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2.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力学最新实验探究题演练
实验八、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课标规定学生必做的实验)[来源:1]
实验突破
1.从速度的定义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器材有:小车、斜面、木块、秒表、刻度尺、金属片。
3.实验方法为间接测量法;实验注意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滑下。
4.金属片的作用是三确定小车到达终点时在同一位置。
5.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不做匀速直线运动。
6.斜面的放置及作用:斜面放置时应注意倾斜角不易过大: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斜面倾角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运行时间长,便于测量任何一段所用的时间。
试题演练
1.在如图1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图1
(1)图中AB段的路程 cm ,如果测得时间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
(4)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点。
(5)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最快的是 (填“”“”或“”)。
2. ( 2019·广州)小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对此他提出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就越大”。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其猜想。
(1)实验所需的公式: 。
(2)实验器材:(除图2以外的器材),以及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 。
(3)实验步骤(可画图或文字表述):
3. (2019·山西)小明和同学打乒乓球时,注意到乒乓球台上的球不小心就会滚到台下,落地点时远时近。小明思考:若运动着的小球从桌上滚落后,小球的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s可能与小球离开桌面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二: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s可能与桌子的高度H有关。
然后,小明选取了钢球并用高度可调的桌子和斜面组成如图3所示的装置,并进行了实验,得到了部分数据如下表:
(1)在实验中让钢球从桌上的斜面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其目的是: 。
(2)分析表中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是: 。[来源:学。科。网Z。X。X。K]
4.(2019·潍坊)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斜面、小车、长刻度尺、录像机等研究“斜面上运动的物体,运动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4甲所示。在斜面一侧沿斜面方向固定一长刻度尺,刻度为0的位置在上方,并将该位置作为释放小车的位置。打开录像机的录像功能,并面向刻度尺录像,让小车由静止滑下,滑到底端停止录像,通过播放视频可以确定小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1)视频显示,小车从0刻度处运动到0.20 m刻度处,用时1s,该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m/s。
(2)通过视频查找出小车5次的位置,小车从开始运动到各个位置的路程s和对应时间t
如下表所示,表中第三行数据为对应时间的平方。
①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纸上做出小车运动的s―t2图象;②经分析可得,小车在斜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时,小车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的平方t2的关系式是 。
实验九、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课标规定学生必做的实验)
实验突破
1.测固体密度
(1)测固体的质量
①用天平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m。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G,物体的质量m=G/g。
(2)测固体的体积
①规则固体用刻度尺测出其几何长度,算出体积V。
②形状不规则密度大于水的固体(如石
块),借助于量筒和水,用“排水法”测体积V (如图5所示),V=V2―V1。
③密度小于水且不溶于水(如蜡块),用“针压法”测蜡块的体积(图6甲)。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将蜡块放入量筒中,用细铁丝将其压入水中,使其浸没在水中,记下体积V2, V=V2―V1;还可用“悬重法”测蜡块的体积,如图6乙所示,体积V=V2'―V1'。
④密度小于水且具有吸水性的固体(如软木塞),借助于量筒和其他不易被水吸收的液体或粉末状的固体替代水,用“排体积法”测体积V=V2―V1。
(3)测物体的密度
①形状规则固体
②形状不规则密度大于水的固体
③密度小于水且不溶于水的固体
④密度小于水且具有吸水性的固体
注:式中体积如(2)中所述;若质量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G,则上面物体的密度表达式中用G/g代换m。
2.测液体密度
(1)用天平称出盛有适量液体的烧杯的总质量m1
;把烧杯中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称出烧杯和烧杯中剩下液体的总质量m2,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2)评估:实验中,先称出空烧杯的质量,再称液体和烧杯总质量,然后将液体全部倒入量筒。由于烧杯内液体残留,使得所测体积偏小,所以密度偏大。
3.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
(1)漂浮法测密度
①测固体密度:可利用在水中漂浮(可以自己漂浮,也可借助容器漂浮)测固体漂浮时的,则,再测出固体的体积V,固体密度表达式: 。
②测液体密度:可利用另一物体在水和待测液体中均漂浮,。液体密度表达式: 。
(2)称量法测密度
用天平称出容器和适量水的质量;将物体用线拴住浸没在水中悬停,添加砝码使天平平衡,则增加的砝码的重力G增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则;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m。物体密度表达式: 。
(3)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水测量密度
①测固体密度: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固体的重力G,即可求出其质量;将固体浸没在水中读出示数F,即可求出浮力,。固体密度表达式: 。
②测液体密度: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固体在空气中、浸没在水中、浸没在液体中的示数G、F1、F2,则,,,。液体密度表达式: 。
实验指导
(1)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用天平测出待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待测物体的体积)
(2)注意量筒读数时的视线问题
(3)注意实验步骤补充、排序、设计(注意测量体积和测量质量的顺序)
(4)测量固体密度时测量值偏大偏小的判断(分析在测量过程中,m和V的测量结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运用密度的计算公式=m/V进行分析即可)
(5)设计某些不能直接进行测量物理量(诸如不规则形状的固体体积、比水轻的固体体积、液体质量的测量等)的测量方法
(6)间接测量型实验在测量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及原因
(7)拓展在天平和量筒两个器材缺少一项的情况下,如何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特殊的方案。(注意:物体的质量是由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G,再由;物体的体积,是用浮力的方法测出,被测物体一定要浸没在水中)
试题演练
1. (2019·扬州)图7甲所示是仪征捺山地质公园的“玄武石”,其内部是多孔蜂窝状结构,该类石头的密度为2.8~3.3 g/cm3。小明想准确测出这块石头的密度。
图7
(1)如图7乙所示,该石头的质量为 g;他将该石头放入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8丙所示,计算得到该石头的密度为 g/cm3。
(2)该石头密度的测量值偏 ,原因是: 。
2. ( 2019·南京)小明测量南京雨花石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图8
(1)将天平放在桌面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8甲所示,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端调,使横梁平衡。
(2)如图8乙所示,雨花石的质量为 g。
(3)将雨花石放入盛有50 mL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情况如图丙所示,则雨花石的密度是 kg/m3。
(4)小明根据所测数据,在图丁上描出一个对应的点A,接着他又换用另一石块重复了上述实验,将所测数据在图上又描绘出了另一个对应的点B,若、分别代表雨花石和另一石块的密度,则 (填“>”“=”或“<”) 。
3. ( 2019·邵阳)全国著名的“茶油之都”邵阳县盛产茶油,为了测量家中茶油的密度,红红同学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实验。
图9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9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红红同学取适量茶油倒入烧杯,用天平测烧杯和茶油的总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珐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9乙所示。然后将烧杯中部分茶油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茶油的总质量26.2 g,则量筒中茶油的质量是 g。
(3)量筒中茶油的体积如图9丙所示。请你帮红红同学计算出茶油的密度是 g/cm3。
4. (2019·天津)下面是小明同学的实验报告,请按要求帮他将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实验目的:测量油的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砖码)、量筒、烧杯、油
实验原理:
主要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侧调节。
甲 乙
图10
(2)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油,测出油的体积,如图10甲所示。
(3)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 g。
(4)将量筒中的油全部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如图10乙所示。
(5)实验数据记录:
在虚线框内设计一个记录本次实验数据的表格,并将测量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实验评估: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测出的油的密度值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5. (2019·苏州)在“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中:
(1)用细线系住金属块放入装有20 mL水的量筒内,水面如图11乙所示,则金属块体积
V为 cm3。
(2)计算出金属块密度 g/ cm3。
(3)实验中所用细线会对测量结果造成一定误差,导致所测密度值 (填“偏大”或“偏小”)。
(4)在上面实验基础上,利用弹簧测力计和该金属块,只需增加一个操作步骤就能测出图11丙烧杯中盐水的密度。增加的步骤是: 。
(5)盐水密度表达式 (选用所测物理量符号表示)。
实验十、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实验常规考点)
实验突破
1.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有: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推理法。
2.实验时每次使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下滑(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使小车每次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都相同)。
3.改变水平面上的材料(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
4.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相互平衡,并保证小车在水平面上只受摩擦力)。
5.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后能继续运动的原因(小车具有惯性)。
6.转换法的应用(通过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来判断阻力的大小,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得越远)。
试题演练
1. (2019·呼和浩特)在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的实验中,将同一辆小车从相同的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如图12所示。第一次水平木板上铺有毛巾,第二次是棉布,第三次直接滑在水平木板上,小车在三种不同的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在木板上的不同位置。
图12
(1)小车在三个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时,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填“远”或“近”),这表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填“大”或“小”)。
(2)对上问实验分析后可以推测:如果小车在水平面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保持 运动状态不变。
(3)英国科学家 对上面实验进行科学的推理,并概括出著名的 定律。
2.图13所示为凯唯同学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
图13
(1)每次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 相同;
(2)在水面桌面上分别铺上棉布、木板的目的是改变小车所受的 大小;
(3)实验时发现小车在你棉布表面运动速度减小得较快,在木板上运动速度减小得较慢,设想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木板上运动,它的速度将 。
3.(2019·德阳)刘伟同学为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4所示的斜面实验。
甲 乙 丙
图14
(1)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在实验中刘伟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刘伟采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
(2)从甲、乙、丙三次实验小车所停位置情况看, 图中小车所受阻力最大。
(3)刘伟从实验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运动的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 运动。
(4)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它的内容是: 。
4.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理想实验能深刻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如图15所示,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有: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作持续的匀速运动。
④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1)请将上述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用序号①②③④来表示)。
(2)在上述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面关于这些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
A.①是事实,②③是推论,④是假设
B.②是事实,①③是推论,④是假设
C.③是事实,①②是推论,④是假设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3)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15乙所示),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力的大小可通过小车 表现出来。
(4)当要研究某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一般要采用
法。例如:如图15丙所示,在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就要多次改变 ,同时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
实验十一、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的滑动摩擦力(课标规定学生必做的实验)
实验突破
1.在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利用转换法,把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转换为拉力的大小。实验时弹簧测力计必须匀速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平衡。实验过程中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利用等效的思路测出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实验时注意物体要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要沿水平方向。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积无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
(2)木块只有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所受的拉力和摩擦力才是一对平衡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等于木块的摩擦力。
(3)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关系时,保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在原装置的木块上增加一个砝码;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木块分别在不同表面上匀速运动。
(4)实验过程中很难保持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使弹簧测力计固定,拉动物体下面的长木板,这样便于准确地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更为准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如图16所示。
试题演练
1.(2019·海南)如图17所示,测量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图17
(1)测量时,要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 运动。
(2)读出图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测出此次实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 N。
(3)比较甲、乙、丙三图测量结果,得到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 ( 2019·云南)小东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甲 乙
图18
(1)测量前观察弹簧测力计,发现指针指在图18甲所示的位置,他应先 后再测量;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 N。
(2)如图18乙所示,测量时长木板应 放置,用弹簧测力计平行与长木板拉着木板做 运动,根据 知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小东在实验中还发现用此装置按照图乙中的方式快拉或慢拉木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相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无关。测量时,如果不小心使弹簧测力计像右上方倾斜,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 2019·益阳)图19所示是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设计的实验装置。长滑板放在紧靠竖直墙壁的水平实验桌上,弹簧测力计左端通过细绳连接金属物块P,右端固定在墙上。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将长滑板从物块P的底下水平向左抽出。
图19
方案一:保持物块P对长滑板的压力不变,更换不同材料的长滑板,重复多次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1。
方案二:保持长滑板的材料不变,在物块P
的上表面增减砝码,重复多次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2。
根据以上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弹簧测力计对物块P的拉力大小等于物块P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理由是 。
(2)表1中当使用木块与金属做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物块P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N。
(3)分析表1、表2中的实验数据,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
(4)在现实的生产与生活中,许多摩擦对我们是有用的,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试列举一个增大有用摩擦的实例,并说明是通过采取什么措施来增大摩擦的: 。
4. ( 2019·威海)小明用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水平桌面、砝码和木块等实验器材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1)小明用图20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要想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该使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 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
(2)分析本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请写出其中1条: 。
(3)根据图20乙给出的数据点画出关系图象。依据关系图象,思考当时如何确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图乙中纵坐标轴上用字母A标记大小的位置,并留下作图痕迹。
(4)自行车刹车时,捏手刹用的力越大,车子停的越快的原因是 。
图20
实验十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实验常规考点)
实验突破[来源:1]
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实验尽量使物体在同一方向上只受两个力(要研究的是两个力),不受其他力。比如选用光滑桌面,避免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要用控制变量法逐一研究二力平衡的三个条件。
1.实验中选择小车,而不选择木块的原因是为了减小摩擦力对该实验造成的影响
2.实验中,选用较轻卡片的目的是,轻质卡片可以忽略卡片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3.选择静止作为研究状态是因为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好控制
4.定滑轮的作用是,减小摩擦力,改变力的方向
5.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a.保持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改变小车两边所挂钩码的数量,研究力的大小关系;b.保持两边钩码质量相同,扭动小车或纸片,研究平衡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c.保持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两边钩码质量相等,用剪刀剪开卡片的目的是研究两力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试题演练
1. (2019·鄂州)学习关于物体的平衡条件时,小林同学提出了以下疑问:只受一个力作的物体能保持平衡状态吗?只受两个力作用的物体一定能保持平衡状态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一定只受两个力作用吗?为此他做了如图21所示实验,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1)他将一小球用一根细线悬挂起来,如图甲所示;剪断细线后小球下落,如图乙所示。
(2)他又将一小球用两根细线悬挂起来,如图丙所示;剪断其中一根细线,小球发生摆动,如图丁所示。通过实验,他的疑问得到解决。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小林同学归纳得出了初步结论:
①由图甲和乙可知 。
②由图甲和丁可知 。
③由图甲和丙可知 。
2. ( 2019·扬州)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
图22
(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 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22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 和 的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 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22乙所示,请你判断出她们改进的先后顺序: (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 对实验的影响。
(4)图22丙所示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由于 ,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实验十三、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常规考点)
实验突破
1.实验中压力的作用效果体现为海绵的凹陷程度,这里用的是物理学中常见的“转换法”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为:a.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b.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实验中选用海绵而不用木板的原因是更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试题演练
1.(2019·河池)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某同学利用小桌、海绵和祛码等器材进行如图23所示的实验。
图23
(1)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分析图乙和 所示两图实验,可得出结论: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比较图甲、乙所示实验,可得出结论:受力面积相同时,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下列实例中,直接应用该结论的是 (填“A”或“B”)。
A.图钉的一端做得很尖
B.交通管理部门规定,严禁货车超载
2. ( 2019·湘潭)利用小桌、海绵、砝码等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如图24所示。
图24
(1)图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海绵发生 (填“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来体现的,我们 (填“可以”或“不可以”)用沙子代替海绵来完成实验。
(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说明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 (填“越大”或“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通过比较图 (填序号)和图丙,说明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实验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或“理想实验法”)。
实验十四、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实验常规考点)
实验突破
1.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盛水容器中同一深度处,改变探头方向,观察压强大小。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压强的变化。换用不同液体,观察在深度相同时压强是否与密度有关。
2.实验所说的深度是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垂直高度,不是该点到液体底部的高度。本
实验描述结论时要注意控制变量:同种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深度一定时,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3.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为,用手指压橡皮膜,观察U形管的高度差变化。
4.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是通过观察U形管两液柱的高度差,U形管两液柱的高度差大,此处液体压强大。
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方向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同种液体,相同的深度不变,变化金属盒的方向;(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同种液体,金属盒方向不变,变化金属盒的深度进行实验;(3)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相同的深度,金属盒的方向不变,改变液体的种类。
试题演练
1.(2019·南京)小明用如图25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
图25
(1)在图25乙中,将橡皮膜先后放在a、b位置处可知,同种液体, 越大,压强越大。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
(2)为了探究密度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还需将橡皮膜放在图丙中 (填“c”或“d”)位置处。
2. ( 2019·荆州)如图26所示,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图26
(1)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水面的 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
(2)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型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通过 (填写正确选项前字母)方法可以进行调节。
A.从U型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
B.拆除软管重新安装
C.向U型管内添加适量水
(3)比较乙图、丙图和丁图,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
(4)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同深度的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若在步骤(4)时,图乙中U形管左右两侧水面的高度差h=5 cm,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之差约为 Pa。(1.2 ×103 kg/m3,1.0 ×103 kg/m3,g取10 N/kg )
3.图27所示为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因素”的实验装置。
(1)本实验根据U形管中两管液面的 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
(2)比较图甲和图 ,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它的方向,如图乙、丙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
(4)比较图乙和图丁,能初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吗? 。
(5)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压强计,如图戊所示,把简易压强计浸入水中,橡皮膜将
(填“上凹”或“下凸”),增加简易压强计在水中的深度,细玻璃管中液柱会 (填“上升”或“下降”)。
4. ( 2019·大连)小明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有:U形管压强计、烧杯、刻度尺,足量的酒精、水和盐水,已知
。
图28
(1)图28所示是U形管压强计。实验前,为了检查探头与U形管之间是否漏气,小明用手轻压探头的橡皮膜,同时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 。
(2)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深度的关系”时,记录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
①请将表格中a、b、c三处空缺的信息补充完整:
a、 b、 c、
②根据表中信息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3)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三次实验现象如图29所示。三个烧杯中的液面相平,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相同,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图29
小明根据三次实验现象,并结合(2)中②的结论,得出了该探究结论。请你简要说明他分析实验信息得出该探究结论的过程。
实验十五、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课标规定学生必做的实验)
实验突破
1.用称重法测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同时测出物体受浮力时排开液体的重力,然后比较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先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求出(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a.控制液体的密度不变,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来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b.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改变液体的密度大小,来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3.实验数据、现象的分析和处理,正确理解F-h曲线图。
试题演练
1.(2019·邵阳)在做“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同学们先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猜想A: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猜想B: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C: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图30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同学们利用一个物体、弹簧测力计、水、盐水和细线,做了如图30所示的实验。
(1)通过实验a和c,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N。
(2)通过分析比较所有实验,可以验证猜想 (填“A”“B”或“C“)是错误的,而其他猜想是正确的。
(3)该实验探究主要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2. ( 2019·岳阳)图31所示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及数据。
(1)如图甲,物体重 N。
(2)如图乙,把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2 N,物体受浮力的大小为 N。
(3)分析甲、乙、丙三图所示实验数据可得:物体受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4)若要探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应选择图中 (填字母)两个物体,并将它们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测出其所受浮力的大小来进行比较。
3.(2019·枣庄)将一只手的食指浸入水中,你会感受到浮力的作用。你想知道食指所受的浮力大小吗?请从图32所示提供的实验器材中选择合理的实验器材,设计出两种测出你的食指受到浮力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填空。(已知水的密度为)
方案一:
(1)写出你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及其符号: 。
(2)食指所受浮力大小的表达式为: 。
方案二:
(1)写出你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及其符号: 。
(2)食指所受浮力大小的表达式为: 。
4. ( 2019·安顺)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请你根据图33所示实验操作,从中选出一些图,针对某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你的探究结果。
图33
(1)探究的因素是: 。选用的图是: (填图中的序号)。探究的结果是: 。
(2)小明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薄铁片、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①通过分析可知,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二次铁片受到的浮力。
②小明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小明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铁片 的改变,忽视了 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实验十六、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课标规定学生必做的实验)
实验突破
1.研究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之间满足什么关系时杠杆能够平衡。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最终方便测量力臂。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
2.在实验中:(1)让支点处于杠杆中央的目的是,减小杠杆自身重对实验造成的影响;(2)杠杆平衡螺母的调节为,左高右调,右高左调;(3)实验开始需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是为了方便读出杠杆的力臂;(4)实验至少进行三次(多次)的目的是,一次实验数据具有偶然性,多次实验结论才具有普遍性;(5)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成倾斜拉杠杆,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因为拉力的力臂变小了。
试题演练
1.(2019·苏州)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图34甲中,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侧调节。
(2)图乙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平衡状态,若在A处下方再挂一个钩码,则B处所挂钩码须向右移动 格,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杠杆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小李同学就在杠杆上挂钩码进行实验,小明认为这样操作会对实验产生以下影响:
①杠杆自身重力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②可能不便于测量力臂或出现力臂测量错误
③无法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你认为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2. (2019·成都)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每个钧码重力相等。杠杆刻度均匀。
甲 乙
图35
(1)平衡时,应该让杠杆静止在 位置。
(2)小周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完成某次操作后,实验现象如图35甲所示,他们记录的数据为:动力=1.5 N,动力臂=0.1 m,阻力=1N,则阻力臂= m。
(3)下列四个因素中,不会带来实验误差的是
A.铁架台自身的重力足够大
B.单个钩码重力不完全相等
C.悬挂钩码的绳套重力偏大
D.杠杆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偏大
(4)小周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后,他们想进一步探究,如果杠杆受到、两个阻力,结果会怎样?通过实验,他们得到了图35乙所示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初步得出,在这种情况下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的力臂分别用、、表示)。
3.(2019·长春)图36所示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杠杆右端偏高,应将两端的螺母向 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杠杆平衡后,在左侧挂两个钩码,每个钩码重1N,在右侧竖直向下拉着弹簧测力计,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如图36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N。
(3)当弹簧测力计处于图中的虚线位置时,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弹簧测力计示数仍等于F,应将钩码向 移动适当距离。
4. ( 2019·十堰)小明在复习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
(1)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 。
(2)调节完毕后,在杠杆A点挂3个相同的钩码如图37甲所示,在杠杆B点应挂—个相同的钩码才能使杠杆恢复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将A、B两点下方所挂钩码取下一个,那么杠杆 (填“左”或“右”)端下降。
(3)小明测出来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同组的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 。
(4)测定油箱油量的装置应用了杠杆知识,如图37乙所示,当油面下降时,变阻器R连入电路的阻值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将图中电流表换成电压表表示油量的多少,则电压表接在 (填“R0”或“R”)两端时,电压表示数越大,表示油量越多。
5.小明同学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选择的装置如图38所示(选用的钩码质量均相同):
(1)实验前若出现了如图甲所示情况,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
“右”)
调,从而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测量 。
(2)实验中如图乙所示,某一次杠杆平衡后,若保持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使其向右移动,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为=6 N,=20 cm,=4 N和=30 cm。该同学根据这些数据能否就得出探究结论? ,理由是: 。
(4)如图丙所示,弹簧测力计在C处由竖直向上逐渐向右倾斜拉动杠杆,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其原因是 。
(5)某次实验中,若采取如图丁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 (选填字母)。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实验十七、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常规考点)
实验突破
1.转化法的应用:通过物体推动其他物体运动距离来反映物体动能的大小,推动其他物体运动越远,物体的动能越大。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研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控制小球的质量相同,改变小球的速度大小,速度越大,动能越大;(2)研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控制小球的速度相同,改变小球的质量,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实验中,假设平面无阻力会出现的情况(木块速度将不会减小,永远运动下去)。
4.木块运动到末端之外的解决办法(降低斜面的竖直高度,即把斜面适当放缓点)。
5.本实验要采用尽量光滑的斜面且斜面的倾斜程度在实验中不能再改变。每次实验时用于显示钢球动能大小的木块不能更换。
试题演练
1.(2019·宿迁)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如图39 a、b、c所示,让质量为m、2m的两个小球分别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小球撞击放在水平木板上的木块,使木块滑动,虚线位置为木块滑动一段距离后停止的位置。
图39
(1)小球动能是由 (填某种能量)转化来的。
(2)实验中通过 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
(3)比较 两图进行的实验,可以探究小球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4)比较a、b两图进行的实验,可以得到小球的动能随质量增大而 。
2. (2019·西宁)图40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40
(1)该实验装置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 的关系。(物体A、B质量不变)
(2)该实验中所探究物体的动能是指物体 (填“A”或“B”)的动能。
(3)该实验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 来反映的。
(4)该实验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A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与物体B即将碰撞时的速度,它是通过 (填“高度”或“质量”)来改变的。
(5)实验表明,同一物体A从斜面高处滚下,高度越大,物体B被撞得越远,可得结论 。
(6)若要研究物体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则需用不同质量的物体从斜面 高度由静止滚下,并观察记录。
3.在探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是否有关”实验中,小明先探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是否有关”,所用的器材有:一个用长木板搭成的斜面;三个质量不同的实心铁球;一个木一块。各器材的组装示意图如图41所示。
(1)每次实验时,都要将铁球从斜面的 由静止释放,其目的是 。
(2)铁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 来间接反映的。
(3)该实验在操作时很难做到的是 。
(4)某同学对小明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不用木块,在木块的位置上固定一个面积较大的挡板,在挡板前面贴上足够厚的长方体橡皮泥,如图所示,每次实验后都要换上另一块相同的橡皮泥。此外,还需要对小明的方案进行怎样相应的调整?。 (如果需要,可增加其他器材)
实验十八、探究影响物体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常规考点)
实验突破
1.让重物从一定高度落下,砸到盛有沙子的容器中或海绵上。
2.在探究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大小的关系时,改变弹簧的形变大小,放手后小球被弹出,并与一木块相碰,观察木块被推动距离的远近来比较弹性势能的大小。
3.转化法的应用:(1)观察物体落下时沙地或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大小。(2)由于弹性势能的大小不便用仪器测量,实验中把弹性势能的大小转换为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比较弹性势能的大小。
4.控制变量法:(1)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控制高度相同,做法是让不同质量小球从同一高度落下;(2)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的关系,控制小球的质量不变,做法是使用同一个小球从不同高度落下。
试题演练
1.(2019·福建)小江同学利用一个弹珠、三个材料和厚度相同、长度不同的橡皮条,探究“橡皮条的弹性势能与长度、宽度的关系”。他依次将橡皮条固定在弹弓上,如图42所示,在弹性范围内,拉伸相同的伸长量,将弹珠在同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弹射出去,测得弹射的水平距离,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比较 来间接反映橡皮条的弹性势能大小;
(2)比较第1次和第2次实验可知,拉伸相同的伸长量,橡皮条的弹性势能与橡皮条的 有关;
(3)比较第1次和第3次实验可知,拉伸相同的伸长量,橡皮条的弹性势能还与橡皮条的 有关;
(4)用同种材料同厚度的橡皮条,拉伸相同的伸长量,弹性势能最大的橡皮条是( )
A.窄而长的 B.宽而长的
C.窄而短的 D.宽而短的
2.某同学在体育活动中,从铅球下落陷入沙坑的深度情况猜想: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下落高度和运动路径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43所示的实验:用大小、形状相同的
A、B、C、D四个铅球,其中A、C、D三球的质量为m,B球质量为2m,让A、B两球从距沙表面高H静止下落,C球从距沙表面高2H静止下落,D球从距沙表面高2H的光滑弯曲管道上端静止滑入,最后从管道下端竖直地落下(球在光滑管道中运动的能量损失不计)。实验测得A、B两球陷入沙深度分别为h1和h2,C、D两球陷入沙深度均为h3,且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