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语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
阅读答题技巧大全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 ,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 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 (议 论文、记叙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 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 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五、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答题方式: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 ,增强文章说服力。
六、小说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七、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 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 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 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 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2、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 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 其次” 。
3、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4、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 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 总分总) 、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 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如何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 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 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或删除?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3、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 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 对了。 (4)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4、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5、类型 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 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 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 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 有 N 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 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 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 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 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 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 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 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议论 ②道理论证 (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 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 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
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 ; 3 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 ; 要注意递进关系) 。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 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 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
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 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 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 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第五、通过论 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 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 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 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 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 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 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 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 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 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 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 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 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 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 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 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 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 XX 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 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 (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 证明论点。 (3 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 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 。 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 4 析其用词的准确, 严密: ②、 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 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 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 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 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 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 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 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 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 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 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 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 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
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 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第四部分 小说散文的常见考查题型
分析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一.问文章结构题
⑴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 总分、B 分总、C 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⑵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⑶问文章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 的新装》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 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 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 是倒叙方法, 先把结果写出, 再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人题非常自然, 而且吸引人。 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 读和写的思路。
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 有所帮助。
二.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⑴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⑵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⑶按 5 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2、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⑴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⑵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⑶按表现人物不同 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⑷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⑴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⑵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 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三、问文章的详略
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 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 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 使之各得其所, 各尽其材。 文章写得好不好, 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 材料处理得当, 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 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
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 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 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四.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 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 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 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 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 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 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 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3、体会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 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 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 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 胸臆。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主题
1)概括文章内容题:
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 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 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第一、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第二、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 、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第一、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 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第二、通过提炼要点概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
就需要把关键词句提炼出来,组合成句来概括。
第三、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 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 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第四、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 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 面了。
第五、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 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 )
(2)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第一、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 的主题。 《白杨礼赞》 第二、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第三、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 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第四、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 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第五、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 《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 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 的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把握重要词语和语句的丰富内涵。 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 ( 味理解题)
词语题
1.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 (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 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 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 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
2.品味词语: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 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 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 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 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4.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
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 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 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5.给文段拟题:
⑴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⑵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6.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 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 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 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 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 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语句语段题
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⑴从结构上,常起:A
对上下文: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总结上文 B 对下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C 对上文(或全文) :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 结上文(或全文) ; ⑵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 开篇点题,B 为后文设伏笔、C 作铺垫、D 深化 中心、E 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 G、渲染 H 呼应、照应 I 对比 J 象征 K 先抑后扬, L 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⑶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 意义)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 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 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 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 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 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
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 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 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4.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 8 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 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⑴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⑵是使抽象的事物 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⑶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 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 表现憎恨的事物, 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 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 从而引起读者的强 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 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 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 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 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 体内容来回答。
5.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 这需要我们的 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 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 表达出来。
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文章主旨作出简明的赏析与评价(谈谈自己 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
◆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 由文中×× (言或行) 表现该人物××的精神 (品质 性格 思 想个性) 。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 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 劝诫……(某种思想道理) 。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 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 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03 年《橡 数之谜》 ) 能根据作品特点,结合文化背景,透过语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现特 色和思想感情, 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体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1.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⑴用第一人称; ⑵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 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 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 2.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 ⑴必须用第一人称;⑵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 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 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 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
◆ 其他题型
◆ 1.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对于这种类型 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
◆ 2.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 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 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
◆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 、 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 、 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 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
◆ 3.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 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 、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 ”使 文章写得“……”
◆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 ⑴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 形象生动的效果。
◆ ⑵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 ⑶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⑷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 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⑸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 ⑹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 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 ,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 ;以次衬主。
◆ ⑺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 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 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 ⑼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
◆ 4.修辞方法及作用:
◆ 答题套路: 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 “…… 如 (某一段话); ” 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使(能)“……” (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0 种
◆ ⑴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 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 ⑵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 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 ⑶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⑷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 气魄。
◆ ⑸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 ⑹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 ⑺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⑻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⑼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 ⑽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 ⑾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
◆ 5.记叙文的人称:
◆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 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 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 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 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 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便于感情的交流。
◆
◆ 6.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①肖像描写 ②外貌描写 ③
神态描写 ④动作描写 ⑤语言(对话)描写 ⑥心理描写
◆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⑴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⑵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⑶渲染气氛; ⑷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⑸突出、深化主题。 题型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 格?) ,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⑴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⑵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 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 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
◆ 7.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 组织成篇的作用。
◆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 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 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 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 、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
◆ 8.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 ⑴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 ⑵一般是往前找;
◆ ⑶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
◆ 9.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 ⑴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 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 ⑵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
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 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
◆ 1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 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⑵结合实际阐 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⑶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⑷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 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⑸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 建议和设想;⑹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 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⑺发挥 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⑻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
◆ 答题套路:
◆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 , 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 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
……。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 ⑵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 、 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的良好印象。
◆ ⑶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 ⑷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⑸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