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4 MB
  • 2021-05-13 发布

近代当代资本主义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解析

  • 8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 ‎2017年高考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1)图9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新发现》(NOVA,REPERTA)”以及图片中的“罗盘”、北美洲即可知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B正确。ACD描述的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容。‎ ‎02.(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 ‎ 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②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分)①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②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略 ‎【考点定位】14—17世纪中外历史·东西方发展·14—17世纪中外历史的相互关联 ‎【名师点睛】本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与2016年全国卷1的41题相似,都要求考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史论结合。所以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有精彩的论述的。其次本题要求围绕“14—17世纪中外历史的相互关联”自拟题目,就回答难度来讲,要求学生对中外历史的对比有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和分析。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基础知识的扎实并且要能能够掌握学科内纵向和横向的分析能力,其次要尽量的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的解题技巧及格式。‎ ‎0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年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方面: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解析】(1)材料中的“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为解题提供了时间依据,表明荷兰侵略台湾是在新航路开辟后,通过这个信息点并结合教材又可知在17世纪上半期荷兰是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但同时其他的国家也在不断的进行殖民扩张,所以也要分析殖民国家间的竞争问题。同样依据材料的时间也要分析当时中国的国情,当时的中国处于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腐败无能,社会动荡,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荷兰侵占台湾。关于其目的可以依据材料中的“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年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可得出相关的结论。‎ ‎(2)依据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措施进行归纳即可。材料中的“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可归纳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系、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等内容可归纳出有利于思想文化上的认同感等。‎ ‎2016年高考 ‎01.(2016届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高三下联考文综历史卷)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 )‎ A.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 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介绍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商业组织在欧洲出现并且范围很广形式很多。这就可以看做是新航路开辟的一种影响,这使得欧洲的重商主义进一步确立,而且出现了新的商业经济形式,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地位问题;B选项说法没有问题,但是范围过大,材料只体现在商业领域;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问题,只体现了经营上的问题,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 ‎02.(2016届四川广元高三下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文综历史卷)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在T 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B.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D.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公式中价格与货币量、货币的增长呈正比,价格革命中欧洲货币总量增加、流通速度加快,价格增长,故C项正确;商业革命与价格、货币量等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于新航路的开辟,与材料中诸要素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西、葡的衰落是公式带来的结果,故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属于高考热点。新航路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03.(2016届甘肃嘉峪关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有史学家认为: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洋探险和殖民活动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论据的航海家的活动是( )‎ ‎①迪亚士 ②哥伦布 ③达.伽马 ④麦哲伦 A.①②④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史实 ‎ ‎04.(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40)大航海时代(25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15分)‎ ‎【答案】(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使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郑和船队最多有200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17艘。‎ ‎(2)水平1: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水平2:仅能指出部分的不同之处 ‎•郑和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方式是和平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获取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其他答案。‎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与材料、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能对中西方两种模式作深刻反思 ‎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但是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得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水平2:仅强调现实利益角度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与材料 水平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水平3:没有使用信息和史实 评分项三:‎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证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 ‎【解析】‎ 试题分析:(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是将郑和的船队与哥伦布的船队进行了对比,材料一突出的是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在规模上的差别。从材料中分析可以得出郑和船队的规模比哥伦布船队的规模要大很多,这种规模的差别体现在很多方面,有船只数目上的差异、也有人数上的差异,也有航行范围的差别。‎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二突出的是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在目的和方式上的差别。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行事方式,在日常的学习中已经经常地强调。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就是宣扬国威,但哥伦布的出行是为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行事方式上,郑和是和平的贸易往来,注重形式和文化交流,哥伦布则是掠夺性的侵占,重视的是财富。‎ ‎【考点定位】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名师点睛】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船队对比 航海家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 ‎1405—1433年 ‎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到达国家 东南亚、南亚、阿拉伯、非洲东海岸 美洲 贸易方式 朝贡贸易 资本掠夺 结果 宣扬了国威,没有带来经济效益 资本原始积累 年高考 ‎01.(年广东卷文综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 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发现美洲新大陆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以材料形式考查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影响。15世纪左右西方进行了新航路的探索,其中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于1492年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后发现美洲新大陆。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殖民者进行了残酷地掠夺,对殖民者来说,获取了巨大的财富,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被殖民地来说,造成了学生的灾难;对整个世界来说,加剧了世界各地间的交流和融合,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本题就是考查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对殖民地带来的后果。备考中对历史事件可以多角度分析评价。‎ ‎02.(年上海卷历史1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 A.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圈地运动的发生 D.宗教改革的发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是在公元1500年前后,它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圈地运动兴起于15世纪末的英国,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是1517‎ 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但宗教改革传播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的开辟 ‎03.(年四川卷文综历史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10分)‎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12分)‎ ‎【答案】‎ ‎(1)解读:新航路开辟;(2分)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4分)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娄带来灾难难。(4分)‎ ‎(2)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3分)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3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3分)‎ ‎【解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能力,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审题时候,注意抓住“交流与联系”主题,图示信息主要有三点:A.“新世界”和“旧世界”;B.双向交流的品种,既有动植物品种,也有疾病品种;‎ C.新航路开辟时代所特有的三桅杆帆船。即可知,本题是在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相关内容——15至16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结合图片,围绕以上主题,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展开解读,把握住“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交流,但也给落后地区带去了灾难”。重在强调积极影响,以体现题干材料立意。‎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审题时候注意把握“对明清中国”的影响,重点把握:经济问题、劳动力问题、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三大问题。主要涉及经济、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展开认识。重在强调积极影响,即:A.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B.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等。‎ ‎【名师点睛】关于第(1)问的命题特征,题干中的“解读”要求,比较新颖,这是近几年四川卷没有过的。(包括选择题在内,今年整套试卷里已经看不出原有四川卷的明显风格和特点,这或许体现四川卷即将回归全国卷之意)。说到解读类题型,这又是届四川高三各地市模拟卷常见题型。这次真题“解读类题型”的出现,也真可谓“众望所归”。“解读”类题目,实际上就是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论证相关主题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审题和组织答案:一是提取出材料的整体信息;二是关注材料细节特征,围绕相关史实展开;三是在细节特征或史实的基础之上,辅之以认识和评论。‎ 关于第(2)问题干设问比较有讲究,体现在:A.与材料一相关联;B.“概述”用词新颖。首先要明白“概述”的含义和要求:“概”,即是对材料信息的一个综合加工处理的过程;“述”,即是对所加工处理过程信息进行一个分析、‎ 认知的过程。其次,根据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概述”。“概”的部分,重点把握:民食问题、劳动力问题、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围绕以上三大问题,主要涉及经济、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展开认识,组织答案。重在强调积极影响,以体现题干材料“交流与联系”最高立意。‎ 考点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2017年高考 ‎01.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 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 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C. 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 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答案】C ‎02.(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7世纪初的西班牙劣币狂行,一夜之间黄金白银都不知流到哪里去了,市场上充斥着劣质的铜币,用这些铜币去抢购粮食,会累坏体质虚弱的无产者,因为一口袋粮食恐怕需要一口袋铜币。不无夸张的是买一支蜡烛要付出二倍的铜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 B. 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C. 罗马天主教会的盘剥 D. 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劣币狂行良币消失的现象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不够充分,造成不同货币之间价值比率的扭曲。故答案为A项。由于金银价值上升才导致流失,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03.(河南省商丘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A. 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B. 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 C. 引发了1789年的法国革命 D. 促成了西欧的“价格革命”‎ ‎【答案】A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白法国货币含银量减少的影响,法国用含银量越来越少的货币进行海外贸易, 实际上是对被殖民国家的更为残酷的掠夺,促进了法国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04.(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 ‎ 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②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分)①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②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略 ‎【考点定位】14—17世纪中外历史·东西方发展·14—17世纪中外历史的相互关联 ‎【名师点睛】本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与2016年全国卷1的41题相似,都要求考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史论结合。所以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有精彩的论述的。其次本题要求围绕“14—17世纪中外历史的相互关联”‎ 自拟题目,就回答难度来讲,要求学生对中外历史的对比有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和分析。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基础知识的扎实并且要能能够掌握学科内纵向和横向的分析能力,其次要尽量的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的解题技巧及格式。‎ ‎05.(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年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方面: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2)依据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措施进行归纳即可。材料中的“‎ 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可归纳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系、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等内容可归纳出有利于思想文化上的认同感等。‎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清朝的对外关系·收复台湾;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 ‎【名师点睛】本题的考点并不完全都在我们学习的教材内容范围内,同时也不是单纯的考查某个模块的知识,它整合了政治与经济史的主干知识,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本题学生不容易得高分,知识整合不完整失分会很多,它突显了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知识的跨越联系。回答时学生应全面考虑,既要依据材料内容又要跑出材料回归教材,要整合中外历史的相关知识。‎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荷兰的发展主要依靠商业资本,英国的发展主要依靠手工业资本,①正确;荷兰和英国是早期殖民扩张的代表国家,巩固殖民扩张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霸主,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④正确;所以本题选D项。②错误,英国是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排除A项和B项;③错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和C项。‎ ‎【考点定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的殖民扩张·荷兰和英国 ‎02.(2016届广东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1602年,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它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集中的资本,然后派遣更多更大的商业船队前往南洋,通过买卖交易换回当时欧洲没有的货物。东印度公司的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 欧洲贵金属货币短缺 C. 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 D.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它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集中的资本”“通过买卖交易换回当时欧洲没有的货物”说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东印度公司成立,故C正确;A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B中货币短缺错误;D是17——18世纪建立。‎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荷兰 ‎03.(2016届福建漳州平和县一中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读下面某时期世界贸易图,从中可以看出(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B.中国等亚洲国家牢牢掌控着世界贸易主动权 ‎ C.世界贸易集中地正逐渐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 D.贸易交往的主要内容为原材料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中“制造品”输往欧洲,奴隶输出美洲,等信息说明是殖民扩张时期的贸易,此时世界贸易中心主要是在大西洋沿岸,C正确;A是第一次工业规模;B中控制权已经是开始丧失;D中贸易交往还有制成品。‎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黑奴贸易 ‎【名师点睛】理解奴隶贸易(三角贸易)‎ ‎04.(2016届天津南开中学高三下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英国告别重商主义的启示》一文中写道:“1610-1640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十倍。……国家财富增长很快,英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B.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C.英国殖民贸易和殖民扩张 ‎ D.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C ‎【解析】‎ ‎【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对外进行了规模日益扩大、手段日益残暴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中占有殖民地最多的殖民帝国。英国经济力量和海上力量强大起来,开始同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争夺殖民地,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英国先后打败了自己的海上竞争对手,把它们从印度、西印度群岛和北美赶出去,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殖民统治。‎ ‎0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的答案可以从材料来概括,本题是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这种迁移的变化,考虑变量有三个,也就是从地域和时间以及规模三个角度来概括人口迁移的特点。工业革命之前,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非洲迁移至美洲,以黑奴贸易为主。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期间,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亚洲迁移至美洲,以欧洲人数居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迁移主要从亚非拉地区迁移欧北美,人数逐年增长。‎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第二问有三个大部分,要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从材料来概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前,人数众多,迁移主要地区为东南亚,与祖国联系密切;新中国成立初期,迁移人数很少,改革开放后出现迁移潮,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回答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挖掘这种变化的深层内涵。回答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中肯的评价。‎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 年高考 ‎0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4)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答案】C ‎【解析】:题中材料主要表述了从1650年到1750年之间,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得到了普及,从贵族发展到社会各阶级。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叶进入到英国市场,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所以本题选C。A项与饮茶的普及没有必然联系。B项《航海条例》是英国在17世纪中期针对荷兰提出的,是英国殖民扩张的表现,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对两个时期英国国内饮茶习惯的对比,意在考查世界贸易的发展。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是答对题的前提条件。如:本题中涉及的《航海条例》(17世纪中期),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通过时间我们可以排除一些备选项,提高做题效率。‎ ‎02.(年福建卷文综21)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7世纪上半叶”,排除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是在18世纪;C说法错误,正是由于欧洲殖民扩张促使中国实行“海禁”“闭关”政策;D说法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A符合题意,17世纪时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 ‎03.(年海南卷历史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两项错误。“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B项正确。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错误。‎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04.(年北京卷文综37)(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学发展演变的异同。(8分)‎ 材料二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2分)‎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麥當勞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1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 ‎(3)时代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了“废汉字”的主张 解读:(略)(这是官方正式公布的答案,可以理解为“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2)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材料中提到了英语在18世纪中后期得到广泛使用,在二战后成为很多场合的通用语言,所以原因就应该结合18世纪中后期和二战后这两个时间之间,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去思考,结合所学历史事件得出答案即可。‎ ‎(3)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20世纪10年代”和《新青年》可以推断出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由此出发去思考,可以考虑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之一,即主张否定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新文化,由此出发得出答案即可。解读:需要从材料提供的汉字出现新词汇的角度来提取出汉字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说明汉字的发展演变是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的,与时俱进使得汉字和汉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例如,从音译外来词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发展过程一直在关注西方文化;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变化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和汉字在不断地自身进行革新;从音译外来词到孔子学院则可以得出我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输出我们的文化,扩大汉文化的影响;等等。只要言之成理,表达符合逻辑即可。‎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05.(年安徽卷文综37)(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16—19 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大的剥削者。表2 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表2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562年 英国的非洲奴隶贸易开始 ‎1583年 英国开始在北美殖民 ‎1600年 伦敦商人开始组建东印度公司 ‎1651年 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 ‎17世纪中后期 三次英荷战争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 ‎1742年 英国与西班牙发生贸易战争 ‎1825年 斯蒂芬孙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40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演进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债务的盟国间的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危害自己,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12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12分)‎ ‎【答案】‎ ‎(1)答案示例: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理由: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有利于其海外扩张;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理由: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 ‎(2)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3)不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美国: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谈判协商,在二战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启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世界经济日益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 ‎【解析】‎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世界经济演进”,即美国在经济发展中的胜利,可以结合二战后关于美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如美国战后成为债权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马歇尔计划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两国确立经济地位的相关史实,可以从英国通过殖民扩张、美国利用资本输出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主旨,可以结合世界经济体系的相关方面分析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美元为中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经济的发展。‎ 考点三:工业革命 ‎2017年高考 ‎01. (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可知是火车的出现使得英国立法决定全国的时间标准,所以人们生活就不在根据自然条件而是根据人为条件来进行,从而受制于于国家同一规定的格林尼治时间,排除ACD;故本题选B项。‎ ‎【考点定位】新航路开辟、张敏扩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以工业革命的发明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02. (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答案】A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四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因此在备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学习和解题方法。‎ ‎03.(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3)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B;根据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毕竟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C;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4.(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37)(38分)‎ 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14份)‎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吴虞《说孝》(1920年)‎ ‎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力,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 “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 ‎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分)‎ ‎【答案】(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䈂、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根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2)18—19世纪的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20世纪的新特点: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3)略。‎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的重点是反映“对儿童要求”,幼学要求“学”以此类推,根据表格后面的“称谓由来”即可知哪些称谓实际上包含了对儿童的要求。关于第二问,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根据表格的信息总结即可,根据划分严格的年龄即可知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根据表格的“年龄段”对年龄和性别的严格区分,可知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将礼乐制度的内容掺入到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根据儿童的成长时间段,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根据表格的“对儿童要求”即可知贵族根据礼乐制度来培养子弟。‎ ‎(3)阅读上述材料即可知对“孝”的含义、要求、意义,按历史时间轴的顺序进行了解读,可以从历史的纵向历史演变,分析总结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参考示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孝”被赋予不同的要求和作用。‎ 在封建主义社会,社会等级严格,“孝”还要求“忠”;在近代中国,思想逐渐近代化,开始关注自由、平等的观念;在现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儿童享有合法的权益,国家、社会、家庭有义务保护儿童的权益和成长。‎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是以儿童保护为主体的综合性历史大题,通过儿童保护来贯彻考查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作为学科内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仍需强调的是,在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与周密,这样的完善周密重点体现在观点的准确与论据的充分。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这仍是近年北京文综考试历史命题非选择题的突出特点,本题的第三小问就体现的比较明显。‎ ‎05.(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  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 ‎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钟表功能的多样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科技的发展对钟表功能多样化的影响来看,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钟表功能的变化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伽利略”、“原子物理技术”、“信息技术”,可以看到科技进步对钟表功能多样化的影响,联系有关史实来说明。也可拟定“社会生活的需要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并进行阐述。如材料反映的“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等信息,说明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天文学;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现代物理学的成就·原子物理学;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 ‎【名师点睛】观点评述题通常是给出材料或观点,择一观点或对某一观点从某一角度进行论证,属于开放型问答题。观点类历史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观点要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第二要多角度有逻辑地论证。可以按对内、对外、主要、次要、材料、教材等顺序;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思维的过程。第三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具体的历史知识乱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760年到1850年”说明这一时期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前,故A项错误;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在工业革命前,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生产,不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故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原棉数量的增加,这说明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本题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推理的能力。工业革命是教材主干知识和全国以及各地高考的高频考点,几乎每年都要考查,因此要求我们老师要复习备考时要重点讲解和训练。‎ ‎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7)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答案】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是高考常考的重要知识点,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要突出“市场”概念,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串起整个专题的内容,明确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而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过程。二要注意总结规律,如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从资本、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分析,通过知识迁移了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条件。‎ ‎03.(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英国十八世纪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是到了1831-1841年却反而上升。结合这一历史时期,我们知道材料给出的时间是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因此这是工业革命的后果。本题很容易误选B选项,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831-1841,这个期间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期间,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结果,因此选择A不选B。C选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的生产水平足以供养人口的增长;D选项违背了十八世纪人口死亡率下降这一情况。‎ ‎0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工业革命。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和主旨“铁路”等信息,联系到教材内容,美国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和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在南北战争之前,出现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应该选A。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排除C。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D。 ‎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05.(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强调了人们对时间观念的改变: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钟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这说明时间对人们很重要了,人们不用再受到太阳的约束。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影响,因此选择A选项。B选项信息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时间过晚;C选项城市化与人们是否受到日常时间的影响无关;D选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时间也相对较晚。‎ ‎【考点定位】工业社会的来临·英国工业革命·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名师点睛】人类历史上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中期,它使人们进入“蒸汽时代”,他也是影响人们生活最深刻的一次工业革命,因为它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接下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他的影响虽然很大但是还是建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基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我们目前还在进行中,它对人类的生活也是一场彻底的改变,信息化成为最主要的标志。‎ ‎06.(2016届山东实验中学高校招生模拟文综测试(一)历史卷)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对英国茶叶消费变化的原因,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英国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英属殖民地扩大了茶叶的种植范围 ‎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07.(2016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综合训练(十)文综历史卷)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 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西方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l9世纪初,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地区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东西方历史走向背离。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是一种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是资本原始积累,还不足以产生背离;D选项也是原始积累的一部分,因此也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08.(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0)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概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收入概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机构的变动 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表格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结合收入最高、居中、最低三个工种,可得出工业方面的工种的收入最高,而原本的一些传统行业收入偏低,反映了工业革命促使了人口职业机构的变动,故①准确;表格中收入高低的三个工种是以是否使用机器为区分,故②准确;结合“1838年”可判断应该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故③准确;表格中体现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影响,而非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故④错误。故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09.(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6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 ‎【答案】(1)动力:工业的发展。(2分)     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4分)‎ ‎(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4‎ 分)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2分)‎ ‎(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3分)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3分)‎ ‎(4)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4分)‎ ‎【解析】‎ ‎(3)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中国农村城镇化是集中建设,瑞士农村城镇化是相对分散。第二小问再结合中国和瑞士的制度因素回答,前者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政府主导,后者是土地私有制前提下个性化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城市化模式的类型等角度归纳回答。‎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英国城市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城市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现代城市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中外城市化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典型的体现出新课标高考改革的理念。第(1)问可根据时间信息,结合工业革命这一时代背景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分析作答。第(3)问可从城镇规模的角度分析特点,并且结合土地制度的不同予以分析。第(4)问属于认识启示类问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年高考 ‎01. (年新课标Ⅱ卷文综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东西方的贸易的扩大。‎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本题着重于工业革命对东西方的变化的影响。茶叶只是一个引子,它代表着东方的物质和文化,茶叶在西方的普及说明东方物质和文化在西方广泛流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给世界造成的重要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02.(年新课标Ⅱ卷文综33)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图表显示四国在1870年到1913年的总产值虽然随着时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70%以上的控制地位,所以不能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由盛转衰,因此A选项排除。结合所学,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经济结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而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特点,因此D选项不选;材料中只给出资本主义强国的数据,没有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不能反映出世界这一概念,故C 不选。之所以欧美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虽然发展不明显,但也在在数据中得到了体现,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03.(年四川卷文综历史10)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等,解读题干材料,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明显错误;B项不能够体现材料的核心意思,排除;C项“对立”两字带有片面性,不准确。进一步可知,D项,工业革命后,体现浪漫主义文学风格(揭露社会的黑暗、丑恶和虚伪,呼吁人性的关怀和解放等),客观、准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业革命弊端的认识;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文学流派·浪漫主义文学 ‎【名师点睛】本题以高考重要考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相关内容(英国工业革命)作为素材。本题考向把握准确,学生容易把握到,但具体考查点较为细腻,审题时要把握住“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人文问题”立意,同时兼顾考查了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从而,此题呈现“大考向,小视角”立意。平时在复习和备考中,要加强对“大考向,小视角”题型的把握。‎ ‎04.(年海南卷历史11)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答案】D ‎【名师点睛】分析表格数据,一定不能忽视表头,搞清数据所涵盖的范围,依据材料得出有效信息,本题A项的结论即使是本身正确,也是不能依据材料得出来的。另外,解答客观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两个选项含义相反,意味着答案很可能是其中之一;两个选项含义相近且并列,意味着两个选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两个选项呈现因果或包含关系,答案即作为原因的选项和内涵更丰富的选项。‎ ‎05.(年海南卷历史12)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中海外市场主导着科技发明的说法本身错误;材料只是叙述德国的科技专利,未涉及其他国家,B项错误;材料中从1850年到1870年再到1900年,这个时间段涉及到德国统一,统一后数目激增,说明统一的政府对推动科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引进技术发明不属于专利,D项错误。‎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分析材料,务必确定材料所涵盖的范围,依据材料得出有效信息,本题B 项的结论即使是本身正确,也是不能依据材料得出来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英国资本主义早期政府推行的“重商主义”和较早建立的代议制;美国内战防止了国家分裂;德意志的统一;俄国政府主导的农奴制改革;日本政府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06.(年海南卷历史18)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答案】C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都来自于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和技术工人、工程师长期的经验积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带动了技术的创新,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第一次紧密结合在一起。此后,科学与技术结合得更紧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更快,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日趋显露。‎ ‎07.(年上海卷历史17)观察右侧图表,其中乙国是 (  )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态势。由图表中的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乙国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上升趋势。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技术革新落后,逐渐失去领先优势,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下降,故A项错误;法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也是下降的,故B项错误;俄国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1871年德国统一,工业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呈现上升趋势,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革命 ‎08.(年上海卷历史21)以下这幅漫画的主旨是(  )‎ A.英国的殖民霸权受到俄德的挑战 B.英德俄结盟重新瓜分世界 C.英国默认俄德在亚非争夺殖民地 D.英国调停俄德的殖民争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首先注意该漫画的文字信息“你知道,这是英国人的”,时间是在“1885年”。漫画信息体现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战,由于德国和俄国在全球抢夺殖民地,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构成威胁,引起了英国的不满。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由于争夺世界霸权,英国和德国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故B项错误;C项和D项不符合漫画反映的信息。‎ ‎09.(年上海卷历史22)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解题时注意题目的时间信息 “19世纪末”,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开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型动力是电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资本家为新建纺织厂选址,接近市场是重要因素,但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故A项错误;此时的西欧内燃机已经逐渐取代蒸汽机,因此盛产煤炭的地区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故B项错误;此时的西欧已经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邻近河流的地区也不会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时代的来临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史实理解以及历史阐释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了解重要事件及其特征和推过推理的方法理解历史的能力。本题以19世纪末资本家选择建厂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即“19世纪末的西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即可。创设新情景是上海卷高考比较拿手的命题方式,较好的考查了考生历史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平时复习备考时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工业革命是全国各地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时也应重视。‎ ‎10.(年上海卷历史35)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右侧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 A、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 B、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 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答案】B项3分,A、D项1分,C项0分 ‎【考点定位】工业社会的来临•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史实理解、材料处理以及历史阐释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了解主要历史事件、获取图片信息以及运用推理的方法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本题以某历史论文的提纲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片信息并进行比较鉴别。最佳式选择题是高考上海卷命题的亮点,典型的体现了上海卷在全国高考中的导向性和探索性。这类试题的特点是选项具有程度性,较好的考查到了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很好的区分了考生的水平。最佳式选择题解题技巧是反复比较,所选选项要全面反映材料主旨信息,建议平时复习备考时对这类题型要反复训练,掌握历史概念或事件要完整、全面。工业革命作为近代化典型的标志,是全国各地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在复习是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1.(年山东卷文综40)(16分)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界欧洲主要国家 第三章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 法兰西第一帝国 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 ……‎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 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 二、英国革命 ‎ 三、启蒙运动 ‎ 四、美国革命 ‎ 五、法国革命 ‎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4分)‎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6分)‎ ‎【答案】‎ ‎(1)贡献: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6分)‎ ‎(2)不同: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4分)‎ ‎(3)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 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6分)‎ ‎【解析】‎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过成都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材料的来源“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由此归纳其历史观“全球史观”,再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分析西方获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政体;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影响与认识;史料史观史法•史学观点·全球史观。‎ ‎【名师点睛】一般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本题以此为出发点,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对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英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之后的其他国家的变革基本上都受到它的影响,尤其是工业革命影响更大。设计的三个题目角度不同,难度不一,有层次性,能够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前两问属于对考生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考查,最后一问考查了考生对各种历史观点的分析与认识能力。回答这类题目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历史理论功底,这就要求平时复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必要地历史理论知识的积累,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12.(年浙江卷文综39)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材料二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试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10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26分)‎ ‎(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促进了理性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发展。‎ 君主及其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权利;君主及其政府威胁人民的权利时,人民有权推翻它。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对其他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产生广泛影响。‎ ‎(2)制定联邦宪法。确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调和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创建第一个发电厂;贝尔发明电话机;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①:“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②: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解析】‎ ‎(2)“那一代人”指的是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实现“自由与自治”主要是强调通过1787年宪法即制定联邦宪法,确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来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与创造”主要是回答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即可,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机、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均是可以的,本问其实没有什么难度。‎ ‎(3)一定要注意材料三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新文化运动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的必然产物,二是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 的必然产物。两种观点其实都是正确的,赞成哪一种观点均是可以的,但是关键一定要做到自圆其说。前一种观点是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来解释的,先是学西方的技术(洋务运动),后是学西方的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然后必然学习西方的思想,即肯定必然会发生新文化运动。后一种观点是从政治因素(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文化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多因素、多角度的进行解释。‎ ‎【考点定位】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牛顿力学体系;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的兴起;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3.(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宣传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定,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 钱庄 外国洋行 外国在华银行 合计 ‎1897年底 ‎70‎ ‎14‎ ‎12‎ ‎4‎ ‎100‎ ‎1898年底 ‎51‎ ‎11‎ ‎38‎ ‎0‎ ‎100‎ ‎1899年底 ‎85‎ ‎0‎ ‎15‎ ‎0‎ ‎100‎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6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4分)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2分)‎ ‎【答案】‎ ‎(1)状况: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4分)‎ ‎(2)理由: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6分)‎ ‎(3)领域: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2分)作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4分)不足: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2分)‎ ‎【解析】‎ ‎(1)第一问,题干内容中已经明确给出了答题的时间,依据这个时间来分析整理出答案。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之中。题干要求回答的是这个背景,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2)材料一“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可知近代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据“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银行较强的融资能力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据“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民族银行的建设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盛宣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设置具有很强的层次感的特点,回答时要根据这个层次深入的进行分析解决。这要求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有较高的整理与分析能力,但是本题也有捷径可走,就是在解题的时候,关注设问,全是要求“依据材料”,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就试题的整体性而言,这就要求在备考复习过程中,一是要去以小专题的形式复习,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14.(年广东卷文综39)(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8分)‎ ‎(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10分)‎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 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9分)‎ ‎【答案】‎ ‎(1)状况: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4分)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工人运动兴起。(4分)‎ ‎(2)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苏冷战;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6分)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西方化”,鼓吹“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适应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4分)‎ ‎(3)原因:中美正式建交;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6分)注意: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3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 确立)和工人运动的兴起(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三大工人运动,工人阶级登山历史舞台)。‎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国际背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美苏冷战及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等角度回答。结合材料“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和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可以分析出这些理论适应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 ‎(3)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中美已经建交,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等角度回答。第二问从“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分析出进行历史研究时注意的问题是: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以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为核心史料来考查中外相关的近现代知识点,本题从时间上、从涉及的地区上来看跨度相当大,对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极高。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所谓“材料在书 外,答案在书内”,即要注意回顾题目与教材中的哪段历史有关。所以本题就是在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所学知识。‎ ‎15.(年江苏卷历史23)(15分)‎ 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 ‎(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2分)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2分)‎ ‎(2)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1分)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1分)‎ ‎(3)略。(9分)注:这是官方答案中提供的“略”,意即开放型探究题,只要符合本小题的答案要求,言之有理,就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可从第二次工业期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即可得出“劳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成本降低”的结论。‎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 ‎ 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即要注意回顾题目与教材中的哪段历史有关。‎ 考点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017年高考 ‎01.(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大萧条下,西方国家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二战结束时,西方国家建立关贸总协定,希望各国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额,削弱贸易壁垒。这一变化 A. 是应对关税壁垒加重经济困境的产物 B. 是应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各国安全的结果 C. 说明国际关系决定各国经济政策调整 D. 说明自由放任主义取代了经济民族主义 ‎【答案】A ‎02.(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关税法《崔利一一斯穆特法》,对890种商品增加了税率,把关税平均提高了34%以上。美国的自私行为招来了各国的纷纷报复,大幅度提高了各自的税率。这场关税战带来的最大后果是 A. 各国竞相实行严格的经济管制 B. 美国的商品输出受到严重阻碍 C. 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得以重建 D. 人类开始面临着新的大战威胁 ‎【答案】D ‎【解析】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各国抬高关税,展开关税战,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德、意、日为摆脱困境,走上对外扩张道路,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故D正确;AB不是关税战带来的最大后果;C是关税战带来的客观积极影响,排除C。‎ ‎03.(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八次模拟文综-历史)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反映 A. 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B. 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C. 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 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危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期间是经济危机时期,是盲目生产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而非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盲目生产是美国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即材料反映了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苏联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足以证明美苏经济交往是存在的而非受到阻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的苏联是斯大林模式不主张自由贸易,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把农民的贫困而非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时间性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其实任何历史试题都会提供相应的时间信息,只不过有的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明确,有的则不明确。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有效时间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来将各被选项的时间性给予定位,以“时间”为突破口,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例如,本题的1929—1933年。‎ ‎04.(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考文综历史试题)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召开帝国经济会议,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帝国特惠制”的建立 A. 体现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原则 B. 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困难而制定 C. 客观刺激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 D. 力图建立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 ‎【答案】B ‎05.(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2017届高三两校三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总统为扩大对外贸易,可以与外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可以在现行关税上下50%的范围内调整关税。该法还规定了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从而使双边协定达到了多边开放的效果。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该法 A. 是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产物 B. 推动了美国贸易自由化进程 C. 是政治霸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D. 突破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答案】B ‎06.(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2分)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2分)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4分)‎ ‎【答案】(1)经济高速增长(2分)。凯恩斯主义(2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2分)。‎ ‎(2)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2分)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4分)‎ ‎(3)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 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一“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可知上述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第二小问可以根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内容考生可以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得出。‎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干预 ‎【名师点睛】本题围绕现代世界的经济发展,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复杂性的热点。第(1)(2)问实际上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以及考查到考生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分析能力。本题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加强对材料阅读和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2016年高考 ‎01.(2016届江苏溧水高级中学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经济危机是主要原因 ‎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④终会导致消费市场出现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工资增长2%”“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工资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体现①项显失公平。“2%的人口占有3/5的财富”,体现③‎ 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拉大,体现④终会导致消费市场出现问题。1920~1929年不是经济危机时期,排除②。故答案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经济危机前的 美国经济 ‎02.(2016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综合训练(十)文综历史卷)美国经济危机期间,胡佛政府曾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政府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这说明胡佛政府 A.积极推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 B.寄希望于企业的自由合作与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C.通过协调各部门企业活动,缓和社会矛盾 D.调节雇主与工人的矛盾,增加就业机会 ‎【答案】B ‎【解析】‎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应对 ‎03.(2016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美国总统胡佛最初把随着股票市场崩溃而来的不景气看做是一种心理现象。他亲自选用了“萧条”这个字眼,因为它不像“恐慌”或“危机”那么吓人。1930年6月,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有代表团建议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他竟对他们说:“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据此可知胡佛 A.鼓励公共救济事业 B.试图大规模干预经济 C.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可知,胡佛认为“萧条期”已经过去,表明胡佛对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故选D。胡佛主张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ABC 是国家干预的内容,都不符合胡佛的经济主张,故排除ABC。所以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9—33年经济危机 ‎04.(2016届天津南开中学高三下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从外国到中国,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近年来则侧重于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找原因,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的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大危机的原因分析不可能取得定论 ‎ B.社会制度分析方法已无法解释经济危机 C.历史研究需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 ‎ D.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接近于历史真相 ‎【答案】C ‎【解析】‎ 年高考 ‎01.(年浙江卷文综21)右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面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 ‎ A.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 B.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C.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 ‎【答案】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之后的事情,而材料却是“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在时间上是不吻合的,综上所述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只能是B,另外,美国历史上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向美洲移民是必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在欧洲战场,美国不受影响,因而很多欧洲人为躲避战火而移民到美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为了开辟市场,向美洲移民,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02.(年海南卷历史19)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开拓国际市场,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是为了稳定农业,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目的是恢复工业,AC两项与题目不符;提高进口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要是防止外来商品占领本国市场,B项错误;D项意为美元贬值,有利于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刺激出口,D项正确。‎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影响 ‎【名师点睛】解答历史试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如工农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比例,货币贬值与刺激出口之间的关系,关税高低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另外,还要掌握一些概念,如出超与入超,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一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所以各国都想把本国产品出口到外国去抢占世界市场,同时保护本国国内市场,降低本国经济压力,一般采取的措施是货币贬值,提升进口关税。‎ ‎03.(年上海卷历史28)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如果由你来为学校策划一个“共同记忆:影像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念展,可选择下列那些资料?(  )‎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①体现的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惨状;图片②体现的是二战后期苏军攻克柏林的场景;图片③体现的是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图片④体现的是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可以排除。‎ 考点五:罗斯福新政 ‎2017年高考 ‎01.(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打靶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下面是一部专著的部分章节标题:‎ 第四章 价格垄断损害了美国的商业 第五章 阻碍农业发展 第六章 失业者并不真正受益 第七章 更多失败的公共计划 第八章 干预金融 第九章 以保护工人的名义损害劳工利益 第十章 奇高的消费锐、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 A. 垄断组织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 B. 胡佛的经济政策加剧经济危机 C. 罗斯福新政并未挽救美国经济 D. 福利国家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垄断组织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经济发展,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价格垄断”“公共计划” 可知不是胡佛的经济政策,故 B项错误;从材料“价格垄断损害了美国的商业”“ 阻碍农业发展 ”“ 失业者并未真正受益”“更多失败的公共计划 ”可知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并未挽救美国经济,故 C 项正确;根据“失业者并未真正受益”可知,材料说的不是福利制度, 故 D 项错误。‎ ‎02.(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A.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 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 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答案】A ‎03.(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34年1月,罗斯福政府决定废除金本位制,把美元与黄金的兑换价格从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提高到兑换35美元。这一措施对美国的主要作用是 A. 成为新政最重要的措施 B. 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奠基 C. 促进了美国外贸的发展 D. 刺激了其国内的消费和生产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把美元与黄金的兑换价格从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提高到兑换35美元”,实际上是强制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有利于美国商品的对外销售。故答案为C项。罗斯福新政最重要的措施应当是工业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对国内消费和生产没有实质性影响,排除D项。‎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从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提高到兑换35美元”对美元的影响。在理解这一举措将带来美元的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即可推导出对外贸的影响。‎ ‎04.(北京市大兴区2017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在研究罗斯福新政过程中有人提炼出“新政施力的三条主线”,其中“”的内容应是 ‎【1】经济基础产业的重新组织和重新推进如:‎ ‎【2】恢复美国在世界市场有利地位的政策如:放弃金本位,提高美国商品国际竞争力 ‎【3】寻求新的社会妥协,是新政精华所在如:颁布《公平劳动标准法》,改善劳资关系 A. 通过了专利法,确保发明人正当权利 B. 推行工业国有化,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C. 颁布《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D.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大企业发展 ‎【答案】C ‎05.(福建省福州市2017届高三5月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部分试卷)1933-1939年美国联邦资金在全美各地区的分配中,美国西部17个州获得的资金在各州中名列前茅。有人认为“在促进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经济发展中,公共资金正在取代私人资本,使一些西部人关注点从华尔街转向了华盛顿”。这说明了罗斯福政府 A. 扩大了在西部的影响力 B. 把西部开发作为新政的核心 C. 推动了西部的经济转型 D. 打击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扩张 ‎【答案】A ‎【解析】对西部的国家投资比例提高是因,扩大了在西部的影响力是果,故选A;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工业恢复与发展,排除B;经济转型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材料无体现,排除C;加强国家干预不等于打击私人资本,美国依然坚持私有制,新政主要是要规范私人垄断资本行为,规避自由放任、盲目生产,排除D。‎ ‎2016年高考 ‎01.(2016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3月考历史试卷)面对经济大危机,有人这么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多的财富,而绝对尊重个人自由是其根本保障;如果经济危机是社会为了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这并不是一个过于昂贵的代价。”如果此人当总统会采取 A.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B.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C.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减少干预 D.实行福利国家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02.(2016届河南洛阳高三下期3月统考文综历史(A卷))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 A.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 B.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C.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D.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表明人们希望“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希望政府更多的干预经济,羡慕“莫斯科” “柏林和罗马”,当时苏联、德国和意大利都属于集权政治。因此共同点是希望扩大政府权力和职能,C 项正确;美国人不希望改变资本主义制度,D项不符合史实;A项与“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不符;B项与“莫斯科”不符。‎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新政的背景 ‎ ‎03.(2016届云南省师范大学附中高三下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卷)厉以宁说:“1929 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答案】B ‎【解析】‎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新政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它使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它大胆借鉴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年高考 ‎01.(年新课标Ⅰ卷文综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由材料信息“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养老金”可知,这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是规范工业生产,C项是调整农业生产,D项是调整劳资关系,故三项可以排除。‎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契合当今养老问题的热点,以退休人员养老金问题为切入点,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题目设置比较平和,容易理解,因为这是历史的主干知识,考生比较熟悉,只要对罗斯福新政掌握准确,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可能有考生在D项上受到迷惑。罗斯福新政虽是主干知识,但近几年全国课标卷很少专门考查到,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主干知识上的冷点,注意高考有轮考的现象。‎ ‎02.(年山东卷文综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经济的发展。依据所学可知,苏联在20、30年代经过新经济政策的恢复和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经济发展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工业总产值并没有超过美国,故排除CD两项;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新政取得经济恢复的成效也较为缓慢,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排除B,A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的工业化;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认识。‎ ‎03.(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废除“中立法案” 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答案】D ‎【解析】美国废除“中立法案”是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而罗斯福首次就任总统是在1933年,故A项错误;罗斯福强调美国遭受入侵时期总统享有发动战争的权利,不是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故B项错误;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宣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罗斯福强调运用非常规权力模式保证新政议案的顺利通过,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04.(年江苏卷历史18)下边是1920~1940‎ 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图片中显示“1936一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说明是罗斯福新政实施导致经济开始复苏导致的,故D项正确;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故A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而“1930~1932年”,时任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故B项错误;1935年预算比重低于1934年,没有“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变化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影响。‎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注意图表中信息的解读,这类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图表加以分析的能力,作答时应特别注意图表所提供的材料信息。从数据变化中提炼观点,得出结论,从表格中中识别有关人物及其相关的历史事件,然后再按要求回答问题。表格中“1936一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是解题的关键,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美国经济复苏和发展。‎ 考点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的国家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变化,就本区域范围内比较,三者增幅比例基本趋同,故D项正确。高收入国家并没有忽视农业,只是投入比例稍微少一点,故A项错误;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发展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比例,故B项错误;三类国家在三大产业明显体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三大产业的变化 ‎0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B ‎【解析】C项是无关项,并且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更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与题意要求不符合。BD两项是错误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这种转变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 ‎03.(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2分)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2分)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4分)‎ ‎【答案】(1)经济高速增长(2分)。凯恩斯主义(2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2分)。‎ ‎(2)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2分)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4分)‎ ‎(3)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 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一“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可知上述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第二小问可以根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内容考生可以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得出。‎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二“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可以与1929年的经济危机相比,本次危机主要表现价格上涨;对于第二小问则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第三小问考生可以从凯恩斯理论的内容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根据两者材料和第一二题可以知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可以回答。‎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干预 ‎2016年高考 ‎01.(2016届江西“恩博”高三4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乔治·弗里德里希(1789-1846)德国经济学家,主张理性地保护能增加国家财富的幼稚工业,反对不加区别的自由贸易。下列对其观点评价准确的是 ‎①提出于德国四分五裂时期 ②主张国家对经济有限干预 ‎③其观点不符合工业化潮流 ④对后发工业国有较大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答案】D ‎ ‎【解析】‎ 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影响 ‎02.(2016届河南三门峡陕州中学高三下期尖子生专训(二)文综历史卷)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辐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一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一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 A.有利于国家贸易的自由化 B.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C. 促进世界市场协调的发展 D. 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材料中着重讲述的是关税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意义。降低关税是为了有大量的原料进入国家,而提高关税是为了防止外国的商品大量流入,关税的升降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情况的一种变化,总而言之都是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这是国家的一种制定,并不是自由资本主义范畴;C选项没有抓住本道题目的关键。D选项只是材料的表层含义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与自由主义 ‎03.(2016届江苏苏中三市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答案】C ‎【解析】‎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的建立 ‎ ‎04.(2016届广东高三下期普通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1965年,资本主义国家聚集美国费城召开“世界资本主义大会”,发表《资本家宣言》提出:“借鉴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经验,实现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经验,实行从生到死包下来的福利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资本主义。”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表明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全面丧失生命力 B.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权宜之举,带来了七十年代的滞涨 C.借鉴社会主义,健全西方国家制度,带来新的发展 D.根本目的是加强自身实力,与社会主义对抗,体现了冷战思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不符合史实;B项“滞涨”的原因是中东石油危机引起的;材料体现的是借鉴社会主义,健全西方国家制度,C项正确;D项材料中未体现。故选C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健全西方国家制度的措施 年高考 ‎01.(年安徽卷文综37)(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16—19 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大的剥削者。表2 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表2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562年 英国的非洲奴隶贸易开始 ‎1583年 英国开始在北美殖民 ‎1600年 伦敦商人开始组建东印度公司 ‎1651年 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 ‎17世纪中后期 三次英荷战争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 ‎1742年 英国与西班牙发生贸易战争 ‎1825年 斯蒂芬孙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40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材料二 “二战”‎ 后,世界经济的演进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债务的盟国间的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危害自己,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12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12分)‎ ‎【答案】‎ ‎(1)答案示例: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理由: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有利于其海外扩张;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理由: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 ‎(2)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3)不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美国: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谈判协商,在二战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启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世界经济日益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知识的准确运用能力,首先依据表2英国历史年表的信息,调用已学知识,可以使用1588年击败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了海上殖民霸权,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英国迈入了“蒸汽”时代。‎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经济的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如世界经济发展与美国、英国强大的相关史实,时间夸大大,且设问角度较新,如第一问,没有直接考查英国的相关史实,而是通过史料的罗列,给予暗示,让学生去调用相关史实,还是重在基础知识。为此本题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准确掌握,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准确理解与归纳分析的能力,试题的综合性与知识性较强。‎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