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5.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中考点对点系列专项3说明文阅读——语文
【一】基础知识:
〔一〕说明对象:所谓的说明对象,就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到底要向我们介绍什么,这个被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就是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也有些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极少数需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如:《苏州园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文章根据文题就可以判断出说明的对象。也有根据文章内容判断的,这就要通过阅读全文,概括段意,归纳各部分内容,找出说明对象。《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条理清晰而又生动、富有文采的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对全文的理解我们明确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云和天气的关系。
〔二〕、抓住事物的特征
1、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不止一个,要仔细观察、研究、分析。
2、确定事物特征的方法:
介绍人物,主要抓住人物的“经历特征”尤其是成就、有价值的生活阶段来加以说明。
介绍动物,抓住动物的形状和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
介绍植物,着重说明它的习性和用途。
介绍某种器物,着重说明器物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
介绍建筑物,着重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介绍自然地理知识,着重介绍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地形地貌。
介绍历史名称及事件,着重介绍名称形成的原因,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性质。
〔二〕、提取文本信息
提取文本信息,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从分析标题或关键语句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有些句子直接说出了事物的特征。②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须细心琢磨,从文中加以提炼。
【二】例题解析:
例【一】
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埃塞俄比亚运动员阿贝贝·比基拉光着脚夺得了马拉松冠军,他成为奥运历史上最著名的赤脚大仙,创造了奥运田径史的奇迹。今天,奥运会赛场上再也难觅赤脚大仙的踪影,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制出的新一代跑鞋,使运动员如虎添翼,佳绩连连。
高科技跑鞋首先具有极佳的避震功能,穿着时倍感舒适和安全;它们还具有回输功能,能够释放吸震时候储蓄的能量,使运动员轻松省力;同时它们的附着力强,易于运动员控制身体,保持正确姿势,避免滑倒。
鞋底是跑鞋最重要的部分,
特别是中底。高科技跑鞋的鞋底是由马蹄形的气垫后跟和各
种适应脚的不同部位、不同运动形式的花纹组成。所谓气垫后跟是指在鞋跟中央位置装有一
个气垫,利用气垫吸震并同时吸收能量产生反弹力。这比传统防震后跟仅有吸震功能大大改
进了一步。
早在1991年东京田径世锦赛上,美国运动员刘易斯以9秒86的成绩打破当时的百米世
界纪录时,他脚上的跑鞋就轰动了世界,因为那双鞋只有115克!这双鞋采用轻盈而坚固的陶瓷作为鞋钉材料,陶瓷耐磨并且钉子附近无需任何附粘物,这使鞋的重量得以减轻20克,当时它的售价为十几万美元,可谓价值连城。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美国百米女飞人玛丽安·琼斯的水晶鞋和短跑名将迈克尔·约翰逊的金缕鞋甫一露面就吸引了全世界运动员的目光。这两双鞋都是科研人员花费了3年的时间进行研发的产物。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道黄色闪电刺破雅典奥运会的红色跑道,年轻的中国选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横空出世,跑出12秒91的惊人成绩,不但赢得金牌,而且平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与辉煌战绩相映衬,刘翔也有着自己的秘密武器——“红色魔鞋”。红色魔鞋是刘翔的赞助公司为他参加2004雅典奥运会特别制作的。它是目前为止该公司生产的最轻的一双钉鞋,比巨星迈克尔·约翰逊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夺冠时所穿的116克的金缕鞋还要轻。这双鞋用皮革制成,鞋帮采用了特殊的穿孔设计,足尖处运用了锁定系统。在它绚丽的鞋底里面更是藏着关键技术:轻薄的鞋底使跑鞋更轻,提供了对冲击力的保护;鞋底柔韧的尼龙承拖盘,链接式前掌为运动中的转动提供保护;5根可拆卸式鞋钉,提供更强的抓地力。这双鞋的设计可以使运动员穿着舒适,技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7、3)
1、高科技跑鞋一般要具有哪些特征?
2、刘翔的鞋具有怎样的特点?
手。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是这样的“高科技跑鞋首先具有极佳的避震功能,穿着时倍感舒适和安全;它们还具有回输功能,能够释放吸震时候储蓄的能量,使运动员轻松省力;同时它们的附着力强,易于运动员控制身体,保持正确姿势,避免滑倒。”第二自然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高科技跑鞋首先具有极佳的避震功能,穿着时倍感舒适和安全”。前半句说明科技跑鞋具有避震的功能,后半句说明这种避震功能能给运动员带来的好处。所以新一代跑鞋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避震。第二句话是“它们还具有回输功能,能够释放吸震时候储蓄的能量,使运动员轻松省力”
。这句话的前半句说明新一代跑鞋具有回输功能,后面的话那么具体解释这个功能给运动员带来的帮助。第三句话是“同时它们的附着力强,易于运动员控制身体,保持正确姿势,避免滑倒”。也是前半句说明了新一代跑鞋具有附着力强的特点。后面的话也是具体说明这一功能给运动员带来的帮助。所以新一代跑鞋具有三个特点:【一】避震功能;【二】回输功能;【三】附着力强。
对于刘翔这双鞋的特点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句子,“它是目前为止该公司生产的最轻的一双钉鞋,比巨星迈克尔·约翰逊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夺冠时所穿的116克的金缕鞋还要轻。”“这双鞋用皮革制成,鞋帮采用了特殊的穿孔设计,足尖处运用了锁定系统。”“轻薄的鞋底使跑鞋更轻,提供了对冲击力的保护;鞋底柔韧的尼龙承拖盘,链接式前掌为运动中的转动提供保护;”“5根可拆卸式鞋钉,提供更强的抓地力。”第一句话写刘翔的鞋很轻。第二句话写刘翔跑鞋的足尖有锁定系统。第三句话写这双跑鞋具有保护功能。第四句话说明这双鞋的抓地能力更强。所以刘翔这双跑鞋的特点是轻便,有锁定系统,有保护功能,具有走更强的抓地能力。
例二
“世界屋脊”多宝藏
〔1〕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2〕西藏是一个能源宝库。作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各地太阳能辐射在140—19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自东向西逐渐递增。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哲古镇光伏电站装机130千瓦,是目前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西藏境内河湖密布,流域面积大于200旧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条,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水能资源天然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0%,其中可供开发的有5600多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20%。西藏是全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已查明的地热显示点达600多处,地热总热流量每秒55万千卡。在众多的地热田中,位于藏北当雄县的羊八井地热田最为著名,是世界上大型的地热田之一。羊八井电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地热发电站。
〔3〕西藏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铬、铜、硼、白云母等13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的铬铁矿是我国紧缺的矿种,其储量和开采量都居全国第一位。西藏各类盐湖中的矿产资源高达几十种,仅日喀那么地区的大扎布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就高达数千亿元。
〔4〕西藏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西藏林木树种繁多,其中很多树种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开发价值。西藏的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70%,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5〕“世界屋脊”——西藏,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地!
〔选文有改动〕
1、在文章当中,从总体上说西藏的独特地方是什么?
2、文章从那些地方来说明西藏的与众不同。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说明方法有哪些吗?你们知道每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说明方法。
【一】基础知识
1、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例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作用: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注意: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假设干类别来加以说明。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作用:能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它设立在华盛顿国会山上,1800年4月正式开放。据最近的统计,它藏有7500万件作品,仅合订本大约有1800万册。
作用:一方面让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注意: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例如:地球是很大很大的,但与太阳比较起来,显得太小了。
作用:通过比较,能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明。
注意: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但一定好选大家较为熟悉的事物来作比。
5、打比方:即通过比喻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例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使不熟悉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注意:一定要选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或事理来打比方。
6、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表格、插图、照片等图表来进行说明,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例如:
“水缘志愿者” 最近对某城镇的居民和企业近五年来用水情况作了一个统计,
其结果如下: 某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年用水量统计表
年 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17年
2017年
用水量
34.5
34.0
33.2
33.1
33.05
某企业回水利用率统计表
年 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17年
2017年
利用率
5.3%
5.5%
5.7%
5.9%
6.0%
作用:能让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注意:图表说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表,二是图。选择图表要安排得当,力求图文和谐。
7、下定义:用科学性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严密的规定的说明方法。它在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句。例如: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②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作用: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注意: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比如“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它只是解说、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科学性的语言。
8、作诠释:指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的说明方法。例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作用: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原因等。
注意: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铁是银白色的金属”这句话,如果改为“银白色的金属是铁”就不成立。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下定义,后一句是作诠释。
9、摹状貌:用描写性的语言来描摹事物的状貌。例如: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作用:有助于让说明的对象更形象、具体。
10、引资料。通过引用相关的资料来进行说明。例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作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注意:1〕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2〕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
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例题解析
【迷斯尼导读】
例一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指出以下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2〕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3〕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4〕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5〕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
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
3、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二
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那么代表着山,它表达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表达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那么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指出以下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
2〕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
3〕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
4〕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那么显得古朴而厚重。
5〕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
2、说说“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一句的表达效果。
3、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以下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表达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涵。
4、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
“壮丽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古巴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选文第、第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6、有关部门准备打一那么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那么广告撰写广告词。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字以内。
参考答案: 3、C〔采光效果不属历史文化寓意〕4、“壮丽三峡”真实壮丽;“远古巴渝”:古朴、厚重5、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据、举例子两种。答案例如①列数据,准确地说明了三峡博物馆的建筑规模〔答成“面积”“壮观”“宏伟”也可〕。答案例如②:举例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展厅中有大量天然三峡石。〔说明方法1分表达效果3分〕6、答案例如:三峡博物馆、展现壮丽三峡,传承巴渝文化。三峡博物馆,记录重庆历史、三峡博物馆,触摸重庆历史的殿堂。〔内容与选文相符2分,语言简洁优美2分〕
例三
严密监视海岸线的“千里眼”
阿 碧
①目前、海上的恐怖活动、海盗行为以及走私、非法移民等犯罪活动越来趋猖獗。因此,对于濒海国家来说,完善的海岸监视和防御系统成了海岸线上不可缺少的“眼睛”和耳朵”。高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代海岸监视手段向着高技术、多平台、多手段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海、陆、空等多种海岸监视系统。
②海岸监视雷达是海岸监视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它采用短脉冲的窄波束,配备高增益天线,以提高系统的远距离监视灵敏度和分辨率。美国制造的“衣萨特”雷达的天线孔径长达5.5一7.5米,能承受速度高达每秒约78米的狂风的袭击,可安装在高塔上进行远距离、超远距离监测。海岸监视系统不仅需要能够发现目标的雷达,还需要能从多个船只中识别出真正有用目标的自动识别系统。自动识别系统每分钟可处理2000条信息,每2秒钟更新一次数据。另外,自动识别系统提供的信息很容易添加到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雷达图片上,有效弥补雷达盲区和因干扰或天气原因等造成的信息缺失,扩展了系统的实际覆盖范围。为了使犯罪分子防不胜防,布置在海边的监视系统必须要有很强的机动能力。为此,各国都在积极研制便捷的机动海岸监视系统。
③
海岸监视系统还需要借助水下传感器。水下传感器。可以将需要探测的水下目标与海洋生物或海面反射等干扰物区分开。操作人员综合主动成像声呐和被动成像声呐提供的信息,确定探测目标的性质。
④在所有的海岸线海空监视系统中,最有名的是美国的海军空间监视系统。该系统是由美国海军航天司令部空间监视中心负责操纵的,由3座大功率发射站和6座接收站组成。整个系统可监视4800公里的海岸线,监视范围从海岸线向外延伸达1600公里。
⑤卫星定位也是监测海岸线的一个重要手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导航定位与数字通信基本功能有机结合,通过装配在舰船上的用户终端为舰船导航,同时利用系统特殊的定位装置将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传送至指挥所,通过完成移动目标的动态可视化显示以及指挥指令的发送,实现对海岸移动目标的指挥监控,达到有效地确定非法目标位置的目的。
1、指出以下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海岸监视雷达是海岸监视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它采用短脉冲的窄波束,配备高增益天线,以提高系统的远距离监视灵敏度和分辨率。美国制造的“衣萨特”雷达的天线孔径长达5.5一7.5米,能承受速度高达每秒约78米的狂风的袭击,可安装在高塔上进行远距离、超远距离监测。
2〕对于濒海国家来说,完善的海岸监视和防御系统成了海岸线上不可缺少的“眼睛”和耳朵”。
3〕水下传感器。可以将需要探测的水下目标与海洋生物或海面反射等干扰物区分开。
4〕该系统是由美国海军航天司令部空间监视中心负责操纵的,由3座大功率发射站和6座接收站组成。整个系统可监视4800公里的海岸线,监视范围从海岸线向外延伸达1600公里。
5〕卫星定位也是监测海岸线的一个重要手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导航定位与数字通信基本功能有机结合,通过装配在舰船上的用户终端为舰船导航,同时利用系统特殊的定位装置将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传送至指挥所,通过完成移动目标的动态可视化显示以及指挥指令的发送,实现对海岸移动目标的指挥监控,达到有效地确定非法目标位置的目的。
解析:第4小题是从一个侧面来解释卫星定位的特点、功用等,所以应该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3、说说第②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简述“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监测海岸线的工作过程。
5、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科学研究服务于生活实践”的宗旨?
例四
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是大自然敲响警钟
孙广勇
最近,素来高温炎热的沙特阿拉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在首都利雅得早晚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北部的拉夫哈、泰布克等地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7摄氏度,并出现了当地罕见的霜冻、降雪和树挂等现象。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也下了百年来的第一场雪。在全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左右的科威特,最低气温竟降到零下3摄氏度。
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类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可以是突然的、急剧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公共健康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人类社会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变暖。尽管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全球变暖只是指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并不排除局部地方发生严寒。
“暖冬”曾于2006年入冬后在世界上流行。在北美洲地区,隆冬气温堪比夏季:美国纽约到当年年底前片雪未下,最高气温达22摄氏度;加拿大历来被称为“冰与枫的国度”,但其北部特有的冬季风情日渐消失,以全球最长滑冰场而闻名的丽都河迟迟不结冰……在北半球本应最冷的季节,一些国家的路人却身着短袖,熊不冬眠,候鸟忘记迁徙,植物在冬天发芽,高山滑雪场无雪可滑。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反常的严寒和暖冬,还导致了夏季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岛国消失,南北极地冰川消融。洪涝、大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对人类的生存形成直接威胁。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每年500起左右。受灾人数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68%,1985-1994年间,全球平均每年受灾人口为1.74亿;而1995-2004年间,平均每年受灾人口增至2.54亿。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假设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科学研究说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陷入粮食不足的窘境;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到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参加到保卫自然的战斗中,尽自己的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人民日报》〕
1、指出以下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 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
2) 在北美洲地区,隆冬气温堪比夏季:美国纽约到当年年底前片雪未下,最高气温达22摄氏度;加拿大历来被称为“冰与枫的国度”,但其北部特有的冬季风情日渐消失,以全球最长滑冰场而闻名的丽都河迟迟不结冰……
3) 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每年500起左右。受灾人数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68%,1985-1994年间,全球平均每年受灾人口为1.74亿;而1995-2004年间,平均每年受灾人口增至2.54亿。
4) 科学研究说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陷入粮食不足的窘境;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到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5) 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类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可以是突然的、急剧的。
2、请为“极端天气”下一个定义。
3、请分析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及作用。
〔1〕……科威特,最低气温竟降到零下3摄氏度。
〔2〕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
4、根据文意,说说如果气温上升,会有哪些危害。
5、文章为了说明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及危害,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2、极端天气指的是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 3、〔1〕竟,竟然,出于意料之外,能够准确说明极端天气变化确实让人没有想到。 〔2〕仿佛,好像的意思。说明了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表面上好像相悖。 4、洪水袭击;粮食不足;面临缺水;热浪侵袭;海冰减少。 5、主要是数字说明。通过大量的数据,准确而具体的说明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类造成和将会造成的巨大危害。
例五
我们的家园怎么了
佚 名
①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
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②最新的一项研究说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③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
④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⑤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选自《初中语文读本》〕
1、请找出文中运用了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的语句,并抄写下来。并说一说这种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指出以下各句的说明方法。
〔1〕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
〔3〕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
3、用“∥”标出此文的结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4、第②段“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句中的“极其”能否删去?为什么?
5、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倘假设你是一名环保宣传员,你将给周围的人提出怎样的环保建议?
参考答案:2、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 3、① ② ③∥④∥⑤ 4、不能。他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5、呼吁大家少开车,少使用石油能源,尽量乘坐公交工具,为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作贡献,同时积极种植树木等植被,
爱护森林。
例六
动物跟中的色彩
(1)在正常人的眼中,能看到红的花,绿的树,蓝的天,白的云……人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那么,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眼中的色彩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如我们常见的马、牛、羊、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观看斗牛表演时,斗牛士用红色的斗篷向公牛挑战,人们会以为是红色激怒了它,而实际上是因为斗篷在公牛面前不断地摇晃,使它受到烦扰而发怒,如果换上别的颜色的斗篷,公牛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狗也不能分辨颜色,它看景物就像一张黑白照片。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我们人类的“近亲”猿猴也是色盲,天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灰色生活。田鼠、家鼠、黄鼠、花鼠、松鼠、草原犬等也不能分辨颜色。
(3)值得一提的是斑马,虽然它也是地地道道的色盲,但它却能利用色彩来保护自己。斑马和其他动物混在一起吃草,黑白条纹可以引起诖意,因此在出现危险时,只要领头马一动,所有班马会迅速逃走。当斑马奔跑时,黑白两色条纹的晃动使得捕食动物难以快速测定距离,斑马便可以借机安全选脱。
(4)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色盲,鹿对灰色的识别力最强。长颈鹿能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
(5)鸟类的情况便好多了。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描头鹰等,因为视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认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鸟在高空飞行,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这样它们就能够抓住在高空中飞行的虫子,在树枝上轻轻降落。鸟类的辨色能力也有利于它们寻找配偶。雄鸟常用艳丽的羽毛吸引异性,试想,如果它们感受不到颜色,那雄鸟还有什么魅力呢?
(6)多数水生动物都其有辨色能力。鲈鱼能感知颜色,生物学家用染成红色的幼虫喂它们,待其习惯后,改用红色羊毛喂它们,鲈鱼竟然照吃不误。龙虾、小虾以及爬行动物里的甲鱼、乌龟和蜥蜴等,也都有色的感觉。
(7)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
(8)据悉,蜻蜒对色的视觉感最正确,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蓝色的门窗、帐幔。蚊子能够辨别黄、蓝和黑色,并且偏爱黑色。勤劳的小蜜蜂生活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却是红色盲,红色和黑色在蜜蜂眼里没有什么区别。蜜蜂能分辨青、黄、蓝三种颜色,但橙、黄、绿在它们看来是一样的,它们也搞不清蓝与紫有何不同。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
1、从全文看,文中介绍的几种动物对色的感受能力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到人眼中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的理解:
3、〔1〕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如我们常见的马、牛、羊、狗、猫等。
〔2〕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
〔3〕如描头鹰等,因为视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认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
〔4〕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
4、从文中看,某些过惯夜生活的鸟类为什么不能辨别色彩?
我的理解:
5、以下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我的品析:
【三】明说明顺序和结构
说明文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它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但说明文的结构和顺序并不是变化不定的,而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它的基本规律,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说明文。
【一】基础知识
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总分式〔事物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3、递进式〔事理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等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那么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等。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二】例题解析
例一 蜡烛
停电的夜晚越来越少,精关的工艺蜡烛却渐渐流行起来。光线和阴影在摇曳地做着游戏,令人遐思。蜡烛带给我们的别样温存,也许是任何照明方式都难以取代的。
①蜡烛的发展
原始人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纤维浸透油脂的火把,逐渐的,油脂包裹纤维的蜡烛在很多国家被独立发明出来。显然,蜡烛比火把和油灯更加便携轻巧,而且烛芯可以使它完全直立燃烧。
人类早期制作蜡烛的原料是动物脂肪,5000年前的埃及人把芦苇插在牛羊的脂肪中点燃,这可以算是蜡烛的雏形。后来蜜蜂腹部蜡腺分泌出的蜂蜡、提炼自鲸鱼油脂的鲸蜡、从棕榈树叶和月桂果等植物中提取的蜡油,很快取代了牛羊脂蜡。不过那时民间照明用的多是油灯,只有贵族和皇室才能使得起蜡烛,因为脂蜡是可以食用的,大多还非常有营养,人们可以用它来充饥。
蜡烛真正放下身价是在19世纪。化学家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石蜡,商人们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石蜡蜡烛,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细长白蜡。此后,曾经的“照明贵族”也就变得不那么稀罕了。作为照明方式,蜡烛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可惜好景不长,随后而来的电灯让这种亦真亦幻的光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②
“蜡炬成灰泪始干”,越烧越短的蜡灶究竟去哪了?燃烧时蜡由固态熔化成液态,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灭后又逐渐凝固。在这个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物理变化的过程中,烛芯起着关键作用。
燃烧的烛芯使周围的蜡升温熔化后发生“毛细现象”,蜡液沿着烛芯上升,作为燃料被消耗掉以后,露出更多的烛芯,继续供给燃烧。
“何当共剪西窗烛”看似浪漫,实际是件很麻烦的事。最早用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无法充分燃烧,如果没有及时把炭化的末端剪掉,蜡烛就可能熄灭。直到1820年,一个法国人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辫状烛芯。与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相比,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燃烧时能自然松开,末端完全烧掉,省去了剪烛花的麻烦。
③
被电灯取代的蜡烛,逐渐成了停电时的备用品,但是更多时候它们被用在特殊场合。 在蜡烛发明伊始,它就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基督教徒很早就把蜡烛视为宗教神物。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中,也都有为逝者长燃蜡烛的习俗,点燃的蜡烛象征着不灭的灵魂。
生日宴会上,先许个愿,再一口气吹熄蜡烛,据说能够让你梦想成真。这个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月亮女神生日时,人们在祭坛上供奉蜂蜜蛋糕,插上点燃的蜡烛,比喻月亮撒向人间的轻柔光芒。这个传统后来被用在希腊孩子们的庆生会上,逐渐在许多国家流行开来,沿用至今。
“洞房花烛夜”时,又粗又长的红烛被称为“喜烛”。喜烛从头烧到底,是对新人白头偕老的祝福。
如今,流行的工艺蜡有着各种色彩、形状和香味,它们是在蜡的基础上添加了颜料、精油等辅料。工艺蜡烛优雅的外形被摇曳的烛光衬托着,慢慢挥发出诱人的香味,营造出温馨而浪漫的氛围。现在,帮人减肥或戒烟的各种保健蜡也被发明出来了。看来,蜡烛的传说仍然被书写着,也许会一直延续下去。
1、根据文意,在文中②③处的横线上拟写小标题。
① 蜡烛的发展
②
③
答案:1、②蜡烛的燃烧 ③蜡烛的特殊作用
2、说一说《蜡烛》这篇说明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
解析: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原始人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纤维浸透油脂的火把,逐渐的,油脂包裹纤维的蜡烛在很多国家被独立发明出来。到十九世纪蜡烛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现在已逐渐被电灯取代,现在的蜡烛已向工艺品方向发展。文章是按照蜡烛产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说明的。答案:时间顺序。
3、依据第①部分内容填空
蜡烛的发展历程:
4、第②部分在介绍烛芯的发展变化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根据文意和表格内容提示,填写下面空格。(2分)
使用环境
作 用
①宗教、习俗
被视为神物;点燃的蜡烛象征灵魂不灭
②
③
④日常生活中
营造浪漫气氛;具有保健作用
答案:3、脂蜡(牛羊脂蜡) 石蜡 4、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三根棉线编制成的烛芯的优点。
5、②生日宴会 吹熄蜡烛希望梦想成真(大意对即可) ③洞房花烛夜 祝福新人白头偕老。
例二
①我国明朝的李时珍(1518—1593),是世界上伟大的药学家。他的名著《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那么,先后被译成英、法、俄、德、日、拉丁等10余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这部巨著不仅对医药,而且对生物、矿物和化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的学术见解是高超的,他的分类方法符合现代的科学原那么。该书于1596年问世,比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自然系统》要早一个多世纪。
②李时珍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固然由于他批判地总结了前人的成果,“搜罗百氏”,旁征博引,参考八百余家;更主要的,还在于他忠心为百姓服务的精神。他认识到这项工作对百姓有利,因而用了近30年的时间,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在写作过程中,他不辞辛苦,深入实际,“访采四方”,先后到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收集标本与药材。他治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例如,为了证实前人所说“穿山甲诱蚁而食”,便亲自动手,解剖穿山甲,结论是:“腹内脏腑俱全,而胃独大,常吐舌,诱蚁食之,曾剖其胃,约蚁升许也。”
③李时珍写《蕲蛇传》,也是一个有益的故事。他父亲李言闻,研究了蕲州的特产艾叶,写成了《蕲艾传》,他读后很受启发,便决心写一本《蕲蛇传》。开始他只是从蛇贩子那里观察白花蛇,有人告诉他,这不是真正的蕲州蛇,真蕲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人被咬后会迅速致死,是当时皇帝指定进贡的制药珍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时珍不顾危险,几次爬上龙峰山去观察蕲蛇,目睹了它吃石南藤及被捕情形,
了解了它的形体与习性上的特点,终于写出了很有特色的《蕲蛇传》。李时珍很重视这种研究方法,认为这样可以“一一采视,颇得其真”。 (作者:王梓坤选自《科学发现纵横谈》,有删改)
1、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答案:李时针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说一说这篇说明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
3、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4、请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这部巨著不仅对医药,而且对生物、矿物和化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2)李时珍不顾危险,……终于写出了很有特色的《蕲蛇传》。
5、解释第③段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含义,并说说它表达了李时珍的什么精神?
答案:3、作比较、列数字。4、(1)突出了《本草纲目》的影响之广,贡献之大。突出了李时珍完成《蕲蛇传》的艰辛过程。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指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或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1分)表现了李时珍科学求实、献身事业的精神(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
例三
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长宽之比为9:5,寓意为九五之尊。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檐角有10个走兽(分别为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大约从14世纪明代起,重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
1、说一说这篇说明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
解析: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这段文字围绕太和殿的位置关系来介绍。答案:空间顺序。
例四
强热带风暴危害有多大
① 热带气旋是一种低气压天气系统,通常形成于离赤道平均5 纬度外的热带地区海面上, 它是一个由云、风和雷暴组成的巨型的旋转系统。 热带气旋可以被视为由地球的自转和引力支持的一个巨型的“热力发电机”, 它的能量来自水蒸气冷却凝固时放出的潜热。
②国际气象界以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定其强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 级〔10 . 8 ——17 .1 来/秒〕的被称为热带低压,中心附近风力8 ——9 级〔17 . 2 一24 . 4 米/秒〕的被称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 ——11 级〔24 . 5 ——32 . 6 米/秒〕的被称为强热带风暴,而中心附近风力12 级以上〔大于等于32 . 7 米/秒〕的那么被称为台风或飓风。
③ 要分析强热带风暴的形成原因,就要研究热带气旋形成的条件。首先是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这是热带气旋产生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洋面水温不低于26 . 5 摄氏度,且暖水层必须有60 米左右的厚度。之所以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后期发生,是因为海水温度在这个时候最高。通常9 月是热带气旋最活跃的月份,5 月那么是最不活跃的月份。而缅甸此次在5 月发生强热带风暴,有专家认为,不排除全球变暖因素的影响。此外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所以热带气旋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 个纬度以上。在强热带气旋形成之前,预先还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而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它促使热带气旋这部大机器运转。最后,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加能量。
④ 强热带风暴的风力足以损坏甚至摧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特别是在建筑物没有被加固的地区,破坏更大。强热带风暴带来的大风及气压造成的水面上升可以淹没沿海地区,这种风暴潮往往是热带气旋各种破坏之中夺去生命最多的。
⑤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强热于风暴灾害的影响,人们积极展开防灾减灾工作。首先是监测预报。由于热带气旋登陆后造成的危害最大,所以预报其登陆,就十分关键。通过卫星云图和气象雷达获取的图像和数据,能够预侧热带气旋的路径。不过,由于气象学界对影响热带气旋发展的因素仍未全面了解,预测难以做到万无一失。据称,此次影响缅甸的强热带风暴的运行路径就发生了异常,结果给缅甸来了个措手不及。还有就是要做好防范措施。例如船只回港进风,对房屋进行加固,必要时疏散人群等等。此外也有国家曾经尝试主动干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府曾尝试以碘化银使热带气旋螺旋云带的水分过度冷却的方式,人工减弱热带气旋。但是由于被人工减弱的风暴有太大的不确定性,有时会改变路径,并迅速恢复能量。,所以这项工作并没有普遍开展。更重要的是,作为大自然自我调节的一个工具,热带气旋能为干旱地区带来重要的降水。并且可维持全球热量和动能分布平衡,所以专家认为最大限度降低其破坏性的最好办法仍是顺其自然,做好防范。
〔选自2017 年5 月9 日《 环球时报》有删改〕
根据第③ 段内容,填出形成热带气旋的条件。
① 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
②
③
④
答案:② 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 ③ 弱的热带涡旋的存在 ④ 在弱低压上
方,高低空之间风向风速差别小
2、说一说这篇说明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第① 段中“热力发动机”是指
4、第② 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5、目前世界上主要从哪几个方面预防热带风暴?
6、以下各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因为赤道上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所以很容易产生热带风暴。
B、缅甸今年5 月份遭受了强热带风暴袭击,主要是由于全球变暖因素所致。
C、强热带风暴可以带动水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造成极大危害。
D、科学发达了,人类一定会彻底消灭热带风暴,使人类不再受到它的危害。
答案:3、 由云、风和雷暴组成的旋转系统。4、分类别、列数字、清晰具体地说明了热带气旋的种类。5、监侧预报 做好防范 主动干预 6、C
例五 “烫手”的电子废弃物
〔1〕在高科技电子信息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电子废弃物也对各国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
②随着电子产品消费日增,产品生命周期日减,电子废弃物的产量逐渐增加,且增长速度逐年加大。我国作为电子电器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国内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总量达820多万吨,据估算,到2017年,我国城镇部分电子电器产品报废总重将达到13亿台。电子废弃物,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全新挑战。
③电子电器产品种类繁多,材料各异,电子废弃物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千差万别。一台个人电脑就含有700多种化学原料,几十种金属、有机物。其中显示器含有铅、汞、聚氯乙稀塑料和溴化阻燃剂等物质,机箱和磁盘驱动器中含有铬、汞等元素,印刷电路板含有铜和溴化阻燃剂,开关和位置传感器中含有汞、砷等物质。
④电子废弃物中含有的汞、铅等金属元素和塑料、橡胶等化学物质,多为有毒有害物质及环境难降解物质。汞可以破坏中枢系统,影响肾脏功能及胎儿发育;铅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影响肾脏功能,干扰血红素合成。如果对电子废弃物处理不妥当,将其直接填埋或焚烧,会对土壤、水体、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其污染是长期的。一粒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一号电池能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农用价值,并造成永久性公害。
⑤电子废弃物的粗放式处理,还有可能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形成一条危害人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的污染链。电子废弃物处理排放的铅、汞等重金属和二恶英、多氯联苯等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等途径有可能导致周边地区的农产品和海产品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升高,即所谓的“化学定时炸弹”。这些高风险区可能作为新的污染源在适当条件下像定时炸弹一样重新向环境释放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造成突发环境事件,从而影响周围低污染或未受污染的环境和食物链。
⑥电子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可供回收利用的物资,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塑料以及一些能再利用的零部件等。有资料说明,电子产品化学组成中,
金属、橡胶塑料及玻璃材料约占90%以上。以电脑印刷电路板为例,其中含有铜、铝、镍等普通金属及金、银等贵重金属。广东贵屿每年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塑料在15万吨以上,回收金、银、铝等金属20多万吨。电子废弃物中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值得关注。
⑦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化的问题,我国的形势尤其不容乐观。处理好“烫手”的电子废弃物问题,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全文看,电子废弃物的特性表达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述。
答案:〔1〕化学物质千差万别;〔2〕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及环境难降解物质;〔3〕含有大量的可供回收利用的物资。
2、说一说这篇说明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请指出第④节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据估算,到2017年,我国城镇部分电子电器产品报废总重将达到13亿台。说一说这句话中“据估算”的表达效果?
5、生活中,电子废弃物还有哪些?请就如何处理电子废弃物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3、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具体突出地说明电子废弃物处理不当,将造成长期的、严重的污染。4、“据估算”表示我们在不知道准确情况时的一种估计,到2017年,我们也不能很清楚知道我们城镇电子产品报废的准确数量,所以我们只能进行估计,这更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例:废旧电视、废旧手机等。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建议统一的回收处理体系;提高处理技术水平等。
【四】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基础知识
1、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
如上一节所说,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同理,因为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实用性而要求其说明的语言务必做到“准确”二字。所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特点、用法、功能、效果、规律、原因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主要指在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时,能确切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0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说明文语言的两种风格——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当然,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所以,说明文的语言便可分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风格。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作者在这里便使用了通俗的语言,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了物候现象。
【二】考试题型及对策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假设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表达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表达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比如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类型6】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
对策: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三】例题解析
例一
①你只要站在海边,瞭望浩瀚无际的大海,欣赏那惊涛拍岸的奇观,就会感受到海浪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海浪可轻而易举地把十几吨重的巨石抛向20米的高空;也能将万吨海轮突然甩到岸上。海浪对海岸的冲击力每平方米高达20~30吨,大的甚至可达60吨。
②在广阔的海洋里,海浪是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就成因而言,在远洋形成并传递过来的波,称为“涌”;由风直接引起的波,称为“风浪”。习惯上统称波浪。
③据海洋学家计算,每平方千米海面上的滚滚波涛大约蕴藏着20
万千瓦的能量。地球上海洋总面积达3.6亿平方千米,其蕴藏的波浪能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并不是所有海面上的波浪都能开发利用,据估算,全世界可供利用的波浪能约为100亿千瓦。
④1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利用波浪发电。最早的实验是在1810年由法国人波拉舍切夫在波尔多市进行的,距今已有190年,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实用的小型波浪发电装置才问世,主要用来给灯塔、航标灯等设施供电。80年代初期,各种波浪发电的设计方案纷纷应运而生。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海面上的波浪是因刮风而引起的。海水表面做上下运动,海洋中的水分子是做圆周运动,在岸边的水分子其运动轨迹为椭圆形,海底的海水也都这样运动着。
⑦岸波由于水浅而破碎,能量消失。此外,鉴于波浪有“涌”和“风浪”之分,所以,波浪发电的输出功率会出现波动。
⑧波浪能的这些特点,对于研制发电装置的专家、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启发。设计师们主要在“上下运动”方面做文章。
⑨1978年8月,一艘80米长的驳船驶向日本某海面,到达一个水浅浪高的预定地点后抛锚系留。随着波浪上下起伏,驳船上安装的11台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源源不断地发出电力,并通过电缆将电力输送到附近的岸上。这艘驳船叫“海明”号,正在那里进行波浪发电试验,发电量最大时可达到2000千瓦。据说,这是世界上利用波浪发电首次实用化。这次试验是日、英、美联合进行的波浪发电试验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⑩在各种波浪发电装置中,上述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被认为是当前比较实用的装置。它就像一个放倒的打气筒,当它处在浪谷时,空气活塞室的体积增大,里面的气压低于外面,于是,外面的空气就冲开阀门,通过导叶片,推动空气涡轮机的叶轮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出电来;当它处在浪峰时,空气活塞室的体积变小,里面的气压高于外面,这时,里面的空气就冲出阀门,通过导向叶片,从而推动空气涡轮机的叶轮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这种装置结构简单,效率较高,还能削减波高一半以上,可取代部分造价昂贵的消波堤。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英、美等国就积极研制功率在5000千瓦以上,甚至高达5万千瓦级的大型波浪发电装置。
⑾英国国立工程研究所〔NEL〕进行了与日本“海明”号相同的空气透平方式和波浪动力吸收方式的研究;但“海明”号船是将机组竖立在船上,直插于波浪之中,而NEL方式像防波堤那样与波浪成直角放置。用NEL方式可吸收波浪能的70%。
1、指出下边语句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
1〕你只要站在海边,瞭望浩瀚无际的大海,欣赏那惊涛拍岸的奇观,就会感受到海浪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海浪可轻而易举地把十几吨重的巨石抛向20米的高空;也能将万吨海轮突然甩到岸上。
2〕海面上的波浪是因刮风而引起的。海水表面做上下运动,海洋中的水分子是做圆周运动,在岸边的水分子其运动轨迹为椭圆形,海底的海水也都这样运动着。
3〕在各种波浪发电装置中,上述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被认为是当前比较实用的装置。它就像一个放倒的打气筒,当它处在浪谷时,空气活塞室的体积增大,里面的气压低于外面,于是,外面的空气就冲开阀门,通过导叶片,推动空气涡轮机的叶轮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出电来;当它处在浪峰时,空气活塞室的体积变小,里面的气压高于外面,这时,里面的空气就冲出阀门,通过导向叶片,从而推动空气涡轮机的叶轮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4〕英国国立工程研究所〔NEL〕
进行了与日本“海明”号相同的空气透平方式和波浪动力吸收方式的研究;但“海明”号船是将机组竖立在船上,直插于波浪之中,而NEL方式像防波堤那样与波浪成直角放置。用NEL方式可吸收波浪能的70%。
2、句子“据海洋学家计算,每平方千米海面上的滚滚波涛大约蕴藏着20万千瓦的能量。”中的“大约”一词可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解析:此题属于上文“考试方式与对策”中的“【类型3】”,即“表限制性的词语能否删去”之题型,这种题我们解答时,分四步来答〔见“对策”〕。
参考答案:不能删,因为“大约”一词是表估计,假设删了,那么句意变成“据海洋学家计算,每平方千米海面上的滚滚波涛蕴藏着20万千瓦的能量。”,而实际上,这种计算是难以精确的,是有误差的,所以,用上“大约”恰恰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全文所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①一③段主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各段那么主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段中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在第⑤段的横线上填入一句能衔接④、⑥两段的过渡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⑧段“波浪能的这些特点”中的“这些特点”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⑨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旨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3、利用波浪发电海浪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历史和现状。 4、具体、清楚而又形象地说明海浪所蕴藏的能量之巨大。 5、要了解波浪发电装置的原因,必然先了解波浪能的特点。 6、海面上的波浪,在海水表面做上下运动,海洋中的水分子是做周围运动,岸边的水分子运动轨迹是椭圆;岸波能量易消失,波浪输出功率有波动。 7、举例子列数字波浪发电被人利用而走向实用化。
例二
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
①史载:L933年2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5级地震,顷刻间,叠溪四周峰塌坡裂,岷江三处水流受阻,水位疾升300余米,形成11个海子。其后,一个海子突然决口,沿岸村寨全被吞噬。这里的“海子”就是堰塞湖。
②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Qì)
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藏东南峡谷地区八宿县的然乌错(“错”,藏语“湖”的意思)是暴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堰塞湖,波密县的古乡错是冰川泥石流堵塞而形成的堰塞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都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熔岩堰塞湖。最新的堰塞湖那么是2017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
③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就是由许多堰塞湖所构成的,这种地质地貌也是历史上的无数次地震自然形成的。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给人类带来了婀娜多姿的自然美景,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而不稳定的堰塞湖那么后患无穷。这是因为堰塞湖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水深几乎都在百米以上,加之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一旦崩塌,高悬的湖水就会奔腾而下,不要说洪水会将下游淹没,就是在水流到达之前的空气压缩波就足以将所有的建筑物摧毁。
④历史上很多堰塞湖形成后是要溃决的。堰塞湖的溃坝分为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决、逐步溃决三种。相对来说,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而逐步溃决危险性最小。因此,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非常重要。如果堆积体以石灰岩为主那么相对比较稳定,而以松散土为主相对容易溃决。只有在第一时间去堰塞湖现场,才能较准确地了解堆积体的情况,但往往产生堰塞湖的地方都是徒步难以到达现场的。运用我国开发的三维电子江河与遥感等先进技术,对堰塞湖形成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大体测定堆积体的体积、水体体积、汇流面积、可能溃坝的最大洪量及影响范围等。在此基础上,实施控制性泄洪。另外,在排险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利用遥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和预警,开展堰塞湖风险评估分析,预测堰塞湖渍决时间及泛滥范围,从而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根据《光明日报》、“中国百科”、“世界科技报道”等相关内容编写)
1、指出下边语句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
1〕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Qì)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
2〕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给人类带来了婀娜多姿的自然美景,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
3〕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就是由许多堰塞湖所构成的,这种地质地貌也是历史上的无数次地震自然形成的。
4〕因此,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非常重要。如果堆积体以石灰岩为主那么相对比较稳定,而以松散土为主相对容易溃决。
2、体会“一旦崩塌,高悬的湖水就会奔腾而下,不要说洪水会将下游淹没,就是在水流到达之前的空气压缩波就足以将所有的建筑物摧毁。”中“不要说……就是……就”这一关联词的作用。
3、第①段表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和第③段都举了堰塞湖的例子,请分别说说两处举例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说“不稳定的堰塞湖那么后患无穷”,联系下文,具体说说这种“不稳定”表达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说出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大体”一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3、引出说明对象,形象说明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或“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第②段举例在丁-说明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和类型,第③段举例在于说明“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同时引出下文,说明不稳定的堰塞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5、“不稳定”表达在: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堆积体以松散士为主的堰塞湖相对容易溃决。 6、“大体”这里是大致、大概的意思,说明通过遥感技术、对比分析测定的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或“不十分精确”)。
例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的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较之其他新能源,风电优势更加明显:它蕴藏量大,超过所有油、气、煤的储藏量;理论上仅1%的风能就能满足人类能源需求。
②在江苏沿海,从南通向北直到连云港,有连绵数百公里的滩涂,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这里常年风速保持在每秒7-8米,正是绝佳的风电场。
③这一带可建超过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堪称“海上三峡”,却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而1个三峡的投资,可以建2-3个三峡规模的风电场。而且风力是一种洁净的自然资源,没有火力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
④虽然前景如此诱人,但是风能却并非竖起风车就等着发电。因为它有两个世界性的“拦路虎”:一是,风电之于火电,由于电压、频率波动性大,因而大规模并入常规电,会危害常规电;二是,风力机结构复杂,风电价格远高于煤电,我国风电设备单位功率的费用是煤电的两倍以上,电公司很难接受或根本不愿意购买风电,
有人据此将风电比喻为“垃圾电”。
⑤有专家经过10年研究发现,风电对于某些工业生产,特别是有色冶金、氯碱等高耗能产业,如能直接非并利用,会像黄金一样宝贵。不但减少或完全消除对电的危害,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非并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电解铝生产来说,每吨铝的耗电量是惊人的1.5万千瓦时,如果风电专门供应大型铝厂,巨大的电能就被“置换”出去,风能也因此获得了普惠社会的方式。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有很强的挑战性,如果能够成功,中国的风电技术将领先世界。
⑥目前,非并技术已经基本攻克,下一步就是在江苏省内找一个试点。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1、指出下边语句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
1〕虽然前景如此诱人,但是风能却并非竖起风车就等着发电。因为它有两个世界性的“拦路虎”。
2〕这一带可建超过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堪称“海上三峡”,却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
3〕通过非并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
4〕一是,风电之于火电,由于电压、频率波动性大,因而大规模并入常规电,会危害常规电。
5〕二是,风力机结构复杂,风电价格远高于煤电,我国风电设备单位功率的费用是煤电的两倍以上,电公司很难接受或根本不愿意购买风电,有人据此将风电比喻为“垃圾电”。
解析:第1、3、5小题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生动形象,属生动说明。
答案:1〕生动说明2〕平实说明3〕生动说明4〕平实说明5〕生动说明
2、体会一下“目前,非并技术已经基本攻克,下一步就是在江苏省内找一个试点。”一句中“基本”一词能删掉吗?为什么?
解析:“基本”一词不能删掉。因为“基本”是一个表范围的副词,假设去掉了,那么表示“并非技术”已经攻克,这与事实不相符。而用上“基本”一词就更能准确在说明意思,同时,也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4、第②段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4分〕
5、结合语境,说说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通过非并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
②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参考答案:
3、风能将成就江苏沿海成为“海上三峡”〔或“江苏沿海风能利用前景诱人〕4、因为这里蕴藏着巨大的风力资源,一旦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5、①“黄金电“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而形象地说明非并技术将使风电产生巨大的效益,变得像黄金一样宝贵。②“一旦“
表示时间的不确定,说明非并技术还在试点阶段,将来有可能成为现实。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四
哈欠声声 益处多多
当你疲惫不堪或者睡意向你袭来时,你会不由自主地作出以下动作: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科学家曾用超声成像技术探测胎儿的神秘世界,发现怀孕12周的胎儿就会打哈欠了。
生物学家研究打哈欠,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睡意与睡醒等因素的刺激时,体内导致打哈欠的相关分子就会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如果你感觉某种场合或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紧咬牙关来抑制。不过,打哈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不过六秒钟左右,其生理上的作用却是很显著的。在这期间,打哈欠使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研究人员对一些志愿者进行测试,发现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感情,很容易博得别人好感。
至于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科学家认为这与大笑、打喷嚏时流泪的原理完全一样。人眼睛里的泪腺分泌眼泪,眼泪通过鼻泪管排出,故而平时人是不会流泪的。但在打哈欠时,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阻挡了鼻泪管排泄泪水,泪水流不下去,便积在眼睛里,人就变得眼泪汪汪的。
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志模仿”。
哈欠的“传染性”,可以帮助失眠者度过睡眠关。有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头像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进入梦乡。
打哈欠看上去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随之收缩,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高大脑活力,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不过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一且经常不由自主地频繁打哈欠,就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大意,因为这可能是脑梗塞即将降临的信号。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的现象。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
(选自《爱情婚姻家庭》2017.8)
1、指出下边语句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
1〕当一个人受到劳累、睡意与睡醒等因素的刺激时,体内导致打哈欠的相关分子就会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2〕研究人员对一些志愿者进行测试,发现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
容易动感情,很容易博得别人好感。
3〕人眼睛里的泪腺分泌眼泪,眼泪通过鼻泪管排出,故而平时人是不会流泪的。但在打哈欠时,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阻挡了鼻泪管排泄泪水,泪水流不下去,便积在眼睛里,人就变得眼泪汪汪的。
4〕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
2、试分析“不过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一且经常不由自主地频繁打哈欠,就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大意,因为这可能是脑梗塞即将降临的信号。”一句中“这”指代什么内容?起什么作用?
3、请用作诠释的方法说说哈欠是怎样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打哈欠对人体有什么益处?【学&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的现象。”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为这可能是脑梗塞即将降临的信号”一句中加着重号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3、打哈欠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当一个人受到劳累、睡意与睡醒等因素的刺激时,体内导致打哈欠的相关分子就会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4、(1)使人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得到很好的休息。(2)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3)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高大脑活力。(4)可作脑梗塞等疾病发作的信号。5、举例子和列数字。通过举例子,说明了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一旦频繁地打哈欠,就应及时向医生求助;通过列数字,说明中老年人频繁打哈欠很可能是脑梗塞即将降临的信号。6、不能。“可能”一词说明这只是一种推测,如果把它去掉,就变成肯定语气,语言就不准确了。
【五】说明文中的古诗、传说、俗语、故事等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在说明文中也常常会用到这种手法,在考试中常从这个角度出题。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的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丰富文章的内容,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读来耐人寻味,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等等。
【一】例题解析
沙漠里奇怪的现象
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法显著《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 ……
解析:《沙漠里奇怪的现象》是一篇运用自然科学道理解释说明沙漠里几种奇怪现象的科学小品。 作者首先提到沙漠恶鬼和热风现象,将自己要解说的对象引出。作者没有一般地提出问题,而是借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的文章做引子,说明对这种奇怪现象的困惑由来已久。可是文章没有紧接着对这些奇怪现象作科学说明,却说解放以后人们并没有遇到“鬼怪离奇的东西”,用了二个疑问句“这是什么缘故呢?”“沙漠里真有魔鬼吗?”使原有的困惑更加扑朔迷离,读者更急于想知道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是开头三小节的内容。下面两小节那么是文章的主体,具体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
在解释“魔鬼的海”和“鸣沙”两种奇怪现象时,作者采用了两种解释方法,首先引述法国科学家孟奇的故事,解释了“魔鬼的海”即“海市蜃楼”成像的科学原理。接着以他的亲身经历对沙漠中“声音作怪”的“鸣沙”现象作出简要说明。这种引用真人故事、亲身经历的方法,使对现象的解释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更加切近真实,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观点,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的信念。
六、信息的提取与整合
【一】基础知识:
信息提取题型分类
1、分析题目的含义如:
2017年山东青岛说明文阅读《植物预测术》第一题: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
答案:有些植物具有预测地震等灾害及预测天气变化的功能。
2、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
2017年浙江湖州中考说明文阅读《怪风揭秘》中根据文中第③段内容,给“焚风”下一个定义。
答案:焚风是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是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热而干燥的风。
《走向3D时代》中阅读第②段,用简单的语言给3D下个定义。
答案:3D是人的左眼和人的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到的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图像。
3、从几句话或一个段落中提取概括信息:如《病毒全接触》中:计算机病毒有哪些特点?根据第二段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有独特的复制能力,有破坏性。
4、从几个段落或全篇中提取概括信息
如:用最简明的语言说出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的三点理由。答案:不能降解和再生;处理方法有限;造成环境污染。
〔二〕、例题解析
例一:速读下文,找出表达关键信息的语句。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目前由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它们在距离地面大约12000英里高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每颗卫星都不断地向地面发出表示时间和位置的信号。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接收器随时都可以收到4个以上卫星的信号。任何有接收手段的人利用这些信号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行进速度。
例二:阅读下文,找出文段的关键句。
皮肤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而面部皮肤的状态又是衡量皮肤衰老的重要标志。珍珠对皮肤的保健及营养有显著的功效。它所含有的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可以被人体表皮细胞所吸收,从而增强表皮细胞的活力,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选用纯珍珠精工研制成极细粉末,配合高级脂肪醇等各种原料精制而成的各种珍珠膏对皮肤有滋润、防裂、防干燥粗糙的作用,能消除职业演员由于化妆而产生的皮肤过敏,具体保持皮肤细腻的独特功能。
例三:给“光化学烟雾”下定义。
汽车和某些工厂都会排出许多废气,里边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这些有害气体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于是产生了浅蓝色的烟雾。科学家管这种烟雾叫“光化学烟雾”,是一种严重的大气污染。20世纪50年代的洛杉矶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有一千多吨有害气体排入大气。
解析:①找出主干句:浅蓝色的烟雾叫“光化学烟雾”;②找出所有特性:A.汽车和工厂排出废气中含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原始材料〕;B.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形成条件〕C.有害气体〔性质〕。将②排列后插入①即得到:汽车、工厂排出废气中的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浅蓝色有害烟雾,叫光化学烟雾。
例四: 物种灭绝
谢小军
①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正处于地质史上又一次大灭绝的时期。世界上11%的鸟类已经踪影全无,非洲一些地方的类人猿减少了50%,亚洲40%的动物和植物将很快消失,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海龟也将与我们永别。
②这仅仅是本次物种灭绝的冰山一角。科学家估计可能每20分钟就有一个物种灭绝,也就是说一年可能会有27000个物种灭绝,而其中很多物种也许人类还闻所未闻便永远地消失了。
③自然灾害是地质史上前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却是由人类所驱动的。
④过度地垦荒伐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据统计,目前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已被开垦,54个国家90%的森林已经消失。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这相当于每小时有六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的雨林在消失。
⑤大肆地狩猎、捕捞是物种灭绝的又一原因。美洲野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有3000万头,由于不断捕猎,到1890年只剩下了750头;蓝鲸最初有30万头,大肆捕杀使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只剩下了几千头。联合国声称由于过度捕捞,目前海洋中最主要的17种鱼类已有15种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⑥稀有物种的国际贸易对物种灭绝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巨大的利益驱使一些盗猎的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如象牙贸易虽在1990年就被国际社会明令禁止,但时至今日每年仍有4000头大象遭到猎杀。
⑦环境污染对物种生存而言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重金属、阻燃剂、合成激素、杀虫剂等到处散播,无处不在;污水、酸雨、放射性废物、油污等正在不断蹂躏着生态系统。
⑧可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性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面对当前的物种大灭绝,人类如果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机,还不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今天的物种灭绝就会拉开明日人类终结的帷幕!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点的“又一次”具体指第几次?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
3、人类的哪四种不理性行为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解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信息截取能力、提取能力和表述能力。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要通读全文,审视题干,确定区域,表述全面。依据题干走进文本,通过“可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性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几句,判断出上文写的是人类生活中的不理性行为。“又一原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中“又”“也”关联词语也提示我们信息提取的锁定范围,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将目标锁定为④—⑦段中心句的关键短语,这样我们就从原文中提取出了人类的四种不理性行为:从看分答题的角度判断出此题答案为:〔1〕过度地垦荒伐木;〔2〕大肆地狩猎、捕捞;〔3〕环境污染;〔4〕稀有物种的国际贸易。另外表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间接性和连贯性。
4、第⑧段画线句的意思是 。这句语预示了人类如果任由物种灭绝持续下去的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1、第六次 2、列数字 作比较 4、现在的物种灭绝就是将来人类灭亡的开始
例五: 怪风揭秘
邓万祥
(1)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2)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
(3)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当受阻气流上升到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太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在怪风家族里,还有一种叫"布拉风"的风,这种风具有飓风力量而且无比寒冷。经研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更高,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约10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枉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问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
(5)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至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救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6)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7)怪风家族里的一些“微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一个晴朗的夏夜,一座70米高的铁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了。当时除了阵阵微风外,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人们不知道铁塔为何而塌。后来,人们才发现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会形成一个个小旋涡,这旋涡会产生一种使物体左右摇摆的力,从而危及建筑物。建筑物的设计师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微风的破坏力,那座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
(8)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比如,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作物和果树,便可利用焚风带来的热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当地也可种植一些原本要栽在南方的植物。同时,作物和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
(选自《生命与灾害》2017年第1期有删改)
1、阅读文章(3)-(5)段,请用短语完成填空。
作者都是从怪风名称、 、 、
这四个方面对焚风、布拉风、台风进行揭秘的。
2、根据文中第(3)段内容,给“焚风”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3、结合语境,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②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参考答案
1、怪风特点、形成原因、怪风危害(意思对即可)。3、 ①“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怪风都可以为人类造福,这表达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②“轻而易举”形容做事很容易,在文中是指龙卷风把11万吨重的储油罐抛到120米以外很容易,突出了龙卷风威力之大、表达了语言的牛动形象。
七、重点句〔关键句、信息句、中心句〕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阅读说明文,特别要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什么是关键语句呢?就是指能提示文章的主旨、集中表达段落及文章的中心的句子。有些关键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给阅读带来了一些障碍,所以,对理解关键句的方法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探讨,为阅读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知识
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说明类的文章亦是如此。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依据“句不离篇”的原那么,其实就是考查对文章内容或者主旨的理解。1、抓住能表达主旨的中心句2、品读能表达内容的概括句3、连缀能表达思路的标示句。
关键句的把握与理解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解答这种方法与技能,相信在语文复习中会事半功倍。具体来说,除了上面的几种句子之外,还可注意下面的方式:
1、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说明文首段,首句那么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2、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表达句中抓住中心句。
3、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
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北京中考《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一文中“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有外在的事物对地球的威胁转入人类对自己的威胁。
4、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5、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故宫博物院》最后一句话:“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对故宫博物院建组的伟大的赞叹,也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爱和钦佩。当然,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6、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苏州园林》文中的“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苏州园林的美是妙不可言的。
7、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最后一段中的“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作者直抒胸臆,懂得大自然的语言的好处。
8、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
9、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运用拟人手法。“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将大地说成“苏醒”赋予其人的特征,生动有趣,引人注意。
10、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向沙漠进军》末段的尾句“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说辞恳切,说服力强,表达了作者对沙漠治理可以治理好的信心。
〔三〕例题解析
例一
向低碳经济迈进
任勇
低碳经济最初是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白皮书中提出来的。经过2005年在英国召开的由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向低碳经济迈进”的高层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概念很快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低碳经济,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小、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或模式。就像“知识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中的较高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循环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循环利用一样,“低碳”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又一个新的要求。
从欧美国家的实践看,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有四:一是调整经济结构,降低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产业的比例,改变生产模式;二是改变生活方式,建立资源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三是开发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比例,改变能源结构,并清洁使用化石能源;四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其中,
新能源开发和提高能效是重点。在这一重点中,技术创新是重中之重,即研发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包括四大领域: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太阳能、风力、水力、生物质能、海洋温差、潮汐、海浪、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及其电力转换技术;能源效率技术;碳捕获技术等。
推动低碳技术发展的关键政策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激励与约束手段,如提高化石能源价格、征收碳税、建立碳交易市场等。欧盟计划到2017年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12%,2020年进一步提高到20%。英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达20%的目标。自2001年以来,美国已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发方面投入了近100亿美元。目前,全球有50多家机构,围绕低碳产业开发,投资已达到了13万亿美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预测,未来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到2030年预计超过20万亿美元。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将形成以能源环境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国际发展实力的竞争浪潮。谁在能源环境技术创新中领先,谁就将主宰绿色发展的潮流,谁就是未来世界的最大赢家。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创新型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新的战略政策与实践,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目前需要高度重视的是,一方面要将低碳经济的要求主动融入现有相关政策与实践当中去,发挥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对策的协同增效功能,助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另一方面,要特别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工作,切实加大投入,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引进、吸收、转化与自主研发相结合,至少要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并力争处于领先之列。
1、“低碳经济,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小、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或模式。”请说一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关键句是指能提示文章的主旨、集中表达段落及文章的中心的句子。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2、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此类句子主要是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主要抓住文章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低碳经济,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小、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或模式。”这句话告诉我们“低碳经济”的定义,它也是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像“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谁就是未来世界的最大赢家。”这一句里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态度,可直接看出作者的褒扬贬抑。
2、“推动低碳技术发展的关键政策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激励与约束手段。”说一说这句话的作用?
解析: 这句话是这一段内容的概括句,把推动低碳技术发展的关键政策表达了出来,这一段基本是围绕这一点展开。文章中心句的呈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时它开门见山于文首,下文就需要围绕它展开表达或议论,为其穿上厚实的大衣;有时它卒章显志于文尾,前文就需要层层蓄势,处处铺垫,以见水到渠成。不管是哪种结构,段意却是集中的,而段落之中也可能包含着意蕴集中的概括句,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贯通前后,加以品读。
1、结合全文,你认为“低碳”指什么?
2、阅读全文,你认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什么?
3、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实施低碳生活?试想两种方法。
4、你认为我国如何应对低碳经济的契机?
参考答案1、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2
、新能源开发和提高能效是重点。在这一重点中,技术创新是重中之重,即研发低碳技术。3、例如:多步行,少坐车;节约用水、用电
4、融入现有的政策和实践中,制定有利的政策,加大科研力度,积极转化科研成果。
例二
探寻眼泪的奥秘
刘东梅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中国“飞人”刘翔,因伤病不得不退出北京奥运会时,眼含伤心之泪。可见,哭是由悲伤引起的。
哭既是感情行为,又是社会行为。当人们交往时出于某种需要,或道德规范的要求,会在适当的场合哭。小孩向父母撒娇、恋人之间的要挟,往往会掷出眼泪这一磅炸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美洲印第安的卡瓦族中的女人为死去的哥哥送葬时,不仅嚎啕大哭,还要做出投身墓穴的动作,这是当地一种风俗。
在灵长类动物中,只有人类会哭,会流泪。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就不会。
其他陆栖动物,凡有眼睛和泪器的,也能流泪,但它们流的可不是伤心泪,而是源于动物的本能,为防止角膜或结膜的干燥,减少眼睑活动的摩擦。
海栖类动物流泪和人哭时的流泪有本质不同。它们是由于眼器中有盐类腺,腺中储存着浓盐水,为了排出体内过多的盐分,它们便流泪。不喝淡水的海鸥也有盐类腺,假设吃了太咸的食物就会流出眼泪。
人为什么哭,许多年来这个问题与人类祖先的水栖学说紧密相联。有人认为,作为人类祖先的类人猿,很久以前曾生活在非洲大陆的树上,大约1200万年前,地球发生大规模旱灾,他们逃出干旱的树林,跑到热带大草原求生。可是大草原有很多猫科猛兽,一部分猿被消灭,另一部分那么逃往海边避难。当猛兽追来时,他们又逃到浅海水中,这才免遭覆灭。一来二去,他们学会了海栖生活。
那时,类人猿流泪也是为了排除体内多余的盐分。当猛兽放弃追逐,危险性排除后,他们又逐渐回到陆地,但仍留有海栖的痕迹,那就是流泪。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人类今天流泪已不是为了排除盐分,而是有了新的效用。有学者发现,大哭流泪,可起到镇静作用,使悲愤激动的情绪得到缓解,达到心理平衡,以维护人体健康。此即为“泪是医伤的特效药物”。
最近一些学者提出,哭还可以医治肉体创伤,人的眼泪是微碱性透明液体,除含有少量蛋白和无机盐外,还含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A,因而不仅能使眼球润滑,杀菌清洁,进入血液后,还可提高某些外伤的治愈率。前苏联心脏医学研究所进行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把鼠的皮肤刺伤一块,然后又用刺激物使鼠流泪,果然那块皮肤外伤很快就好了,愈合时间提早12天。反之,如果切除鼠的泪腺,它的伤口就会延迟痊愈,甚至恶化。
〔《科学之友》〕
1、说一说以下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哭既是感情行为,又是社会行为。
解析:“哭既是感情行为,又是社会行为。”这句话处在段首,说明了哭的缘由。它是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这种类型的句子可能会出现的位置是段的起始句、终结句。
2、依据文中观点,人类是海栖动物还是陆栖动物演变而来?
3、结合内容试说明海栖动物流泪的原因。
4、根据文中的观点,归纳出人类的衍变过程。
参考答案:2、海栖动物。3、因为吃了太咸的食物。4、非洲大陆—热带大草原—
海边—陆地。
例三
尿,宇航员的新“饮品”
谈笑生
人口渴了应当喝些什么?有人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还用问,水啊!
目前,国际空间站每年需要至少2200升的淡水,这至少每年要花费2400万美元的代价。此外,国际空间站储存淡水也要浪费宝贵的空间。到2017年,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将会增加到6名,到时将需要更多的生活用水。每年要将这么多钱花在国际空间站的“水费”上,NASA显然已经感到忍无可忍,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让宇航员们喝自己的“尿”来解渴。
NASA专家已经发明出了一种可以将宇航员的尿液、汗水、生活污水甚至太空实验室的老鼠尿转化成纯净水的高科技机器。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工程师雷尼•卡特是“尿液循环机”的负责工程师。尿液循环机又称做“水回收系统”,卡特和他的研究小组已经对这一机器进行了最后阶段的测试。
美国NASA计划从2017年开始,让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正式喝“尿”解渴。那么宇航员们是否赞成这种惊世骇俗的做法呢?卡特称,美国宇航员对将来要喝“尿”解渴都抱理解态度。
当国际空间站装上这一机器后,第一步,宇航员小便后,“尿液循环机”上一个化学装置将会向尿液中添加化学物质,防止尿液化学反应,阻碍微生物生长;第二步,这一混合尿液将被泵抽向一个蒸馏圆筒,圆筒迅速旋转,导致尿液在圆筒壁上形成薄雾,然后将尿液加热到摄氏40度,而里面的压力却只有0.05个大气压,所以尿液会迅速蒸发,形成蒸馏水,经过一次次蒸馏后,直到尿液中85%的水分都被重新回收;第三步,剩下15%的废尿将被装进“进步号”货运船内的一个桶中,当上面的垃圾装得过多后,它就会被投射出去,在大气层中烧毁;第四步,通过尿液提取出来的蒸馏水会和其他生活废水一起流进一个45升的水箱中,准备通过“水处理设备”进一步净化;第五步,一个过滤器会过滤掉水中任何大于0.5微米的粒子;第六步,水会流过过滤筛掉其余溶解的污染物;第七步,水会流过一个加热到130摄氏度的催化剂反应器,过滤水中的酒精和丙酮,而高热也能杀死水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第八步,机器会向每升水中加入1到4毫克碘酒,防止以后水中衍生微生物,这些循环回收的纯净水将泵进一个57升的储存桶中,供宇航员重新使用。
“尿液循环机”在太空中的使用,对人类探索太空将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现在,当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建立月球基地时,“尿液循环机”将是月球基地上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毕竟,“尿液循环机”今后将为美国NASA每年节省上亿美元的水费。当宇航员再次登陆月球时,他们将不能随便浪费自己的尿液。
1、说一说以下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NASA专家已经发明出了一种可以将宇航员的尿液、汗水、生活污水甚至太空实验室的老鼠尿转化成纯净水的高科技机器。”
2) “当国际空间站装上这一机器后,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第七步,……;第八步,……供宇航员重新使用。”
解析: 1〕这句话作者用较为凝练概括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集中表达出来,阅读文章时如果能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并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文章观点与材料、整体与局部、开篇与结尾、线索与思路等的安排与设计,从而能快速地找到答题的方向与角度。2〕这几句是连缀能表达思路的标示句。 句构成段,
段组成篇,段与段之间总有一个过渡与衔接,“第一”“第二”“第三”……连缀这些能够表达文章思路的标示句,就可以窥见文章的思路与线索,这里可以看出尿液是转换成纯净水的过程。
2、为什么国际空间站要使用尿液循环机?
3、为什么尿液加热到摄氏40度,就会迅速蒸发?
4、尿液的处理过程怎样保证的它的纯净?
参考答案:2、从地球运输淡水发费高昂的代价,国际空间站的空间有限。3、因为蒸馏圆筒里的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只有0.05个。4、添加化学物质、过滤、蒸馏、高热、加碘酒
例四
细菌产石油
高育红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种粉红色的霉菌。这种霉菌有一种奇特的功能,可以让植物枝叶发酵,转化为燃烧值特别高的柴油气。这个发现为植物能源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是科学家在寻找可再生能源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发现。
在目前能源逐渐紧缺的形势下,寻找可再生能源是各国科学家正在探索的事情,其中植物能源大受欢迎。因为植物可以再生,利用植物的枝叶生产能源不会影响生态环境。在2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植物发酵可以产生燃烧性气体,这种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俗称“沼气”。
然而,沼气的密度小、燃烧值低,因此不是很理想的燃料。于是,科学家希望能够从植物废料中提取到更好的燃料。美国科学家加里•斯特贝尔就找到了这样一种原料,他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粉红粘帚霉,这种霉菌可以把植物的枝叶转化为燃烧值比沼气高得多的柴油气。
斯特贝尔在心叶船形果木树的树干上发现了寄生的粉红粘帚霉。他对粉红粘帚霉的生存特性特别好奇,因为这种长在植物枝干上的霉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可以消灭附近的其他真菌,让它独享植物枝干的“美食”。斯特贝尔希望弄清楚这些气体为何可以作为粉红粘帚霉的武器,结果发现这些气体不过是高浓度的碳氢化合物,可让其他真菌窒息而死。
斯特贝尔等人在实验室内检验粉红粘帚霉的性能,用以燕麦为基础的果冻和纤维素培养它们。研究人员利用抽风机把粉红粘帚霉排出的气体抽走,并将它们收集起来。他们对粉红粘帚霉发酵植物原料释放的气体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富含8种柴油中的碳氢化合物,如燃烧值很高的辛烷。
与现在世界各地的植物燃料工厂生产的生物乙醇相比,粉红粘帚霉发酵产生的这种气体燃烧效果更好。这个发现让斯特贝尔十分惊喜,他说:“地球上还没有其他生物能让植物发酵出柴油气。这种气体混合物可以驱动发动机,直接作为机械的燃料。”
更令人振奋的是,粉红粘帚霉可以生长在纤维素上。目前,植物能源科学家要攻克的难题就是怎样利用植物的纤维素,纤维素中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但是用普通的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都特别难分解。斯特贝尔说:“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但大多数给浪费掉了。”
斯特贝尔的研究还有可能揭开石油形成之谜,传统石油形成理论认为,石油是植物被埋在地下时,在地壳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但这个理论不能解释一些浅层油田的成因,根据斯特贝尔的研究,粉红粘帚霉或其他微生物很可能在石油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窗》第4期〕
1、说一说以下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然而,沼气的密度小、燃烧值低,因此不是很理想的燃料。于是,科学家希望能够从植物废料中提取到更好的燃料。
解析:这句话是文章中的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然而”“因此”“于是”。了解了这句话,也就了解了粉红粘帚霉出现的前因后果了。
2、阅读全文,说说植物能源受到科学家的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3、粉红粘帚霉产生的气体,为何能燃烧?前景如何?
4、斯坦贝尔的发现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参考答案:2、因为植物可以再生,利用植物的枝叶生产能源不会影响生态环境。3、这种气体富含8种柴油中的碳氢化合物, 这种霉菌可以把植物的枝叶转化为燃烧值比沼气高得多的柴油气,因而前景不错。4、为植物能源的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可能揭开石油的形成之谜。
八、开放性试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近年来,这方面的题目已经在说明文阅读试题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
〔一〕、基础知识
从选材上看,科技文阅读材料坚持以课外为主,内容上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技发现。例如:航天科技、环境保护、禽流感知识。
从设题点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试题更为关注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
从立意上看,不少地方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从题型上看,科技说明文阅读以往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最近几年来,选择题逐渐淡出,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大都有主观题和客观题并重的趋势,填空和简答成为主流题型,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这些开放性试题,往往由选文出发,向其他、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迁移,试题开放度高,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成为全卷的亮点。
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说明对象的认知、事物、事理特征的辨析、说明方法的确定及说明语言的品味。但从近几年的全国部分省市语文中考试题来看,对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考查份量有所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开放性阅读题纷纷涌现,且绝大多数成为说明文检测的“压台戏”。现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并作答题技巧指导。
1、材料链接。这类题的材料有时是一那么材料有时是几那么材料。对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操作:读清题。把握题干中关键词或短语,理解题意。 析材料。 明确材料和文章的关系,把握材料的个性共性。 抓筛选点提炼点。看原文。 把握文章内容主旨。
精表述。
意图,利用空白处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确定所填内容,填完后,还要将有关内容读一遍,看看上下文是否语气一致、意义连贯。如包头卷的第20题。
3、创意表达 这类题检测考生是否具备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语文的能力,要求考生对自然、科技等方面内容进行有创意的表述,
考生要深刻理解作者及文章的态度与倾向,在题干要求的范围内答题。如哈尔滨卷第16题,要求考生写一那么广告语。
4、感悟启示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文章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类考题通常要求考生对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事理或科学家身上所蕴涵的精神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考生在答题时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努力调动自己生活积累和激活自己的思维灵感,寻找联想想象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与关联处。
6、语言品析 要抓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本质特征去理解文章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词语,同时还要注意文中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正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具体表达。当然,也不能忽视说明文句子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因为有了它们,使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得以彰显。
〔二〕、例题解析
例一成功登陆火星的“勇气”号探测器
⑴2004年1月4日,带着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千年梦想,“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经过半年多的飞行,成功登陆火星。这对于了解火星及其演化,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⑵火星是地球外侧的比邻星,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探测器登陆火星远比登陆月球艰难得多。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制动火箭可以引导登月舱准确地进行软着陆;而火星大气的密度虽然远远低于地球大气的密度,但仍可使登陆舱在着陆的数秒钟内烧毁。同时,火星风能把登陆舱吹离目的地。因此,航天专家们给火星起了个绰号叫“死亡行星”,意指探测火星非常艰难,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⑶美国科学家总结了四十多年来国际上火星探测的成功经验,并汲取了多次登陆失败的教训,采用了多种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案,终于使“勇气”号成功登陆。
⑷“勇气”号是迄今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以移动的、自动化的大型实验器。其实,它就是一台车式机器人,长1.6米,宽2.3米,高1.5米,重174公斤,靠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能源。它有自己的大脑、颈、头、眼睛和手臂。
⑸“勇气”号的“大脑”是一台每秒能执行2000万条指令的计算机。不过,与人类不同的是,它的大脑并不在头部,而在腹部。所谓“颈”和“头”,是指“勇气”号上部伸出的一个桅杆式结构,上面有一对“眼睛”——其实是两台可拍摄火星表面彩色照片的全景照相机。〔甲〕两台相机的高度与人眼高度差不多,使“勇气”号能以类似人的视角环视四周,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寻找有价值的探测目标。〔乙〕当发现值得探测的岩石等目标时,“勇气”号会像地质学家一样,走上前去对岩石敲敲打打,搜集数据,然后向下一个目标前进,因此科学家们亲切地称其为“野外地质学家”。
⑹“勇气”号配备了野外科学考查所需的“全套武装”,其中包括全息摄像机和显微镜成像仪。“勇气”号上有多台高清晰度摄像机,可以拍摄高分辨率的火星地表和天空影像。而显微镜成像仪就像地质学家手中的放大镜一样,能以几百微米的超近距离对火星岩石纹理进行审视。探测器还配备了一个相当于地质学家常用的小锤子式工具,能对岩石内部进行采样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先进仪器,可用来对岩石构造做进一步分析。
⑺“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拥有一套独特的通讯系统。借助这套系统,“勇气”号可以直接与地球控制中心交流信息。
⑻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勇气”号也将围绕此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它肩负着两大使命,一是用先进的生化手段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二是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
⑼“勇气”号成功登陆火星,为人类进一步探索银河系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不过,这条探索之路仍是漫长而艰难的。尽管在这条道路上随时都可能遭受挫折,但是人类绝不会停止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目前,航天专家们正计划在发射无人探测器的基础上,选派航天员登陆火星,对这颗神秘而美丽的红色星球做进一步的科学探索与研究。
1、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用一句话概括介绍“勇气”号探测器。〔答案不超过42个字〕
2、文中对“勇气”号的结构、装备及其功能进行说明的是第 段到第 段。
3、既然火星被称为“死亡行星”,登陆非常困难,为什么人类还要坚持对火星的科学探索?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写出四点理由。
4、形象、生动是这篇科普短文的语言特点之一,请你以第⑸段中画线的〔甲〕〔乙〕两个句子中的一个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5、“勇气”号这一名称是从参加火星探测器命名比赛的一万份美国小学生作文中挑选出来的,中选文章的作者是一名9岁的小女孩。人们为什么把火星探测器命名这样神圣的使命交给孩子们呢?为什么“勇气”号这一命名能够中选呢?谈谈你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
解析:第5题第一问是拓展题,考查语文综合能力。这些题目将会更多地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出现。解答这类问题,要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善于发现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思路,深入探究,广泛联想,大胆创新。但又要注意有的放矢,合理恰当,不违背常识。答案要点是:①孩子代表人类的未来和希望;②孩子具有丰富的想像力;③为了激发孩子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④为了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第二问表达了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考查。答案是:因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需要勇气,需要有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1、“勇气”号探测器是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移动、自动化的、用来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的大型实验器。〔意思对即可〕2、第⑷段到第⑺段。3、①了解火星及其演化过程;②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与未来;③探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④探索火星上是否有水;⑤为人类进一步探索银河系打开一扇希望之门;⑥探索太空奥秘是人类的千年梦想。〔答出其中四点,意思对即可〕4、〔甲〕句:“以类似人的视角环视四周”“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形象地写出了“勇气”号寻找目标时视野广阔、动作灵活的特点,饶有兴趣。〔意思对即可〕〔乙〕句:用“敲敲打打”、“搜集”、“前进”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勇气”号工作时像地质学家一样科学严谨、有条不紊,语言生动有趣。〔意思对即可〕
例二
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
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合那么双赢,争那么俱败”,表达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
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那么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那么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1、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
2、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本文列举了 、 和 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
3、第①段中加点的“或许”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4、以下说法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本文介绍了生物的共生现象。 B、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不乏生动形象。
C、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5、文章最后精悍到“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文后,明白作者要告诉我们“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也就是说作者对这一观念是持肯定态度的,因此我们在谈“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时,可以结合以下三方面来谈:1、共生是自然界的法那么和规律,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各生物只有服从这一规律,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2、人类的生存如同其它生物进化一样,不会只是单一的形式我们应努力寻求合作共生。3、“合那么双赢,争那么俱败”,我们应努力创谐建和谐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答案:1、生物共生是生物间互助合作,求得生存的一种形态〔或生物共生是生物间为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提供它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的生存形态〕。2、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高等植物与真菌。3、“或许”表述十分恰当,符合科学性。4、D
例三
为什么说地震是不可预报的
①也许我们外太空的很多秘密,也有本事到那些附近的星体上做一些探索,可是对脚底下的地球,却所知有限,我们对脚底下的事并不比头上的事知道得多。如今,只有俄罗斯在地球表面的深度上钻探到了12公里左右,我们中国的最高记录是6000米,
也就是6公里,是他们的一半。可地球的半径有6000公里。假如地球是个鸡蛋,我们人不过是在它的薄壳上打了个很浅的、极其微小的洞而已。所以,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非常间接,非常肤浅,就跟原始部落人对眼前的自然的了解程度一样。
②人把自己不了解,无法预知的事都归之于神秘,而神秘却是谣言和牵强附会解释的源头。印度洋海啸大灾难没有任何国家和组织声称预测到了,这海底地震和大陆地震其实是一回事。在全世界,这个预测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关于地球,我们知道的太少了。专家说,印度板块每年都要向喜马拉雅方向运动,云贵、四川、甘肃、西藏都是地震高发区,但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它实际上是怎么运动的,更无法知道它何时会运动,何时又保持平静,那只有天知道!
③有人说蟾蜍的迁徙就是地震的确切而明显的预兆,人完全可以防范于未然。这样的看法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生物的本能行为很多都是人所不了解的,也是由很多自然因素造成的,也是属于神秘的领域,是不确定的。靠这种不确定的、偶然的现象,来预报地壳这种极为宏观的大陆板块的运动,一种灾害性事件——地震,简直就是开玩笑,也只能当成玩笑。至于谣言之离北京2017年8月8日还有88天,说是天意如此,更是迷信加愚蠢,属于胡说八道的没安好心之蛊惑人心了。
④在地震面前,人类中没有先知。只有事后的快速救灾,快速行动,减少灾害的直接破坏损失,相应地减少间接损害,才是最为明智的,也是必须做的。所以,像日本那样灾害频发的国家,就有一种健全的防灾体制,快速,灵活,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也应该有那样的健全的防灾救灾应急体制,才不仅能抵抗由于人类自身发展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自然对人类的强烈报复,更能有效地预防那些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物质财富乃至生命造成的严重损失。在自然灾害面前,迷信和抱怨都是愚蠢的,重要的是行动,是伸出互助友爱的手,共同抗击灾难!
〔选文有改动〕
1、第①段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
答案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非常间接,非常肤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句,简要回答。
〔1〕只有俄罗斯在地球表面的深度上钻探到了12公里左右。
〔2〕但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它实际上是怎么运动的。
答案〔1〕不能去掉,因为“左右”表示概数,准确地说明了“俄罗斯在地球表面的深度上钻探到了12公里”中的“12公里”只是一个概数,并非准确数,这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不能去掉,因为“实际上”意思是实有的,具体的,准确地说明了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它〔印度板块〕运动的具体情况,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仔细阅读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蟾蜍迁徙”现象的认识。
答案:①动物的本能行为很多是人类所不了解的;②蟾蜍迁徙是由多种自然因素造成的;③目前不能把它〔蟾蜍迁徙〕作为地震确切而明显的预兆。〔意思对即可。学生假设有其他有创意的认识,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亦可。〕
4、阅读下面民关于汶川地震的评论,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民一】到目前为止,就是简单的天气预报有时还不准,更别说极为复杂的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了。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抗震救灾,别的啥也不说了。
【民二】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整个中国都在震颤。中华民族曾经遇到过无数的困难,中国人从未倒下。今天我们作为华夏儿女,应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共同渡过难关,团结一心,让全世界看看中国人的团结与力量!愿灾区朋友早日渡过难关。
【民三】别说对地球的了解,人类对自己的了解也是非常肤浅的。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细胞系统组合体,谁能预测自己明天会得什么病?
明智的行为还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救灾工作机制,在灾难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才是要尽量做好的。
解析此题是探究性试题。这类题目一般会给出两那么以上的与阅读文章相关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联系阅读文章的某个段落或全文作一番探究。解答时牢记两点:一是阅读文章的主题;二是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和主旨。答案①汶川地震,无法确切预知,我们不能迷信和抱怨;②地震后,政府组织抗震救灾,华夏儿女团结一心,共同行动,共渡难关;③我们要进一步健全防震抗灾应急机制,在灾难发生时快速行动,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意思对即可〕
【二】说明文阅读实战演练
例一
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
①史载:L933年2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5级地震,顷刻间,叠溪四周峰塌坡裂,岷江三处水流受阻,水位疾升300余米,形成11个海子。其后,一个海子突然决口,沿岸村寨全被吞噬。这里的“海子”就是堰塞湖。
②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Qì)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藏东南峡谷地区八宿县的然乌错(“错”,藏语“湖”的意思)是暴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堰塞湖,波密县的古乡错是冰川泥石流堵塞而形成的堰塞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都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熔岩堰塞湖。最新的堰塞湖那么是2017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
③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就是由许多堰塞湖所构成的,这种地质地貌也是历史上的无数次地震自然形成的。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给人类带来了婀娜多姿的自然美景,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而不稳定的堰塞湖那么后患无穷。这是因为堰塞湖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水深几乎都在百米以上,加之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一旦崩塌,高悬的湖水就会奔腾而下,不要说洪水会将下游淹没,就是在水流到达之前的空气压缩波就足以将所有的建筑物摧毁。
④历史上很多堰塞湖形成后是要溃决的。堰塞湖的溃坝分为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决、逐步溃决三种。相对来说,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而逐步溃决危险性最小。因此,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非常重要。如果堆积体以石灰岩为主那么相对比较稳定,而以松散土为主相对容易溃决。只有在第一时间去堰塞湖现场,才能较准确地了解堆积体的情况,但往往产生堰塞湖的地方都是徒步难以到达现场的。运用我国开发的三维电子江河与遥感等先进技术,对堰塞湖形成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大体测定堆积体的体积、水体体积、汇流面积、可能溃坝的最大洪量及影响范围等。在此基础上,实施控制性泄洪。另外,在排险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利用遥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和预警,开展堰塞湖风险评估分析,预测堰塞湖渍决时间及泛滥范围,从而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根据《光明日报》、“中国百科”、“世界科技报道”等相关内容编写)
1、第①段表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和第③段都举了堰塞湖的例子,请分别说说两处举例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说“不稳定的堰塞湖那么后患无穷”,联系下文,具体说说这种“不稳定”表达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出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大体”一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④段,说说如何减轻堰塞湖带来的灾害。请分4条概括,每条不超过12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二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那么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称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原因是。
2、第②段主要说明了。本段中加点词语“创”的意思是。
3、第③段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
4、根据文意,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5、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例三
鸟儿为什么歌唱
从玉华
①英国大提琴演奏家哈里森每天都会在小树林练琴,有一天,一只夜莺突然飞来,与她的琴声合奏,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夜莺加入其中。1924年,BBC录下这些人与鸟的二重奏,在广播里播放,80多年过去了,这段录音成为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如今,人们把自然界的鸟儿组成一个交响乐团——键盘手乌鹊,背景音乐红尾雀,鼓手啄木鸟,电吉他苍头燕雀,歌手夜莺……
②鸟儿为什么歌唱?它们的大脑构造如此小巧,却将如此庞大的一部分用于音乐。让我们进入奇妙的探索之旅。
③一只澳大利亚琴鸟唱歌前通常要花好几个星期搭建它的舞台——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土堆。园丁雄鸟要花费数个星期建造精巧复杂如同艺术品的窝,而且一定要用蓝色的物品来装饰爱巢,如果找不到蓝色花瓣,它会从数公里外的餐桌上带回蓝色的塑料汤匙。这些举动,其实都是为了最美妙音乐的来临。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鸟男们”如此特殊的歌舞只有一个解释——取悦雌性。因为澳大利亚的这片丛林,是个“男多女少”的卖方市场,琴鸟姑娘每年仅产卵一枚,受荷尔蒙困扰的小伙子们竞争格外激烈。
④这一学说得到了科学的印证。科学家研究了从38000只日本鹌鹑身上提取的大脑样本,然后将其分别放在光线下接受时间长短不一的照射。他们发现,当春天来临时,鸟儿就开始唱歌是因为春天日照时间比冬天长,在鸟类特殊的大脑细胞与阳光的共同作用下,其体内便开始分泌荷尔蒙。它们用唱歌来吸引异性。
⑤然而,这只是众多解释之一。另一种令人信服的理论指出,鸟儿歌唱是为保卫自己的领地。理论上,这叫“波盖斯提假说”,这个名字出自著名的同名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法国士兵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通过模仿许多士兵的说话声,使得敌人相信堡垒里驻满了军团而不是只有一个人,他靠自己的力量保卫了一个堡垒。鸟儿正是用这种方式保卫自己的领地,他们通过模仿其他生物的尖叫有效地赶跑敌人。
⑥还有更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快乐说”:鸟儿唱歌就是为了快乐。尽管这一观点还缺乏许多论据——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计算快乐的地步。
⑦理论越来越陷入无序,五花八门。甚至有科学家用诗歌来解释。他分析云雀歌唱的发音、节奏、韵律,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一首捷克斯洛伐克诗歌。结局不难想象:这个鸟类研究学家最后真的成了诗人。
⑧当然,人们往往更加相信拿着手术刀的科学家。在鸟儿热情的歌唱开始之后,它的大脑被取出,在干冰中冻结,用机器将大脑组织切成只有10微米厚的切片。“一曲未终”的鸟儿换来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只有在鸟儿歌唱的时候才能进行蛋白合成。当一只成年金丝雀学习一首新歌的时候,它大脑的顶部会出现新的脑细胞,这跟人类18岁开始脑细胞将一个接一个地衰老死去的古老教条全然不同。
⑨全世界有近100个实验室在研究鸟类的大脑。有的实验室每年要杀死大约2000只鸟儿。“它低着头唱歌,脑袋就掉下来了。”鸟类没有签发同意手术的表格,所以科学家更喜欢用“牺牲”而不是“杀死”
来描述鸟儿因科学研究而失去生命的那一刻。他们更愿意信奉:动物就是机器。
⑩如今很多动物保护者质疑这种科学实验伦理。或许正如有人所说:鸟儿是森林的喉舌,它们能告诉我们的比我们所知的更多。鸟儿为何歌唱?与我们人类歌唱的理由一样——因为我们能够歌唱。〔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1、对于“鸟儿为什么歌唱”,文中提出了哪几种解释?
2、第①节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③节中“这些举动”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4、第④、⑨节中的数据,有什么作用?
5、“科学家更喜欢用‘牺牲’而不是‘杀死’来描述鸟儿因科学研究而失去生命的那一刻”,如果是你,会用“牺牲”还是“杀死”来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例四
历史上的汗血宝马
金点强
①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了一件威武的铜奔马,此马三足凌空,气势夺人,郭沫假设将它定名为“马踏飞燕”。据考证,“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极品青铜器物,距今约1800年。这件铜奔马的原型,便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汗血宝马。
②我国古代,曾将汗血宝马称为天马、大宛马(大宛是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据《史记》记载,大宛马“其先天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鲜血一样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宝马”。
③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使开始频繁来往于西域诸国,他们在贰师城见到了强健的大宛马,于是奏知汉武帝。嗜好宝马的汉武帝闻讯后大喜,特意铸了一匹金马,命使者送到大宛国,想用金马换一匹汗血宝马,结果被大宛国王拒绝,汉使也在归途中被杀。汉武帝大怒,派大将李广利率大军远征大宛国。大宛国人难以抵挡,于是杀了国王,与汉军议和,并同意向汉朝提供良马。汉军挑选了3000匹良马运回中原,但这些马经过长途跋涉后损失惨重,到达玉门关时仅余1000多匹。得到汗血宝马的汉武帝十分高兴,将“天马”的美名赐予汗血宝马。汉武帝还让汗血宝马等西域良马与蒙古马杂交,培育出山丹军马。从此,中原的马种得到改良,汉代的生产力和军队的装备也因此大幅增强。
④唐朝时,中原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更加密切,唐玄宗曾将义和公主嫁给了宁远〔大宛〕国王,宁远国王那么向玄宗献了两匹“胡种马”(即“汗血宝马”),玄宗为两马取名为“玉花骢〔骢,读CōNG,一种毛色青白相间的马。〕”和“照夜白”,它们还被画进了唐代名画《照夜白图》。
⑤在古代,马是战争的利器。汗血宝马体形好、听话、快速、适于长途行军,在游牧民族的征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成吉思汗时代,汗血宝马成为蒙古大军发动“闪电战”,横扫欧亚大陆的重要工具。
⑥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里,汗血宝马代表着勇气和力量,蕴涵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被人们称之为“龙之友”和“龙之媒”。曾有不少文人墨客赋诗填词,撰写传奇故事来描写“汗血宝马”。唐代李白有《天马歌》:“天马出来月氏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宋代司马光也有《天马歌》:“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
⑦汗血宝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繁衍生息上千年,但近代以来,史料中已很难见到汗血宝马的名字,汗血宝马在我国几近绝迹。
⑧按说,引进的汗血宝马有雌有雄,是可以进行繁殖的。但由于我国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引入马种后,都走了“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时,由于战马多被阉割,
也使一些汗血宝马失去繁殖能力。种种原因使汗血宝马在国内踪迹难寻,目前只有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境内,还生存有数千匹汗血宝马。
1、文章开头从铜奔马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
2、⑦⑧两段内容说明了什么内容?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说明的?
答:
3、参考下面有关汗血宝马的材料,谈谈你对文章第⑦段中“但近代以来,史料中已很难见到汗血宝马的名字,汗血宝马在我国几近绝迹”一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据中国马业协会统计,目前世界上汗血马约有3000匹,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库曼斯坦,现在中国共有5匹汗血马,其中两匹是土库曼斯坦前总统尼亚佐夫分别赠予胡锦涛和江泽民的国礼。
答:
例五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假设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
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
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其作用是什么?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3、指出以下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②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4、“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例六、〔2018年浙江衢州〕给抗生素“把把脉”
①1943年,青霉素的诞生开启了抗菌疗法的黄金时代,其后还出现了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阿莫西林等常用抗生素。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出生了多重耐药性。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曾经只需20万单位的青霉素就足以杀灭的肺炎球菌,如今出现了新种,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征服不了它们。近年来还出现了超级细菌,最著名的是源于南亚的NDM-1超级细菌。而2017年美国出现的CRKP超级细菌,那么比以往细菌的耐药性更强,人感染这种细菌后的死亡率达到35%以上。为对付细菌耐药性,医药学家又开发出头孢氨卡、头孢曲松钠等药物,知道最新的碳青霉素,但也赶不上细菌突变的步子。
②这一切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息息相关。科学家们指出,滥用抗生素从多种途径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滥用抗生素唤醒了细菌中原本沉默的耐药基因,即当我们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快速杀死,而留下含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并大量生长。再者,细菌体内有一个SOS修复系统,可以帮助细菌修复来自外界的损伤,而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细菌的修复功能。滥用抗生素还会诱导细菌感受态的产生。感受态是细菌的一种容易接受外源基因片段的状态。例如,肉类制品上如果残留有耐药基因片段,很容易被体内出于感受态的细菌接受,从而造成人体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③厂家、药店、医院,受到利益驱动热衷于生产、销售、使用抗生素药品,这是根本原因。药监部门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针对目前抗生素市场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无法对药店持有的药方进行核实,药监部门开展的清理整顿效果有限。更关键的是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不到位,许多患者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这就加速了体内耐药菌的增长。
④就患者而言,合理用药成了当务之急。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病症有效,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药严遵医嘱:不能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类药物;不能随意改变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引起肠胃不适,间隔太久那么药物对细菌的抵抗力会减弱。
⑤只有给抗生素“把把脉”,明确症结所在,及时对症下药,才能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
【链接材料】感冒是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的,有细菌性的,还有更复杂的。病毒是形态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微生物。人类传染病中约80%是有病毒引起的,如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等。
1、阅读第①段,指出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细菌都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
B、很多耐药细菌毒力很强,所有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
C、如今肺炎球菌出现了新种,上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征服不了它们。
D、人感染超级细菌CRKP后的死亡率达到了35%左右。
2、滥用抗生素会从哪些途径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阅读第②段,简要概括。
3、在第③段段首加一句恰当的话,提示该段的主要内容。
4、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案例中王阿姨的做法有哪些错误。
【案例回放】王阿姨出现了头痛、发烧等症状,经医生检查,她患的是流行性感冒。因为家里还有阿莫西林和头孢氨卡胶囊,她就自行服用了这些药。
。
例七、〔2018年浙江宁波〕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
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那么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引自互联〕
【权威调查】2017年、2017年18—70周岁国民阅读调查摘要
年度
人均纸质书阅读量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
日均纸质书阅读时间
日均数字化阅读时间
2017年
4.25本
0.73本
16.78分钟
12.07分钟
2017年
4.35本
1.42本
14.85分钟
16.64分钟
【注】数字化阅读指上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
【媒体信息】
4月20日,“左岸书店”店主发微博宣布:鄞州万达的左岸书店将于五一节后关门谢幕。近年来,由于书店入不敷出,席殊书屋、新世界书店相继关门,如今左岸书店也即将和宁波市民说再见。民营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宁波逐渐衰弱。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
〔摘自《现代金报》2018年4月22日〕
【它山之石】
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
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韩国也有11本。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日本和韩国那么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资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摘自《宁波晚报》《现代金报》〕
1、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
2、阅读上述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碎片化阅读往往能让人们迅速获得海量信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惰性。
B.很多外国政府对实体书店实行免税,并提供资助,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
C.从近两年国民阅读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看,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D.深度阅读是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办法,这需要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
3、阅读上述材料,推断民营书店衰弱的假设干原因。
4、阅读【它山之石】,结合前几那么材料,说说你获得的启示。〔至少两点〕
例八
〔2018年四川南充〕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1、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优势是什么?
答: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3、说说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
【学,科,】
4、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请写出来。〔至少写两条〕
答:
例九〔2018年山东临沂〕天外飞来准晶体
巴雅尔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那么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那么模式,但大范围可以表达出规那么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17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
1、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2、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3、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4、以下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一项为哪一项〔〕
A.因为首次发现并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科学家谢西曼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
B.在自然界中也发现了含有准晶体的岩石,不过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C.对于含有准晶体的陨石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
D、罕见的准晶体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例十〔2018年山东聊城〕细菌与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实。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③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左右15秒。经过这样处理,细菌量会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也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那么把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着瓶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几乎就算白做了,其中的细菌生长速度会大大增加。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④无数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否那么,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1、细菌与安全有什么关系?
2、第②段中“到目前为止”的作用如何?
3、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如何?
4、第④段将中餐和西餐的做法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
5、文认为应该保持怎样的良好卫生习惯?
例十〔2018年牡丹江〕假如人类消失,地球将会怎样
⑴人类的活动给地球带来了文明,也改变了地球的环境。我们相信,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使我们想到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人类因为某些原因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活动终止了,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毁灭”的第一周
⑵人类突然消失后,全世界核电站紧急用燃料一周内将用完,柴油发电机无法工作,导致核反应器外的水无法循环冷却。随后,全世界几百个核反应堆将发生灾难,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的柴油发动机由于失去燃料供应,将会全部罢工,核反应堆将一个接一个由于过热而燃烧、熔化甚至爆炸,地球上将同时发生数百起切尔诺贝利式的核泄漏灾难。
城市建筑将坍塌
⑶沿海城市将最先“覆灭”。因为抽水用的水泵不再运转,地铁、地下公路等地下世界将成为水世界。
⑷水和野草从根基腐蚀掉整个城市,任何用木头建造的建筑物将开始坍塌,尤其是在白蚁繁盛的地区。城市中的许多建筑物将在20年内倒塌,30年后几乎所有民宅都会成为废墟。在一个世纪内,几乎所有的汽车都将生锈腐烂掉。
⑸玻璃和钢结构建筑会在200年之内倒塌。而曾经是巴黎标志性建筑的埃菲尔铁塔也将会被严重的锈蚀所摧毁。当然,所有的桥梁也将遭受类似的命运。
⑹500年后,城市的核心区已被森林所覆盖。那些处于温带气候条件下的城市中将只能看到茂密的森林,曾经辉煌的摩天大楼和高大教堂将只剩下一片片的残骸。
地球重新变成动植物的天堂
⑺当人类消失后,一些依赖人类生存的动物将会遭受苦难,譬如老鼠、蟑螂、八哥、母牛、绵羊和其他农场动物。寄居人类身上的头虱将会在一年之内灭绝,艾滋病毒也将从地球上绝迹。地球会变成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上万种濒危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人类文明记录将消失
⑻100年后,绝大部分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几乎不会留下人类曾经存在的痕迹。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它们正巧被掩埋在沙土层中,由于缺少空气和水,它们或许仍可以幸存成千上万年,并且1万年后仍然可以被阅读。
人类最长久的遗产
⑼事实上,在人类的所有发明中,塑料袋也许是最拒绝被大自然力量毁灭的人类遗产之一。即使过去1万年,大多数塑料袋仍然不会消失。如果这时有外星人来到地球,那么他们将只能找到一些青铜雕像的残骸、不锈钢器具和大量的塑料垃圾。当然,要找到这些遗存之物,他们必须进行广泛的挖掘或是潜入到海水底部。⑽这个假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⑾人类在改造地球时不要忘了:
。
1、全文用了很多表示猜测的词语,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试说说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⑴城市中的许多建筑物将在20年倒塌,30年后几乎所有民宅都会成为废墟。
⑵100年后,绝大部分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
2、全文用了许多表示事件的数量关系词语,作者这样列出来的目的是什么?
3、文章最后说这个假设给我们带来了启示,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续写一个结尾,提醒人们在改造地球时不要忘记什么?
4、联系现实,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请你假想一下假如人类消失,地球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文中提过的不可以再写〕
例十一
〔2018年山东滨州〕学会看食品的“简历”
范志红
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看包装上的食品说明吗?怎么看懂食品说明,要看的是哪些项目?
首先看食品类别。说明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说明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不能用来替代牛奶给幼儿喝。
第二看配料表。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配料表有三大看点:
第一大看点,看原料排序。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当排在最后一位。例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等”,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还不如大米饭。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蔗糖,麦芽糊精等”,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第二大看点,看是否有你不想要的原料。如糖、盐、氢化植物油等不健康配料,还有可能产生过敏或不良反应的配料。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花生过敏,那么买饼干点心等食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地看看,配料表中有花生的绝不能买。
第三大看点,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从2017年6月开始,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要放在“食品添加剂”一词的后面。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等等。看多了就习惯了。
第三看营养含量。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者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第四看产品重量、将含量或固形物含量。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甚至贴着“降价”标签,但如果按照产品重量来算,反而比其他同类产品昂贵。也可能一种产品用手掂一下觉得挺重,但重量都来自包装,或者其中加的水,包的冰,结果真正能吃进去的部分可能没多少分量。
第五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那么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后还要看认证标志。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进入超市销售。这些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或管理质量,具体意义在后面还会细致说明。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放心。产地污染大的地方,各种污染物质会从土壤、灌溉水中进入植物体内,比施农药还可怕。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
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
〔摘自《这样选购食品最安全》有改动〕
1、标题中“简历”指的是什么?取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2、根据本文提示,如果你再到超市买食品,你要看包装上的哪几大项?
3、文中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
5、一位母亲购买一种给幼儿增加营养的饮料。超市里有两种饮料,一种说明上注明的是“调味牛奶”,一种注明的是“乳饮料”。请你帮助这位母亲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依据。
例十二〔2018年浙江温州〕湿地?失地!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中所描写的场景就是湿地。在人们眼中,湿地充满种种意象之美,引人产生无限遐想。
〔2〕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跟森林、海洋并行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相对于自然湿地而言,人工湿地强调了社会和经济功能,弱化了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
〔3〕中国是世界上湿地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从地理分布看,湿地分布较多的省区是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西藏。总面积为17、7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湿地面积的55%。
〔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湿地保护面临着巨大压力。从1990年到2017年的近20年间,我国湿地呈现出的趋势〔见图1〕。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湿地的过度开发,尤其是农业开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业高产量的追求,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如今被大量开发为农田,或排水后成为牧草草原,或改造为鱼塘和盐田,成在河流上建坝拦水、修建水库等。
〔5〕由于开发过度,我国的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功能也逐步减弱。2017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指出:遭到破坏的湿地遍布华夏大地,破坏面积已经涉及原有湿地的40%-50%。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因上游大量开荒造田,造成下游350公里的河道断流,罗布泊、台特玛湖已干枯沦为沙漠。曾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大草原”的假设尔盖,300多个湖泊中已有200多个干涸,草原沙化面积已达到1053平方千米,每年还在以11、65%的速度递增。
〔6〕可悲的是,这些教训还不能给现代人足够的警醒。在湿地边上建别墅,在滩涂里面打野鸭促旅游等破坏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一些饱受洪涝灾害之苦的地区,
退耕还湖刚有成效,便又有人重新开垦。
〔7〕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湿地的兴亡只是整个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为了让湿地这个大自然的天然公园,不再成为永远的“失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保护我们的“地球之肾”。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2月上,有删改〕
【链接材料】三垟湿地地处温州市瓯海区,湿地面积13、6平方千米。据调查,区域整体水质属于劣Ⅴ类,氮、磷、重金属等严重超标,更可怕的是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三垟湿地的现状已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按照政府规划,三垟湿地将建成“桔浦芳洲、白鹭野鸭、菱角莲藕、河人家”的生态园。
〔摘自“百度百科”〕
1、阅读全文,结合标题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2、阅读第〔4〕段,根据图1,用简明的语言补写画线句。〔不超过35字〕
3、第〔5〕段画线句列举了一系列数据,结合上下文说说其作用。
4、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指出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
A、三垟湿地是“城市之肾”,为城市增添了灵性,凸显了温州“山水城市”的特色。
B、三垟湿地能够在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
C、为了充分利用三垟湿地,我们应该把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改造为农田、鱼塘。
D、三垟湿地水质严重受损,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由此,三垟湿地亟待保护。
例十三〔2018年四川成都〕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那么跪拜在地上,
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有删改〕
1、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
答:
2、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答:
3、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答:
4、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答:
例十四〔2018年湖南株洲〕超级银
沈而默
①“上银行”又称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上银行是在互联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银”功能。
③“超级银”全称是“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17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上金融服务产品,2017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账户管理”→“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银”比普通银更为高效、快捷,
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银。
⑧“超级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选自《半月谈》2018年第6期)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银”?
①②
3、文段⑤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段⑦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例十五〔2018年四川资阳〕云南松怕冷的秘密【学,科,Z,X,X,K】
罗红里
既为“岁寒三友”之一,松树当然是不怕冷的了。没想到云南二月的一场尾寒,真个把好生生上万亩云南松冻得直打抖,枝枯叶败后冷死了。
云南人怕冷,难道云南松也怕冷吗?
松树怕冷,自是奇闻。人说云南的松树是云南的好天气宠坏了,这却是天大的冤枉。
俗话说“好汉就怕病来磨”。松树——这树中的伟丈夫正是被一种叫做致冰细菌的恶魔折磨着呢。你也许不知道,在自然界成千上万的细菌家族中,有两个怕羞的小兄弟:一个叫丁香假单胞菌,一个叫草生欧文氏菌。它们好像很有修养:干净,爱绿色,专居留叶面。可是如果你真认为它们是君子国里的良民,那就上当了。
人类最好的朋友——水,有一个怪脾气:从4℃开始,越冷越发“胖”,到0℃时就结冰啦!也许,你没听说过,有低于0℃而不结冰的超冷水吧?我们的水朋友在植物体内,即使气温降到零下几摄氏度时,它也不结冰而是保持超冷水的姿态,使植物能持续经受-6℃~-8℃的寒冷而不致冻坏。水是植物的血液,血液涌动着,不会析出冰晶,生命组织形态正常,松树能怕冷吗?
偏偏冰核细菌这两个恶少,有一手被科学家称作催冻致凝基因的真传:当气温急剧下降,它们会在叶面形成一个特殊的晶核,引起植物体内的超冷水结晶。科学家叫它们冰晶种子。
植物的血液凝固了,这命还能保吗?许多像松树这样的好汉都被这两个病魔缠倒了。这植物冻害,也直接打击了人类。
俗话说“助人如助已”。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了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缴了械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树木生长季节到了,人们把经过改造的细菌喷射到大片树林上,它们以全新的面目取而代之,将那些没经过改造的丑恶的同类排挤掉。于是,致冻菌不致凝了,气血顺畅,云南松不怕冷了。这就是遗传工程在防霜冻灾害上的应用。
1、云南松为什么怕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一句中的“岁寒三友”是指松树和另外的哪两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选文的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两次引用俗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品味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它们好像很有修养:干净,爱绿色,专居留叶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了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缴了械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十六〔2018年甘肃兰州〕
①2017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昆虫学家希恩等人通过全球顶级学术杂志《科学》,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和人类一样,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
②在自然界,数只纸巢蜂的蜂后时常共同建立巢穴,它们通过比武来确定各自在巢穴中的地位。此时,纸巢蜂必须要记住那些比试过的同伴,以避免反复争斗。为确定它们确实是依靠记忆同伴的面容来对此进行分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有岔路的带电迷宫,一边是没有电的安全区,另一边那么为通电道路,岔路用纸质的蜂脸图片作为路标。试验结果显示,纸巢蜂能够识别这种路标,当代表“有电”的蜂脸出现时,纸巢蜂都会避开这条路,并选择走向“没电”的蜂脸道路。
③其实不仅是纸巢蜂,蚂蚁中有一种厚结猛蚁也能互相识别,并且认得巢穴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成员比较少的群体中,如果蚁巢成员数量太多,
它们就认不过来啦。过去,如果昆虫稍微表现出学习或者智力倾向,满脸严肃的专家们立刻就会纠正说这是一种本能。因为,昆虫的大脑好比针尖大小,和我们的人脑相差太远。“15年前,如果有人说昆虫能够识别同伴的面容,肯定被认为是疯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拉尔斯教授这样评价道。
④无独有偶,2017年10月,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行为学家奥假设瑞等人训练蜜蜂分辨方向也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使用分叉的迷宫来做实验,并将绘制有位置的简单图像展示给蜜蜂,蜜蜂只有飞到正确的位置才能获得蜂蜜作为奖励,如果飞错了那么会受到一些惩罚性刺激。经过训练,蜜蜂迅速完成了学习,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上”“下”“左”“右”,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同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⑤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数年前,有人曾饲养并观察黄獠蚁的行为。这是一种利用丝黏合树叶做巢的树栖蚂蚁,上千年来广东的果农都用它们来猎杀柑橘害虫。当时,他们将黄獠蚁的巢穴从树上摘下来,因为怕它们逃逸,还特意用一个大号鱼缸装满水,做了一个孤岛把巢放上去。为了美观,人们还在水中养了些很小的热带鱼。随后怪事便发生了,这些小小的热带鱼莫名其妙地少了许多!这让所有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⑥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了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原来,树栖的黄獠蚁很快适应了鱼缸的环境,这些原本是树上的猎手竟然搞起了渔民的营生,它们将不经意间游到岛边的小鱼拖上岸来吃掉了!这真的是单纯的本能吗?我无法确定。但是,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⑦尽管,我们在内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只有像人脑这样“规模”的脑才算得上是聪明的,昆虫应该是愚蠢和低劣的。但是,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子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一些昆虫能够将物品分类,一些昆虫能够数数,还有一些昆虫甚至能够记住人脸!
1、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出以下加点词语的指代内容、
(1〕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表达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项为哪一项〔〕
A、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方向,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问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B、这几乎让所有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C、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D、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子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
5、从文中昆虫的行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例十七〔2018年山东德州〕宣德炉
①宣德炉从宣德时期开始烧造,一举成功,此后五百年来名声不减,以至于不管哪个朝代铸造的这种铜炉,都叫宣德炉。这一点跟景泰蓝一样。今天没人会咬文嚼字地说“送你一对掐丝珐琅瓶”,都说“送你一对景泰蓝瓶子”
。景泰蓝是在景泰年间发扬光大的,宣德炉那么是在宣德年间达到顶峰,名气大。
②宣德炉有这么大的名气,一定不是白来的。铜材料冶炼过程不是我们想象的把铜化成铜水,一铸造就成了。它需要反复冶炼,每冶炼一次就要去掉一些杂质,剩下的是精华,但分量就会减少。由于宣德皇帝亲自督造此事,所以质量非常高。一斤进贡来的铜材料经过冶炼,最后只能剩四两。这四两还是小两,过去一斤是十六两,有个词“半斤八两”,说的是旧制,今天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甲】
③过去做炉都是用翻砂法,宣德用的是失蜡法。历史上铸造青铜器用过失蜡法,但没有做过炉。而宣德炉用的是失蜡法,较之翻砂法,铸好的炉变得非常光洁好看。有人认为宣德炉铸好以后,还有专业的人给它上色。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上色就是把颜色刷到上面,而是用各种方法使炉身呈现一种自然的色泽。都有什么色泽呢?石青斑、朱砂斑、葡萄斑等等。【乙】
④宣德炉里除了精炼铜外,还有锌、锡、银、金。史料非常清楚,当时进贡风磨铜的单子上明确写着含有黄金。今天用科学的方法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一测试就知道了。最简单的测试是用比重,黄金的比重非常大,铜的比重大概是黄金的三分之一。【丙】
⑤我听一个老师傅跟我说,最好的宣德炉的含金量大约是3%。我曾经买过一个宣德炉,特别沉。我很高兴,直接上菜站找了个普通的秤一约,八斤四两,也就是4200克。我乘上3%,大概是126克。你想,这样一个香炉里如果含126克黄金,那质感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对衣料比较熟知,如果纯棉的衣料里加3%的毛,质感马上得以改观;如果纯毛的衣料里加3%的化学纤维,它可能变得不易起褶。古人显然也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我认为好的宣德炉里一定含金,一加上金,就不容易生锈,而且颜色明显跟普通铜器拉开了距离。
——《马来都说收藏》
1、下面A、B两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出的,请根据内容判断它们应在原文中甲、乙、丙的位置。
A.《古玩指南》上的记载是46种颜色,有的书记载的比这个数量还多,那都手机微妙的区别了。
B.这是明末大收藏家项元汴在《宣炉博论》中的记载:“宣庙遂敕工匠,炼必十二,每斤得其精着才四两耳。”宣庙,就是指宣德皇帝。
A应在处B应在处
2、宣德炉名气大的三个原因是什么?
3、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以第⑤段为例具体分析。
4、本文是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的关于收藏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概括。
例十八〔2018年江苏连云港〕无刺蜂的奇异世界王正君
无刺蜂隶属于膜翅目,蜜蜂科,无刺蜂属,起源于非洲,随着蜂群队伍的不断壮大,其分布越来越广泛,逐步扩展到热带与亚热带的各个地区。在中国,它们占据着海南与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地带。
上帝是公平的,他关上了“螯刺”这扇门,又打开了“强有力的嘴巴——下颚”这扇窗。失去螯刺的无刺蜂,自有一套独创的看家本领。它们的制敌策略通常有3种:释放蜂胶,粘住敌人,遂以叮咬,制服敌人;释放毒气、毒液,自卫防身;钻入毛发,
粘住咬断。
无刺蜂的后足带有胶状小球,其内含有粘性极强的蜂胶,在遇到挑衅者〔如胡蜂〕时,它们利用蜂胶的粘性,将胡蜂的翅膀粘住,使其以自由落体之姿坠到地面,之后对其进行撕咬,彻底将其消灭。
有的无刺蜂那么以“毒气与毒液”为杀手锏。在遭遇敌害时,它们如黄鼠狼一般释放一股极其难闻的气体,在熏跑敌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时间;有的种类那么喷出具有腐蚀性的液体,所溅之处,无不被其“毁容”,极具杀伤力。
有的无刺蜂在人触碰其巢穴时,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钻入人的头发、眉毛中,甚至会进入人的眼睛、耳朵,旋即释放粘液,用下颚撕咬,令人产生不适感。
但相对蜜蜂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无刺蜂是一类比较温顺的小动物,它们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或动物。无刺蜂秉承着“自卫防身”的原那么施用着它们的独门武器,算是一群和平爱好者。
无刺蜂生来与众不同,它设计的“小屋”也别具一格,其复杂程度堪称“蜜蜂之最”。无刺蜂通常把“家”安在中空的树干或树杈上,巢在树洞内呈长桶状,密封性良好,只留一个小孔与外界相通,孔的外侧通常连有一根“管子”,此“管状通道”由蜂蜡和泥土混合筑成,有的“管状通道”还被设计成“喇叭状”,向内一直通到蜂王繁殖的区域。整个蜂巢采用多种建筑材料:蜂蜡、蜂胶以及树脂等。这些建筑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防水。因而蜂巢就像一个裹紧的粽子,既保温、防水,又御敌。
无刺蜂蜂蜜呈绿褐色,与普通蜂蜜相比,具有水分大、口感略酸、香味更浓郁、还原糖含量较低、淀粉酶值较低等特点。无刺蜂蜂蜜还以药用价值高而著称。它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白内障、皮肤病以及一些妇科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10月上〕
1、通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列举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划线句子中“比较”“通常”两词能否去掉,请作简要说明。
4、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无刺蜂与其他蜜蜂之间的区别。
例十九〔2018年四川泸州〕越来越酸的海洋
①在4月22日第4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前,《科学》发表的一篇文章,把人们关注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视角从大气带到了海洋。这篇文章宣称,由来自不同大学的21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经过检测和评估地质记录后,得出结论:目前的海洋酸化速度是3亿年来的最高值。
②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以每小时100万吨以上的速率被海洋吸收,在吸收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释放出氢离子,使得海水的PH值下降。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但到2018年,海水表层PH值降低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因此,除了全球变暖,海洋酸化被称为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另一重大环境问题。
③一份来自夏威夷附近海域20年的数据显示,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层PH值从1960年的8.15下降到8.05,这表示,海水中氢离子浓度增加了30%。
④不仅如此,海洋酸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近一项研究说明,
海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及其所导致的海洋酸化速率比两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快了近100倍,而末次冰期被认为是最近一次的二氧化碳急剧上升期。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如按照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水平进行,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⑤研究说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以后,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均大幅下降。钙化速率的下降,不仅影响到了浮游性钙化生物,如颗石藻等向底层海洋的碳输送,还会影响到钙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珊瑚藻以及造礁珊瑚种类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平均下降30%。
⑥多项研究说明,海洋酸化还可能通过食物链,造成原本不同种间的配子受精成功并形成杂交种,造成种质混乱,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某些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显著下降。
⑦有研究者在模拟实验中发现,严重酸化的海水中,小丑鱼幼鱼将失去听力、视力、嗅觉,无法发现敌害,也丧失了相应的逃逸和生存能力。对甲壳类、贝类、鱼类及棘皮动物等海水养殖生物的研究说明,海洋酸化会显著地影响到幼体发育,降低成体的钙化率和呼吸活动,改变机体能量代谢方式,干扰感知和运动行为,抑制免疫防御系统的活性,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已经有研究说明,海洋酸化是一种生理胁迫,会使得藤壶的成活率显著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同样会导致海胆的尺寸和重量均明显变小。
⑧由于人类从未经历过这种变化,并且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对酸化引起的海水化学变化敏感性不同,以至于无法确定海洋酸化的生物学效应,也就无法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1、什么是海洋酸?
答:
2、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造成的巨大威胁表达在哪些方面。请阅读全文简要回答。
答:
3、简第段主要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
答:
4、以下分析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A.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在短时期内会显著下降。
B.珊瑚藻以及造成礁珊瑚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将会平均下降30%。
C.即使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到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D.虽然人类从未经历过海洋急剧酸化的过程,但仍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例二十〔2018年湖北恩施州〕恩施州的风雨桥
采遏乐
①风雨桥兴时于汉未唐代,这种历史悠丸、造型独特的木质古建筑,极富民族气质。恩施州的风雨桥是与吊脚楼齐名的恩施州民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风雨桥又叫“凉桥”,因桥上建有廊、亭,可供行人乘凉、休憩、避风雨而得名。恩施州山重水复,沟壑纵横,旧时不通公路,只有条条青石板路穿山越岭,爬坡过河。而将条条青石板路在沟壑山涧连接起来的就是风雨桥。利川市毛坝风雨桥
②恩施州的风雨桥大多由桥墩、桥面、桥廊、桥亭和桥硕组成,除桥墩外,全用木料建造。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
结构极为精密。桥墩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两旁是桥廊,设有栏杆、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桥顶盖有坚硬严实的黑瓦,建有数个高出桥身的数层飞檐翅角楼亭,凡外露的术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雕龙绘凤,人物山水,飞禽走兽,形象诙谐洒脱,栩栩如生。
③恩施州的风雨桥,虽年代丸远,但很多至夸仍然保存完好。利川市境内的毛坝风雨桥,建于公元L808年,距夸已200余年。桥全长32、5米,桥面宽3米,高40米。该桥全用木料建成,至夸仍奇迹般屹立不倒,为行人和当地村民畅行于青山两岸而默默地遮风挡雨。成丰县境内的十字路风雨桥,建于1916年。桥身全长63、4米,宽4、2米,通高8、78米。桥上是两层楼阁式的青色瓦面,脊梁的正中是一座宝塔式的亭阁,瓦檐重重,周围四条昂首欲飞的青龙仰望着东西南北,龙嘴里含着红色的宝珠,四条龙尾绕成塔顶,好似一台大轿行走在桥的中央。桥面用木板铺就,下面由很多巨型圆木固定在桥墩上支撑,整个桥身结实、牢固,桥面平坦舒适。桥廊L3间,亭廊相连,两边有漂亮的护栏,肾靠护栏的是条形长凳。桥下有3座梭子形的桥墩,墩与墩之间净跨10米,都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任凭河水冲刷,桥墩依然坚固如初。一座座风格独特的风雨桥,横跨溪河,傲立苍穹,延二三百年而不损,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
④在恩施州,无论是村头还是山野,在溪河之上大都建有风雨桥。村民们走亲访友,赶集逛街,耕田锄草,肩挑背扛,都要经过风雨桥。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密林将映的风雨桥,坐在两廊边的长凳之上,就可听到桥下那流水清音,即使是匆匆过桥,也能听到那悠扬宛转的深山鸟语。天上云卷云舒,山间凤来雨去,只有在风雨桥上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走累了在桥上歇脚,天热了在桥上乘凉,口渴了在桥上喝茶,下雨了在桥上避雨,闲退时还可在桥上读书、聊天、话家常。这类木质鲒构长廊式桥梁建筑,不仅具有普通桥梁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亭”的观赏价值,它不仅为行人和村民提供交通便利,同时也是当地人们说古道夸、休息娱乐的理想去处,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⑤恩施州的风雨桥,是恩施州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恩施州民族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木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根据恩施新闻有关资料整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恩施州的风雨桥,文章主要介绍了风雨桥的哪些内容?
2、第②段说明了恩施州的风雨桥的哪些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第③段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本段介绍『‘字路风雨桥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阅读第@段,具体说说风雨桥为村民和行人提供了哪些便利?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式?
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⑵合理有效地使用交通工具,科学利用能源。例九、1、①结构很特殊②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很差,易破碎。2、作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3、不能删。“很可能”表示推测,
删后就变成了肯定,语意表达就不够准确了。4、C〔文中写到“这依然是个谜”〕例十、1、吃的有害细菌越少,身体越安全。2、不排除将来会有更有效的杀死细菌手段的可能性,使语言表达更加严密、准确。3、能更加准确、清楚地说明加热在牛奶加工中的杀菌作用。4、说明加热是杀死细菌、保证食品安全的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方式。5、经常清洁厨房、冰箱;保持厨房通风干燥;减少食物的存放量,吃多少做多少;对食物一般要高温烹调。例十、1、例如:⑴不能删除。几乎表限定。在文中的意思是30年后大部分的民宅都会成为废墟。如果删除那么成了30年后所有的民宅都会成为废墟,过于绝对表达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