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天兵下北荒,
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
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
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
然后方高枕
对历年高考试卷的比较分析及其与课程改革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回眸历史,对历年高考生物试卷进行了简要比较分析,对建国以来高中生物课程变革进行简单梳理,并对考试与课程改革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析,试图剖析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与考试的辩证关系,努力为包括高考在内的生物考试评价实践提供明确的方向以及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生物学科 高考试卷 评述 课程改革 相关性 研究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与考试”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高中生物学科考试以及考试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性。本课题中涉及的考试种类,有单元考试与综合考试,有模拟考试、 水平考试(会考)与升学考试(高考),有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有纸笔考试和操作、实践考试等。毋庸置疑,在这些考试种类中,高考的份量很重很重的,因此,研究建国以来生物高考的历程、生物学高考试卷的变化以及与生物课程改革的相关性,肯定会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给我们很大启示。
一、生物学科高考的变革及历年高考生物试卷简析
我们研究的是从建国以后开始的。1952年,原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假招收新生的规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考试,从此结束了高校单独或联合招生的历史,生物学
科也随即被列为当时高考的一个考试科目。至2005年,生物科高考总共进行了32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个世纪建国初期至“文革”以前的12年(1952~1963年),整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13年(1981~1993年),世纪之交至今的7年(1999~2005年)。
1.第一阶段——上个世纪建国初期至“文革”以前的12年
(1)试卷的结构分析。见下表:
考试年份 试卷分值 题 数 题 型 备 注
1952 100 13 填空、名词解释、绘图、填表、问答
1953 100 14 填空、名词解释、绘图、问答
1954 100 7或11 名词解释、问答 两套任选
1955 100 7 名词解释、问答
1956 100 8 名词解释、问答
1957 100 8 名词解释、问答
缺58年卷
1959 100 11 名词解释、问答
1960 100 6 问答 出现实验题
1961 100 6 问答
1962 100 6 问答
1963 100 8 问答
(2)试卷的一般评价。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这十二年的生物考试卷全部为主观性试题,没有客观性试题。主观性试题一般有四、五大题,其中,以问答题为主,它所占的分值由30分一直升至最后的100分!可见问答题的分值越来越大,直到全部为问答题。名词解释、问答题中均有选做题,1954年由于全国各地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不同,有的是《生物学》,有的是《达尔文主义基础》,帮试题也相应地分两种,由考生任选。1960年,开始出现实验题。
所有主观性试题的答案都可以在相应的教科书中找到,因此,试卷考查的主要是书本知识的识记、掌握程度,识图与绘图、实验分析与设计、知识的灵活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考查得很少,即使是举例说明题,事例也已在书本中举出,不用多动脑筋。
当然,在试题选材上,有很多试题着眼于对书本知识与当时的生产实际相结合情况的考查,如1960年的第一题(4):“回答下列问题(限选三题,每题lO分。如果选答超过了三题,只计算先答三题的分数):4.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说明为什么我们在发展畜牧业方面要以养猪为首。”再如,1963年第二题:“试述自然界氮的循环。为什么谷类作物(如玉米、小麦)跟豆类作物间作或轮作可以增产?(15分)”
很多考试内容都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这也体现了当时的国家意志和选材标准。如1953年生物高考的第五题:“试以李森科改变小麦遗传性的研究以说明获得性的遗传。(20分)”再如:1956年的第三题:“巴甫洛夫怎样发展了达尔文学说?(30分)”还有,1960年的第三题:“‘农业八字宪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以‘密’为中心结合作物的生活条件说明‘农业八字宪法’各项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25分)”等等。
2、第二阶段——整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13年
(1)试卷的结构分析。见下表:
题 型
备 注
考试年份
试卷分值
题数
1981
30
7
填充、问答
1982
50
21
填充、名词解释、问答
1983
50
18
填充、名词解释、填图与实验、问答
1984
50
25
填充、是非、选择、名词解释、填图与实验、问答
1985
50
29
填充、是非、选择、问答、识图作答、绘图与填图、实验
1986
70+5
39
填充、选择、分析说明、绘图与填图、实验
附加题5分
1987
70+5
43
填充、选择、分析说明、填图与思考、实验
附加题5分
1988
70
46
选择、填充、分析说明、填图与思考、实验
1989
70
47
选择、填充、分析说明、识(填)图作答、实验
1990
70
42
选择、简答
1991
70
43
选择、简答
1991
150
50
选择、非选择
“三南”高考
1992
70
35
选择、简答
1992
150
40
选择、非选择
“三南”高考
1993
70
34
选择、简答
(2)试卷的一般评价。
“文革”期间,高考被取消。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恢复统一考试,废除推荐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但是,在恢复高考的前四年,生物学科并没有被列入考试科目,从1981年生物学
科被列入考试科目开始,一直到1993年,这一时期是生物高考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生物高考自恢复之后,其地位并不高,在经历了一个缓慢提升而后又被取消。这一点从生物高考试卷的满分值即可得到印证:1981年30分,1982—1985年50分,1986—1993年70分(其间,1991和1992两年,湖南、海南和云南3个试点省的试卷满分为150分),1994年又降至冰点。
从试卷的总题量看,1981年只有7题,1982—1985年平均约23题,1986—1993年平均约42题,题量比前面的四年多了近一倍。其中,1991和1992两年的“三南”试卷题量平均约45题。
从试卷的题型看,1981—1983年,题型和“文革”前基本一样,是纯粹的主观题。1984年起生物试卷中开始出选择题和是非题,但是非题在1986年以后又不再采用,而选择题这一客观题型则一直保留到现在。在1986—1987两年期间,还出现了5分的附加题,但未纳入总分。1985年开始,名词解释这一传统题型被取消,而1986年出现的分析说明题这一题型值得关注,因为这一题型是相对比较规范的主观题型;到1990年时分析说明题和其它题型一起又合并演变为更为规范、简洁的主观题型——简答题了,而填充题、识(填、绘)图题这些传统主观题型就不再单独出现了。1990—1993年(包括现在)生物考试的题型也就基本固定为选择题和简答题(非选择题)两类了。选择题题量由最初的4题一直升至35题;占总题量的比例也从25%上升至83%,占总分比例由8%上升至40%至50%。而简答题的题量在6—8题之间,占总题量的比例虽然只有20%左右,但占总分比例却在50%至60%。
3、第三阶段——世纪之交至今的7年
(1)试卷的结构分析。
考试年份
形 式
分 值
题 数
题 型
备 注
1999(广东)
X(单卷)
150
50
选择、非选择
2000(广东)
X(单卷)
150
45
选择、非选择
2000(苏浙吉晋4省)
X(理综)
260(生物约60)
31(旧5或新8)
选择、非选择
山西试卷为新课程卷
2001(广东、河南)
“+1”(单卷)
150
42
选择(单选和多选)、非选择
首次出现多选
2001(苏晋等18个省)
X(理综)
300(生物约60或80)
31(旧6.5、新9.5)
选择、非选择
山西试卷为新课程卷
2002(广东、河南、广西)
“+1”(单卷)
150
42
选择(单选和多选)、非选择
2002
X(理综)
选择、非选择
300(生物约60或75)
30(旧7.5、新9.5)
2002(苏)
X(文理综合)
300(生物约50)
40(6.5)
选择、非选择
2003(广东、广西、江苏)
“+1”(单卷)
150
42
选择、非选择
2003(江西、天津、北京)
X(理综)
300(生物约60-65)
34(8、10)
选择、非选择
2004(广东、广西、江苏)
“+1”(单卷)
150
42
选择、非选择
2004(北京、天津等)
X理综
300(生物约65—74)
7—8
选择、非选择
2005(江苏、广东)
“+1”(单卷)
150
42
选择、非选择
2005(北京、天津等)
X(理综)
300(生物约72)
7—8
选择、非选择
(2)试卷的一般评价。
生物学
科停考5年后,1999年率先在广东省高考中恢复了考试。重视生物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物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生物科恢复高考,不但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而且对中学生物的教学、教研,对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9年广东省高考率先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是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X”是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为考生的选考科目。为增加高考命题的科学性,教育部考试中心为生物单科考试编写了《生物科考试说明》,生物单科考试的命题将据此《考试说明》进行。《考试说明》包括:考试的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和题型示例几个方面。以后,凡高考形式、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信息均以《考试说明》形式提前公布。题型为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题型的分数比例约为4:6,满分15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000到2005年,高考生物学科以单卷形式出现的陆续有广西、河南、江苏三省,试卷的总分值、题量、题型以及考试时间基本一样。
2000年高考山西、吉林、江苏和浙江4省也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其中的“X”是指“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和生物3个学科,是这4省理科考生的必考内容。“理科综合”的命题,对吉林、江苏、浙江3省的考生来说,生物学科的内容依据现行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高中必修部分)来确定。对山西省来讲,由于山西省参加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试验,命题依据的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含高中必修和选修部分)。4省“理科或文科综合”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科或文科综合”试题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是跨学科的综合。“理科或文科综合”试卷原始分满分均为260分,考试时间均为150分钟,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记分比例大体均为5:5,其中,生物学科的题量为5—8题,所占分值约60分。各学科的分值权重是由各学科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时数决定的。“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考试形式,一直保持到现在,2005年,绝大部分省市使用了这一形式。但其总分值自2001开始就改为300分了,生物学
科所占分值约20%左右。
2001年高考,在实施“3+X”科目设置方案的省市中,上海、广东和河南3省又实行了“3+文理综合+1”科目设置方案,其余省、市均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设置方案。对广东和河南省的考生来说,“X”主要是指“文理综合+1”,文理综合考试指含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学科内容的考试,考试范围为上述6个学科《教学大纲》的必修内容;“1”是考生的选考科目,考生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中选考一科。对上海的考生来说,报考本科院校的考生,“X”是指综合能力测试+1,“X”的含义与广东和河南的方案一样。生物学科是文理综合能力测试内容的一部分。文理综合能力测试的考试内容为高中阶段相关学科的必修内容。在这项考试中,生物学科作为考试内容的一部分,和其他5个学科一样,也只考必修课的内容,生物部分的命题将依据现行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高中必修部分)来进行。文理综合能力测试整个试卷原始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选择题和大选择题的记分比例大体为6:4。此外,2001年生物高考在题型上有所变化,主要是增加了多选题这一题型。
2002年高考,生物学科共编制了7份试卷,包括单独编制和合作编制的。其中单独编制的试卷有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广东、河南、广西卷)、全国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入学考试(生物卷),共2份;合作编制的试卷有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分新课程卷、旧课程卷、辽宁卷)、文理综合能力测试(分江苏卷、广东、河南卷)共5份。虽然每份试卷生物学科所占的分量不尽相同,但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却在逐渐增加。
2003年以后,生物学科的考试形式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不外乎生物单科试卷、理科综合能力试卷、文理综合能力测试卷,共设计和编制了9—11套试卷。其特点一是试卷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分值、题量、题型等变化很小;二是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应该说,这种改革与新世纪对人才需求模式的变化是相适应的;三是新课程改革已深入进行,从2004年开始,高考不再分旧课程卷和新课程卷,全部使用新课程卷;四是使用理科综合试卷形式的省份越来越多;五是生物学科的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1999年刚恢复生物高考时,只有广东省一万五千余名考生选考了生物科,到2005年几乎所有省(市、区)的考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生物学
科的考试。
这里还要讨论一下七年来一直稳定的非选择题这一题型的问题。非选择题的设计体现了在新的情况下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或概念)的能力,《美国2061计划》指出:“教学应该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强调信息的量。技术词汇只有在有助于理解的情况下才应加以强调,技术词汇不应用来代替理解。”“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碰到和以不同方式叙述出来时学习的效果极佳。有些概念只有当学生依据有强烈吸引力的证据改变其思考方式时才能记注。”教学是这样要求,考试更应这样要求——检测的是“理解的质”,是概念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这样的命题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是有启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高考内容的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近几年来的高考生物试卷中,非选择题的比例是全卷的58%,这就给“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有了命题的回旋余地,也给考生显示自己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以更多的机会,使优秀考生脱颖而出。
生物学科恢复高考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至2005年,生物学科恢复高考已有七个年头。应该说,这几年的考试实践包括试卷的编制对中学教学改革和高等学校选拔人才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恢复生物学科本该具有的地位也起了比较大的作用。生物学科地位的变化,包括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吸引了广大青少年选择生物学科作为自己发展的领域和方向。
二、高中生物课程的变革
在我国,生物学作为中学教学计划中的一个学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
主要是效仿西方和日本。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开始了改革旧课程、建设新课程体系的艰巨工作,高中生物课程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生物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完善。自1950年起,我国正式颁布实行的有关高中的教学计划主要有9次。在历次颁布的教学计划中,1996年以前将基础教育只分为小学和中学(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1996年颁布的教学计划才把高中作为独立学段划分出来。根据历次高中教学计划,高中生物课程设置归纳如下:
教学计划颁发时间(年)
科 目
学 年
总课时
一
二
三
1950
生物
4
160
1952
达尔文理论基础
2
72
1953
人体解剖生理学
2
160
达尔文主义基础
2
1958
生物学
3
102
1963
生物学
2
72
1964-1977
生物学
0
O
0
O
1978
生物
2
30
农业基础
2
30
1981
生物(六年制)
2
56
生物(五年制)
2
56
1986
1990
生物(必修)
3
102
生物(选修)
3
72
1996
生物(必修)
3
105
生物(限选)
3
78
2000
生物(必修)
3
105
生物(选修)
3
78
2003
生物(必修)
3个模块,各36课时
108
生物(选修)
1或2个模块,36或72课时
36或72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建设自已的生物课程。1952年我国开始编订第一个《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大纲以原苏联的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为蓝本,结束了过去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大纲的状况。大纲规定要逐步深入地讲授米丘林学说的基本原理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以及巴甫洛夫生理学的基本知识。根据该大纲编写的教材系统性强,强调实验和演示,注意与生产实际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对生物教学的过程、组织形式、原则、方法、效果检验、实验教学、课外活动、园地建设等加以明确的界定和论证,形成严格的、规范的课堂教学体系,使理论对教学实践起到充分的指导作用。1950~1953年,在高一年级先后开设生物和达尔文主义基础课程;1953~1958年则在高一、二年级开设两门生物课——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达尔文主义基础,每周2课时,总计达160课时。当然,由于长期的效仿,也造成了较严重的消极后果,即全面地肯定和推崇苏联的教育理论,而排斥和全盘否定包含丰富内容的西方现代课程理论,形成了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尽管如此,这个阶段的中学生物课程与建国前相比,有了比较完善的生物教学大纲和按大纲要求陆续出版的全国统一的质量较高的教材,使中学生物教学
质量有了保证。
为了更好地贯彻当时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指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加强劳动教育,教育部先后颁发了《中学教学计划》和《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在通知中对中学生物课程提出了修改意见,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大大削弱了。1958~1962年,高中生物课改为一门生物课,高一年级开设,每周3课时,总计102课时。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中又将高中生物课改为每周2课时,总计72课时。从这个时期生物课程设置的变化,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一个趋势和特点,即教学时数减少、开设的年限也减少,高中生物课的每周时数由3课时减为2课时,减少了三分之一。这一阶段,虽然曾一度使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有所削弱,但由于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注意结合我国的实际,故在理论联系实际和用生物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以后的生物教学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生物教学大纲,并编制了一套体系较强、内容充实、质量较好的中学生物教材,使生物课程建设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这十年中,中学教育遭到严重破坏,高中生物课程被取消,使中学生物学教育蒙受了巨大损失。
“文革”结束后,中学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学生物课程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和《中学生理卫生教学大纲》,生物课程开设初中生物学、生物卫生、高中生物学等科目,总课时为142,并编写了新的教材。这个阶段的中学生物教育尽管从课时数来说是建国以来最少的时期,但由于是在“十年动乱”期间受到严重摧残后恢复的,因而对学生加强了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中学生物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奠定了生物学
科在中学中的地位。
1981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物教育在恢复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初中开设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高中开设生物学,四门课程总学时数为256学时,基本上恢复到60年代的水平。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总结建国以来教材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编了一套生物教材,1982年开始在全国使用。这套教材的特点是切实加强了双基教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生产实际,增加了现代生物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高中生物教材,扩展了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等内容,是建国以来编出的最好的一本高中生物教材,无疑是教材建设上的重大成就。
198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高中生物学纲要(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该《纲要》规定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在1982年编写的《高级中学生物课本》的基础上,改编出版了甲种本和乙种本两套高中生物教材,各地根据办学条件和学生基础的实际,可以任意选用。199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1990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
大纲(修订本)》高中三年级生物选修课内容,编写了高中生物选修课教材。在1990年颁布的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了高中生物课程的课时,高二年级开设必修课程,每周3课时,总计102课时;高三年级开设选修课,每周3课时,总计72课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1990年的教学计划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构建新的课程方案势在必行。1996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新的课程方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在《课程计划》中首次把高中作为了一独立学段,并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计划较过去也增加了灵活性。关于生物课程的设置,1996年的《课程计划》中规定高二年级开设必修课,每周3课时,总计105课时;高三年级开设限选课,每周3课时,总计78课时。
2000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对1996年《课程计划》又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其主要变化表现在:(1)培养目标更符合高中的性质和任务,具有时代性;(2)课程设置更为合理,突出的是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安排;(3)在课程安排上给地方和学校留有更大的空间。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安排,除将限选课改为必修课外,授课学年和课时与1996年《课程计划》相同。
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相继公布,并于2004年9月将在若干实验区正式开始实验。《方案》涉及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的改革,《标准》力图在生物学课程中体现这些改革的要求。《标准》将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尤其突出的是《标准》提出了高中生物教育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与此同时,教育部鼓励全国各地根据《标准》编写教科书,呈现出“一标多本”的态势,打破了以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最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有5套教科书获准在全国实验试用。
回顾50多年来高中生物课程的演变历程,课程计划已逐渐完善,但从社会的发展与生物科学进展来看,对生物课程重视不够是最突出的教训。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技术在许多领域发生了重大突破,对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面临生物技术新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普遍重现中学生物教育。而我国中学生物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能充分体现生物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生物课可有可无,“文革”期间曾被取消。以后,从1992年开始,高考取消了考生物,直到1999年才得以逐渐恢复。这些都给全国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挫伤了广大生物学教师深入开展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生物学教师受到轻视,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导致中学生物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使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陷入困境。生物科学的发展迫切要求内容更新,并不断充实,可是近年来课时安排较少,内容与课时矛盾十分突出。例如,从1952~1999年理科三个学科必修课周总课时比较来看,生物课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得非常少。
三、高中生物考试目标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
1、考试目标与考试内容
考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般包括考试目的、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的确定、考试设计、考试组织与实施、考试成绩的评定和使用等环节。这些环节通常都有相应的标准。考试目标、考试内容,解决“考什么”的问题;考试设计承担着解决“怎样考”的问题;也承担着将“考什么”和“怎样考”的规定变为命题工作蓝图的责任。
考试目标反映考试的功能和人们根据客观需要对考试的愿望。考试内容则体现着考试目标的具体要求。高考作为国家承认的考试,其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反映了国家、高等学校对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期望值。
在制定中等教育考试目标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对待中学教学和考试关系问题采取的态度有所不同。法国、英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实行的中学毕业证书考试制度,他们的考试与教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考试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而制定。而美国等国家,其考试目标与教学要求无直接联系。在美国教学目标多种多样,为了不引起各区域的公平,制定的考试目标都尽量适合于一般水平,突出对学习能力的考查。
在确定考试内容方面,各国中学毕业和升学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中学课程中讲授的最基本的内容,对学生在高一级学校学习成功有帮助的内容。
2、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变化
高中生物课程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变化。20世纪50年代,我国全面向前苏联学习,提倡加强“双基”,主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另外,由于中国和前苏联均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明确提出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60年代,因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培养能力的需要,曾突出地提出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7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环境、能源和资源等严重问题,促使人们认识到中学生物学
教学还必须体现其社会价值,即帮助人们认识上述问题并知道如何利用科学知识防止环境恶化及改善人们的生活。由此,80年代以来,又提出生物教育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结合的教育,即要求把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既有科学知识又能够正确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社会成员。到90年代,由于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化社会逐步到来,使人们逐渐思考教育应如何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于是提出素质教育问题。进入2000年新世纪之交,面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为培养创新人才,新课程目标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提得具体可行而又具有时代性。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
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3、考试目标与课程目标的辨证关系
考试目标与课程改革目标这两个目标根本上应该是一致的,都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两个目标都要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性原则。教基[2005]6号文件进一步强调:“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的研究制订,要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曾是应试教育的观念,但是高中新课标实施后的新高考,全国上下应该努力践行“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为实现考试目标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努力和尝试一直在进行。不论从试卷的题型还是从试题的内容上,我们都可看到强调双基、能力立意、关注社会和生活、研究性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等新课标大力倡导的方面,在试卷中都明显地得到体现并逐步强化。因此,课程改革目标决定着考试目标,考试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以遵循新课程目标为主要原则,而考试目标又必将对课程目标的实施起着良好的导向和强化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考试中心编,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1952~1993)试题及解答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任志鸿主编,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南方出版社,2005.6
3.陆健身主编,生物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4.教育部考试中心编,高考生物测量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