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00 KB
  • 2021-05-13 发布

人教版必修1高考地理强化复习人口与环境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30讲 人口与环境)‎ ‎[考纲要求]‎ 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知识精讲]‎ ‎1、人口再生产 ‎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死亡率很高,出生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 类型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 过渡型: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现代型:出生率很低,死亡率有所回升,自然增长率低。‎ ‎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 (1)人口数量的变化 ‎ 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决定全球人口变动的因素。‎ ‎ 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引起,对全球人口并不产生影响。‎ ‎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对生育率的影响 ‎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 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 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经济、政治、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 对死亡率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的影响较为明显,大的自然灾害影响。‎ ‎ 环境污染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①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②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③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 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 具体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 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 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 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相对确定性: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 大容量的条件下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合理人口容量: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 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 ‎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结果不同。‎ 悲观者认为现在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出了地球的环境容量。‎ 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观点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联合国认为在110亿或多一点。‎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按土地资源最高容量在16亿左右。‎ 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如耕地、淡水等。‎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休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 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 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影响 因素 德)且影响越来越大。‎ 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 ‎ 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对环境的污染。‎ ‎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①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②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 ‎③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④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⑤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人口迁移与环境 ‎ (1)人口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分类 ‎ ‎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社会经济因素 ‎ 气候: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 ‎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①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人口迁移。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 ‎③婚姻与家庭: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在未成年和老年人迁移中作用重要。‎ 政治 因素 国家的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 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政治变、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 ‎ (2)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土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控制能力的加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环境难民:由于大坝、水库建设或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无法生存的人。‎ ‎6、中国人口迁移 ‎ (1)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建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三阶段的是 A.美国、加拿大 ‎ B.澳大利亚、韩国 C.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及 ‎ D.中国、朝鲜 ‎2.图中第一和第四阶段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低,根本原因在于 A.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出生率引起的 B.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出生率引起的 C.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死亡率引起的 D.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死亡率引起的 ‎3.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4.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军事战争 C.火山地震 D.气候环境 ‎5.下列现象中,可能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是 A.人口出生率上升 B.人口死亡率上升 C.人口总数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6.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D.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读1954—1984年中国三个阶段人口迁移表回答7—8题:‎ 时间 总迁移量 ‎1954—1960年 活跃时期 ‎1.958亿 ‎1961—1976年 低潮时期 ‎2.548亿 ‎1977—1984年 回升时期 ‎1.437亿 ‎7.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流动数字小,人口净迁出省份京津沪 B.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流动数字大,人口净迁出省份京津沪 C.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流动数字小,人口迁出迁入平衡的省份藏 D.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流动数字大,人口迁出迁入平衡的省份藏 ‎8.1954—1984年这一时期,北京属于 A.人口净迁入地区 B.人口净迁出地区 C.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 D.迁入迁出量很少的地区 ‎9.下列现象中,对我国中西部剩余劳动力而言,属于人口迁移推力的是 A.东部地区气候较西部优越,光照丰富 B.东西部语言差异大,交流隔阂多 C.西部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生活条件优越 D.国家政策不允许农民跨省界务工经商 ‎10.下列属于协调我国人口与环境矛盾的基本国策是 ‎①计划生育 ②发展经济 ③保护环境 ④普及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20世纪80年代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 ‎ ‎1)图中迁出人口大于20万的省区是 、 、 、 ‎ ‎2)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 ,二是 ‎ ‎3)新疆吸引大量移民的主要优势是 ‎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和重庆出现新的移民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到1999年7月中旬,全世界人口达到了60亿。人口问题特别是贫苦人口问题再次引起全世界关注。现在全球有13亿贫困人口,比5年前增加了3亿。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尤为严重。‎ 材料二:世界部分地区(左)和中国(右)贫困人口示意图。‎ ‎ 1978 1997 (年份)‎ ‎5‎ ‎10‎ 贫困人口数(亿)‎ 南亚 非洲 ‎5‎ ‎10‎ 拉美 人口(亿) 阴影部分为贫困人数 ‎ ‎ 回答:‎ ‎1)结合左图,简要说明第三世界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提示:从历史地理和政治的角度分析) 。‎ ‎2)右图说明了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你认为我国要在本世纪初实现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应采取哪些措施 ?‎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同时人的生产活动更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而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材料二: ‎ ‎20‎ ‎10‎ ‎0‎ 吨 ‎ ‎ ‎ ‎ ‎ ‎ 美国 德国 日本 南非 中国 印度 ‎ ‎ 一些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1997年)‎ 回答:‎ ‎1)有关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前四位国家的正确叙述是 A.单位产值耗能都很高 B.都是能源进口大国 C.能源消费总量也排在前四位 D.人均能源消费量都很大 ‎2)若温室气体含量继续增加,可能导致 A.大气逆辐射增强 B.两极冰川融化、雪线下降 C.气候变干,物种减少 D.海水升温,溶解二氧化碳减少 ‎3)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过程有a b c ‎ ‎[能力训练答案]‎ ‎1-5 CCDAB 6-10 DCACC ‎11、1)四川、江苏、湖北、广西 ‎ ‎2)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 ‎3)矿产丰富,商品棉生产基地,人口密度小 ‎ ‎4)三峡移民 ‎12. 1)① 历史原因;长期受殖民统治和掠夺,造成了经济基础差和社会动荡。 ② 地理原因: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差,人口增长过快。 ③ 政治原因: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的减少。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行计划生育。3)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一是要抓好扶贫工作;二是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3. 1)D 2)D 3)植物的光合作用,岩石的风化,水体的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