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1.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9届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 模块一 化学实验测试题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模块一 化学实验 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误喝氯化钡溶液,立即喝硫酸铜溶液解毒 B.温度计的水银球破裂后,掉在地上的水银应用洒硫粉的方法除去 C.酒精洒在桌面上引起失火,可用水浇灭 D.将刚刚受热后的试管直接用自来水冲刷 ‎2.实验室中的药品常按物质的性质、类别不同而有规律的保管着。在做“酸的性质”实验时,实验桌上的部分药品的摆放如下图所示。某同学取用完KOH溶液后应把试剂瓶放回( )‎ ‎ ‎ ‎3.下列生活中的化学小实验不合理的是( )‎ ‎ A.用米汤检验加碘盐中是否含碘 B.用纯碱(Na2CO3)溶液洗涤沾有油污的器具 ‎ C.用食醋除去热水瓶中积存的水垢 D.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分化纤织物与纯毛织物 ‎4.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蒸馏水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B.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 C.酸碱滴定时,若加入待测液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将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D.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 ‎5.下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 ‎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9‎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提醒人们在使用浓硫酸时注意安全,贮存浓硫酸的容器上贴有如图标识 ‎ B.实验室可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Cl—等杂质制蒸馏水 C.做焰色反应实验时,应先将铂丝(或铁丝)用稀硫酸洗净后,在 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再蘸取待检液进行实验 D.由于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活泼,实验室中的各种碱金属单质均保存在煤油中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中和热实验中,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为终止温度 B.中和滴定时,应用待测液润洗滴定管和锥形瓶 C.配制银氨溶液时,应将硝酸银溶液滴到稀氨水中 D.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定容后,经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此时须再加入蒸馏水使液面与刻度线相平 ‎8.下列有关试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用50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00mL KMnO4溶液 ‎ B.可用500mL量筒管量取5.0mL KMnO4 溶液 ‎ C.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下端放出 D.实验室常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的乙酸乙酯 ‎9.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10.实验室保存下列药品的方法,正确的是( )‎ ‎  A.在同一层药品橱里存放浓氨水和浓盐酸  B.盛放浓硫酸的广口瓶应当用磨口玻璃塞 ‎  C.硝酸保存在带有胶塞的棕色试剂瓶中  D.氢氟酸贮存在特制的塑料瓶里 ‎11.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9‎ A.向过量稀硫酸中加入除去油污的废铁屑,是制备硫酸亚铁的可行方案 B.向铝屑与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反应,是制备Al(OH)3的最佳方案 C.向碳酸钠粉末中加入乙二酸溶液,生成大量气泡,说明乙二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D.将CuSO4晶体加热至完全变白,在空气中冷却后称量 ‎12.已知下述三个实验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①‎ ‎②‎ ‎③‎ 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浓硝酸 将铜丝放入氯化铁溶液中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实验①中铁钉只做还原剂 B.实验②中Fe2+既显氧化性又显还原性 C.实验③中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D.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Fe3+>Fe2+>Cu2+‎ ‎13.下列实验中,仪器下端必须插入液面的是( )‎ ‎  ① 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中的长颈漏斗;② 制备氯气装置中的分液漏斗;③ 制备Fe(OH)2操作中的胶头滴管;④ 将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时的导气管;⑤ 用乙醇制取乙烯时的温度计;‎ ‎  ⑥石油分馏时的温度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⑤ D.全部 ‎14.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被提纯的物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A NaBr溶液(NaI)‎ 氯水、CCl4‎ 萃取、分液 B NH4Cl溶液(FeCl3)‎ NaOH溶液 过滤 C CO2(CO)‎ CuO粉末 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D 苯(苯酚)‎ 浓溴水 过滤 ‎ ‎ ‎1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CO2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SO2产生沉淀 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C.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CuSO4固体,速率不改变 D.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NaHSO4溶液,沉淀消失 ‎16.有a、b、c、d、e五种无色气体,进行下列的实验。则a、b、c、d、e可能依次是( )‎ 9‎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 a和b相混合 气体变红棕色 ‎② c和d相混合 产生白烟 ‎③ c、e分别通入少量溴水中 溴水都变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④ b、e分别通入氢硫酸中 都产生淡黄色的浑浊 A. O2、NO、HCl、NH3、CO2   B. O2、NO、NH3、HCl、SO2‎ C. NO、O2、NH3、HCl、SO2 D. HBr、Cl2、NH3、H2S、C2H4‎ ‎17.关于某溶液中所含离子的鉴别,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一定有Cl-存在 B.加入NaOH并加热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则原溶液一定有NH4+‎ ‎  C.加入KSCN溶液显红色,则原溶液一定不含Fe2+‎ ‎  D.加入盐酸有能使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气体生成,则原溶液一定有大量CO32—‎ ‎18.关于下列各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 A.装置①中,d为阳极、c为阴极 B.装置②中用于收集H2、NH3、CO2、Cl2、HCl、NO2等气体 C.装置③中X若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并防止倒吸 D.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氨气,并吸收多余的氨气 二、填空题 ‎19.可通过以下步骤从干海带中提取碘 ‎ ‎ ‎ 回答下列问题:‎ ‎ (1)操作②的名称是 。‎ 9‎ ‎(2)进行操作①的过程中,会用到的仪器有 (选填下列仪器的编号)‎ ‎ ‎ ‎ (3)请从上图中选取必要的仪器,画出操作③的装置图 ‎(支持仪器和热源不必画出)。‎ ‎ ‎ ‎20.已知SiO2、S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Mg和Na的化学性质也具有一定相似性。‎ I.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Mg与SO2反应的实验。‎ ‎ (1)选择制取SO2的合适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10%的H2SO4溶液 ②80%的H2SO4溶液 ③Na2SO3固体 ④CaSO3固体 ‎(2)写出装置B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你认为该装置是否有不足之处?______。如果有,请一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实验室制Si”的研究,它们以课本为基础,查阅资料得到以下可供参考的信息:‎ ‎①工业上在高温时用C还原SiO2可制得Si;‎ 9‎ ‎②Mg在点燃的条件下即可与SiO2反应;‎ ‎③金属硅化物与稀H2SO4反应生成硫酸盐与SiH4;‎ ‎④Si和SiO2均不与稀H2SO4反应;‎ ‎⑤SiH4在空气中自燃。‎ 他们在研究报告中记载着“……选用合适的物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再用足量稀硫酸溶解固体产物;然后过滤、洗涤、干燥;最后称量……在用稀硫酸溶解固体产物时,发现有爆鸣声和火花,其产率也只有预期值的63%左右”。‎ ‎(1)该小组“实验室制Si”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你估计“用稀硫酸溶解固体产物时,发现有爆鸣声和火花”的原因是 ‎ ‎ 。‎ ‎21. [2012·福建理综化学卷25]实验室常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反应装置如右图所示)。‎ ‎(1)制备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 (填序号)。‎ A.往烧瓶中加入MnO2粉末 B.加热 C.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 ‎ ‎(2)制备反应会因盐酸浓度下降而停止。为测定反应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 探究小组同学提出的下列实验方案:‎ 甲方案: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称量生成的AgCl质量。‎ 乙方案: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 丙方案:与已知量CaCO3(过量)反应,称量剩余的固体质量。‎ 丁方案:与足量Zn反应,测量生成的H2体积。‎ 继而进行下列判断和实验:‎ ‎①判定甲方案不可行,理由是 。‎ ‎②进行乙方案实验:准确量取残余清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后作为试样。‎ a.量取试样20.00mL,用0.1000 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消耗22.00mL,该次滴定测的试样中盐酸浓度为 mol·L—1;‎ b.平行滴定后获得实验结果。‎ ‎③判断丙方案的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已知:Ksp(CaCO3)=2.8×、Ksp(MnCO3)=2.3×10-11]‎ ‎④进行丁方案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夹持器具已略去)。‎ 9‎ ‎(i)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将 转移到 中。‎ ‎(ii)反应完毕,每间隔1分钟读取气体体积、气体体积逐渐减小,直至不变。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的原因是 (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学案7 模块一 化学实验 测试题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B 6.B 7.A 8.A 9.D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C 17.B 18.A ‎19.(1)萃取、分液 ‎ ‎(2)AFG(可不按顺序填写)‎ ‎(3)装置如图(画出烧杯、烧瓶且位置要正确,没有冷水流动, ‎ 烧瓶中装入冷水也可)‎ ‎20.Ⅰ(1)②③ (2)SO+2Mg2MgO+S; 吸收多余的SO,防止污染环境 ‎ (3)有; 在A和B之间缺少干燥装置和C装置没有与大气相通。‎ ‎ Ⅱ(1)2Mg+SiO2 2MgO+Si 9‎ ‎(2)金属镁与生成的硅继续反应得到硅化镁,硅化镁与硫酸反应生成SiH4可自燃。‎ ‎(或用化学方程式说明:2Mg+SiMg2Si Mg2Si +2H2SO4=2MgSO4+SiH4↑‎ SiH4+2O2 = SiO2+2H2O ‎21. 解析:(1)加药顺序一般是先加入固体药品,再加入液药品,最后再加热。则依次顺序是 ACB。考查实验的细节。‎ ‎(2)①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只能求出氯离子的量,而不能求出剩余盐酸的浓度。‎ ‎②由CHClVHCl=CNaOHVNaOH可得出盐酸的浓度为0.1100mol/L,这是简单的中和滴定计算。‎ ‎③根据题意碳酸锰的Ksp比碳酸钙小,其中有部分碳酸钙与锰离子反应转化成碳酸锰沉淀,‎ 称量剩余的固体质量会偏大(MnCO3的摩尔质量大于CaCO3),实验结果偏小!‎ ‎④使Zn粒进入残余清液中让其发生反应。这样残余清液就可以充分反应,如果反过来,残余 清液不可能全部转移到左边。反应完毕时,相同时间内则气体体积减少,又排除了其它影响因素,只能从气体本身角度思考,联想到该反应是放热的,就可能想到装置内气体未冷却了。实验题 总体比较基础简单,可能最后一问比较出人意料,难以想到。‎ 学案7 模块一 化学实验 测试题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B 6.B 7.A 8.A 9.D 10.D 11.C 12.A 13.A 14.C 15. D ‎16.C 17.B 18.A ‎19.(1)萃取、分液 ‎ ‎(2)AFG(可不按顺序填写)‎ ‎(3)装置如图(画出烧杯、烧瓶且位置要正确,没有冷水流动, ‎ 烧瓶中装入冷水也可)‎ 9‎ ‎20.Ⅰ(1)②③ (2)SO+2Mg2MgO+S; 吸收多余的SO,防止污染环境 ‎ (3)有; 在A和B之间缺少干燥装置和C装置没有与大气相通。‎ ‎ Ⅱ(1)2Mg+SiO2 2MgO+Si ‎(2)金属镁与生成的硅继续反应得到硅化镁,硅化镁与硫酸反应生成SiH4可自燃。‎ ‎(或用化学方程式说明:2Mg+SiMg2Si Mg2Si +2H2SO4=2MgSO4+SiH4↑‎ SiH4+2O2 = SiO2+2H2O ‎21. 解析:(1)加药顺序一般是先加入固体药品,再加入液药品,最后再加热。则依次顺序是ACB。考查实验的细节,看学生是否真的做过实验,引导实验课要真正地上,而不是在黑板上画。‎ ‎(2)①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只能求出氯离子的量,而不能求出剩余盐酸的浓度。‎ ‎②由CHClVHCl=CNaOHVNaOH可得出盐酸的浓度为0.1100mol/L,这是简单的中和滴定计算。‎ ‎③根据题意碳酸锰的Ksp比碳酸钙小,其中有部分碳酸钙与锰离子反应转化成碳酸锰沉淀,称量剩余的固体质量会偏大(MnCO3的摩尔质量大于CaCO3),实验结果偏小!‎ ‎④使Zn粒进入残余清液中让其发生反应。这样残余清液就可以充分反应,如果反过来,残余清液不可能全部转移到左边。反应完毕时,相同时间内则气体体积减少,又排除了其它影响因素,只能从气体本身角度思考,联想到该反应是放热的,就可能想到装置内气体未冷却了。实验题总体比较基础简单,可能最后一问比较出人意料,难以想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