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50 KB
  • 2021-05-13 发布

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题点训练二三项重要内容的筛选整合和概括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点训练二 三项重要内容的筛选、整合和概括 ‎[目标解说]‎ 论述类文本阅读,通过筛选、整合和概括有关信息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是阅读的首要任务。文章的重要内容指以下三点:①关于主旨、作者主张的重要概念,②文章的主要观点,③文章主要观点建立的理由或依据。考生可围绕这三项内容,整体把握全文,提取、概括出文章的重要内容。‎ 真题回做 ‎(2013·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时尚浅说 黄毓璜 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性相①,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 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亦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选择和临世态度。‎ 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就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是不太大的。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鹜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执著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 ‎(摘编自《啄木鸟》)‎ 注 ①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 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①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不超越实际追求时尚。②在时尚面前要有自己的选择。③要保持心灵的高傲,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时尚所左右。‎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观点态度。题干要求概括文章的观点,首先应划定答题区间,即锁定作者阐述对“时尚”的态度的语句,然后分析概括。第三段最后一句提到人们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这是态度;第四段最后一句提到“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这也是态度;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提到“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即告诉我们不要被时尚左右,这也是态度。‎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相见以诚 郭沫若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最有普遍性而且有永远性的格言。不根据事实,或甚至违背事实,或捏造事实的辩论,尽管怎样的花言巧语,终究骗不了人;即使能收到一时的效果,待到事实一揭穿了,那效果会成为逆效果的。到这时言语愈花巧,逆效果来得便愈大。‎ 欺骗有时似乎也有必要。所谓“兵不厌诈”,便肯定了诡诈的效力。其实,尽管你是怎样善于用兵的人,你能够出奇制胜,但总要有兵可用。所以用兵的原则依然是忌“巧速”而贵“拙迟”。这一次世界大战,苏、德之间的旋乾转坤的战役,便是这一原则的最具体的说明了。当希特勒对苏联突然发动了闪击战时,他是多么“巧”,多么“速”。1942年打进了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的小胡子不知道会心地微笑了好多次,然而结果怎样了呢?‎ 专门靠欺诈便能打胜仗,专门靠欺诈便可以收到任何大小事件的成功,天地间绝没有那样的事情。要说靠着欺骗便可以治国平天下,那更完全是笑话。那些搞政治的人似乎都中了些苏秦、张仪的毒,说到政治就好像只有几套骗人的纵横捭阖。‎ 今天应该是大家相见以诚的时候了。自己拿出真正的责任心来,大胆地照明自己的丑态,彻底地荡垢涤污。不是骂人丑便可以掩盖得了自己的丑。千层的粉饰也把污垢掩盖不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污垢根本还是存在。‎ 有诚便能有勇,所谓“真金不怕火来烧”。这种人,他能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正视自己的过错,勇于接受批评,更勇于对抗外来的一切横逆、诬蔑、诱惑、冷视。要怎样才能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要全靠一个“诚”。老老实实地做人,说话,做事,不存一点损人利己的私心,这样便能产出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这样便能够大无畏。我有什么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骗自己!‎ 没有诚意的人便没有勇气。这种人鬼鬼祟祟,专门损人利己,做不来一件堂堂正正的事,说不来一句堂堂正正的话。一耍装腔作势,立刻便露出了自己的尾巴。但他们也有一项外来的资本,便是靠他人也没有诚意。只要你有一毫私心,有一点软弱,他们便抓到了你这项缺点。于是威胁,利诱,千层的蜘蛛网便罩到你的身上了。这样的现象四处都是,而以黑字写在白纸上的特别明显。但今天是应该相见以诚的时候了,拿出诚意来,大家正大光明地做些对得住人民,也对得住自己的事。 ‎ ‎(选自《沫若文集》第十三卷,有删节)‎ 注 本文作于1945年年底。‎ ‎1. “相见以诚”中“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直面过错的诚心(或责任心),老实做人做事的诚实,不存私心的诚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 王 蒙 ‎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有可能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 ‎②什么是文化瑰宝?要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从而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 ‎③什么是文化泡沫?愈是缺少对于文化的想像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错了的,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 ‎④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虚假古迹。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标识为一些符号,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如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装饰化的糊弄。‎ ‎⑤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卖点”多了;然而没有思考,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深度,没有教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 ‎⑥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作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但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轰。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2012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2. 作者为什么说“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修建主题文化公园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但有些地方却将其利益化;‎ ‎(2)将已有文化遗产符号化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但肆意破坏甚至虚构古迹却使文化走向廉价化、简易化与装饰化;‎ ‎(3)举行文化活动可以使民众获得教益,增加精神营养,而走过场、求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 ‎3.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泡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以文化之名而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建设加以规范;‎ ‎(2)保护已有文化遗产,对故意破坏甚至虚构古迹的情形加强管理;‎ ‎(3)反对走过场、求规模的文化活动,追求有智慧、有灵魂的文化。‎ 核心知识回放 ‎1. 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语句表述。这里所说的“信息”,一定是文中的重要信息,是指文章的基本内容,比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对概念的阐述以及那些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能力点多数情况下是同概括文章要点联系在一起的。‎ ‎2. 概括文章基本观点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对文章观点的考查要点在于对观点的提取和概括。如何提取、概括呢?‎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性语句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对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来说,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遗漏内容要点,考生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理清思路。‎ ‎(3)提取精神,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性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章并没有相应的概括性语句。遇到这种情况时,考生就要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定向训练一 筛选、整合、概括有关信息,理解关乎主旨、作者主张的重要概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宽以待人 ‎①有人说:“假如我们都知道别人在背后怎样谈论我们的话,恐怕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这并不是一句否定人与人之间友情的话。‎ ‎②要知道,人们背后一时兴之所至,谈到了你的过错或缺点,说了对你不利的话,这是人之常情。即使他是你的朋友,偶尔一两次顺口说来的话,也并不证明他不够朋友。‎ ‎③假如你不知道,这事情就会和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④可是,假如你时常担心别人背后对你的谈论,而要千方百计地去打听的话,传话的人可能会把事情夸张些或歪曲些。这样一来,本是无意之间的闲谈,就会成为相当严重的有意的中伤,当然就会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⑤我认为在这一方面是大可不必过于认真的;假如你喜欢你的朋友,在传话的人面前,你反而应该替他辩护一下或洗白一下才对。因为这是换得朋友对你的信心及杜绝闲话的最好办法。‎ ‎⑥朋友之间的感情本不是短时间可以建立得起来的,而在漫长的时间中朋友间难免会出现各种小矛盾。在彼此交往期间,不计较小的恩怨,适当地消除小的误会,原谅对方有意或无意的错误等等,都是使友谊巩固和增进的最好办法。许多人一生交不到一个朋友,那就是因为他太斤斤计较了。要知道,世间有几个人没有缺点和没有粗心大意的时候呢?假如别人也同样的来计较我们的错失的话,我们不是也会成为孤立可怜的人了吗?‎ ‎⑦我一向喜欢快乐和气的气氛。不管是家庭里,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学同事之间,假如大家见了面都是一团和气,彼此心中没有成见,没有意气用事的地方,嘻嘻哈哈,有说有笑,那该多好!而这种快乐气氛的造成,就是靠着每一个人从本身做起的一种宽厚、容忍的功夫。‎ ‎⑧对人抱持一个“恕”字,欣赏别人的好处,记着别人的好处,忘掉别人的错处,这就可以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的快乐。‎ ‎⑨常见有人说话方面不饶人,你损我一句,我必定要报复你三句,认为是精神上莫大的胜利。可是事实上,我们知道,无论所争执的事是大是小,既有争执和意见,心里就不会舒服,无论自己是胜是败,精神上总难免受相当的损失。为琐屑小事争强好胜的结果,必定会把无意变为有意,把小事扩大为大事,以后就更难和平相处了。‎ ‎⑩“恕”并非软弱,一个懂得“恕”字用处的人,“恕”会成为他的无形武器;它消极的可以避免卷入无益争论的漩涡,积极的可以克服对他有所不利的敌人,而且可以更进一步把敌人化为朋友。‎ ‎1. 作者提出的“恕”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欣赏别人的好处,忘掉别人的坏处;(2)不争强好胜;(3)并不意味着软弱。‎ 练中点拨 对于关乎主旨、作者主张的重要概念(词语)的理解,首先要掌握基本的要求:①从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来思考,选准准确的词义,理解临时意义;②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同时兼顾词语的本义;③从词的词性、语法结构分析、斟酌词义。,其次,理解这样的概念(词语),必须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筛选,自然会把文中直接、明显的信息筛选出来。可是,因为要理解的这个概念,不是仅靠一段中的几个句子就能完事,而是涉及较大的区域范围,所以,必须能筛选出一些散见的、间接的、含蓄的信息,并对之进行整合、揣摩、概括。怎样筛选出这样的信息呢?,①切分层次,能筛选出散见信息。分层,尤其会对段内文字、句内文字分层,是筛选信息、保证信息不遗漏的重要手法。,②抓住分析文字,能筛选出间接信息。论述类文本有论点,有论据,还有论证。这论证,就是分析文字。有些信息就藏在其中,应注意对分析文字中信息的提取。,③抓隐含式词语,能筛选出含蓄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的偏见是没有价值的 ‎——评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判断 老 舍 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地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地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点胭脂,断定他美,或几个麻斑而断定他丑。不幸,假若这个观察者是要急于搜集一些资料,以便证明他心中的一点成见,他也许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对擦胭脂的闭上眼。‎ 日本人是相当的细心的。对中国的一切,他们从好久就有很详密的观察与调查,而自居为最能了解中国人的人。对中国的工矿农商与军事的情形,他们也许比中国人还更清楚,但是,他们要拿那些数目字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正好像拿着一本旅行指南而想作出欣赏山水的诗来。同时,他们为了施行诡诈与愚弄,所接触的中国人多数的是中华民族的渣滓。这些渣滓,不幸,给了他们一些便利,他们便以为认识了这些人就是认识了全体中国人,因而断定了中国文化里并没有礼义廉耻,而只有男盗女娼。‎ 国际间的友谊才是了解文化的真正基础,彼此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世界上才会有和平。日本人的办法,反之,却像一个贼到一所大宅子中去行窃,因贿赂了一两条狗而偷到了一些值钱的东西;从此,他便认为宅子中的东西都应该是他的,而以为宅子中只有那么一两条可以用馒头收买的狗。这教日本人吃了大亏。他们的细心,精明,勤苦,勇敢,都因为那两条狗而变成心劳日拙,他们变成了惯贼,而贼盗是要受全人类的审判的!‎ 他们没有想到在平津陷落以后,中国会有全面的抗战。在他们的军人心里,以为用枪炮劫夺了平津,便可以用军事占领的方式,一方面假装静候政治的解决,一方面实行劫抢,先把他们的衣袋装满了金银。这样,他们自己既可达到发财的目的,又可以使军人的声势在他们国内继长增高。因此,上海的抗战,使在平津的敌寇显出慌张。他们须一方面去迎战,一方面稳定平津;他们没法把平津的财宝都带在身上去作战。怎样稳定平津?肆意的屠杀固然是最简捷明快的办法,但是,有了南京政府的全面抗战,他们开始觉到屠杀也许是危险的事,还不如把他们所豢养的中国狗拉出几条来,给他们看守着平津。假若在这时候,他们能看清楚,中国既敢抗战,必定是因为在军事的估量而外,还有可用的民气,在物质的损失中,具有忍无可忍的决心,他们就会及时的收兵,免得使他们自己堕入无底的深渊。可是,他们不相信中国是有深厚文化的国家,而只以枪炮的数目估计了一切。‎ 人类最大的惨剧便是彼此以武力估计价值,像熊或狗似的老想试试自己的力气,而忽略了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与真有价值的。(题目为命题者所加,有改动)‎ ‎2. 作者认为“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与真有价值的”,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智慧”在本文中的具体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可忽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带来的影响。(2)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以偏赅全。(3)看问题要触及实质,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4)彼此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世界上才会有和平,靠武力只能让自己陷入困境。‎ 定向训练二 筛选、整合、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当代文学中为什么没有忏悔录 蔡益怀 ‎①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的国家经历过“文革”浩劫,我们的民族有许多劣行,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学中看不到一部足以警醒世人的忏悔录?‎ ‎②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民族太虚伪了,缺少一种真正的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我们的作家有一种“扬善”的美德,但也有一种“隐恶”的劣性。不敢叩问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人看,这是我们的作家最失败的地方。俄罗斯为什么可以产生那么多一流的大作家?我觉得关键的一点是,他们的作家有忏悔意识,敢于面对真实的内心世界。‎ ‎③我读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作品中有一种深邃而博大的宗教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就以托尔斯泰的《复活》而言吧,书中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因为奸污了使女玛丝洛娃,使她走向沦落。当聂赫留朵夫知道那个受到审判的妓女就是当年被他奸污的女子后,他的内心也受到一种道德的审判,意识到自己的身上充满罪恶,于是,他一路跟随这个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去的女子,以自我的流放来赎罪,使自己成为一个得到救赎的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巨著也是这样,写尽人的灵魂煎熬。从俄罗斯的大作家身上以及他们的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赎罪与忏悔的宗教情怀。‎ ‎④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鲁迅和巴金应该说是最有赎罪意识和忏悔意识的作家吧。可是,在当代的中国作家中,我们已经看不到像鲁迅、巴金、郁达夫那样直面人生、直面我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作家了。我们的很多作家,敢于批判社会、反对建制,却没有勇气面对我们真实的灵魂,不敢说真话,更不敢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怕将自己卑劣的另一面暴露在人前。这就是我们的创作失去价值的根本原由所在。作为一个作家,有赎罪和忏悔的宗教情怀,证明他有一种求真、求善的人格力量,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乃至民族的灵魂,自我反省、自我否定、自我救赎,最终走上自新之路。‎ ‎⑤这些年,我对我们的文学愈来愈不看好,最感到痛心的是:虚假与浮躁。从上而下的虚假和浮躁,已经令我们的写作人沉不住气,既没有勇气去审视我们的灵魂,又没有耐性去进行一种纯粹的心灵写作。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面前,大家都迷失了方向,将“票房”价值看成理所当然的追求,将炒作当做成名成家的必然手段;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作家“富豪榜”,而没有多少人关心作品的“含金量”,人们一窝蜂地往自己脸上贴金,谁还会“忏悔”“赎罪”,这么“憨居”?‎ ‎⑥这些年,我时有机会回内地,接触一些作家和学者,我愈来愈感到别扭,感到不适应。我觉得,他们不是在搞文学,而是在搞“文学关系学”,互相抬轿、互相吹拍、互相贴金。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文学也深受“官本位”之害,不少作家关心的是政治地位、官职,关心的是座次怎么排,千方百计向建制靠拢,龟缩在体制之内,完全失去了作家应有的独立人格。中国作家骨子里的这种侏儒基因,决定了他们成不了文学的巨人。也正是这样的原由,我们的文学缺少一种精神,缺少一种骨气,缺少一条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脊柱。‎ ‎⑦我想,如果我们的身边多一些沉浸于纯粹的艺术人生的创作人,而不要去管那些商业利益、官本位,或为自己贴金,而是多关心天下苍生,关心人的生存和价值,我们就会像俄罗斯那样,出现一个又一个背负起民族苦难十字架的优秀作家,就会出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忏悔录”。 (选自《时代报告》2011年第四期,有删改)‎ ‎1. 结合全文,谈谈我们这个时代怎样才能出现“忏悔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要有一种真正的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 ‎(2)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乃至民族的灵魂,自我反省、自我否定、自我救赎(答“勇于面对自我真实的灵魂,敢于说真话”也可 );‎ ‎(3)远离商业利益和“官本位”的毒害,去进行一种纯粹的心灵写作(或“杜绝虚假与浮躁”);‎ ‎(4)关心天下苍生,关心人的生存和价值,背负起民族苦难十字架。‎ 练中点拨 筛选、整合、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见题型。对于这种题型,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明确题干要求,即概括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要点,概括的是哪一部分的中心意思,是全文还是局部。②无论是全文还是局部,都要胸有全文,要总观全文,把握思路,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③要善于抓住揭示观点的关键句,如文眼句、中心句及其他讲道理的句子。④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层、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⑤一定要重组句子,不要照抄原文,要会用摘取法、合取法、舍取法、复取法。⑥有多个要点时力求概括的角度(对象)和句式的一致、相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常人与非常人 陈世旭 见到一个高档楼盘的售楼广告词:“你将拥有的居所,常人要用一生去想像。”巨大的广告牌悬挂在城市交通要道的上空,来往经过的人谁都很难忽视。‎ 商人要卖房子,要吸引人们的眼球,要打动人心,怎样夸大其词都可以理解。但这个广告词对“常人的想像”似乎有一点武断。商人的意思很明白,能住他卖的那种房子的人,不会是常人,而是非常人。‎ 非常人是怎样生活的,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戴什么,涂什么,抹什么,玩什么,坐什么车,住什么房,的确会有常人关心和艳羡,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那样的常人并不会太多,常人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日子,没有太多的空闲和心情去关心跟自己毫不相干的那些非常人的生活,茶余饭后说笑,不过就是个谈资而已。‎ ‎“文革”时我在县里做事,某天夜里有辆专列过境,许多“政治绝对可靠”的骨干被抽去在铁路沿线站岗。专列快到天亮时才呼啸而过,他们却在寒霜覆盖的草丛中毕恭毕敬地冻了一夜。 第二天上班,他们极神秘地相互交换眼神和心得,故意表现出对其他人的防避,仿佛因为护送过非常人自己也成了非常人。‎ 他们不知道,没有机会成为非常人的常人中,除了少数几个心里确实有一点说不出的泛酸外,多数人暗里其实很庆幸自己没有机会吃那份苦头。过了些年,那个当年被护送的非常人成了阶下囚,县里因为他而一度当过非常人的那些人很是沮丧,似乎当初的荣耀成了污点,真是此一时彼一时。而事实上,当初未必是什么荣耀,后来也未必是什么污点,不过是普通公职人员的一次平常公务而已,好意义和坏意义都是他们自己附会上去的。‎ 非常人最初都是常人,谁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候不是赤条条的?只是,有些人成了非常人之后,就有了面对常人时的优越感。我的一位同行从政,觉得自己到了一定级别,去电影院看电影也带着警卫,他看电影,警卫在场外站着。他摆足了非常人的派头,却不知道身后惹出了多少对他知根知底的常人的讪笑。我所在的省级社团的一位会员“屈尊”参加社团的会议,会上让秘书捧着个水杯一直站在自己身后。我实在忍不住,笑说,长官是来赴鸿门宴啊,让一樊哙跟着?‎ 常人成了非常人,有的难免犯一种错误,就是有意无意地与常人发生了隔膜,对常人的想像失去了准确的判断,并且常常怀着下意识的鄙视加以妄断。‎ 中国古代的庄子不肯当官,国君再三派人去请也请不动。国君就想,自己亲自出马,再许诺更高的官职,一个乡下草民应该是会动心的。哪知道庄子仍是谢绝,说宁可像乌龟一样在污泥里钻来钻去。遇到这样的常人,国君只能干瞪眼纳闷儿。‎ 从媒体上看到,某国总统一次主动同街边的旁观者握手,以示亲民,结果却遭到一位仁兄的拒绝。总统大怒,竟当街骂娘。‎ 其实大可不必。问题不是出在对方,而是出在自己,出在自己不懂常人的尊严,结果反而让自己失掉了非常人的尊严,露出了常人和非常人的始祖才有的尾巴。‎ 回到最初的那个广告词,我想说的是:对“常人的想像”怀着下意识的鄙视而妄断,不仅是不地道的,更是可笑的。(有删改)‎ ‎2. 作者举“文革”时的一件事论证了哪些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很多常人并不关心非常人的生活,只关心自己的日子。‎ ‎②常人成为了非常人,会与常人产生隔膜。‎ ‎③一些人会自己附会自己所做的事情意义的好坏。‎ ‎3. 作者认为常人和非常人应该如何正确相处和交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非常人要明白自己最初也是常人,在常人面前不要有优越感。‎ ‎②非常人要尊重常人,不能常常怀着下意识的鄙视而加以妄断。‎ ‎③常人要多关心自己的日子,不要想借非常人使自己也成为非常人。‎ 定向训练三 筛选、整合、概括作者所持某一观点(主张)的理由或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勇于表达中国人的文学口味 赵丽宏 ‎①你也许习以为常:中国几乎每一所高校都设有外国文学专业,研究外国文学的教授、学者多如过江之鲫,我们甚至有多家专门以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作品为主业的出版社,最近一个世纪里,几乎所有东西方的文学经典,都翻译成了中文,很多西方文学新作,也很快会在中国翻译出版。‎ ‎②毫不夸张地说,对外国文学的这种接纳热情和推广力度,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提并论。遗憾的是,我们却很少将自己的文学向世界推广,即便有一些翻译成英文和法文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国外也没有多少人注意。‎ ‎③是我们没有好的作家、没有世界水准的优秀作品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有力的反证。何况,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像莫言这类程度的作家我们还有不少。‎ ‎④问题在哪?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在虚心吸纳的过程中缺少文化自信,对经历风雨磨难后民族积累的文化精髓缺乏自知,因此我们羞于、也不习惯于亮出我们中国人的文学观。自己轻视自己,外人怎么可能看重你;况且由于语言的鸿沟,由于长期缺乏对外文化传播意识造成的信息缺失,也难以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学的风貌、精髓和价值。‎ ‎⑤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被译成各种语言,迅速在世界各地与读者见面。前不久我访问荷兰,在一个小城书店中,看到入口最显眼处就陈列着刚刚出版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让人又惊又喜。‎ ‎⑥莫言获奖意义重大,但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瑞典人的颁奖来确认自己的判断、发现莫言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羞于告诉世界我们喜欢和推崇哪些作家——外国的和中国的,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学呢?通俗地讲,我们是世界文学的消费者,我们有必要告诉那些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我们的文学口味,我们的“用户体验”。‎ ‎⑦工业生产有国际标准,文学口味没有统一版本,但我们的文学口味应当参与到世界文学的格局中来,跟世界读者分享我们发现和推荐的中外文学精华。这也是我们对内引进外国文学和对外推介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⑧100多年来,我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学累积已经为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现在是梳理我们的内心感受,组织我们的观念话语,通过文学评论、文学评奖等方式告诉世界,我们对当代世界文学的态度和评价的时候了。‎ ‎⑨诺贝尔文学奖百多年来的坚持铸就了权威和品牌。中国的世界文学评奖现在不妨启程 ‎,用以鼓励和褒奖世界范围内的杰出作家。我相信,只要团结和依靠社会力量,秉持严肃公允的态度,坚持科学、有公信力的评奖方式,假以时日,可以成就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权威文学大奖。中国人应该做,也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 ‎⑩当然,设奖和评奖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表达和主张。我们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这方面,无须韬光养晦,更不能自损自贬,必须善于表达当代中国的文化深度,积极主张和传播自己的美学口味,做一些对世界文学有创意、有实效、有影响的工作,让世界有效地感知当代中国的魅力,让更多热爱中国文学的外国朋友自愿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选自《人民日报》 ‎2013年3月19日)‎ ‎1. 第⑨段中作者提出“中国的世界文学评奖现在不妨启程”这一主张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期以来我们缺少文化自信和自知,缺乏对外文化传播的意识,难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价值。‎ ‎(2)如今,我们已经为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让我们的文学口味融入世界文学格局,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练中点拨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作者的立场主张固然重要,而把握观点或主张所持的依据或理由尤为重要,因为这更体现了对论述类文本深入的阅读和理解。考试就要反映、体现出这种阅读要求,于是,就有了原因(依据)概括题。这种题型在题干表述上多为“为什么……”或“……的理由或依据有哪些”。答这种题型,从思维上讲要建立起一种因果联系,题干关键语为果,文中某些分论点或主要论据就是原因或依据,只要这两者能建立起合理的因果关系(或论证),答案就正确;从方法上更多的是有关信息的筛选、整合,而不是概括。既是筛选整合,就有找准筛选区间、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的问题。这种题型筛选的区间相对集中,多集中在一两段上,很少有对全文的筛选,既然文字相对集中,对文字精细化阅读,合理的划分层次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的颜色 刘汉俊 ‎①长调生发于草原,草原在呼吸中放歌;小调呢喃于清溪,清溪在婉转中缠绵;山歌悠扬于田垄,田垄在低回里凝思。歌声在寂寥的雨巷里彷徨,在豪放的长天中飞扬。不同的文化,流淌出同样优美的旋律。和谐的,就是美丽的。‎ ‎②有的文化是阴晦的墙脚,斑驳陆离、阴森陈腐、肮脏血腥的景象或许都有,你不用走近就能听到张牙舞爪的咆哮,临窗一瞥更让你惊魂出窍,这样的文化是文明的细菌,是导致文明肌体坏死的病毒;有的文化是蝶舞蜂鸣、鸟语花香的庄园,让你闲庭信步、流连忘返,超然于物外,也可以点上几道特色风味打包带走;有的文化如深山密林中静栖千年的老蝉,在等候万年一回的轻叩,于厚积的枯枝陈叶中做无数轮回的生与灭,无人知晓。‎ ‎③热烈有热烈的灿烂,浪漫有浪漫的绚丽,含蓄有含蓄的温婉,圆融有圆融的柔美。文化差异越大,越应该相互尊重、相互补充。文化特性越近,越应该同频共振、琴瑟相和。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才是文化的百花园。‎ ‎④文化当求和存异,而不是求同存异。所以中国古人说,和则生,同则不济。‎ ‎⑤我们经常走不出自己铺设的怪圈——总想填平文化的沟壑,却每每激起浊浪翻滚,出现更深的裂痕。这似乎提示我们,文化的差异要尊重,而不是要去削平。‎ ‎⑥文化差异并不是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如果否认这一点,就难以回答为什么同族、同根、同源文化之间的抵牾不断,譬如朝鲜半岛,譬如中东地区,譬如阿拉伯世界的纷争;难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人一边捧读中国名著《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章节,一边对我的家乡湖北赤壁大开杀戒;难以回答为什么围绕同一面海、同一座岛、同一片土,周边各国以邻为壑、以邻为恶的现象无法根除;难以解释为什么同一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同一主权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总在发生。‎ ‎⑦一切冲突的根源是利益纷争,而不是文化差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至少对峙了1 000年,无论是持续过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还是从未停息的穆斯林圣战,都是为土地而战、为资源而战、为生存而战。有共同的敌人因利益而不是文化而成为盟友,对同一利益的争夺又导致各自为政、互相为敌。不论是同室操戈还是隔墙觊觎,或者长途奔袭,皆为利而往、因利而争。‎ ‎⑧文化的同与异,是一对矛盾,处理矛盾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既不能完全一统,也不能过分求异,否则,前者走向专制,后者走向分裂,都是极端。我们应该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下审视文化的内涵、文化的边界、文化的效能,在沟通中处理分歧,在差异中寻找共识。企图以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以一种文化覆灭另一种文化、以一种文化一统世界的行为,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不断地把巨石推向山顶,石头又不停地滚下,反反复复,却总是徒劳无益。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2. 作者说“文化差异并不是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请根据第⑥、⑦两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出作者这样说的两点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族、同根、同源文化之间也会因利益而抵牾不断,(2)不同源文化之间会因为利益而结成盟友。‎ 解析 第(1)点理由可根据第⑥段中“为什么同族、同根、同源文化之间的抵牾不断”句进行归纳,‎ 第(2)点理由可根据第⑦段中“有共同的敌人因利益而不是文化而成为盟友”句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 李泽厚 ‎①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②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 ‎③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④在汉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⑤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和名声的。两汉的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⑥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 ‎⑦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在创作题材上反映了这种自觉。这些创作本身,从郭璞到谢灵运,当时名声显赫而实际并不成功。他们在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自然界实际并没能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们的艺术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画、错彩镂金的僵化物。所以,谢灵运尽管刻画得如何繁复细腻,自然景物却未能活起来。他的山水诗如同顾恺之的某些画一样,都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然而通过这种描述,文学形式自身却积累了、创造了格律、语汇、修辞、音韵上的种种财富,给后世提供了资料和借鉴。‎ ‎⑧在具体创作上也是如此。曹植当时之所以具有那么高的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从他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所谓“起调多工”,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等;精心炼字,如“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等;对句工整,如“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音调谐协,如“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等;结语深远如“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都表明他是在有意识地讲究作诗,大不同于以前了。正是这一点,使他能作为创始代表,将后世诗词与难以句摘的汉魏古诗划了一条界限。它从一个极端,把追求“华丽好看”的“文的自觉”这一特征表现出来了。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1. 根据文意,汉代文艺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学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 ‎(2)文学是用来娱乐统治者的。‎ ‎(3)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4)文学只是作为功利附庸和政治的工具。‎ ‎(5)东汉末期,作为文学主要创作者的门阀大族逐渐意识到文学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2. 魏晋时期,“文的自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开始讲求和提倡文章(文辞)华美(华丽好看)。‎ ‎(2)由文学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 ‎(3)在创作题材上开始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4)在具体创作上,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有意识地讲究作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李德顺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 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3. 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对文化之“雅”和“俗”的哪些错误认识,试分条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大众文化”就是“低俗”的。(或:“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2)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3)把文化领域“重心下移”的趋势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 ‎4. 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化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画等号。‎ ‎(2)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看,“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相联系,“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联系。‎ ‎(3)“俗文化”中的一些精品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某些原先的“雅文化”则可能成为文化糟粕或垃圾。(或:“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4)“大众文化”并非只能是粗野简陋,“精英文化”未必一定是高雅精致。(或:“大众文化”中也有精致高雅之作,“精英文化”中也可能有粗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