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中数列和不等式证明的交叉
数列和不等式是高考的两大热点也是难点,数列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高等数学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等式是高中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突出的内容,它可以体现数学思维中的很多方法,当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问题会变得非常的灵活。所以在复习时,我们在分别复习好两类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数列和证明不等式的交叉,是这两大块知识的主要交叉点,它在数列的特殊情景下,巧妙的融合了不等式的证明,它所涉及的问题往往是灵活的应用了数列和不等式的知识,把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例1 设和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且,,若,试比较和的大小。
分析:这两个通项大小的比较,它们的未知量比较多,比容易直接完成。因通过它们的项数把他们组合在一起。设的公差为,的公比为。
显然,因为,所以有,,即。
。又因为,所以。若时,=
=。因为,,所以有:。若时,,,所以也有:
。综上所述,当,且时,。在证明过程,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逆用,是本题证明的一个转折点,它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分类讨论,时问题得以简化。
例2 已知递增的等比数列前三项之积为,且这三项分别减去,,后成等差数列,求证:。
分析:要想证明这个不等式,首先要求出左边的和式。根据题意,是等比数列,所以左边的和式可以利用错位相减法来求和。先确定这个等比数列。由
可得,,所以。再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则根据条件可得:,解得,或(舍去)。所以,因此,。令=----------①,则--------------②,
由①-②得,
,即,
=
例3 在某两个正数,之间,若插入一个数,使,,成等差数列;若另插入两个数,,使,,,成等比数列,求证:
分析:不等式左边有字母,右边有不同字母、,要比较两边的大小,必须寻找、、三者之间的联系,利用数列的关系可得:,,。为计算方便,我们再令,,则,,,那么,=
=,得。
例4 设,且,求证:对一切自然数,都有。
分析:因为,所以,由已知,所以有,,即。又因为,
则有,,所以。
在上式中取,得个不等式,把它们相加得,,于是,,因此,
。在此题的证明过程中,我们巧妙的利用了数列求和的累加法,时问题的解决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本题由于和自然数有关,也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
例5 设,给定数列,其中,且满足。
求证:且。
分析:这是1984年的高考题,当时难倒了绝大部分的学生,大家觉得无从着手。它给定的是数列,求证的是不等式,而且都是和通项有关,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求出数列的通项再来观察。
因为,又因为,所以有,,则。而,则有,
,所以,那么,因此,且。
例6 求证:。
分析:这是一道不等式的证明题,若我们总是在不等式的圈子里转悠,问题不能圆满的解决。跳出这个圈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自然数有关的命题,那么,解决它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利用数学归纳法;二是构造数列。我们来构造一个数列。令,则=
=。所以,,从而有,。因此原不等式得证。
例7 设是正项的等比数列,是其前项的和.证明:。
分析:这是在数列情景下的不等式证明,所以要交叉使用数列的性质和不等式的证明技巧。要证不等式等价于,因为,所以。
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可得:。
再用等比定理得:,因此有:。
例8 数列和都是正项数列,对任意的自然数都有,,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
(1)问:是不是等差数列?为什么?
(2)求证:对任意的自然数和(),≥。
分析:对于第(1)题,我们不难证明它一定是等差数列。问题(2)的证明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作差比较来完成。但是若我们仔细分析题意,观察,,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三者之间有等量关系:
,所以≥。此题充分体现了数列和不等式知识的交叉运用。
例9 数列中,前项之和为,其中和为常数,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证明。
(2)若,试判断数列中任意两项的大小。
分析:此题的已知条件,前项之和为 告诉我们,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要证明成立,只要证明该数列是一个递增的数列,且即可。 (1)由可知,,,
所以,即数列是一个单调递增的数列,那么。
(2)由(1)可知,数列各项都为正。则=
≤=
=,所以.
例10 已知数列中,对一切自然数,都有且。
求证:(1);
(2)若表示数列的前项之和,则。
分析:从题目的结构可以看出,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必须从中找出和 的关系。(1)由已知,可得,又因为,所以有,,因此,即。
(2)由结论(1)可知, ,即,于是有,
,即。
从上面的一系列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列和不等式证明是紧密相连互相渗透的,在复习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它们的联系,在知识的交叉点上思考分析,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