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1.5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特级教师指导复习文言文必修1必修5全部学案必修5抒情古文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5 第二单元 (抒情古文) ‎ 篇目通览 复习导航 ‎《归去来兮辞》‎ ‎《滕王阁序》‎ ‎《逍遥游》‎ ‎《陈情表》‎ ‎  本部分文本都是古代抒情散文。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既有辞赋,也有典型的骈文,还有诸子散文。涉及本单元的名句考查年年都有,以2009年为例,山东卷考查了《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江西卷、天津卷、北京卷、重庆卷考查了《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默写,江西等多个省份考查了《逍遥游》《陈情表》的文言字词。‎ 篇目通览 复习导航 ‎《归去来兮辞》‎ ‎《滕王阁序》‎ ‎《逍遥游》‎ ‎《陈情表》‎ ‎  因此,复习本部分,首先要熟读背诵;其次,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做到准确无误;第三,要归纳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在此基础上领略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情感,理解思想内容;另外还要从课文中汲取写作素材。‎ ‎ 一、古字通假 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____”通“____”,________‎ ‎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____”通“____”,________‎ ‎3.曷不委心任去留“____”通“____”,________‎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通“____”,________‎ ‎5.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____”通“____”,________‎ ‎ 6.北冥有鱼“____”通“____”,________‎ ‎7.而后乃今培风“____”通“____”,________‎ ‎8.小知不及大知“____”通“____”,________‎ ‎9.此小大之辩也“____”通“____”,________‎ ‎10.而征一国“____”通“____”,________‎ ‎11.旬有五日而后反“____”通“____”,____‎ ‎“____”通“____”,________‎ ‎12.御六气之辩“____”通“____”,________‎ ‎13.常在床蓐“____”通“____”,________‎ ‎14.零丁孤苦“____”通“____”,________‎ ‎15.臣以险衅,夙遭闵凶“____”通“____”,‎ ‎_____ 【自我校对】 1.衡 横 与“竖”相对 2.景 影 影子 3.曷 何 为什么 4.销 消 消散 5.机 几 预兆 6.冥 溟 大海 7.培 凭 凭借  8.知 智 智慧 9.辩 辨 区别 10.而 耐 能 11.有 又 还多;反 返 回来 12.辩 变 变化 13.蓐 褥 草垫子,草席 14.零丁 伶仃 孤独的样子 15.闵 悯 指可忧患的事 ‎ ‎ ‎ ‎ 【自我校对】 1.小孩 2.家中亲属 3.出仕 4.迎接 5.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6.狂放,不拘礼法 7.看到细微的预兆 8.留下这篇序文 9.很饱的样子 10.海动 11.游动的雾气 12.长寿 13.成人自立 14.申诉 15.辛酸悲苦 16.不能走路 17.动词,到 18.犹疑不决的样 三、一词多义 ‎(一)实词 ‎ ‎ ‎ ‎ ‎ ‎ ‎ ‎ ‎ 【自我校对】 1.①将要 ②且,又 ③扶,持 ④拿,用 ⑤将领 2.①任,充当,动词 ②一定,副词 ③抵挡 ④介词,方,值 ⑤动词,两者相抵 ⑥动词,把守 3.①急急忙忙 ②几,几个,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③屡次 ④数目、数量 ⑤读cù,密、细密 ⑥读shǔ,计算 4.①趋向,接近 ②靠近 ③登上 ④成就 ⑤即,随即 ⑥走向,走上   5.①吩咐,命令,动词 ②命名、取名,动词 ③生命、性命,名词 ④性命,生命 ⑤寿命 ⑥命令 6.①行走 ②去,前往 ③经,经历,动词 ④行为,品行 ⑤将要 ⑥古诗的一种体裁 ⑦走,动词 ‎7.①驾,乘车 ②利用,凭借 ③顺着 ④登上,升 ⑤冒着,顶着 ⑥读shènɡ,量词,辆 ⑦读shènɡ,数词,四 8.①竹制的马鞭 ②拄着 ③写字用的竹简 ④计策,策略 9.①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于 “又”,连词 ②结束,度完,动词 ③终了,动词 ④终究 10.①拳拳 ②愚拙,凡庸 ‎③少,小 ④诚挚 11.①没,干 ②全部用出 ③全,都 ④死 12.①志向,想法,心意 ②愿望 ③标志 ④名词,志向 ⑤名词作动词,向往,追求 ⑥记载,记录  13.①终 ②士兵 ③同“猝”,突然 ④终,完毕,结束 ⑤死 ⑥终于 14.①动词,出嫁 ②动词,适合,依照 ③副词,刚才 ④动词,往,到 ⑤恰好 15.①美好 ②交好,友好 ③善于,擅长 ④同“缮”,擦拭 ⑤喜好,羡慕 ⑥正确的,好的 ⑦做好 ⑧友好 (二)虚词 ‎ ‎ ‎ 【自我校对】 1.①结构助词,的 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代词,这 ④人称代词,他 ⑤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得 ⑦人称代词,他(他们) ⑧音节助词,无义 ⑨动词,到,往,去 ‎2.①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②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④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⑤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⑥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⑦为什么,什么原因 ⑧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⑨什么,疑问代词 ⑩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①连词,表转折,但是 ②连词,表顺承,不译 ③连词,表递进,并且 ④连词,表递进,并且 ⑤连词,表假设,如果 ⑥连词,表修饰 ⑦人称代词,你 ‎ ‎ ‎ ‎ 【自我校对】 1.(1)①拄着 ②用桨划 ③向南飞 ④南行 ⑤看,望 小结:名词用作动词  (2)①每天 ②像雾一样 ③向上 小结:名词作状语 (3)以……为衣襟;以……为衣带 小结:名词的意动用法 2.①使……听说、知道 ‎②使……下 ③使……腾;使……起 ④使……出走 ⑤使……受屈 ⑥使……满意;使……信任 ⑦使……到来 小结:动词的使动用法  3.(1)①俊杰 ②忧患凶丧的事 ③卑微低贱的身份 小结:形容词用作名词 (2)①远离 ②羡慕,喜好 小结:形容词用作动词 (3)①使……愉快 ②使……开阔 小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①以……为乐 ②以……为愉快 小结:形容词的意动用 五、文言句式 写出句式特点及标志。‎ ‎1.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此小大之辩也 小结:以上3句是________‎ ‎2.①僮仆欢迎,稚子候门____________‎ ‎②众人匹之____________‎ ‎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____________‎ ‎④渔舟唱晚____________‎ 小结:以上5句是________ 3.①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 ‎②而刘夙婴疾病____________‎ ‎③纤歌凝而白云遏____________‎ ‎④怀帝阍而不见____________‎ ‎⑤遂见用于小邑____________‎ ‎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____________‎ 小结;以上6句是 ________‎ ‎4.①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__‎ ‎②童子何知____________‎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___________‎ ‎④之二虫又何知____________ ⑤而彼且奚适也____________‎ ‎⑥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 ‎⑦彼且恶乎待哉____________‎ ‎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____________‎ ‎⑨乐夫天命复奚疑____________‎ 小结:以上9句是________‎ ‎5.①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____________‎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____________‎ ‎④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____________‎ ‎⑤寻程氏妹丧于武昌____________‎ ‎⑥将有事于西畴____________‎ 小结:以上6句是________ 【自我校对】 1.句式特点略 小结:判断句 2.①候(于)门 ②匹(于)之 ③如云(聚) ④唱(于)晚 小结:省略句 3.①“为”表被动  ②③④⑥根据句意为介宾结构后置之介词  ⑤“见……于”表被动 小结:被动句 4.①求焉 ②④知何 ③夭阏之 ⑤适奚 ⑥以奚 ⑦待恶乎 ⑧为胡,之何 ⑨疑奚 小结:宾语前置句 5.①以春及告 ②于上路俨,于崇阿访 ③于星火急 ④于陛下尽节 ⑤于武昌丧 ⑥于西畴将有事 小结:状语后置 六、名句默写 ‎(1)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华天宝,______________;人杰地灵,______________。‎ ‎(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____________;适百里者,__________;适千里者,____________。 (5)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 ‎(6)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7)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8)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__________,__________‎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__________,________。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自我校对】 (1)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  (2)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3)龙光射牛斗之墟 徐孺下陈蕃之榻 (4)腹犹果然 宿舂粮 三月聚粮 (5)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7)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8)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皇天后土 实所共鉴 七、常识填空 ‎(1)陶渊明(365~427),名______,字______,也称________,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大诗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他决心“________________”,毅然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六十三岁。陶渊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诗歌成就尤为突出。文学史上称他为“________诗人”。 (2)王勃(649~676),字______,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著名的《________》。王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3)庄子(约前369~前286),名______,字子休,________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著名思想家、散文家。____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 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在政治上,他主张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4)________,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________,是对死者悼念的一种文章,作者或追叙死者生平事迹,或赞扬死者可贵品质,且倾注极深情感表示对死者的怀念。________,一般是对文或集的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等介绍说明,有前序和后序(跋)之分。 (5)“辞”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亦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________》为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________。而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这是一种介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文体,它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齐整,且篇 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与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 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赋是“铺采摛 文,体物写志”的,而“骚则长于言幽怨 之情”。 【自我校对】 (1)潜 元亮 靖节先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 诗歌 散文 辞赋 田园 (2)子安 滕王阁序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3)周 战国 道家 无为而治 一切社会制度 (4)表 祭文 序 成因 过程 目的 (5)离骚 “骚体” 诗 散 八、素材化用 ‎1.陶渊明借《归去来兮辞并序》表达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强调摆脱仕途羁绊的决绝态度,赞美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表达田园生活的安适喜悦之情,向往和追求崇高、自由的精神境界。 【化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以用到与“入世与出世”“自由”“乐天安命”“人生志趣”等有关的命题、材料或话题作文中。引用时注意变换角度,自然贴切。另外原文中的许多语句可以直接引用到作文中,陶渊明及其其他作品均可作为素材充实我们的作文内容。 2.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李密在 《陈情表》中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浓浓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凄切婉转地表明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化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用于“孝”“真情”“忠与孝”等话题的作文中。“孝”‎ 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为官做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与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为世人谱写了一首感恩的动人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