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6.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浙江省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理综(化学)与参考试卷化学试题解析
浙江省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综合(化学)
Ⅰ.考试性质与对象
理科综合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必考科目,理科综合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三、科目分值
物理120分、化学100分、生物80分。各学科试题不跨学科综合。
四、题型
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五、理科综合试卷结构
(一)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选择题,共20题,每题6分,共计120分。其中物理4道单项选择题和3道不定项选择题),化学7道单项选择题,生物6道单项选择题。
第Ⅱ卷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非选择题。
(二)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各学科考试能力要求、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2012版),以及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制定《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的化学科部分。各知识点的考查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2012版)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和有序存储。
(3)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能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
2.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2)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和内容
考试范围涵盖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
考试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化学及其应用、化学实验等五个方面。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在化学过程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1)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离子的名称和符号。
(2)了解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的表示方法。
(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6)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7)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8)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物质质量、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3.分散系
(1)了解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3)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4)了解胶体的特征与鉴别方法。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键能的概念及其对共价化合物热稳定性的影响。了解离子键的概念、形成以及离子化合物的特点。了解共价键的概念、形成以及共价分子的特点。
(9)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初步了解氢键的成因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0)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及其性质。了解同素异形体的含义。
5.化学反应与能量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了解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焓变和反应热等概念。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盖斯定律。
(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及其工作原理。
(7)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了解金属腐蚀的危害和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焓变和熵变是与反应方向有关的两种因素。
(4)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5)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6)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7)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能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3)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4)了解水的电离及离子积常数。
(5)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6)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7)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 常见金属元素(如Na、Mg 、Al、Fe、Cu等)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四)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的概念,了解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
(3)了解同系物的概念,了解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概念。
(4)了解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掌握简单烷烃的系统命名及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5)了解典型有机物的分子组成及结构特征。
2.常见有机物的性质与应用
(1)了解典型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从官能团变化的角度分析有机反应,掌握不同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了解反应条件对有机反应产物的影响。了解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4)了解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了解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以及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的主要原理及产物。
(5)了解有机物的安全使用,了解有机物对人类社会及生活的影响。
3.糖类、油脂、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葡萄糖的检验方法。了解几种常见糖类物质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2)了解油脂的组成及主要性质。了解皂化反应。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4)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4.有机物的人工合成
(1)以乙烯制备乙酸乙酯为例,了解简单有机物合成路线的设计。
(2)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应用。,能依据简单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3)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正确书写合成典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式。
5.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五)化学实验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了解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和安全性要求。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3.了解中学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能识别和绘制简单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4.掌握一定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5.能根据物质的特性,运用过滤、蒸发、蒸馏、结晶、萃取等方法分离和提纯常见的物质。
6.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和分析,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初步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
7.了解对物质进行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8.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实验研究中的意义,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方法。
9.了解常见气体和一些简单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10. 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物质制备,纯化,测量)的实验方案,并能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优化和改进。
11. 能对化学实验获得的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得出结论。
Ⅳ.参考试卷及答案
理科综合参考试卷
(此卷仅作参考)
化学部分试题
Ⅰ卷(选择题)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N-14 O-16 Cl-35.5 Na-23 Al-27
Fe-56 Ca-40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催化还原水制氢比电解水制氢更节能环保、更经济
B.氨氮废水(含NH4+及NH3)可用化学氧化法或电化学氧化法处理
C.某种光学检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单个细胞(V≈10-12L)内的数个目标分子,据此可推算该检测技术能测量细胞内浓度约为10-12~10-11mol·L-1的目标分子
D.向汽油中添加甲醇后,该混合燃料的热值不变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若皮肤不慎沾上少量酸液,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通常是将pH试纸放入待测溶液中润湿后,半分钟内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C.重结晶是提纯固体的常用方法,碘单质亦可在水溶液中通过重结晶提纯
D.用丁达尔现象可鉴别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
9.有X、Y、Z、W、M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Z、W同周期, Z、M同主族; 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2->W-;Y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M两种元素只能形成X2M型化合物
B. 由于W、Z、M元素的氢气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所以其沸点依次降低
C. 元素Y、Z、W的单质晶体属于同种类型的晶体
D. 元素W和M的某些单质可作为水处理中的消毒剂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 的名称为2,2-甲基己烷
B.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沸点依次升高
C.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的分子式都为C12H22O11,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D.等质量的甲醇、甲醛、甲酸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依次递增减
11.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
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
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 = Cu2+
12.氯在饮用水处理中常用作杀菌剂,且HClO的杀菌能力比ClO-强。25℃时氯气-氯水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Cl2(g) Cl2(aq) K1=10-1.2
Cl2(aq)+ H2O HClO + H+ +Cl- K2=10-3.4
HClO H+ + ClO- Ka=?
其中Cl2(aq)、HClO和ClO-分别在三者中所占分数(α)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Cl2(g)+ H2O 2H+ + ClO- + Cl- K=10-10.9
B.在氯处理水体系中,c(HClO) + c(ClO-) =c(H+)-c(OH-)
C.用氯处理饮用水时,pH=7.5时杀菌效果比pH=6.5时差
D.氯处理饮用水时,在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冬季好
13.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某地区的雾霾中可能含有如下可溶性无机离子:Na+、NH4+、Mg2+、Al3+、SO42-、NO3-、Cl- 。某同学收集了该地区的雾霾,经必要的预处理后试样溶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的实验:
已知:3NO3-+ 8Al + 5OH- + 2H2O3NH3 + 8AlO2-
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与现象,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试样中肯定存在NH4+、Mg2+、SO42-和NO3-
B. 试样中一定不含Al3+
C. 试样中可能存在Na+、Cl-
D. 该雾霾中可能存在NaNO3 、NH4Cl和MgSO4
Ⅱ卷(非选择题)
26.下图所示为以乙烯为原料制备乙酸乙酯的路线图(反应条件及副产物未列出)。
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A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 ,指出②的反应类型 。
(2) 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3) 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4) 现代工业常用乙烯和C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合成乙酸乙酯,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
应方程式 。
27.(Ⅰ)将少量金属钠投入到常见硫酸盐溶液甲中,金属钠与溶液剧烈反应,放出气体X
并产生白色沉淀。若将少量甲溶液直接滴加到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只得到溶液乙。
向乙溶液通入过量CO2气体,又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则:
(1) 写出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 甲溶液中肯定含有下列物质中的 (填选项字母)。
A.Na2SO4 B.MgSO4 C.Al2(SO4)3 D.KCl
(3) 乙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013年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33.改编)
(Ⅱ)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一种无机矿物盐X(仅含四种元素)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另取10.80gX在惰性气流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6.40g固体1.请回答如下问题:
(1)X的化学式是______,在惰性气流中加热X至完全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2)白色沉淀2在空气中变成红褐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3)一定条件下,气体甲与固体1中的某种成分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写出一个可能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该反应的产物_______。
28. 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 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Ⅰ:2NH3(l)+H2O(l)+CO2(g)(NH4)2CO3(aq) △H1
反应Ⅱ:NH3(l)+H2O(l)+CO2(g) (NH4)2HCO3(aq) △H2
反应Ⅲ:(NH4)2CO3(aq)+H2O(l)+CO2(g)2(NH4)2HCO3(aq) △H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H3与△H1、△H2之间的关系是:△H3 。
(2)为研究温度对(NH4)2CO3捕获CO2效率的影响,在某温度T1下,将一定量的(NH4)2CO3
溶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用氮气作为稀释剂),在t时刻,测得容
器中CO2气体的浓度。然后分别在温度为T2、T3、T4、T5下,保持其它初始实验条件不变,
重复上述实验,经过相同时间测得CO2气体浓度,得到趋势图(见图1)。则:
①△H3 0(填>、=或<)。
②在T1~T2及T4~T5二个温度区间,容器内CO2气体浓度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趋势,
其原因是 。
③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如图2所示。当时间到达t1时,将该反应体系温度上升到T2,并维持该温度。请在图中画出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总趋势曲线。
(3)利用反应Ⅲ捕获CO2,在(NH4)2CO3初始浓度和体积确定的情况下,提高CO2吸收量的措施有 (写出2个)。
(4)下列物质中也可能作为CO2捕获剂的是 。
A.NH4Cl B.Na2CO3 C.HOCH2CH2OH D.HOCH2CH2NH2
29.醋酸亚铬水合物([Cr(CH3COO)2]2·2H2O,深红色晶体)是一种氧气吸收剂,通常以二聚体分子存在,不溶于冷水和醚,微溶于醇,易溶于盐酸。实验室制备醋酸亚铬水合物的装置,如图所示,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Zn(s) + 2HCl(aq) = ZnCl2(aq) + H2(g); 2CrCl3(aq) + Zn(s)= 2CrCl2 (aq) + ZnCl2(aq)
2Cr2+(aq) + 4CH3COO-(aq) + 2H2O(l) = [Cr(CH3COO)2]2·2H2O (s)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虚框内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2)醋酸钠溶液应放在装置 中(填写装置编号,下同);盐酸应放在装置 中。
(3)装置4的作用是 。
(4)本实验中所有配制溶液的水需煮沸,其原因是 。
(5)本实验中锌粒须过量,其原因是 。
(6)将生成的CrCl2溶液与CH3COONa溶液混合时的操作是 阀门A、 阀门B(填“打开”或“关闭”)。
(7)为洗涤[Cr(CH3COO)2]2·2H2O产品,下列方法中最适合的是 。
A.先用盐酸洗,后用冷水洗 B.先用冷水洗,后用乙醇洗
C.先用冷水洗,后用乙醚洗 D.先用乙醇洗涤,后用乙醚洗
参考答案:
7.D 8.A 9.D 10.D 11.B 12.C 13.B
26.(1) 羟基,氧化反应;
(2)
(3)
(4)
27.(Ⅰ)
(1) ; (2) C ;
(3) CO2 + AlO2 + 2H2O = Al(OH)3↓+ HCO3-
(Ⅱ)(1)CaFe(CO3)2(或Ca CO3·FeCO3);CaFe(CO3)2 FeO + CaO + 2CO2↑;
(2)4 Fe(OH)2 + O2 + 2H2O = 4 Fe(OH)3 ;
(3)2FeO + CO2 Fe2O3 + CO ;
检测Fe2O3:将固体用稀盐酸溶解,加入KSCN溶液若显红色,表明产物中有Fe(Ⅲ);
检测CO: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28.⑴ 2△H2 –△H1
⑵ ① <
② 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2 被捕获的量随温度升高而提高。T4—T5区间,化学反应己达到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 捕获。
③
⑶ 降低温度 增加CO2 浓度(或分压)
⑷ B、D
29.(1)将装置连接好,关闭A、B阀门,往装置1中加水,打开活塞后,水开始下滴,一段时间后,如果水不再下滴,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则气密性不好。
(2)装置3,装置1 。
(3)可以防止空气进入装置3 。
(4)去除水中的溶解氧,防止Cr2+被氧化 。
(5)产生足够的H2;与CrCl3充分反应得到CrCl2 。
(6)打开;关闭
(7)C
浙江省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综合
参考试卷化学试题解析
Ⅰ卷(选择题)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N-14 O-16 Cl-35.5 Na-23 Al-27
Fe-56 Ca-40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催化还原水制氢比电解水制氢更节能环保、更经济
B.氨氮废水(含NH4+及NH3)可用化学氧化法或电化学氧化法处理
C.某种光学检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单个细胞(V≈10-12L)内的数个目标分子,据此可推算该检测技术能测量细胞内浓度约为10-12~10-11mol·L-1的目标分子
D.向汽油中添加甲醇后,该混合燃料的热值不变
(2014年浙江卷.7.)
【答案】D
【解析】A.光催化还原水制氢是在特定的装置中,利用太阳能直接分解水获得氢气,而电解水制氢是在直流电作用分解水获得氢气,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因此前者要比后者制氢更节能环保、更经济,A正确;B.氨氮废水(含NH4+及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3,处于最低价态,具有还原性,可被氧化剂氧化,因此可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使其发生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毒物质,所以氨氮废水(含NH4+及NH3)可用化学氧化法或电化学氧化法处理,B正确;C.设可检测到单个细胞内数个目标分子数为N(N可能介于1~10之间),
单个细胞的体积为为10-12L,细胞内分子的浓度为: , 由于N可能介于1~10之间,则细胞内目标分子浓度约为10-12~10-11mol·L-1,选项C正确;D.热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质量的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汽油与甲醇的热值不同,故向汽油中添加甲醇后,该混合燃料的热值会发生变化,D不正确。
【点评】本题以前沿学科技术和应用为载体,涉及能源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燃烧热及物质的量的浓度计算等考查,但均取材于课本上内容,总体来说题目难度不大,选项C为解答的难点。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若皮肤不慎沾上少量酸液,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通常是将pH试纸放入待测溶液中润湿后,半分钟内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C.重结晶是提纯固体的常用方法,碘单质亦可在水溶液中通过重结晶提纯
D.用丁达尔现象可鉴别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
(2014年浙江理综调研测试卷.8.)
【答案】A
【解析】A.实验过程中若皮肤不慎沾上少量酸液,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
氢钠溶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A正确。B.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是,取pH试纸
放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点蘸取少量溶液点滴在试纸上,待显色后立即与标准比色卡比色,B错误。C.碘微溶于水,溶解度很小,碘单质不可在水溶液中通过重结晶提纯碘,可用升华的方法提纯碘单质,C错误。 D.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都是胶体,用丁达尔现象无法鉴别,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基本操作及事故处理,题目难度不大,正确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和操作是解题关键。
9.有X、Y、Z、W、M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Z、W同周期, Z、M同主族; 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2->W-;Y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M两种元素只能形成X2M型化合物
B. 由于W、Z、M元素的氢气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所以其沸点依次降低
C. 元素Y、Z、W的单质晶体属于同种类型的晶体
D. 元素W和M的某些单质可作为水处理中的消毒剂
(2010年浙江卷.8.)
【答案】D
【解析】首先以具体元素推断为基础,运用周期表,结合周期规律,考虑位、构、性关系推断X、Y、Z、W、M分别是什么元素。在此基础上应用知识解决题给选项的问题,考查了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晶体类型与熔沸点的大小比较等规律。本题分析的要点或关键词是:短周期元素、同周期、同主族、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大小、单质晶体熔点硬度、半导体材料等。依据题意首先找到解题的突破口:Y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则Y是Si。再根据X、Y、Z、W同周期,Z、M同主族; 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2->W-;则可推知 Z是S,M是O(Z、M同主族)。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X为Na。离子半径:Z2->W-,则W为Cl。所以,X、Y、Z、W、M分别为:Na、Si、S、Cl、O。
X(Na)、M(O)两种元素能形成Na2O和Na2O2两种化合物,A项错;W、Z、M元素的氢气化物分别为HCl、H2S、H2O,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但因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水的沸点最高,所以B项错误;Y、Z、W的单质分别为:Si 、S、O2。晶体硅属于原子晶体,硫是分子晶体、氯气是分子晶体,所以三种单质分别属于两种晶体类型,C项错误;W和M的单质Cl2、O3均可作为水处理中消毒剂,D项正确。
【点评】本题为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知识题。试题在元素周期律的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中渗透了结构、性质和用途等基础知识的考查。
关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试题,是年年必考的内容,一般为选择题,试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更多的是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融合在一起,主要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判断结论的能力。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但不是难点。因为不难往往造成复习时不够重视,使该得到的分失去。对于这部分内容要求准确掌握。复习时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晶体结构四部分内容要点进行总结,然后通过典型题练习抓落实。对于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复习,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元素周期表的整体。要记准都有哪些个周期哪些族及排列顺序,要背熟主族元素和前四周期的元素。这样复习后解题时就能得心应手。在复习好原子结构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要对具有相同质子数、电子数的微粒予以特别的关注。考查同主族氢化物沸点递变规律,必须掌握N、O、F形成氢键对沸点的影响。 记递变规律不要死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懂。。复习四类晶体要进行对比,对比微粒构成、微粒间作用力、熔沸点高低。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四类晶体的差异。
这类试题的解题过程一般是先推断元素,然后再根据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相关性质强弱、粒子半径、化合物稳定性等。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 的名称为2,2-甲基己烷
B.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沸点依次升高
C.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的分子式都为C12H22O11,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D.等质量的甲醇、甲醛、甲酸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依次递增减
【答案】D
【解析】A.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 的名称应为2,2-甲基丁烷,A错误。
B.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沸点依次降低,B错误。C.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的分子式都为C12H22O11,属于二糖,但只有麦芽糖和乳糖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
应,而蔗糖无还原性,所以不能发生银镜反应。C错误。D.等物质的量的烃与烃的含氧衍生物完全燃烧耗氧量分别决定于与,等物质的量的甲醇(CH4O)、甲醛(CH2O)、甲酸(CH2O2)完全燃烧时耗氧量依次为:
可知甲醇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甲醛次之,甲酸最少,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烷烃的命名和有机物结构和性质,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及有机物的燃烧反应的计算等,注重高频考点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1.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
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
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 = Cu2+
【答案】B
【解析】NaCl溶液滴到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在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被腐蚀变暗,实际上是发生了吸氧腐蚀,这时,
负极电极反应为:Fe - 2e- = Fe2+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电极反应为:O2 + 2H2O + 4e-= 4OH― (发生还原反应)
在液滴外沿,由于Fe2++ 2OH― = Fe(OH)2 ,
4Fe(OH)2 +O2 +2H2O = 4Fe(OH)3 形成了棕色铁锈环(b).
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由于Fe
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Fe 仍为负极,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2e-=Fe2+。
又根据在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的规律,Cl-应由b区向a区迁移。所以A、C、D选项均错误,B选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方面知识。命题思路和内容均与2010年浙
江省高考试题第9题相似。试题创设了一个钢铁腐蚀情景,让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011年浙江卷.10.)
12. 12.氯在饮用水处理中常用作杀菌剂,且HClO的杀菌能力比ClO-强。25℃时氯气-氯水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Cl2(g) Cl2(aq) K1=10-1.2
Cl2(aq)+ H2O HClO + H+ +Cl- K2=10-3.4
HClO H+ + ClO- Ka=?
其中Cl2(aq)、HClO和ClO-分别在三者中所占分数(α)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Cl2(g)+ H2O 2H+ + ClO- + Cl- K=10-10.9
B.在氯处理水体系中,c(HClO) + c(ClO-) =c(H+)-c(OH-)
C.用氯处理饮用水时,pH=7.5时杀菌效果比pH=6.5时差
D.氯处理饮用水时,在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冬季好
(2014年浙江卷.12.)
【答案】C
【解析】根据图象知,HClOH+ + ClO- 中pH=7.5,Ka= 10-7.5;
A选项,依据盖斯定律将已知的三个式子相加可得A选项目标方程式,所以K= K1×K2×Ka=10-1.2×10-3.4×10-7.5 =10-12.1,故A错误;
B选项,在氯处理水体系中存在电荷守恒:c(H+)= c(Cl-)+ c(ClO-)+ c(OH-),由于在氯水中HCl完全电离,HClO部分电离,所以c(Cl-)与c(HClO)不相等,故B错误;
C选项,从题给的信息:氯在饮用水处理中常用作杀菌剂,且HClO的杀菌能力比ClO-强。由图象可知,pH=6.5时c(HClO)比pH=7.5时要大,HClO浓度越大,杀菌效果好,所以pH=7.5时杀菌效果比pH=6.5时差,故C正确;
D选项,夏季相比冬季气温要高,环境温度高HClO易分解,所以杀菌效果比在冬季差,故D错误;
【点评】本题以氯处理饮用水为载体考查了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氯水的成分、HClO的性质等知识点,正确分析图象中各个物理量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再结合盖斯定律、物质的性质等知识点来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中等.
13.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某地区的雾霾中可能含有如下可溶性无机离子:Na+
、NH4+、Mg2+、Al3+、SO42-、NO3-、Cl- 。某同学收集了该地区的雾霾,经必要的预处理后试样溶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的实验:
已知:3NO3-+ 8Al + 5OH- + 2H2O3NH3 + 8AlO2-
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与现象,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试样中肯定存在NH4+、Mg2+、SO42-和NO3-
B. 试样中一定不含Al3+
C. 试样中可能存在Na+、Cl-
D. 该雾霾中可能存在NaNO3 、NH4Cl和MgSO4
(2014年浙江卷.13.)
【答案】B
【解析】①试样溶液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并加热,生成的气体1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气体1是NH3,则试样中含有NH4+;生成的沉淀1加入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根据含有的可溶性无机离子:可知,沉淀1为BaSO4和Mg(OH)2,Mg(OH)2溶于酸,BaSO4不溶于酸,说明试样溶液中含有Mg 2+、SO42-离子。
②向滤液1中通入CO2,得到溶液2、沉淀2,在溶液2中加入Al、OH-生成气体2,该气体也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气体2是NH3;又根据题给的已知反应:
3NO3-+ 8Al + 5OH- + 2H2O3NH3 + 8AlO2-可知,同时还有AlO2-生成,并进入溶液3,说明试样溶液中含有NO3-。向沉淀2中加入酸,沉淀溶解并放出气体,说明沉淀2是反应生成的碳酸钡等难溶性碳酸盐,是由过量的Ba(OH) 2和CO2反应生成,是一个干扰项。
③Al3+能与过量的Ba(OH)2溶液反应生成Ba(AlO2)2进入滤液1中,通入CO2后生成Al (OH)3沉淀进入沉淀2中,加入H+后又被溶解,在整个过程中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但不能确定其不存在,试样溶液中有可能存在。此外,Na+和Cl-也无法确定。
综上分析,
试样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NH4+、Mg2+、SO42-、NO3-,可能存在的离子有Al3+、Na+、Cl-。故A选项正确;由于试样溶液中不能确定是否含有Al3+,故B选项错误;试样中可能存在Na+、Cl-,可以进一步采用焰色反应检验钠离子,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氯离子的存在,故C选项正确; 根据分析知,试样溶液中肯定存在NH4+、Mg2+、SO42-和NO3-,可能存在Na+、Cl-,所以该雾霾中可能存在NaNO3、NH4Cl和MgSO4,故D选项正确。
【点评】本题是一道根据实验方案判断离子存在,进行物质的推断的试题,考查了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相关知识,综合性强,而试题难度中等。
Ⅱ卷(非选择题)
26.下图所示为以乙烯为原料制备乙酸乙酯的路线图(反应条件及副产物未列出)。
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A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 ,指出②的反应类型 。
(2) 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3) 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4) 现代工业常用乙烯和C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合成乙酸乙酯,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
应方程式 。
【答案】(1) 羟基,氧化反应;
(2)
(3)
(4)
【解析】(1)用乙烯为原料制备乙酸乙酯时,先用乙烯和水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制备乙醇,然后用乙醇氧化后生成乙醛,乙醛氧化后生成乙酸,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在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制得乙酸乙酯;醇的官能团为羟基,乙醇氧化成乙醛,为氧化反应;(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由(1)分析可知C为乙酸,现代工业常用乙烯和乙酸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合成乙酸乙酯,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点评】本题考查了乙酸乙酯的制备,解答时须注意酯化反应的原理和用乙烯为原料制备乙酸乙酯的反应原理,题目难度中等。本题内容 “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复习时要以课本为为落脚点,夯实基础,全面系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27.(Ⅰ)将少量金属钠投入到常见硫酸盐溶液甲中,金属钠与溶液剧烈反应,放出气体X
并产生白色沉淀。若将少量甲溶液直接滴加到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只得到溶液乙。
向乙溶液通入过量CO2气体,又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则:
(1) 写出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 甲溶液中肯定含有下列物质中的 (填选项字母)。
A.Na2SO4 B.MgSO4 C.Al2(SO4)3 D.KCl
(3) 乙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013年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33.改编)
(Ⅱ)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一种无机矿物盐X(仅含四种元素)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另取10.80gX在惰性气流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6.40g固体1.请回答如下问题:
(1)X的化学式是______,在惰性气流中加热X至完全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2)白色沉淀2在空气中变成红褐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3)一定条件下,气体甲与固体1中的某种成分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写出一个可能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该反应的产物_______。
(2014年浙江卷理综.26.改编)
【答案】(Ⅰ)
(1) ; (2) C ;
(3) CO2 + AlO2 + 2H2O = Al(OH)3↓+ HCO3-
(Ⅱ)(1)CaFe(CO3)2(或Ca CO3·FeCO3);CaFe(CO3)2 FeO + CaO + 2CO2↑;
(2)4 Fe(OH)2 + O2 + 2H2O = 4 Fe(OH)3 ;
(3)2FeO + CO2 Fe2O3 + CO ;
检测Fe2O3:将固体用稀盐酸溶解,加入KSCN溶液若显红色,表明产物中有Fe(Ⅲ);
检测CO: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解析】(Ⅰ)将少量金属钠投入到常见硫酸盐溶液甲中,金属钠首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与氢气,能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只有铝离子,所以可以判断溶液中有铝离子,又因为是硫酸盐溶液,所以甲溶液中肯定含有Al2(SO4)3,答案选C。若将少量甲溶液直接滴加到NaOH溶液中,因为NaOH过量,铝离子是少量的,充分反应后生成NaAlO2溶液,通入过量的CO2,CO2与NaAlO2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O2 + AlO2 + 2H2O = Al(OH)3↓+ HCO3-。
(Ⅱ)依据无机矿物质X仅由四种元素组成,X与盐酸[HCl(aq)]反应能生成气体甲,隔绝空气加热可分解成气体甲和固体1;固体1溶于水可生成溶液1和固体2,溶液1中通入气体甲能生成白色沉淀1,白色沉淀1在水存在条件下再通入气体甲,白色沉淀1溶解,生成溶液2,再根据无机矿物质X 10.80g在惰性气流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6.40g固体1,则可得到10.8g-6.4g = 4.4g(0.1mol)的气体甲,由此可以判断气体甲为CO2(0.1mol),不难想到白色沉淀1为碳酸盐,白色沉淀2为碳酸氢盐。
再由碳酸盐加热可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氧化物可知X中有CO32-。
固体2在无氧条件下能溶于盐酸生成溶液3,溶液3在无氧条件下与OH-反应生成白色沉淀2,白色沉淀2在空气中能转化为红褐色沉淀,这说明白色沉淀2为Fe(OH)2 ,
溶液3为FeCl2,X中含Fe2+,固体1中含有FeO;因为X仅含四种元素,从实验知道,碳酸盐X分解生成CO2和固体1,固体1是二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是FeO,而另一种溶于水,结合X为无机矿物盐,所以联想到地壳的成分以及能与H2O反应生成溶液1,溶液1与CO2反应,可以生成白色沉淀、在水存在条件下CO2与该白色沉淀反应生成溶液2,可推测是CaO。
对应X应是CaFe(CO3)2,又根据题给信息,10.80gX在惰性气流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6.40g固体1,经计算,可得出FeO的质量为3.6g(0.05mol), CaO2.8g(0.05mol),可以确认
X为CaFe(CO3)2(或Ca CO3·FeCO3)。
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易被空气氧化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原因是:
4 Fe(OH)2 + O2 + 2H2O = 4 Fe(OH)3 ;
CO2中C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具有氧化性,FeO具有还原性,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FeO能被二氧化碳氧化,生成Fe2O3与CO,化学方程式为:
2FeO + CO2 Fe2O3 + CO ;
检验Fe2O3:将固体产物溶于稀盐酸,再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呈血红色,表明产物中有正三价Fe元素;
检验CO:可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若黑色变为红色,表明产物中有CO。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推断和鉴别,涉及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离子的检验,分析实验流程图中每一步发生的反应及反应现象,熟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有一定难度。
28. 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 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Ⅰ:2NH3(l)+H2O(l)+CO2(g)(NH4)2CO3(aq) △H1
反应Ⅱ:NH3(l)+H2O(l)+CO2(g) (NH4)2HCO3(aq) △H2
反应Ⅲ:(NH4)2CO3(aq)+H2O(l)+CO2(g)2(NH4)2HCO3(aq) △H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H3与△H1、△H2之间的关系是:△H3 。
(2)为研究温度对(NH4)2CO3捕获CO2效率的影响,在某温度T1下,将一定量的(NH4)2CO3
溶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用氮气作为稀释剂),在t时刻,测得容
器中CO2气体的浓度。然后分别在温度为T2、T3、T4、T5下,保持其它初始实验条件不变,
重复上述实验,经过相同时间测得CO2气体浓度,得到趋势图(见图1)。则:
①△H3 0(填>、=或<)。
②在T1~T2及T4~T5二个温度区间,容器内CO2气体浓度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趋势,
其原因是 。
③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如图2所示。当时间到达t1时,将该反应体系温度上升到T2,并维持该温度。请在图中画出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总趋势曲线。
(3)利用反应Ⅲ捕获CO2,在(NH4)2CO3初始浓度和体积确定的情况下,提高CO2吸收量的措施有 (写出2个)。
(4)下列物质中也可能作为CO2捕获剂的是 。
A.NH4Cl B.Na2CO3 C.HOCH2CH2OH D.HOCH2CH2NH2
(2013年浙江卷理综.27.)
【答案】
⑴ 2△H2 –△H1
⑵ ① <
② 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2 被捕获的量随温度升高而提高。T4—T5区间,化学反应己达到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 捕获。
③
⑶ 降低温度 增加CO2 浓度(或分压)
⑷ B、D
【解析】(1)将反应Ⅰ倒过来书写:
(NH4)2CO3 (aq)2NH3 (l)+ H2O (l)+ CO2 (g) —△H1
将反应Ⅱ×2:
2NH3 (l)+ 2H2O (l)+ 2CO2 (g)2NH4HCO3 (aq) 2△H2
得:(NH4)2CO3 (aq) + H2O (l)+ CO2 (g)2NH4HCO3 (aq) △H3 =2△H2—△H1
(2)① 分析图1中CO2 浓度变化的趋势图可知,从T1→T3 ,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所以,反应正向进行,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CO2浓度降低。到T3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CO2浓度最低,从T3→T5 ,由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随着温度的升高,CO2浓度升高,这是平衡向着逆反应方向移动,由此可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H3<0。
② 由上述对图1曲线分析可知,由图1可知:在温度为T3时反应达平衡,此后温度升高,c(CO2)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反应Ⅲ是放热反应(△H3<0)。在T3前反应未建立平衡,无论在什么温度下(NH4)2CO3 (aq)总是捕获CO2,故c(CO2)减小。所以,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2被捕获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T4—T5区间,化学反应己达到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 捕获。
③ 从图2曲线分析可知,随着反应Ⅲ的进行pH逐渐降低,当时间达到T1 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若将反应体系的温度迅速升高到T2并维持温度不变
,由于反应Ⅲ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溶液pH增大, 在T2时又建立新的平衡。所以,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总趋势曲线的起点是T1时刻的平衡点,曲线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即反应时间的增加)pH逐渐增大,到pH趋向固定不变但应低于起点(不能高于起点或平行于起点),据此可画出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总趋势曲线。(见答案)
(3)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反应Ⅲ是放热反应,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所以,在 (NH4)2CO3 初始浓度和体积确定的情况下,降低温度、增加CO2 浓度(或增大压强)都能提高CO2 吸收量。
(4)CO2是酸性氧化物,是一种酸性气体,所以,能作为CO2 捕获剂的物质应该是碱性物质或者是能与CO2 反应的物质。Na2CO3能作为CO2 捕获剂,Na2CO3溶液可以很好地吸收CO2 ,反应如下:Na2CO3 + CO2 +H2O == 2NaHCO3 ;乙醇胺(HOCH2CH2NH2) 能作为CO2 捕获剂,乙醇胺分子结构中含有氨基(—NH2),水溶液呈碱性,也能很好地吸收CO2 ,反应如下:HOCH2CH2NH2 +CO2 +H2O= HOCH2CH2NH3+ HCO3—。
【点评】本题以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为载体,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加工能力。考查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以及对图像的分析和绘制和化学方程式书写等知识,本题有一定难度。
29.醋酸亚铬水合物([Cr(CH3COO)2]2·2H2O,深红色晶体)是一种氧气吸收剂,通常以二聚体分子存在,不溶于冷水和醚,微溶于醇,易溶于盐酸。实验室制备醋酸亚铬水合物的装置,如图所示,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Zn(s) + 2HCl(aq) = ZnCl2(aq) + H2(g); 2CrCl3(aq) + Zn(s)= 2CrCl2 (aq) + ZnCl2(aq)
2Cr2+(aq) + 4CH3COO-(aq) + 2H2O(l) = [Cr(CH3COO)2]2·2H2O (s)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虚框内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2)醋酸钠溶液应放在装置 中(填写装置编号,下同);盐酸应放在装置 中。
(3)装置4的作用是 。
(4)本实验中所有配制溶液的水需煮沸,其原因是 。
(5)本实验中锌粒须过量,其原因是 。
(6)将生成的CrCl2溶液与CH3COONa溶液混合时的操作是 阀门A、 阀门B(填“打开”或“关闭”)。
(7)为洗涤[Cr(CH3COO)2]2·2H2O产品,下列方法中最适合的是 。
A.先用盐酸洗,后用冷水洗 B.先用冷水洗,后用乙醇洗
C.先用冷水洗,后用乙醚洗 D.先用乙醇洗涤,后用乙醚洗
(浙江2014届抽测理综.38)
【答案】
(1)将装置连接好,关闭A、B阀门,往装置1中加水,打开活塞后,水开始下滴,一段时间后,如果水不再下滴,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则气密性不好。
(2)装置3,装置1 。
(3)可以防止空气进入装置3 。
(4)去除水中的溶解氧,防止Cr2+被氧化 。
(5)产生足够的H2;与CrCl3充分反应得到CrCl2 。
(6)打开;关闭
(7)C
【解析】(1)可以利用内外压强差来验证装置的气密性:将装置连接好,关闭A、B阀门,往装置1中加水,打开活塞后,水开始下滴,一段时间后,如果水不再下滴,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则气密性不好;
(2)整套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先在装置2中制备出二价的铬离子,在制备过程中,要创建一个还原性的氛围,也就是说周围应该被还原性的气体包围着,因为二价铬离子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三价,从而得不到我们所想要的物质。因此在装置2中,我们要放入足够多的锌粒,一是还原三价铬,二是用来产生氢气,排除装置内的空气。反应开始前,应该先打开B让氢气充满整个装置,然后再关闭B,打开A,让装置2中的二价铬离子进入装置3,跟里面的醋酸钠反应生成醋酸亚铬水合物。因此,醋酸钠溶液应放在装置3中,盐酸应放在装置1中;
(3)装置4的作用是:可以防止空气进入装置3。
(4)本实验中所有配制溶液的水需煮沸,其原因是:去除水中的溶解氧,防止Cr2+被氧化;
(5)本实验中锌粒须过量,其原因是:①产生足够的H2;②与CrCl3充分反应得到CrCl2 ;
(6)将生成的CrCl2溶液与CH3COONa溶液混合时的操作是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这样装置2中的溶液就可以在氢气的压力下,将液体压往装置3中进行反应。
(7)洗涤[Cr(CH3COO)2)]2·2H2O产品,主要是洗去附着在表面的没有反应掉的二价铬离子、氯离子、醋酸根离子、钠离子等,当然不能用能乙醇和盐酸了,因为醋酸亚铬水合物,是微溶于醇,易溶于盐酸。因此先用水洗去那些离子,再用乙醚来洗去多余的水。多余的乙醚可以挥发掉,选C 。
考点:物质制备。
(浙江省特级教师夏宾)201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