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学案 10页

  • 81.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诗歌鉴赏学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专题——诗歌鉴赏 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 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 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 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 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 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重要概念:‎ ‎1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2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3.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例1(鉴赏主人公的形象) ‎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题】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 ‎ ‎【总结方法】 ‎ 例2(鉴赏物象、作者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2.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答案】‎ ‎ ‎ ‎【总结方法】‎ ‎ ‎ ‎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问题】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答案】 ‎ 例3(体会意境):鉴赏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 ‎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 ‎ ‎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一 鉴赏形象 ‎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子  曾 巩 ‎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2题 。‎ ‎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紫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 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3. 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试分别用四字句概括。‎ ‎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 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ong),马笼头。‎ 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⑥世自悠悠。‎ 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9.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 景象: ‎ 原因: ‎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 ‎10.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 ‎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 提问变体有:‎ ‎①“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请找出诗眼,结合全诗分析。‎ ‎②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③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④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例1 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 【总结】 ‎ 例2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问题】“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 ‎ ‎【总结方法】 ‎ 例3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 【问题】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 ‎ ‎【总结】‎ ‎ ‎ 例4 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案】 【总结】 ‎ ‎(补充)鉴赏语言常用术语 特色:‎ 豪放雄奇 沉郁顿挫 直率天真 婉约含蓄 诙谐风趣 叠字叠词 明白如话 平淡无奇 词藻华丽 质朴清新 苍凉雄浑 抑扬顿挫 形神兼备 穷形尽相 行云流水 明快晓畅 作用:‎ 深化主旨,画龙点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深沉动人,发人深省;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回肠荡气;一气呵成,琅琅上口;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二 鉴赏语言 ‎ ‎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4. 阅读下面三首诗,做后面两个小题。‎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试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人格特点。‎ ‎(2)从风格和语言两个方面简要说说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 ‎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 张 少 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 ‎8. 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点 绛 唇 林 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   [注]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 ‎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 ‎ (2) 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 ‎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⑴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_________, ;其“诗骨”是__________ 。‎ ‎⑵联系全诗,说说诗中的颔联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 ‎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 表达技巧的种类 ‎(一)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三)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四)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五)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下列几组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 ‎ ( 一)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 ( 二)虚与实 ‎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 ‎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对比与烘托 ‎ 对比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 (四)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 (五)比喻与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 ‎(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 下面看几个具体的实例:‎ 一、赏析修辞方法: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问题】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总结】 ‎ 二、赏析表达方式: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问题】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答案】 ‎ ‎【总结】 三、赏析表现手法: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 ‎ ‎ ‎【总结】 ‎ ‎【总结】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习惯用语与解题思路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二)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由虚入实、虚实相生,欲抑先扬、先抑后扬,正面衬托、对比反衬,比兴,联想,想像、托物言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三)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叠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补充:‎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人格化,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触发联想,营造气氛。‎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抒情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反复: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起伏、悬念、衔接、照应、首尾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独辟蹊径、独出心裁、自出机杼、别开生面、别具一格、不落俗套、突兀而起、笔锋一转、严谨完整)。‎ ‎(四)材料取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有致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补充】‎ 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 ‎ ‎1.比兴手法 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2.细节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 ‎3.烘托渲染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了环境气氛的烘托。‎ ‎4.对比衬托 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三 鉴赏技法 ‎ ‎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 ‎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 A(不超过40字)‎ ‎ 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3.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 ‎4.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越中览古  李白 ‎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苏台览古  李白 ‎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从诗歌的描写来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筝声的?请作简要分析。‎ ‎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 ‎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8.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 ‎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宕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 ‎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②。‎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②斗画长:画出长长的眉毛去同别人争妍斗丽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清人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第十六),请结合具体语句简析本诗是怎样刻画贫寒士人形象的。 ‎ ‎(2)这首诗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五松山①下荀媪家 李白 ‎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②,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②“雕胡”,就是“菰gū”,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1)前人评价此诗的颔联中的“苦”“寒”两个字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一谈诗人在此诗中的形象? ‎ 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鉴赏途径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 例1:‎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 ‎ ‎【总结】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问题】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答案】 ‎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1刘一止: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2局:指棋盘。‎ ‎【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 【答案】 ‎ ‎【总结】 ‎ 补充:‎ ‎(一)形象、观点:‎ 恋友思别,羁旅思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钟情山水,归隐田园;‎ 献身边塞,反对征战;不慕权贵,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矢志报国,壮志难酬;政治失意,仕途坎坷;达观豪迈,超凡脱俗;‎ 愤世嫉俗,消沉颓唐;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思想情感:‎ 宁静淡泊 恬淡闲适 壮怀激烈 追慕圣贤 孤愤难平 寂寞幽怨 ‎ 忧郁失望 缠绵悱恻 甜蜜愉悦 嬉怒笑骂 感情细腻 挚切情深 ‎ 考点对应直练 ‎ 训练四 鉴赏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① 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 ‎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 ‎4.  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①②两题。 ‎ 题乌江亭  杜牧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乌江亭  王安石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 乌 江  李清照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②。 ‎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③。 ‎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④。‎ ‎[注释] ①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京城。②翻:通“反”。③风枝:风吹动树枝。④羁旅:客游他乡。晓钟:报晓的钟声 ‎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故人相逢的环境的。 (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情?如何表现的?‎ ‎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赏心亭① 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 ‎ ‎(2) 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 ‎8.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情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2)本曲抒写秋夜雨中思乡,其结构、层次分明,试作简要分析。‎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一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张廷焯评比此词:“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景。”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 ‎(2)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