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4.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6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主题讲课件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6: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主题 讲目标 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人物主题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人物主题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人物形象 【真题导航】 1.【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 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 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 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 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 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 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 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 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 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不论 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 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 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 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 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 分) 【答案】①忙碌②辛苦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画线句子,把握与母亲劳作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母亲的生活经历或人 生轨迹;把握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的态度与评 价等。筛选归纳母亲劳作的特点。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 主要劳作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 能表现该种特征的事例。如“忙着”“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 “亲自挑上楼去”然后分条概括为辛苦、忙碌等。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 分) 【答案】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作 答,内容上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结构上为下文写母亲对火车的好奇 和一直没有亲自去看过做铺垫,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 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 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 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本题“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内容上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急迫。 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结构上为下文写母亲对火车的好奇和一直没有亲自去看过做铺垫,反映 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 分) 【答案】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 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安排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用意,实际上就是这样安排的作用, 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 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 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 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 类题目首先应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 映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 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分析情节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 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 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 用。如本题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 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 分) 【答案】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 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解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 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 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是以此引出下文,后者 主要是呼应开头,总结上文。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常见 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 如本题“闭上眼睛”“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 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 就是烧焦了半锅”等,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通过神态、动 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 分) 【答案】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 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母亲的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 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 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应该紧紧围绕“母亲”这一中心问题,即她个人具有的内在、外在的特点 特征,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如本题“而且亲自挑 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 象钉子一样”可知,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 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可是母亲 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母亲一直也没有亲 自去看过”可知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2.【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 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 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 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 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 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 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 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 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 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 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 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 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 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 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 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 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 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 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 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 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 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 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 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 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 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答案】答案:D 项 3 分,C 项 2 分,B 项 1 分,AE 不给分。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 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 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 项是考查小说开头的作用,同时也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 用。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 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B 项是分析小说的语言技巧。E 项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本文应是揭 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有拔高之嫌。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 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 真诚待“我”。 【解析】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依 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 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的描述,“没说行还是不 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 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 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 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我”的感受和对她的描写进行概括。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 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 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 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 特色角度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学*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审题要点如下:一审清问的角度,看有无限定角度;还是综 合角度,即没有明显要求答题角度,此时一般从多角度思考。其中,题干中若有“艺术表现”几 个字,其实名义是限定角度,实则也是多角度。二审清描写物象的范围。小说描写物象的文字, 不是统贯全文,而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要把与该物象相关的文字都找出来。规范答题: 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答案】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 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 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 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 化的背景。 【解析】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角度。③从 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 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命题思路】 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有单独命题的情况,也有与鉴赏句子,分析主旨、手法 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情形。2016 年高考有六套试卷考查小说阅读,其中有五套试卷在本考点 单独设题。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进行客 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 【考点精析】 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 典型性格。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小说中的人 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 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小说是靠人物形象来说话的,人物形 象是小说的魅力之源,考小说阅读就离不开人物形象的赏析。 【方法技巧】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 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常见题型、命题规律及选材范围,有效提高复习 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形象 特点,掌握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 能力。 3.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一)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 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分析小说的情节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 (2)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中分析 ①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 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 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 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 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 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 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侧面描写):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 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 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 从而显露出性格。 (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 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A.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 (1)解题思路: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 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②单句下定义型:xx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③分点概括(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B.小说人物形象作用分析类 (1)解题思路 ①人物作用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类: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 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类: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 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类: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 来的某种启示。 【能力迁移】 1、(17 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张书桌 韩少功 一觉醒来才发现两脚泥,只是靠一夜体温的炙烤,加上盛夏天气的烘焙,泥浆已干成了泥壳,在 床单上纷纷剥落泥渣。 知青时代就是这样子。无边无际的累,填满了烈日下或风雪里的日子。有一天,救星终于出现, 是公社杨秘书发现黑板报上我的粉笔字不错,抽调我去公社抄材料。当地人把这种轻松差事叫做“吃 楼火”,词义来路不明。大概“楼”是指大宅子,能待在大宅子里烤“火”的家伙,当然是有富贵之 命,至少也是时来运转,值得大家羡慕嫉妒恨。 在没有复印机的时代,抄材料就是手工复写。杨秘书让我复写各种公文,还有他最为头痛的新闻 报道——退稿率太高了,搞得他很没面子。经过深入反思,他认定投稿失败的原因就在于邮路遥远, 自己每次动手都太迟,于是决意加大写稿的时间提前量。比如还未开镰,他就抢先报道贫下中农喜送 公粮;还未下雨,他就早早预测广大群众奋勇抗洪;离国庆节还有十几天,他就精确想象人们在节日 里如何“深有体会地说……”“豪情满怀地说……”“一把抓住解放军首长的双手眼含热泪地 说……”这类稿子抄得我目瞪口呆。这个胖子何等神通,把人家十几天后的泪水都流出来了。 时空穿越也无济于事,还被报社或电台回信怒斥为“胡闹”和“弄虚作假”。他这才苦着一张脸 说:“怎么办?怎么办?你还有什么办法?” 在他谦恭的促请之下,我不忍袖手和暗笑,便复写兼顾修改,无非是去掉他的一些语法硬伤,删 掉一些八股套话,再加点新鲜事例什么的,终于使他的退稿率后来有所降低。他乐癫癫地为我倒茶水 和切西瓜。他最爱唱的“长江滚滚向东方……”从此也时常飘扬在公社机关的房前屋后。 县里大概也注意到这个公社在媒体上的能见度提升,于是常有电话打来,抽调我到县里写材料。 这种“楼火”就吃得更爽了。几乎每个月我都有几天不用出工上地,而是衣冠楚楚地入住县城招待所, 每天得伙食补贴五毛,食有荤腥,夜有电灯,还有服务员来扫地送开水。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吧。 什么是上层建筑?这就是上层建筑吧。不过县级官员比杨胖子难侍候,每次审稿都会有意见,每个参 审人都水平高,哪怕以高克高互相消耗,甚至把自己绕晕,最后又回到第一审时的意见。自发现这种 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便避繁就简,近道超车,每次完稿后决不再急于送审,而是拖到最后时刻,几乎 是逼着领导把初审当作终审,只可能务实地说说人话——这就是说,不给他们高来高去的闲工夫,不 给他们折腾下属和绕晕自己的机会。 这样,我就有了许多送审前的多余时光,忙一闲三,经常无所事事。恰逢七十年代初全国文化形 势回暖,很多文艺院团恢复了自创节目的演出,省、地、县各级文艺刊物也都重新出版。在一个知青 朋友的鼓动之下,我在招待所里闲着也是闲着,吃了五毛补贴后也得消遣,便胡乱凑些四言八句,关 于诱蛾灯的(星火万千,美好诗情呵),关于水库大坝的(锁住龙王,气势非凡也),好像是诗,就 算是诗吧,后来居然也印成了县刊上的铅字——眼看着一颗文艺小新星就这样意外地冉冉升起,杨秘 书特兴奋,因为文艺作品也在上稿率统计范围之内,任何铅字都算是全公社的文宣成绩。他觉得脸上 有光,立刻赏我一盏煤油灯,带玻璃罩的,有鱼型灯嘴助燃增亮的,简直是高科技产品,比黑烟滚滚 的棉油灯盏强多了。为了让我抓紧时间创作一台文艺宣传队的节目,一位姓刘的公社宣传委员也投入 到对我的关爱中,听说我没桌子,便带我去了学校,逼着校长给了我一张学生用的双人课桌。 这是我走入社会后第一张书桌,一米来长,一尺多宽,有一个双层夹板和娃娃们留下的一些刻痕。 工区里的员工们以前只配有床和木凳,人们平时写信也只能就着箱子或床沿,因此我的这张桌子堪称 奢侈,很让伙伴们震惊。想想看,在桌上摆一个笔筒,立一排书(最好是精装的),插几支花(油菜 花或南瓜花都行),不就有知识分子的风雅兮兮和气势非凡了?房间主人若不文思如涌壮怀天下哪还 说得过去? 这张小桌伴我三年多,助我写出过三句半、对口词、表演唱、花鼓戏一类,当然还有杂乱的感想 和素材,后来进入了小说或散文,包括早期的《月兰》和《西望茅草地》。杨秘书当然也在这张小桌 上进入了我的日记。比方说,他一上路便不时高唱进行曲,用时下的语言说,活成了一个快乐的表情 包。又比方说,他有一条又脆又亮又尖的娘娘嗓子,总是担当领呼口号的重任。他怕农民们听不清、 喊不齐,常常把一句长口号截分成几个短句,于是一句“打击贫农…‘就是…’打击革命”,经他逐 一分别领喊,大家喊是喊齐了,但前后两句分明成了惊心动魄的反动口号,竞被喊得地动山摇。这一 事已被我写入了后来的《马桥词典》。他的金嗓子还多次用于民兵队列操练。大概是恼火一些人分不 清左右,甚至听不懂“左”和“右”,他灵机一动,找来一些草绳,给每人的左脚缠上一根,于是口 令便成了“草脚——肉脚——草脚”,或者“(向)草脚——转…(向)肉脚——转”……还别说, 这一招管用。形象的“草”和“肉”就是比抽象的“左”和“右”好记,如同电视剧比理论书要好懂, 你不服还不行。大家的智商立即提升,队列动作马上整齐许多,据说后来还在什么竞赛中一举夺奖 ——这一事有几分神奇,将来说不定会被我写入哪篇小说的。 多年后,我重返这里的时候,在房前屋后转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往日陈迹,除了半块语录墙,两 台锈成了废铁的揉荼机,一个隐没在丛生蒿草中的废弃猪场。出乎意料,我吃饭时还看见了厨房墙角 里一张课桌,其木纹、刻痕、样式都十分眼熟,不过它眼下已蒙上了枯黑烟垢,还有不少水泥凝结成 的斑块,桌下有几个腌坛,桌上则胡乱堆放了一些杂物。 我默默看了它一眼,然后告别主人走了,上了汽车,上了火车,上了飞机,直至海角天涯。我很 奇怪临别前自己为什么没去把那个桌面摸一下。 其实我常常想起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知青时代为背景,开头部分又特别写到知青生活的劳累与疲惫,暗示了拥有“第一张 书桌”的特殊社会背景。 B.“我”被抽调到县里写材料时,每次完稿后,决不急于送审,只是为了腾出许多送审前的多 余时光来“乱凑些四言八句”。 C.小说善用俗语,语言幽默,轻松诙谐,如“吃楼火”等方言,对杨秘书领呼口号、操练民兵 队列的描写,增强了生活色彩和文学趣味。 D.我在招待所里“消遣”时写出的文字也能“印成了县刊上的铅字”,我也成为了“一颗文艺 小新星”,表明我对自己文艺才华的自信。 E.小说结尾处写到“其实我常常想起它”,其实表达的是作者一直难以忘记那个知青年代的青 春岁月以及自己的文学成长历程。 【答案】BD 【解析】B“每次完稿后,决不急于送审”的原因是“不给他们高来高去的闲工夫,不给他们折腾下 属和绕晕自己的机会”;D“表明我对自己文艺才华的自信”文中没有依据。 (2)小说中的“杨秘书”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工作认真,积极投入;乐观开朗,待人热情;才学不足,文笔迟钝。 (3)小说题目是“第一张书桌”,可文本直到第 8 段才写到这张书桌,大量篇幅似与“第一张书桌” 无关,其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1)前文大量篇幅似与“第一张书桌”无关,实则是围绕书桌展开。因为“我”黑板报上 的粉笔字不错,才被杨秘书抽调去公社抄材料;因为要为公社创作一台文艺宣传队的节目,才被 公社宣传委员带着,领了一张学生用的双人课桌。(2)前文大量篇幅似与“第一张书桌”无关, 实则交代了作者生活的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提供情节发展的可能。 (3)前文大量篇幅似与“第一张书桌”无关,实则借发生在公社的事件,凸显“我”和杨秘书的人 物形象特征,蕴涵对那个时代的温暖回忆。 【解析】从结构上分析前后文之间的关系,前文是后文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再从塑造人物性格 和表达的主旨的角度分析,凸显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表达对那个时代的温暖回忆。 点睛: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 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 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 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2、(17 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 5 月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咿呀 刘建超 夏花十三岁考上了老街戏校。 夏花的模样好看,身段漂亮,在一群孩子当中格外显眼。几年过去,唱念做打四门功课孩子们都 基本掌握了,成绩好的还去老街剧团参加演出了,唯有夏花的唱功总是上不去。老师说夏花的嗓音先 天不足,出不了宽音。老师让夏花离开学校改行算了。 那晚,一轮圆月挂在丽景门的檐角。学员们都跟着老师去剧场看名角梨花白的《红娘》,夏花没 心思去,独自一人在梨树园里徘徊,听着远处剧场隐约传来的叫好声,想着自己多年的努力要付诸东 流,泪水朦胧了月光,情不自禁地喊出一声:咿——呀—— 夏花的这一声咿呀,透过梨园在丽景门上回荡,惊到了正在丽景门上品茶赏月的老街戏霸洛半城。 洛半城是老街剧团的团长,有名的铜锤花脸,唱功了得,嗓音亮丽,粗狂豪放,唱花脸能声穿半个洛 阳城,故而被称作洛半城。洛半城下得丽景门,来到梨园,看到了月光下发呆的夏花。 小姑娘,刚才可是你在练声?夏花认得眼前的洛半城,怯生生地点点头。 来,你再喊一嗓子。咿——呀—— 洛半城兴奋地拉起夏花的手说,走,去剧场。剧场里的《红娘》已经接近尾声,懂戏的人都知道, 最后一场戏已没什么高潮,不少观众开始起身离场,剧场里就有些嘈杂凌乱。饰演崔夫人的演员最怕 这个时段上场。 落半城让夏花在内台喊,夏花也不怯场,放开嗓子:咿——呀—— 嘈杂的场子立刻被这一声给镇住了,这本是戏里没有的啊,而这一嗓子清脆悠扬,韵味十足,戏 迷们虽然一头雾水却也齐声叫好,掌声雷动。洛半城急忙把发愣的夏花推到台前,夏花头一次面对老 街这么热情的戏迷,不知所措,只得又喊了声:咿——呀—— 夏花就这样进了老街剧团。 在剧团里,夏花几乎就是个跑龙套的。但是,只要戏开场,必有夏花的一声“咿——呀——”, 乱槽糟的剧场顿时安静下来。洛半城对夏花说,观众认可你的一声咿呀,这也是最高赞赏了。有人喝 一辈子戏,观众也记不住他一句。你这一嗓子,值了! 就凭着一嗓子,夏花在剧团里待了十年。夏花出落得更加俊俏了,团里团外追求夏花的人不少。 团里唱武生的祥子模样一般,是洛半城的徒弟,死缠硬打把夏花追到了手,洛半城是他们的证婚 人。 祥子演出时摔断两条腿,坐在了轮椅上。虽然夏花百般用心地伺候,祥子还是经常莫名其妙地发 火。开始大伙还能理解,可时间一长,许多好心人都看不惯了,都劝夏花趁年轻还是离了吧!夏花虽 然感激大伙的好意,却依旧如初。夜深人静,尚未入睡的人们常能听到那声“咿——呀——”,只是 多了一丝隐约的悲凉。 几年后,剧团解散,夏花报了个中医按摩班,每天都要给祥子泡脚按摩。 一天,洛半城来看望样子,夏花正给祥子按摩腿脚。洛半城看着夏花娴熟的手法,建议夏花开家 浴足店,反正每天要给样子按摩,开个店还能堆持生计。样子虽说不情愿,可眼下也没什么能做的事 情。 夏花的浴足小店还真开起来了,店名更有特色:咿呀浴足。 小店生意挺好,许多都是夏花和祥子的戏迷。也有来想歪使坏的人,泡脚时,说些挑逗的话,讲 些让人脸红的段子。夏花只管做活儿,不搭理。有人做足疗时,故意抬脚往夏花的身上蹭,夏花就加 重手法,疼得那人嗷嗷叫。夏花说,这儿是心脏反应区,先生你的心可是有毛病哩。 送走了客人,夏花打水给样子泡脚,祥子气呼呼的,怪夏花对不正经客人太迁就。夏花给祥子捏 着脚,说,来的都是客,他们有他们的想法,我不当真就行了。客人们的脚哪能都一个尺码? 祥子掀翻了水盆,水溅了夏花一脸一身。夏花没生气,她知道祥子心疼女人,心里憋屈。待夏花 收拾停当,已是午夜。 夜色静谧,秋风习习,弯月如钩。夏花揉揉酸胀的臂膀,扭扭僵硬的腰身,望着无际的星空,轻 轻叹了一声:咿——呀—— 夏花第二天就关闭了小店。夏花说,我不能让样子心里不痛快。有人帮忙,让夏花在车站的候车 室里摆个书报摊,虽然赚钱不多,夏花却干得带劲。祥子也来帮衬,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 中秋,吃过晚饭,夏花推着祥子出屋赏月。夜空之下,秋月如珪,秋露如珠,祥子心情大好,非 得夏花来上一嗓子。夏花欣然允诺,清了清嗓子,一声极具穿透力的“咿——呀——”腾空而起,在 空气中久久回响。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 年第 4 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折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风习习,秋月溶溶,秋露荧荧,小说的环境描写,寥寥数笔既营造了一种清凉静谧的氛围, 又使得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B.夏花虽然十三岁就考上戏校,模样、身段都很好,可就是先天不足,唱功跟不上,没有演出 的机会,以致老师劝她改行。 C.“有人唱一辈子戏,观众也记不住他一句。你这一嗓子,值了!”洛半城朴实的话语蕴含深 刻的哲理,也安慰了夏花。 D.在剧团内外的众多追求者中,夏花最终却选择了其貌不扬的样子,一是因为样子的死缠硬打, 二则祥子是洛半城的徒弟。 【答案】D 【解析】“二则祥子是洛半城的徒弟”这个原因,于文无据。 (2)夏花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美丽善良,温柔体贴:夏花模样好看,身段漂亮,对待残废的丈夫祥子不离不弃,一如既 往地细心照顾;②坚强隐忍,善解人意:丈夫残废后她独自支撑家庭生活,开店、照顾丈夫,对 于丈夫因残废而自卑一直理解、宽容;③处事机敏,不卑不亢:面对客人做足疗时的蓄意挑逗, 机智应对,恰到好处,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不至于让客人太难堪。④喜爱艺术,热爱生活: 全文前半部分主要写夏花对艺术生活的喜爱,后半部分主要写夏花对现实生活的热爱。(答对一 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2 分,答对三点满分)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 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 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 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美丽善良,温 柔体贴”“坚强隐忍,善解人意”“处事机敏,不卑不亢”“喜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角度概括 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小说以“咿呀”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小说以“咿呀”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形式新巧别致;②是小说的线索,“咿呀” 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使得小说结构更加紧凑;③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咿呀”也是夏 花开的浴足店,见证夏花和祥子生活的不易;④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咿呀”既表现了夏花内心、 命运的变化,也流露出作者对夏花的同情和赞美;⑤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咿呀”包含了夏花对 戏剧的热爱,对自己人生的感悟,对祥子的一片真情。(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解析】注意从读者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 “是小说的线索”,从人物塑造 “为人物 活动提供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的角度分析作用。 3、(17 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 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 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大旺细 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 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 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 个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 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 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 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眼叫嚷:“我可 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 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大旺 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幽怨说到。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 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 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 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 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 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 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问:“你怎么不 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年轻 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 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 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年轻人有 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 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 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 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 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 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 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 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 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2015 年 05 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 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 有义。 B.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 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C.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问,她“实在 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把当今社会日 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答案】B (2)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着鲜明的 可比性。请试从性格品质和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两方面对他们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流浪汉内心善良,真心关心张老太。他为素不相识的张老太加衣,与张老太分享来之不易 的食物,这些都表明了他抱着善意关心张老太。②骗子狡诈伪善,视张老太为发财工具。他看到 张老太精神有问题而冒充儿子,虽然好言相对,供其好吃好喝,表面关心之下其实是讨得张老太 欢心让她合伙骗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题干问的很明确,一是分析性格品质,二 是分析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从两方面对他们作简要分析。鉴赏人物形象,首先,从作者对人 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去分析人物。比如本题中的流浪汉, 他为素不相识的张老太加衣,与张老太分享来之不易的食物,这些都表明了他抱着善意关心张老 太,是一个内心善良,真心关心张老太的人。而骗子,他看到张老太精神有问题而冒充儿子,虽 然好言相对,供其好吃好喝,表面关心之下其实是讨得张老太欢心让她合伙骗人,从而表现了骗 子狡诈伪善,视张老太为发财工具的丑恶面目。 (3)小说最后,张老太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有人认为她是患了老人病真的不记得 了,也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 理由。 【答案】示例一:赞成第一种观点。理由是:①张老太已经患上了脑血管堵塞,需要妥善照顾,后来 的流浪生活必会使她病情加重,失忆是情理中事;②张老太为了流浪汉抢别人手中的衬衫,法律 观念的缺失表明她已经糊涂;③张老太在骗子哄骗下共同行骗而不自觉,是非原则的丧失也表明 她的病情加重;④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表明她 真的不记得亲儿子而将骗子当作了自己的儿子。(答案由观点和理由组成,观点 1 分,理由每点 2 分,满两点即可) 示例二: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是:①亲生的儿子得知张老太的病情后在儿媳面前表现懦弱,让张老 太心灰意冷;②素不相识的流浪汉对张老太关怀备至,让张老太体验到可贵的温情,两人骤然走 失对张老太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冲击;③到头来发现骗子亲热孝顺只是利用自己去敛财,张老太情 感上受到了很大伤害;④三个真假儿子的各种表现,让张老太对儿子的认识陷入了混乱当中,所 以她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去面对警察关于儿子的问题。(答案由观点和理由组成,观点 1 分,理由 每点 2 分,满两点即可) 4、(17 届宁夏石嘴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情与逻辑 马克斯·夏尔曼 我在法律学院读书。我深知,一位贤惠的妻子对于我今后的律师生涯至关重要。我对波莉垂青已 久。但她在聪明这点上达不到我的要求,我急需提高她跟我的匹配度。 第二天晚上,我便约波莉出来。我们坐在学校的一颗橡树下。我给她开了一门逻辑课。“逻辑,” 我清了清喉咙说,“我们先来讲‘轻率归纳’。你不会讲法语,我不会讲法语。由此得出结论:明尼 苏达大学里谁也不会讲法语。” “真的吗?”波莉兴奋地说,“没人会?” 我憋住一肚子怨气:“波莉,这是谬误。结论下得过早,证据又不足。” “接下来一个谬误叫做‘转移论题’。有个男人想来申请工作。老板问他的资历怎样,他回答说 家里除了老婆还有 6 个孩子。老婆是个跛子。孩子们没吃没穿。屋子里床都没有。” 波莉那桃红色的脸颊上滚下一串泪珠:“啊,太可怜啦。” “唉,是太可怜啦,”我应声附和道,“可这不足以为论点呀。那男人对老板关于他资历如何的 问题避而不谈,却又想求得老板的同情。他是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你懂吗?” “你手帕带来了吗?”她已泣不成声。 我将手帕递给了她。“下面,”我压低嗓音说,“我们来讨论‘类比不当’。学生考试时该允许 看教科书。毕竟嘛,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可以参考 X 光片;律师为被告辩护期间可以查看辩护 书;木匠盖房子的时候则可以对照设计图。那么,学生考试时为什么就不准看呢?” “好主意!”她热情洋溢地说。 “波莉,这论证全错了。医生、律师和木匠并不是在测验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学生却是在考 试。这些情况完全不同,你可别把它们混为一谈啊。” “现在讲‘假设非事实’。假如居里夫人没有把一张照相板留在装有沥青铀的抽屉里,那么当今 世界还不知镭为何物呢。” “对,对”,波莉颔首称是。 我冷冰冰地说,“这个论证是谬误。也许居里夫人会在晚些时候的某一天发现镭,也许别的什么 人会发现它的。你不能以一个不真实的前提作为开端,从而引出任何站得住脚的结论。” “下一个谬误是‘违反充足理由律’。有两个人在辩论。甲说:‘我的对手是个臭名昭著的骗子, 他的话一句也不可信。’波莉,想想看,错在哪儿?” “这是不公平的,”她气愤地说,“人家还没有开口,就被骂成骗子。那人家还有啥机会辩论 呢?” “正确!”我欣喜若狂地叫了起来,“波莉,我为你感到自豪。” 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总算没白费。我们的关系由逻辑改为浪漫的时候到了。 “波莉,”我们再次坐在那棵橡树下的时候,我说 “亲爱的,”我笑容可掬地说,“我们已经在一块儿呆了五个晚上了。相处得很融洽,显然是情 投意合。” “轻率归纳。”波莉欢快地说。 “对不起,你说什么?”我问。 “轻率归纳。”她重复了一遍。“咱们只碰过五次头,怎么就说是情投意合了呢?” 这小淘气学得倒挺不错。“亲爱的,碰五次头够多了。你要知道一块糕是好糕,总不必把它吃光 吧!” “类比不当。”波莉脱口而出,“我不是糕,我是姑娘。” 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波莉,我爱你。你对于我是整个世界。我的宝贝,请说一声你跟我。 要不,我做人还有什么意思?我会消沉下去,我会饭菜不进,我会变成一个两眼凹陷、步履蹒跚的废 物,到处流浪。” “转移论题。”波莉说。 我咬紧牙关,说什么也得保持镇静。 “嗯,波莉,”我强装笑容地说,“你已经把谬误都学到手了。” “这话一点不错。”她说着使劲点了点头。 “是谁教你的呢,波莉?” “你呗。” “对啦,你得感激我才是,亲爱的,要是没我,你一辈子也别想晓得这么多谬误。” “假设非事实。”她迫不及待地说。 我抹了抹眉头上的汗水。“波莉,你别这样死心眼儿了。这些不过是课堂上的骗人之术。你可知 道,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不相干的。” “外延扩大。”她顽皮地向我摇着手指。学/ 我暴跳如雷:“你到底跟不跟我?” “为什么?”我问。 “今天下午我已答应过佩蒂(波莉的另一个追求者),说我跟他。” 我气得脚跟也站不稳了,“这骗子!”我尖叫着,“别跟他,波莉。他会撒谎,讲话从不算数。 他是个骗子。” “违反充足理由律。”波莉说。 “好吧,”我说,“既然你已成了逻辑学家,那么请问,你跟佩蒂的逻辑原因何在?” “他有温度。” (选自《爱情与逻辑》,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波莉是一个非常愚笨的人,“我”教给她的逻辑学知识,她只关注逻辑学以外的东西,而她 拒绝我的理由,也是强词夺理,毫无逻辑可言。 B.波莉其实是懂得逻辑的,当“我”给她上逻辑课时,她表现得很感性;当“我”和她谈论感 情时,她表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出色。 C.佩蒂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小说着墨不多,但却富有性格,与我相比,佩蒂温柔善良,开朗活 泼却太理性。 D.“我”在介绍转移论题这一谬误的时候,波莉哭了,可以看出波莉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 而波莉在“我”向她追求的时候,不断的拒绝“我”,说明了她的冷漠无情。 E.小说中的“有温度”,言简意赅。“有温度”是温暖的意思,看得出来佩蒂给予波莉的是一 种爱的温暖,是波莉所希望得到的感情的关爱,是“我”所不懂给予的。 【答案】BE 【解析】A“波莉是一个非常愚笨的人” “也是强词夺理,毫无逻辑可言”错。C“却太理性”错。 D“说明了她的冷漠无情”错。 (2)小说中的女主人波莉为什么拒绝“我”的追求?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原因如下:①“我”过于理性,过于逻辑,把职业的道理运用到了感情上,犯了外延扩大等 一系列错误。②感情与职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说明了“我” 对感情的认知不正确。③“我”过于功利,只想着找一个在未来有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妻子,而 没有顾忌到爱情需要更多的感情、时间、精力等的投入。④波莉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女孩,注重感 情,讲究人性,活泼可爱,与 “我”完全不是一类人。⑤“我”在感情上愚笨,丝毫不关心波 莉听课时的反应,不懂得波莉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就强加给她逻辑知识,强行补课。 点睛:这实际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 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只想着找一个在未来有助于自己 事业发展的妻子,而没有顾忌到爱情需要更多的感情、时间、精力等的投入”等情节中概括出我 “过于功利”的性格特征。 (3)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案】艺术特色:①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爱情线,一条是逻辑线,两条都是明线,双线合一, 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小说艺术。②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能够直接的表现人物的性格 特点。③小说结局富有戏剧性。小说前面部分不断的铺垫“我”对波莉的教导,而后面部分却出 人意料的遭到波莉的拒绝,出人意料。④小说选材详略得当。详写“我”与波莉的对话,略写波 莉与佩蒂的故事,情节简洁明了。⑤小说语言幽默风趣,浅显易懂,把深奥的逻辑学知识容纳在 对话当中,示例丰富,充满张力。 【解析】注意从小说采用双线结构、组织材料形式、结局富的戏剧性、选材详略得当、语言幽默风趣, 浅显易懂的角度作答。 考点二:思想主题 【真题导航】 1、【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 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 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 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 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 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 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 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 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 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 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 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 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 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 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 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 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 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 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 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 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 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 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 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 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 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 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 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 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 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 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陌生的光....(2 分) (2)陌生的气息.....(2 分) 【答案】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 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解析】(1)句“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中的“陌生的光”,根据前文“六岁那年夏 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以及后文“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 有了地位……得到了证实”“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根据这些 信息可以推断出这里“陌生的光”是指和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的眼光,是指母亲对六岁的“他” 竟然能弄一条这么大的鱼回来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句“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 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中的“陌生的气息”,根据前文“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 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平日里, 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 笑”和后文“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 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那天饭桌上 的气氛也不一样……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句话中的“陌生气息”是 指和平时家里因为生活艰辛的苦涩沉闷气氛不同的气氛,也就是“他”带回一条鱼为家里每位成 员带来对即将品尝到的美味的期待的情形。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 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含有重要词语的句子,仔细阅读,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文 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 分) 【答案】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 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 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 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现代文阅读中,如果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析”之类的 词语就是考查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答题表达规范:角度+描写内容+作用(主旨或 情感或人物心情、人物特点)。本题要赏析的句子是母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示意”“卸”等神 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出 现两次,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 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 “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 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解析】本文的题目是“一种美味”,从表面看这里的“美味”是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 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文章写六岁的“他”为家里带来 了一条巴掌大的鱼,然后写全家人一起烹制“鱼汤”、喝“鱼汤”,享受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满足 口腹之欲的美味“鱼汤”的同时,一家人的快乐、亲情和希望,是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 还有在这全家人一起烹制“鱼汤”、喝“鱼汤”的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 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 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 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答案】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 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 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 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尾情况,采 取不同的解答方法:一、出人意料的结局: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 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 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做了铺垫,如借项链时主人 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③主题上,能更好地深 化主题。二、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 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凸显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 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 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三、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 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 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 美好生活的愿望。④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如果是虚构的,就更加增强讽刺的意味,强化主旨。 四、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言有尽 而意无穷。本题的结尾属于出人意料式,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设置伏笔等方面回答。 2.【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 分)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 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 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 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 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 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 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 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 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 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 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 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 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 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 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 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 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 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 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 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 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 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 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 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 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答案】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鉴赏题。本题共五个选项,A 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我”约王有福在电 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模仿;B 项错误在于,文本中并无 “‘我’有打官司的经验”的内容;C 项不妥之处在于,王有福不愿索赔,还有害怕上当受骗的 因素。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 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 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 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 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 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 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 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 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一般来说,小说利用第一人称,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再加上这篇小说中“我”是事件 的参与者,事件的发展变化是由“我”提议而产生的,所以“我”起了推动情节的作用。而且“我” 主张索赔,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因而这样安排又使“我”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 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 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欣赏能力。分析欣赏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主要应根据小说 对该人物所做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语言进行分 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从小说中王有福说话谦和、见了晚辈也要鞠躬等行为可知他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的 性格;从小说中他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这些是可以看出他胆小怕事、有点狡 黠的性格;从小说中他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等行为可看出他有点固执, 但不失本性善良的性格。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 分) 【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 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 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 容,有害无益。 (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答出三点给 8 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 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考生如果采取认同王有福的立场,可从揣摩王有福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 结合相关法律为酒店方面寻找理由;考生如果采取认同“我”的立场,可从揣摩“我”的心理出 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王有福寻找理由。 【命题思路】 概括探究小说的主题是高考必考考点,有单独命题,也有与人物形象分析、语句鉴赏结合考查的 综合命题形式。命题角度有概括分析作品主题、探究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解读作 品等,涉及“分析综合”和“探究”两个能力层级,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2017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考点精析】 小说的主题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如果把语言所描写的内容比作 小说的躯壳,那么主题则是小说的灵魂。阅读一篇小说,就要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 料(细节、情节等),领悟和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思想意义。 【方法技巧】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 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 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常见主题,掌握 小说借助人物、环境、情节表达主题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3.掌握鉴赏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1)主题概括方法 ①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题,总是与 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 “知人论世”。 ②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 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③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情节是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从中体现作者对矛盾的 看法。 ④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 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 不可缺少的。 ⑤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学/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 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 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 ④小说××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 陈述你的观点。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3)答题模式: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 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能力迁移】 1、(17 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丢失的钥匙 宝马风驰电掣,驶向福利院。 父亲中风偏瘫,病愈后走路得拄拐,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父亲主动提出到福利院。 儿子停下车,一手提着车钥匙,一手推开了福利院的大门。 父亲早就笑眯眯地候在门口了,密密匝匝的皱纹笑得拥挤不堪。儿子一手搀扶着父亲,一手在接 电话。 父亲在儿子的搀扶下,慢悠悠地走着。拐杖拄在地板上,发出的笃笃声,格外清脆响亮,就像父 亲此时的心情。 进了父亲居住的小屋,儿子终于打完了电话。他长长地喘口气说,爸爸,您看,我太忙了,公司 里事情多,抽不开身,都半年没来看您了。 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父亲说,不怪你,你忙,我能理解。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暖的。父亲还是打开了空调。他对儿子说,你在空调屋里呆惯了, 别冻感冒了。 父子俩坐着聊天。父亲询问儿子的生意,儿媳的工作,孙儿的学业,还有家里那只猫。 片刻,儿子感觉热,便将衣服脱下。父亲赶紧颤巍巍地接过,蹒跚着走到衣架前,仔细地替儿子 挂好。那是一件名贵的皮衣。父亲拍拍,扯扯,再拍拍,连一点点皱褶都不放过。 爸爸,别管那衣服,过几天,我让洗衣店打理就是了。儿子说。 父亲说,记得吗,你妈妈去得早,小时候你们的衣服都是爸爸亲自熨烫。那次,边烧饭边熨衣服, 忙忘了,将你那件蓝色上衣烫坏了。你那个伤心呀,嚎啕大哭,躺在地上,满地打滚。我就安慰说, 马上去给你买件新的。你立即破涕为笑,一骨碌爬起来,眼泪也没擦,拉着我就上街。你弟弟妹妹却 不干了,个个哭号着要新衣服,我只好给你们每人买一件。我怎么不记得?儿子打断父亲的话说,那 些年,爸爸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还总穿补丁衣服呢。 父亲笑了说,那个年代讲求艰苦朴素,补丁算什么?记得你妹妹…… 儿子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父亲的回忆。儿子一边摆手示意父亲别做声,一边走出屋外接电话。 儿子那个电话打得无比漫长。父亲望着儿子的背影,边听着他打电话,边继续为儿子打理衣服。 儿子打完电话,着急地说,爸爸,不好意思,公司有事,我得走了。等忙过了这阵子,我一定来 看您! 没等父亲说话,儿子已急匆匆走到门口。 父亲眼巴巴地望着儿子的背影。 片刻,儿子又急匆匆地跑回来说,爸爸,我钥匙不见了! 什么钥匙?父亲问。 车钥匙。快帮我找找吧。我刚才进来时仿佛还在手上,后来不知放哪里了。 不着急,好好找一下!父亲弯腰看看凳子底下,看看床底下,都没有。 儿子焦急地对父亲说,只好让司机先给我送备用钥匙。 父亲说,多久才能来? 至少一个小时。儿子闷闷不乐。 父亲高兴地说,那进屋吧,咱俩再聊会儿。 聊什么呀?您不知道,就刚才那单生意,我不能按时赶回去,将损失几百万!儿子满脸懊恼。 有那么严重吗?父亲吃惊地张大嘴巴。 怎么没有?爸爸,现在生意不好做,竞争激烈。本来,我今天是顺道来看您,只准备留半个小时, 跟人家签合同的时间都约好了,谁知道钥匙不见了。 那——要不我们再找找。 去哪里找啊?都找遍了! 我再去找找看!父亲拄着拐去了花园。片刻,父亲在楼下兴奋地喊道,儿子,找到了,在这里呢。 准是你刚才一边打电话,一边揣钥匙,不小心揣掉了。幸亏找到了!父亲举着那车钥匙对儿子说。 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走了,找时间再来看您! 父亲无言,朝儿子挥挥手,眼里噙满泪水。 儿子默默走出门,在门外打了个电话。电话里,儿子平静地拒绝了那个到手的合同。片刻,儿子 又回来了,他对父亲说,爸爸,那合同改期了,明天签。今天我就不走了,留下来陪您聊天。 父亲悲喜交加,哽咽地说,真的?顿了顿,又说,你还是走吧,别耽误了生意。爸爸只是半年没 见,想你了,刚才…… 别说了,我知道。走吧,您看太阳多好,我们去院子里散步。儿子小心地搀扶着父亲,在冬日的 暖阳里,缓缓地漫步。 父亲的笑容绽放着,如冬日的腊梅般芳香。 第二天清晨,儿子临别拉着父亲的手,笑着说,爸爸,以后,每周都会来看您,那样,我的车钥 匙就不会再丢了! 父亲搔搔后脑勺,红着脸,孩子似的笑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开头写到中风偏瘫病愈后的父亲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主动到福利院生活,反映了一种社 会现象,写出了老一辈人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感,令人感动。 B.“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到来倍感高 兴、幸福;也说明儿子很久没来看望父亲了,父亲一直都在期盼中等待。 C.找车钥匙过程中儿子很紧张,害怕合同签不了,造成损失,对父亲大加指责,父亲也没有意 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不加反驳,帮忙寻找车钥匙。 D.“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写出了找到车钥匙后,儿子才明白了车 钥匙为何而丢的,从紧张、害怕合同丢失中明白过来,还有比合同更加重要的东西。说明儿 子对父亲的在乎。 E.小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开头写儿子因为工作繁忙本想看望一些父亲就马上签 约大单生意,到车钥匙丢失,找车钥匙,找到了车钥匙,儿子拒绝合同留下来陪父亲。同时, 小说语言华丽幽默、生动,整篇运用对比的手法,主题突出。 【答案】CE (2)“父亲说,记得吗……”这一段介绍了小时候父亲为我们买衣服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插叙小时候父亲为儿女买新衣服自己却穿补丁的衣服这一件事,交代了人物的家庭情 况,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充实(2)突出了父亲为了儿女辛勤、无私的付出,表现了父亲的伟大, 也使“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小时候父亲为我们买衣服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作用”“结合文本”,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概 括形成答案。 (3)这篇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你怎样评价儿子后来的做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很多老年人因为子女工作忙的原因,无法与子女一起 生活,只能到养老院或自己照顾自己。很多子女也以工作忙等为借口,很少抽出时间来陪伴自己 的父母,这对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晚年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本儿子后来的做法是值得赞赏 和学习的。工作再忙,时间是可以抽出来的;生意再大,如有损失,还有机会可以赚回来;而辛 苦了一辈子的父母与子女陪伴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是有地位、金钱买不来的,子欲待而亲不在, 到时就后悔莫及了。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关键 “社会问题” “儿子后来的做法”“结合全文”,联系文章 内容,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2、(2017 届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荒芜 老张的儿子在城里混得不错,买了楼房,接老张到城里,让老张享享福,老张高高兴兴地跟儿子 进了城。 进了城的老张高兴没几天,就郁闷了。不是儿子媳妇对他不好,不好能接他进城吗?也不是他们 看不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饭前便后不洗手,晚上不洗脸不刷牙就上床,而是老张自个儿郁闷了。儿 子问郁闷的老张:“爹,咋了?哪儿不舒服? ”老张一声叹息:“没不舒服。”儿子就笑了: “没 不舒服你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老张就又一声叹息:“这城里有什么好啊?哪儿都是硬邦邦的,连 地气都接不上,连点泥土味都没有。”儿子就解释说:“干净嘛,你想闻泥土的味,楼下不是有花池 嘛。”老张就哼了一声:“那也叫泥土?巴掌大的一块地儿,况且,哪有一朵花,净是杂草。”儿子 说:“这院子是大家的,不是自家的,谁肯花钱种花啊!这楼区现在还没物业,花池子不荒着还能咋 的?” 老张眼睛就一亮说:“那我收拾收拾种点菜行不? ” 儿子一愣,犹犹豫豫地说:“应该行吧。” 老张立刻下搂,手脚并用,片刻就把杂草清除干净了。又去买了一把小铲子,细细地把泥土翻了 一遍,就去买了小白菜、水萝卜的种子。 老张火热朝天忙碌着的时候,很多住户都围了过来,看老张忙碌,有些惊奇,网老张做什么。老 张乐呵呵地说:“种菜。”住户们一怔,摇着头笑,冲老张儿子住的楼层指指点点,嘀嘀咕咕的。老 张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也朝儿子住的楼层看,儿予在阳台上看到住户们指指点点,就冲老张喊:“爹, 你快上来吧!”老张回应道:“快了,这就种完了。”儿子的声音就高了起来:“爹,你快上来吧!” 老张嘴上应着:“完了,完了。 ”手上仍不停忙乎。儿子很快出現在老张面前,拽起老张说:“上 楼吧,吃饭了。”老张拍了拍手说:“都种下了。用不了几天,这菜就出來了!”儿于拽老张的手劲 很大,几手是把老张拖上了楼。老张不高兴地说:“你用那么大的劲儿执我千什么? ”儿子说:“我 不该让你在花池子里种菜。”老张说,“我在花池子里种菜怎么了?荒着也是荒着;要不闷死我了。” 儿子就苦笑着说:“你没看那些人栺指点点的吗? ”老张说:“看到了,他们嘀咕什么呀,也听不 清。” “指定说我和你儿媳妇对你不好,不给你买菜吃,逼你去种菜。”“什么?他们怎么能这么 想呢?不行!我得下去跟他们说一说。”老张气得就要往下走,儿子一把拽住他:“别去了,你去说, 他们又该以为是我逼着你去跟他们解释的呢,你儿子媳妇在他们眼中可就成了恶男刁妇了。”老张直 跺脚:“他们怎么能这么想呢!这可咋办哪?”儿子叹口气说:“别再下去管你种的菜了。”老张就 十分痛苦地说了一句:“不管了,不能让你们受委屈。” 老张没想到种的菜自己不管了,老天爷倒是“管”上了,一天一场小雨,他种的小白菜、水萝卜 很滋润地冒出了头,蓬勃地生长起来。一看菜苗都出来了,老张坐不住了,偷偷下楼,侍弄起来。在 老张的侍弄下,花池子里的小白茉、水萝卜长得葱绿一片,老张的心情也郁郁葱葱的。 花池子里的菜可以吃了,老张在楼下晃荡了一天,告诉每一个进门出门的住户: “要吃小菜就 可以薅啊!”可他们都只对老张笑笑,没有人去薅菜,老张就很郁闷地上了。…… 儿子回来了。儿子的手绿绿的,沾满了菜汁。儿子的脸青青的,没有一丝好声气。老张看看儿子 的手,又看看儿子的脸,跑到阳台上往下着,就着到花池子里的小白菜、水萝卜都被薅出来,它们鲜 嫩的身躯支离破碎,惨不忍賭。老张的心口猛地被撞击了一下,痛痛的。老张转回头看看儿子问道: “他们又说什么了?我让他们吃菜随便薅的啊!”儿子气急敗坏地冲老张喊了一句:“这花池子是大 家的,不是咱们家的菜园子。”老张的心里轰然一声,抹了一把脸说:“还是荒着好。荒着,人心就 不都慌了。”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张在城里住着不高兴,并不是儿子和儿媳对他不好,主要是看不惯邻居们胡乱猜疑,乱咬 舌根。 B.老张花池种菜,邻居指点嘀咕,最终儿子薅菜毁菜;从中可以看出儿子虽然是老张的亲儿子, 但是,儿子、邻居们与老张在某些观念上确实不一样。 C.小说采用顺序的叙述方式,围绕老张种菜一事展开冲突:情节曲折,具有吸引力;故事具有 启人思考的魅力。 D.小说主要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老张,不仅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还有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 运用側面描写来表现住户们。 E.小说采用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高潮就是结尾;这样的结尾引人深思,让人感受到人心的荒 芜。 【答案】AD 【解析】本题几个选项分别考查了人物性格、小说主旨、写作特点等,考点较全。选项中 A“邻居们 胡乱猜疑”,乱咬舌根”错,D“外貌描写”错。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 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 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 (2)小说为什么用“荒芜”來作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答。 【答案】(1) “荒芜”一语双关,表面指花池荒芜的小区环境,更暗示人们内心的荒芜。(2)推 动情节发展,为老张种菜作铺垫:老张眼见花地荒芜,进而想改变荒芜的现状,最后发现人心更 加荒芜。(3)衬托人物:用环境的荒芜和邻居们内心的荒芜来衬托老张的淳朴。(4)艺术效果: 引起读者思考,有利于揭示主题。 (3)邻居们在内心深处是怎样看待老张种菜这件事的?作者借此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小说 内容简要分析、探究。 【答案】(1)内心:不相信老张的淳朴和真诚,反以为他爱占便宜和虚伪。(2)主题:①表现出在 城市化过程初期,人们之间陌生、隔阂、相互猜疑的现象。②反映了作者对生活方式(环境)重 大转换中的人际关系的关注、思考。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关键 “邻居们在内心深处是怎样看待老张种菜这件事” “主 题”“结合小说内容”,联系文章内容,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3、(17 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好东西在哪里 黄建国 胡军胜在外头打了两年工,然后回来了。他对人说:“城里好是好,但好东西全是别人的。好吃 的好喝的是别人的,女人是别人的,轿车是别人的,连拉屎尿尿的地方都是别人的。好有什么用?不 如回到村子里,我是我自己的。”话虽这么说,可过了几天之后,胡军胜觉得梅庄其实很没有意思。 梅庄跟其他村庄一样,早上天一亮,家家打开头门,用扫帚在门前划拉几下,接着,你出来我进 去,一整天忙忙碌碌的不知干些啥名堂;太阳一落山,暮色四合,家家门户紧闭,街上一片漆黑又悄 无声息,好像整个村庄钻到地底下去了,好像地球上没有这个村庄了。所以,胡军胜觉得梅庄真的很 没有意思。 上午十点多钟,胡军胜走出家门,穿过街道,离开村子径直到北边的阳峪岭去。他想在那儿寻一 阵子清净。事实上家里也够清净的,麦子已经下种,又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不过,胡军胜不喜欢家里 的感觉,因为他父亲胡庄庄总吊着个长脸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不时为布尔山羊的事唉声叹气,让人不 舒服。 节令已过寒露,搭眼望去,四周一片乱糟糟的。果园的树叶还没有落尽,玉米杆横七竖八地散落 在地里,麦苗只探出一点黄芽,连土坷垃都遮不住。胡军胜不看地上,看天空。他看见空中有一只鸟 在飞,他仰起脸朝它吹了一声口哨。 翻过底角沟,又过一道梁,沿着一条弯曲的小路就到阳峪岭的最高处了。胡军胜找到一个合适的 斜坡半躺下去,用胳膊肘支着头,眯起眼打量梅庄。他从来还没有隔开这么一段距离认真地打量过梅 庄呢。冬天尚未到来,太阳依然温暖,明亮的光线如同绸缎一样又柔软又光滑。从眼缝望出去,梅庄 渐渐模糊,变成了一条黑色的细线;睁大眼,它又清清楚楚了。哎,这个梅庄哎。在深而远的天空下, 在岭坡平缓的地方,梅庄被树木遮盖着,不像一头牛,也不像一只羊,而像一块贴在地上的膏药。哎, 膏药,胡军胜说,真的像膏药。胡军胜想,梅庄夜晚的街道太黑太静了。胡军胜想,梅庄应该有点什 么事,它不能老没有事。胡军胜这么想着,睡着了一会儿。 胡军胜呼的一声坐起来。胡军胜揉揉眼走下阳峪岭。胡军胜推开他家果园房庵的门。胡军胜愣住 了。屋子里烟雾缭绕,四五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围在一起玩扑克牌。胡军胜惊讶地说:“你们干什么?” 很显然那是几个逃学的初中学生,个个嘴里叼着烟,扭过头,表情怪异地对胡军胜笑。一个说:“上 午的课没意思,老师胡讲呢。”另一个说:“我们死活念不进脑子里去。”胡军胜像他父亲那样哦了 一声,说:“你们,看看这梅庄,像一块膏药。我以前没有用功念书,不然,城里的好东西就有我一 份了。你们,自毁前程啊。”几个初中生哗的一声笑起来,说:“考不上学的人一茬子呢。我们跟你 一样。管屎那么多。”胡军胜也笑了。但胡军胜忽然一挥胳膊吼了一声:“出去!”他又说:“都滚 出去!”他从墙角扛起一根木椽走出来,他是到房庵里去取那根木椽的。 下午,胡军胜在他家门前的街道边竖起一根木杆,然后找到村上的电工梅跃进说:“ 扯二十米电线,接一只电灯挂起来。“ 梅跃进眨巴着眼睛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胡军胜说:“村子里应该有点事。夜晚太黑了,没一点人气。” 梅跃进绕着胡军胜转了一圈,上下打量着他说:“你给街上扯电灯,让梅庄变得亮堂?”“我不 想让黑夜淹没了村子,看上去像一块膏药。” “胡军胜哎,你进城打工两年,叫人认不得你了。” “城里没有黑夜,街道和广场彻夜通明。” “地方不一样哎。” “好地方都这样。依我看,梅庄应该发生点什么事情。” “好,你弄嘛。”电工梅跃进说,“我现在就给你接线。你哪怕在灯下耍猴呢。不过,电线得从 你家电表里走。” 这时候,胡军胜的父亲胡庄庄突然冲了过来。他说:“我不同意!”左手在屁股上拍打了两下。 他右手牵着一只布尔山羊,刚从双庙镇赶集回来。这只羊让他伤透了脑筋,五个月前两千多元买进, 今天买主只出到三百元。他两眼通红,愤怒地瞪视着胡军胜。 胡军胜对他父亲说:“这是我自己的事,你回。” “我不同意!”胡庄庄说。他倒了一下手,右掌又拍打在屁股上。“鳖大头才耗财呢!” 但是,胡军胜的父亲胡庄庄没有能够阻止胡军胜。当天晚上,梅庄的街道上亮起了一盏黄灿灿的 电灯,一群猴子追逐打闹到小半夜。 不久,梅庄果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一只布尔山羊被吊死在灯下的木杆上。 (选自《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黄建国卷》)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胡军胜的形象。如他对逃学孩子的呵斥,梅跃进对他的评价, 父亲的反对等,具体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B.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觉得梅庄其实很没有意思”“觉得梅庄真的很 没有意思”等,表明他对家乡现状的绝望。 C.小说叙事简洁,描写生动,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又掺入方言,如“管屎那么多”“鳖大头 才耗财呢!”等,呈现出鲜明的乡土色彩。 D.小说结尾写“果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吊死布尔山羊,呼应上文,暗示胡军胜试图 改变一潭死水的梅庄的愿望落空,耐人寻味。 【答案】B 【解析】B 项“表明他对家乡现状的绝望”这一说法不当,由下文给村庄安露天电灯,希望村庄像城 里一样,教训几个逃学的初中生,可知他对家乡现状应是“失望与不满”。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 性,四个选项既涉及了对人物心理、写作手法的分析,也涉及了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探讨,解答 时注意整体阅读小说,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总结写作技巧,概括小说的主 题,然后对照选项一一排除,找出答案。 (2)小说中的胡军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小说中的胡军胜是新时期一个渴求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又迷惘的农民工(1 分)。具体表现 为:(1)有想法而无明确目标:他羡慕城里的生活,渴望改变梅庄膏药式的现状,却没有明确 的目标;(2)见过世面,有忧患意识却找不到好的出路:在城里打工的他为梅庄的死寂而担忧, 为玩扑克的逃学孩子而着急,而无具体对策;(3)有主见、敢实践却无良方:他不顾父亲反对, 从自家电表接线给街上扯电灯,结果也改变不了梅庄的落后。 【解析】由胡军胜进城短暂打工后又返回了农村的情节可知,他是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农民工形象。 他感到城里的东西虽好却没有自己的,他想让自己的家乡也变得和城里一样,自己花钱安路灯, 表明他渴望改变家乡梅庄的现状。然而他却不知道改变家乡不是安一个路灯这么简单,小说结尾 也暗示,安了路灯家乡也没有什么变化,说明胡军胜的方法是不正确的;他批评几个逃学的初中 生,然而面对他们的反问却无言以对,这些都表明他没有明确的目标,并不知道应改把家乡改变 成什么样子,也没有具体的对策。然而与在家的父亲、电工相比,胡军胜敢于用自己的行动去改 变家乡现状,又表明他有自己的想法,见过世面,敢实践。 (3)小说以“好东西在哪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标题设问,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2)点明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好东西在哪 里”的念想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是行文线索。(3)呼应结尾,形成反差:胡军胜怀揣“好 东西在哪里”的困惑,试图改变梅庄“老没有事”的“膏药”般的现状,结果却事与愿违。(4) 突出主人公思想性格:胡军胜渴望梅庄拥有“好东西”并执意而为,而现实却与其愿望相悖,为 此他惶惑、纠结。(5)暗示小说主题:小说围绕胡军胜为梅庄寻找“好东西”而努力一事展开 叙述,揭示当下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引发人们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思考。 4、(17 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粒剩饭的佛缘 吕啸天 梅城北山云峰寺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了同。中午用餐的时候,了同对着一钵清淡的斋饭感到难 以下咽,勉强吃了几口就回寮房睡觉去了。了同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因与生意伙伴 反目成仇遭到算计,被告到官府,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父母遭受如此打击一病不起。成了孤 儿的了同走投无路,不得不皈依佛门,但是富家子弟的习性一时无法改变。 当天用晚膳的时候,了同见到装进他僧钵里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几口的剩饭,心里很生气,就责问 负责膳食的师兄了容:“你把剩饭倒给我,是不是见我是新来的,好欺侮?” 看着师弟没有因为浪费粮食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容也有了怒气:“这规矩是师傅 定的,你若不满,你找师傅理论去啊。” 了同闻言当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只走了几步,想到师傅云源大师那威严的样子,心里不禁有 些害怕,不得不回到斋堂,端起那大半钵剩饭硬着头皮吃了下去。吃那钵斋饭,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 夫,他认为这是自出娘胎二十年以来最难吃的一顿饭。 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时候,了同端着一钵斋饭,勉强吃了一半,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但是 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个斋堂不设放置剩饭剩菜的器皿。于是了同悄悄溜了出来,想把 剩饭偷偷倒到门外的一条水沟里。 “能吃的饭,怎能倒掉?”了同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回过头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说话的 竟是住持云源大师。 “一粥一饭,普度天下苍生。一粥一饭,当视为万物之源。”跟在了同身后的住持云源大师手里 托着一只空钵,一脸威严地对了同说,“把剩下的斋饭全倒进这个空钵之中。” 了同不知师傅的用意,但是见到他一脸威严,不敢多问,只得把半钵饭倒进师傅手中的钵里。此 后一连几天,每次见了同有吃不完的饭菜准备倒掉时,云源大师都会让他把剩饭倒进一只空钵里。 一晃过了一个月,了同慢慢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但是始终觉得寺里的斋饭做得清淡寡味。这一 天,他用完餐等到斋堂里只剩下师兄了容一人在打扫卫生,于是提出能不能把饭菜做得可口一些,还 说道:“师兄,你不把饭菜做得好一些,我还会继续剩饭的。” 话音刚落,了容猛地把一张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脸涨红道:“你可知道,你每顿饭那些吃不 完的饭菜倒进了师傅的钵里,就成了师傅的饭食。” 了同一听吓得大惊失色,连声道:“不,不会的。” 了容道:“自你上山一个月来,师傅已经没有在斋堂挂过单,就以你的半钵剩饭为食。” 罪过!了同感到羞愧难当,他来到师傅的禅房一下跪倒,请师傅宽恕他的不敬。 云源大师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扶起了同给他讲了一件往事。 三十年前,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云源大师遭政敌陷害被朝廷灭族。他逃了出来,来到寺里。与了同 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样,他觉得寺里的饭菜难以下咽,吃不完的就倒进水沟里。住持没有责罚他,暗中 把倒掉的剩饭捞起来洗干净后晒成米粒装进一个坛子,半年间装满了一大坛。当年冬天,北山下起了 五十年不遇的暴雪。进出山门的道路被封住了。寺庙里储存的粮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内的三个人面 临着被饿死的威胁。住持把那坛米粒取了出来,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凭着这坛米粒撑了十几天, 使寺里三人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云源大师长叹一声道,“饱食当念饥饿之窘,时时要惜一粥一饭。” 了同一夜之间开悟,他辞别师傅,手托僧钵下山化缘。所到之处,只求施给剩饭。北山周边居民 见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饭,又是称奇,一些浪费粮食的人心里也不免产生羞愧不安。一年之后,北山周 边兴起了节俭惜粮的好风气。 云源大师知道,很是高兴:“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人惜饭,饭惜人。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写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与后来写云源大师出生在官宦之家形成 照应,在结构上暗联。 B.云源大师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饭为食一月,后又用三 十年前自己亲历的事感化了同。 C.小说末段运用佛家偈语,高度浓缩了对事物的价值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D.这篇小说以剩饭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师徒两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导人们要居安 思危,节约粮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D 项,小说主题应是做人要惜福。 点睛: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 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 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 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如本题主要是讲做人要惜福。 (2)文章多次写云源大师“一脸威严”,最后说他“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云源大师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 【答案】(1)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了云源大师“威严”的特点,符合寺院住持身份;(2)“威严” 也是作为徒弟的了同的内心感受与敬畏的表现。(3)“有了笑容”是因为了同羞愧难当、知错 能改,云源大师的良苦用心终于有了回报,感到欣慰。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一粒剩饭的佛缘”的理解。 【答案】(1)从小说情节来看,小说以剩饭为线索,贯穿全文,演绎出两位出家人的生活故事。两 人都因家庭变故,出家为僧,历经磨砺,悟道明理,终得佛法。两人既自度,又度人,都是与佛 有缘之人。(2)从艺术手法上看,以小见大。“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意含“佛观一粒 米,大如须弥山”,一粒小小的米,其中的功德、福报和须弥山一样深远高大,在佛法来看,世 间上大的不一定大,小的也不一定小,我们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3)从主旨上看, 深化了小说主题。“人惜饭,饭惜人。心生惜心,万物有情。”懂福、惜福才会有福,对细微之 物不可轻易糟蹋,并且要以感恩、惜福的心来领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内涵。理解标题的本义和象征义,“一粒剩饭的佛缘”,主要围绕人物 “剩饭”分析,结合情节的发展,全文的线索,引出人物的性格等。 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 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 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 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