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1.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20中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 专题03 中国的自然资源(含解析)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3 中国的自然资源 ‎1.(2018年湖南省益阳市)2018年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将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期限。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目的是 A.节能减排 B.方便出行 C.资源共享 D.促进消费 ‎【答案】A ‎【解析】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节能减排,传统汽车损耗能源越来越大,不是方便出行、资源共享和促进消费,故选A。‎ ‎2.(2018年湖南省湘西州)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没有足够的资源作基础,加快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利用,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太阳能 B.风能 C.石油 D.地热能 ‎【答案】C ‎3.(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下列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铁矿石 B.花岗岩 C.天然气 D.土地 ‎【答案】D ‎【解析】自然资源中根据资源的更新速度和时间长短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铁矿石、花岗岩、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属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而水能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和太阳能资源都短时间可以更新,是可再生资源,故选D。‎ ‎4.(201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阳光 B.森林 C.石油 D.水 ‎【答案】C ‎【解析】自然资源中根据资源的更新速度和时间长短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上述资源中,石油属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而水资源、森林资源和阳光资源都短时间可以更新,是可再生资源,故选C。‎ 9‎ ‎5.(2018年湖南省湘西州)保护土地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B.超载放牧 C.大力利用土地发展城市建设 D.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答案】D ‎【点睛】本题考查保护土地资源的原则,要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利用土地。‎ ‎6.(201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 A.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B.类型单一 C.后备耕地充足 D.难以利用土地较少 ‎【答案】A ‎【解析】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但耕地、林地所占比重小,后备耕地不足,难以利用的土地很多,故选A。‎ ‎7.(2018年山东省聊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做法符合该理念的是 A.内蒙古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B.山东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柑橘 C.青藏高原地区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 D.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产 ‎【答案】A ‎【解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要就是保护好自然环境,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内蒙古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是对草原的保护,故A符合题意。‎ ‎8.(2018年湖北省宜昌市)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是 A.跨流域调水 B.防治水污染 C.兴修水库 D.节约用水 ‎【答案】A 9‎ ‎【解析】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存在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可以通过跨流域调水来达到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目的,故选A。‎ ‎(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读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和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图,完成9—10题。‎ ‎9.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耕地多、草地少 B.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盆地 C.林地主要分布在内陆高原和山地 D.草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区和青藏高原 ‎10.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可大面积种植水稻 B.草地大幅增加牲畜数量,提高草场利用率 C.在城市郊区,发展肉、乳、禽、蛋生产 D.扩大城市规模,将耕地变成城市建筑用地 ‎【答案】9.B 10.C ‎10.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但地势起伏大,故不可大面积种植水稻;草地地区,大力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了草原退化、沙漠扩大的问题;在城市郊区,靠近消费市场的条件,故应发展肉、乳、禽、蛋生产;扩大城市规模,将耕地变成城市建筑用地,乱占耕地,会使耕地大面积减少,也应避免。故选C。‎ 9‎ ‎(2018年沈阳市)读青藏地区农牧业的分布图,完成11—12题。‎ ‎11.青藏地区冬寒夏凉,只有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位于上图中的河谷农业区是 A.雅鲁藏布江谷地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 D.河套平原 ‎12.上图中两大牧区的土地资源属于农业用地中的 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戈壁 ‎【答案】11.A 12.B ‎(2018年山东省滨州市)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序号与其土地利用类型搭配正确的是 A.①一旱地 B.②一草地 C.③一林地 D.④一水田 9‎ ‎14.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有利方面表现在 A.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B.人均耕地少 C.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D.山地多,平地少 ‎【答案】13.C 14.A ‎(2018年湖南长沙市)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工农业产品)和服务时所耗费的水资源数量。据此完成15—16题。‎ ‎15.据测算生产lkg肉类比生产lkg粮食所耗虚拟水更多,下列四种生活方式最节水的是 A.绿色出行的素食者 B.绿色出行的肉食者 C.私车出行的素食者 D.私车出行的肉食者 ‎16.虚拟水消费量随着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下列省区虚拟水消耗量最大的是 A.黑龙江 B.新疆 C.西藏 D.广东 ‎【答案】15.A 16.D ‎【解析】本题组考查节约水资源的措施和水资源的分布差异。‎ ‎15.根据题意可知,绿色出行比私车出行节水,素食比肉食节水,故选A。‎ ‎16.四省区相比较,广东省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故虚拟水消耗量最大。‎ ‎17.(2018年云南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 ‎(1)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耕地资源、水资源及矿产资源,南北分布________(均匀或不均匀)。‎ ‎(2)由材料一可知,影响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为此,我国修建了___________工程。‎ ‎(3)由材料二可见,我国省级行政区资源条件评价最好的是山西省和_________,云南省的资源条件评价为_________。‎ ‎(4)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在生活中应如何行动?(答一点即可)‎ ‎【答案】(1)不均匀 ‎(2)水资源短缺 南水北调 ‎(3)内蒙古 较好 ‎(4)拒绝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南北方资源的有关知识,要增强学生保护资源的意识。‎ ‎18.(2017年湖南怀化)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2017年5月19日,该管道原油正式进入中国。‎ 材料三 ‎ 9‎ ‎ 2017年5月18日,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清洁高效的未来替代能源,势必对未来原油的价格是一个冲击。‎ ‎(1)A________岛,B________半岛,C________山脉 ‎(2)中缅石油管道经过的东南亚国家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信仰________教。该管道运营后,我国部分石油进口不必绕道D________海峡。‎ ‎(3)中国未来可燃冰大量开发利用可能会对E________(国家)经济带来较大冲击。除可燃冰外,请你再说出一种新能源________。‎ ‎【答案】(1)海南 印度 喜马拉雅 ‎(2)水稻 佛 马六甲 ‎(3)沙特阿拉伯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考点】南亚和东南亚的特点。‎ ‎19.(2018年山东省聊城市)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不仅起着沟通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甫水北调工程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杭大运河路线示意图和徒骇河示意图。‎ 9‎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从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逐级提水沿着京杭运河北上,在山东西部穿过黄河,进入河北。‎ 材料三 聊城市地处35°47′N-37°02′N,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坡度较缓。徒骇河是流经该市的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 ‎(1)大运河自北向南依次贯穿了海河、______、淮河、______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2)大运河自北向南穿过的主要地形区有______、______。‎ ‎(3)我国东部______以南地区,年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我国四类干湿地区中的______地区。‎ ‎(4)由材料二判断,沿京杭运河由黄河至扬州的地势特点是______。‎ ‎(5)据材料三判断:聊城市地处______(温度带);徒骇河的流向是______,流速____________。‎ ‎【答案】(1)黄河 长江 ‎(2)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3)(秦岭)淮河 湿润 ‎(4)北高南低 ‎(5)北(暖)温带 自西南流向东北 缓慢(或平缓)‎ ‎(2)从图中可知,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穿过的主要地形区有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9‎ ‎【点睛】京杭大运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识记其主要作用和流经地区的自然条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