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作文序列化训练专题九
凤楼龙阁珠翠绕,跌宕起伏动心弦
——记叙文的结构训练
[真题展示]
(2015·高考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品读样卷]
画 禅
江苏考生
悬指凝腕,忽然笔底生风,笔走龙蛇间,老树盘曲,奔马跳脱画上。
爷爷慢下手中的笔,悠悠写开一笔藤黄,搁下笔杆,笑着仰头喝尽杯中酒。
“万事易忘,未忘者铭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薄酒三杯。”爷爷平生所爱,一画一酒;而平生所循,只一个“忘”字。
我问爷爷:“何为智慧?”爷爷回答我的,便也是这个“忘”字。见我不解,爷爷一指手中刚刚画就的画:“这便是智慧。”我循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画中正是《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图。我亦是不解:“断肠人在天涯,何以见智呢?”爷爷呵呵一笑,抿酒不再说话了。
爷爷早年颇受艰辛,九州大地的万里河山,颠沛流离中也到过了十之八九。斑驳的岁月,与画相依,与酒相伴,除去一头白发,倒是神情不改。其中那一份凿金破铁的大智慧,我自是难以领会了。
见我不断摇头,爷爷又道:“你看那远游人。”画上的游人牵着瘦马,由古道远远西来,却不回头远望。
这难道可以忘怀吗?失落的故国,被惊醒的梦,天边缥缈的晚霞,没有结局的爱恨,不曾触碰的理想,午夜梦回,万般滋味攒心而重。千钧的重量,岂是翻手就能从心头卸下的?
“忘该忘之事,忘难忘之事。不要让心头萦绕那百转千回的烦恼与忧愁,放下痛苦与纠缠,这不是一种智慧吗?”我惊起抬头,爷爷的目光明明望向我。他一步一步坚定地迈步回屋,嘴里不停地重复着那句话:“忘记过后依然开始。”
我又一次向画中望去,从那远游人的身影中,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爷爷。老马是多么的瘦啊,可嶙峋的不是老马,而是一颗嶙峋的心。我仿佛见到那个西风如铁的傍晚,老树飘落了一地的秋思,残阳照着爷爷,小桥也弓背,岁月长满青苔。偶有鸦鸟飞过,惊起一弧孤影。可爷爷却没有被如海的愁思压倒,他仿佛抛却了愁苦,坚定地走着,即使在残破的岁月中,也没有把一颗心走到荒芜。
忘是智慧,爷爷却也没有把生活忘了,那一份辽阔与悠然,依旧是他生命的注脚。就如同王尔德所言,烫痛过的孩子依然爱火。
而那张老树昏鸦的画,那一场向我展现了辽远智慧景象的塞外西风,将带着一如既往的明朗豁达,永远在我心中燃烧。
[感悟·借鉴]
描写爷爷作画的情态和画中形象。起笔不凡,摄人眼球。
点出“忘”字。何意?读者期待下文分解。
孙问爷答。“忘便是智慧”,用“忘”字诠释智慧内涵,但不点透,继续设疑。
插叙爷爷早年艰辛生活、爱好及生活态度。再提“智慧”。
爷爷指点迷津。画中远游人令爷爷开悟。
心理描写。“我”不解画中游人的“不回头”——忘。
释疑。“忘该忘之事,忘难忘之事”一句极富禅意。行文直指主旨——智慧。揭示主旨:忘,就是智慧。
“我”再观画,顿悟。这里,画中人“远游人”、画外人“爷爷”与“忘”的智慧水乳交融。
议论,为文章点睛。语言精妙、富有文采。
诗意抒情。回扣画意,深化主旨。
[名师点评]
结构灵活,意随笔走
“智慧”是个很难说透的话题,本文却说透了。智慧是爷爷笔下画、杯中酒、心中一“忘”字,智慧是凄清动人的秋郊图中旅人的不曾回望,智慧亦是爷爷在残破的岁月中的一份辽阔与悠然。智慧更是作者曲尽心意,将马致远之诗境与爷爷笔下的画境、爷爷生平心境相钩连,以诗画托寓,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这不由得让人惊叹,短短千字文中所包蕴的正是智慧最核心的内容。爷爷的一生与西风中的“瘦马”
融为一体,有意境,有象征,又有人生大智慧的展现。历经千帆,淡然一笑;水火之中,依然重生。本文将画境与人生,智慧与生命,忘记与坚守,融会贯通,如同一则思辨性的禅意故事,引人沉思,也道尽了智慧的真谛。文章描写细致生动,尤其是文中对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真切自然,让一个了悟人生、洞彻世事的老者跃然纸上。文章的语言冲淡平和,契合文章之旨。结构自如灵活,意随笔走,格调高雅。文章内容丰富,旨意蕴藉深远。文章以画开篇,以画收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一、考场作文是“急就章”
考场作文就写作主体来讲,是急就章,要在不超过6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就阅卷主体来讲,是浏览者,高速运作的机制决定了阅卷老师只能在最多两分钟内浏览完毕一篇文章并作出判断,给出分数。这二者都决定了考场作文在结构上的一些特殊要求。首先是结构必须有头有尾,层次清楚,清晰明朗,条分缕析,使阅卷老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维进程。其次是结构应有一定的模式特征。近年的高分作文不少就是按常规体式和模式结构写作的。熟悉几种常规而实用的结构模式,并经过长期操练使之了然于胸,必将提升同学们快速架构文章的能力,提高作文的档次。下面重点介绍高考记叙文的几种结构模式。
二、记叙文的结构模式
模式一 时序顺进式
即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事件、片断,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其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其模式如下:开头(引出故事)→故事主体(对人物或事物主体进行细致刻画)→结尾(议论点题)。
模式二 平列展开式
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基本模式如下:
开头(引出材料)→主体→结尾(抒情、议论)
模式三 对比映照式
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反衬式组合。其基本模式为:
开头(引出材料)→→结尾(抒情、议论)
模式四 穿插回放式
即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以某一物象为线索,将描写的内容通过插入、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操作的关键是选好串联的物象,并围绕一个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其模式为:
开头(交代物象,引出材料①)→发展(引出材料②)→高潮(引出材料③……)→结尾(抒情、
议论)
三、记叙文的情节技巧
“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无起伏,便是顽山”。记叙文所记事件以生动曲折、跌宕起伏为佳,讲究波澜起伏之美,情节曲折之美,结构严谨之美。怎样才能让记叙文的情节结构新奇曲折、尺水兴波、波澜起伏呢?这就需要掌握记叙文情节设置的技巧。
1.巧设悬念
悬念法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运用悬念的方法要特别注意下列三点:
(1)确有“念”可“悬”,不要硬去拼凑,若硬去拼凑,结果读者一眼就可识破悬念的“底”,反而弄巧成拙。
(2)要注意衔接。设置悬念,一般说来,是不马上释念的(否则就失去了悬念的作用),在“设悬念”与“释悬念”之间,往往插入其他情节,这里就有一个“其他情节”与设置悬念时的“主要情节”相衔接的问题。另外,待“其他情节”叙述完后,再要回到主要情节上来释悬念的时候,又有个衔接问题。这些衔接问题处理得好,文章就显得自然、合理,浑然一体。
(3)一篇应试的记叙文,一般篇幅不会很长(大致在800字左右),因此悬念设置以集中为好,不宜太分散。如果悬念设置太多,一是记叙时照应不过来,二是会冲淡主要情节。
2.铺设误会
误会法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一方误会另一方或双方相互误会,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法。误会往往表现为人物不了解事实真相,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错误地判断为另一种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因此,误会既有背离事实的一面,又有合情合理的一面,写作时要写出这种不真实但又有一定可信度的特点。为了强化误会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以吸引和震动读者,文章常对误会作必要的渲染和强调,其结局,一般是情节陡转,误会解除,有时也可能是误会加剧。
运用误会法的关键在于合理地制造误会,使情节的安排既出乎人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才能使文章产生戏剧性效果,让平淡的情节变得扑朔迷离,使读者读来饶有兴趣。否则,就会漏洞百出,弄巧成拙。那么,怎样恰当地制造误会,巧妙地运用误会法呢?需要从以下两点着手。
(1)利用大众心理,设置“误会歧途”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会有共同的心理认识,这就是大众心理认识,如“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等。运用误会法组织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大众心理认识,按照人们惯常的认识设置“歧途”,布置好文章的结构、情节,一步步引导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有时为了增加文章的波澜,可以设置多重“歧途”,环环相扣,直到文章最后真相大白,读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
(2)注重伏笔照应,做到“环环相扣”
运用误会法时,一定要注意伏笔与照应。在设置误会时,要埋下伏笔,暗示事情可能会向反方向发展,一般可以通过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设置。在点明误会时,则需要进行照应,使前面的伏笔起作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章前面预设了什么伏笔,文章的后面一定要安排与之照应的情节,且这种安排要尽量巧妙、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因破绽百出、故事低幼,给人笔法拙劣之感。
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项链》,在运用误会法时安排的伏笔照应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小说的主人公玛蒂尔德节衣缩食,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还清赔偿项链的债务,最后却发现自己当年借的项链是假的。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此前已在多处埋下伏笔:借项链时,项链是和许多首饰杂放在一起的;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如此等等,无不暗示项链的价格低廉。而最后的结果,也照应了这些伏笔。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运用误会法除了要合理、要有伏笔照应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①要避免为误会而误会,如果设置的误会既无深刻的意义,又在读者的预料之中,文章就显得做作了。②要想出各种办法,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与结果相反的方向,误会最好到文章结尾处才解开,因为解得太早,读者就不愿意把文章看下去了。
3.抑扬褒贬
“抑扬褒贬”是本意为了褒扬某人或事物却先故意贬低之,或本意为了贬低某人某事物却先有意褒扬之,它往往有曲径通幽之妙。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都会造成读者在阅读情感上的落差,让笔下的人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作文时要讲究行文呼应上的策略,即过渡要自然顺畅,不能有唐突牵强之感。具体做法上既可以在一个人物身上寄寓着褒贬,使之相互映衬,也可以在两个或多个人物身上各寓褒贬,使之产生对比。或者,对人或事的褒贬并不直接道出,而在事件的发展中慢慢显现出来,以此造成情节的曲折跌宕。
4.一线串珠
一粒粒珍珠虽银光闪闪,但只有用彩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变成手链、项链,从而完成由原料到艺术品的华美转身。作文同样如此。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有足够分量的材料,但是,从生活中精选出来的材料,再多再好,没有组织,也不成其为文章,只有将纷繁散乱的材料用一条彩线串联起来,文章才能脉络分明,条理清楚。
这条彩线便是文章的线索。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一种思路,是贯通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线索能在结构上起着串联作用,把文章中的所有内容组合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重要的是它往往透露出或暗示着文章的主旨内涵。
文章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
(1)以情为线:让人的某种情感或情感变化贯穿全文始终。如写“特别的人或事”,你就可以以自己对某一特别人或事的情感态度为线索来构思文章,让自己的爱、恨、钦佩等情感态度反复出现,形成“链条”串成全文。
(2)以物为线:用某一具体事物连缀起全文。如写贫穷的一家人相互推让一只椰子,谁也舍不得吃这件事,就可以用这个椰子作线索来展开情节,表现感人的亲情。
(3)以中心事件为线:让文章围绕某一中心事件起承转合。如写一次特别的救援行动,主要记叙几个同学为抢救一只受伤的野鸽子而采取的一系列救援行动,你就可以以“救援”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进行叙述和抒情。
(4)以行踪为线:分段展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如写“一次特别的旅行”,记叙自己去农家体验生活的经历,你可以在记叙过程中强调几个重点时间,让时间为线索。
文章线索还很多,写作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设计。
彩线串珠条理清,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用线索把多个像珍珠一样琐碎散乱的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能使记叙文中的内容多而不乱,形散神聚。当代作家赵丽宏的《炊烟》,记叙作者在福建武夷山风景区旅游途中的一次经历,作品中作者从渴望炊烟写到看见炊烟,再由看见炊烟写到走近炊烟,认识炊烟,直到最后告别炊烟。文章刻画了一对淳朴憨厚热情好客的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山村中年夫妇形象,始终围绕“炊烟”行文,推动情节发展。文中炊烟不光渲染了一种亲切自然的意境,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为作品的展开铺设了一条亮丽的大道,起到了“一线串珠”的良好效果。
[练习一] 阅读下面文章,简析其情节技巧。
伏 击
城里人精,城里人懒,城里人喜欢当老板。
老板是个女的,开了家音乐茶坊,要找个打杂和看门的。女老板来到外来民工市场,转悠了三天,才看中一乡下少年,他叫木伢。女老板说,木伢你听着,白天你在茶坊的后屋干杂活,随叫随到,叫干啥就干啥,不许偷懒。
木伢不敢看女老板的脸,低头应道,晓得。
女老板说,你长得又凶又丑又土,可不许随便进前厅,免得让客人见了吓着,影响我的生意。
木伢点头,晓得。
女老板又说,晚上,客人走了,你就睡在前厅看门,关好门,不准出来。不准把你的老乡招来串门,发现一次,扣你半年工资。
晓得。
女老板说完了,木伢还低着头。干活去吧!女老板说。
木伢抬头偷睨老板一眼,脚步犹豫了一下。女老板像是忽然想起来了,说,对了,工资每月三百,干一天算一天。
木伢心里一热,他们家在山里辛苦一年也挣不到三百。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也不觉得累。老板心里也高兴,当月多发了木伢十块钱,木伢说你数错了。老板一笑,没错,奖金你懂不懂?木伢还是不懂,说好了,怎么多给十块?木伢往家里寄钱时,留下了十块,他怕老板啥时不高兴了,要回去,到时拿什么还她?
老板以前吃过乡下人的亏,当然也时时提防着木伢,因为乡下人开始都挺老实,时间一长,就跟着城里人学坏了。
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老板关门打烊后,故意走了一段又悄悄潜回茶坊,因为她发现木伢当天有些异常,像是有什么心事。老板要伏击木伢。
果然,老板老远就发现茶坊里的灯重新亮了,心里一惊,这么晚了,他不睡觉干啥?待靠近茶坊门口,听到了里面的音乐声。老板心里的火腾地撞上脑门,正要踢门进去,忽听里面木伢在说话。老板将耳朵贴了上去。
木伢的声音:爹,娘,今天有人在我们这里过生日,可热闹了。我忽然记得,我也是今天生的。可这么多年,我从来就没见你们给我过生日。都是人,为啥城里人能过,我们就不能过?不都是从娘肚子里生出来的吗?开不起生日晚会,在天井里煮一锅汤面,把同村的伙伴们叫来一块儿喝,也喜庆啊!我来城里快半年了,可还不知道城里是啥样?老板走了,我就把同村的伙伴都叫来,帮咱过生日……
老板听到里面搬动沙发的声音,木伢说,大头你坐这,水根你坐这,兰花、小米、水芹你们几个女的坐这边,离二秃远点,他一会儿就要捣乱……老板在门外气得直咬牙,这个木伢!就差没把他们村子也搬到茶坊来了。木伢又说,你们会跳舞吗?不会?嗨,怎么进城半年了还不会跳舞?!我早会了,兰花我教你。不会跳的,就边喝饮料边看着我跳。这叫罐装啤酒,外国的。石头,你怎么连易拉罐都不会开?来,我教你,拽这个小圈圈,你瞧,砰!喝吧喝吧,敞开肚皮装!
老板心疼得浑身肉跳,她再也忍不下去了,掏出钥匙一拧,卷闸门愤怒地蹦起老高。木伢,你现在就滚!女老板还没进屋就吼道。滚!可她定睛一看,愣住了,朦胧的灯光下,中间就站着孤伶伶的木伢,四周围了一圈沙发,每个沙发上都放着客人扔下的空饮料罐。
木伢被老板的突然袭击吓傻了,半天才扑通一声跪下,老板,我……晓得错了……饶了我这一回吧!
女老板忽然喉咙发硬,鼻子一酸,哽咽道:木伢,我是……来给你过生日的……
答案:(参考示例)这是一篇情节曲折的小说。作者设了一个悬念,先不惜笔墨,渲染木伢生日聚会的热闹和女老板的愤怒,形成误会,把读者的思路引入一个预设的歧途。然后突然揭开谜底,抖出一个完全出乎预料的结果,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使得我们走近了木伢们游走在城市边缘的生活和情感,了解了他们内心的渴望与孤独。悬念与误会,使文章一波三折,摇曳多姿。
[练习二] 阅读下面文章,简析其情节技巧。
这也是一种芬芳
福建考生
爷爷是个老中医,家中总是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草药。我总是喜欢坐在小凳上在一旁静静地看爷爷磨药,熬药。可当那一缕缕药气逐渐弥漫整个屋内,我却厌恶地远远躲避。
小时候常在药铺里玩耍。高大结实的柜台,黑褐色的漆面,发黄陈旧的标签,一杆小秤,一双巧手在重重的药柜之间穿梭不歇。爷爷时常会像变戏法似的对哭闹的我拿出几枚甘草片,我含在嘴中,一丝淡淡的甘甜萦绕舌间,于是忘记了药铺苦涩的气味,嘴角微扬,畅想着在遥远的山中,是不是也有人温柔地采摘这些草药,然后晾晒,品尝……
童年是在一碗碗褐色药汤里度过的。爷爷佝偻的背影,药罐里冒出的气体,还有不断舔舐着罐底的蓝色火苗,都一一定格在时光碎片里。那时爷爷总会端着一个白瓷碗,手里带着两块冰糖,笑眯眯地递送到我面前:“良药苦口利于病,乖囡囡,喝了药身体就好了。”我却时常任性地将药碗打翻,留下爷爷独自躲在屋内哭泣。
在病榻上只能靠看书画画来消磨时光。于是从家中破旧的中草药图典里认识了许多美丽的名字:白芷,半夏,紫菀……爷爷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它们的功效作用。我常常想,它们前世一定是温婉绰约的美丽女子,然后化作这些草药给病人以最大的安抚。《红楼梦》里林妹妹让人惋怜的身影,也许只有药香的衬托才楚楚动人吧。夏喝香薷解暑,冬喝冰糖燕窝……氤氲里的潇湘馆才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还曾和爷爷去乡间采药,一路上的阳光明媚或是细雨霏霏,背着背篓的爷爷专注地捻着草药,细细地嗅着。回来路上,竟看到一家小小的药铺。爷爷熟悉地和他们打着招呼。原来,这样的草药香,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旋律,飘散在天涯海角,散落在城市乡间每一个角落,给病人带来最温柔的健康保障。
爷爷又在熬药了,我不再逃避,“乖囡囡,快让药气熏一熏才好呢!”药香如蝶,满室翩飞,满室氤氲里,是爷爷慈祥的笑容和我理解的沉思。
这样苦涩的药香,却成为我心中最香醇的余味与芬芳,伴随着爷爷的爱,细致、绵软濡染浸透我的人生。这缠绕而挥之不去的药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芬芳!
请从文章的情节设置的特点方面简要分析此文。
答案:(参考示例)本文运用欲扬先抑的陡转法。首先阐述小时候的“我”对各种草药味充满排斥感,这是“抑”。然而一场大病改变了“我”先前的看法。“爷爷又在熬药了,
我不再逃避”,这是“扬”的开始。篇末水到渠成地点题,“这缠绕而挥之不去的药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芬芳”是“扬”的高潮。文章引人入胜,情趣不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读朝阳,读落日;读山岚,读白云;读山,读水;读晨,读夜;读风,读雨;读花,读树;读海,读河;读人,读脸,读书,读画……读人间的一切。
请以“读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要求:选择一个词语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审题立意]这是半命题作文,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补充题目。根据材料提示,涉及的内容可以有很多角度,自然、社会、人文、历史等均可入文。从读的方式上看,不单要读表面,更要读内在,读精神,读心理。如读脸,既要读出脸部的变化,更要读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河,既要读河的自然状态,又要读河的象征意义……只有纵横交错,多向拓展,立意才能有广度,有深度。
写作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通过读月亮的美好不再,反思当下的雾霾天气;通过读一封封珍贵的书信,反思网络时代人们情感的稀释;通过读名胜古迹的喧闹,反思文化的破坏与国民素质的有待提高等。
[佳作借鉴]
读西塘
西塘的故事,始于一个初秋。
它有的,不过是江南小镇最寻常的风光。小桥流水、碧柳婀娜、篷船摇曳……没有西湖的妩媚,没有周庄的大气,唯有岸上长到没有尽头的画廊。岁月给予它风霜,也赋予它梦一般的画境。所以,当我站在这里时,忽然明白了,有些故事没有美轮美奂的画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只要它开始讲述,便足够打动你。
每座房屋的缝隙里都藏着一个心愿。那座矮屋里住着一个三口之家,男人外出经商,当他携一袭风尘重回故里时,妻子温柔依旧,儿子已经牙牙学语。这是上天赠予他最好的礼物。那里站着一位母亲,她每天早上目送儿子蹦跳着走向学堂,待到儿子成家立业之后,她又目送孙子走向学堂。正是这殷殷关切的目光,才成就了世代的绵延亘长。
这是故事最深情的一章,温馨缱绻。
坐在船上,用一支小桨温柔地捣碎湖水,湖面上泛起圈圈涟漪,扩散,然后不见。看那西塘的桥,似弯弓,仿佛要射下九天星辰,让其落入西塘的怀抱中;又似黛眉,眉宇承载了沉淀的岁月,似在颦蹙,又似在舒展;如弦月,挂于苍穹。船在水上行,水在船下流,划桨声,水流声,风拂杨柳的沙沙声……种种声音化作绝妙的乐章,从心灵深处缓缓响起。熏风拂柳,如饮醇酒,我已醉。
这是故事最悠长的一章,也是最写意的一章。
待到星光满天,故事才真正进入了高潮。放河灯是流传于水乡千年的习俗。有的人用它来许愿祈福,河灯便漂向时光之尽头,将一切引向未来;有的人用它来怀念故人,河灯便漂向冥冥之处,带去缕缕思念。天上星辰万点,水中火光万点。远处戏台隐隐有妙音传来,《十八相送》声声叠声声浓。
西塘的故事就如一条河,不停地流淌,不停地发展。
岁月荏苒,不曾减去她分毫的风姿。真正懂得的人,一定会读懂她于岑寂间的芬芳美好,读懂她沉淀千年的故事。
身侧星光万点,而我在舟中,不愿醒来。
[点评]作者的语言简洁凝练,读过之后,让人回味无穷。文章用故事将西塘的人情世故串联起来,写出了西塘的深情,文章如一幅水墨画,写意而灵动,行文干脆,叙述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