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2 MB
  • 2021-05-13 发布

高三生物最新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10生物与环境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J单元 生物与环境 ‎ J1 生态因素 ‎3.J1[2012·全国卷]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3.B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豌豆和杂草争夺阳光和土壤中的矿物质等,所以二者是竞争关系。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属于寄生关系。‎ ‎ J2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4.J2[2012·重庆卷]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B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及识图能力。据图分析a点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蝗虫作为害虫,对它的防治应该越早越好,在它的增长速率很小的时候防治才更有效,A正确; a~b段增长率在减小而种群密度在增加,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那么就可以防止种群数量在波动时出现很高的峰值(c点),C正确;将蝗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可以减少蝗虫对植物的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4.D3J2I3[2012·天津卷]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4.A [解析] 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和α-萘乙酸生根的实验,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可以代表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A项正确; NaOH进入琼脂块是扩散作用,其速率是一定的,跟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没有关系,B项错误;要准确绘制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应在培养期的不同时间点内多次取样,并且每个时间点取样要取多次,以求平均值,C项错误;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组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几个小时至一天,观察生根情况来确定最适浓度,D项错误。‎ ‎6.J2[2012·课标全国卷]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图2‎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6.D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图中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而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表明在6个月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所以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对。天敌的迁入,主要捕食到该种群中“老、弱、病”的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对。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对。大量诱杀雄性个体,造成性别比例失调,从而会对种群的密度造成影响,D错。‎ ‎27.J2[2012·江苏卷] 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5、图6。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5‎ 图6‎ ‎(1)根据图5和图6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________;在pH为8.0 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________。‎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图7‎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 这是因为________。‎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图7,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____个/ mL。‎ ‎27.(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①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1×108‎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其调查,考查学生分析曲线,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1)结合题图可知,绿藻的pH适应范围最广;据图可知,在pH为8.0时,蓝藻光合速率最高,利用CO2能力最强。(2)藻类生长过程中,细胞代谢产物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会改变培养液pH,因此需要加入缓冲液以维持pH。(3)①取出的样液立即加入固定液,将藻细胞杀死、固定,防止计数过程中藻细胞数量变化。②若藻细胞密度过大,细胞计数困难,计数前需适度稀释。③据五点取样法可数出,四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内的细菌数分别为5、4、4、4、3,故每个中方格内的细菌数平均为4个,整个大方格内共25个中方格,100个细菌,其体积为‎1 mm×‎1 mm×‎0.1 mm=10-4 mL,因此藻细胞的密度为100/10-4×100(稀释倍数)=1×108个/ mL。‎ ‎ J3 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 ‎4.J3[2012·全国卷]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4.D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在垂直结构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其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所以动物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垂直分层有关。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可影响下层的光照和土壤营养状态等,从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所以D项错误。‎ ‎3.J3[2012·福建卷] 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3.C [解析] 人工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多,B错误。分析曲线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这样,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体现物种的丰富度。人类活动会对茶园的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3.J3 [2012·北京卷]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3.C [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金合欢蚁取食金合欢树的花蜜等,所以金合欢蚁能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说法正确;金合欢蚁可以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B说法正确;金合欢蚁不能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C说法错误;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说法正确。‎ ‎ J4 生物与环境综合 ‎9.J‎4A1[2012·天津卷] 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下图。‎ 据图回答:‎ ‎(1)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细胞后,以________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分析发现,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3)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________(单选)。‎ 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 B.水体溶解氧较高 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 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 ‎(4)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9.(1)磷脂 ADP+Pi+能量ATP ‎(2)自然选择 ‎(3)B ‎(4)‎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综合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1)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参与了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两者相互转化才保持了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2)从进化角度分析,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3)若水体中溶氧较高,则对大多数动物而言是有利的,不应是减少的原因,而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或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富集作用)均可使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时,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4)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是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从生物群落流向无机环境的;大型消费者指向分解者的箭头已标出,所以图中不用再标。‎ ‎31.[2012·四川卷] 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J4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 31.Ⅰ.(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动 ‎[解析] Ⅰ.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是大豆,因此大豆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猛禽与田鼠之间是捕食关系。(2)田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其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b点以后大豆的株冠形成,为田鼠躲避天敌提供了便利条件,大豆开花结实使田鼠的食物增加,这些都是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的原因。(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模拟树桩的密度增大,为猛禽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场所,使得该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由图可知模拟树桩的密度越大,田鼠密度越低,这样如果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就可控制鼠害,从而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农作物少受鼠害,农作物增产,人类从中受益。‎ ‎26.J4[2012·山东卷] 如图所示,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_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_______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26.(1)Ⅰ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 ‎(2)增加 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点。(1)种群对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越严重,种群的数量下降越严重,据此结合曲线图判断曲线Ⅰ所示种群对环境的破坏最轻;当生物种群数量几乎降低到0,说明环境已不适宜其生存,故不适宜进行就地保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图中物种与该营养级其他物种间的关系是竞争,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流向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多。(3)动物随着青草的变化发生变化,这说明青草把信息传给了动物。(4)要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就要降低人口增长率,在J型增长中增长率是(λ-1)×100%。‎ ‎32.J4[2012·课标全国卷]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 ‎32.(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的概念和实验,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雌鹿和雄鹿是同一种群。(2)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草原中草、鹿、兔和土壤中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3)根据题中“同性聚群”信息可知,项圈和木棍相当于草原上同性聚群的雌鹿或雄鹿;若“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假说成立,则丙组项圈和木棍(相当于雌鹿和雄鹿混合)‎ 被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平均时间应该比甲组和乙组(相当于同性聚群的雌鹿或雄鹿)用时较少;抛出的项圈和木棍的距离在此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所以要保持相同。‎ ‎27.H4、J4 [2012·广东卷]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2)。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_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 注:K0是罗非鱼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图2‎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27.(1)升高 垂体 抗利尿激素 (2)J b K2‎ ‎(3)产毒藻―→浮游动物―→杂食性鱼类(罗非鱼)―→FNE ‎    ‎ ‎[解析] (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接受到刺激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该处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2)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J型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2附近波动。(3)根据题意分析可以获得捕食关系:‎ 产毒藻浮游动物杂食性鱼类(罗非鱼)FNE ‎,藻毒素沿着食物链(网)逐级富集。‎ ‎4.J4 [2012·广东卷] 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4.C [解析] ‎ 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所以A错。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所以B错。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所以D错。‎ ‎1.[2012·江西联考]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 B.对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C.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1.B [解析] K值表示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容纳量,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若改变条件,会使K值变化,如建立天鹅种群的自然保护区,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A选项正确。天鹅活动范围大,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B选项错误。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bc段种群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个体数量却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选项正确。曲线X为“J”型增长,曲线Y为“S”型增长,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D选项正确。‎ ‎2.[2012·南昌调研]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 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 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 ‎2.B [解析] 由图示可知,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在第50天前达到最大值,第50天以后种群增长速率下降,A选项错误。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制约,B选项正确。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50天后,锯谷盗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后)趋于稳定,而拟谷盗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后)也趋于稳定,这说明两种害虫在食物、空间方面存在竞争,竞争强度为弱到强到弱,C、D选项均错误。‎ ‎3.[2012·盐城一模]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B.任何区域初生演替的结果都是形成森林 C.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3.D [解析] 种群没有分层现象,A选项错误。若是干旱,演替的结果就不是森林,B选项错误。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选项错误。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草原生态系统中蛇与鹰的关系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D选项正确。‎ ‎4.[2012·吉林一模]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4.C [解析] 由图中也可以看出,除了最开始乙、丙两群落没有出现的时期之外,其他时候三个群落都是共存的,C选项错误。‎ ‎5.[2012·唐山一模]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交错分布,薇甘菊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群,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线虫 蜱螨目 弹尾目 其他昆虫 或小动物 个体总数 类群数 薇甘菊入侵区 ‎1 890‎ ‎226‎ ‎123‎ ‎48‎ ‎2 287‎ ‎15‎ 群落交错区 ‎1 198‎ ‎132‎ ‎99‎ ‎114‎ ‎1 543‎ ‎15‎ 本土植物区 ‎1 084‎ ‎120‎ ‎143‎ ‎49‎ ‎1 376‎ ‎14‎ 数量总计 ‎4 172‎ ‎478‎ ‎365‎ ‎211‎ ‎5 206‎ ‎44‎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个体数量变化影响较大。对土壤中线虫等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釆用______的方法,进行釆集、调查。‎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_______, 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___________。‎ ‎(3)薇甘菊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__。‎ ‎5.(1)薇甘菊入侵区 类群数 取样器取样 ‎(2)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 ‎(3)竞争 光照不足 群落演替 ‎[解析] (1)从表格中所给数据可知,薇甘菊入侵区捕获到的动物个体数为2 287,居最多,而类群数与群落交错区及本土植物区差距不明显;对土壤中线虫等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釆用取样器取样法。(2)薇甘菊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土壤中部分小动物为消费者,但蚯蚓和其他小动物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盐成分增加,担任分解者的角色。(3)题干信息表明,随薇甘菊入侵时间的延长,薇甘菊与本土植物的覆盖度明显相反,显然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薇甘菊依靠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又强,植株覆盖密度大,尤其是生长具有趋光性。因此,薇甘菊很容易向上层生长、扩展,从而覆盖其他植被,并致其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的一些物种可能被薇甘菊所代替,发生群落的演替。‎ www.gk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