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7.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六 6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提升作业 十六 人口的空间变化 ‎(建议用时:20分钟)‎ ‎  (2017·江西五校联考)人口迁移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总人口数之比。迁移增长率:迁入率一迁出率。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有关T1、T2时期该地区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T1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B.T2时期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C.T1时期人口总量不断增长 D.T2时期人口机械增长减慢 ‎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对该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B.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 C.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制约经济的发展 D.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 ‎【解析】1选B,2选C。第1题,根据材料,T1时期,该地区人口的迁出率高于迁入率,即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由于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T2时期,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迁入数量多于迁出数量,人口机械增长迅速,且该时期人口迁入主要是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一定程度缓解了老龄化现象。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T1时期,人口迁出数量多于迁入数量,人口迁移率为负,T2时期,人口迁移率为正;T2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有可能增加;T1时期,由于大量人口迁出,导致该地区劳动力短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  (2017·河南联考)分年龄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段内每千名育龄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下图为我国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分年龄生育率变化图。据此完成3~5题。‎ 8‎ ‎3.图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 (  )‎ A.15~17岁 B.18~25岁 C.26~36岁 D.37~49岁 ‎4.图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率的差异主要是 (  )‎ A.农村本地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外来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 B.农村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 C.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外来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 D.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 ‎5.影响我国城乡流动迁移人口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 (  )‎ ‎①自然因素 ②家庭因素 ‎③生育政策 ④经济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选B,4选D,5选C。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年龄段中18~25岁的人口生育率最高。第4题,结合图例对比四条曲线可知,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流动(外来)人口的生育率低,而农村流动(外来)人口的生育率较高,这与农村人口生育政策相对宽松且农村的抚养费用较低有关。‎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8‎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 年份比重/%‎ 地区        ‎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6‎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第(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进程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 答案:(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任答两点)。‎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8‎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建议用时:25分钟)‎ ‎  (2017·河南八市联考)下图示意2000年黑龙江省流出人口构成。读图,完成1、2题。‎ ‎1. 2000年黑龙江省流出人口 (  )‎ A.主要迁往东南沿海地区 B.迁往周边省区的数量较多 C.以求学、养老为主 D.以资源开发为主 ‎2.黑龙江省流出人口结构的影响有 (  )‎ A.降低社会抚养比 ‎ B.劳动力短缺 C.恶化人口性别结构 ‎ D.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解析】1选B,2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黑龙江人口主要迁往距离较近的辽宁、山东、内蒙古等经济相对发达或资源开发地;黑龙江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应该是务工、经商为主。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加剧了黑龙江的老龄化,提高了社会抚养比,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劳动力短缺,土地利用效率下降。‎ ‎【加固训练】‎ ‎(2017·宿迁模拟)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完成(1)、(2)题。‎ 8‎ ‎(1)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  )               ‎ A.生育率提高 B.就业率提高 C.净迁出率下降 D.人口容量下降 ‎(2)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 A.经济 矿产开发 B.环境 生态保护 C.政策 国土开发 D.军事 加强国防 ‎【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可知,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下降,说明出生率下降,A错。总人口减少,就业人口上升,说明就业率提高。总人口减少,说明净迁出率上升。总人口减少,不表示人口容量下降。第(2)题,根据材料,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是国家政策刺激人口迁入。主要目的是国土开发,从事农业生产。‎ ‎  (2014·海南高考)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3、4题。‎ ‎3.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4.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解析】‎ 8‎ ‎3选A,4选D。第3题,对比两年份的数据可知,十年间该县外出人口大幅增加,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减少;在农业用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使得农民的人均生产规模扩大。第4题,该地外出尤其是跨省外出人口数量较多,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可能位于我国西部的川渝地区。‎ ‎  (2017·临汾模拟)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赴外省就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北京市五个省市。2011年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就业人数出现拐点,省内就业人数首次高于省外就业人数。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的主要原因是 (  )‎ ‎①沿海产业向内地迁移 ‎②农民工年龄偏高 ‎③内地就业环境有所改善 ‎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 (  )‎ A.降低了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 B.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C.减缓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D.缓解河南省农村人口与土地的压力 ‎【解析】5选C,6选B。第5题,河南省经济相对于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北京市等东部沿海地区较为落后,由于近几年来东部地区产业的升级改造,导致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再加上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内地就业环境有所改善导致人口省内就业增多。第6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增加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数量,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农村人口回流,省内就业增多,城市化水平不会降低;东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改造,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不会减缓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口增多会加大人地矛盾。‎ ‎【加固训练】‎ ‎(2017·太原模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 ‎ 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 8‎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 ‎ 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2)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 ‎ 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 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 ‎ 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 ‎【解析】(1)选A,(2)选C。第(1)题,可结合推拉理论进行分析,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大城市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且生活成本不断提高;拉力: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使许多外出务工者可以就近获得就业机会。因此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回流的直接原因是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第(2)题,劳动力人口减少,使得劳动力的成本提高,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出,可能会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劳动力人口减少,使得老年人的比重提高;劳动力人口减少,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科技的含量,进行转型升级。‎ ‎7.(能力挑战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 比较特征 第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文化特征 家庭背景 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 多子女家庭 初中及以上为主 独生子女或两孩家庭 打工主要目的 工作期望劳动供给决策 为家庭,求生存,能挣到比种田多的钱即可 绝对收入比较 为自己,追求生活质量 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工作,相对剥削感较弱 对城市的认同感 与外界的联系 生活方式 较弱,多以同乡为主要交往对象,以口信、书信为主,信息量少,频率低,速度慢与传统农民接近 较强,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融入城市,以电话、网络为主,信息量大,频率高,速度快与现代市民接近 材料二 据统计,2000年上海外来总人口排名前10位中,安徽排名第一,占外来人口总量的32.2%,但2010年安徽流入上海的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占上海外来总人口的29%。‎ 材料三 据《新闻纵横》报道,到2014年10月,“长三角”不足21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十年间,人口从8 000万涨到了1.2亿。‎ 8‎ ‎(1)据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首要动因的异同点。‎ ‎(2)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对城市化的影响。‎ ‎(3)简要分析“长三角”外来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4)分析2010年上海外来人口中安徽人口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表中信息可知,第一代农民工来自多子女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故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是农村推力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为追求生活质量而进城务工,主要是城市的拉力。但两代农民工进城都为改善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第(2)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对城市化的影响有: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农民工进城,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出现郊区城市化,使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第(3)题,一方面“长三角”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需要大量工人;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为提高生活水平而进城。第(4)题,为实现产业升级,上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部分人员积累资金、技术回乡创业;安徽经济发展迅速,与上海工资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1)相同点: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 不同点: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生活困难等。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有较好的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等。‎ ‎(2)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郊区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长三角”地区城镇化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多;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大;农民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任答2点即可)‎ ‎(4)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安徽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就业机会增多;部分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返乡创业;与长三角地区的工资水平差异在缩小,而且安徽的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乡土情感等。‎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