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 M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专题训练 一、地理过程的概念及知识体系 ‎★概念:“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地理过程”所包含的知识体系:‎ 二、2015年高考地理需要强化的“过程”内容:‎ ‎●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论知识串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转化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 ‎【例1】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的纬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D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B  )‎ A.① B.② C.③ D.④‎ ‎4.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  )‎ A.① B.② C.③ D.④‎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理论知识串讲】太阳辐射→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例1】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材料二: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三: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3)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不合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 ‎★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差异)。‎ ‎【例1】读温带锋面气旋形成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前 b.初生阶段 c.发展阶段 A.该图所示锋面气旋为北半球低纬度的情况 ‎ B.M锋面为暖锋,N锋面为冷锋 C.M锋面锋后多雨,N锋面锋前多雨 ‎ D.图中冷区风来源于陆地,暖区风来源于海洋 ‎【参考答案】C ‎【例2】读世界某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岸线的位置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图中A城市附近海岸线进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A是近百年来新建的港口城市,分析该城市布局的有利自然利条件。‎ ‎(3)在城市A的建设过程中,周围大片的湿地被填平,分析这种行为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此时A城市的风向为_________,在甲地海面上正在形成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_。‎ ‎(5)该天气系统从甲地经过A城移到乙地过程中,简要描述A城的天气变化过程。‎ ‎ ‎ ‎(1)流水沉积;海浪侵蚀(2分)‎ ‎  (2)位于亚热带大陆的沿海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位于河流沿岸,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位于河流的入海口,有利于实现海陆联运(3分)。‎ ‎  (3)吸收降水、削减洪峰的能力减弱;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锐减;空气中湿度减少,气候变干(4分)。‎ ‎  (4)东北风,气旋(飓风)(2分)‎ ‎  (5)该天气系统逐渐接近时风力增大,降水增多;继而转变为狂风暴雨天气;天气系统中心位于A城时出现短暂的静风和晴朗天气;随后又出现狂风暴雨天气;随着天气系统的远离,风力和降水强度逐渐减弱(6分)。‎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浓雾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例1】图中的Q表示世界海雾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分析该海区多雾的原因。(要求写出该海区雾的形成过程)‎ 读图可知,(1)图中的Q表示世界海雾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该海区多雾的原因是:该海区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温差大,容易形成雾气.(2)开普敦是南非的金融和工商业中心,是南非第二大城市,交通运输发达,有铁路可直达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公路与国内各地相连接.开普敦港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是:开普敦是西开普省的经济中心,所以成为了整个区域的制造业中心,而且成为了该省内陆地区出产货品的货运出口港口.地产业和建筑业非常蓬勃,因为有很多人都在当地购置物业作度假之用.但是开普敦由于面积狭小,面临着土地缺乏的问题.(3)图中M点附近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原因是:寒暖流交会,饵料丰富.(4)南非所临海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因为旅游业 发达,所以可能带来太多的垃圾,破坏环境.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1)该海区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温差大,容易形成雾气;(2)开普敦是西开普省的经济中心,所以成为了整个区域的制造业中心,而且成为了该省内陆地区出产货品的货运出口港口.地产业和建筑业非常蓬勃,因为有很多人都在当地购置物业作度假之用.但是开普敦由于面积狭小,面临着土地缺乏的问题;(3)寒暖流交会,饵料丰富;(4)因为旅游业发达,所以可能带来太多的垃圾,破坏环境.‎ ‎【例2】2011年12月5日,国内9省市再度迎来大雾天气,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多地交通受阻。重庆市气象台预测,本周,重庆地区也有可能出现大雾天气,请驾驶员出行要注意交通安全。运用地理相关知识,从水汽来源、凝结核、大气运动以及水汽凝结四个方面解释重庆秋冬季节多雾的原因。(8分)‎ 冬季四川盆地北部山脉阻挡削弱冷空气影响,西北的冷空气南下被阻挡之后,盆地里面温度会比较高,有利于水循环“蒸发”过程的进行,但是冬天没有夏天那样容易进行“落雨”等水资源从天上回到地下的“激烈”过程,所以水珠就慢腾腾地留在空气中了.‎ 当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重庆位于长江以及嘉陵江的汇合处,水汽来源相当充沛,空气也相当潮湿,相对温度高达80%以上;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缘,周围有高山屏峙,而且地面也崎岖不平,风速十分小,风力微弱,静风频率相当大。白天,地面温度相当高,蒸发作用不断加强,从而使空气中容纳了许多的水汽;夜间,尤其是秋季和冬季的晴朗微风之夜,夜间相当长,而且地面的辐射冷却十分明显。与此同时,盆地边缘山地的冷空气会沿着山坡下沉,从而使近地面的空气降温十分剧烈,最终导致空气中能够容纳水汽的能力不断降低,而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而形成雾。所以,重庆成为全国著名的“雾都”。‎ 临江 水汽多:大气污染,凝结核多:盆地地形不利于大地扩散 水体运动规律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 [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1)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有步骤的写下来。(写出具体过程)‎ ‎(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 ‎(3)对于沙子所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 。‎ ‎(4)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 和 的交换。‎ 地理实验重视地理原理。只有对地理概念、原理有较透彻理解,熟悉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才能设计出简单、合理、便于操作的实验,并用有关概念、原理指导、安排实验。该实验即用简易材料证明了水循环的发生、形成、过程及意义,并结合现实问题提升了实验价值。在实施该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操作严谨:例如盆中注水适量、塑料封口要严、石头放置要准;第二、观察要细致:例如长时间暴晒前后塑料纸上水珠量的变化、运动状况,水珠(滴)对沙的冲击等;第三,描述规范、科学。   本题考查用实验演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第(1)、(2‎ ‎)题主要是以模拟实验的办法来演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第(3)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土流失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这里要注意联系图中箭头由中间向外指,土壤侵蚀引起地貌变化和植被退化,依次推理。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统一演化的过程。第(4)题考查循环的意义,通过水循环实现地球上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分和热量的交换。‎ ‎【答案】(1)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2)水循环现象;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3)外力作用  (4)物质和能量(热量和水分)  ‎ ‎(1)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3分) (2)水循环现象       蒸发      输送     凝结降水 (3)外力作用   水土流失   过度砍伐、过度开垦等造成植被破坏 (4)物质 、能量(或热量、水分)‎ ‎(5)左栏:由上而下:E、B、F  右栏:自上而下A、D、C  (6)统一演化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或过程);‎ ‎【例1】海啸的形成原理可概括为:“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俯冲运动,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累弹性能量,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海啸形成过程顺序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乙→丙→丁→甲 D.丙→甲→乙→丁 ‎【参考答案】D ‎ 地壳物质的运动和循环规律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例1】华山为花岗岩山体,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地表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分析: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华山为花岗岩山体,花岗岩是岩浆活动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的侵入岩.形成侵入岩后,经地壳上升运动,出露地表,后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下,形成了华山山体景观.‎ ‎ A、华山为花岗岩山体,是岩浆活动形成的,所以形成过程应该有岩浆活动,故不符合题意; B、华山为花岗岩山体,先形成花岗岩,所以过程应该是先形成岩浆岩,故不符合题意;  C、华山为花岗岩山体,花岗岩是岩浆活动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的侵入岩.形成侵入岩后,经地壳上升 运动,出露地表,后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下,形成了华山山体景观.所以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地表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故正确; D、华D山为花岗岩山体,先形成花岗岩,所以过程应该是先形成岩浆岩,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2】意大利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意大利大理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开采历史悠久、加工技术先进,出口量约占国际市场总贸易量的一半。意大利铁矿石量少质劣,20世纪50年代后,意大利拥有世界著名的钢铁中心之塔兰托。据此并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地理位置示意图、波河流域图和波河平原及剖面图。‎ ‎(1) 请从内、外力作用两个方面简要说明意大利大理石形成的过程。(8分)‎ ‎(2) 请简要分析20世纪50年代后塔兰托布局钢铁工业的主要原因。(6分)[来源:学.科.网Z.X.X.K]‎ ‎(3) 波河丰水期持续时间较长,枯水期仅出现在夏末秋初。试从河流水系和补给角度分析原因。(8分)‎ ‎(4) 剖面图中甲、乙两区域最适宜农耕的是哪一处?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其最适宜农耕的自然原因。(8分)‎ 材料二 100年前,水城威尼斯年遭遇洪水约10次,如今每年遭受洪灾近100次。同时而来的问题有城市排污受阻、风暴潮侵袭、土地盐碱化等。右图是某中学的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构建的威尼斯环境问題关联图。他们从酸雨、地壳抬升、海平面上升、不合理灌溉四个地理要素逐一分析其.与威尼斯环境问题的关联性。‎ ‎(5) 你认为他们分析的四要素中,关联性最强的地理要素A是什么?并说明导致A的成因。(6分)‎ ‎(意大利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海洋生物遗体)经过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意大利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频繁,石灰岩受岩浆等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为大理岩。一共三点,要答全。‎ ‎(1)(意大利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海洋生物遗体)经过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2分);意大利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2分),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频繁(2分),石灰岩受岩浆等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为大理岩。(2分)‎ ‎(2)塔兰托临海,利用便利的地中海—大西洋海洋运输航线,有利于铁矿石等原料进口和产品输出(2分);位于欧洲经济发达地区,钢铁消费市场广阔(2分);意大利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 ‎(2分)。‎ ‎(3)波河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且南北对称分布(2分);春夏,气温升高,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的支流得到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形成汛期(2分);冬春季节,处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波河流域得到雨水补给,形成汛期(2分);夏末秋初,冰川融水和雨水补给量减少,形成枯水期(2分)。‎ ‎(4)乙(2分)。原因:地势上,乙区域地形坡度比甲区域小(2分);乙区域上覆河流冲积土土壤肥沃(2分);有泉水和近波河,乙区灌溉条件优越(2分)。‎ ‎(5)海平面上升(2分);原因:由于全球变暖(2),导致极冰融化,海水热膨胀(2分),引起海平面上升。‎ ‎【例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处地貌是________地貌,它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在________地区常常见到。‎ ‎(2)甲、乙、丙三处易出现涌泉的是________。‎ ‎(3)试在下图中绘出丙处地下岩层和地貌的形成演变过程并加以说明。‎ 本题通过地质构造地貌图,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对 地貌的影响 。第(1)题,甲处位于河流出山口,流水堆 积形成冲积扇地貌。第(2)题,在岩层断裂处,地下水容 易沿裂缝出露地表形成涌泉。第(3)题,根据图中岩层变 化及地表形态进行说明。 答案:(1)冲积扇 流水堆积 河流出山口(2)乙 ‎ ‎【例4】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下图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按地形倒置形成的过程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地形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岩层弯曲变形越强烈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 C.岩层的抗风化能力越低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D.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小题1:B 小题2:A ‎ 小题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是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从时间上看侵蚀先轻后重,所以是按①④②③的顺序。 小题2:图形表示的倒置地形先是内力作用形成褶皱,而后再受外力的侵蚀,故A正确。岩层越弯曲变形,其背斜顶部受张力越大.越容易被侵蚀。‎ ‎★观察海底地形图,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 ‎【例1】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地球内部存在着巨大的热能,这些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内压力的作用下,会选择地壳薄弱地带(板块交界处是典型的地壳薄弱地带)释放出来,就是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例2】图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4分)‎ ‎(2)简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4分)‎ ‎(3)近年来,图中河流A河口海水倒灌现象出现频率增加,可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2)甲谷地位于背斜顶部,在背斜形成过程中受张力作用,岩层变得疏松,容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等 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谷地。  (3)上游大坝枯水期拦蓄水源,使下游河水减少;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频率增加,降水季节变化加大;河流两岸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等(任答两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规律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 ‎※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例1】图1所示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频发洪涝灾害。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 图1‎ ‎(1)图中A、B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A为_______ 。A的西侧是___________地形区。  (2)“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是C河段景观描述,请说明其形成过程。(2分) (3)近年来,该地区针对洪涝灾害频发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 ‎(1)A:巫山或第二、三阶梯分界线(1分)四川盆地(1分) (2)由于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坡度变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 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2分) (3)建设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体系;修水库,调节河流径流量;退田还湖,修建分洪 蓄洪工程,加固堤坝(4分)。(疏浚河道、裁弯取直等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本题考查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 (1)结合图示的河流轮廓判断:A表示长江中下游平原西侧的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 四川盆地的分界线; (2)“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反映C河段地上河的特征:主要原因从泥沙淤积角度分 布;自然原因:河道弯曲,地势平坦;人为原因:上游植被破坏,使河流含沙量加大,则 带到该处,水流变慢,泥沙淤积。 (3)洪涝的治理措施主要从水利工程建设结合生态工程建设考虑。‎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例2】资料一:河口冲积岛是含沙量较多的河流将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岛屿。陆地河流流速比较快,进入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携带的泥沙就在河口附近沉积,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岛屿——河口冲积岛。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河口冲积岛。中国共有400多个这类岛屿。‎ 资料二:“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材料三:人类活动对A岛的影响 从1955年冬开始,A岛政府组织围垦滩涂和沙洲。截至2000年,A岛共围垦滩涂和沙洲70多处,累计围得土地面积500多平方千米。A岛的面积比1949年增大一倍以上。‎ ‎(1)说明形成河口冲积岛的外力作用主要有哪些?‎ ‎(2)描述材料二中古沙洲的生消变化过程。‎ ‎(3)推测材料二中A岛的形成过程。‎ ‎(4)人类活动对A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①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②海潮的顶托作用。‎ ‎(2)河口地区由于水流比降减少,流速急剧降低,造成泥沙迅速大量沉积,形成河口沙坝。随着河口沙坝的出现与发展,迫使河流分流,形成汊道,汊道又会产生新的河口沙坝。与此同时,河水沙坝不断接受沉积,逐步堆高,向海扩展,出露水面成为河口沙岛,如古沙洲。河口冲积岛形成后,泥沙继续沉积,面积逐渐扩大。同时,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水流向南偏,使长江口北侧沉积速度加快,最终使古沙洲与北侧大陆联为一体。‎ ‎(3)在古沙洲等河口冲积岛消失的过程中,长江口由于泥沙的大量沉积,在A岛处形成新的河口沙坝。河口沙坝不断接受沉积,逐步堆高,向海扩展,终于出露水面形成岛屿。随着长江泥沙的进一步沉积,A岛不断扩大,一直到现在。‎ ‎(4)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和沙洲,从而使A岛的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加速了A岛的演化进程。‎ ‎(5)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理论知识串讲】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例1】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72年和2001年的土地利用状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 ‎(2)甲地形成典型的冲积扇,请简要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 ‎(1)南部地区部分耕地变为水域,西部地区大部分林地变为耕地和灌丛,居住用地略有扩大。 (2)冲积扇(洪积扇)平原,当水流流出峡谷,河道变宽,水流速度下降,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淤积,形成扇状堆积体。‎ ‎※河漫滩形成的过程:‎ ‎【理论知识串讲】河流的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 ‎※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例1】材料一: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⑴依据材料一,分析科罗拉多大峡谷岩石的主要类型,并说明大峡谷的形成过程。(4分) ⑵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描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并分析成因。(5分) ⑶ 图示地区于20世纪30年代修建了胡佛水坝,试分析修建胡佛水坝遇到的困难及建成后发挥的主要功能。(5分)‎ ‎(1)沉积岩(1分)。 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先是外力沉积,后地壳抬升,最后受流水侵蚀作用(3分)。 (2)气候特点:夏季凉爽多雨、冬季低温干燥;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总量较少。(2分) 成因:夏季凉爽是因为海拔高;冬季较为温和是因为纬度较低。(2分) 受东、西两侧的地形阻挡,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1分) (3)困难:①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施工困难;②生态环境脆弱,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③交通不便,修筑难度大。(任答两项给2分) 功能:发电、灌溉、旅游等(3分)‎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1)材料反映“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反映主要为沉积岩。其形成过程主要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分析。(2)结合材料,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等方面分析,成因可从大气环流、地形和纬度等因素分析,注意结合图示的实际。(3)影响水库建设的因素主要从地形地质条件、生态环境等自然要素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水库的功能主要从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等方面分析。‎ ‎【例2】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2分)‎ ‎(2)C处可能形成的地貌是        ,成因是                          。‎ ‎(3)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对地貌带来什么影响?(2分)‎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是  ,原因是什么?(6分)‎ ‎(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形,(1分)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呈“U”形。(1分)A处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B处河流流速慢以侧蚀为主(1分)。 (2)冲积扇(1分);流水的堆积作用(1分) (3)2009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减少,(1分)耕地增加,(1分)会造成水土流失,加速河流的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1分) (4)沿河、沿海岸分布(1分);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2分)‎ ‎ 试题分析: (1)仔细读图可以发现:A处位于支流上游地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字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水流缓慢,流水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即“U”形。 (2)注意观察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由图中可知C处位于河流流出山谷口的部位,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典型的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 (3)认真识别图中林地、草地、耕地三者的图例,注意它们数量的变化,从而推断出2009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下降,会造成水土流失,河流的含沙量增加,河流的泥沙淤积加速,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由图可知该地区聚落主要沿河、沿海岸分布,聚落所处等高线数值多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图中河流支流众多,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缓水流较慢,有便捷的内河航运;临近河流入海口附近,便于河海联运。‎ 总结:分析地表形态成因的基本思路 第一,根据“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在进行地形成因的分析时,要从内、外力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切不可遗漏。例如:横断山脉山高谷深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导致地壳抬升,另一方面受流水的侵蚀切割。‎ 第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被上述思维定式所迷惑。例如:在有关黄土高原区域的几个问题中,若问黄土高原的成因,则要从地壳抬升与黄土的风力沉积两方面来回答;若问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则只要回答风力沉积所致即可;若问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成因,则要从流水侵蚀角度来回答。‎ ‎ 第三,从地理学科综合性特征出发来思考问题。例如: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与河流流速、流量、含沙量、海水运动等有关,而流速、流量等河流水文特征则由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决定。‎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读“某假想地域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试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因素是         。‎ ‎(2)图中所示地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 ‎(3)试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4)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物质与能量流动关系,分析图中字母所示的地理要素,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完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物质与能量流动纲要图。‎ ‎①水汽 ②无机物 ③O2 ④降水 ⑤水 A.     B.      C.      D.      E.       ‎ ‎●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高考真题展示】 (2004年全国文综Ⅲ卷第36题)图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和两河的主要补给是_____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5)大量引、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解析:‎ ‎(1)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 气温(温度)‎ ‎(2)风(风力)‎ ‎(3)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4)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5)(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 ‎(6)“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图示区域是中亚的咸海周边地区,可以从湖泊的轮廓及注入河流判断,也 可以根据该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来判断。中亚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河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更加恶化,如垦荒极易导致土地沙化,引用河水灌溉,导致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从而使得湖水的盐度增加,这也是该地区盐尘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1)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2)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3)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 ‎(4)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答案】‎ ‎(1)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2)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3)(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 ‎(4)“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变式训练】材料一:宁夏平原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是广大高原地区中相对低平的部分,土地肥沃,农业开发早,灌溉条件好.农业较为发达。早在2000多年前,宁夏平原的人们就揭开了引黄灌溉的历史,并在宁夏平原上开凿出秦渠、汉渠等灌溉用渠道,引黄河水灌溉使得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 材料二:银川地名的由来,它不仅是富产白银的平川,而且是到处盐碱,地表色白如银。‎ XXX ‎(1)结合材料并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形区的形成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分析银川平原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及解决的对策。(8分)‎ ‎( 1 )岩层断裂下陷, 2 分 黄河携带泥沙以及贺兰山的洪积物的沉积而成  2 分 ‎(2)成因:该地区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 400mm 以下),  2 分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2 分。人类长期的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2 分, 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剧了盐分的富积速度  2 分 对策:合理灌溉,排灌结合;灌区的下流开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水位;植树造林,调节气候。(任一点 2 分)‎ ‎●工程措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 ‎【例1】分析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修建水库后,大坝上、下游河流水文特征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指出M处可能出现什么地貌类型?分析大坝上、下游河流剖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 (3)水库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什么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 ‎(1)大坝上游:受水库影响,河流水位明显上升,河流流速较修筑前慢 下游:受水库的调节作用,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修筑前平缓  (2)M 处:三角洲平源①由于受水库蓄水的影响,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上游河床上升;②受水库季节性放水的影响,下游河床受到流水侵蚀作用(下切),河床下降 (3)①水库容易引起泥沙淤积,严重影响水库寿命期②引起水库上游泥沙淤积,容易引发洪涝灾害;③容易引起地震等地质灾害,威胁水库安全④上游污染加重,使水库水质变坏。‎ 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以某经济发达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 ‎【例1】经济发展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下面左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右图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以上两图,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6分)‎ ‎(2)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试分析人口迁入对城市的影响。(4分)‎ ‎(1)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2分)东、中、西三大地区差异明显;(2分)城市数量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快,仍以中小城市为主。(2分)‎ ‎  (2)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2分)‎ ‎  弊: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管理的难度。(2分)‎ ‎【例2】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阶段Ⅱ中,A、B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阶段ⅢA、B城市化的特点。‎ ‎1,3,5‎ ‎(3)比较阶段I和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 ‎(1)郊区城市化。 (2)城市沿河流延仲;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 (3)阶段Ⅰ: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商业、工业、住宅混杂分布。阶段Ⅱ: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城市中心为CBD。‎ ‎ 第(l)题.在阶段Ⅱ中,可以明显看出八、B周边地区用地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属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郊区城市化。 第(2)题.阶段Ⅲ中,A、B两城市连片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城市带。 第(3)题.从阶段Ⅰ与阶段Ⅲ的人口密度分布可以得出答案。‎ ‎●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的形成过程;‎ ‎【例1】(1)比较A、B两地气温高低,并解释原因。(4分)‎ ‎(2)图示区域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地矛盾尖锐,长期以来形成了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请描述其形成过程。(4分)‎ ‎(3)F海域处于世界重要航线必经之地,过往船舶不同季节航速有很大不同,请说明有何不同。(3分)‎ ‎ (1)B地气温高于A地。  原因:①B地海拔较A地低;②B地沿岸有莫桑比克暖流经过,对B地起到增温作用;③A地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对A地起到降温作用。(4分)‎ ‎ (2)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匮乏,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扩大耕地面积或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扩大,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和草场载畜量下降,粮食和肉类减产,砍伐森林开垦草原需要大量劳动力,人口继续增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4分)‎ ‎(3)自西向东航行夏季航速较冬季慢,自东向西航行夏季航速较冬季快。(3分)‎ 旅游地理部分·自然景观特色风景的形成过程 ‎★黄山的形成过程:黄山属花岗岩峰林景观。在距今约1.4亿年前,地下炽热岩浆在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上侵。在距今6 500万年前后,黄山地区的岩体又发生了较强烈的隆升。‎ 随着地壳的间歇抬升,这里的花岗岩体遭受风化、剥蚀,奇峰耸立(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2座),怪石千姿百态,由此而成黄山雄峻瑰奇的美景。‎ ‎(注意:要从内力和外力两方面分析)‎ ‎★黄山“四绝”的形成过程(钟老师再次提醒,表达成因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先后顺序)‎ ‎☆分析云海的成因:‎ ‎①黄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 ‎②山高谷深,林木茂密,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易成云致雾。‎ ‎③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快,受山谷风的影响,云雾变幻诡谲。‎ ‎☆分析温泉的的成因 黄山千岭万壑,断裂和垂直节理发育;雨量充沛,当地表水或地下水与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大堡礁的形成过程:‎ 岸礁 堡礁环礁 ‎【典例剖析】‎ ‎(1)请从水汽凝结条件的角度,简要分析黄山云雾多出现在雨过天晴之时或日出前后的原因。‎ ‎(2)归纳黄山市旅游的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 ‎(3)简述黄山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区位条件。 ‎ ‎(1)雨过天晴,空气中水汽充足,受山地抬升作用影响,水汽上升遇冷凝结,易形成云雾;日出前后,由于地面辐射少,气温低,水汽易凝结,形成云雾。 (2)主要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其次是邻近地区。 (3)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交通通达度好;距离客源市场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