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示例1‎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示例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示例3‎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示例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示例5‎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 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示例1‎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示例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示例3‎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示例4‎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 ‎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示例2‎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示例3‎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示例4‎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意象之情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示例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示例2‎ ‎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   1、由露重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秋季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 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 示例3‎ ‎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幽独凄清的 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和虚实结合(或类比)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的思想感情。‎ 示例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言绝句。(考查诗体常识)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思乡之情(或“秋思”)(考查思想内容)‎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考查形象) ‎ 示例5‎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示例1‎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 ‎ ‎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 “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示例3‎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示例4‎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示例5‎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 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 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示例5‎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示例6‎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 示例7‎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示例8‎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 ‎“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