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8讲铁及其化合物作业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最新】精选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8讲铁及其化合物作业 A组 基础题组 ‎1.(2018北京昌平期末)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FeFeCl2Fe(OH)2‎ B.Cl2Ca(ClO)2HClO C.SSO2H2SO4‎ D.NaNa2ONaOH ‎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发生钝化,可在常温下用铝制贮罐贮运浓硫酸 B.铁在纯氧中燃烧或高温下和水蒸气反应均能得到Fe3O4‎ C.金属铝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元素的前面,铝与强酸反应一定放出氢气 D.将铁粉加入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剩余的固体中不一定有铁 ‎3.向Cu、Fe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可能呈中性 B.反应停止后一定有固体剩余 12 / 12‎ C.反应过程中一定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D.若只有Cu剩余,向溶液中滴入铁氰化钾溶液不会产生蓝色沉淀 ‎4.Fe和Mg与H2SO4反应的实验如下:‎ 实 验 现 象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Fe表面产生气泡后迅速停止 Mg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Fe表面有大量气泡,Mg表面有少量气泡 关于上述实验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Ⅰ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是:Fe+2H+ Fe2++H2↑‎ B.取出Ⅱ中的铁棒放入CuSO4溶液立即析出红色固体 C.Ⅲ中现象说明Mg在浓H2SO4中没被钝化 D.Ⅳ中现象说明Mg的金属性比Fe强 ‎5.实验:‎ ‎①0.005 mol·L-1 FeCl3溶液和0.015 mol·L-1 KSCN溶液各1 mL混合得到红色溶液a,均分溶液a置于b、c两支试管中;‎ ‎②向b中滴加3滴饱和FeCl3溶液,溶液颜色加深;‎ ‎③再向上述b溶液中滴加3滴1 mol·L-1 NaOH溶液,溶液颜色变浅且出现浑浊;‎ ‎④向c中逐渐滴加1 mol·L-1 KSCN溶液2 mL,溶液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②中增大Fe3+浓度使平衡Fe3+ + 3SCN- Fe(SCN)3正向移动 B.实验③中发生反应:Fe3++3OH- Fe(OH)3↓‎ 12 / 12‎ C.实验③和④中溶液颜色变浅的原因相同 D.实验②、③、④均可说明浓度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6.(2017北京东城期末,19)从宏观现象探究微观本质是重要的化学学科素养。以FeCl3溶液为实验对象,探究其与碱性物质之间反应的多样性。实验如下:‎ ‎(1)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 ‎(2)②中逸出的无色气体是      。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Na2CO3与Na2SO3在化学性质方面的共性是 (写一条);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Na2CO3与Na2SO3在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是(写一条)              。 ‎ ‎(3)对于③中的实验现象,同学们有诸多猜测,继续进行实验:‎ Ⅰ.甲取③中的红棕色溶液少许,滴入少量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甲得出结论:FeCl3与Na2SO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是                   。 ‎ Ⅱ.乙认为甲的实验不严谨,重新设计并进行实验,证实了甲的结论是正确的,其实验方案是   。 ‎ ‎(4)受以上实验的启发,同学们对pH≈8的1 mol/L NaF溶液与FeCl3溶液混合时的现象产生了兴趣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及现象 ‎④向2 mL 0.2 mol/L FeCl3溶液中滴入2 mL 1 mol/L NaF溶液,溶液变无色 ‎⑤向2 mL 0.2 mol/L FeCl3溶液中滴入2 mL蒸馏水,溶液颜色变浅 12 / 12‎ Ⅰ.⑤的实验目的是  。 ‎ Ⅱ.为探究④中溶液变无色的原因,进行如下实验:‎ 资料显示:FeF3溶液为无色。‎ 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红褐色沉淀产生的原因:   。 ‎ ‎(5)根据实验,FeCl3溶液与碱性物质之间的反应的多样性与             有关。 ‎ B组 提升题组 ‎7.(2017北京顺义二模,28)某兴趣小组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 实验1‎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振荡,试管壁上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1)实验1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            。 ‎ ‎(2)为了探究沉淀变灰绿色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展开如下探究:‎ ‎①甲同学推测灰绿色物质为Fe(OH)2和Fe(OH)3的混合物。查阅资料后根据调色原理认为白色和红褐色的调和色不可能是灰绿色,并设计实验证实灰绿色物质中不含有Fe(OH)3,方案是   。 ‎ 12 / 12‎ ‎②乙同学查阅文献:Fe(OH)2在大量S存在的情况下形成Fe6(SO4)2(OH)4O3(一种氧基碱式复盐)。并设计对比实验证实该假设:向试管中加入        ,再往试管中加入        ,振荡,现象与实验1相同,结论是该假设不成立。 ‎ ‎③乙同学继续查阅文献:Fe(OH)2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灰绿色可能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的。推测所用的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应越小越好;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应越大越好;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中为10 mL NaOH溶液 滴加FeSO4溶液 实验现象 实验2‎ ‎6 mol/L NaOH溶液 ‎0.2 mol/L FeSO4溶液 产生悬浮于溶液中的白色沉淀(带有少量灰绿色),沉淀下沉后,大部分灰绿色沉淀变为白色 实验3‎ ‎6 mol/L NaOH溶液 ‎0.1 mol/L FeSO4溶液 产生悬浮于溶液中的白色沉淀(带有极少量灰绿色),沉淀下沉后,底部都为白色沉淀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能说明灰绿色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的证据是                   。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足以证明灰绿色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的,还需补充的实验是                                ,证明该假设成立。 ‎ 12 / 12‎ ‎(3)丙同学探究温度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影响:取少量灰绿色沉淀,在水浴中加热,颜色由灰绿变白,且有絮状白色沉淀下沉,原因为   。 ‎ ‎(4)根据以上实验探究,若尽可能制得白色Fe(OH)2沉淀,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是    。 ‎ ‎8.(2017北京理综,28)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 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 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①取出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                            (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    。 ‎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深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取样时间/min 现象 ⅰ ‎3‎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ⅱ ‎30‎ 产生白色沉淀,较3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 min时加深 ⅲ ‎120‎ 产生白色沉淀,较30‎ 12 / 12‎ ‎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0 min时变浅 ‎(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②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 ‎ 假设c:酸性溶液中的N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 假设d:根据               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可产生Fe3+。 ‎ ‎③下述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向硝酸酸化的            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 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 实验Ⅱ:装置如下图。其中甲溶液是     ,操作及现象是                        。 ‎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ⅰ~ⅲ中Fe3+浓度变化的原因:                     。‎ 答案精解精析 A组 基础题组 12 / 12‎ ‎1.B A项,铁与氯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只能生成FeCl3;B项,Cl2与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Ca(ClO)2和CaCl2,Ca(ClO)2与CO2反应可以生成HClO;C项,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D项,金属钠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Na2O2,常温下缓慢氧化生成Na2O。‎ ‎2.C A项,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铝发生钝化,因此常温下可用铝制贮罐贮运浓硫酸;B项,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C项,金属铝和氧化性酸(硝酸、浓硫酸等)反应得不到氢气;D项,各物质的用量不确定,所以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中不一定有铁。‎ ‎3.C A项,反应后生成的盐属于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B项,涉及的反应有:Fe+2H+Fe2++H2↑,Fe2O3+6H+ 2Fe3++3H2O,Cu+2Fe3+ Cu2++2Fe2+,Fe2O3足量时,不会有固体剩余;C项,Fe与H+的反应及Cu与Fe3+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D项,若有铜剩余,则溶液中无Fe3+,有Fe2+,滴入K3[Fe(CN)6]会产生蓝色沉淀。‎ ‎4.B A项,Ⅰ中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Ⅰ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是:Fe+2H+ Fe2++H2↑;B项,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故取出Ⅱ中的铁棒放入Cu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C项,Ⅲ中Mg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说明Mg在浓硫酸中没有发生钝化;D项,镁、铁和稀硫酸形成原电池,铁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镁表面有少量气泡,则镁为原电池负极,铁为原电池正极,故镁的金属性比铁强。‎ 12 / 12‎ ‎5.C ③中,OH-消耗Fe3+,使Fe3+浓度减小,导致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④中加入KSCN溶液,引入了SCN-和水,开始时SCN-浓度增大为主要因素,平衡右移,溶液颜色加深,一段时间后,溶液体积变化为主要因素,因此溶液颜色又变浅。‎ ‎6.答案 (1)3Mg(OH)2+2Fe3+ 2Fe(OH)3(胶体)+3Mg2+‎ ‎(2)CO2 都为强碱弱酸盐,都能与强酸反应 Na2CO3无还原性;Na2SO3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3)Ⅰ.2Fe3++S+H2O 2Fe2++S+2H+‎ Ⅱ.取③中的红棕色溶液少许,滴加铁氰化钾溶液,出现蓝色沉淀 ‎(4)Ⅰ.排除加水稀释对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Ⅱ.无色溶液中存在平衡:Fe3++3F- FeF3,加入NaOH后,Fe3+更易与OH-结合生成难溶的Fe(OH)3‎ ‎(5)碱性物质的pH、离子的性质 解析 (2)Na2CO3与Na2SO3都为强碱弱酸盐,都能与强酸反应;但Na2CO3中碳元素为最高正价,无还原性;Na2SO3中硫元素为+4价,处于中间价态,具有较强还原性。‎ ‎(3)S被Fe3+氧化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S+H2O 2Fe2++S+2H+,反应中Na2SO3过量,甲中的沉淀也可能是BaSO3,故应检验Fe3+是否被还原为Fe2+。‎ ‎(5)通过实验可以看到,FeCl3溶液与碱性物质之间的反应的多样性与碱性物质的pH及离子的性质有关。‎ B组 提升题组 ‎7.答案 (1)Fe2++2OH-Fe(OH)2↓‎ 12 / 12‎ ‎(2)①取一定量的灰绿色沉淀,加入盐酸溶解,再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不变红色,则证明灰绿色物质中不含有Fe(OH)3‎ ‎②2 mL 0.1 mol/L FeCl2溶液 3滴0.1 mol/L NaOH溶液 ‎③在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一定的条件下,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越小,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越明显 实验2中沉淀下沉后,大部分灰绿色沉淀变为白色(或实验3中沉淀下沉后,底部都为白色沉淀)‎ 向实验2(或实验3)的白色沉淀中继续加入过量的硫酸亚铁溶液,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 ‎(3)Fe2+在加热时易发生水解,生成Fe(OH)2,因此颜色变白,同时沉淀的量增加,导致出现絮状白色沉淀 ‎(4)隔绝氧气、硫酸亚铁少量(或氢氧化钠过量)、硫酸亚铁浓度小(或氢氧化钠浓度大)、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微热等 解析 (1)实验1中氢氧化钠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Fe2++2OH-Fe(OH)2↓。‎ ‎(2)①证实灰绿色物质中不含有Fe(OH)3,可将沉淀溶解,检验其中是否含有铁离子。‎ ‎②用等浓度、等体积的氯化亚铁与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与实验1对比即可证实假设是否成立。‎ 12 / 12‎ ‎③由实验可知:在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一定的条件下,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越小,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越明显;实验2中沉淀下沉后,大部分灰绿色沉淀变为白色,实验3中沉淀下沉后,底部都为白色沉淀,说明灰绿色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的;要证实假设成立,需要向实验2(或实验3)的白色沉淀中继续加入过量的硫酸亚铁溶液,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 ‎(3)Fe2+在加热时易发生水解,生成Fe(OH)2,因此颜色变白,同时沉淀的量增加,导致出现絮状白色沉淀。‎ ‎8.答案 (1)①加硝酸加热溶解固体,再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②Fe2+‎ ‎(2)2Fe3++Fe 3Fe2+‎ ‎②4Fe2++O2+4H+ 4Fe3++2H2O 加入KSCN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③0.05 mol·L-1 NaNO3 FeSO4溶液 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 ‎(3)溶液中存在反应:①2Ag++Fe Fe2++2Ag,②Ag++Fe2+ Fe3++Ag,③Fe+2Fe3+ 3Fe2+。反应开始时,c(Ag+)大,以反应①、②为主,c(Fe3+)增大。约30 min后,c(Ag+)小,以反应③为主,c(Fe3+)减小 解析 (1)①烧杯底部的黑色固体中含有银和过量的铁,要证明Ag的存在,可加硝酸并加热将固体溶解,然后用盐酸来检验Ag+的存在。‎ ‎(2)③要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需将原实验中的溶液换成c(H+)、c(N)分别相同,但不含Ag+的溶液,可选用硝酸酸化的0.05 mol·L-1 NaNO3溶液(pH≈2),通过向上层清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的现象差异进行验证。实验Ⅱ中甲溶液是FeSO4溶液,电极反应为:负极Fe2+-e-‎ 12 / 12‎ ‎ Fe3+,正极Ag++e-Ag。一段时间后检验Fe3+的存在及浓度,即可得出Ag+能将Fe2+氧化成Fe3+的结论。‎ ‎(3)解题时要注意实验过程中过量的铁始终是存在的。‎ 12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