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一轮复习经济生活核心考点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届高考 第一轮《经济》核心考点 宏观把握教材:‎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消费): 第1课:货币 ‎ 第2课: 价格 ‎ 第3课:消费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生产): 第4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5课:企业与劳动者 ‎ 第6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分配):‎ ‎ 第7课:个人收入分配(个人角度)‎ 第8课: 财政与税收(国家角度)‎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交换):‎ ‎ 第9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 第11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消费)‎ 第1课:货币:‎ 1、 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 2、 币值与汇率变动规律 本国币值和本国汇率成正比,,本国币值与汇率与外国币值与汇率成反比。‎ ‎3、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 利: ①有利于进口;②有利于对外投资;③提高该企业和居民的国际购买力;‎ ‎④有利于偿还外债;⑤出国留学和旅游增加 弊: ‎ ‎ ①不利于出口; 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不利于吸引外资;‎ ‎③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失业增加; 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第2课、价格 ‎1、什么影响价格?‎ ‎①影响因素:供求影响价格; ②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与之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效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2、价格影响什么(生活和生产):‎ 对生活的影响:‎ ‎①需求法则:一般说来,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②需求弹性理论: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要量的影响比较大(或: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大)。‎ ‎③需求相关理论: ‎ A替代品: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反之,则减少。(反向关系)‎ B互补品: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两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则增加。(正向关系)‎ ‎3、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3课: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③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信心)。‎ ‎④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有密切联系。(措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⑤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措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受商品的质量、售后服务、消费心理等的影响。(措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表现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生产)‎ 第4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A、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 B、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C、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公有制为主体 ‎(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2)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同时,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为了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3、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1)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2)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3)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第5课:企业与劳动者 ‎1、公司如何经营与发展?‎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的形象。‎ ‎④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⑤实行必要的兼并或强强联合,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⑥树立科学发展观。‎ ‎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意一道路、一方针和三转变)‎ ‎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创设国际品牌。‎ ‎⑩掌握和利用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原则,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2、就业的意义是什么?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就业能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社会和国家来说) ‎ 其次,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境界,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对劳动者个人来说)‎ ‎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国家:‎ ‎①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扩大就业总量。‎ ‎②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和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③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④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劳动者:‎ ① 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②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劳动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业精神,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企业:改善用工环境,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4、为什么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5、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①从国家方面讲: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从企业讲:要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执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合法诚信用人。‎ ‎③从劳动者方面讲:要依法签定劳动合同(维权的重要依据),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维权基础)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维权意识和合法途径)。‎ 第6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 1、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投资理财者?(投资理财应遵循的原则)‎ ‎①正确处理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储蓄(便捷投资)、债券(稳健投资)、股票(高风险、高收益)、保险(规避风险的途径)四种投资理财方式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其中股票和债券都是有价证券,都是投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当然也都存在风险。一般情况下,投资收益高低和风险大小成正比,因此,既要注意投资的收益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应该根据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 ‎②要注意投资多元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我们应该根据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选择多种多样的投资方式,这样可以分散风险,给自己带来较好的收益。‎ ‎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微薄,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择风险高、投入大的投资方式,如购买企业债券、炒股、投资房地产等。‎ ④ 投资理财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2、四种理财方式风险和收益排序:‎ 风险由高到低排序: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储蓄→国债 收益由高到低排序: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国债→储蓄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分配)‎ 第7课:个人收入分配(个人角度)‎ ‎1,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前提)‎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一个制度)‎ ‎(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一个举措)。‎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另一个举措)。‎ ‎ (5)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调节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支出力度,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强化税收调节,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防止两极分化(两个手段)‎ ‎(6)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低收入者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7)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 补充:‎ ‎1、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区别:‎ ‎①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工资(或员工福利、奖金、津贴)。‎ ‎②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 如:社会福利(失业金、退休金、抚恤金、医疗保险金等)和社会救济金(如生活困难补助、救济金)。‎ ‎2、两个提高、两个同步:‎ ‎①两个提高:党十八大报告对“两个提高”表述“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两个同步:党十八大报告对“两个同步”表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公平和效率也存在矛盾性,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 ‎(2)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8课:财政与税收(国家角度)‎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是什么?‎ ‎①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②分配政策:‎ ‎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 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 财政的作用是什么?‎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2) 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如财政加强对能源、交通运输、邮电电信、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三农投资;对行政管理与国防投资;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出。‎ (3)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增加税收。‎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交换)‎ 第9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竞争来实现的。‎ ‎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同时,市场在竞争中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市场调节(无形手)和宏观调控(有形手)的关系(即市场与政府关系)‎ ‎ 名称 项目  ‎ 市场调节(“无形的手”或“看不见的手”)‎ 宏观调控(“有形的手”或“看得见的手”)‎ 调节手段 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在市场经济 中的地位 决定性作用 弥补市场机制不足 各自优势 及时反映供求变化,市场信息灵敏,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效率高 宏观调控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局限性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决策失误或过度的政府调节会干扰、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联系 两者都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为什么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会影响到正常的市场秩序。(必要性)‎ ‎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只有具备公平公正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必要性)‎ ‎③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重要性)‎ 四、如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1)国家:‎ ‎①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②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③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2)企业:遵守市场规则,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3)消费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六、国家宏观调控:‎ ‎(1)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①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国债、税收、利息税)‎ 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下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滞缓→ 需求不足→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增发国债)‎ 经济过热→ 需求过旺→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经济滞缓→需求不足→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经济过热→需求过旺→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②法律手段: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依法查处、打击各种经济犯罪行为、‎ ‎③行政手段: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具有直接、迅速、强制性特点(吊销、查封、扣押等) ‎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①第一要义:发展。 ②核心: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1)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2)企业: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③转变发展方式,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3)国家:‎ 重大举措 具体措施 主题 科学发展观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3、狭义理解: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条道路、一个方针、三个转变)‎ ‎①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11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有什么影响?‎ ‎①积极: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消极: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原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优势、主导世界市场发展、左右“游戏规则”)‎ ‎2、新时期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优势。‎ ‎②新形势下,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作用。‎ ‎③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④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⑤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能力,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应对国际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