A B.B C.C D.D ‎【考点】酸碱溶液的稀释;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金属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A.加水稀释KOH溶液,溶液不会成为酸性来分析;‎ B.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得水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但不会为零;‎ C.足量镁、锌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一样多;‎ D.根据生石灰具有吸水性来分析.‎ ‎【解答】解:A.加水稀释KOH溶液,溶液不会成为酸性,即pH不会小于7;故图象错误;‎ B.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得水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但不会为零;故图象错误;‎ C.足量镁、锌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最终生成氢气一样多;故图象正确;‎ D.生石灰具有吸水性,加入到饱和石灰水中会吸收溶液中的水,使溶液质量变小;故图象错误;‎ 答案:C.‎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可快速解答.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①抓图象的起点,②抓图象的终点,③抓图象的变化过程.具体可结合解答领会.‎ ‎ ‎ ‎6.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反应原理之一是2NaHCO3Na2CO3+H2O+CO2↑,某同学从该化学方程式中得出以下信息:①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②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③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分子总数都没有变化;④反应的速度比较慢;⑤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解答】解:该反应是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故①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而分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故②正确,③不正确;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判断反应速率,故④不正确;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故⑤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做出正确的判断.‎ ‎ ‎ ‎7.分类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 A.氧化物:生石灰、铁锈和“干冰”‎ B.复合肥: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硝酸钾 C.单质:金刚石、液氧和铜粉 D.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等,根据以上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锈属于混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归类不正确.‎ B、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硝酸钾都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都属于复合肥;故选项归类正确.‎ C、金刚石、液氧和铜粉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单质,故选项归类正确.‎ D、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归类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物、复合肥、单质以及合成材料的判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抓住各概念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8.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所以发生氧化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 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考点】氧化反应;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A、根据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跟某些化合物里的氧的反应也是氧化反应解答;‎ B、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解答;‎ C、根据燃烧的条件解答;‎ D、根据化合物的定义解答.‎ ‎【解答】解:A、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跟某些化合物里的氧的反应也是氧化反应.例如,H2与CuO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其中H2与CuO中O的反应也是氧化反应,故错误;‎ 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不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可能是离子构成,故错;‎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能燃烧,还需要和氧气接触,故错;‎ 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对.‎ 答案:D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此题说明物质不同,性质不同,不能用类推法来学习化学,要熟记相关基础知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9.在一定条件下,一容器内含有三种微观粒子,一种是阳离子,一种是阴离子,还有一种是分子,且三种微观粒子处于自由移动的状态.当改变条件后,容器内的部分阳离子和部分阴离子便处于不能自由运动的状态,这个过程属于(  )‎ A.结晶 B.蒸馏 C.溶解 D.过滤 ‎【考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一容器内含有三种微观粒子,一种是阳离子,一种是阴离子,还有一种是分子,且三种微观粒子处于自由移动的状态.当改变条件后,容器内的部分阳离子和部分阴离子便处于不能自由运动的状态,说明由液态变为固态,此过程是结晶.‎ ‎【解答】解:首先判断变化前的状态,一种是阳离子,一种是阴离子,还有一种是分子,三种微观粒子处于自由移动的状态,说明此时物质是液态,再判断变化后的状态,改变条件后,容器内的部分阳离子和部分阴离子便处于不能自由运动的状态,说明变为固态,此过程是结晶过程;‎ 故选A.‎ ‎【点评】此题是物质的三态变化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和判断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属一道基础知识考查题.‎ ‎ ‎ ‎10.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输氧时,a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输氧时,该装置也能用来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 C.实验室中将该装置装满水收集氧气时,气体从a导管进入 D.实验室中将该装置盛浓硫酸干燥氧气时,气体从a导管进入 ‎【考点】分离物质的仪器.‎ ‎【分析】A.在给病人输氧时,氧气应从a导管进入,b导管导出;如果导管接反了,会将装置内的水排出.‎ B.在给病人输氧时,氧气应从a导管进入,b导管导出.这样可以通过水下气泡的多少快慢判断气体的流速.‎ C.根据用该装置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由于氧气密度比水小应短进长出;‎ D.根据用该装置洗气时,气体应长进短出;‎ ‎【解答】解:A.在给病人输氧时,氧气应从a导管进入,即a导管连接氧气钢瓶,b导管导出;如果导管接反了,会将装置内的水排出.正确;‎ B.在给病人输氧时,氧气应从a导管进入,b导管导出.这样可以通过水下气泡的多少快慢判断气体的流速.正确;‎ C.用该装置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由于氧气密度比水小应短进长出,即气体应从b进a出;不正确;‎ D.根据用该装置洗气时,气体应长进短出,气体从a导管进入;正确.‎ 答案:C.‎ ‎【点评】此题的装置作用主要是输送氧气,并对氧气润湿,与化学知识没有多大关系,但要注意的是进气的方向,与洗气是相同的,长管进气,短管排出.‎ ‎ ‎ 二、填空与解答(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 ‎11.构建模型和构建知识网络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李华同学利用左手构建酸的性质知识网络,如图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盐酸的pH,则结果会 偏大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2)图中①的现象是: 石蕊变红 .‎ ‎(3)写出一个符合图中③的化学方程式 HCl+AgNO3=AgCl↓+HNO3 .‎ ‎(4)图中性质④属于 复分解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图中⑤的性质在工业上可用于 盐酸除铁锈 (填用途).‎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测定盐酸的pH时,用蒸馏水湿润pH试纸后,相当于盐酸溶液被稀释,酸性减弱.‎ ‎(2)酸跟石蕊指示剂反应,使其颜色变为红色.‎ ‎(3)跟某些盐反应生成另外的酸和盐,前提是有一种生成物为气体或沉淀.‎ ‎(4)酸与碱的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5)图中⑤的性质内容较广,可以是指盐酸与碱反应,也可以是指盐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解答】解:(1)测定盐酸的pH时,用蒸馏水湿润pH试纸后,相当于盐酸溶液被稀释,酸性减弱,则结果会偏大.‎ ‎(2)酸跟石蕊指示剂反应,使其颜色变为红色.‎ ‎(3)跟某些盐反应生成另外的酸和盐,前提是有一种生成物为气体或沉淀,如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 ‎(4)酸与碱的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5)铁锈属于金属氧化物,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由此性质盐酸在工业上可用于除锈.‎ 故答案为:‎ ‎(1)偏大;‎ ‎(2)石蕊变红;‎ ‎(3)HCl+AgNO3=AgCl↓+HNO3;‎ ‎(4)复分解;‎ ‎(5)盐酸除铁锈.‎ ‎【点评】盐酸是酸的代表物质,要熟记酸的通性,要求同学们能写出每一项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 ‎ ‎12.“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 ‎(1)从宏观知微观.‎ ‎①50mL水与50mL乙醇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100mL,微观解释为 分子之间有间隔 ;‎ ‎②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 N 和 H (填符号).‎ ‎(2)从微观知宏观.‎ ‎①微粒A最外层电子数是 7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得 (填“得”或“失”)电子;‎ ‎②微粒A、B、C、D、E中,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B (填编号,下同),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 C 和 E ‎ ‎③甲和乙在催化剂、高温高压条件下 一氧化碳和氢气 反应生成丙,三种物质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H2CH3OH .‎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①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特性分析解答;‎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和物质微观结构示意图分析回答.‎ ‎【解答】解:(1)①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50mL水与50mL乙醇混合后,分子相互占据了间隔,所以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100mL;‎ ‎②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N和H.‎ ‎(2))①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微粒A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 ‎②微粒A、B、C、D、E中,B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达到了稳定结构,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C、E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 ‎(3)由图示可知,该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高温高压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3OH.‎ 故答为:(1)①分子之间有间隔;②N和H.(2)①7,得;②B,CE;③一氧化碳和氢气,CO+2H2CH3OH.‎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 ‎ ‎13.形成科学认识需要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请回答:‎ ‎(1)观察、猜想、假设、实验等收集证据的方法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方法.‎ 观察是用感官或借助仪器去获得信息的过程.‎ 猜想是没有事实根据、不知真假的主观猜测,可能会出错,可不去证明,也可能无法证明.‎ 假设是对客观事物的假定性说明,假设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能够被检验,不是对的,就是错的.‎ 下面的5个陈述,来自一位食品与营养化学工作者的笔记.其中,哪个陈述是假设? D (填代号,下同);哪个陈述是猜想? A ;哪个陈述是假设? C .‎ A.包装良好的食物可以长期储存,不会滋长霉菌 B.在对34名志愿者跟综和检测后发现,持续一周的饮食为全麦、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让每个人的体重平均减轻1.9Kg C.如果食物遇到碘水变蓝,那么一定含有淀粉 D.早餐时,看到一袋胀包的牛奶,打开后,嗅到酸臭味 E.实验表明,橘子、柠檬、草莓中富含维生素C ‎(2)抽象、归纳、演绎等是理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抽象是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例如,微观粒子Na+、Mg2+、K+、NH4+;共同的本质特征是都带正电荷,这类微观粒子称为阳离子.‎ 归纳是根据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过程.如在买樱桃时,先拿几个樱桃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能归纳出这份樱桃是甜的.‎ 下面的4个陈述,来自某同学的化学笔记.其中,哪个陈述是抽象? C ;哪个陈述是归纳? B ‎ A.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摄入铅对人体有毒 B.实验证明,盐酸能跟NaOH反应,也能跟Ca(OH)2反应,所以盐酸能和碱反应 C.NaOH、KOH、Ca(OH)2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本质原因,是它们的溶液中都存在OH﹣,我们把溶于水理解出的阴离子都是OH﹣的一类化合物称为碱 D.石蕊试液遇到盐酸变红,因为盐酸中有氢离子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根据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观察、猜想、假设、实验、抽象、归纳、演绎等说明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判断.‎ ‎【解答】解:(1)A、包装良好的食物可以长期储存,不会滋长霉菌,该选项属于猜想;‎ B、在对34名志愿者跟踪和检测后发现,持续一周的饮食为全麦、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让每个人的体重平均减轻1.9Kg,该选项属于实验;‎ C、如果食物遇到碘水变蓝,那么食物中含有淀粉,该选项属于假设;‎ D、早餐时,看到一袋胀包的牛奶,打开后,嗅到酸臭味,该选项属于观察;‎ F、实验表明,橘子、柠檬、草莓中富含维生素C,该选项属于实验.‎ 故填:D;A;C.‎ ‎(2)A、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摄入铅对人体有害,该选项不属于抽象、归纳;‎ B、实验证明,盐酸能跟NaOH反应,也能跟Ca(OH)2反应,所以盐酸能和碱反应,该选项属于归纳;‎ C、NaOH、KOH、Ca(OH)2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本质原因,是它们的溶液中都存在OH﹣,我们把溶于水离解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一类化合物称为碱,该选项属于抽象;‎ D、石蕊试液遇到盐酸变红,因为盐酸中有氢离子,该选项不属于抽象、归纳.‎ 故填:C;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各项叙述的判断能力,要根据提示逐项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14.材料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请从化学视角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某品牌服装标签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标签提供的信息回答:‎ 在面料中,属于有机合成纤维的是 涤纶 .区分羊毛与涤纶的简单实验方法是 灼烧闻气味 (选填“观察光泽“或“灼烧闻气味”).‎ ‎(2)请列举合成橡胶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具体用途: 用于制造汽车轮胎等 .‎ ‎(3)塑料常用于制作食品保鲜膜及方便袋等,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大量使用后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请结合日常生活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合理即可) .‎ ‎【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白色污染与防治;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1)合成纤维是由人工合成方法制得的,生产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羊毛燃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合成橡胶的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3)白色污染主要由大量的废弃难降解塑料形成的,可以从控制污染源、回收利用、新能源代替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在面料中,涤纶是合成纤维的一种,属于合成纤维.区分羊毛与涤纶的简单实验方法是灼烧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的是羊毛,产生特殊气味的是涤纶.‎ ‎(2)合成橡胶可以用于制成汽车、自行车的轮胎等(合理即可).‎ ‎(3)控制白色污染的问题可以从控制污染源、回收利用、新能源代替等方面解答.如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等;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塑料,如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回收各种废弃塑料等.‎ 故答案为:(1)涤纶;灼烧闻气味;(2)用于制造汽车轮胎等;(3)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合理即可).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合成纤维的特征、合成橡胶的用途、减少“白色污染”的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5.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两支相同的木条,将其中一支的一端浸入酒精中约10秒,将另一支的一端浸入水中约10秒,然后将两支木条的浸入端分别靠近酒精灯火焰片刻.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的燃烧与 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 的关系.‎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g固体碘,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酒精,振荡,观察现象.据此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 溶剂的种类 有关.‎ ‎(3)用图A所示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 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4)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B所示.曲线上a点所表示的意义是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1)根据可燃物燃料的三个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结论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浸有酒精的木条燃烧而浸有水的木条没有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要有可燃物,故填: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 ‎(2)由题中相同质量的碘,放入等体积的水和酒精两种不同的溶剂中,在水中不溶解而在酒精中溶解,说明相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故填:溶剂的种类;‎ ‎(3)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故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填: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4)由图象中a点的pH=7,说明此时溶液呈中性,也就是说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在此点恰好完全中和溶液显中性,故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物质的燃烧条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综合能力较强,但难度不大,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16.用如图装置完成以下实验:‎ ‎(1)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盛放 木炭:‎ I.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II.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III.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I与III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氧气 ,II与III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 ‎ ‎(2)模拟工业炼铁:若B处盛放氧化铁粉末.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处下方用喷灯加热,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 .尾气处理的方法为 将酒精灯放于导管口点燃尾气 ;《自然》杂志刊栽“绿色炼铁”技术;电解熔融的氧化铁得到铁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Fe2O34Fe+3O2↑ .该炼铁技术另一种产物的用途为 供给呼吸 .‎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2)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熔融的氧化铁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铁和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进行分析.‎ ‎【解答】解:(1)Ⅰ与Ⅲ对比,通入的气体不同,温度相同,所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氧气;‎ Ⅱ与Ⅲ对比,通入的气体相同,温度不同,所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2)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为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一氧化碳有毒,所以尾气处理的方法为:将酒精灯放于导管口点燃尾气,熔融的氧化铁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铁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Fe2O34Fe+3O2↑,氧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 故答案为(1)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将酒精灯放于导管口点燃尾气,2Fe2O34Fe+3O2↑,供给呼吸(答案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条件的探究和工业炼铁原理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即可解答.‎ ‎ ‎ ‎17.有关NaOH与CO2反应的探究 探究一:检验NaOH固体样品露置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的成分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是碱性,KCl溶液、BaCl2溶液显中性、BaCO3难溶于水.‎ ‎(1)检验样品是否变质a检验样品成分中是否含碳酸根的实验方法(操作、现象及结论):‎ 操作 现象 结论 ‎(2)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实验操作:取样品加水溶解,先加过量的 C (填编号,下同)再滴加 E .‎ A.盐酸B.KCl溶液C.BaCl2溶液D.Ba(OH)2溶液E.酚酞试液.‎ ‎【考点】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证明碳酸盐;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1)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碳酸钠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解答】解:(1)检验样品成分中是否含碳酸根的实验方法如下表所示:‎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实验操作:取样品加水溶解,先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酚酞试液,如果产生沉淀,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如果产生沉淀,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变质.‎ 故填:C;E.‎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 ‎ ‎18.王老师在某工厂废水处理池中提取一瓶含有AgNO3、Cu(NO3)2和Al(NO3)3的工业废水样品带回实验室.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滤渣乙.请你和你的化学小组完成以下探究(不考虑杂质干扰).‎ ‎【提出问题】滤渣乙是什么?‎ ‎【做出猜想】小明认为滤渣乙是银,小东认为滤渣乙是银和铜,小华认为滤渣乙是银、铜和铝,你认为滤渣乙还可能是银、铜和锌.‎ ‎【交流讨论】大家经过讨论后,认为小华的猜想错误,理由是 锌不和硝酸铝溶液反应 .‎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滤渣乙的成分,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1:取滤渣乙加入盐酸 无气体产生 滤渣乙可能是 银或银和铜 ‎ 实验2:取滤液甲加入 氢氧化钠 ‎ 无蓝色沉淀 滤渣乙一定是 银和铜 ‎ ‎【反思交流】通过交流,大家认为在滤液甲中加入稀盐酸,当观察到 无变化 ,也能得出实验1的结论.‎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交流讨论】根据锌的活动性比铝弱,锌不会与硝酸铝发生反应进行分析;‎ ‎【实验探究】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会将酸中的氢置换出来,碱会与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进行分析;‎ ‎【反思交流】根据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进行分析.‎ ‎【解答】解:【交流讨论】锌的活动性比铝弱,锌不会与硝酸铝发生反应,所以小华的猜想错误;‎ ‎【实验探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会将酸中的氢置换出来,碱会与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1:取滤渣乙加入盐酸 无气体产生 滤渣乙可能是银或铜和银 实验2:取滤液甲加入氢氧化钠 无蓝色沉淀 滤渣乙一定是铜和银 ‎【反思交流】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所以认为在滤液甲中加入稀盐酸,当观察到无变化、无明显现象或无白色沉淀,也能得出实验1的结论.‎ 故答案为:‎ ‎【交流讨论】锌不和硝酸铝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现 象 结 论 滤渣乙可能是:银或银和铜 氢氧化钠 滤渣乙一定是:银和铜 ‎【反思交流】无变化.‎ ‎【点评】本考点既考查了实验步骤的设计,又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对实验进行了评价,综合性比较强.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 ‎ 四、计算题(6分)‎ ‎19.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正常人胃液每日需要盐酸溶质质量约为6.5g~7.3g.某患者每日分泌盐酸溶质质量为9.0g,为治疗胃酸过多需服用图所示抑酸剂,发生反应:Mg(OH)2+2HCl=MgCl2+2H2O.请计算并回答:按说明书用法用量,每天最多可中和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是多少克?理论上能否使该患者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恢复到正常范围?(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由氢氧化镁的质量求出反应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正常人胃液每日需要盐酸溶质质量分析判断.‎ ‎【解答】解:设每天最多可消耗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为m,‎ Mg(OH)2+2HCl=MgCl2+2H2O ‎58 2×36.5‎ ‎0.145×2×3 m ‎ 解得:m=1.095g 服药一天后胃液中剩余盐酸溶质质量=9.0g﹣1.095g=7.905g,7.905g>7.3g,不能恢复到正常范围.‎ 答:按说明书用法用量,每天最多可中和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是1.095g,理论上不能使该患者胃液中盐酸溶质质量恢复到正常范围.‎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