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8.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年青岛中考化学模拟练习题(一)
满分80分
请将一、二两题的答案写在卷二相应的表格内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S-32, O-16,Mg—24 Na—23,Cl-35.5
Zn-65,C—12 N-14 Fe-56
一、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题共16道小题,每题1分,共16分)
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天然气燃烧 B.大米霉变 C.灯泡发光 D.铁钉生锈
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检验气密性 C.稀释浓硫酸 D.收集氢气
3.下列材料中,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A.碳纤维 B.聚乙烯塑料 C.黄铜 D.天然橡胶
4.法医常用马氏试砷法来证明是否砒霜中毒,砒霜的化学式为As2O3,其中As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炼铁的原理是利用焦炭与氧化铁的反应
B.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C.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化合物会导致水体污染
D.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6.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纸花变成红色
C.向稀盐酸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D.灼烧羊毛织物,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
7.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和核泄漏危机。3月28日,福岛土壤首现剧毒放射性钚元素。原子序数为94的钚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45 B.核外电子数为94 C.质子数为94 D.核电荷数为239
8.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9.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铵和硝酸钾都是白色固体,也是重要的化肥。下列物质能够将硝酸钾从这四种化肥中鉴别出来的是
A.氢氧化钙 B.盐酸 C.硝酸钡 D.硝酸银
10.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主要是:
①NH3 + CO2 + H2O ==== NH4HCO3
②NH4HCO3 + NaCl ==== NaHCO3↓ + NH4Cl
③2NaHCO3 ==== Na2CO3+H2O+CO2↑
在上述反应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1.小明往右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后,粘在烧杯底部的塑料片脱落,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氧化钙 D.浓硫酸
12.下列各组离子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Cl-、OH- B.K+、Ca2+、CO32-
C.Ag+、Na+、Cl- D.NO3-、Mg2+、Cu2
13.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所示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图中所示有三种氧化物的分子
C.反应后分子个数变少了 D.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11
14.现有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则X是
A.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碱溶液 D.稀盐酸
15.已知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工业制HNO3的尾气中含有的NO2和NO常用NaOH溶液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NO2+2NaOH===2NaNO2+H2O,2NO2+2NaOH===NaNO2+NaNO3+H2O,NO不能被NaOH溶液吸收。同温、同压下NO2与NO的体积比如下,其中不能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的是
A.1:1 B.1:3 C.2:l D.3:1
16.在托盘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只质量相同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将天平调节至平衡;然后向左盘烧杯中投入一定质量的碳酸镁粉末,向右盘烧杯中投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均恰好完全反应,天平指针发生偏转.则下列各项操作中,能使天平重新达到平衡的是( )
A.将游码向右移动2.2g B.向左盘上再放4.2g碳酸镁粉末
C.在右盘上放4.4g镁 D.在右盘烧杯中再加入1.8g稀盐酸
二、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本题共6道小题,每题2分,共12分)
17.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一种氨基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能力,半胱氨酸的化学式为C3H7NS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半胱氨酸属于有机化合物
B.半胱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1
C.半胱氨酸中碳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8∶8
D.半胱氨酸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8.要配制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称取氯化钠时,应先向托盘天平左盘加氯化钠,再向右盘加砝码
B.量取水时,若俯视量筒读数,配得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C.将称好的氯化钠和量好的水在烧杯中混合,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D.配好的溶液应倒入广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19.要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A.氯化钙固体(碳酸钙):加足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B.氯化钠固体(碳酸钠):加足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C.铁粉(铜):加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二氧化锰(氯化钾):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温度/℃
t 1
t 2
0
b
a
溶解度
g
20.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的溶解度小于a的溶解度
B.分别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
肯定都有晶体析出
C.要从含有少量a的b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晶体,
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在t2℃时,用a、b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
21.为了探究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两同学分别取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100g,甲同学向其中加入氧化铜8g,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固体全部消失;乙同学向其中加入氧化铜16g,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固体有剩余。下列有关实验的推断正确的是
A.反应后乙同学所得溶液中一定不含盐酸
B.反应后向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一定会有蓝色沉淀生成
C.反应后甲、乙两同学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D.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7.3%小于14.6%
22.在托盘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调节天平至平衡。现向左边烧杯中加入6.5g表面锈蚀的铁钉,同时向右边烧杯中加入6.5g锌粒。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指针偏转的情况可能是( )
A.始终向左偏转 B.不发生偏转
C.始终向右偏转 D.最初向左偏转,然后向右偏转
三、理解与应用(每空1分,共15分
2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⑴现有氮气、氧气、生石灰、熟石灰、碳酸氢钠等物质,请你选择适的物质按要求填空:
① 焊接金属时常用做保护气的是 ;
铝箔
塑料
药片(主要成分:碳酸钙、淀粉)
② 常用做食品干燥剂的是 ,其干燥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
⑵右图为某抗酸药的实物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 图中标示的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② 淀粉属于 (填字母序号)。
A.蛋白质 B.糖类 C.油脂 D.维生素
③ 图中塑料包装废弃后可用于微型实验。其优点是 。
+ → +
—— 氢原子
—— 氧原子
—— 氮原子
A B C D
24.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上述反应过程中,涉及的元素有 种,A物质的化学式为 。
⑵在该反应中,B和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⑶分析微观示意图,你能获得的信息还有: 。
25、(4分)下列元素周期表中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 .
(2)在化学反应中,铝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氯离子,氯离子的符号为 ;氩元素
(3)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 数关系密切;
(4)从原子结构方面看: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 数。
四、实验与探究(26题4分 27题4分 28题5分 29题13分,共26分 )
26.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氨水呈碱性。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同时还生成氯化钙和水。
A
B
D
E
C
(1)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
(2)实验室可选上图装置中的 作发生装置, 作收集装置。用生石灰与浓氨水混合快速制取大量的氨气,可选上图装置中的 作发生装置
27.为了除去氯化钠样品中的碳酸钠杂质,兴趣小组最初设计了如下的方案并进行实验。
(l)写出沉淀A的化学 。
(2)加入CaC12溶液后,分离除去沉淀A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
(3)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此方案很容易引入新的杂质,请写出固体物质 B的成分 (用化学式表示)。
(4)同学继续探究后又提出新的方案:将混合物溶解,若滴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则既能除去Na2CO3杂质,又能有效地防止新杂质的引人。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8.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铜、硫酸钠、氯化钠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部分该固体溶于水,可得到澄清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请回答:
(1)该固体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
可能含有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
29.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请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⑴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⑵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选用E装置收集氧气,其原因是 。若在装置F中加入浓硫酸作干燥剂制取干燥的氧气,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的接口 (选①或②)接 , 接 (填接口序号)。
⑶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与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
是 (填序号)。
⑷该小组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
又可用于探究气体性质。
①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
是 (填字母序号)。
a.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②当打开K2、关闭K1时,可以利用Ⅰ、Ⅲ装置制得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要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 (填物质名称)。
四、分析与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30题3分,31题8分,共11分)
30、目前市场上的补钙试剂很多。下图是某品牌补钙
乐力钙片
[药品规格]每片含有碳酸钙0.625g
[用法用量]每次2片,每天2次
药品说明书中部分内容。
(1)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
(2)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
(3)如果按照说明书中的用量服用,则每天补钙元
素 g。
31、实验室现有氯化镁和硫酸钠的固体混合物样品,小明同学想测定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先称取该混合物样品40g,完全溶于水中,然后取用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200g平均分四次加入其中,充分振荡,实验所得数据见下表,请你分析并进行有关计算:
次
数
物
质
的
质
量
1
2
3
4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50
50
50
5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5.8
X
17.4
17.4
(1)上表中X的数值为_________;
(2)计算原固体混合物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上述实验中所用到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小明同学利用实验室中已有的16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的,试计算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实验中所需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同、收回房屋:
1.承租人擅自将房屋转让或转借的;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