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类高考试题3738 10页

  • 735.00 KB
  • 2021-05-13 发布

史料实证类高考试题3738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史料实证类高考试题(37、38)‎ ‎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甲:图9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1.一天,鸣凤在走廊上遇见觉慧,便习惯地称呼觉慧为“三少爷”。‎ ‎2.觉慧和鸣凤正在聊天,大太太周氏派人来找凤鸣……‎ ‎3.周氏告诉了鸣凤一个不幸的消息。周氏虽也不忍,但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自己也不敢违抗。‎ ‎4.鸣凤抱定死的决心,她摸索到花园的湖池边,那是她被迫选定的归宿地。‎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炽,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 答: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2)根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 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答: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取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答:材料丙。‎ 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对其他史料印证。‎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 ② 加以阐述。(8分)‎ 答: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 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面,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历史试题 ‎37.一份奏折(12分)‎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4分)(1)‎ 答:水平1:能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并能从材料中提取重要的信息(4分)‎ ‎·英王亡故、新女王年轻;英国由大族选出权臣执政,不受王室控制;中国禁烟造成英国权臣的财产损失。‎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但无法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2分)‎ 其他答案:无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0分)‎ ‎(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8分)‎ 答:水平1: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偏见等对文本进行评价(8分)‎ ‎·琦善获得了一些能反映当时英国状况的情报,但他囿于见闻,仍以中国的传统观念,如蛮夷之国、礼义廉耻和君臣上下等来解读这些情报。因此琦善的报告对英国政情、英国大臣的操守和鸦片战争如何发生均有一定的误解。‎ 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其他答案:仅能复述材料中的内容(0分)‎ ‎39.“丝绸之路”(14分)‎ ‎“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间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 史料A ‎《穆天子传》‎ ‎“该文献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纽百纯(匹)”的记录。‎ 史料B 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史料C 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 史料D ‎ 新闻报道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砖瓦窑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若你支持第二种观点,应选择以下哪些史料作为证据?理由是什么?(4分)‎ 问题一 解决一 解决一 水平1:具有时序感,懂得运用两重证据法(4分)‎ ‎·史料A、B、D,因为三则史料在时间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且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 水平2:具有时序感,并且能判断不同史料的权威性(2分)‎ ‎·史料B和D,因为时间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且两者皆为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水平3:具有时序感,但证据意识较差(1分)·史料A·史料B·史料D 其他答案:时序感混乱(0分)·史料C·史料B和史料C 海上丝绸之路自宋代以后日益繁荣,陶瓷是中国经海路外销的大宗商品。时至今日,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中国的陶瓷,这些陶瓷又是怎样运往各地的呢?‎ 在下图所示的实物中,哪一类最有助于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为什么?(4分)‎ 为进一步弄清海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除文献外,还需填补哪些考古证据上的缺环?(3分)‎ 解决二 解决三 问题二 埃及开罗的福斯塔特 遗址发掘出从唐至清 不同种类的陶瓷片 坦桑尼亚基尔瓦出 土大量中国瓷器 马来西亚沙捞越出土 一百多万片中国瓷片 巴基斯坦班卜霍尔港遗址及出土的中国瓷片 印度柯钦港的中国式渔网 ‎“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绵延漫长的时间、穿行遥远的距离、跨越巨大的区域而长盛不衰?‎ ‎?(3分)‎ 问题三 结论 ‎39.解决二 水平1:能根据具体问题,判断不同类型史料的真实性、权威性(4分)‎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史料,作为直接实物史料的沉船是最有效的证据。因为古沉船的踪迹能说明从出发到终点的沿途路线,形成一定的证据链,船上的考古发现又能和沙捞越等地出土的中国瓷器、瓷片互相印证。‎ 水平2:回答条理不够清晰(2分)‎ ‎·沉船,船上的瓷器,沿途航行路线 其他答案。(0分)‎ ‎39.解决三 水平1:能阅读地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证据链问题(3分)‎ ‎·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继续寻找古沉船。‎ ‎·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在马六甲海峡、非洲东海岸等沿海地区继续寻找古沉船。‎ 水平2:回答较笼统。(1分)‎ ‎·搜集更多的考古材料。‎ 其他答案。(0分)‎ ‎39.结论 水平1:能根据情景,进行多维度的解释(3分)‎ ‎·丝绸之路的长期延续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合力支撑。中外商人通过商品贸易获取财富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社会的政治、宗教、生活方式、物种等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延续。‎ 水平2:能根据情景,从一个维度进行解释(2分)‎ 其他答案。(0分)‎ ‎40.“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25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近自天演之说鸣,竞争之义视为至理,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人与人机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百事万业,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为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以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 ‎——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三 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觉其谬。而我孔孟之说幸未凘灭,或可因此而流入欧洲,普徧世界,此亦天不丧斯文之一征也。‎ ‎——刘绍宽:《厚庄日记》,1925年 材料四虽然儒家所教导的世界和谐与和平将是遥远的美梦;……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更高更好目标的信念。因为没有信念,我们的努力便无目标,这个世界的历史也无意义。‎ ‎——傅朗克(Otto Franke)‎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概括材料一中“大同之世”的特点。(2分)‎ 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2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 其他答案:无法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或仅能大段复述材料内容(0分)‎ (2) 康有为、刘绍宽等为什么反对“天演”竞争?(8分)‎ 水平1:能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史实结合解释问题(8分)‎ ‎·康有为、刘绍宽等反对“天演”竞争的主要原因有: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质疑。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对以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为核心的“天演”竞争学说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水平2:仅能根据材料信息或所学史实进行解释(4分)‎ ‎·康有为对强国优胜劣败的“天演”思想产生了反思,刘绍宽则是受到了一战的刺激。‎ 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0分)‎ ‎(3)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15分)‎ 答: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能注意到近代以来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的辩证互动关系(4分)‎ ‎·近代以来中外竞争世界的形成催生了中国古老大同理想的复兴,两者的互动构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儒学中大同理想的复兴既源自于近代中外竞争世界的压力,又为近代中外竞争世界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 水平2:仅强调近代以来竞争世界的形成与扩张,或儒学大同理想的现代意义(2分)‎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 水平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中西相关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而没有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2分)‎ 水平3:没有使用材料信息和史实(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上海 历史 ‎36.罗马法(12分)‎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 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问题:‎ (1) 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4分)‎ ‎ 水平1: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 其他答案。‎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 ‎4分) ‎ 水平1: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 ‎·陈述:①、③;评价:②、④‎ 其他答案。‎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4分)‎ 水平1:能根据情景从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学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平2:仅能从一个维度进行解释 其他答案。‎ ‎38.租界见闻(11分)‎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3分)‎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8分)‎ ‎38(1)‎ 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 ‎·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 其他答案。‎ ‎38(2)‎ 水平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 ‎·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 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水平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其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