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串讲专题四词语实词与虚词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四: 词 语(实词与虚词)‎ ‎●考点透视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材料的真正价值在于使用。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学生对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的能力的考查,即不仅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而且能根据语境选用最恰当的词语。从高考考查的角度来看,试题设计题量一般为2—3题,分值6—9分,题目通常安排在第一卷的3—5题。‎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看,实词主要考查学生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应用词语的能力;虚词主要以考查关联词语和副词的用法为主,有时助词的用法也考。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从2004年的试题来看,有的试卷只考实词,如全国卷;有的试卷只考虚词,如北京卷;有的试卷,同一道题既考查了实词,也考查了虚词,如天津卷。‎ ‎●名师串讲 ‎○知识图解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包括三部分内容:‎ 正 确使用词语 实 词 ‎1.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词义的意义、色彩、句法等)‎ ‎2.同义词的辨析与运用(探求语境,确定选项)‎ ‎3.其它容易误解误用的常见词语 虚 词 ‎1.关联词的选择与搭配(包括句内、句间层次关系的把握)‎ ‎2.介词、副词等单个虚词的误用 成 语 ‎1.易误解误用成语(尤其是对于成语本身意义的理解)‎ ‎2.对“义近”和“形近”成语的区别运用 ‎○重点讲解 词语的正确使用不仅同词语的知识(如词义、词类等)有关,同时还与句子的正误、修辞、语言的规范和清晰连贯、语言得体等内容密切相联,因而,词语的考查也常常同病句、修辞、语言的规范清晰、语言得体等内容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1.正确使用实词 ‎ 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应是这一考点最主要的内容。近义词语的正确选用自1994年开始年年考。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来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从而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 (1)从意义方面辨析。‎ ‎ A.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这一般是同义的名词表现出来的一种细微的差别,如“财产”和“财富”,“财产”通常指具体的物质财富,不包含知识和精神财富,而“财富”既可指物质财富,又可指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其范围比前者大;再如“事故、事件、事情”这组词中,“事故”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的事情,“事件”指已经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而“事情”泛指一切活动和所发生的现象,意义范围越来越大。‎ ‎ B.词义轻重不同。这一般是同义的动词、形容词表现出来的一种意义上的差别。如“损坏”与“毁坏”,“损坏”指程度较轻的破坏损失;“毁坏”指性质较严重的破坏。又如“努力”与“竭力”,“努力”指把力量尽量使出来,“竭力”指用尽力量。它们都是前一个词义轻,后一个词义重。‎ ‎ C.词义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义的着重方面不同。如“精细、精致、精巧、精美”一组,“精细”着重指细密、细致;“精致”着重指别致、新奇;“精巧”着重指巧妙、玲珑;“精美”着重指美好、漂亮。再如“收集”与“搜集”,前者侧重“使聚集在一起”之义,后者侧重“到处寻找并使聚集在一起”之义。‎ ‎ (2)从色彩方面辨析。‎ ‎ A.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意义是一样的,但是所附加的感情色彩不同。从褒贬色彩看,有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如“成果”“结果”“后果”一组。除褒贬色彩外,还有其他感情色彩的区别。如“寿辰”与“生日”,前者带有庄重尊敬的感情;“宰(用于人)”与“杀”,前者带有诙谐或讥讽的感情,等等。‎ ‎ B.语体色彩不同。有的是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如“小气”与“吝啬”;有的是一般用语和特殊用语的不同,如“同意”与“准予”、“现在”与“兹”等。一般用语指口头和书面都常用的普通用语,特殊用语则多用于公文。如“心”与“心田”,“唱”与“歌唱”,后者则多用于文艺作品等。‎ ‎ (3)从用法方面辨析 ‎ A.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它们所适用的对象、范围不同。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用于人的有老幼尊卑之分,用于物的有抽象具体之别。如“侍侯”与“伺候”,“侍侯”是“服侍,在旁边陪着”。一般用于人,多用在长辈、客人、上级等。如“侍侯爷爷奶奶”。“伺候”指在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等。对象既可是人也可是物。如“她伺候着这两头小猪仔,觉得乐在其中”。当对象是人时,“伺候”用于长幼平辈都可以。如“伺候这样的孩子,真难为这位作母亲的了”。‎ ‎ B.搭配关系不同。词语的搭配,一要合乎事理,二要合乎习惯。如“维持”与“保持”,“维持”与“秩序”、“生活”、“状态”等词搭配,“保持”则与“水土”“记录”“清洁”“联系”等词搭配。‎ ‎ C.词性和造句功能不同。近义词一般词性相同,如“更新”与“创新”,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可带宾语,后者则不能。也有词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如“诞生”与“诞辰”,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 ‎ 2.正确使用虚词 ‎ 虚词考查主要包括关联词语的选择和单个虚词(副词、介词)‎ 使用正误的辨识两个方面。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其语法功能较复杂,有些虚词除了语法功能外还有特定的意思。它们中间很多是由实词演化来的,如“未尝”中“未”是“还没有”的意思,“尝”是曾经的意思,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从来没有”。“得以”中“得”是能够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能够用来”。因此,除了分析把握具体语境之外,应注意了解各类虚词的功能、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 (1)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的毛病 ‎ A.错用关联词语。‎ ‎ ①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 ②尽管有多大的风浪,他还坚持天天在船头练太极拳。(“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 ③打这样的地道,耗时长,成本大,何况处于砂土层,很容易塌陷。(“何况”是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成分。应改为“况且”。)‎ ‎ ④他们对农村的税收政策作了一定的调查之后,从而思考农村的深层问题是非常及时的。(“从而”是引出目的和结果,这里是“继续向前,进一步”的意思,应为“进而”。)‎ ‎ B.滥用关联词语。‎ ‎ ⑤有一些文学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因为”与“的原因”重复,应去掉。)‎ ‎ ⑥由于他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作后盾,因此,他成为了建筑工地上一名杰出的工程师。(应去掉“因此”或“由于”中任一个。)‎ ‎ C.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 ⑦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 ‎ ⑧那天夜里下了一夜的暴雨,天亮后不仅没停,而且越发下得起劲。(把“而且”改为“反而”。)‎ ‎ ⑨统计数字表明:人类的发展不仅是等速度运动,而且是类似一种加速度运动。(“不仅”和“而且”搭配构成递进关系,此处应为并列关系,用“不是……而是……”。)‎ ‎ D.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 提示: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 ⑩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 例: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 有关电脑产品的业内人士认为,电脑产品的更新速度将越.来越快。(“有关”应放在“业内人士”前。)‎ ‎ 来钓鱼的人多得不得了,张书记因为戴着草帽,站在草堆边,所以人们没有注意他。(“因为”放在“张书记”前)‎ ‎ (2)介词在使用上存在的毛病 ‎ A.滥用介词 ‎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罗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 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 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从”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 对于游泳技术的提高,为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提供了条件。(“对于”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 当我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一想起班主任老师的鼓励,精神就振作起来了。(“当”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 B.漏用介词 ‎ 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 ‎ 学校食堂要不要增加服务窗口,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校食堂要不要增加服务窗口”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 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应在句首加上“从”。)‎ ‎ 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应在“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 ‎ 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应在“就是”之后加上“关于”。)‎ ‎ C.误用介词 ‎ 如果国家能够多生产一些这类配件,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把”应改为“用”。)‎ ‎ 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从”应改为“在”)‎ ‎ —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 ‎ 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 ‎ D.介词宾语不完整 ‎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后边必须有完整的介词宾语。‎ ‎ 新秧歌剧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加斗争都有一定贡献。(在“斗争”的后边应加上“等方面”。)‎ ‎○技巧方法 正确使用词语,首先应注重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可以从词语的理性意义人手,分析词语的意义、色彩、语法功能等,把握词语本身所表示的关系,注意与其它词语的搭配。其次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做出正确的判断。所谓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以“深”为例,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在“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适合语境。当然,日常用语习惯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考题解析 ‎【例1】(2004年高考·全国•吉林、黑龙江等省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 ‎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_______。‎ ‎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_______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 ‎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思路串讲】该题考查同义词辨析,“终止”“中止”都有停止的意思,“中止”侧重中途停止,“终止”侧重结束、停止。句①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应选“终止”。“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句②说环境污染,羊绒品质由优变劣,应选“退化”。“难免”不容易避免,“不免”免不了,再次回到故乡,免不了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句③选“不免”。所以,答案为D项。同义词辨析的考查,近几年都是“一年一变”。2002年将实词辨析改为虚词辨析,2003年将实词、虚词合在一起辨析,今年又改为实词辨析。由此看来,词语辨析“一年一变”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明年可能还会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注意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只要联系语境细细比较,是不难作出正确选择的。 ‎ ‎【标准答案】D ‎【例2】(2004年高考·全国•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_这一技术。‎ ‎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______能力。‎ ‎ A.毕竟 沿用 鉴赏 B.毕竟 采用 鉴别 ‎ C.究竟 沿用 鉴别 D.究竟 采用 鉴赏 ‎【思路串讲】这道题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选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是每年考试都要采用的一种形式,即考查考生对具有相近意义的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今年的试题考查的词语既包括实词,也包括虚词(今年是副词,去年是连接词)。这一题的答案是B.“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相当于“终究、到底”;“究竟”,常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第一句应该用“毕竟”。“沿用”表示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袭用”表示沿袭采用。第二句应该用“采用”。“鉴别”即辨别(真假好坏);“鉴赏”表示鉴赏和评定(艺术品、文物等)。第三句应该用“鉴别”。‎ ‎ 不过,句②是个病句。“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_这一技术”这一分句缺少主语,如果说主语承前省略,是“两步发酵法技术”的话,它又和后文宾语重复;如果说主语是“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的话,它又是一个介词结构,介词结构是不能作主语的。实际上,这个句子所犯的语病就是滥用介词而使得主语残缺,正确的应把“迫使”去掉,让“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作主语。尽管如此,但不影响解题。‎ 本题“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的表述不够准确。此题第一句只能用“毕竟”(终究、到底),用“究竟”(用在问句中表追究)是错误的;第二句只能是“采用”(因合适而拿过来用),不能是“沿用”(继续用原来已用的);第三句虽然“鉴赏”、“鉴别”都能用,但总体上看已经可以判定B项正确,A、C、D项错误。所以这是一个正误题,而不是选优题,只能说“恰当的一组是”或“正确的一组是”,无所谓“最恰当”。‎ ‎【标准答案】B ‎【例3】(2004年高考·全国•广西、海南、西藏等省卷)依次填人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这一地区曾一度山洪_______,造成公路被毁、交通中断。‎ ‎ ②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_______的义务。‎ ‎ ③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_______。‎ ‎ A.暴发 抚养 盈利 B.暴发 赡养 营利 ‎ C.爆发 赡养 盈利 D.爆发 抚养 营利 ‎【思路串讲】此题考查同义词的辨析,能力层级D。“暴发”与“爆发”,考查了适用的对象。“爆发”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暴发”指突然发生、发作;突然发财得势。二词都有突然而强烈地发生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爆发”强调事态发生迅速变化,使用范围较广,既可用于火山、火药等具体事物,也可用于运动、革命等抽象事物,还可以指突然发出的声响,如雷声、掌声等。“暴发”强调来势迅猛,适用较窄,多用于与水有关的事物或人的性格脾气,还可以指用不正当的手段突然发财或得势,这时含有贬义。“抚养”与“赡养”也考查适用对象。二者都有供给财物,满足生活需要的意思。但适用的对象不同。“抚养”用于长辈对晚辈、兄姐对弟妹的养育,有时可用于对动物的保护和饲养。“赡养”是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且着重指供应财物。“盈利”与“营利”重在考查词义的细微差别。二者都有获得利润的意思。“营利”强调的是主动谋求,动词。“盈利”是除去成本及其他费用后的利润,名词。从语境分析,商家搞广告宣传的行为,是主动谋求利益的行为,故选“营利”。‎ ‎【标准答案】B ‎ 【例4】(2004年高考·全国•青海、甘肃等省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_______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 ②如果没有_______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 ③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_______。‎ ‎ A.起用 体味 侧目 B.起用 体验 刮目 ‎ C.启用 体味 刮目 D.启用 体验 侧目 ‎【思路串讲】“起用”和“启用”两词用法不同,所用范围也不一样。“起用”是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而“启用”是开始使用;“起用”只能用于人,而“启用”则适用范围较宽,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原句是说“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开始”用,自然应选用“启用”。“起用”“启用”于1991年全国高考卷第三小题已经考过。“体味”是仔细体会,“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两词中有不同的浯素“味”和“验”,“味”有品味之意,从搭配对象来看,“酸甜苦辣”应搭配“体味”。“侧目”的意思是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是贬义词。而“刮目”是说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是褒义词。本句是说父亲虽然不是出身于科班,但在外国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令专业人士惊叹,自然是“刮目”相看了。所以,答案是C项。有一点还需要考生注意,命题者一般不会使用近年内的高考陈题做试题,但前些年或前十年的个别考题有时会重新进入高考试卷,考生在复习时不妨关注关注这些高考试题。‎ ‎【标准答案】C ‎●误区诊断 实词主要误区:‎ ‎1.对词语理解不准确,不能明辨近义词语的运用侧重点的区别。如区别“郑重”与“庄重”两词都有严肃重要的意思,然郑重用于表达人的立场、态度;庄重侧重人的举止、仪表、神情,描绘国家发言人的发言应用“郑重”。‎ ‎2.对词义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的比较把握不确切。词义轻重指词表达对象的行为、态度、程度时深浅分寸的把握;词义的范围指词运用的语境有所区别。词义的感情色彩不仅指词语的褒贬,还包括对词语描写环境、场合、对象时要与语境的氛围协谐一致,试卷中反映出的以上三方面的失分,多出现于基础不够扎实的考生卷中。以下两个词,则应引起所有考生重视。‎ 一是从词语的时态性角度辨词。如“审核”与“核实”,前者表述是过程,后者是表述结果;“了解”与“获悉”近义,区别也在前者表过程,后者表结果,一个是进行时,一个已完成,要从这个角度去辨词;二是词语的语体风格区别。这不是区别对错,而是辨识优劣。像“我花了两天时间阅读完了这本书”看似无错,但“阅读”使用得不好,是把书面语用到口头语中,换成“看”或“读”更合适。‎ 近十年有八年全国卷将考实词列为第2题,2002年采用了让考生判断词语释义的题型,这种考法,以前也用过,但均失之过易,去年实词题也引起了很多批评,今年命题可能出现调整,不再沿用这类方式,改用直接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选词的老题型可能性大。‎ 虚词主要误区:‎ 虚词考查失分的情况比实词、成语严重。语言学界目前词语语义研究整体落后,而虚词运用研究又比实词、成语薄弱,有相当多的学校及复习资料,未把虚词作为专题复习,考场上考生做虚词题主要靠直觉,但这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措施。虚词判别的难点在于:‎ 同词性虚词细微差别。连词、助词、介词、副词中,各地对连词的区别训练较充分,其他几类训练相对少了。如去年考近义副词区别,“一再”与“再三”词,都有一次又一次意思,有时可换用,有时又不可换用,应怎么区别?一般而言,辨识近义虚词,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与施动词即主语关系;二是与被修饰的中心词的关系。主语是人时,“一再”“再三”可互换,“他一再表示”与“他再三表示”,意义等同,但主语和被修饰动词均不是人和人的行为而是某种事物时,则只能用“一再”而不能用“再三”,如“近来煤矿事故一再出现”不可说成“事故再三出现”。‎ 有些虚词有时态的差别。如“再”表未完成,“又”表已完成,两词都有重复的意思但可说“他又来了”不可说“他再来了”。‎ 不同词性虚性误用造成的语病也较隐蔽、常见。如报上常见,“非典是由于冠状病毒引起的”,句中的“由于”误用,应该用介词“由”,不应用连词“由于”,“对”与“对于”也极易混用。‎ ‎【例1】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他所著的________新颖的《建筑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很有意义的曲线图。‎ ‎ ②这道证明题________了三层意思,需要层层剥开,才能证明出来。‎ ‎ ③深圳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________员工实行内部退养。‎ ‎ A.题材 包涵 富余 ‎ B.体裁 包含 富裕 ‎ C.体裁 包涵 富裕 D.题材 包含 富余 误点:此题易误选B项,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体裁”与“题材”、“富余”与“富裕”的区别。‎ 辨析:“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包含”是“里边含有”之义;“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富余”是“足够而有剩余”;“富裕”是指(财物)充裕。‎ 答案:此题的正确答案是D项。‎ ‎ 【例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两支强队各自过关斩将,已形成______之势。‎ ‎ ②在这次人代会上,许多代表明确提出,对乱收费的现象,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______。‎ ‎ ③“人有七情六欲”这固然不错,——物欲怎样膨胀,——折损祖国在心中的光芒和尊严。‎ ‎ A.对峙 禁止 但无论/都不该 ‎ B.鼎足 禁止 无论/都不 ‎ C.对峙 制止 但无论/都不该 D.鼎足 制止 无论/都不 误点:此题易误选A项,原因是没有分清“禁止”与“制止”的区别,“禁止”是不允许某事情发生,而“制止”是使发生的事不再继续发生下去,且带有强迫性。‎ 辨析:“对峙是相对而立,指两方;“鼎足”比喻三方对立的局势;句中是“两支强队”形成某种对阵的形势,所以只能选用“对峙”。“禁止”是不许可;“制止”是不允许继续(发生),根据句义只能选用“制止”。‎ 答案:正确答案是C项。‎ ‎ 【例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第四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王楠那大力扣杀、那气贯长虹的神态,无不使人感到由衷的_________。‎ ‎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没有较好的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_的作品来的。‎ ‎ ③精读与泛读,这两种读书方法_________偏废,_________讲究巧妙结合,结合的好,甚至是一种读书的艺术。‎ ‎ A.赞叹 品位 不但不可/而且应该 ‎ B.赞叹 品味 不可/而且 ‎ C.赞扬 品位 不但不可/而且应该 D.赞扬 品味 不可/而且 误点:本题易误选B项,因为平时人们经常将“品位”理解为“品味”,究竟是动词还是名词分不清楚,造成了这两个词语的混用。‎ 辨析:“赞叹”就是赞扬,一种由衷的佩服和感叹,这种佩服和感叹不一定表露出来;“赞扬”是称赞表扬,一般有所举动,要表露出来,文中只是叹服,没有一定要表露的意思,所以用“赞叹”而不用“赞扬”。“品位”是指物质的质量,通常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是一个名词;“品味”是仔细体会、玩味,是动词,文中显然是名词而非动词;虚词的使用主要看前后词语的搭配和语句的流畅。‎ 答案:正确答案是A项。‎ 自主感悟:‎ ‎ ‎ ‎ ‎ ‎●真题演练 ‎ 1.(2004年高考·浙江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_______,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相。‎ ‎ ②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就决不_______。‎ ‎ ③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_______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_______很难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 A.申述 食言 但/而 B.申述 失言 不过/也 ‎ C.申诉 失言 但/而 D.申诉 食言 不过/也 ‎ 2.(2004年高考·江苏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_______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 ②分别二十多年后,同学们再相聚时,我已经很难_______出小学时的同桌了。‎ ‎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_______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 A.终身 辨认 品尝 B.终身 辨别 品评 ‎ C.终生 辨别 品尝 D.终生 辨认 品评 ‎ 3.(2004年高考·福建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①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从容___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②大型盆景可以用来_______强烈的视觉感而成为室内焦点,在家具较少的客厅里,还可以成为填补空间的重要角色,。‎ ‎ ③像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交通拥挤。大都市的喧嚣_______给人以繁华之感,_______难免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 A.应付 营造 即使/也 B.应对 创造 即使/也 ‎ C.应付 创造 尽管/但 D.应对 营造 尽管/但 ‎ 4.(2004年高考·重庆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XX公司已被我们收购,大家要抓紧时间做好_______和管理工作。‎ ‎ ②这家商场的购物环境不错,广告宣传也做了不少,但营业额一直很低。_______商场得做做市场调查,找找原因。‎ ‎ ③这些任务很艰巨,但我们必须抓紧干,_______早一点完成任务。‎ ‎ A.接收 看来 尽量 B.接收 可见 尽快 ‎ C.接洽 看来 尽量 D.接洽 可见 尽快 ‎ 5.(2004年高考·辽宁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岫岩古称大宁镇,其采玉的历史可以_______到汉代以前。‎ ‎ ②如果不彻底转变旧观念,没有一种创新精神,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我们就迈不开前进的_______。‎ ‎ ③语音也是发展变化的,_______汉字不以标音为主,因此,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 ‎ ④校园流行语,各个时期都有,各类学校又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不适用于正式_______。‎ ‎ A.回溯 步子 但是 场所 B.上溯 步伐 但是 场合 ‎ C.回溯 步子 因为 场所 D.上溯 步伐 因为 场合 ‎●名师押题 ‎ 预测1:依次填人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早在“八五”期间就列为国家重点规划项目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纂工程,经过语言专家们11年的努力终于_______,该词典将在最近出版发行。‎ ‎ ②语文的能力层级是将学习和考试中所涉及的学科能力进行分解,得出学习语文所需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_______而成的。‎ ‎ ③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总是把伸张正义的希望_______那些有侠肝义胆的英雄身上,因此像鲁智深这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 A.告罄 调和 寄于 B.告竣 整合 寄予 C.告竣 整合 寄于 D.告罄 调和 寄予 思考:①告罄: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告竣,宣告事情完毕,多指较大的工程。②整合:调查后组合。调和:配合适当。③寄于:寄托在。寄予。寄托。‎ 答案:C 预测2:依次填人下面一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_________。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_________的话题。 ‎ ‎ A.限定 抨击 生僻 B.限制 批评 生僻 ‎ C.限制 批评 冷僻 D.限定 抨击 冷僻 思考:结合整个语段的含意,根据“八股文”的特点及影响选用词语。‎ 答案:D 预测3:选出句中加点词应该删去的一项( )‎ A.某种更高超的亦即更富于灵性的因素的存在往往能使美臻于其完善的境界。‎ B.诗人容易受到别人的诽谤,因为别人追求或逃避的目标往往是加以掩饰的,而诗人没有这样做。‎ C.创造性者手中的笔,象魔杖一样,从满目凄凉的荒原上却唤来了一个群芳争艳的春天。‎ D.有些人爱读《庄子》,不见得都是庄子思想的信徒,往往是为庄子文章的文采所吸引。 ‎ 思考:本题A、B、D三项使用虚词正确,C项中没有转折关系,“却”使用错误。‎ 答案: C。‎ 预测4: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________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__________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__________。‎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 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 思考:从适用的场合上看,“流逝”方能与下文衔接较好;从词义区别上看,“闪烁”常指火光、灯光较微弱,而“闪耀”用在此才适合;从搭配上看“启示”才正确 ‎ 答案: B。‎ 预测5: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①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为人民群众_______实实在在的利益。‎ ‎ ②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对两干多件司法及司法解释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其中_______的177件已向社会公布。‎ ‎ ③当您发现有人偷税或逃税时,您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这种行为进行举报。因为他偷税、逃税_______是在损害国家利益,_______是在损害您的利益,个别人的偷逃税款,实际上增加了他人的负担。‎ ‎ A.谋取 废弃 既 又 B.谋取 废止 不但 也 C.牟取 废弃 既 又 D.牟取 废止 不但 也 思考:谋取:设法取得:牟取;谋取,多指名利。废弃:抛弃不用:废止:指取消不再行使,常用于法令、制度等。③句当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以强调偷税、逃税对个人的危害。‎ 答案:B ‎ 预测6: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阿Q这个人物也是有生活_______的,更重要的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国民精神的一些弊病。‎ ‎ ②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神情悲怆,他_______于汨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自己永远挚爱的人民。‎ ‎ ③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爱的嫩芽是细弱的,_______长起来的时候,它_______强大无比,所以必须精心呵护。 ‎ ‎ A.原形 留连 只要/就 B.原型 留连 只有/才 ‎ C.原形 留恋 只要/就 D.原型 留恋 只有/才 思考: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的情态。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只要/就:表充足的条件。只有/才:表必需的条件 答案:B ‎ 预测7: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英雄》剧组打人事件曝光以后,面对记者的提问,导演张艺谋显得理屈词穷,只好说些“我不知道”、“我不在场”之类的话作为_______。‎ ‎ ②布什上台以后,并没有履行自己在竞选时向民众作出的“振兴经济”的承诺,完全_______旧制,以致两年多来美国的经济没有多大起色。‎ ‎ 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政治的原因,新中国在发展中_______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_______全党和全国人民未雨绸缪,同心协力,才得以战胜困难,渡过险关。‎ ‎ A.托词 习用 处处/幸亏 B.遁词 袭用 处处/好在 C.托词 袭用 到处/幸亏 D.遁词 习用 到处/好在 思考:遁词:因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托词:借口。袭用:沿袭采用。习用:经常用,即惯用。处处:各个方面。到处:各个地方。‎ 答案:B ‎ 预测8: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要彻底解决造假售假的丑恶现象,就必须下决心_______滋生这一现象的社会土壤。‎ ‎ ②这幅画是我在大学读书时恩师_______的,多年来,虽四海漂泊,但我一直珍藏着它。‎ ‎ ③“综合”科考试,它_______三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体现不同学科间的有机联系。‎ ‎ A.铲除 惠赠 不是 B.根除 馈赠 不只是 C.根除 惠赠 不是 D.铲除 馈赠 不只是 思考:“铲除”与“土壤”能构成支配关系;“根除”则不能。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有尊敬意;馈赠,无尊敬意味。“不只是”一词并不能否定其后的对象;而原句需要对“简单相加”进行否定,应该用“不是”。‎ 答案:A 真题演练参考答案 ‎ 1该题重点考查学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选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 “申述”的意思是详细说明理由;“申诉”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指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题中①句是原告律师所说的揭露真相的话,应当是详细说明理由,当用“申述”。“食言”的意思是不履行诺言,失信;“失言”指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从句②看,当用“食言”。从③句看,两处空格前后句都有转折的意思,“不过”虽有转折的意思,但相当于“只是”,在“总的说来”前面不当,同时后面“也”不恰当。应当用“但/而”。综上分析,这题的答案是A。‎ ‎ 此题容易错选有二:一是由于不清楚“申诉”“申述”运用对象及内涵,只是从“庭审”一词作判断,错选“申诉”;二是只考虑到“不过”的意思,没有全面分析,而错选“不过/也”。‎ ‎2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结合语境选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能辨别出“品尝”与“绿茶”相匹配,“辨认”与“同桌”‎ 相匹配,就能选择正确的答案A项。而考生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的,即使初中生毕业生也不大会舍弃“品尝”“绿茶”与“辨认”“同桌”,来选择“品评”“绿茶”与“辨别”“同桌”。以后这类题可能恢复实词与虚词综合考查的形式,难度会大一点,考生不要因为今年此类题容易而掉以轻心。‎ ‎ 3本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选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①句中为什么要用“应对”?从感情色彩上讲,“应对”比“应付”显得积极、主动一些,“应付”有“敷衍”、“将就”之意,贬义色彩较为明显,与上文的“从容”不够般配;②句为什么要用“营造”?盆景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仅是装饰、衬托、点缀之类而已,可“经营”出原本就能含有的,却不能“独创”出什么前所未有的;③句为什么要用“尽管/但”?因为“给人以繁华之感”与“让人感到烦躁”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对立关系,宜用表示转折性的词语,“即使/也”表示的是让步假设关系,自然与语境不能融洽。 ‎ ‎ 考查对具有相近意义的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是高考试卷的一大命题热点。为了保证包含的信息量,试题又会以组合型的方式出现。所以,解答时,应根据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情况,利用其组合题型的特点,作两次筛选推导,得到正确的答案。‎ ‎ 4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选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①句中为什么要用“接受”?因为“接洽”是指“跟人联系,洽谈有关事项”,而事实上"XX公司已被我们收购”,不再需要“洽谈”这道手续,只管“收受”下来就行了;②句为什么要用“看来”?“看来”是表示根据有关情况而作的建议,带有婉商的语气;“可见”则表示根据有关情况而作的判断或结论,语气干脆而肯定;做市场调查来找找原因,显然不是结论;③句为什么要用“尽量”?因为“尽量”是说“达到最大限度”,与下文衔接自然而稳妥,而“尽快”之“快”与“早一点”之间语意有重复。‎ ‎ 5本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准确选用同义、近义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 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上溯”是沿水逆流而上,也借指推到以前的时期,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回溯”是“回忆”的意思,①句是讲采玉的历史可以“上推”到汉代以前,故用“上溯”。“步伐”指队伍行进时脚步的大小快慢,也指行走的步子,可用于抽象的概念中;“步子”一般用于口语化的表达,结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②句应该选用“步伐”;③句从上下文来看,应表示转折关系,而不是表示因果关系,所以不能用“因为”,而只能用“但是”;况且,“因为”和“因此”也不好搭配。“场合”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场所”指供活动的处所,显然,④句应选用“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