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 MB
  • 2021-05-13 发布

优化探究高考地理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资料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6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 一、选择题 ‎(2016·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该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图1)及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图2),完成1~3题。‎ ‎1.图示信息显示(  )‎ A.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并不明显 B.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增加 C.5 ‎000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2.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 ‎3.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相比乡镇选址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时间上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正北方向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非常明显;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减少;5 000米以上的河流源头地区人口密度接近0,所以可能有大片无人区;从图中无法得出流域内人口南北分布的态势。第2题,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土地生 产力一般比较大,所以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畜牧业和林业为主,人口稀少。第3题,读图可知,在东南、正南、西南三个向阳方位,乡镇居民点更多,乡镇级居民点对坡向的选择较村级居民点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故A项对。‎ 答案:1.C 2.B 3.A ‎2015年我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地区的冰川发生移动,侵蚀了当地1.5万亩草场,近70户牧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地损伤。据此完成4~5题。‎ ‎4.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地壳活动活跃 B.风力作用加剧 C.全球气候变暖 D.流水侵蚀加剧 ‎5.下列现象与该问题有关的是(  )‎ A.中纬度海域台风活动减少 B.欧洲西北部夏季温度偏低 C.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地震频繁 D.雅鲁藏布江含沙量不断增大 解析:第4题,我国新疆地区的冰川移动是全球变暖的结果,故选C项。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冰川融化,导致欧洲西北部暖流减弱,夏季北冰洋冰川融化,导致欧洲西北部气温偏低。‎ 答案:4.C 5.B ‎(2016·安徽淮北一中等三校联考)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空气温度与土壤或地下水的温度差异,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实现热量从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转移的技术。冬季可以利用该技术将土壤或地下水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出来。下图为地源热泵工作原理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对图示地源热泵技术原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将夏季土壤或地下水吸收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供冬季采暖 ‎②夏季能把室内部分热量释放到土壤或地下水中,降低室内温度 ‎③冬季把供暖设备藏在地下以减少热量损失,提高供暖效率 ‎④冬季能吸收土壤或地下水中的部分热量,提高室内温度 ‎⑤是一种即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7.北欧地区使用地源热泵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第6题,由图文材料可知,冬季地表降温快,温度低,而地下水与土壤吸收了太阳能和地热能,所以温度高于地表,通过地源热泵可以将热量提取出来,供室内取暖。夏季,由于地表升温速度快,地表温度高于地下水与土壤,可以通过地源热泵将地下的冷空气提取出来供室内降温。是一种即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②④⑤对;并非是储存夏季热量等到冬季使用,①错;冬季也不是把供暖设备埋在地下,③错;故选D项。第7题,北欧地区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温和凉爽。利用浅层水源和土壤吸收了太阳能和地热能,温度高于地表温度,地源热泵将土壤或地下水中的热能提取出来,供室内采暖。所以北欧主要在冬季取暖使用。‎ 答案:6.D 7.D ‎(2016·安徽安庆市二模)下图示意中国大陆海岸线纵深度变化,正值表示向海推进,负值表示向陆后退。读图,完成8~9题。‎ ‎8.1990~2012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总体变化趋势是(  )‎ A.向海推进 B.向陆后退 C.保持不变 D.进退各半 ‎9.导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泥沙淤积 B.海平面上升 C.海洋资源开发 D.风暴潮频繁 解析:第8题,中国大陆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经历了岸进与岸退基本平衡阶段、岸进明显阶段和岸进速度强烈增加3个阶段,变化以向海推进为主,向陆后退较小。第9题,海岸线位置变化是各种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影响海岸线向陆后退的主导因素,如海水侵蚀、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均是使海岸线向陆后退,风暴潮等海洋灾害也会导致海岸线向陆后退;人为因素是海岸线向海推进的主导因素,人类围海养殖、港口码头修建、围海造地等用海项目的使用,加速海岸线向海推进。‎ 答案:8.A 9.C ‎(2016·河南新乡质检)下图为某地“雪壁公路”(即平原公路两侧为厚厚的积雪,公路路面铲雪而形成的陡壁)景观。完成10~11题。‎ ‎10.该“雪壁公路”可能为(  )‎ A.3月 日本海沿海公路 B.1月 阿根廷大西洋沿海公路 C.7月 大分水岭东侧沿海公路 D.12月 中亚“丝绸之路”公路 ‎11.春季,该现象最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  )‎ A.滑坡灾害 B.洪涝灾害 C.低温冻害 D.沙尘灾害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该“雪壁公路”表明该地的降雪量大。3月,日本海沿岸冬季多暴雪,沿海公路是“雪壁公路”景观,A项对。1月,阿根廷大西洋沿海地区是夏季,沿海公路没有降雪,B项错。7月,大分水岭东侧沿海公路纬度较低,没有降雪,C项错。12月,中亚位于大陆内部,降雪量少,“丝绸之路”公路两侧没有“雪壁公路”形成,D项错。第11题,春季,大量积雪融化,最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洪涝灾害,B项对。‎ 答案:10.A 11.B 二、非选择题 ‎12.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于‎2015年7月8日至9日在俄罗斯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首府乌法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9日在会上发表题为《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的主旨讲话。结合“金砖四国”能源海运运输量统计图和印度太阳能发电量规划曲线图,回答问题。‎ ‎(1)读“‘金砖四国’能源海运运输量统计图”,分析俄罗斯能源海运运输量为零的原因。‎ ‎(2)读“印度太阳能发电量规划曲线图”,分析印度规划中的太阳能发电量变化特点及主要原因。‎ ‎(3)“金砖四国”的水能资源都很丰富,请分别写出“金砖四国”水能资源分布的最主要地区,并说明其分布地区具有的共同自然地理特征。‎ 解析:第(1)题,考查俄罗斯的主要交通方式。俄罗斯的交通以铁路为主,少量的能源进口主要以铁路为主。俄罗斯出口的能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的出口以管道运输为主。第(2)题,通过曲线图考查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包含两问:一是问印度规划中的太阳能发电量的变化特点,二是问为什么印度会如此规划其太阳能发电量。第一问要求准确描述图中曲线的趋势;第二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同时在答题过程中构建该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新能源开发类题的答题思路:首先,开发新能源是因为能源供给不足;其次,新能源的开发潜力(储量)大;再次,开发新能源的技术可行性;最后,开发新能源带来的好处。第(3)题,要明确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知道如何描述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1)俄罗斯海岸线虽然很长,但除了摩尔曼斯克港因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都有较长的封冻期;除北冰洋以外,俄罗斯其他各海域港口与外洋联系,必须经过别国海域,对外航运十分不便。所以俄罗斯的能源进出口以铁路、管道运输为主。‎ ‎(2)变化特点:快速增长。主要原因: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量增大,供需矛盾加剧;②印度一年中有300天到330天阳光充足,太阳能丰富;③技术进步使大规模开发太阳能成为现实;④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可以减轻环境污染。‎ ‎(3)中国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印度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俄罗斯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巴西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于巴西高原边缘和安第山脉的东坡。共同自然地理特征:地形起伏大,均为湿润区,河流径流丰富,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 ‎13.(2016·武汉市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兰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图1),由北向南穿过阿勒泰市区,属额尔齐斯河的一条支流。我们把从阿勒泰市以上的河流流域作为克兰河的上游(即阿勒泰水文站以上流域)。‎ 材料二 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气候和水文的影响(图2和图3)。‎ ‎(1)根据材料说出克兰河河水的主要补给水体,并指出克兰河上游水域降水的水汽来源。‎ ‎(2)根据图2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流域气候的影响。‎ ‎(3)根据图3回答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克兰河上游水文特征的变化。并推测其变化对下游的阿勒泰市生产生活的影响。‎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文信息可知, 该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在4~6月克兰河阿勒泰水文站流量较大,降水却较少,故判断可能是受气温影响,其补给可能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若为冰川融水补给,则7、8月补给量最大,水文站水量峰值应发生于7、8月。克兰河上游在阿尔泰山北坡,根据坡向和所处的风带,可以推出其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第(2)题,读图分析,从图中去分析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读图,克兰河1958~2005年月升温速率(虚线)和月降水变化速率(实线)都是波动上升,从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冬季增温最大,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1月~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5~7月)减少。第(3)题,克兰河主要补给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全球气候变暖,河流径流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 月,汛期提前,水量增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该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水源不足,到了春季农作物播种时候需要水灌溉,水量增大,有利于缓解春旱;也有不利的影响,气候变暖汛期提前,水量加大,洪灾加剧,同样会导致初夏缺水,影响农业活动。‎ 答案:(1)季节性积雪融水;大西洋或北冰洋。‎ ‎(2)全球气候变暖使克兰河流域降水和气温都表现出波动上升,冬季增温最大,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1月~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5~7月)减少。‎ ‎(3)气温增加使得汛期提前(河流径流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月),汛期水量变大。 有利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春旱。不利影响:加剧初夏缺水程度;影响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渔业用水;春季融雪山洪灾害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