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9.00 KB
  • 2021-05-13 发布

人民教育出版版高考数学选修411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随堂练习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3 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习题 1.3 (第 19 页) 1.证明 如图,连接 BE、CD. ∵∠ABE 和∠ACD 是同弧上的圆周角, ∴∠ABE=∠ACD. 又∵∠A=∠A,∴△ABE∽△ACD. ∴AD AC =AE AB . 2.证明 如图所示,(1)在△ABE 和△ACD 中,∵∠BAE=∠CAD, ∠ABE=∠ACD, ∴△ABE∽△ACD. ∴AB AC =BE CD . ∴AB·CD=AC·BE. (2)在△ABC 和△AED 中, ∵∠BAC=∠BAE+∠EAC(或∠BAC=∠BAE-∠EAC), ∠EAD=∠CAD+∠EAC(或∠EAD=∠CAD-∠EAC), 又∵∠BAE=∠CAD,∴∠BAC=∠EAD. 又∵∠BCA=∠EDA,∴△ABC∽△AED. ∴AC AD =BC ED . ∴AC·ED=AD·BC. 3.解 如图所示,设 A′C′=x. 要使△ABC∽△A′B′C′只须 a a′ =b x 即可. ∵∠A=∠A′,∴当 x=a′b a 时,△ABC∽△A′B′C′. 4.作法 (1)作线段 B′C′,使 B′C′=3 2 BC; (2)以 B′为顶点,B′C′为始边,作∠D′B′C′=∠B; (3)在 B′D′上截取线段 B′A′,使 B′A′=3 2 AB; (4)连接 A′C′,则△A′B′C′为所作三角形. 5.证明 ∵EF∥AD∥BC,∴GE GB =EF BC ,HE HA =EF AD . ∵AD=BC,∴GE GB =HE HA .∴AE HE =BE GE . 又∵∠AEB=∠HEG,∴△AEB∽△HEG. ∴∠ABE=∠HGE.∴GH∥AB. 6.证明 ∵DE∥AB, ∴DE AB =OD OA =OE OB .① 又∵EF∥BC,∴EF BC =OE OB =OF OC .② ∴DE AB =EF BC .由①、②知OD OA =OF OC , 而∠FOD=∠COA,∴△FOD∽△COA.∴DF AC =OD OA . ∴在△ABC 和△DEF 中,有DE AB =EF BC =DF AC . ∴△ABC∽△DEF. 7.证明 在△ACD 和△BCE 中, ∵∠ADC=∠BEC=90°,∠ACD=∠BCE, ∴△ACD∽△BCE. ∴AD BE =AC BC ,即 AD·BC=BE·AC. 8.解 方案 1:(1)在地面适当位置选取一点 C,连接 BC,测量出 BC 的距离; (2)在点 C 竖立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标尺杆; (3)在 B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 D,使点 D、标尺杆的顶点 E 和树尖在一条直线上; (4)测量 CD 的距离. 在这个方案中,由于△DCE∽△DBA,而 BC、CD、CE 的长可以由测量而得,所以可以求 出树高 AB 的长.(没有考虑测量仪的脚架高) 方案 2:(1)在地面上选取一点 C,连接 BC; (2)测出∠BCA; (3)在地面上选取一点 D,使∠DCB=∠BCA; (4)过 D 作 BC 的垂线,交 BC 于 E; (5)测量 DE、CE、BC 的长,由这三个量可以求得 AB 的长. 因为按方案 2 的实施,易知 Rt△ABC∽Rt△DEC.(没有考虑测量仪的脚架高) 方案 3:(1)把一面镜子放在离树 a 米的点 E; (2)一个人望着镜子后退到点 D,这时恰好在镜子里望到树梢点 A; (3)量得 ED 为 b 米,人的眼睛距地面的高度为 c 米,即可求 AB 的长. 因为根据光学中的反射定律,知∠AEB=∠CED, 所以△ABE∽△CDE. 9.证明 如图所示,设△ABC∽△A′B′C′,相似比为 k. (1)设 AD 是△ABC 中 BC 边上的中线,A′D′是△A′B′C′中 B′C′边上的中线. ∵△ABC∽△A′B′C′,∴ AB A′B′ = BC B′C′ . 又∵D、D′分别为 BC、B′C′的中点, ∴ AB A′B′ = BC B′C′ = 2BD 2B′D′ = BD B′D′ . 又∵∠B=∠B′,∴△ABD∽△A′B′D′. ∴ AD A′D′ = AB A′B′ =k. 其余两组对应中线之比同理可证. (2)设 AE、A′E′分别是△ABC、△A′B′C′中∠A 和∠A′的内角平分线. ∵△ABC∽△A′B′C′,∴∠BAC=∠B′A′C′,∠B=∠B′. ∴∠BAE=∠B′A′E′.∴△ABE∽△A′B′E′. ∴ AE A′E′ = AB A′B′ =k. 同理可证,其余两个对应角的内角平分线之比也等于相似比. 10.解 在△AEF 和△CDF 中, ∵∠DCF=∠EAF, ∠DFC=∠EFA, ∴△AEF∽△CDF. ∴△AEF 的周长 △CDF 的周长 =AE CD =1 3 . ∴S△AEF S△CDF =k2=1 9 .而 S△AEF=6, ∴S△CDF=9S△AEF=9×6=54 (cm2). 11.解 问题 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的外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证明:设△ABC∽△A′B′C′.AD、A′D′分别是∠A、∠A′的外角平分线,分别交 BC、 B′C′的延长线于 D、D′. ∵△ABC∽△A′B′C′,∴∠BAC=∠B′A′C′. 又∵∠BAC+∠1+∠2=∠B′A′C′+∠3+∠4, 而∠1=∠2,∠3=∠4,∴∠1=∠3. ∴∠BAD=B′A′D′. 又∵∠B=∠B′, ∴△ABD∽△A′B′D′. ∴ AD A′D′ = AB A′B′ =k. 问题 2:△ABC∽△A′B′C′,以△ABC 的三条边为直径,分别向△ABC 外作半圆(如图 所示),同样,以△A′B′C′的三条边为直径,分别向△A′B′C′外作半圆. 则两个三角形中三个对应半圆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说明 将三个半圆改为三个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多边形等,可以得到更多的命题. 问题 3:如图所示,△ABC∽△A′B′C′,相似比为 k, BD CD =B′D′ C′D′ .则 AD A′D′ =k. 说明 该题是一个开放型问题,可以由联想、类比等方法得到许多新问题.在教学中应 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去探究、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