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7 诗歌鉴赏
一、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注]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思维轨迹】抓住感情侧重点来分析。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参考答案】范成大的词中,重点强调相聚的短暂与离别时的愁绪,强调的是长期不在一起的怅恨与遗憾。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而秦观的词中强调的是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只要二人同心相爱,空间上的距离无法阻隔他们灵魂的契合,短暂的相聚是他们的欢愉而非愁苦。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要赏析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诗句。应通过群仙相妒,月、风衬托双星相逢,新欢与旧愁的比较。
【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衬托出“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相逢与别离的对比,突出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思维轨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参考答案】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浇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耐人涵咏,此为第三层。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想象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三、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定 林①
[宋]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显然是在考表达技巧,那么这两句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宿”和“寻”两个动词,从这两个词的角度不难得出拟人手法来。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从而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思维轨迹】至于“悲虫”也会有“好音”,完全是因为作者受到打击之后,身心俱疲,需要找一个清幽的环境来休养身心,而定林寺恰是理想的所在。所以作者说“真乐”是无处不寄。由于诗人达到了这样一种思想境界,所以连悲鸣的虫声也感到悦耳动听了,虫鸣之声无所谓悲与不悲,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
【参考答案】
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四、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思维轨迹】分析这一问题,需要从“炼字”的角度,分析选字在句中的意思,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在全词结构、表现主题情感意境方面的作用。答题时不能孤立地去分析,要结合全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参考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方法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选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选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选字是如何更好地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感情。
(2) 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思维轨迹】作者在这首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图景。写得艳丽浓郁,光彩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结合作者身世遭遇来分析,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之意。答题时必须扣紧这一感情脉络。
【参考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 ,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方法技巧】第一步,通读全词,分析描述内容,找出所涉及到的具体语句。
第二步,结合作者身世遭遇,揭示隐含在词中的意象的情感。
【全词赏析】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耀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做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据该篇后记文字“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此词,公之绝笔也”,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因词人自号“芗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人却与世长辞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
五、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思维轨迹】联系阮籍生活的时代背景,联系竹林七贤的常识,联系《滕王阁序》关于阮籍的典故,了解阮籍的处境和思想,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思考“凤凰”的品性。饮醴泉——体现爱洁净,提取“洁”;栖山冈——体现居高处,提取“高”;彻九州——以声高写才高,提取“才高”;望八荒——以望远写志远,提取“志远”。
【参考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思维轨迹】咏怀诗一般都是托物言志诗,用所写之物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志向,思考出第二小题第一问,整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抓住关键句子“但恨处非位”,联系“彻九州”“望八荒”,回答第二小题第二问,表现了诗人的情感: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伤。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六、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 剜 鳥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⑴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内容。
【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看诗句的内容是怎样体现思想的,或者分析与诗歌内容与思想是否吻合。全诗来说,主要抒发作者对现实及人生的看法,而且是很消极的看法。A选项却说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这与全诗萧索的特点完全相悖。
【标准答案】A。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了解诗末尾一句在全诗中所起到的作用,它是整首诗的总结。而这首诗所要抒发的感情又不仅仅是一点,所以要全面概括。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是就人生经历来说的,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鸾。”是就官场现实而言的。
【参考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 事 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炼字”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思维轨迹】作者南宋词人陆游,大家非常熟悉。本题的考查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具体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考生平时要多读诗歌,注意增加积累和鉴赏经验,并掌握这类题的答题技巧,规范答题。
【参考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思维轨迹】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清楚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
答题步骤:第一步,联系背景(注解),调动积累,品读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区域为下片,要简述下片的内容;二是指出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八、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子规”这一意象的延伸意义。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参考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轨迹。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分析评价时要具体地分析,给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方法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分析和理解是评价的前提与基础,评价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进行。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具体地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②客观地评价。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辨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诗歌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③历史地评价。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
九、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素 蝶 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思维轨迹】解读出诗中各句的含意,即可总结、整理出素蝶的种种活动。素蝶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诗中没有孤立地描写素蝶,而是通过优美的环境表现其自由可爱的本性,所以是借助了其他景物来表现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思维轨迹】首先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笔下的素蝶形象的特点,结合结尾的议论抒情诗句,能够非常明显地感悟到作者对素蝶的喜爱、羡慕之情。本诗中,作者强调的是素蝶面对不同对象时的不同的活动方式,而且是轻松自然,从容应对。尤其是最后一联,非常明确地议论抒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希望得到一个美好的依靠物。联系注释内容“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诗中蕴含着作者期盼能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因为这是一首咏物诗,在诗中作者欲以素蝶自比,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志向。素蝶不同于绚丽的彩蝶,其“素”色自有清高傲世之喻。这与作者自身“恃才傲物”有着相似之处。而且,一般的咏物诗都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特点。所以,这首诗所用手法也是如此。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作者的思想感情类题目,如果诗歌有注解,一定要注意。如本诗“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和“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在这种境况之下再来听秋雨,就别有一番滋味了。另外尾联中的“西风”“客”
,联系平时积累的意象,多有羁旅之苦,漂泊之愁。那么第二联中燕子的经年之梦、今非昨暮的梧桐都充满了失落之感。诗歌的标题是“雨”但没有正面写雨,通过作者“凉”的感受,“燕子”“梧桐”来侧面写雨。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首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接着结合诗句阐述怎么用、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最后阐述用此手法怎样有效地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十一、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雨 雪 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要有整体意识,根据诗中所提供的意象“雨雪” “天寒”“地暗”“鼓声低”“愁云”等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出塞外阴沉的自然气氛,从而概括出环境的特点。而“别路”从诗中第二句可以看出这是从军的戍卒刚刚来到了陇西,由此联想这个“别路”应该是指从家乡到边关的路,即别后之路。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了解作者感情的能力。
【思维轨迹】“天寒”加之“雨雪”之天,才使战旗的色彩显得暗了许多;阴暗的天气也使大地一片暗淡,从而使“鼓声”也显得低沉,其实“旗彩坏”“鼓声低”都是心理感受,这样写更显得逼真。回答戍卒的感情要结合边塞诗所表现的几种主要的思想感情:厌恶战争;为国征战、奋勇杀敌的豪迈之情;思乡之情。通过上面的分析,本诗的感情应属于第三种。
【参考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十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 蜀 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思维轨迹】从第一句“花飞欲尽春”,可以读出写的是暮春季节的事。同时作者所借助的意象“飞花”也就显而易见了。
【参考答案】暮春 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思维轨迹】从“天涯”“客”中我们领悟到了作者的羁旅之情,游子之心,而“自缘身是忆归人”也道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考生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同时还要熟悉烘托这一手法。它分正面烘托和反面烘托(反衬)。根据烘托的特点到诗中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十三、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 中 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维轨迹】
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应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结合本诗注释可了解到本诗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情感基调。“夜凉”暗示了作者内心凄凉的心境,而“路暗迷人百种花”则暗示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可看出每句诗都描写了一种场景,所以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参考答案】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方法技巧】鉴赏诗歌,一般可遵循以下思路:
(1)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对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以表达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的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以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为主。
⑥以借景抒情类。以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以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2)找意象。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梧桐的凄凉、悲伤;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
(3)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4)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五种。
②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③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5)下结论。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6)品风格。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与之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十四、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 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思维轨迹】简析“住”字的含意。因为本词后面没有标注,也没有对作者的身世进行介绍,所以我们只能从原词中把握作者由“愁”到“笑”的感情变化。“住”字的含意也就被理解为它在原词中所表达出的具体意思或它写出了什么。联系上下语境,我们可以“还原”出当时情景:远处的帆船就像飞鸟一样落下来,作者的船只停泊却让作者感到江水停止了流动,实际上写出水流平缓之状。
【参考答案】 “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思维轨迹】要结合全词的内容来理解。作者“愁”的是“青山欲截江流住”且“山山不断头”,连绵的山峰阻拦让作者为江流而愁。最后作者情感发生了变化,他笑山的孤弱无力,一个反问“能留侬住么!”借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表达江水不能留住自己,感情由“愁”到“笑”。
【参考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十五、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维轨迹】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的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参考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用典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诗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朝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写作者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的对比,等等。
【参考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十六、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 江 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思维轨迹】诗歌的词语一般有表面义和深层义,表面义即诗句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深层义往往要结合整首诗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来考虑。从这个角度思考此题,答案很容易组织。
【参考答案】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上片或下片都有虚实结合,选其一作答即可。虚实结合是常见的手法,眼前所见实有景物为实,想象所见或非眼前事物为虚。本题难点在于要答出诗人的孤独情感或情感阻隔这个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
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十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 隐 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词“踏”字。
【参考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根据诗中所出现的意象,归纳总结出主人公的品格、节操、志向等。
【参考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内容的鉴赏能力。
【思维轨迹】本首诗描写隐者的隐居生活,与B项李白的《蜀道难》、C项杜甫的《登高》、D项白居易的《琵琶行》显然不合。应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标准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