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2周末
今天复习: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方针与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名师点睛】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方针
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方针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
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
意义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使新中国在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并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
①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②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提出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总理首先提出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上发挥重要作用。
(4)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并取得重大成就。
【试题演练】
- 6 -
1.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5个北 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邻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朝鲜战争的冲击
C.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屋子再请客”方针使中国与大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恶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二、对外关系的突破
【名师点睛】
主要事件
背景
意义
1971年10月,中国重返联合国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6 -
(1)1971年,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2)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代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的一部分。
(1)美国方面:美国孤立中国的计划失败,美苏争霸在70年代美国处于守势,并且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开始考虑改善通中国的关系。
(2)中国方面:苏联陈兵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威胁,美国在亚洲地区属于战略收缩和保守的倾向,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对付苏联的威胁,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用作用。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日本国内中日友好团体和人士的积极推动;
中日两国外交人士的积极努力
对于中国: 揭开了中国与美日两国历史的新篇章,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对于世界: 有利于三国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
【试题演练】
1.“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注:指美国坚持主张分裂中国的‘双重代表权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这说明基辛格博士访华活动
A.客观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促进了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C.与美国政府的战略需求相背离 D.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答案】A
【解析】
- 6 -
考点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名师点睛】
外交政策的成就
活跃的多边外交
表现
2000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首倡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活动
意义
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基础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开展多边外交
表现
①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2001年在上海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③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意义
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试题演练】
1.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同盟互助,故A项错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故B项错误;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体现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不结盟外交政策是在新时期,故D项错误。
- 6 -
我要练习
1、(2016江苏卷单科历史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科举制度
【名师点睛】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2、(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说明刘邦推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在于确保皇位的稳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刘邦只是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不是继承西周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刘邦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了郡县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汉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
【名师点睛】本题以刘邦推行分封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西汉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推行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王,形成了独特的“郡国并行制”
- 6 -
,结果后来地方权力过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中央削藩酿成了“七国之乱”。本题考生容易选A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目与选项的逻辑关系,“意在”表示目的,“确保皇位的稳固”当然比“加强对地方控制”更为急切和重要,所以选择C项。学·
3、(2017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的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由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反抗与探索
【名师点睛】本题是本试卷考查知识最多的题目,它几乎涵盖到了整部中国近代史,考查的能力水平高。解决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内容,归纳出中心观点,然后再依据这个观点进行阐述。其次要选准论据,这个论据要准确而典型,影响大。材料短短的几句文字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旷古未有的变局”的原因及影响,学生围绕着这个观点进行整合答案即可。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