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50 K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111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凤凰城中英文学校2016年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把湿的衣服晒干 B.把水壶内水垢用食醋洗去 C.把石蜡加热熔化 D.把棉线织成布 ‎2.物质的俗名、化学式及所属类别都正确的是(  )‎ A.大理石 CaCO3 酸 B.纯碱 Na2CO3 碱 C.熟石灰 Ca(OH)2 碱 D.烧碱 NaOH 盐 ‎3.高锰酸钾(KMnO4)与锰酸钾(K2MnO4)中锰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  )‎ A.+7、+6 B.﹣7、﹣6 C.+6、+5 D.﹣6、﹣5‎ ‎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滴加液体 C.‎ 倾倒液体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5.下列物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可吸入颗粒物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镁带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在氧化钙中加入适量的水,会放出热量 C.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D.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棉花和涤纶,前者是天然纤维,后者是合成纤维 C.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淀粉 D.燃烧法不能区别羊毛和腈纶 ‎8.乙醇(C2H5OH)常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燃料.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有机物 B.1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2.2%‎ D.23g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是6g ‎9.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浑浊的河水,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净水器能杀菌消毒 B.净化后的水属于纯净物 C.小卵石和石英沙的作用都是过滤 D.净水器能将硬水变为软水 ‎10.初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下列反应中不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的是(  )‎ A.CO2+H2O═H2CO3 B.CO+CuOCu+CO2‎ C.2H2O2H2↑+O2↑ D.FeS+H2SO4═FeSO4+H2S↑‎ ‎11.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O和CO2都可以用碳与氧气反应得到 B.CO和CO2都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 C.用石蕊溶液不能区分CO和CO2‎ D.C与CO2不反应 ‎12.如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粒子是阳离子 B.该粒子最外上层有8个电子 C.该元素属稀有气体元素 D.该粒子的核电荷数是18‎ ‎13.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H4Cl与熟石灰混合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 B.(NH4)2SO4属于复合肥料 C.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只有氮、磷和钾三种 D.从外观即可把NH4NO3与KCl区别开 ‎14.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消耗O2,生成固态的P2O5‎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15.火箭推进器中常用的液体原料有肼(X)和过氧化氢(H2O2).这是因为肼与过氧化氢等强氧化剂混合能自燃产生巨大能量.它们二者混合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H2O2=N2+4H2O,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肼的化学式是(  )‎ A.NH3 B.N2H2 C.N2H4 D.N2H6‎ ‎16.向15mLpH为5的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试剂,混合液的pH肯定增大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 B.稀盐酸 C.稀硫酸 D.pH为5的溶液 ‎17.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马铃薯 B.鲫鱼 C.花生油 D.西瓜 ‎18.有X、Y、Z三种金属,只有Z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如果把Y加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则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Y>Z>X B.Y>X>Z C.X>Y>Z D.Z>Y>X ‎19.食品卫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有益人体健康的是(  )‎ A.为延长保鲜时间,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 B.为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婴儿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 C.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在食盐中添加碘酸钾 D.为保持肉制品味道鲜美,在香肠中加入过量的亚硝酸钠 ‎20.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按溶解、过滤、洗涤、蒸发结晶的操作顺序,可分离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用燃烧的木条即可把N2、O2和CO2区别开来 C.测定某溶液pH的操作是: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再取出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不变色,可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 ‎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29分 ‎21.用化学用语表示.‎ ‎(1)3个硫原子    ;氧化钠    ;氯酸钾    .‎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是因为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    (写 离子符号).‎ ‎22.氨气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化肥、制药、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制冷剂等工业,此外还能作为生物燃料提供能源.‎ ‎(1)若用如图三幅模型图表示合成氨气的过程,则从反应开始到完成的排列顺序为    (用字母表示).‎ ‎(2)氨气可以在纯氧中燃烧,生成物属于空气的成分,因此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大量吸入氨气有害人体健康,工厂如果氨气不慎泄露,可喷洒大量水雾处理.由此可知氨气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23.如图表示的是向盛有l0mL稀的甲溶液(其中滴有少量紫色石蕊试剂)中,加入乙溶液(相同浓度)后,溶液pH的变化曲线.已知甲、乙分别是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请分析曲线回答问题:‎ ‎(1)甲是    溶液;‎ ‎(2)当加入乙溶液的体积为    mL时,甲、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3)当溶液的pH=1.4时,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有    (指示剂除外);‎ ‎(4)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如图.请你在右边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用语:‎ ‎2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2)t1℃时,将3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 此时若将温度由t1℃升至t2℃,还应再加入a物质    g,才能变成饱和溶液.‎ ‎(3)从a、c的饱和溶液中提取a,应采用方法是    (填“冷却结晶”或“蒸发溶剂”).‎ ‎25.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 冶炼铜常用铜矿石﹣﹣孔雀石,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碱式碳酸铜是一种绿色的不溶于水的固体,受热易分解,从组成上分析,它兼备碱和碳酸盐的化学性质,所以能与酸发生反应.‎ 斌斌同学准备在实验室中以碱式碳酸铜、铁粉、稀盐酸为原料来制取铜,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碱式碳酸铜中含有    种元素.‎ ‎(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三种常见的氧化物,其中有一种通常是黑色固体,请写出该黑色固体与木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碱式碳酸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4HC═2CuCl2+CO2↑+3H2O.预测实验现象:    .‎ ‎(3)Cu2(OH)2CO3也是铜锈的主要成分,从铜锈的元素组成上分析,铜生锈时需要与空气中的    、    和     接触.‎ ‎ ‎ 三、本题包括4小题,共31分 ‎26.(1)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方法检验蜡烛的燃烧产物,将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十几秒钟,发现烧杯壁上没有水雾出现,原因可能是    .‎ ‎(2)用图b所示方法进行加热液体的实验,其中用作热源的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下同),用来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27.(10分)(2014•花都区模拟)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和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    .‎ ‎(4)下列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的实验或实验装置.‎ ‎①A实验左边玻璃管①中产生的气体是    ;‎ ‎②B实验蜡烛火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8.(10分)(2016•广州校级三模)某粗盐中主要成分为NaCl,还含有的少量MgCl2、CaCl2和少量泥沙.为了除去杂质,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进行如下实验.‎ ‎(1)除难溶性杂质.‎ 将5g的粗盐溶解于足量水中,需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    ;进行过滤操作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过滤后,将滤液转移到    (填仪器名称)进行加热蒸发,得到固体精盐4g.若所得精盐的产率偏低,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部分粗盐未溶解 B.蒸发时未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导致液滴飞溅 C.过滤时,滤纸破损了 ‎(2)除可溶性杂质.经过上述操作后,精盐中仍存在少量的MgCl2、CaCl2未除去,现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提纯,提纯的流程如下:‎ 精盐溶解除杂1NaOH过滤滤渣滤液 氯化钠晶体水Na2CO3除杂2‎ 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NaOH为了除去MgCl2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NaOH和Na2CO3如果添加过量了,需往滤液中加入适量    除去.‎ ‎③过滤后,所得滤渣中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④从滤液中得到氯化钠固体的主要操作是蒸发,应蒸发至    (填序号).‎ A.完全蒸干时停止加热 B.快干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29.某同学把一块黄铜合金(铜、锌合金)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并对滤液的组成进行探究.‎ ‎(1)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    .‎ ‎(2)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该同学们对蓝色滤液中所含的溶质进行分析:‎ ‎①一定有的溶质为Zn(NO3)2和    ;‎ ‎②可能有的溶质为    .‎ ‎(4)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来确定蓝色滤液中可能有的溶质.‎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 ‎ ‎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凤凰城中英文学校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把湿的衣服晒干 B.把水壶内水垢用食醋洗去 C.把石蜡加热熔化 D.把棉线织成布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湿衣服晒干是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食醋除水垢是醋酸与水垢的成分(碳酸钙、碳酸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把棉线织成布,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 ‎ ‎2.物质的俗名、化学式及所属类别都正确的是(  )‎ A.大理石 CaCO3 酸 B.纯碱 Na2CO3 碱 C.熟石灰 Ca(OH)2 碱 D.烧碱 NaOH 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所属类别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的化学式为CaCO3,属于盐,其俗名、化学式和类别不一致.‎ B、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其俗名、化学式和类别不一致.‎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属于碱,俗名、化学式和类别一致.‎ D、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是NaOH,属于碱,其俗名、化学式和类别不一致.‎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所属类别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3.高锰酸钾(KMnO4)与锰酸钾(K2MnO4)中锰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  )‎ A.+7、+6 B.﹣7、﹣6 C.+6、+5 D.﹣6、﹣5‎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钾显+1价,氧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KMnO4中Mn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4,则x=+7;设K2MnO4中Mn元素的化合价为y,则:(+1)×2+y+(﹣2)×4=0,则y=+6;‎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解题能力,难度不大.‎ ‎ ‎ ‎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滴加液体 C.‎ 倾倒液体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液体药品的取用;氧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A、应向长颈漏斗加入水,水淹没过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时,再用以上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不要伸入到试管内;‎ C、根据倾倒液体的正确方法判断;‎ D、根据铁丝燃烧的操作过程分析.‎ ‎【解答】解:A、应向长颈漏斗加入水,水淹没过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时,再用以上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故A错误;‎ B、如果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会造成药品的污染.故错误;‎ C、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对准手心,瓶口紧挨,与桌面成45°角,故正确;‎ D、铁丝末端应缠绕木条,用以加热铁丝,使温度达到铁丝的着火点,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注意的事项,根据操作要求可以判断操作是否符合实验室的规定.‎ ‎ ‎ ‎5.下列物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可吸入颗粒物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分析】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 ‎【解答】解: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的颗粒物都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能造成空气污染.二氧化碳能够造成温室效应,但还不是被列入空气监测的气体,不属于空气污染气体.‎ 故选:B.‎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只要能记住空气的污染物即可正确解答.‎ ‎ ‎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镁带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在氧化钙中加入适量的水,会放出热量 C.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D.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镁燃烧的条件分析;‎ B、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考虑;‎ C、根据木炭燃烧的产物分析;‎ D、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分析.‎ ‎【解答】解:A、镁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故A说法错误;‎ B、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热,故B说法正确;‎ C、木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故C说法错误;‎ D、电解水时,“正氧负氢”,负极产生氢气,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记住有关基础知识便可解决.‎ ‎ ‎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棉花和涤纶,前者是天然纤维,后者是合成纤维 C.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淀粉 D.燃烧法不能区别羊毛和腈纶 ‎【考点】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食物中的有机物的知识、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正确;‎ B、棉花和涤纶,前者是天然纤维,后者是合成纤维,正确;‎ C、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淀粉,正确;‎ D、羊毛的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腈纶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燃烧法能鉴别,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8.乙醇(C2H5OH)常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燃料.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有机物 B.1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2.2%‎ D.23g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是6g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来分析物质构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乙醇的质量来计算其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 ‎【解答】解:A.由乙醇的化学式C2H5OH可知,它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正确;‎ B.由乙醇的化学式C2H5OH可知,一个乙醇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正确;‎ C.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2.2%,正确;‎ D.23g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23g××100%=12g,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9.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浑浊的河水,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净水器能杀菌消毒 B.净化后的水属于纯净物 C.小卵石和石英沙的作用都是过滤 D.净水器能将硬水变为软水 ‎【考点】水的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分析】分析简易净水器中各层物质的作用可知:小卵石可过滤河水中较大的不溶性固体颗粒,石英砂可除去较小的不溶性固体颗粒,活性炭主要吸附杂质、色素等杂质,蓬松棉用于防止过滤层随水漏下;经过此装置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和异味,不能除去其中的细菌、微生物、钙镁化合物等,得不到纯净的水;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要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需要加入消毒剂,而图示净水器中不含有消毒剂,则该净水器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效果,故选项说法错误.‎ B、要达到净化后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效果,应进行蒸馏操作,该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等,属于混合物,不是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小卵石可过滤河水中较大的不溶性固体颗粒,石英砂可除去较小的不溶性固体颗粒,所以小卵石和石英砂的作用都是过滤,故选项说法正确.‎ D、要达到将硬水变为软水的效果,需要降低水中钙、镁离子含量,该装置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简易净水器的知识,掌握净化水的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0.初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下列反应中不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的是(  )‎ A.CO2+H2O═H2CO3 B.CO+CuOCu+CO2‎ C.2H2O2H2↑+O2↑ D.FeS+H2SO4═FeSO4+H2S↑‎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初中阶段学习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是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是指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解答】解:A、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故选项正确;‎ C、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可以根据反应类型的特点来判断,如“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一定要认真把握.‎ ‎ ‎ ‎11.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O和CO2都可以用碳与氧气反应得到 B.CO和CO2都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 C.用石蕊溶液不能区分CO和CO2‎ D.C与CO2不反应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碳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碳的可燃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要吸热判断.‎ ‎【解答】解:A、碳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B、CO有毒,CO2不具有毒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石蕊变红色,一氧化碳不能,用石蕊溶液不区分CO和CO2,该选项错误;‎ D、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12.如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粒子是阳离子 B.该粒子最外上层有8个电子 C.该元素属稀有气体元素 D.该粒子的核电荷数是18‎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最外上层有8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为硫元素,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数字为16,该粒子的核电荷数是16,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 ‎ ‎13.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H4Cl与熟石灰混合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 B.(NH4)2SO4属于复合肥料 C.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只有氮、磷和钾三种 D.从外观即可把NH4NO3与KCl区别开 ‎【考点】铵态氮肥的检验;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化肥的简易鉴别.‎ ‎【分析】A、根据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C、根据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NH4NO3与KCl均为白色固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NH4Cl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B、(NH4)2SO4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错误.‎ C、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除了氮、磷和钾三种外,还有硒等其它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NH4NO3与KCl均为白色固体,外观不能把NH4NO3与KCl区别开,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铵态氮肥的化学性质、化肥的分类方法、鉴别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4.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消耗O2,生成固态的P2O5‎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 ‎【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密闭容器内消耗氧气,测量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量确定氧气的含量.因此在选择消耗氧气的药品时,应考虑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生成物不能为气体;还应注意装置不漏气,药品的量要足,读数时温度要回到原来的温度等.‎ ‎【解答】解:‎ A、红磷的量足,能耗尽氧气,当氧气耗尽后,反应停止,水位不会继续上升,故A不正确.‎ B、因硫或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物都为气体,不能用于该实验,故B不正确.‎ C、因红磷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固态P2O5,因此C正确.‎ D、该实验中红磷只与空气中氧气反应,所以只能确定空气中有氧气,剩余气体的成分不能确定,因此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实验成功的操作进行了系统性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特别是对分析实验能力的培养.‎ ‎ ‎ ‎15.火箭推进器中常用的液体原料有肼(X)和过氧化氢(H2O2).这是因为肼与过氧化氢等强氧化剂混合能自燃产生巨大能量.它们二者混合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H2O2=N2+4H2O,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肼的化学式是(  )‎ A.NH3 B.N2H2 C.N2H4 D.N2H6‎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解答】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2H2O2=N2+4H2O可知,每个X中含有2个氮原子和4个氢原子,是N2H4.‎ 故选C.‎ ‎【点评】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 ‎ ‎16.向15mLpH为5的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试剂,混合液的pH肯定增大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 B.稀盐酸 C.稀硫酸 D.pH为5的溶液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pH为5的溶液呈酸性,pH增大则是酸性减弱,可以加入碱性物质,也可以加水稀释,据此解答.‎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与酸性溶液反应而导致酸性减弱,pH增大,故A正确;‎ B、稀盐酸呈酸性,不一定使pH增大,故B错误;‎ C、稀硫酸呈酸性,不一定能使pH增大,故C错误;‎ D、加入pH为5的溶液,pH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酸碱性于p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17.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马铃薯 B.鲫鱼 C.花生油 D.西瓜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分析】A、根据马铃薯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种类判断;‎ B、根据鱼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种类判断;‎ C、根据花生油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种类判断;‎ D、根据西瓜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种类判断.‎ ‎【解答】解:A、马铃薯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是糖类,故A错误;‎ B、鱼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是蛋白质,故B正确;‎ C、花生油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是油脂,故C错误;‎ D、西瓜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是维生素,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人类普遍的饮食追求,故化学上对六大营养素的考查也成了热点之一,特别是六大营养素包括的种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等.‎ ‎ ‎ ‎18.有X、Y、Z三种金属,只有Z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如果把Y加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则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Y>Z>X B.Y>X>Z C.X>Y>Z D.Z>Y>X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Z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其性质稳定.‎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X、Y、Z三种金属中只有Z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Z的活动性最弱;如果把Y加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说明金属的活动性Y>X,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Y、X、Z;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解答时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进行分析.‎ ‎ ‎ ‎19.食品卫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有益人体健康的是(  )‎ A.为延长保鲜时间,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 B.为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婴儿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 C.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在食盐中添加碘酸钾 D.为保持肉制品味道鲜美,在香肠中加入过量的亚硝酸钠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 ‎【分析】A、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判断;‎ B、根据蛋白质是细胞构成的基本物质进行分析;‎ C、根据碘的生理功能判断;‎ D、根据亚硝酸钠有毒判断.‎ ‎【解答】解:A、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它失去生理功能,故A错误;‎ B、蛋白质是细胞构成的基本物质,所以不能减少婴儿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故B错误;‎ C、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在食盐中添加碘酸钾,故C正确;‎ D、亚硝酸钠有毒,所以不能为保持肉制品味道鲜美,在香肠中加入过量的亚硝酸钠,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人类普遍的饮食追求,食品安全不容忽视,要了解甲醛、亚硝酸盐、黄曲霉素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 ‎ ‎20.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按溶解、过滤、洗涤、蒸发结晶的操作顺序,可分离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用燃烧的木条即可把N2、O2和CO2区别开来 C.测定某溶液pH的操作是: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再取出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不变色,可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溶液的酸碱度测定;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 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测定某溶液pH的操作是:将洁净、干燥的玻璃棒插入待测液中,取出后粘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显中性的溶液和显酸性的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解答】解:A、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按溶解、过滤、洗涤、蒸发结晶的操作顺序,可分离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B、把木条伸入瓶中时,能使木条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能使木条熄灭的是氮气或二氧化碳,因此无法确定氮气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测定某溶液pH水,不能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不变色,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稀盐酸过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29分 ‎21.用化学用语表示.‎ ‎(1)3个硫原子 3S ;氧化钠 Na2O ;氯酸钾 KClO3 .‎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是因为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 CO32﹣ (写 离子符号).‎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硫原子可表示为:3S.‎ 氧化钠是由显+1价的钠元素和显﹣2价的氧元素组成的,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可表示为:Na2O;‎ 根据氯酸根的化合价为﹣1,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根据化合价原则,氯酸钾的化学式为:KClO3;‎ ‎(2)碳酸盐与酸都能反应是因为都含有碳酸根离子;2H++CO32﹣═H2O+CO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答案为:CO32﹣;‎ 故答案为:(1)3S;Na2O;KClO3;(2)CO3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 ‎ ‎22.氨气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化肥、制药、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制冷剂等工业,此外还能作为生物燃料提供能源.‎ ‎(1)若用如图三幅模型图表示合成氨气的过程,则从反应开始到完成的排列顺序为 ACB (用字母表示).‎ ‎(2)氨气可以在纯氧中燃烧,生成物属于空气的成分,因此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NH3+3O22N2+6H2O ,属于 置换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大量吸入氨气有害人体健康,工厂如果氨气不慎泄露,可喷洒大量水雾处理.由此可知氨气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极易溶于水(或易溶于水,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等合理答案即可)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反应物的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被破坏,分解成原子,然后这些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进行分析;‎ ‎(2)根据信息氨气可以在纯氧中燃烧,生成物属于空气的成分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采取的措施判断物质的性质,用水来吸收氨气说明氨气易溶于水.‎ ‎【解答】解:(1)合成氨的微观过程是氢气分子、氮气分子分解成单个的原子,然后氮原子和氢原子再组合成氨气分子,观察图示,故顺序为ACB;‎ ‎(2)根据信息氨气可以在纯氧中燃烧,生成物属于空气的成分,因此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故反应的产物是氮气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4NH3+3O2 2N2+6H2O;该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故属于置换反应;‎ ‎(3)如果氨气不慎泄露,喷洒大量水雾即可吸收氨气,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等.‎ 故答案为:(1)ACB;‎ ‎(2)4NH3+3O2 2N2+6H2O; 置换;‎ ‎(3)极易溶于水(或易溶于水,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等合理答案即可).‎ ‎【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正确解读题目给出的信息是解决信息性题目的关键,要善于从信息中捕捉最有效的信息用来处理问题.‎ ‎ ‎ ‎23.如图表示的是向盛有l0mL稀的甲溶液(其中滴有少量紫色石蕊试剂)中,加入乙溶液(相同浓度)后,溶液pH的变化曲线.已知甲、乙分别是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请分析曲线回答问题:‎ ‎(1)甲是 NaOH 溶液;‎ ‎(2)当加入乙溶液的体积为 9 mL时,甲、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3)当溶液的pH=1.4时,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有 H+、Cl﹣、Na+ (指示剂除外);‎ ‎(4)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如图.请你在右边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用语:‎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1)由图示可知原甲溶液pH>7,显碱性,加入乙溶液后溶液pH逐渐减小直至pH<7,所以可以断定甲乙溶液;‎ ‎(2)再由图示可知当加入乙的量为9mL时,溶液pH=7;‎ ‎(3)当溶液的pH=1.4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应该包括生成的物质和剩余的物质.‎ ‎(4)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的过程.‎ ‎【解答】解:(1)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故甲是氢氧化钠溶液,故填:氢氧化钠;‎ ‎(2)据图可知,当加入的盐酸的量为9mL时,溶液的pH等于7,此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故填:9;‎ ‎(3)氢氧化钠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pH=1.4时,盐酸过量,故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氢和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有:H+、Cl﹣、Na+;‎ ‎(4)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而金属钠离子和酸根离子氯离子仍然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故填:H2O,Na+,Cl﹣.‎ 故答案为:‎ ‎(1)NaOH;‎ ‎(2)9;‎ ‎(3)H+、Cl﹣、Na+;‎ ‎(4)H2O,Na+,Cl﹣.‎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类别和酸碱反应的实质的知识,掌握有关物质的概念以及酸碱反应的实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b ‎ ‎(2)t1℃时,将3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形成的溶液是 饱和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16.7% (精确到0.1%); 此时若将温度由t1℃升至t2℃,还应再加入a物质 20 g,才能变成饱和溶液.‎ ‎(3)从a、c的饱和溶液中提取a,应采用方法是 冷却结晶 (填“冷却结晶”或“蒸发溶剂”).‎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分析】(1)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2)据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法、以及a在t1℃和t2℃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3)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 ‎【解答】解:(1)由图可知:在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b;‎ ‎(2)t1℃时a的溶解度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 的a,所以将3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形成的溶液是 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100%≈16.7%;此时若将温度由t1℃升至t2℃,其溶解度变为50g,溶液中已经有了30g的a,所以还应再加入a物质 20g,才能变成饱和溶液;‎ ‎(3)由图可知: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从a、c的饱和溶液中提取a,应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故答案为:(1)b; (2)饱和; 16.7%; 20;(3)冷却结晶.‎ ‎【点评】溶解度是某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某物质的质量,了解其含义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并能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同学们对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正确分析解答.‎ ‎ ‎ ‎25.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 冶炼铜常用铜矿石﹣﹣孔雀石,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碱式碳酸铜是一种绿色的不溶于水的固体,受热易分解,从组成上分析,它兼备碱和碳酸盐的化学性质,所以能与酸发生反应.‎ 斌斌同学准备在实验室中以碱式碳酸铜、铁粉、稀盐酸为原料来制取铜,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碱式碳酸铜中含有 四 种元素.‎ ‎(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三种常见的氧化物,其中有一种通常是黑色固体,请写出该黑色固体与木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uO+C2Cu+CO2↑ .‎ 碱式碳酸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4HC═2CuCl2+CO2↑+3H2O.预测实验现象: 绿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有气泡产生 .‎ ‎(3)Cu2(OH)2CO3也是铜锈的主要成分,从铜锈的元素组成上分析,铜生锈时需要与空气中的 水 、 氧气 和 二氧化碳  接触.‎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元素组成;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碱和碳酸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预测实验现象,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解:(1)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可以看出,碱式碳酸铜中含有四种元素,故填:四;‎ ‎(2)碱式碳酸铜分解生成的黑色固体是氧化铜,氧化铜能与碳高温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填:2CuO+C2Cu+CO2↑;‎ 碱式碳酸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故会观察到绿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有气泡产生,故填:绿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有气泡产生;‎ ‎(3)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可以看出,铜生锈除了需要氧气和水,还需要二氧化碳,故填:水,氧气,二氧化碳.‎ ‎【点评】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 ‎ ‎ 三、本题包括4小题,共31分 ‎26.(1)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方法检验蜡烛的燃烧产物,将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十几秒钟,发现烧杯壁上没有水雾出现,原因可能是 烧杯过热 .‎ ‎(2)用图b所示方法进行加热液体的实验,其中用作热源的仪器是 酒精灯 (填仪器名称,下同),用来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试管夹 .‎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分析】(1)检验蜡烛的燃烧产物中是否有水蒸气生成,应用冷而干燥的烧杯,水蒸气在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上形成水雾,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所涉及的仪器的名称、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检验蜡烛的燃烧产物中是否有水蒸气生成,应用冷而干燥的烧杯,水蒸气在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上形成水雾;若烧杯过热,生成的水蒸气无法冷凝形成水雾,则 烧杯壁上没有水雾出现.‎ ‎(2)用图b所示方法进行加热液体的实验,其中用作热源的仪器是酒精灯;用来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 故答案为:(1)烧杯过热等;(2)酒精灯;试管夹.‎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的注意书写、常见仪器的名称与用途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27.(10分)(2014•花都区模拟)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试管 ;b 长颈漏斗 .‎ ‎(2)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2H2O22H2O+O2↑ .‎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和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AE (填字母);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 .‎ ‎(4)下列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的实验或实验装置.‎ ‎①A实验左边玻璃管①中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 ‎②B实验蜡烛火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气体的干燥(除水);氧气的收集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决此题.‎ ‎(2)用B装置制取氧气,为固体、液体常温型,书写化学式应该注意化学式、配平、条件、箭头;‎ ‎(3)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是固体加热,装置是A,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所以收集干燥的氧气:E;氧气验满的方法;‎ ‎(4)根据水电解后的结论及现象、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解:(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决此题.答案为:a 试管;b 长颈漏斗;‎ ‎(2)用B装置制取氧气,为固体、液体常温型,故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 ‎(3)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是固体加热,发生装置是A,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所以收集干燥的氧气装置选E;氧气验满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 ‎(4)①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和正极氧气,且其体积比是2:1,所以体积大的是氢气,体积小的是氧气,故A实验左边玻璃管①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②该实验中蜡烛由下到上会以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灭火,且密度比空气大;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答案为:‎ ‎(1)a 试管;b 长颈漏斗;‎ ‎(2)2H2O22H2O+O2↑;‎ ‎(3)AE;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则已满;‎ ‎(4)Z①氧气;②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CaCO3+2HCl═CaCl2+H2O+CO2↑.‎ ‎【点评】此题是对教材中常见实验有关问题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实验中的现象原理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掌握.‎ ‎ ‎ ‎28.(10分)(2016•广州校级三模)某粗盐中主要成分为NaCl,还含有的少量MgCl2、CaCl2和少量泥沙.为了除去杂质,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进行如下实验.‎ ‎(1)除难溶性杂质.‎ 将5g的粗盐溶解于足量水中,需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 加速溶解 ;进行过滤操作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漏斗 ;过滤后,将滤液转移到 蒸发皿 ‎ ‎(填仪器名称)进行加热蒸发,得到固体精盐4g.若所得精盐的产率偏低,可能的原因是 AB (填字母).‎ A.部分粗盐未溶解 B.蒸发时未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导致液滴飞溅 C.过滤时,滤纸破损了 ‎(2)除可溶性杂质.经过上述操作后,精盐中仍存在少量的MgCl2、CaCl2未除去,现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提纯,提纯的流程如下:‎ 精盐溶解除杂1NaOH过滤滤渣滤液 氯化钠晶体水Na2CO3除杂2‎ 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NaOH为了除去MgCl2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MgCl2═Mg(OH)2↓+2NaCl .‎ ‎②NaOH和Na2CO3如果添加过量了,需往滤液中加入适量 稀HCl 除去.‎ ‎③过滤后,所得滤渣中含有的物质是 Mg(OH)2、CaCO3 (填化学式).‎ ‎④从滤液中得到氯化钠固体的主要操作是蒸发,应蒸发至 B (填序号).‎ A.完全蒸干时停止加热 B.快干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溶解中玻璃棒的作用,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和蒸发时需要的盛待蒸发的液体的仪器及影响粗盐提纯的产率的因素解答;‎ ‎(2)①根据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书写;‎ ‎②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并且过量的稀盐酸加热会挥发解答;‎ ‎③根据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判断;‎ ‎④根据蒸发结晶要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就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水分蒸干,不能完全蒸干再停止加热判断.‎ ‎【解答】‎ 解:(1)溶解玻璃棒搅拌是为了加速溶解,过滤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蒸发皿用于蒸发结晶,粗盐的产率就是所得氯化钠的质量比上粗盐的质量,A部分粗盐未溶解;B.蒸发时未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导致液滴飞溅;都会使得到的食盐质量偏小;C滤纸破损需再过滤不会影响得到的氯化钠的质量,故答案:加速溶解;漏斗;蒸发皿;AB.‎ ‎(2)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Mg(OH)2↓+2NaCl;‎ ‎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并且过量的稀盐酸加热会挥发;‎ ‎③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④蒸发结晶要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就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水分蒸干,不能完全蒸干再停止加热.‎ 故答案:①2NaOH+MgCl2═Mg(OH)2↓+2NaCl;②稀HCl; ③Mg(OH)2、CaCO3;④B.‎ ‎【点评】本题考查综合,既考查了粗盐提纯实验的有关注意事项,又考查了如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的问题,解答时要依据相关知识细心分析.‎ ‎ ‎ ‎29.某同学把一块黄铜合金(铜、锌合金)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并对滤液的组成进行探究.‎ ‎(1)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 铜和银 .‎ ‎(2)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2AgNO3=Cu(NO3)2+2Ag .‎ ‎(3)该同学们对蓝色滤液中所含的溶质进行分析:‎ ‎①一定有的溶质为Zn(NO3)2和 Cu(NO3)2 ;‎ ‎②可能有的溶质为 AgNO3 .‎ ‎(4)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来确定蓝色滤液中可能有的溶质.‎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中置换出来,溶液显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铜离子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将一小包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说明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的硝酸铜,没有被锌完全置换,说明锌不足;故所得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和银,故填:铜和银;‎ ‎(2)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故填:Cu+2AgNO3=Cu(NO3)2+2Ag;‎ ‎(3)①一定有的溶质为Zn(NO3)2和Cu(NO3)2,故填:Cu(NO3)2;‎ ‎②可能含有硝酸银,故填:AgNO3;‎ ‎(4)要确定是否含有硝酸银,向溶液中加入铜丝,观察铜丝表面是否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故填:向溶液中加入铜丝,若是有银白色固体析出,则含有硝酸银,若是没有现象,则不含有硝酸银.‎ ‎【点评】本题需要考虑活动性强的金属放入活动性弱的金属的混合盐溶液中,活动性强的金属会先把活动性最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然后再置换活动性较弱的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