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2007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
电白县教研室政治教研组
1、对考纲的研究
(1)对照06年与07年考纲,研究两者的异同。(另,对照研究新旧课程标准,把握知识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2)考点按教材顺序给出,不按板块给出。
(3)广东07年不考探究题,但渗透探究理念。
(4)广东07年不考选修部分内容。(08年可能考)
(5)对07年考点的广度和深度的准确把握。(研究新课程标准)
(6)从微观上要依据《考纲》,夯实学科基础。这主要是考点过关。在第一轮复习考点时,要以考点为依据,结合教材和课标,依点复习。要求讲清:每个考点包括哪些知识点,对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把握;考点怎样表述才规范;考点最关键地方是什么;考点训练(训练什么?是可能出现的题型是什么?)
(7)从宏观上要系统梳理,掌握主干,构建知识网络。(新旧教材不一样,要重新构建整理知识)
如文化生活的主干知识可以归纳为:了解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的作用——获得参与文化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的水平;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学会辨识落后、腐朽文化——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例如在复习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时,可以整合下列知识:经济生活中的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在政治生活中的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际关系中的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等。
2、对命题趋势的研究
(1)命题人变换大:05年的命题人整班人马,命完题之后就解散;06年的命题团体是重新组建的,也是命完题之后就解散;07年的命题团体怎么组建,现在是个未知数。由于有个性的命题专家的变换,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所面临的高考试题,从内在的知识内容到外在的题目呈现风格,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2)命题人不熟悉中学课本:省考试中心给命题人的限制是:不要用高校的教材命题、不要用各地的模拟卷命题、不要用竞赛题命题;命题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命题要切合中学生实际、命题要原创的新题。
命题人命题的时候,一般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立足点,然后一头在书外寻找命题的素材,一头在书内寻找答题的内容,把试题撰写出来。试题的答案的内容紧贴课本,有些内容甚至是直接从课本中挖出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谁把书读好谁就有得高分的资本。答案的有些思想、术语的表述会有专业化的痕迹,或者出现了我们不熟悉的时政术语,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回答不了,都不得分,我们不要去理睬它。千万不要把它作为我们新一年的高考复习的标尺。
(3)广东省高考试卷第Ⅱ
卷的评卷对我们备考的启示:评卷的领导层和把关的专家对试题答案的处理很大胆,可以说,几乎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根据课本,重新命制答案;评卷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尽量给分;给分的方向很清楚:扣到课本相关内容的,就能得分,扣上时政术语的,可能不得分;论述题的评分过松,区分度小;简答题和辨析题有区分度,关键在于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备考策略的反思
(1)流行的备考策略是:重视教辅淡化课本;重视知识的延伸淡化知识本身;重视练题淡化读书;练题——选择题做得多、简答题做得少、辨析题讲得多、论述题讲练都多。
(2)改进备考策略:重视课本;重视知识本身;重视读书;练题——中间重,两头轻,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引导和督促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得到滋养和充实。(第一轮复习坚持以课本结构为基线,以高考考点为着力点,以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为目标,教学应包括四个环节:知识结构、重点难点突破、热点链接、典型题练习。教学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消化时间,要即时掌握学生反馈信息: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学得怎样?学生还有什么欠缺?)
(3)平时训练难度控制:3:5:2。(如果把易错题集中在一起,做一次练习,学生的分数将会非常低,这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4)复习进程:一轮结束于3月底,考点过关,知识系统化;二轮结束于5月20日之前,知识专题、题型专题(约一周),穿插热点专题、热点材料、套题训练。5月20日之后,查漏补缺,回归教材。
4、解题方法的训练
(1)适当选题,进一步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训练题目不管新旧,紧扣教材就行)
目前学生感到最大的困难是答题的有效率差,答案与评分标准有很大差距,不是要点不全,就是偏离要点。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审题不过关,不会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和推理。这是制约学生成绩提高的瓶颈、关键。所以,复习课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认认真真把审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作为复习备考的第一要务。
(2)对于选择题,要求学生把握两条原则:一是题肢说法本身正确,二是要符合题意。第一条原则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第二条原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
(3)对于简答题,要求学生简明扼要,题目问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什么都答上,尤其要看清题目问的“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审题很关键!
(4)对于辨析题,要求学生明确题目到底有几个辨点,一个辨点一个辨点地击破,合理之处的要指出来,片面的地方也要指出来,无论是合理的地方还是片面的地方都要展开分析。如果是结合现实的辨析题,最后还要小结。——审题很关键!
(5)对于论述题,首先要认真审题,认真审题重点是把握五个环节,即找中心、分层次、理大意、看联系、明要求。其次是列出提纲,理清答题线索,减少答题时的随意性,增强分析说明的内在逻辑性,避免漏掉要点,又可节省时间。最后是注意答题步骤,即先答什么再答什么后答什么,而不能是答案要点的简单堆积和随心所欲地组合。
(6)对于探究题目,一般是:
①点题——提出课题(回答是什么?)要求紧扣题意、简明扼要。
②分析——展开讨论(回答为什么?)
理论论据(课本原理的再现,要求准确)
实践论据(用事实加以证明,增强说服力)
反面论据(批判错误倾向及危害)
③总结——结论表态(回答怎样?)要求简练性地概括收尾并谈自己的体会,既要有语言上的表态,又要有行为上的决心。
(7)对于主观题,重点训练这种解题方法:阅读背景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教材观点——组织答案。
5、答案规范化
答案要求:一是要点化;二是要点序号化;三是结构层次化(①教材观点;②时政观点;③
材料观点;④你的分析[观点]);四是表述规范化;五是语言术语化。
使用教材书面用语,书写清楚,表述简洁,逻辑性强。这项工作从高三一开始复习就必须重视。
6、学法指导(教材的阅读,重点的把握,知识的运用)
7、知识专题(第二轮复习)
8、尖子生培养
(1)及早找出人选,先较大范围、后缩小范围。
(2)梳理知识,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建立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3)课本知识点拨到位。
(4)试卷单独批改,要求他们准备错题集。
(5)提供、筛选各种资料,点面都能照顾到。
(6)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培养乐观的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
附:07年考纲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
(3) 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原则
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整;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
l1、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目标;发展社会生产力
(2)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先进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多种形式
(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加强知识文化修养的意义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l、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