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易错点总结 17页

  • 229.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生物易错点总结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生物必备――易错点精析终极大盘点 易错点1 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认识不到位 易错分析:不清楚一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如Mg、Fe分别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的特征元素,而含P的化合物不止一种(如DNA、RNA、ATP、磷脂等化合物中均含有P),是造成这一知识点错误的主要原因。需从以下知识点进行记忆:‎ ‎1、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C,主要元素是C、H、O、N、S、P, 含量较多的元素主要是C、H、O、N。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 其次是C、H、N,而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其次是O、N、H。‎ ‎2、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S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之一,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之一,N、P是构成DNA、RNA、ATP、[H](NADPH)等物质的重要元素等。‎ ‎3、许多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果植物缺少B元素,植物的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就不能正常进行,植物就会“华而不实”;人体缺I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易患“大脖子病”;哺乳动物血钙过低或过高,或机体出现抽搐或肌无力等现象。‎ 易错点2 不能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相关计算 易错分析:错因1:不能正确理解氨基酸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错因2:不能理清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而出现计算性错误。要解决本问题,需从以下知识点进行解决:‎ 有关蛋白质或氨基酸方面的计算类型比较多,掌握蛋白质分子结构和一些规律性东西是快速准确计算的关键,具体归纳如下:‎ ‎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 ‎②若蛋白质是一条链,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1‎ ‎③若蛋白质是由多条链组成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④若蛋白质是一个环状结构,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 ‎⑤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总和-失去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有时也要考虑因其他化学键的形成而导致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如形成二硫键时)。‎ ‎⑥蛋白质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肽链数 ‎⑦基因的表达过程中,DNA中的碱基数:RNA中的碱基数: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6:3:1‎ 易错点3 区分不清真、原核细胞和病毒的结构、功能等 ‎ 易错分析:由于不能认清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结构及其独特的特征,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认真识记以下知识,可以帮助同学们走出误区。‎ 原核生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同化作用多为寄生、腐生等异养型,少数为自养型,如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硫细菌等,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等。‎ ‎(2)异化作用多为厌氧型生物,部分为需氧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生殖方式多为分裂生殖(无性生殖)。‎ ‎(4)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原核生物只进行无性生殖。‎ ‎(5)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一般包括基因突变。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易错点4 不易区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易错分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叶绿体含有色素”说法都正确,解题时容易忽略“唯一”,液泡也含有色素。线粒体、中心体和核糖体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中心体只在低等植物有丝分裂中起作用。对考试中常见的细胞器结构与特点总结如下:‎ 分布 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叶绿体、大液泡 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中心体 结构 具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 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核糖体、中心体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细胞器 叶绿体、线粒体、液泡 成分 含DNA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含RNA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含色素的细胞器 叶绿体、液泡 功能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 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 叶绿体、线粒体 能产生ATP的细胞器 叶绿体、线粒体 能合成有机物的细胞器 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 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 与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易错点5 不能正确把握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相关变化 易错分析:忽略坐标曲线横纵坐标所代表的含义是造成本部分错误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有丝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和细胞中的位置来判断。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中散乱分布的是前期;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的着丝点有规律地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的是中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向两极移动的是后期;染色体成为染色质形态,重新出现细胞核的是末期。‎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设提醒哦包染色体为2n):‎ ‎(体细胞2n)‎ 分裂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2n ‎2n ‎2n ‎4n ‎2n 染色单体 ‎0→4n ‎4n ‎4n ‎0‎ ‎0‎ DNA ‎2n→4n ‎4n ‎4n ‎4n ‎4n→2n 易错点6 对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等问题区分不清 易错分析:本部分混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概念、本质,或者虽熟悉了中心法则的图解,而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高度分化了的细胞的遗传信息流动不能由DNA→DNA。甚至有的同学会认为分化的细胞不仅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而且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也发生了改变。需从以下知识进行储备:‎ 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结果 遗传物质变化 细胞分裂 单细胞生物完成生殖,多细胞生物产生新细胞 遗传物质复制后均分 细胞分化 形成不同组织器官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细胞癌变 无限增殖的癌细胞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细胞衰老 细胞正常死亡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细胞凋亡 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正常死亡过程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2)联系: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理现象,细胞分裂是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细胞学基础,仅有细胞分裂增殖而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细胞衰老是正常生理现象,细胞癌变是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影响下畸形分化的结果,内在原因是原癌基因被激活。‎ 易错点7:没有深入理解C3植物和C4植物的结构特点及光合作用的过程 易错分析:不清楚C3植物和C4植物的结构特点,特别是不清楚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无叶绿体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场所,是造成本部分解题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需从以下知识进行复习:‎ ‎1. C3植物和C4植物的比较 比较项目 C3植物 C4植物 叶片的解剖结构 维管束外无“花环型”的结构,维管束鞘细胞中无叶绿体 维管束外有“花环型”的结构:里面的一圈是维管束鞘细胞,外面的一圈是叶肉细胞。维管束鞘细胞中有叶绿体 叶绿体的类型 只有一种类型的叶绿体且位于叶肉细胞中,有基粒 有两种类型:有基粒的叶绿体位于叶肉细胞中,无基粒的叶绿体位于维管束鞘细胞中 CO2的固定途径 C3途径 C3途径和C4途径,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 CO2的最初受体 一种五碳化合物(C5)‎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CO2固定的最初产物 C3(3-磷酸甘油酸)‎ C4(草酰乙酸)‎ 光反应场所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 暗反应场所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 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 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关系:‎ ‎(1)区别:(见下表)‎ ‎ 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实质 光能→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酶促反应)‎ 时间 短促,以微秒计 较缓慢 条件 需色素、光和酶 不需色素和光,需多种酶 场所 在叶绿体内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 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物质转化 能量转化 叶绿素把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并贮存在ATP中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联系: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一个整体,二者紧密联系。光反应是暗反应的基础,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ATP)和还原剂([H]),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合成ATP提供原料。‎ 易错点8 没有掌握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 易错分析:不能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存在时的情况加以区分,是本部分题目中容易犯错的主要知识点。从以下知识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帮助你避免类似的错误。‎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关系如下表:‎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 同 点 反应条件 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 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 呼吸场所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 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 分解产物 CO2和H2O CO2、酒精或乳酸 释放能量 较多,1 mol葡萄释放能量2870 kJ,其中1161 kJ转移至ATP中 ‎1 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 kJ(生成乳酸)或222 kJ(生成酒精),其中均有61.08 kJ转移至ATP中 相同点 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 相互联系 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 易错点9 对证明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理解和拓展不够 错因分析:平时忽略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原理、步骤、现象的理解,对“转化”‎ 的过程分析不够,导致拓展能力不够。‎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结果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 注射 ‎①R型活细菌 小鼠成活 说明R型活细菌是无毒性的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活细菌转化成有毒的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 注射 ‎②S型活细菌 小鼠死亡 说明S型活细菌是有毒性的 ‎ 注射 ‎③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 小鼠死亡 说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是无毒性的 ‎ 注射 ‎④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 ‎ 分离 培养 小鼠死亡 S型活细菌 S型活细菌 说明有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成了有毒的S型活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结果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而S型细菌的其他物质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S型细菌体内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 ‎(3)肺炎双球菌转化作用的实质是外源DNA与受体细胞DNA之间的重组,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实验证明转化率与供体菌细胞中的DNA纯度有关。DNA越纯,转化率也就越大。如果事先用DNA酶降解供体菌细胞中的DNA,那么转化作用就不复存在。‎ ‎(4)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证明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DNA DNA有32P标记 DNA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无35S标记 易错点10 生物遗传物质的判定易出错 错因分析: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对于病毒来说,有一部分是DNA,如噬菌体等;有一部分是RNA,如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问题大多出在对常见病毒的遗传物质不熟悉造成的。归纳如下:‎ 生物类型 核酸种类 遗传物质 实例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真核生物 DNA和RNA DNA 玉米、小麦、人 原核生物 乳酸菌、蓝藻 无细胞结构的生物 DNA病毒 DNA DNA 噬菌体 RNA病毒 RNA RNA 烟草花叶病毒 易错点11 计算DNA结构中的碱基问题时易出错 错因分析:很多学生拿到此类题目后无从下手,其实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绘图释义”建立几何模型,从而把已知和未知条件直观的表示出来。该题在进行计算过程中要注意数量关系,碱基占一条链的比例和在整个DNA分子中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核酸中碱基数量计算的基础。根据该原则,可推知以下多条用于碱基计算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A=T,C=G;且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碱基之和(如A+T或C+G)占全部碱基的比等于其任何一条单链中该种碱基比例的比值,且等于其转录形成的mRNA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 DNA分子一条链中(A+G)/(C+T)的比值的倒数等于其互补链中该种碱基的比值。‎ ‎4.DNA分子一条链中(A+T)/(C+G)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5.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其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值不同。‎ 易错点12 不能灵活运用遗传定律中的比例关系 错因分析:不能灵活运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比例关系,正确分析并解答一些特殊的比例关系。这方面的试题尤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解题策略的优化和解题方法的选择,并注意对遗传图解等特殊表达形式的要求。‎ 变式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素材很多,尤其是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关于鸡冠形状、香豌豆花色遗传中的互补效应,家蚕茧色遗传中的修饰效应,家兔毛色和燕麦颖色遗传中的上位效应等。在F2的比例上,考生应灵活应用教材中的一些比例关系,学会将9:3:3:1的比例,转换为9︰7、13︰3、9︰3︰4、12︰3︰1等比例,寻找突破口。现将特殊条件下的比例关系总结如下:‎ 条件 表现型及比例 正常的完全显性 ‎4种;9:3:3:1‎ 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2种;9:7‎ aa(或bb)成对存在时,表现双隐性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3种;9:3:4‎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A或B)时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3种;9:6:1‎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A或B)就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2种;15:1‎ 易错点13.对性别决定认识不清 错因分析:生物的性别决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性别是由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性染色体决定性别为主要方式。②中雄性体细胞中有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体细胞中有同型的性染色体XX。‎ 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性别是由一对性染色体所决定的,性染色体主要有两种类型,即XY型和ZW型。由X、Y两类性染色体不同的组合形式来决定性别的生物,称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XY型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用XX表示,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则用XY表示。由Z、W两类性染色体不同的组合形式来决定性别的生物,称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ZW型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而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则用ZZ表示。‎ 易错点14:不能正确判断遗传图谱中致病基因的遗传方式 错因分析:本部分易错之处是对遗传系谱图分析不到位,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基因遗传的特点混淆,如什么情况下是可确定的遗传方式,什么情况下是不能确定的遗传方式,判断最可能的遗传方式的依据是什么等模糊不清。‎ ‎(1)确定类型的判断 不管在如何复杂的系谱中,只要有这个 典型标志图,肯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记忆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有病为常隐”。系谱中只要有这个 典型标志图,肯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记忆口诀为:“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无病为常显”。 ‎ ‎(2)不确定类型和可能性的判断技巧点拨 若系谱图中确定的遗传特征图,就只能作不确定判断,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向推测,通常的原则是: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性,则该病很可能为显性遗传;若系谱图中的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病的各占1/2,则该病很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若系谱图中的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患者相差较大,则该病很可能是性染色体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它又分以下三种情况:①若系谱中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则该遗传病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②若系谱中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则该病更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③若系谱中,每个世代表现为:父亲有病,儿子全病,女儿全正常,患者只在男性出现.则更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 易错点15:不能准确地根据伴性遗传的性状推断后代的性别 错因分析:此类题目易错之处是没有一定的解题思路,不理解伴性遗传中性别与性状的关系。同时,思想僵化也是易错的一个方面,错误地认为XX一定是雌性,XY一定是雄性。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注意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特别是要联想教材中红绿色盲遗传的遗传系谱的特点:母亲是红绿色盲,儿子一定是红绿色盲;根据这一判断方式,并将该系谱的特点灵活运用到此类试题去。‎ 根据伴性遗传的性状推断后代性别的具体应用 应用一:推断致病基因来源、后代发病率,指导人类本身的优生优育。‎ 若一对夫妇,女性患血友病,则建议这对夫妇生女孩。因为他们所生的男孩全部是血友病患者,所生女孩虽为致病基因携带者,但表现型还是正常的。‎ 若某患者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子与一正常女性结婚,则建议他们应生男孩好。因为他们所生女孩100%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而男孩则正常。‎ 应用二:根据性状推断后代的性别,指导生产实践。‎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鸡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鸡的一对性染色体 是同型的ZZ。‎ 家鸡羽毛芦花(B)对非芦花(b)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B、b位于Z染色体上。‎ 可对早期雏鸡根据羽毛的特征把雌雄分开,从而做到多养母鸡、多产蛋。‎ 易错点16:对基因突变与性状的关系模糊不清 错因分析:对基因突变的概念理解和拓展不够,不会用画图的形式解题,不能分析得出突变后基因表达时可能发生的种种结果,是此类题目做错的一个主要原因。‎ 亲代DNA上某碱基对发生改变,则其子代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原因是: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②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③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④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等。‎ 易错点17:忽视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特殊性 ‎ 易错分析:对物质跨膜运输的五种方式之间的区别模糊不清,如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但其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综合比较 项目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胞吞(内吞)‎ 胞吐(外排)‎ 运输 方向 高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低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细胞外→‎ 细胞内 细胞内→‎ 细胞外 运输 动力 浓度差 浓度差 能量(ATP)‎ 能量(ATP)‎ 能量(ATP)‎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实例 水、CO2、甘油、脂肪酸、乙醇、苯、尿素等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等 K+、Na+等离子、小肠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 白细胞吞噬病菌、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等 各种分泌蛋白,如抗体、消化酶、蛋白质类激素等 易错点18:对ATP的知识了解不足 易错分析:对ATP的结构、产生及利用认识不足,不能正确理解ATP各字母所代表的含义、不清楚不同生物体产生ATP的生理作用及场所的不同。‎ ‎(1)ATP可以简写为A-P~P~P,其中A 代表腺苷(由腺嘌呤与核糖组成),T代表三个,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中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形成的物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2)ADP与ATP转化发生的场所及相关生理过程 转化场所 ADP→ATP ATP→‎ ADP 主要生理功能 细胞膜 否 是 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物质的主动运输 细胞质 基质 是 是 细胞呼吸产生ATP,许多生化反应的进行消耗ATP 叶绿体 是 是 光反应产生ATP,暗反应消耗ATP 线粒体 是 是 细胞呼吸产生ATP,自身DNA复制等消耗ATP 核糖体 否 是 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等消耗ATP 高尔基体 否 是 植物细胞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形成分泌物等需消耗ATP 内质网 否 是 有机物的合成、运输等消耗ATP 易错点19:对细胞周期概念的实质理解不清楚 易错分析:一是对细胞周期的概念模糊,不清楚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二是不理解图中不同线段长短或扇形图面积大小所隐含的生物学含义。线段长与短、扇形图面积大小分别表示细胞分裂周期中的间期和分裂期,间期主要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该时期没有染色体出现,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 理解细胞周期概念时应明确三点: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周期性;②分清细胞周期的起点和终点;③理解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各期在时间、数量等方面的关联性。其生物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线段描述、表格数据描述、坐标图描述、圆形图描述等。‎ 说明:选择 观察细胞周期的材料时最好分裂期较长且整个细胞周期较短的物种。因为各时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与显微镜视野中相应时期的细胞数目成正相关,所以是分裂期相对越长的细胞,越容易观察各期的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易错点20:不能正确把握细胞增殖过程中相关细胞器及物质变化 易错分析:易错的原因是不清楚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形成细胞壁,由此一个细胞形成两个子细胞,而参与细胞壁形成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1)直接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活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直接参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活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和中心体。直接参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活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和高尔基体。‎ ‎(2)赤道板与细胞板的区别:赤道板是一个理论意义上的面,不是真实存在的。细胞板是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的,它是细胞壁的前身,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散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形成过程中有高尔基体的参与。它的位置就是中期时赤道板的位置。 ‎ 易错点21:没有掌握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和相关计算 易错剖析:不理解有关DNA分子复制的相关计算。在计算DNA分子在第n次复制过程中所添加含某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时,要先计算出n次复制时所需要的该种脱氧核苷酸数,再减去(n-1)次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该种脱氧核苷酸数。例如:‎ ‎(1)已知DNA分子中碱基数,求复制n次与第n次所需某碱基的数目: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复制n次,则共需加入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及互补配对的碱基为a×(2n-1)个。但第n次复制时所需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及互补配对的碱基为:a×(2n-1)- a×(2n-1-1)= a×2n-1。‎ ‎(2)已知某一被15N标记的DNA分子(亲代),转移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世代 DNA分子特点 DNA分子脱氧核苷酸链特点 总量 DNA在离心管中位置 不同DNA占全部DNA之比 总数 不同标记链占全部链之比 ‎15N分子 ‎15N/14N分子 ‎14N分子 含15N的链 含14N的链 亲代 ‎1‎ 全在下部 ‎1‎ ‎0‎ ‎0‎ ‎2‎ ‎1‎ ‎0‎ ‎1‎ ‎2‎ 全在中部 ‎0‎ ‎1‎ ‎0‎ ‎4‎ ‎1/2‎ ‎1/2‎ ‎2‎ ‎4‎ ‎1/2中,1/2上 ‎0‎ ‎1/2‎ ‎1/2‎ ‎8‎ ‎1/4‎ ‎3/4‎ ‎3‎ ‎8‎ ‎1/4中,3/4上 ‎0‎ ‎1/4‎ ‎3/4‎ ‎16‎ ‎1/8‎ ‎7/8‎ n ‎2n ‎2/2n中,1-2/2n上 ‎0‎ ‎2/2n ‎1-2/2n ‎2n+1‎ ‎1/2n ‎1-1/2n 易错点22:对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mRNA之间的关系模糊 易错分析:对教材中染色体、DNA、基因、mRNA、脱氧核苷酸等相关概念、原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认知模糊,不能区分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将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混为一谈,都将导致答错而失分。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每条染色体通常只有一个DNA分子,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遗传信息存在于基因中,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是指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遗传信息间接决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密码子直接控制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易错点23:对中心法则适用范围模糊不清 易错分析:一是不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异同;二是不能将试题与中心法则中的DNA复制、转录和翻译有机联系起来;三是不清楚不同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有所不同。‎ ‎(1)明确发生这几个过程的生物类群:DNA→DNA、DNA→RNA、RNA→蛋白质过程发生在细胞生物(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和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的增殖过程中,RNA→RNA、RNA→DNA只发生在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的增殖过程中,且逆转录过程必须有逆转录酶的参与。‎ ‎(2)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RNA复制的比较:‎ 项目 复制 转录 翻译 逆转录 RNA复制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内 主要在细胞核内 核糖体 ‎—‎ ‎—‎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RNA RNA 原料 ‎4种脱氧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4种核糖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酶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 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 酶 逆转录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 RNA聚合酶等 原则 A-T;G-C A-U;G-C;T-A A-U;G-C A-T;U-A;C-G C-G;A-U 结果 两个子代DNA分子 mRNA 蛋白质 DNA RNA 信息 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RNA→DNA RNA→RNA 实例 绝大多数生物 绝大多数生物 所有生物 艾滋病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易错点24:不能准确判断生物的显性和隐性性状 易错分析:不知道怎样确定某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导致做错的根本原因。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方法如下: ‎ ‎(1)据子代性状判断:①不同性状亲代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该性状为显性性状→具有这一性状的亲本为显性纯合子;②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于的亲本性状→该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都为杂合子。‎ ‎(2)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①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②具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分离比为9的两性状都为显性。‎ ‎ (3)遗传系谱图中显、隐性判断:①双亲正常→子代患病→隐性遗传病;②双亲患病→子代正常→显性遗传病。‎ ‎(4)若用以上方法无法判断时,可用假设法。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时,要注意两种性状同时做假设或对同一性状做两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时,则不必再做另一假设,可予以直接判断。 ‎ 易错点25: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认识不足、灵活运用能力差 易错分析:不能灵活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比例关系去解决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只要题目中说明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或独立遗传,都可以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的数学模型去解决。‎ ‎(1)可采用比较法,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异同:‎ 项目 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F1等位基因位置 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 F1形成配子时基因的分配 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F1形成配子的种类 ‎2种 ‎22或2n种 F2‎ 基因型种类 ‎3种 ‎22或2n种 表现型种类 ‎2种 ‎22或2n种 表现型比例 ‎3:1‎ ‎9:3:3:1或(3:1)n F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 ‎1:1‎ ‎1:1:1:1或(1:1)n 意义 ‎①作物育种——显性:连续自交选择。隐性:在F2出现,能稳定遗传;②预防遗传病 ‎①由于基因重组,引起变异,有利于生物进化;②作物育种 联系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前提是等位基因的分离 ‎(2)可采用综合联系的方法来学习:从细胞水平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发生时期 染色体与基因的行为 配子 基因的分离 定律 减I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开→等位基因分离 配子中含等位基因中的一个 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 减I后期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配子中含不同的基因组合 ‎(3)关于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题目的求解,可先研究每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然后再把它们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建立在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之上的,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两种并不矛盾。如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F2中四种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可依据两对相对性状单独遗传时出现的概率来计算。如黄色出现的概率为3/4,圆粒出现的概率为3/4,即子二代黄色圆粒出现的概率为3/4(黄色)×3/4(圆粒)=9/16‎ ‎(黄色圆粒)。这是利用基因分离定律来解决较复杂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一种简单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概率计算中的乘法定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等于各自概率的乘积)。‎ 易错点26: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混淆不清 易错分析:不知道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因此基因突变只是染色体上的某一位点上的改变,有可能产生新的基因,而染色体变异改变的是一些基因的数量、排列顺序;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比较 项目 基因突变 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数目变异 变异范围 分子水平上的变异,是基因中一个或几个碱基的改变 细胞水平上的变异,涉及染色体某一片段的改变 细胞水平上的变异,涉及染色体组倍性增减和个别染色体增减 变异方式 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减 、染色体组倍性增减 变异结果 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新基因,基因数目未改变 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基因数目增减,产生多倍体、单倍体植株 性状表现 不一定发生性状改变 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变异检测 只能通过基因检测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比较染色体形态 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染色体数目 易错点27:对基因频率及其相关计算掌握不牢固 易错分析:本知识点易错之处有二,一是当有外来种群入侵时,不能将其与原种群看作是一个整体,错误地将原种群与入侵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分开计算再相加;二是不理解随机交配与其子代某种基因频率的关系。对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要掌握以下方法:‎ ‎(1)基因频率的计算: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计算方法: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的总数/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具体地说,如若某二倍体生物的某一基因位点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则该种群中相关的基因型可能有AA、Aa、aa三种,如果它们的个体数分别是Nl、N2、N3,并且我们把种群中显性基因(A)的频率记作p,与其相应的隐性基因(a)的频率记作q,那么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p=[2N1+N2/2(Nl+N2+N3)]×100%,a的基因频率为q=[N2+2N3/2(NI+N2+N3)]×100%。‎ ‎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 ‎(2)哈代—温伯格平衡法则(遗传的平衡定律):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假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 p2+‎ ‎2pq+ q2,其中p2是AA(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q2是aa(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基因型频率是指在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例。相关计算公式:①显性纯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p×p=p2;②‎ 隐性纯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 q×q= q2。③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p×q +q×p=2 pq (A和a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可能有两种情况,即Aa和aA)。‎ 易错点28:将生长素分布多少与浓度高低混为一谈 易错分析:一是不能正确分析水平放置的生长幼苗在植株不同部位生长素分布情况,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下部(近地侧)比上部(远地侧)的分布多。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这个生长素浓度属于低浓度,能促进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较快,植株的茎就向上弯曲生长。同样的生长素浓度,对于植株的根来说,属于高浓度,会抑制生长,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长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弯曲生长。二是将生长素浓度高低与多少混为一谈,认为多就是浓度高。要注意不同部位生长素分布多少与生长素浓度高低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通常用于说明生长素的分布情况,后者通常用于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情况。‎ ‎(1)①单侧光:单侧光照射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产生植物向光性。向光性产生的内部因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的照射。②地心引力(重力)→茎的背重力性,根的向重力性。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把植物体横放时受到地心引力作用,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由于根、茎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而产生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重力性。‎ ‎(2)运用生长素的两重性来解释植物的生长现象时,应首先注意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的是植物的哪个部位(根、茎、叶、果实等),从而判断对其生长是促进还是抑制。‎ ‎(3)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体现——顶端优势。①原因: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②应用:果树的剪枝、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都能增加分枝,提高产量。‎ ‎(4)除顶端优势外的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a.根的向重力生长,其中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生长,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表现出向重力性。 b.除草剂,其中2,4-D就是利用双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低,而单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高而制成的,故可在单子叶作物中除去双子叶杂草。‎ 易错点29:对其他植物激素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 易错分析:对除生长素外的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是出错的主要原因。‎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归纳表:‎ 激素类型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合成部位 幼芽、幼根等幼嫩组织 幼嫩根尖 衰老的绿色组织中都能合成 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 生理功能 促进细胞的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解除种子的休眠 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的衰老等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等 ‎(2)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的,而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激素之间,有的是相互促进的;有的是相互拮抗的。‎ ‎   ①相互促进方面:a.促进果实成熟:乙烯、脱落酸。b.促进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d.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e.促进坐果和果实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   ②相互拮抗方面:a.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都促进侧芽生长。b.雌雄花的分化:生长素使雌花增加,赤霉素促进雄花形成。c.调节气孔的开闭: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张开,脱落酸促使气孔关闭。d.防止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e.种子发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发芽,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f.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叶片衰老,脱落酸促进叶片衰老。‎ 易错点30: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理解不到位 易错分析:一是不知道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除了蛋白质成分的激素外,还有其他成分的激素。二是不知道下丘脑通过合成并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区别 反应速度 迅速、准确 较缓慢 作用途径 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 体液运输 作用范围 有局限性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结构基础 反射弧 主要是内分泌腺 联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③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但以神经调节为主 ‎(2)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①下丘脑与激素调节——内分泌腺的枢纽:垂体具有调节、管理其他内分泌腺的作用,但其分泌激素的多少受下丘脑支配,即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垂体的分泌;②下丘脑与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一体液调节;③下丘脑与体温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枢 易错点31:对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成分理解不够深入 易错分析:不知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 ‎(1)辨别某种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时,首先分清它是否为液体环境中的物质,其次要看这种物质是否存在于细胞外液,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所处的液体环境,不属于细胞外液,而是细胞内液,因而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要清楚内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成分。‎ ‎①血浆的成分:水,约90%;蛋白质,约7%~9%;无机盐,约1%;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等,如O2、CO2、胰岛素等。‎ ‎②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 易错点32:混淆免疫失调引起的各类疾病 易错分析:常见错解的原因是混淆了引起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和过敏反应等免疫失调疾病的机理和特点。‎ ‎(1)在学习中注意记住一些三种常见的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例子和发病原理。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比较如下:‎ 类型 特点 基本原理 过敏反应 免疫功能过高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自身免疫疾病 把自身的某些细胞和组织当作入侵的抗原而加以围攻 免疫缺陷疾病 免疫功能过低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 ‎(2)由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和由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比较如下:‎ 项目 分布 反应时机 反应结果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血液中某些细胞表面 机体非首次接触抗原时发生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就发生免疫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