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7.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训练十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列强的争夺加剧了巴尔干地区的矛盾与冲突,使其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在巴尔干地区参与争夺的列强主要是( )
A.英国和德国 B.俄国和奥匈帝国
C.意大利和法国 D.美国和日本
解析:B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英德围绕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争夺,而不是“巴尔干地区”,故A项错误;俄、奥匈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故B项正确;意大利和法国,美国和日本都没有争夺“巴尔干地区”,故C、D两项错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维护东亚和平
解析:B 材料的主旨意图并不是要讲德日矛盾激化,而是讲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故A项错误;日本的种种对德参战的理由都是借口,都是为了掩盖其参战的意图,即瓜分世界,争夺利益,故B项正确;日本本身的这些行为并不能维护英日同盟的利益,维护英日同盟利益只是一种借口,故C项错误;维护东亚和平也是一种借口,故D项错误。
3.《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该材料反映了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实力的劣势 B.社会矛盾的尖锐
C.军事生产的膨胀 D.军事战略的失误
解析:A 根据材料“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可以得出,德国失败与经济有关,故A项正确;“社会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军事生产的膨胀”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故C项错误;“军事战略的失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4.对一战中某战役的描述如下:“7时30分左右,远方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运动着的‘黑点’……它们渐渐接近了,德军士兵们依稀听到了一种奇怪的轰鸣声,其间还隐约夹杂着钢铁的撞击声……德军士兵在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面前,其抵抗意志顷刻间就彻底崩溃了。”该战役( )
A.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败
B.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C.由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地区主动发起
D.促使战争的重心重新回到西线
解析:C 材料中的“钢铁怪物”是一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坦克,坦克第一次亮相于1916年爆发的索姆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失败的是马恩河战役,故A项错误;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伤亡惨重,但仍未决出胜负,不具有决定意义,故B项错误;为牵制德国,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地区主动发起了索姆河战役,故C项正确;D项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共同作用的结果,故D项错误。
5.(2017·浙江上虞期末)摘录知识要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以下知识要点:“无限制潜艇战、北洋政府宣战、《布列斯特和约》”
- 6 -
,据此可以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巴尔干火药桶 B.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C.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D.凡尔赛宫里的勾结和争夺
解析:C 材料中的“无限制潜艇战、北洋政府宣战、《布列斯特和约》”都发生在1917~1918年,无限制潜艇战是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北洋政府宣战是中国正式参加协约国作战,《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选C。巴尔干火药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标志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凡尔赛宫里的勾结和争夺是在一战结束后,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6.(2017·浙江嘉兴基础测试)观察下图,提炼图片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一战改变了欧洲妇女的生活方式
B.妇女获得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
C.英国妇女获得了政治普选权
D.英国妇女进入军需生产部门
解析:D 题干图片不体现欧洲妇女的生活方式,故A项错误;妇女在军需工厂工作不能体现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妇女在军需工厂工作不能体现妇女获得了政治普选权,故C项错误;图片直接反映因战争需要英国妇女进入军需生产部门,故D项正确。
7.1919年4月22日,威尔逊对顾维钧说:“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这里的“困难局面”应该指( )
A.美与英法在分赃问题上矛盾尖锐
B.德国强烈抗议英法美的制裁措施
C.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给英法美施压
D.意大利懊恼之余退出了巴黎和会
解析:C “分赃问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德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19年4月”“顾维钧”“困难局面”“日本”等提示信息可知,在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意大利,故D项错误。
8.以下摘录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部分内容,其中代表世界发展进步方向的有( )
①
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②
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③
……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④
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 ①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故①正确;②有利于保证各国之间保持友好的关系,故②正确;③有利于创立平等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故③正确;④
- 6 -
有利于协调各国之间的交往,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9.(2017·浙江湖州期末)《凡尔赛和约》和《纳伊条约》都是构成凡尔赛体系的重要条约。关于对战败国的惩罚这两个条约都规定( )
A.不得与奥地利合并 B.不得拥有海军
C.割让领土 D.确定赔款数额
解析:C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奥永远不得合并,《纳伊条约》没有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凡尔赛和约》允许德国海军拥有轻型战舰,而《纳伊条约》规定保加利亚不得拥有海军,故B项错误;《凡尔赛和约》有波兹南和但泽的领土割让,《纳伊条约》规定部分地区割给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故C项正确;《凡尔赛和约》没有确定赔款数量,《纳伊条约》有,故D项错误。
10.1921年8月21日,美国总统哈定正式邀请英、法、日、意、中五国参加华盛顿会议。下列对美国积极筹备召开此次国际会议的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B.处置德国及维护世界和平
C.谋求拆散英日同盟的途径 D.力图削弱英日的海上力量
解析:B 对德国的处置是巴黎和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1.(2017·浙江上虞期末)1922年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美、英、日在太平洋所属岛屿及属地上的防御工事和海军基地应保持现状,不得采取任何加强措施或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和要塞。这一规定( )
①使日本在后来实施南进战略时拥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②使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 ③暂时缓和了美、英、日等列强之间的矛盾 ④使美国成功拆散了英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使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以及使美国成功拆散了英国与日本同盟关系的均是《四国条约》,故排除,表述正确的是①③。
12.国际联盟盟约中宣称:“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下列最能体现国联实践这一宗旨的条约是( )
A.《洛迦诺公约》 B.《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C.《非战公约》 D.《日内瓦议定书》
解析:D 《洛迦诺公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非战公约》 的签订均与国际联盟无关,故A、B、C三项错误;1924年国际联盟在日内瓦通过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议定书即《日内瓦议定书》,故D项正确。
13.近现代德法两国战争频发,边界地区成为两国争夺的重点。下列史实的相关地点与下图位置对应错误的是( )
A.普法战争后的1871年法国被迫割让④给德国
B.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规定①由法国开采15年
C.1923年,法国和比利时出兵占领德国重要煤钢产地③
D.希特勒上台后疯狂扩军备战,1936年德军出兵占领②
解析:C 依据所学和图可知,①为萨尔煤矿区,②为莱茵区,③为比利时,④为阿尔萨斯—洛林。1923年,法国和比利时出兵占领德国重要煤钢产地鲁尔区,图示③
- 6 -
地区是比利时,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14. (2017·浙江11月选考)1930年6月30日,法军比规定的日期提前五年从莱茵区撤出,同日,法国外长白里安将关于建立“欧洲联邦”的“备忘录”寄往欧洲各国。“备忘录”建议在国联内建立一个欧洲安全体系,下设“欧洲议会”“常设政治委员会”“秘书处”;提出加强欧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建立“共同市场”,以促进各国商品、资本和人员的流通。“备忘录”反映了( )
①《洛迦诺公约》的精神 ②欧洲联合的设想由来已久 ③维护《凡尔赛和约》对德原则 ④谋求法国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C 《洛迦诺公约》改善了法国同德国的紧张关系,“洛迦诺精神”成为和解和安全的代名词,1930年6月30日,法军从莱茵区撤出是法德关系和解的表现之一,体现了公约精神,①正确;材料中关于建立“欧洲联邦”的“备忘录”的内容反映出欧洲联合的设想,②正确;法军比规定的日期提前五年从莱茵区撤出说明违背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原则,③错误;白里安提出建立“欧洲联邦”,建议在国联内建立一个欧洲安全体系,当时国际联盟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反映出法国谋求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④正确。
15.“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以下对这一条约所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①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为它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 ②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 ③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④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与运用能力。从材料中“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判断,该条约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故是《非战公约》,①是《洛迦诺公约》的影响,②③是《非战公约》的积极影响,④是《非战公约》的局限性,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6.(2017·浙江温州十校联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在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拉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含义之一是全球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
——根据潘人杰、李巨廉
《关于世界大战起源问题的若干思考》整理
材料二 中国晚清以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激烈碰撞,导致中国日益边缘化。一战的爆发,为中国谋求改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机会。中国的精英们认为,如果中国加入一方,并成为战胜国,那么必然有资格参加战后重新安排世界的和会,从而挽回半个多世纪以来丧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使中国与其他国家享有平等地位。
——根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时代”和“格局”两个角度,阐述“为什么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性的大战”。(6分)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精英们”主张参战的核心诉求。结合一战后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诉求是否完全实现。(4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含义之一是全球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是一个整体,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 6 -
的局面,一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发生的战争,进而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据材料一“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成员,在利益的驱使和“履行盟约”的借口下,短时间内相继投入战争,从而使局部冲突演变为全面战争。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国日益边缘化”“从而挽回半个多世纪以来丧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使中国与其他国家享有平等地位”可知,核心诉求是中国以平等地位融入世界。第二小问,抓住题目时间“一战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①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说明了中国融入世界。②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华盛顿会议期间签署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山东问题终获解决。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中国并未取得与列强的平等地位。
答案:(1)时代: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是一个整体,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一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发生的战争,进而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格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成员,在利益的驱使和“履行盟约”的借口下,短时间内相继投入战争,从而使局部冲突演变为全面战争。 (6分)
(2)诉求:中国以平等地位融入世界。
史实: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说明了中国融入世界。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华盛顿会议期间签署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山东问题终获解决。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中国并未取得与列强的平等地位。(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是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流派,属于这个流派的大都是青年作家,他们对战争厌恶、恐惧,但又找不到思想出路。他们不相信资产阶级虚妄的道德标准,常常按自己的本能和观感行事。海明威真正闻名并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运动在英国广泛兴起。20世纪30年代,面对现实的困惑……英国人对国联的信任度一再降低。和平主义者针对时局做出了极端的反应,即拒绝一切战争,不惜任何代价保住和平,即使损失自己的利益。为此,英国人成立多个“和平组织”,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革命史观和社会史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平主义运动的起因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6分)
解析:第(1)问运用革命史观,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主义苏俄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新高潮的角度归纳;运用社会史观,根据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根据材料一“他们对战争厌恶、恐惧,但又找不到思想出路”可知,战争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长期的伤害,根据材料一“不相信资产阶级虚妄的道德标准”可知,人们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产生怀疑。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运动在英国广泛兴起”归纳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根据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面对现实的困惑”并结合所学归纳出经济危机的影响,根据材料二“英国人对国联的信任度一再降低”归纳出法西斯势力的对外扩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和平主义者针对时局做出了极端的反应,即拒绝一切战争,不惜任何代价保住和平,即使损失自己的利益”并结合所学归纳出影响外交政策、推动了绥靖政策的出台。
- 6 -
答案:(1)革命史观: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俄国的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2分)
社会史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盛行;战争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长期的伤害;人们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产生怀疑。(2分)
(2)起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经济危机的影响;法西斯势力的对外扩张。(3分)
负面影响:和平主义思潮影响英法等国的外交政策,推动了绥靖政策的出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分)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