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1-05-13 发布

陶渊明与高考满分作文开平市第一中学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陶渊明与高考满分作文 陶渊明 ‎【人物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 ‎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 ‎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 尤为世人传诵。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人物事略】‎ ‎ 1、投军未成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与宋刘交替的大动乱年代。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 ,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太元七年(公元382年)渊明十八岁时,孟夫人见爱子已经长大成人,于是遵照先夫临终遗言,命渊明北上广陵,前去投奔陶敏生前的挚友谢玄。‎ ‎ 谢玄其时正担任兖州刺史要职。当年渊明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时,谢玄也被桓温召入幕府,二人性格相合,互相倾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时隔不久遂成莫逆之交。渊明按照父亲的遗愿,千里迢迢来到广陵,受到了谢玄的热情款待和欢迎,让他先与其子谢焕一起读书习武,准备过段时间正式聘请他到自己军中帮助参谋军事。不料,时过一个多月,突然接到家中来信,说母体欠安,嘱其速回。渊明还来不及接受军中任职,就告别了谢玄一家,踏上了回乡的路途,这一别竟成了陶渊明的终生遗憾。太元十年(公元385年) 八月,陶渊明接到了谢焕的来信,报知其父谢玄因招致当时专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世。这一天他大声地吟咏起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吟后,他大碗喝酒,以酒浇愁。从此渊明再也离不开酒了,只要一天不喝他就感到四肢无力,浑身不自在,而且每次喝酒总是一醉方休,有时家中无酒,但凡亲朋邻居相邀,他也都欣然前往,大醉方回。醉后,他就坐在宅树之下或吟诗作赋,或放声长啸,以慢慢化解心中的怨愤,常年如此,遂成癖好。这就是陶渊明第一次投军未成,转而嗜酒的一段经历。‎ ‎ 2、东园菊圃 陶渊明原藉鄱阳人,西晋平吴之后,迁徒到庐江的浔阳 (时治江北古兰城,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后来由于曾祖陶侃在平定杜韬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朝廷封为柴桑县候,食邑四千户,于是将家迁到了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从此陶氏世代居此,享名远近。陶氏旧宅,在柴桑城西五里之处,地名上京里。陶宅正门的东侧大约十丈以外是一个有着数亩水面的大池塘,池塘靠近住宅的一边有一棵青松和五棵合抱的倒垂杨柳,前方则是一片平整的农田。这五棵垂柳本为渊明父亲陶敏年轻时所栽,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长得枝繁叶茂,浓荫蔽地。陶渊明从第一次投军未成,从广陵回到上京里后,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的时间,可他仍然没有找到出仕的机会,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他在柳树下修整出七八丈见方的平地,安置了一张石桌,外加几张石凳,每每晨曦初出,斜阳将倾,他总爱在此闲坐,或观赏景致,或开卷读书,或即兴赋诗,或弹琴抒情。一天因好友庞遵来访称为“五柳先生”,从此渊明就自号“五柳先生”。‎ 东园菊圃始建于渊明前妻陈氏逝世之后。渊明的前妻陈氏,知书达礼,温柔贤淑,而且肤色白皙,面貌姣美。他与渊明结婚六年,育有四子(其中有一对双胞胎),由于生育过密,加之平日操劳过度,身体虚弱不堪而早逝。中年丧妻的陶渊明,悲痛得几乎难以自制,他迈着沉重的步履,漫无目的地来到东园。秋意已经很浓,一阵西风吹来,使他感到了些许寒意,他下意识地走到青松之下,猛然间,他见西侧院墙的一角,有一棵盛开的菊花,花枝上缀着三、四朵硕大的花朵,几只色白背青的凤蝶正在花朵周围飞舞盘旋,菊花与飞蝶,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幅颇为自然和谐的图案。这景象使他想起了前妻。从此,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3、三出三归 太元18年(公元393年) ,陶渊明时年已经29岁,受江洲刺史王凝之之聘,担任了洲府别驾祭酒。王凝聘用陶渊明的用意并非看重他的才能,以治理好江洲的事务,而是将他当成一块金字招牌,想利用他的声名以抬高自己的威望,从而博得求贤若渴的美誉。所以,陶渊明名义上虽然是洲府的首席幕僚,实际并未握有实权,更使他不能容忍的是,王凝之还诱迫他参加五斗米道,陶渊明执意不从,只勉强度过了一个多月,就自愿离任。‎ 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 ‎ ,庞遵带着荆洲刺史桓玄的亲笔信,来到上京里,礼聘渊明到桓玄军中任职。在庞遵的再三劝说下,在荆洲府地江陵,陶渊明接受了桓玄任命他为军府参军,并在这里供职一年多时间。后来由于上京面见堂叔,通过分析桓玄的篡权野心,使他认识到屈身桓玄,有悖他复兴晋室、重正朝纲的愿望,而恰在这时,又传来了老母病逝的噩耗,于是他递上辞呈,迅即回到了家乡上京里。‎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 ,建威将军、江洲刺史刘敬宣突然来访,他带来了驻扎建康城北石头城的镇军将军、南徐洲刺史、八洲都督刘裕的亲笔信,礼聘陶渊明到京就职。在担任了几个月镇军参军之后,他又被派回到寻阳,担任了刘敬宣的建威参军,成了刘敬宣可以信任和出谋划策的得力助手,时间有2年多。晋安帝义熙元年二月,刘敬宣被免去宣江洲刺史前,任命渊明为彭泽县令。一个月后,渊明辞别家人,来到了彭泽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后来由于督邮发难,愤然挂印彭泽,回乡隐居。‎ ‎ 4、彭泽挂印 当时彭泽县,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一般农民的负担大大增加,农民们不愿意更多的拥有土地。一些荒芜的山林沼泽地也无人愿意开垦,甚至有的农户还将一些贫瘠的土地丢弃,抛荒不种。二是隐匿人口情况严重,出现了在藉人口远远少于实际人口的怪现象,导致了政府税收减少,官府负担转嫁到了普通农民身上。面临这种情况,陶渊明上任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户口。 清查户口在彭泽县已有十几年没有开展过了,原因是前几任的地方官员,有的不深入民间探访民情,对其中内情不甚了解,故而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有的是看出了问题,也抓了,但由于种种干扰而中途夭折。其主要干扰者有两种人,一是财大气粗的大地主,因为有钱,就用钱贿赂清查的衙役,帮他们隐瞒人口;二是当地的土豪劣绅,或与执法人员胡搅蛮缠,使其无法清查,或利用家族中有人在洲衙做官,以势压人,使清查人员不敢进行正常工作,只是象征性的登记完事。例如城北的何泰,有良田数百顷,家中成年奴仆有几百人。因为何泰的弟弟何隆长期担任寻阳郡的郡丞,是太守的副职,所以历任县令都对何家格外优待,只登记在藉男丁20名,与实际数字悬殊很大。所以其它大地主也效而仿之,清查人口工作只能半途而废。而陶渊明在这次清查人口工作中,却是“擒贼先擒王”,敢啃硬骨头,第一下子就从何家开刀,他通过突然拜会何泰,带领衙役进何府,当场责成何泰管家拿出花名册,逐一核对,共查出何泰家隐瞒成年男丁200余名,一举震动了全县,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清查出被财主豪绅隐瞒的成年男丁3000多名。初战告捷之后,他又布告周知各地,宣布从次年开始,每个成年男丁所缴纳的税米由原来的五石减少为三石,县民齐声欢呼,纷纷赞扬新县令的英明和爱民如子的美德。而陶渊明就因为这次清查户口,得罪了寻阳郡丞何隆。何隆为出胸中一口恶气,便设计利用督邮刘云的手去惩戒陶渊明。‎ ‎ 5、东流艺菊 东流,在东晋时是隶属彭泽的一个黄菊乡,因邑中土地遍开菊花而得名。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在清查过城北何泰家户口后,又获知黄菊乡有七户大地主,雇佣农工开垦七里湖的湖田,其中有很多男丁未报户口,据说都是眼睛看着何泰,现在何泰问题解决了,渊明带着衙役从彭泽乘船到东流,督促办理登记事项。陶渊明早闻东流的菊花远近闻名,而过去几次乘船到建康路过这里,都因公务紧急,未能登岸观尝。这次他登上江岸,放眼望去,牛头山上满目皆菊,黄澄澄,金灿灿的一片,空气中也氤氲着浓郁的清香。陶渊明爱菊成癖,见了这一片菊海,竟高兴得像小孩一样,在菊丛中穿行奔跑,又喊衙役将随身带来的酒拿来,坐在一块山岩上,边渴酒边赏菊,乐不开支,简直到了忘我的程度。衙役见此,悄悄把乡长叫来牛头山,乡长见过彭县令,请他到乡中议事。陶渊明边渴酒边说:“好一片黄菊啊!”他一望,江边有座凉亭正好在牛头山尽头,就说:“你去把那几位财主领到亭子上来,我与他们谈谈登记户口的事。”乡长诺诺而去,不一会七个大财主都来了,见县令亲自驾到,事先又听说何泰家也核实了人口,就一五一十将隐瞒的户口如实上报了。‎ ‎ 这次到东流,陶渊明又查出隐瞒人口500多人。清查户口工作告一段落,渊明感到浑身一阵轻松,心中好不高兴。从此他一有闲空,就到东流赏菊,并发动衙役砌石为墙,辟了一块菊圃,自己荷锄植菊,用瓦罐从江中吸水浇菊,渐渐与东流的名人雅士熟悉了,常常在一起饮酒赋诗,乐不思返。陶渊明从东流艺菊中,进一步得到了启发,悟到了人生真谛,促使他最终下了归隐田园的决心。因此,东流也可以称得上是陶渊明仕途中的最后一站,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地方。‎ ‎6、改名陶潜 渊明彭泽挂印,后被新任江洲刺史何无忌知道,大为恼火,立即派人把浔阳太守传去,命令他罢免了刘云督邮的职务,第二年春天,又派人到上京里,希望渊明继续担任彭泽县令,或是由他自己在江洲境内另外选择一个新的县赴任。但都被渊明婉言谢绝了。然而,何隆、刘云这帮小人,却贼心不死,伺机报复,义熙四年(公元408年) 六月中旬,他们雇请帮凶,潜入上京里,一把火烧毁了陶氏旧宅,逼得渊明将家迁往西庐,以避开何隆和刘云的纠缠,也避开了随之而来的一场残酷的战争,直到战争过后,他又在南里建了十几间房子,重新定居下来。‎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 ‎ ,刘裕在平定叛乱,统掌朝政之后,派遣专使来到寻阳,以东晋政府名义,征命陶渊明等庐山三隐士入京,担任著作郎之职,陶渊明以身体不适为由,婉言谢绝了。义熙11年(公元415年),刘裕又派渊明好友庞遵回乡说服渊明出仕,又一次被渊明谢绝。接着江洲刺史王弘又传出请其出山和有意结识的信息,而渊明却利用遍游庐山的时间差,躲开了王弘的造访。在刘裕篡权称帝时,陶渊明终于发出了冲天之怒,他的曾祖父为之付出毕生精力,自己多年来一直梦寐以求为之竭力的晋王朝从此在历史上彻底消失了。它的灭亡,带走了渊明的最后一点梦想和希望,他想痛痛快快大哭一场,却欲哭无泪,他想对着苍天大喊,却无法喊出声音,他紧闭双目,静静地坐着,像是一个痴呆者。第二天一早,就向家人和村人宣布,从今开始,改名陶潜,拒绝任何官方来往。‎ ‎ 7、无弦琴 陶渊明好琴而不谙音律,在家中备有“素琴”一张。这素琴与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所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素琴”并非一种。刘之素琴应指“素雅之琴”,或作“不奏尘俗之音”解。但既可“调”,则是应有琴弦的。而陶渊明的“素琴”是一张“无弦琴”,即仅有其形而不能发其音者。然而陶渊明却常常独自在家“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而又自得其乐。每当朋友们携琴饮酒聚会时,他更是要取出无弦琴和着大家的琴声作抚弄状,十分悠然自得。别人甚为不解,而陶渊明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张随《无弦琴赋》:“陶先生解印彭泽……适性者以琴,怡神者以酒。酒兮无量,琴也无弦。”宋祁《无弦琴赋》:“欲琴理之常在,宜弦声之一空。隐六律于自然,视之不见;备五音于无响,乐在其中。”“琴翁之意不在弦”,“琴虽无弦意有余”,其高士雅风,可谓超凡脱俗,故为后人所传颂、景仰。‎ ‎ 8、教写作 一天,一少年向大诗人陶渊明求教写诗作文有没有什么妙法。‎ ‎ 陶渊明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天下文章哪有妙法可言?想得太天真了!”他又补充说:“写诗作文 ‎ 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绝无妙法可寻,只有一条办法,那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 陶渊明拉着少年来到自己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边,指着已经长到一尺多高的禾苗说:“你蹲在这棵禾苗旁,仔细瞧瞧,看它是不是在一点一点地长高?”‎ ‎ 少年对陶渊明说:“我看不到它正在生长!”‎ ‎ 陶渊明没有马上回答,反问道:“真没见长吗?那么,春天只是稻芽,现在怎么就变得一尺多高呢?”‎ ‎ 少年无话回答。陶渊明进一步说:“田里的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可是长得很慢,在短的时间内是看不到的。学习写作也是这样,需一天一天地进步,一点一滴地积累。这进步,这积累,甚至连自己也觉察不出来。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止,勤写不已,写作经验便会越积越多,文章也会越写越好。‘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 接着,陶渊明又领着那少年来到溪边,指着溪边的那块磨刀石问:“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 少年回答说:“是刀刃磨损的。”‎ ‎ “那你可曾见过,是哪一次磨损的呢?”‎ ‎ 少年摇摇头回答:“不曾见过。”陶渊明又说:“这是农民们天天在上面磨镰,磨锄,日久天长,年复一年磨损的,并非一次磨的呀!”他又接着说:“通过这块磨刀石,我们又可以悟出另一个道理:‘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练习写文章如果写写停停,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退步!”‎ ‎ 少年得到陶渊明的指教,恍然大悟,连忙上前叩头再拜说:“多谢先生指教,小辈一定牢牢记住,不忘勤学苦练,不再妄想寻求什么灵丹妙法了。”‎ ‎【名家点评】‎ ‎1、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2、苏轼《与苏辙书》:“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3、辛弃疾《贺新郎》:“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4、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5、元好问《论诗绝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6、鲁迅:“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7、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素材运用】‎ ‎1、话题“自我”‎ ‎:即使世俗的围墙挡住你万丈豪情,但挡不住你铿锵的步伐。做真正的自我,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云伴着坎坷,来到美丽的桃花源;风雨带着憧憬,来到清幽的山涧;万丈红光透过云雾,照射在晋代的山乡小巷……做真正的自我,不为五斗米折腰,你放弃了污浊尘世和荣华富贵,只为做真正的自我,远离勾心斗角的官场。江岸边,菊花旁,你陶然其间,这是飘逸洒脱,这是自由不羁。快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出自2006年高考全国卷一满分作文《做真正的自我》)‎ ‎2、话题“距离”:周敦颐有诗文:“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中国人关于距离美的含蓄表达。难道称不上精吗?绝世的美人难道非要放大到毛孔可见才看得见美?五彩的油画难道必须被肢解为一块块的色斑才能体味?精妙的诗句一定要把一个字扩成一段话才能欣赏?这个世界已经够烦琐了,一定要将细节一一展现吗?滚滚红尘,不尽爱恨情愁,芸芸众生,谁能乘云归去?与其在世间滚打,不若畅饮山巅,共红日沉浮。南山下的名菊,映着一张沧桑而同样有花般笑容的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污浊的尘世,无尽的诱惑,金钱、爵位、声名,然而,这些海市蜃楼般的期盼,谁又能看得清呢?有时,回头不顾,在青山外眺望这似云似雾的一切,也是一种勇气。人都会有追求,也都会有一探究竟的渴望,然而,有时努力追求的是一种残缺,而在远处眺望时,你收获的却是完美。(出自2006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眺望》)‎ ‎3、话题“命运”‎ ‎:你是否羡慕过陶渊明的人生?是啊,他归隐田园,品乡间淡酒,观风中寒菊,活得多么潇洒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他也有济事的抱负,却无从施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这一铮铮的魏晋风骨,于是他在无尽的无奈中选择出世。他的无奈,他的焦灼,他的伤痛,你懂吗?是啊,你未曾看到,你只顾嗅五柳先生舍前寒菊的芬芳,你只顾陶醉于南山的山水,于是你羡慕他们的生命,同时埋怨自己生命的焦灼与劳累。你何时才懂得正视自己生命的欢乐,嗅一下窗棂边栀子花的芬芳?不要总认为自己的生命苦难重重,而别人的生命充满阳光,生命中的苦难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而在不顺的生命里你也会有欢乐的踪影。(出自2006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窗棂边的栀子花》)‎ ‎4、话题“出和入”: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这窗内窗外、心内心外快乐的。我总想起了屈原,那个满身香气,独自站在芍药丛中的男子,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在朝廷上他是辅助君王的忠臣,在外交上,他是能言善辩的高手。但他最终没能走出自己的心灵,未能看到心灵之外的天堂。他的心中始终只有一幅唯美的画卷,以为贤臣明君定能造福苍生,但无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当现实狠狠地将他信念的堤坝冲垮时,他就无法接受。于是,汨罗江又开始了千古不更的哀愁与悲叹!‎ 而我更欣赏陶潜,他的世界里内外皆天堂,官场失意又如何?至少曾经尽心尽力为百姓造福过。后来也能潇洒地挥别,奔向自己的极乐世界。于是,陶潜跳出来了,他看到了另一种美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仿佛看到一个粗布衣衫的老者缓缓走来,带着得意与悠闲,月光如水的晚上,他捧一盏淡酒,对着菊花倾吐心事,诉说真情,何等惬意,何等逍遥!你再也看不到他紧皱的眉头,再也听不到郁闷的话语,只有那些坦荡畅快的笑声让你久久难忘。‎ 是否,你已看到了心的内外美丽与神奇?是否,你常常陷在自己所造的深宫之中难以自拔?如果这样,那就学一学陶潜!(出自2005年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 ‎5、话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我们总听到这样的话,“那时太痛苦了”,“那会儿我被气昏了头”,“那时真是生不如死啊!”……‎ ‎  凡此种种,无不提及“那时”,那时就真那么可怕吗?挫折面前,难道我们只有选择“放大痛苦”这一条路吗?‎ ‎  瞧瞧历史吧!“那时”,李白不受朝廷重用,他决无灰心丧气之举,一咏便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 ‎  “那时”,陶潜看不过官场腐败,百官勾结,百姓遭殃,他决无低沉自贱之话,一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义气!‎ ‎“那时”,居里夫人身患血癌,她决无自暴自弃的举动,一开口就是“成功路上不是用泪水而是用鲜血铸成”的坚韧!(出自2004年高考云南省优秀作文《那时花开》)‎ ‎6、话题“谈意气”‎ ‎: 仰观迢迢历史长河,生命的突起与泯灭渺若沧海一粟。然而是什么,宛如雷电般划出的生命冲撞,在生命的天空挂起一道道彩虹,给后世留下一流的品格,一流的生命注解?‎ ‎  是那穿越时空,千年永不褪色的意气啊!多少年来,“意气”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人的精神注入活力,给人的生命增加了深度。‎ ‎  是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当你吟着《归去来兮辞》一路踏歌而来,历史的画面在那一刻是那样清晰。五斗米又怎样?男儿铮铮,怎可让心灵沉淀上俗世的浮华?戴月“荷锄归”,是你志趣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你不屈的性格。当清晨的露珠顺着叶尖滑向掌心,你会心地笑了。这露珠融着你的笑容,让心灵如此熠熠生辉。‎ ‎  在那令人难堪的年代,你选择的是所谓的闲适。你只是扛着锄头,静静地站在东晋的一角,却足以让所有达官贵人、做作文人黯然失色。你以独特的志趣和性格真正在流星划破天际之时与岁月长河完美对接。‎ ‎  与这些伟人相比,我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我愿意循着伟人的足迹,去继承那份属于中华人的“意气”。(出自2006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 ‎【成品展示】‎ 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 他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走近陶渊明 夕阳西下,留下一片执着的余辉也渐渐隐去,皎洁的月光升上枝头,落在书页,泻在笔尖,日复一日的循环使生活变得不像样子,天地间的真善美都消失了吗?无奈的回响又一圈圈的荡漾开去,投入历史的波流激起阵阵涟漪……‎ 竹篱密密,杨柳依依,烟云舒展,菊点宁静。您就居于这里。每日耕田,饮酒,吟诗,享乐,无时无刻不在表露着您的真,真性情,真言语,生活中要想做到这样一个“真”字倒还是真需要些勇气与智慧。您在随波逐流与矢志不移之间终是选择了您的真理:宁静,和谐。在政治权利沉重,却又无比黑暗的时候,您硬是放弃了不易得来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您带着与众不同的清新与旷达,寻回一方心灵净土。这是您的生活,您的追求,滚滚红尘的阵阵厮杀,只不过是您窗前的一阵风.一串雨罢了。在最昏暗的日子里,灵魂深处却充满阳光。这就无愧于您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清明!‎ 现在您的生活已经很接近于您的理想了:在这个远离尘世的村落,每日的耕田劳作,自得其乐,又有香菊清酒于您相伴,那高洁品行的菊花不正如您吗?祥和幽静,纤尘不染。那诠释情怀的酒不也是您的最爱吗?与生和谐,远离凡尘。伴着它们,您可以真真正正地享受生活。‎ 您的生活抑或说您的归宿就是归隐,那是最清逸.最高上.最自由的人生,那也是您的人生。做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向善.智慧而又快乐的老人,您一生无憾。因为您的心界即是幽静的,高洁的,政事的污浊必定无法搅扰您的生之和谐。‎ 面对南山,您似乎彻底忘记了那些不快,选择了坦然淡泊的心态。您可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自己心境的了解与共鸣才是真正的天籁之声,琴上无弦又何妨?您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己生活闲适,而不必“心为行役”,自然游目骋怀,参透自然。‎ 您告诉我,在污浊社会也不能随波逐流;您告诉我,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您告诉我,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做那个自然.完整的自己;您告诉我,“真”,永生不灭……‎ 仿佛是灵魂回到内心,我猛地惊醒,窗外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而我心中,却多了几分坦然,几分宁静……‎ 寂寞陶渊明 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这不光是对他所生活的时代而言,就是在现代社会,能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不多。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饮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 ‎  观念的偏滞决定生活底蕴的浅薄。当人们在尘世之海中翻滚打拼的时候,他们日渐发现其灵魂在岁月之风的磨蚀下已变得粗糙不堪,曾经那样容易感动的内心早已波澜不惊,任何的风吹都不能泛起丝毫涟漪;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的是严肃的符号,或者刻着世故的微笑,叫你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万花筒般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诱惑人心,使人言不由衷、身不由己……当人们不得不在躯体与灵魂分离的状态下活着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就会不约而至,由痛苦而自嘲,由自嘲而麻木,由麻木而渐渐地自赏,失去本真的生命到哪里去找到安放灵魂的归属呢?丧失家园带来的焦虑、无助、怀疑造成了生命深刻的悲剧感,让它为自己的渺小而忧惧烦恼、自暴自弃。 ‎ ‎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中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里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不妨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 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 ‎  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而对一个少有高趣,心存不灭理想的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来说,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也须得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生活,也得去做官。实际上,自陶渊明四十一岁归田到他六十三岁辞世,这漫长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未尝一日忘却澄清天下的理想:“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其五、其四);“少时壮且厉,抚剑独游行。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其八);“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八)……鲁迅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冲淡平和的陶渊明,背后还有刚猛雄放的一面,就是要我们理解陶渊明不曾一日淡忘他少年时的抱负。而且,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可能。统治者曾在他四十九岁和五十四岁时两次征召他为著作郎,他都毫不动心。江州刺史檀道济上任后亲自带着米肉去看望他,也算礼贤下士了。但陶夫子不买帐,将其米肉挥而去之。 ‎ ‎  将自我从名利场中放逐,他走得这样的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是什么使得陶渊明意志如此坚决,再也不愿将自己厕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正是经历了丑恶官场的历练,感到深深厌倦之后,才有毅然背弃的举动。“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有何快意可言?“世与我而相违”,“门虽设而常关”,从寂静的树木草丛中,从袒露的石头泥土中,从悠悠的空气和风中,从“农人”“亲戚”的“情话”中,陶渊明真正领受到了生命回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 ‎ ‎  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 ‎  人说陶夫子是以虚张的诗意消解田园的艰辛,以朦胧的醉眼忽略生活的重荷,或曰他在狭小的天地中与世无争,放弃自身的责任,泯灭生命的意志。我却要说,乱世中,当我们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屈膝、背信弃义等等卑劣无耻的行径之后,他这样安守寂寞,独善其身,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并非对稼穑之艰、耕作之苦视而不见,从他归隐到去世,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打击,甚至以乞讨度日,他却仍然无怨无悔,“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萧统语),执著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将种豆、采菊、饮酒、读书、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飞鸟、片云、鸡鸣、狗吠等日常景物诗化,甚至于将死亡也诗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什么能够和这诗化人生相比的呢? ‎ 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请与千年诗魂一道,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与陶渊明对话 陶兄:‎ ‎ 久仰您陶渊明隐士之名,今日我有幸与您交流真是甚幸。也劳您在百忙之中指教。‎ ‎ 近日,我拜读您的大作,深深地为您之“不为五斗米折腰”所震撼,深深地为您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折服,深深地为您之“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感慨,深深地为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闲适羡慕。‎ ‎ 您之大作无一不表现出您对污浊社会的憎恶,您之大作无一不表现出您对闲适田园生活之喜爱。酒,是您之钟爱;诗,是您之精神寄托;菊,是您之品性化身。‎ ‎ 您居陋室而不悲,因为那里没有污浊;您常食不果腹而不急,因为您有精神食粮;您的庄稼“草盛豆苗稀”而不烦,因为您的志向没有违背您的初衷……‎ ‎ 我对您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和陶兄一样,十分喜爱菊。菊,乃花之隐逸者也。可我有一事不明。隐,就能解决根本问题吗?隐,不就是在一味的逃避吗?为什么不学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什么不像梅“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其一味逃避,不如与那污浊社会一搏,哪怕是以卵击石也留的千古美名。‎ ‎ 我还有一事想请教陶兄。酒,乃是文人墨客们皆爱之物。苏轼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边塞诗人之“葡萄美酒夜光杯”……可到最后有哪个不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喝的大醉增加自己的苦痛呢?陶兄您也可谓诗坛中爱酒而著名的人。您能告诉我原因吗?您是否亦是为了逃避而用酒麻醉自己的心灵,用酒为自己的处境诉不平,用酒为自己的灵魂疗伤呢?‎ ‎ 我所问有何不对之处,还望陶兄您海涵。我也希望陶兄您能“他人皆醉我独醒”,希望您能勇敢的面对现实,成为污浊社会中的一枝独秀。‎ ‎ 人各有志,只要您认为自己所为没有违背原则,则此生无撼矣!‎ ‎ 就此搁笔,打扰了!‎ ‎ 您之崇拜者 ‎ 谈意气 ‎  2006年高考湖南考生 ‎  仰观迢迢历史长河,生命的突起与泯灭渺若沧海一粟。然而是什么,宛如雷电般划出的生命冲撞,在生命的天空挂起一道道彩虹,给后世留下一流的品格,一流的生命注解?‎ ‎  是那穿越时空,千年永不褪色的意气啊!多少年来,“意气”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人的精神注入活力,给人的生命增加了深度。 ‎ ‎  是那魂葬乌江的西楚霸王吗?身后,乌江水荡涤着你的伟岸。回想起你釜破舟沉,回想起你气吞残虏,你的眼泪融入乌江。于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利剑,让乌江见证了一个伟大生命走向孤傲,走向灭亡。对于你,众说纷纭: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历史即会改写。但你只是挥挥衣袖: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千年之后,乌江依旧荡起汹涌波涛。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啊,你可知:乌江水翻滚着的每一朵浪花,都饱含了人们对你的虔诚和景仰?帝王之椅没有为你留下位置。你却凭力能扛鼎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意志永刻墨青,千秋万世散发着琉璃般的光芒。‎ ‎  是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当你吟着《归去来兮辞》一路踏歌而来,历史的画面在那一刻是那样清晰。五斗米又怎样?男儿铮铮,怎可让心灵沉淀上俗世的浮华?戴月“荷锄归”‎ ‎,是你志趣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你不屈的性格。当清晨的露珠顺着叶尖滑向掌心,你会心地笑了。这露珠融着你的笑容,让心灵如此熠熠生辉。 ‎ ‎  在那令人难堪的年代,你选择的是所谓的闲适。你只是扛着锄头,静静地站在东晋的一角,却足以让所有达官贵人、做作文人黯然失色。你以独特的志趣和性格真正在流星划破天际之时与岁月长河完美对接。 ‎ ‎  与这些伟人相比,我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我愿意循着伟人的足迹,去继承那份属于中华人的“意气”。 ‎ ‎  从三月的樱花到五月的芙蓉,一个个日子在瞬间溜走,心中的梦在笔端滑过。高三的日子,可以选择激荡,可以选择平静。但我们应该选择的,是不屈不挠的奋起!风沙走石来过,我们还要面对前方的丛林。我们意气风发,我们慷慨激昂,我们破釜沉舟,为的只是六月这份破茧成蝶的美丽。 ‎ ‎  俯仰古今,我似乎听到有一种声音从时空那头呼啸而来——这是历史对意气的呼唤与渴求。因为:只有这份独属于中华的“意气”,才能承载起这份深情厚重永不褪色的中华历史,才能造就中华人最挺直的脊梁。于是,中华民族最强劲的脉搏,跳动不息。‎ 菊花人生 ‎(一考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地理解他那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能够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与无奈?他明白,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的。既然这样,他就没有必要留恋,就只有选择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嗟叹自己的才华竟在这官场中充分地施展。他只有内在心里矛盾,在内心痛苦,从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情结,“菊花”人生。‎ 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 则大济天下,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胜自我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陶渊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了。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其外”,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入乎其内”。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相对与他而言都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对自然的真爱,是他对超越平常人生的与众不同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世与“入”世的┥碛!‎ 点评:‎ 这是一篇杂感式的小品。作者透过陶渊明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归隐山林,与幽幽香菊为伴,自给自足,细品菊花茶,乐在其中的行动,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作者深入审视,明乎其“出”‎ ‎,由衷地为陶渊明的归隐拍手叫好。如果作者的立意仅限于此,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了。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能够透过陶渊明决然离开官场洒脱的“出”;坦然地归隐山林,豁达地“入”,来透视他内心的无奈、苦痛、悲伤,甚至凄凉,深刻地品出了陶渊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菊花人生的况味,这就使文章立意高远,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了。‎ 陶渊明的归隐以及对他归隐的评说,可以说是莫衷一是。要跨越已有的历史定论,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那就需要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独立的分析,有着内蕴深厚的语文功底才行。从这一点来看,作者表现不错。另外,文章善于描写,开篇勾勒出一幅陶渊明沉醉幽菊的素描,后来又刻意地描绘其洒脱的身影,让陶渊明的形象血肉丰满。文章语言流畅,富有辨证色彩,融哲思于深情之中,颇能打动人心,感染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这些,都是文章获得高分的重要原因。‎ 风景这边独好 ‎  江河没有大海的汹涌澎湃,却有蜿蜒流转的气韵;小草没有青松的高大挺拔,却有绿意勃勃的柔韧;星星没有月亮的皎洁明亮,却有熠熠生辉的闪烁。世间万物,各有千秋,不必慨叹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长处,风景这边独好。 ‎ ‎  人有十指,长短不齐,谁优谁劣,众说纷纭。只有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才会协调合作成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能用大拇指和食指固定筷子,却不能用它们掏耳朵。就像擅长短跑的兔子,不让其发挥特长,而去学游泳,无异于缘木求鱼,只会抑其天性,反害其发展。 ‎ ‎  人亦如此。古今中外,名人志士,谁是十全十美的人?但他们的弱点,却不使他们身上的光芒黯淡,却令其流芳百世。 ‎ 那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只是一介草莽,并无文韬武略,大智大谋,身份低微,却能振臂一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反暴秦,被载史册,流芳百世。他凭的是一颗敢于反抗的心,为天下百姓之苦而呼,一颗济天下苍生的赤心,发挥自己所能所长,手拿锄头等农具,也要与秦精锐部队对抗,这种仪情义骨成其为王,令太史公为其作传,颂其义举伟迹,令后世人所称颂。‎ ‎ 如果陈胜当时只是一味认为自己是个耕田的下人,毫无优点、长处,恐怕只会没于乡间阡陌,不会有一展鸿鹄之志的壮举,历史便少了一段灿烂光辉的篇章。 ‎ ‎  还有那投笔从戎的班超,成就西域出使的传奇;那弃官归隐的陶渊明,成就文学一枝独秀,他们都是认识自己的长处,发挥特长,因此而注目于所长之处,风景这边独好,演绎出别样但灿烂的人生。 ‎ ‎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总说要全面发展,便注目于自己的短处和弱点,费尽心思,以求全面发展,却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阻碍未来自我的发展完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能,社会才会认同你的价值,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天地。如那“不思进取”‎ 的韩寒,满脑子叛逆思想,但凭其出色的文学才华而成为文坛后起之秀;还有那年少轻狂、但却是世界台球天才的丁俊晖,他们不是所谓的“好”学生和“全才”,却依然创造出奇迹,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 ‎  所以要扬我其长,拥有“舍我其谁”的自信,雄鹰就博击长空,游鱼就飞翔潜底,是颗螺丝钉就坚守自我的位置,各尽其能,发挥所长,风景这边独好,顺乎自我本性,怀有一技之长,成就别样精彩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