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2.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贾汪中学 陈彦伟 表达技巧分类:‎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修辞技巧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4.布局谋篇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 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三是点明主题。‎ ‎5.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答 题 方 法 和 技 巧 粗读 定内容 叙事抒情 写情抒情 说理议事 借物抒情 ‎ 定文体 散文 小说 精读 定结构(线索、结构) ‎ ‎ 定中心(文章主旨)‎ ‎ 定特点 写景抒情 借物抒情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借话题说理)‎ 答题 审题干,定区位 抓语词,定重点 多联想,定答案 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 ‎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 ‎(二)快速读懂 快速读懂的一个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连缀添加,勾连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水落石出。‎ ‎(三)准确解题 ‎1.梳理思路类试题 答题规范格式:‎ 三个句子与全文的关系,领起的内容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题规范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2.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第一种类型:要求概括全文内容要点概括 答题提示:解这类题,要对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行切分,把全文看作是一个大因果复句,在“果”前面寻找多个原因。这类题跨度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 第二种类型:要求对局部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答题提示:这类题需要合理切分段内层次,这要借助复句知识。‎ ‎3.表达技巧类试题 第一种类型:要求对含有修辞和表现手法句段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答题提示: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规范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第二种类型: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与前一类型有交叉)‎ 答题提示: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规范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第三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前面已经从理清全文思路的角度分析过) ‎ 答题提示: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答题要考虑四点: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规范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第四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答题规范格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 ‎4.探究题 第一种类型:文本探究类 比较近年来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文本价值取向,或是揭示积极健康的人生感悟,或彰显真善美,或凸显时代思考,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作深层思考。这是考生必须要达到的阅读认识高度,文本探究往往就此设题。‎ 答题提示:从题型看,命题者主要还是依据文本主题内涵或写作意图来做文章,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并进而把握作者写作用意,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两题的答案看,既不能脱离原文,而由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截取答案,都需要考生作抽象概括。‎ 第二种类型: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依据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并联系自身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山东高考此类探究题较多。‎ 答题提示:个性解读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一定要尊重文本;不能只是原文摘取词句;要有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 答题规范格式: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 第三种类型:写作启发类 答题提示:平时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要能联系平时作文实践谈感受。‎ 答题规范格式:明确指出某种写作技法+写作技法理论阐释+文本技法举例 ‎ [解析] ‎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 高考现代文阅读小说答题技巧 阅读及解答小说的具体分析如下:‎ 分析人物形象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这些题型,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 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 ‎▲概括人物形象万能公式:总体所处的社会阶层+具体性格特点+文中哪些信息体现这一特点.(举例)+阐析(文中信息与人物性格建立联系.)‎ 答题规范格式:情感概括关键词+结合文本阐释 理清故事情节 ‎ 故事情节的把握。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答题规范格式:文字本身表达的内容+与下文相关的情节+结构作用。‎ 分析典型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题规范格式:1、概括人物性格特征;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即“人物性格(关键词)+简析”‎ 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一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 ‎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 正面描写(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景物)、细节描写、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悬念、欲扬先抑等; 答题规范格式:阅读文本-分析情节-分析环境-分析语言-挖掘主题 场面描写(人物活动的舞台)‎ ‎ 作用:暗示主题/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 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含蓄耐人寻味等   小说的开头的作用:‎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方法点拨 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遍阅读法。‎ ‎(1)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要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 ‎(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查找的方法有两个:‎ ①投石探波法。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②借助“标志语”。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3)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一是“投石探波”。二是“‎ 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最后,再看一下题目是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 阅读要领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放在选考题中,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列,由考生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做题。两种文本命题格局相似。这里说一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论述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 ‎1.归纳内容要点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如高考中曾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再如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也要求归纳内容要点。因此,阅读论述类文本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 ‎ (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 (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 论述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譬如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气,便能创造。这就错了。因为作者接着说:“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可见“勇气”只是能创造的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弄清作者引用的意图,分析引用前后各说了哪些话,这样才能根据试题的要求正确答题。高考题《铜奔马正名》第2题问:“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不少考生误判,就是因为对材料本身的含意和引用意图没有搞清楚。‎ ‎4.注意表达技巧 论述类文章运用表达技巧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修辞技巧等。鉴赏此类表达技巧,不要脱离所说之“理”作孤立分析。‎ 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类属 论述类文本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注意概括 论述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 实用类文本答题技巧 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第一步 “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 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 ‎2. 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 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 ‎4. 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 ‎5.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访谈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 ‎1、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 ‎(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2)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 ‎(3)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2、如何分析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如果遇到不和谐、浅层次徘徊、进行不下去的情形,提问者必须运用恰当的调控手段 访谈文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提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问的技巧。而读者在阅读时着重就是要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3)要注意的问题:‎ ‎①一组问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②每个问题要明确单一,一次发问不要包含两个以上的问题。‎ ‎③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一定的语气。‎ ‎④要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句 ‎⑤要善于简单点评对方的话或精要讲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引出对方的进一步阐述。‎ 调查报告阅读方法指导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 ‎(2)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线,突出观点。对比还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 ‎(3)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它的精确性,要实事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力戒盲目堆砌数字,淹没观点 调查报告可以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可以先提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说明。有时虽不明显地提出观点,但可以从阐述中看出观点。不管用什么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 诗歌鉴赏类答题技巧 鉴赏人物形象类的解题方法与答题步骤。‎ 解题方法 ‎1、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5、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相关诗句分别写出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 第二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的手法及创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概括形象的特征,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鉴赏景物形象类解题方法与答题步骤 ‎1、鉴赏意象类的解题方法 ‎(1)了解意象通常指自然物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但意象有时也指诗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铺陈的生活情境、咏叹的社会现状。‎ ‎(2)要善于抓取作品中与意象有关的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3)要善于捕捉诗中抒情、议论句和诗下注释中的隐含信息。‎ ‎2、鉴赏意境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鉴赏诗歌的意境,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鉴赏诗歌的意境,常见的答题步骤是:‎ ‎(1)描绘画面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 ‎(3)分析诗人情感。‎ 鉴赏事物形象类题目的解题方法与答题步骤:‎ 鉴赏事物形象的关注点。‎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2、要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包含的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赏析炼字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1)点出该字,并明确该字在诗句中的意义;‎ ‎(2)展开联想,结合全诗分析该字在诗中描写的景象;‎ ‎(3)点出该字渲染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4)读懂题干,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赏析诗眼类题目的答题方法与步骤 ‎1、诗眼指诗中最精炼,最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要找到诗眼,必须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主旨来考虑,结合句法的分析来确定。‎ ‎2、赏析诗眼,常见的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或该词)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该词)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或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等。‎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点要依据具体的题目要求而定)‎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构建知识术语:‎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其他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2)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用典抒情 ‎(3)写景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 衬托渲染 ‎ 运用修辞 联想想象 移步换景 绘形绘声绘色 高低 远近 俯仰 动静 明暗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工笔细描 粗笔勾勒 ‎ ‎ 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4)修辞手法 比喻: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比拟:拟人 ,赋予人的情感(使……人格化)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新城道中》‎ 双关:趣味 含蓄委婉 意味隽永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夸张:浪漫,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排比: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互文:言简意赅 趣味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反问:强调突出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设问:强调突出 ‎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 阿鲁威作 反复:强调突出 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叠词:营造氛围 音韵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结构手法:照应(首尾照应 照应诗题等) 总分(总领 总结 分写)‎ 线索 过渡 铺垫 伏笔 ‎ ‎ 以景起句 以景结句 起句设问 ‎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议论收尾 问句收束 ‎(6)其他表现手法:‎ 比兴、用典、对比 衬托: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 哀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 曲写(对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渲染/烘托细节描写 象征/托物言志 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 ‎【答题思维流程】‎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是从什么角度设题。是抒情方式,还是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 ‎2.建功报国 ‎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 ‎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②思亲念友  ③边关思乡  ④闺中怀人 ‎ ‎4.赠友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 ‎5.生活杂感 ‎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⑦生活哲理的阐释 ⑧咏物言志(常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悠然闲适、不慕富贵、坚贞不屈、不媚世俗、乐观豁达、高洁脱俗、豪放粗狂等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⑨爱情婚姻 ⑩宫怨类(主要抒发宫女们宫廷生活的哀怨:或抒写孤独寂寞、君恩失宠、流落异域的哀怨,或慨叹深宫花落、韶光易逝、美人迟暮,或描写长夜难眠、漏尽灯残、愁重如山的悲凉处境,或悲叹见花落而自伤、看子结而自哀的薄命等)‎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设题类型及解题方法指导 学会提取各种信息,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 ‎2、作家生活的时代,诗歌的写作背景;‎ ‎3、诗词的题目、注释及“序”;‎ ‎4、文本中的情态词及作品复杂的情感;‎ ‎5、涉及的文化常识、典故神话等。‎ ‎【答题思路流程】‎ ‎①分析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答题句式一般为:这首诗描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 翻译原则 ‎1.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句子本身。文言文中,对个别句子的翻译,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因为有些句子中的实词甚或虚词,在独立的句了中作出的解译是行得通的,但句子来源于整个文段,如果把这个翻译放回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语境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必须要结合语境给文言文句定位。‎ ‎2.采取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这是文言文翻译必备的一环,翻译就是将文言词变成现代汉语词,而文言文就是文言实词加虚词的语法组合,因而必须做到字字落实,为保持原貌必须直译。‎ ‎3.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这是根据它们的特点决定的,当然不是每一个字者都如此(现代汉语词保留古汉语词的除外)。‎ ‎4.在翻译中的过程中,必须将古汉语的句式、用法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用法。古今汉语的句式、用法是有较大的区别的,特别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和为动句,以及一些活用现象等等,必须译出,这一点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5.必须关注省略句,该补出的必须补出,该明确的必须明确。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汉语比较简约,该省则省,该简则简,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因此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为使语意明确、完整,必须关注省略的内容,补足并明确省略的内容。例如: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译为:人民禁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如果译文不加括号中的内容读起来就不通顺,有语病。‎ ‎6.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气语言风格必须在翻译的时候很好地体现出来。语气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表意的作用,而风格则体现语言的特色,这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是不空忽视的。例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一为:希望再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译文二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译文一没有重视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改动较大,而译文二则采用直译的方式且保持了古文原貌,较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再如: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译文一为:周朝败亡的原因,不外乎这个罢了。译文二为:周朝所以灭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结合原文的上下来看,柳宗元对“周之败端”确实作了很肯定的解释,从这点看,译文一并没有错,但是柳宗元在这里是用一种推测语气“其在乎此矣”来表达这种肯定的解释的。译文一没能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译文二则把这种语气很好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 ‎1.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多)音节词。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够发现千里马。句中的“世”可译为“世上”。‎ ‎2.替换。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例如上例中的“有”,可译为“发现”。至于有些意思含蓄深奥的句子,虽然把其中的古代词换成了现代词,但仍不能表达清楚时,就只好意译了。例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句中的“为刎颈之交”,若直译为“成为割脖子的朋友”,那会使人感动莫名其妙,因此必须意译为“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等才能表达清楚。‎ ‎3.保留。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一些专有名词(人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职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译。例如前边例子中的古今通用的词“有”“然后”、人物名“伯乐”“千里马”就不必译了。‎ ‎4.删略。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连词和谦敬副词等,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时,就可以删略。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中的“者”“也”,等等。‎ ‎5. 补充。即被译出文言文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例如“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只有补出状语“才”、“能够”,句子的意思才完整。‎ ‎6.调整。即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一般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是主谓倒装的,目的是强调谓语,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为:你不聪明,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 翻译口诀:‎ 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 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 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