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17页

  • 653.50 KB
  • 2021-05-13 发布

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1课第1自然段: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故选A。‎ ‎2.文学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A.《大藏经》、《荷马史诗》 B.《旧约全书》、《古兰经》‎ C.《荷马史诗》、《旧约全书》 D.《古兰经》、《荷马史诗》‎ 解析:此题考察第1分册。西方文化的界定就可以排除《大藏经》和《古兰经》,因此选择C。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旧约全书》是基督教经典《圣经》一部分,影响深远。‎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社会变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故选B。‎ ‎5.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解析:D。此题为比较题,中世纪的庄园在第1‎ 分册,课文的描述如下: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会、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典型庄园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分地。东汉后期的庄园在第2分册第10课,在讲述东汉的衰败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膨胀,豪强地主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所以从课本描述,可以得出ABC都是错误的。‎ ‎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第2分册第15课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在课文中有。 选项中的日本、新罗是不能通过陆路通道过去的,必须走海路,故选A。‎ ‎7.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解析:D。此题考察第1分册第14课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8.某统治者拥有征税权,可以组织军队,常常援引“凡使君主高兴的就具有法律效力”的古谚。这位统治者是 A.军事强人 B.专制君主 C.等级君主 D.立宪君主 解析:此题以考察政治制度为主。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立宪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没有征税权和组织军队的权力。军事强人更不是了,由此选择B。‎ ‎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C。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课宋明理学的知识。课文如下描述: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0.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 ‎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解析:D。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22‎ 课元朝的统一一课内容,是最基础知识的检测。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 ‎11.伏尔泰在《风俗论》一书中对中华文化和儒家学说推崇备至。他所获得的中国文化资料最有可能来自于 ‎ A.外国使节 B.传教士 C.阿拉伯人 D.留学生 解析:此题考察第7分册儒家文化的传播,远播西方。进入17世纪以后,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至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故选B。‎ ‎12.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 解析:C。辛亥是干支纪年。光武中兴属于皇帝(前者)。靖康之变所牵涉的皇帝是宋徽宗和宋钦宗,记录的是历史事件。‎ ‎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 A.东晋 B.隋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榷场在两宋时期都有,此题解题关键在于都城,都城在开封,是北宋。故选C。‎ ‎14.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解析:D。中国史内容的考察,20世纪初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属于第一种,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可以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7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唐朝刚刚统一,没有变革和动荡。‎ ‎15.“……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空想社会主义 解析:此题考察第4分册第6课启蒙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材料中:运用自己的理智,可以看出正是启蒙运动中“独立的思考,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理性成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故选C。‎ ‎16.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解析:D。此题考察第4分册第17课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在经济上鼓励工商,嘉奖贸易。材料并不是新材料,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多次使用过这一材料。‎ ‎17‎ ‎.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 A.法国爆发了大革命 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 C.中国正在和英使签订两国通商协议 D.普法战争爆发 解析:A。清廷忙于抗击沙俄是在康熙皇帝时期,普法战争史1870年,中英签订通商协议在1840鸦片战争后。法国大革命1789年,正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1735-1795年在位。‎ ‎18.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宗旨相去甚远。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 A.充当帝王的“政治教科书” B.让国民从中受益 C.复兴传统史学 D.宣传历史进化论 解析:B。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1课史学的转型。梁启超提倡“新史学”,在历史观念、治史目的、对象等方面,都与传统史学有根本不同。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点。总之,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19.若为右侧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 A.克里米亚 B.凡尔登 C.列克星敦 D.萨拉热窝 解析:D。此题考察一战前的重要事件,记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0.“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解析:D。此题考察第5分册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内容。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21.某学生要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主题撰写小论文,他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有 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 B.《几何原本》、冯如 C.商务印书馆、冯如 D.同文馆、利玛窦 解析:C。此题可用排除法,利玛窦和《几何原本》都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内容,不属于“近代”。‎ ‎22.“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解析:A。此题考察第5分册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内容,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祸水东引,在1938年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体现了大国政治。‎ ‎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解析:B。此题只要记住时间,就迎刃而解。唐胥铁路开通是1881年,此知识点在第7分册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1926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在1918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街上路上互行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24.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解析:B。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36课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内容。自由放任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首先可以排除。社会福利正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这张干预没有减轻负担,反而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解析:C。此题考察第6分册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题干的材料在课文小字中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体现为一五计划。‎ ‎26.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解析:A。此知识点“中共七大”确立毛择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在第6分册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文中有,在第7分册第12课毛泽东思想一课中第二次出现。‎ ‎27.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 ‎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解析:‎ ‎28.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解析:B。此题考察第6分册第2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产生巨大影响。‎ ‎29.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解析:A。题干中明确指出事件之间有等级或层次,B选项中光荣革命后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相继通过的《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C选项中,应该这样描述,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经过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的国度,从20年代中期起,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选项中,三大战役是二战后不同战场的转折点,并列关系。‎ ‎30.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 解析: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在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在2001年,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31.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第7分册)‎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中国人百年梦圆。为体现上海城市变迁的历史,学校组织了图片展,请你按示例完成以下展板。(13分)‎ ‎31.展板一  图片素材(2分)‎ 答案1:;煤气灯的图片;电车的图片8226;柏油路的图片;石库门的图片 选材说明(4分)‎ ‎ ;建立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城市交通系统 ‎;建立城市道路系统;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原因分析(3分)‎ 答案1:从制度建设层面进行归纳,举出相关史实。(3分)‎ ‎;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制度建立,如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另一方面,借鉴租界管理模式,如“总工程局”的成立 展板二(2分)‎ 答案1:;改革开放,浦东开发8226;中国经济发展,上海抓住机遇 展板三(2分)‎ 答案1:从历史回顾中引发的思考。(2分)‎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克服工业化带来的弊端,保护生态环境。‎ ‎;要克服城市化进程中因人口涌入带来的社会问题,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答案2:缺乏历史感的思考。(1分)‎ ‎;要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32. 苏格拉底案(第1分册)‎ ‎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1000多年后,一位学者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于自己呢?”‎ 问题:(8分)‎ ‎(1)苏格拉底案发生于雅典的什么时代?(1分)‎ ‎(2)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谁有资格入选陪审团?(1分)‎ ‎(3)通过苏格拉底案,你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6分)‎ ‎32.(1)古典时代(或接近的意思)。(1分);雅典全胜时期 ‎32.(2)③或4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1分)‎ ‎32.(3)答案1:从材料中提炼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6分)‎ ‎;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 答案2:未结合材料,但能指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5分)‎ ‎ ;雅典民主制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答案3:能合理运用材料,从两方面作出判断。(3分)‎ ‎;好的地方在于,进行了抽签、自愿报名、辨论、两轮投票;不好的地方在于,只有雅典成年男子公民能够参与。‎ ‎;雅典民主制度是积极合理的,因为其程序严格规范;同样也存在弊端,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参与。‎ ‎33. 曹墓之争(方法论)‎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些引发了各界热议。‎ 材料一   材料二 ‎ ‎ ‎ ‎ 问题:(10分)‎ ‎(1)此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个与曹操有关的史实。(2分)‎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4分,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4分)‎ ‎33.(1);赤壁之战、屯田 ‎33.(2)对史料性质的分析(2分)‎ 答案1: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2分)‎ ‎;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 ‎;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 对考证方法的分析(2分)‎ 答案1: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2分)‎ ‎;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 ‎;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答案2:缺少相互印证或一致性的含义。(1分)‎ ‎;文献记载复杂 ‎33.(3) 知识能力层面(2分);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 道德品行层面(2分);史学工作者应具有职业道德。‎ ‎34. 皇权与相权(第2-3分册)‎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34.(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34.(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35. 从分散到整体(第4分册)‎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问题:(15分)‎ ‎(1)写出地图上A、B两处所代表的古代文明。(2分)‎ ‎(2)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散状态,到20世纪初世界已连成一体。叙述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13分)‎ ‎35.(1)答案1:A一两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B一美洲印第安文明或玛雅文明。(2分)‎ ‎35.(2)史实(10分)‎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转折。17-18世纪末19‎ 世纪初,英、法、美相继爆发革命,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来临。政治与经济革命巩固并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性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早期殖民扩张、英国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德国统一、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的具体内容。‎ ‎36. 德意志民族的战后45年(第6分册)‎ 下面三幅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演变。请你为它们配上解说词。(9分)‎ ‎36.答案1:结合图片简述战后两德的分合及其体现的国际格局变迁。(9分)‎ ‎;图一:两人分离,无法握手,表示德国战败后,被盟军分区占领,雅尔塔体制形成。图二:两人对立,各归其主,中间的隔离带变得更大。两个德国已被柏林墙分开,分属美苏阵营,美苏对局面加剧。图三:墙倒后,两人拥抱在一起,显示出团圆的惊喜之情,表示柏林墙倒塌,德国重新统一,冷战结束。‎ ‎37. 一份对外“和约”(第5分册)‎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37.(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 ‎37.(2) 正义的要求(3分)‎ ‎;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37.(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 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B D A D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D C D A B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B B C A C B A A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说明:下列答案按层次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的原则进行排列和赋分。“答案1”为最高层次的答案,“其他答案”为不符合题意的答案。圆点符号后的内容为参照性示例。‎ ‎31.展板一  图片素材(2分)‎ 答案1:时间、主题上与题意相符合的答案。(2分)‎ ‎;煤气灯的图片;电车的图片 ‎;柏油路的图片;石库门的图片 其他答案。(0分)‎ 选材说明(4分)‎ 答案1:符合示例表述,从城市建设角度回答。(4分)‎ ‎ ;建立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城市交通系统 ‎;建立城市道路心态;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答案2;与示例表述不同,单基本符合题意的说明。(2分)‎ ‎;夜生活成为可能;方便了人们出行 ‎ ;方便了人们出行;出行了具有海派特色弄堂文化 其他答案: 同义反复或未作原因说明 ‎;街灯经历了从煤气灯到电灯的转变 原因分析(3分)‎ 答案1:从制度建设层面进行归纳,举出相关史实。(3分)‎ ‎;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制度建立,如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另一方面,借鉴租界管理模式,如“总工程局”的成立 答案2:进行了归纳但无史实的例证。(2分)‎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答案3:仅举出有关史实。(1分)‎ ‎;工部局的出现 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仅笼统回答。(0分)‎ ‎31.展板二(2分)‎ 答案1:从政治、经济层面归纳并举出相关史实。(2分)‎ ‎;改革开放,浦东开发 ‎;中国经济发展,上海抓住机遇 答案2:仅列出相关史实或仅作归纳。(1分)‎ ‎;浦东开发开放 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仅笼统回答。(0分)‎ ‎;城市进一步发展 ‎31.展板三(2分)‎ 答案1:从历史回顾中引发的思考。(2分)‎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克服工业化带来的弊端,保护生态环境。‎ ‎;要克服城市化进程中因人口涌入带来的社会问题,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答案2:缺乏历史感的思考。(1分)‎ ‎;要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其他答案。(0分)‎ ‎32.(1)答案1: 古典时代(或接近的意思)。(1分)‎ ‎;古典时代 ‎;雅典全胜时期 其他答案:公元前399年或公元前4世纪初(0分)‎ ‎32.(2)答案1:③或4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1分)‎ 其他答案:多选或错选(0分)‎ ‎32.(3)答案1:从材料中提炼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6分)‎ ‎;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 答案2:未结合材料,但能指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5分)‎ ‎ ;雅典民主制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答案3:能合理运用材料,从两方面作出判断。(3分)‎ ‎;好的地方在于,进行了抽签、自愿报名、辨论、两轮投票;不好的地方在于,只有雅典成年男子公民能够参与。‎ ‎;雅典民主制度是积极合理的,因为其程序严格规范;同样也存在弊端,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参与。‎ 答案4:仅从单方面作出判断,并有1个以上理由或事实说明。(2分)‎ 答案5:只作简单判断。(1分)‎ 其他答案:照抄材料、毫无关系的回答等。(0分)‎ ‎33.(1)答案1;基于历史事实的回答。(2)‎ ‎ ;赤壁之战、屯田 其他答案:出自小说等的虚构情节。(0分)‎ ‎33.(2)对史料性质的分析(2分)‎ 答案1: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2分)‎ ‎;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 ‎;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 答案2:基本抄材料。(1分)‎ 其他答案。(0分)‎ 对考证方法的分析(2分)‎ 答案1: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2分)‎ ‎;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 ‎;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答案2:缺少相互印证或一致性的含义。(1分)‎ ‎;文献记载复杂 其他答案。(0分)‎ ‎33.(3) 知识能力层面(2分)‎ 答案1:完整回答文献“三长”。(2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 答案2:回答不完整。(1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 ‎;史学家应具备科学方法、理论 道德品行层面(2分)‎ 答案1:准确写出“史德”这一关键词。(2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 ‎;史学工作者应具有职业道德。‎ ‎34.(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中朝)‎ ‎34.(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0分)‎ ‎35.(1)答案1:A一两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B一美洲印第安文明或玛雅文明。(2分)‎ 其他答案:两者颠倒或其他区域的文明。(0分)‎ ‎35.(2)史实(10分)‎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转折。17-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美相继爆发琡革命,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来临。政治与经济革命巩固并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19‎ 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性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早期殖民扩张、英国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德国统一、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的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0分)‎ 组织(3分)‎ 答案1:时间准确,按阶段叙述且成结构。(3分)‎ 答案2:以上三要素缺一。(2分)‎ 答案3:只具备以上某一要素。(1分)‎ 其他答案:(0分)‎ ‎36.答案1:结合图片简述战后两德的分合及其体现的国际格局变迁。(9分)‎ ‎;图一:两人分离,无法握手,表示德国战败后,被盟军分区占领,雅尔塔体制形成。图二:两,蹭的隔离带变得高大。两个德国已被柏林墙分开,分属美苏阵营,美苏对局面加剧。图三:墙倒后,两人拥抱在一起,显示出团员的惊喜之情,表示柏林墙,德国重新统一,冷战结束。‎ 答案2:结合图片作出简述。(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 其他答案:(0分)‎ ‎37.(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其他答案:(0分)‎ ‎37.(2) 正义的要求(3分)‎ 答案1:作出合理的概述或描述 ‎;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 ‎;恢复朝贡体系 ‎;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 ‎;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 ‎;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其他答案:未作答或与题意无关。(0分)‎ ‎37.(2)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出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和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