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3.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权威命制):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选择题
1.(2013·江苏·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两项错误;D项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
2.(2013·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中的“治田、宅、桑、衣帛”等信息,可以判断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C项符合。A项材料信息中未体现;B项与材料矛盾,D项不全面。
3.(2013·山西模拟)下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答案] B
[解析] 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4.(2013·新课标Ⅱ卷·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因此正确答案选D。
5.(2013·福建·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从材料中“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教以四年、三年、二年”等信息可知②③正确,其余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D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B。
6.(2013·天津·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棉纺织业。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宋末元初,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使松江地区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明代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的衣料,在此过程中纺织技术的进步是关键。因此正确答案选B。A、C、D三项的表述与题干的前提条件不符。
7.(2013·盐城调研)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工官”获取信息。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故B项正确。
8.(2013·宿迁调研)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
A.制瓷 B.冶金
C.纺纱 D.织锦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上”,结合所学知识“明中叶以后,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明朝时的花楼机。
9.(2013·海南·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答案] A
[解析] 本题题干以唐和南宋赋税征收发生的变化这一情境,要求学生理解南宋的经济现象。唐初钱物混合的收税方式,与南宋以钱为主的收税方式相比,显然反映了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在四个选项中,A项答案符合我们对题干的分析;南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超过前代,B项不符合史实;中国的重农政策直到明清都没有放松,C项错误;仅以钱为收税主体不能说明整个经济都加强了控制,实际上南宋在经济上是比较开放的,D项错误。
10.(2013·南通)《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答案] B
[解析] 题干反映唐朝坊市门按时开闭,而宋代则“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说明宋代坊市界限打破,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11.(2013·杭州)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诗句反映出当时( )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B.坊市界限被打破
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D.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 D
[解析] 诗句体现了宋朝商业买卖兴盛、商品丰富的风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反映出北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12.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
A.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陈伯献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说明当时存在民间海外贸易,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3·南通三模)明朝中后期奢侈之风盛行,社会影响甚大,时人有大量记载以及评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来京城内外风俗尚侈,不拘贵贱,概用织金宝石服饰……上下仿效,习以成风。
——《明宪宗实录》
材料二 中州(中原)之俗率多侈靡,迎神赛会,揭(借)债不辞。荚食鲜衣,惟顾目前之计。
——李乐《见闻杂记》
材料三 今也不择德,不论才。富则昏(婚)之,贵而富者亟昏(婚)之。鬻田聘妇,殚家遣女,佩环盈路……不然者,夫厌其妻,而舅姑辄怒骂其妇。
——归有光《震川集》
材料四 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歌舞而行,可谓奢矣。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陆揖《蒹葭堂杂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明朝中后期的奢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奢侈之风盛行的原因。
(2)据材料三、四,说明奢侈之风盛行的影响。
(3)材料三、四在看待奢侈之风盛行的影响时,侧重点有何不同?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史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上述材料表明经济史研究出现怎样的变化?
[答案] (1)现象:不分贵贱,都追求高消费;不顾条件,过度消费。
原因:手工业、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理学思想受到冲击,人们追求物质享受。
(2)影响:社会道德感沦丧;家庭情感淡漠;刺激了生产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扩大了就业机会。
(3)侧重点:材料三,社会道德风气;材料四,经济发展。
变化:重视社会生活史研究。
14.(2013·海南压轴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商业发展方面的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有人说:中国经济在明清时期落下了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这一顽疾一直影响着近代经济的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2)中国: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农本思想忽视重工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大国心理造成中外交流的缺乏;小农经济带来的对先进文明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