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8题).(15分)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考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宣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
2.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二第48题).(15分)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和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的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机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人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和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
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8)(15分)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
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4.(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8)(15分)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
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5.(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8)(15分)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6.(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8)(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⑴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7.(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8)(15分)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⑴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
8.(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8)(15分)
材料一 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⑵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7.(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案】3.(1)原因: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6分)
(2)原因: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9分)
4.(1)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8分)
(2)评价: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7分)
5.(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6.(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6分)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
7.(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
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罚办吸食者。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
8.(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9(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考点】包拯
【解析】(1)原因从材料一中“皇帝鼓励官员议政”的信息概括出皇帝较为开明,从“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的信息可以归纳出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从“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的信息可归纳出士大夫积极议政;从“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的信息概括出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原因从材料二中话本、小说等市民文化对包拯的塑造,可归纳出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影响来归纳即可。
【答案】(1)原因: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6分)
(2)原因: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9分)
2.【考点】光绪帝
【解析】(1)从材料中“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可知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从“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可知采取的错误是颁布变法诏书;从“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可知采取措施是抵制顽固势力的阻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采取了重用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措施。
(2)评价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故应结合光绪帝的相关史实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加以评价即可。
【答案】(1)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8分)
(2)评价: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7分)
3.【考点】韩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结合韩愈生活的时代,提炼材料中“皇帝崇信佛教”、“士大夫热衷于”“骈体文”等相关信息分析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第(2)问提炼材料中“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 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等相关信息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答案】(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4.【考点】王安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材料以及通过历史现象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中得出北宋褒扬、南宋贬斥的评价,并结合材料相关信息找到其评价理由;第(2)题可结合梁启超的阶级属性以及时代背景,提炼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分析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利用材料信息“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判断其采用的方法是重视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6分)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
5.【解析】第(1)题,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第(2)题,要辩证地去看待禁烟政策,积极与局限性都要分析。
【答案】(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
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罚办吸食者。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
6.【解析】本题考查人物的观点评价。通过人物的观点评价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题,态度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不难看出:革命前全盘肯定、革命后全盘否定。评价时注意对每种态度既要看到其积极之处,又要看到其局限。第(2)题,要从辛亥革命后社会的变化、民族危机、及思想解放运动等方面去做全面的分析。
【答案】(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7.【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答案】(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东西方的先哲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
1.(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年可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 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意图排挤而以独得俄助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7分)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8分)
【解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孙中山”这一人物,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第
(1)问的回答要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2)问的评述要结合史实,言之有物。
【答案】(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无产阶级革命家
杰出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