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高考地理快速命中考点12
人口与环境
考点1
人口增长
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国家
2000~2010年
人口年均增长
率(%)
2009年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2010年0~14岁
人口比重(%)
2009年出生时
预期寿命(岁)
男性
女性
中国
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
0.7
118
18.4
78
85
美国
0.9
34
20.1
76
81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试题分析】
该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信息,考查人口密度、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人口预期寿命等问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2009年中国和印度人口密度、2009年中国和美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2010年中国与美国0~14岁人口比重的差异,并根据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推测人口增长速度。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从地理图表中的信息获取、不同类型数据的转换”,人口增长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以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坐标图、柱状图、金字塔图、折线图等人口数据统计图表的形式承载信息,考查学生的图表解读能力。
【答案】D
考点2
人口迁移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试题分析】
本题以文字和直角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命题立意重点在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由统计图坐标可以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从而比较得出人口机械增长率的高低。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与人口机械增长率的乘积为迁出或迁入人口总数。人口迁出大省,且迁出的人口以青壮年为主,所以人口迁移加剧了些省区的老龄化进程;人口迁入区,且迁入的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故人口迁移延缓了这三个市的老龄化进程;农业人口的大量外迁,提高了城市化水平。此考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常结合区域图、人口统计图表,以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人口与地理环境统计图表等为载体,考查人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答案】(1)C (2)B
考点3
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试题分析】
本题以多维坐标图为载体,考查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以及人口增长模式及图标图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数据可知世界人口在不同时段的增长特点。根据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可以判断出所属的大洲。以各种人口统计图表呈现地理信息是人口问题的常见命题形式,既考查考生人口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考查考生解读人口统计图表的能力。在今后的命题中,以各种类型的人口统计图表呈现信息,考查人口增长、人口迁移及环境人口容量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答案】(1)D (2)C
考点1 人口增长
本考点重点考查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人口年龄结构等。例如2013年广东文综第4题,2012年广东文综第3题,2012年山东文综第7题,2010年课标全国卷第4、5题。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生产条件,导致了死亡率的下降,因此,转变过程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完成转变过程。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见下表):
人口增
长模式
特点
人口增长速度
原因
典型代表
备注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
极少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又称“高—高—低”型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印度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又称“高—低—高”型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缓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不强
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低增长(中国也进入低增长行列)
又称“低—低—低”型
(2)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表:
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增长模式
传统型
现代型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
原因
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影响
粮食供给不足;教育、就业问题突出;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口素质偏低;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问题;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对策及今后变化趋势
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但人口数量仍会持续增加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人口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主要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大,数量增加多;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对策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考点2 人口迁移
本考点重点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城市人口的变化,例如2013年课标文综Ⅱ第1、2题,2011年广东文综第7、8题,2011年福建文综第3、4题。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土地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②经济因素
③社会因素。
a.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b.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④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政策
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地在空间上发生变化的现象,不仅与人口迁出地有关系,与人口迁入地的关系更密切。因此,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时,应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考虑,针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两处空间,从正反两方面认识这一问题,如下表所示: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入地
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的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就业、住房、交通、卫生和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迁出地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出可以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考点3 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往往以人口统计图表呈现地理信息,考查无论是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例如考点1和考点2中提到的题目上,除此之外,还有2013年浙江文综第9、10题, 2011年江苏地理第15、16题,2010年江苏地理第15、16题。
(1)柱状图
该类图示往往以不同时间或地区设置不同的短柱,用其长短或高低来表示人口数量的多少、人口增长率的高低或人口构成的对比。判读时应首先明确图例,然后分清各类数据的时空差别,最后对照柱高读出不同时空的人口数据比较分析。如下图所示:
(2)曲线图(折线图)
此类图可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分析统计人口数量或构成比例随时间或空间连续变化的规律,判读时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明显的转折点和每一段或不同曲线的斜率,从而掌握不同时期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如下图所示:
(3)三角形统计图
该类图示往往用来表示人口按年龄的构成状况。读图时首先明确三边分别代表的人口构成数量轴;然后,过图中的点,沿各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作平行于各底边的线,并相交于对应边上(如图中A、B、C三点);最后读出各交点的数据,并检验三种人口构成的和是否为100%。如下图所示:
4.扇形图和饼状图
此类图常用来表示不同区域人口所占比例或数量对比。判读时,主要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或者是各扇形圆心角的大小),来分析人口比例状况或人口数量高低。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根据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
农业社会及其以前
工业化初期
后工业化时期
根据模式的
特征判断
高—高—低
高—低—高
低—低—低
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数值大小判断
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或低于1%
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原则
(1)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要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发生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时间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3.常见人口迁移表达图示的特征及判读
人口迁移分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表示人口迁移既要有数量变化,又要有方向变化。表示人口迁移的图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统计图来显示人口迁移状况,常见的有坐标图、饼状图、统计表格等。在坐标图中,可以用正轴表示迁入,负轴表示迁出;也可以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迁入和迁出。而在饼状图中一般是有一个表示迁入(或流入),另一个表示迁出(或流出)。在这类图示中,往往还会涉及到净迁入(或净迁出)的计算问题,即用一个地区的迁入人口减去迁出人口,就是该地区的净迁入人口。
一般可依如下程序去判读:①读图名→②读坐标(或图例)→③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④分析数据→⑤用文字概括联系→⑥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2)与区域地图相结合,表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状况。区域地图可以是世界或地区简图的复合图,也可以是其他变式图。
(3)以经纬网图为背景,展示人口重心迁移是较为新颖的人口迁移示意图。注意从起点和终点的经纬度坐标上,归纳人口迁移的方向。
4.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人口年龄构成和人口金字塔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如下图)
①年轻型——扩张型
年轻人口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如左图),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都高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由于育龄人群比重高,而且不断地成长起来。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②成年型——静止型
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急剧收缩(如中图),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这种类型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率讲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老年型)。
③老年型——收缩型
年轻人口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下窄上宽(如右图)。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由于育龄人群比重低,后备力量更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上述三种人口金字塔基本形态都比较稳定,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人口出生和死亡水平的变化以及迁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口金字塔存在着一些变形和过渡形态,如纺锤形、葫芦型、圣诞树型等。通过人口金字塔可以看出该国家或地区人口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趋势。
(2)人口金字塔图的迁移应用
①观察变化,探究顺序
要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某一年龄段不同时期所占比重的变化,探究该地区人口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下面四幅图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观察四幅图中青少年儿童及老年人口的比重变化,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模式逐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人口年龄结构也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化,青少年儿童的比重不断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在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中表现为塔基不断萎缩,塔尖不断增宽,故顺序为①③④②。
②关注异常,分析原因。
在判读分析时要结合某地实际,充分考虑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大规模战争、中国三年自然灾害、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人口的影响。
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如下面左图中20岁左右人口比重较大,可能为大学城。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右图中20到50岁男性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能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男性务工人员的到来。
一.选择题
下表为2010年印度、赞比亚、美国、德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表,回答1~2题。
国家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①
14
9
②
8
10
③
23
7
④
45
20
1.表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美国、德国、赞比亚、印度 B.德国、美国、印度、赞比亚
C.美国、德国、印度、赞比亚 D.德国、赞比亚、美国、印度
2.四国中( )
A.①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 B.②国的劳动力资源短缺
C.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 D.④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
1.C 美国、德国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德国人口呈负增长,①为美国,②为德国;印度、赞比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赞比亚位于非洲,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都较高,③为印度,④为赞比亚。
2.B 美国、德国、印度、赞比亚四国中,德国人口呈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化最严重,劳动力资源短缺;赞比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印度人口基数最大,人口增长数量最多。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
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据此回答3~4题。
3.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多东南少 B.南多北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均匀分布
4.若A地人口密度大于周边地区,其原因不可能是( )
A.水源充足 B.资源开发
C.交通便利 D.地势高峻
3.A 该地区人口持续增长,说明该地的人口密度在不断增大,该地人口密度等值线向东南方向移动,说明该地区的西北部人口密度较大,即西北人口多、东南人口少。
4.D A地位于该地的东南部,人口密度应较小,但该地人口密度却偏大,可能是由于该地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也可能是由于该地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人口迁至该地;地势高峻不利于人口居住,人口密度应偏小。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5~6题。
5.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6.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5.D 根据总人口增长柱状图的变化可知,增长速度变慢,A项错误;总人口增长速度虽变慢,但人口总数还在增加,B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状态,C项错误;国际净迁移量为正值,前后十年变化不大,而国内净迁移量均为负值,且1991~2000年期间相比1981~1990年增加很多,显示从该城市迁出人口增多,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
6.A 该城市从1981~2000年的二十年中,国际净迁移的人口数量与自然增长数量相当,人口国际净迁入量巨大,且当前总人口约1 300万,符合美国的城市特征,美国20世纪90年代人口纷纷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导致国内净迁移量变大。日本城市人口国际净迁入量较小,俄罗斯与德国无1 3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
下图是“2013年2月12日铁道部在网络上发布的一幅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导致图示日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交通
C.政治 D.社会
8.据图可推断出( )
A.广东交通通达度较北京高
B.长三角的产业层次较珠三角高
C.武广铁路运输压力较京沪线小
D.四川外出务工人员较湖南少
7.D 每年春节前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农民工大规模回家过春节有关,这属于社会因素。
8.B 读图可知,从广东省或珠三角地区人口返张或流动的人口数量最大,选项A、C错误;四川省回流人口为1753万,而湖南省回流人口为1396万,故四川外出务工人员较湖南多,选项D错误。长三角的产业层次较珠三角高,需要的民工少,选项B正确。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读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模型”图,回答9~10题。
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模型”
(时间)
农村
城市
Y
0
t1
t2
t3
t4
T
人口老龄化程度
P
9.P点之后,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变化的主要成因是( )
A.农村死亡水平高 B.农村劳动力流出
C.城市人口寿命长 D.城市生育水平低
10.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诸多压力,下列措施能有效缓解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措是( )
A.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 B.控制老年人口数量
C.接受外来移民 D.鼓励生育
9.B P点之后,农村人口老龄化超过城市人口,主要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
10.A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由农村流往城市,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二.综合题
11.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人口发展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得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老龄化就提前到来,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材料二 近年来,“民工荒”的惊呼之声占据了媒体的大幅版面,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城市,企业出6 000元月薪竟招不齐技工,16万元年薪难聘高级技师。
材料三 下图为1995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
(1)从材料三看出,我国人口增长有三个明显的低谷,A低谷对应的时段是_______________。 B低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提及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是指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模式,该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_______。“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是指实现了人口________的下降。
(3)结合材料二分析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这种局面?
(4)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通过研究我国人口发展现状,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观点一是继续实施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观点二则认为应适度放宽人口政策,一对夫妇可生两个孩子。你同意哪个观点?试说明理由。
11.(1)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7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2)三低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3)原因:经济、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普遍较低。措施:对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能。
(4)观点一:虽然我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已在1%以下,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增长仍然较快。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不能放松。
观点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降,造成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供应紧张,社会负担加重等。适度提高人口出生率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压力。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大陆人口为13.39亿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而1990年到200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07%。2011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209%,死亡率为0.68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528%
材料二 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2010年我国部分省(市)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占全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
跨省人口流动
地区构成
流出
流人
四川16.8%、安徽11.3%、湖南11.0%、江西8.60%、河南7.4%、湖北6.3%,其余38.6%
广东36.7%、浙江9.0%、上海7.6%、江苏6.4%、北京6.6%、福建5.1%,其余28.6%
流动人口
城乡构成
乡村
75.6%
22.80%
城市
24.4%
77.2%
(1)据材料一描述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是 ,该问题大约在 年开始出现,简述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应对提出合理化建议。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12.(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 2000~2005年间即可 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提高(延长)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3)流动人口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主要从内地流向东部沿海,从乡村流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