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解读 化学高考热点和十二考点(精品)
怎样搞好高考复习工作呢? 作为基础学科知识内容考查的依据,以下所列的知识点在近10年来的化学高考命题中呈现率达90%以上希望同学们在临考的复习中能一一对照来巩固相应的基础,如果某些点的认识不够,建议重温相应的教材和教辅资料,确保该内容的高得分率。
1、 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
(1) 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 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4) 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 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
(6) 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2、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1) 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 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 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存在
(4) 建议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
3、 阿氏常数与阿氏推论
(1) 利用克拉伯龙方程推导“阿氏4推论”,(P、V、T)条件下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体积比、密度比”
(2) 利用克拉伯龙方程计算不同温度或压强下的体积
(3) 熟悉NA常考查的微粒数目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4、 化学能量
(1) 今年该内容被独立地罗列于考试说明中,请多加注意
(2) 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
(3)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交换关系
5、 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
(1) 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
(2) 因能反应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
(3) 因能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
(4) 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5) 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6) 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7) 题设中的“酸碱性、颜色”等
6、 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1) 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
(2) 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3) 物料守恒中离子与水解产物的综合考虑
(4) 浓度的计算请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表达
7、 pH的计算
(1) 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 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 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
8、 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
(1) 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 以“高则快”,“低则慢”来理解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 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4) 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
(5) 平衡移动中的“等效平衡”理解(难点)
9、 电化学知识
(1) 以家庭里的干电池为参照物理顺“电极名称”
(2) 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3) 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4) 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5) 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10、 盐类的水解
(1) 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 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 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 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 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1、Cl、S、N、X、P、Na、Mg、Al、Fe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
(1) 总体上借助价态变化的转化反应来认识
(2) 容易在无机推断题中出现,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征反应
(3) 注意N中的硝酸与物质的反应,其体现的酸性、氧化性“两作为”是考查的的重点
(4) 有关Al的化合物中则熟悉其两性反应(定性、定量关系)
(5) 有关Fe的化合物则理解Fe2+和Fe3+之间的转化、Fe3+的强氧化性
12、有机物的聚合及单体的推断
(1) 根据高分子的链节特点准确判断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2) 熟悉含C=C双键物质的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3) 熟悉含(-COOH、-OH)、(-COOH、-NH2)、酚醛之间的缩聚反应
1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 该内容的作答并不难,相信自己能很好地完成
(2) 请按官能团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和条件限制异构顺序一个不漏的找齐
(3) 本内容最应该做的是作答后,能主动进行一定的检验
14、有机物的燃烧
(1) 能写出有机物燃烧的通式
(2) 燃烧最可能获得的是C和H关系
15、完成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有机化学推断题中,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 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质的结构简式、表明反应条件、配平方程式
16、有机物化学推断的解答
(1) 一般出现以醇为中心,酯为结尾的推断关系,所以复习时就熟悉有关“醇”和“酯”的性质反应(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团的醇类和酯)
(2)
反应条件体现了有机化学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有机化学的一般条件,从中归纳相应信息,可作为推断有机反应的有利证据
(3) 从物质发生反应前后的官能团差别,推导相关物质的结构
17、化学计算
(1) 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
(2) 回顾近几次综合考试的计算题,感受“守恒法“在计算题干中的暗示和具体计算时的优势
考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考试内容
①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含义。
②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③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④掌握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的方法,理解几种常见的不同类型物质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关系。
⑤能正确使用化学式(分子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⑥了解胶体是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与溶液的简单鉴别方法和胶体的重要应用(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性质不作要求)。
⑦理解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⑧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不作要求)。
考点解读
化学基本概念部分与旧大纲相比变化不大,新《考试说明》中删掉了“同素异形体”、“原子团”的概念,把“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含义”提升到“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含义”。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大部分知识点都在初中化学中学过,在新课标中一方面强调从分类的角度认识化学物质,另一方面对物质组成和分类的知识进行了扩展。在高考化学试题中主要注重考查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分析新问题的能力,常常以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为出发点,逐步向环保、高科技、生产、生活等方面渗透发展,以高新科技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与物质结构融合于试题之中,试题的难度一般不会太大。在复习中要通过对比、归纳的方法和利用分类的原理(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强化对这些基本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与旧大纲相比,分散系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变化,新的《考试说明》中删除了旧大纲中的“初步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把“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提升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考试说明》删除一些知识点后,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内容有所减少,但知识的重点则更加突出。在复习中要注意对所要求的概念进行归纳对比,并把溶液和胶体的概念放在分散系中去认识。预计溶解度作为计算题在今后几年里出现的几率不会很高,但作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
由于新课标的《考试说明》没有把化学计算的要求单独列出,而是把化学计算的内容都渗透到相关的知识点中,因此,在化学常用计量的要求中,所有的内容都增加了相关计算的要求。尽管《考试说明》在形式上对化学计算的要求有较大的变化,但不能简单地认为高考对化学计算能力的要求降低了,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化学计算问题仍然是新课标高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化学计算与化学原理会结合得更加紧密。
【样题1—1】下列物质中肯定为纯净物的是
A.仅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B.仅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
C.仅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D.仅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
答案:C
【命题解读】 本题是高考化学中的常见题型,以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断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含义的理解。难易等级:★★★
【样题1—2】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导电②爆炸③缓慢氧化④变色⑤无水硫酸铜吸水⑥工业制氧气⑦白磷转变为红磷⑧久置的浓硝酸变黄⑨丁达尔效应⑩发光
答案:③⑤⑦⑧
【命题解读】 本题以常见的实验现象、性质和制法为命题背景考查考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的理解能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发生变化后是否生成新的物质。难易等级:★★★。
【样题1—3】 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的水处理剂,在一定条件下其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4FeO42-+10H2O==Fe(OH)3(胶体)+3O2 ↑+8OH-。工业上先制得Na2FeO4,然后在低温下,向Na2Fe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KOH,可制得K2FeO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K2FeO4溶液有丁达尔效应
B.K2FeO4溶液具有吸附性
C.K2FeO4溶液能除去氧化性杂质
D.上述制得K2FeO4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答案:C
【命题解读】《考试说明》对胶体知识的要求有所降低,主要要求了解胶体的概念、胶体的应用以及胶体和溶液的区别,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难易等级:★★★★
【样题l一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晶体中,有NA个Si原子就有2NA个Si—Si键
B.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氟气和氩气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C.标准状况下,11.2 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氮气和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D.在含2 mol H2SO4的浓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Zn粉,使其充分反应,则反应结束时转移电子数共4NA
答案:AC
【命题解读】 阿
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是高考化学中的一种传统试题,这类题目常考常新,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可与物质结构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知识综合起来,多角度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钆难,易等级:★★★★
【样题1—5】在稀硫酸、纯碱、烧碱、二氧化碳、铜片、食盐、生石灰、三氧化钨、铁片和木炭粉l0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确定右图中的①一⑤,使连线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它们的分子式分别为:
①, ② ,③ ,④ ,⑤
答案:Fe 稀硫酸 CO2 CaO Na2CO3
【命题解读】 本题是对《考试说明》中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联系的知识点的
考核,解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相互反应的一般规律。难易
等级:★★★
【样题1—6】20℃时,硫酸溶液的密度和物质的量浓度对照表如下:
p/g·cm-3
1.01
1.07
1.14
1.22
1.30
1.40
1.50
1.61
1.73
1.81
1.84
c/mol·L-1
0.10
1.10
2.33
3.73
5.30
7.14
9.18
11.50
14.12
16.62
18.40
(1)将浓度为c1密度为p1和浓度为c2密度为p2(c1>c2)两种硫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密度 (填序号)。
A.等于(pl+p2)/2 B.小于(pl+p2)/2 C.大于(pl+P2)/2 D.以上均可能
(2)将18.40 mol/L的浓硫酸100 mL加水稀释成5.30 mol/L,则稀释后稀硫酸的体积为 ,加入水的体积为 mL(所有数据均在20℃时测定,20℃时水的密度近似看成1 g/cm3)。
(3)现有H2SO4和Na2SO4的混合溶液200 mL,其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Na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若要使H2SO4和Na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2 mol/L和0.2 mol/L,应加入18.40 mol·L-1的浓硫酸 mL,再加入蒸馏水稀释至 mL才能实现。
答案:(1)D(2)347.2 267.4(3)43.5 500
【命题解读】 一般来说两种密度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的体积要发生变化,即混合溶液的体积并不等于两种溶液的体积之和,这是解答溶液问题应注意的关键。
难易等级:★★★★★
高考演练
1.(基础题)近年来开始使用一种新型汽油防震剂五羰基合铁Fe(CO)5来代替四乙基铅(C2H5)4Pb,在上述两种化合物中铁、铅两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
A.+2价 +2价 B.+3价 +4价 C.+3价0 D.0 +4价
2.(能力题)下列条件下,两瓶气体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A.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O
B.同温度、同体积的H2和N2
C.同体积、同密度的C2H4和C3H6
D.同压强、同体积的N2O和CO2
3.(基础题)根据右图所示,A、B、C、D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1)当温度高于0℃低于T1℃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温度在 ℃时,B、D两物质溶解度相等。
(3)随温度升高,D物质溶解度 。
(4)要想得到这四种物质的晶体,A、B采取 的方法,C采取
的方法,D采取 的方法,分离A、C可用 的方法。
4.(综合题)标准状况下,用一定量的水吸收氨气制得物质的量浓度为12.0 mol/L、密度为0.915 g/cm3的氨水。试计算1体积水吸收多少体积的氨气方可制得上述氨水。(本题中氨的相对分子质量以17.0计,水的密度以1.00g/cm3计)
【演练答案】
1.D 2.AC
3.(1)D>A>B>C (2)T2 (3)降低 (4)降温 蒸发溶剂 升温 结晶(或重结晶)
4.1体积水吸收378体积氨气(标准状况)方可制得上述氨水
考点2 化字反应与能量转化
考试内容
①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②能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知道化学变化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③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焓变)的概念。
④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⑤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⑥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常见的简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⑦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⑧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能选用恰当的措施防止铁、铝等金属腐蚀。
⑨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化学电源的重要性。认识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蠢’考点解读
本部分内容与旧大纲相比有较大的变化,一是对知识点的内容进行了重新分类,将原来放在电解质溶液部分的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知识要求,放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知识要求之中;二是具体的要求也有一些变化,增加了“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删除了“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将“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改为“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将“不要求写复杂的电极反应式”改为“能写出常见的简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新的《考试说明》增加了“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和“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化学电源的重要性。认识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的内容。把电化学的知识要求调整到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中,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由原来的“了解”改为“理解”增JIHT难度,删除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考试说明》的这种变化,预计会促使高考化学试题以能源问题为切入点,引出多个知识要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形成综合试题,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一是要注意从能量变化的本质和形式等方面整体地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各个知识点,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二是要注意学会利用化学原理分析社会与生活中所面临的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以及能源问题。
样题透析
【样题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就能够在不消耗能源的条件下从水中获得氢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都很容易发生反应
C.光合作用中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答案:CD
【命题解读】 《考试说明》中要求能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知道化学变化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焓变)的概念。本题是对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基本问题的考查。难易等级:★★★
【样题2—2】 试回答下列各问题:(1)如图I所示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2)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
①已知:H2(g)+C12(g)==2HCl(g);△H== 一185 kJ·mol-1;△H298(H2)=436 kJ·mol-1,△H298(C12)==247 kJ·mol-1,则△H298(HCl)== 。
②图Ⅱ表示氧族元素中的氧、硫、硒、碲生成氢化物时的焓变数据,根据焓变数据可确定a、b、c、d分别代表哪种元素,试写出硒化氢在热力学标准状态下,发生分解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3)已知:Fe2O3(s)+3CO(g)==2Fe(s)+3CO2(g);△H== 一25 kJ·mol-1 ①
3Fe2O3(s)+CO(g)==2Fe3O4(s)+CO2(g);△H== 一47 kJ·mol-1 ②
Fe3O4(s)+CO(g)===3FeO(s)+CO2(g);△H==19 kJ·mot。 ③
请写出CO还原FeO的热化学方程式:
答案:(1)NO2(g)+CO(g)==NO(g)+CO2(g);△H== 一234 kJ·mol-1
(2) ①434 kJ·mol-1 ②H2Se(g)==Se(g)+H2(g);△H== 一81 kJ·mol-1
(3)FeO(s)+CO(g)==Fe(s)+CO2(g);△H== 一11 kJ·mol-1
【命题解读】《考试说明》中要求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本题通过图表的形式考查焓与焓变、焓变与键能之间的关系,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题的解答可深刻领会盖斯定律的精髓。难易等级:★★★★
【样题2—3】某一反应体系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5种物质:S、H2S、HNO3、NO、H2O。已知水是反应产物之一。
(1)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2)该反应中的还原产物是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3 mol电子,则生成水的质量是
答案:(1)H2S (2)NO (3)3H2S+2HNO3==3S ↓+2NO+4H2O (4)3.6 g
【命题解读】 将化学基本概念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结合起来考查是近年来高考化学命题中的常见方式和题型,这种题型体现了《考试说明》对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难易等级:★★★
【样题2—4】下列各装置中,在铜电极上不能产生气泡的是
答案:B
【命题解读】 本题按照《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而设计,训练考生从题给图示中获得解题信息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新课标中盐桥的gI入需引起考生的注意。难易等级:★★★★
【样题2—5】如下图所示,各烧杯中盛有海水,铁(含杂质C)在其中被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为
A.②①③④⑤⑥ B.⑤④③①②⑥ C.⑤④②①③⑥ D.⑤③②④①⑥
答案:C
【命题解读】《考试说明》中要求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能选用恰当的措施防止铁、铝等金属腐蚀。本题把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难易等级:★★★★
高考演练
1.(基础题)烧杯A中盛放0.1 mol/L的H2SO4溶液,烧杯B中盛放0.1 mol/L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为原电池,B为电解池
B.A为电解池,B为原电池
C.当A烧杯中产生0.1mol气体时,B烧杯中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也为0.1 mol
D.一段时间后,B烧杯中溶液的pH上升
2.(拔高题)已知反应2A+3B==6C+D,A由X、Y两种元素组成,B是由Z元素组成的单质,C、D分子都由两个原子构成。根据以上条件填写下表:
物质代号
A
B
C
D
该物质中元素种类
2
1
每个分子中原子总数
2
2
其中可能的一种分子组成(用x、Y、z表示)
举一例表示该反应方程式
3.(基础题)(1)肼(N2H4)又称联氨,是一种可燃的液体,可用作火箭燃料。已知在101 kPa时,32.0 g N2H4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氮气,放出热量为624 kJ(25℃),N2H4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肼一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碱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是20%~30%·的KOH溶液。肼一空气燃料电池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
4.(能力题)(1)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400 mL硫酸铜溶液(不考虑电解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 mol CuO,使溶液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 mol。
(2)如果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 mol Cu(OH)2,使溶液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 mol。
(3)如果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 mol Cu2(OH)2CO3,使溶液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不考虑CO2的溶解),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 mol。
【演练答案】
1.B 2.第一行:2 1第二行:4 2第三行:XY3 Z2 YZ X2 第四行:2NH3+3C12==6HCl+N2
3.(1)N2H4(1)+O2(g)===N2(g)+2H2O(1);△H== 一624 kJ·mol-1
(2)O2+2H2O+4e-==4OH-+N2H4+4OH-一4e-==4H2O+N2 ↑
4.(1)0.2 (2)0.4 (3)0.6
考点3 物质结构与性质
考试内容
①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②知道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了解1一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和简单离子的结构。
④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⑤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关系。
⑥了解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⑦认识化学键的含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⑧了解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⑨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考点解读
本部分内容与旧大纲相比变化比较大,2008年《考试说明》把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点分解成了必考和选考两大部分。在必考部分的内容中,物质结构部分在知识点的内容和要求层次上都比旧大纲的内容有所减少,如将“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晶体类型”等知识放在选考部分的要求中。元素周期律部分的变化不大。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这部分知识在高考化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试题会以选择题或推断题的形式出现。在复习中要注意理解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与物质性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通过复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促进对物质性质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利用所学的物质性质加深对物质结构知识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提高根据结构推测性质和根据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样题透析
【样题3一l】 下列化学名词或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硬脂酸甘油酯 B.过氧化钠的电子式:
C.石碳酸 D.聚氯乙烯的结构简式:
答案:A
【命题解读】 《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了解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本题综合考查了化学名称、电子式、结构简式等的书写,这类题型在高考中出现的几率较高,要求考生能准确把握。难易等级:★★★
【样题3—2】科学家最近制造出第112号元素,其原子的质量数为277,是已知元素中最重的原子。下列关于该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原子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是112
B.其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65,核外电子数为112
C.其原子质量是12C原子质量的277倍
D.其原子质量与12C原子质量之比为277:12
答案:BD
【命题解读】AZX中各数量间的关系与互求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往往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给出的信息大多是化学学科的新发展,起点虽高,但落点却很低,只要细心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难易等级:★★★
【样题3—3】X+、Y+、M2+、N2-均为含有一定数目电子的短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离子半径大小关系是:N2->Y+、Y+>X+、Y+>M2+,下列比较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N可能比Y大,也可能比Y小
B.M2+、N2-核外电子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
C.原子序数:N>M>X>Y
D.碱性:M(OH)2>YOH
答案:B
【命题解读】 本题综合考查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能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关系的要求。难易等级:★★★★
【样题3—4】 由短周期元素构成的某离子化合物中,一个阳离子和一个阴离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中的原子个数不一定相等
B.晶体中一定只有离子键没有共价键
C.所含元素一定不在同一周期也不在第一周期
D.晶体中阳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阴离子半径
答案:A
【命题解读】
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同元素周期表的有关考点结合起来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化学的新题型,这种题型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同时设置本题的另一目的是体现《考试说明》的要求:要认识化学键的含义,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难易等级:★★★★
【样题3—5】有4种化合物W(通常状况下是气态)、X(通常状况下是液态)、Y和Z(通常状况下是固态),它们由5种短周期元素A、B、C、D、E组成。已知:①原子序数AA>B
B.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r(B)>r(A)>r(C)
C.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r(C-)>r(B2+)>r(A2-)
D.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4.(综合题)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请回答有关问题。
(1)人们曾认为g、h、i不发生化学反应,因而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但是后来发现这族气体可以参加化学反应,你认为g、h、i中最有可能首先被发现可以参加化学反应的元素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其原因是
(2)e是元素周期表中的 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d的两种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3)科学家们认为a元素可以排在元素j上面,请给出一个实例(化学式)来支持这一观点 。
(4)在元素周期表中有一个对角线规则,其中b、e的化合物的性质十分相似。则b的氯化物与少量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5)f的+4价氧化物可与浓盐酸反应,且已知其氧化性强于氯气,则该氧化物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演练答案】
1.CD 2.C 3.B
4.(1)Xe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失去电子越来越容易
(2)Ⅷ(或第八) 2 CuO、Cu2O (3)NaH
(4)Be2++2OH-==Be(OH)2 ↓ Be2++4OH-==BeO22-+2H2O
(5)PbO2+4HCl(浓)==PbCl2+C12 ↑+2H2O
考点4 化字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考试内容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规律。
③认识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④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常见简单化学反应的方向。
⑤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⑥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般规律。
⑦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解读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主要是解决快出产品的问题,化学平衡理论主要是解决多出产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无论对理论研究还是化工生产都具有重大意义。本部分内容与旧大纲相比,增加了“了解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常见简单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催化剂的作用”等要求,并且引入了“平衡常数的含义和相关计算”等新增考点,删除了“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含义”的要求,在知识点要求的表述上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更加强调这部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一直是高考化学中考查的热点内容,化学平衡问题也比较容易设计出综合性强、难度大的试题。在复习中一是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特别是要理解好化学平衡的含义;二是要注意在做题时总结解题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提高利用这些原理分析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具体问题的能力。要引起考生注意的是在率先实行新课标的地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在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中均涉及到了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问题,预计在2008年江苏高考中也将会推出这种题型。
样题透析
【样题4一l】 在KIO3、KHSO3的酸性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KI和淀粉,不停地搅拌,有下列反应产生:
①IO3-+5I-+6H+==3I2+3H2O
②3I2+3HSO3-+3H2O==6I-+3HSO4-+6H+
当反应进行到15 min时,溶液突然变为蓝色,随之又很快消失,这一反应称为时钟反应,有人用它来解释生物钟现象。
(1)在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在反应②中还原剂是 。
(2)在整个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写出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3)上述两个反应中.反应速率较快的是 (填序号)。
(4)请解释溶液颜色迅速变蓝、又很快消失的原因
答案:(1)+5价 KHSO3 (2)KI IO3-+3HSO3-==I-+3HSO4- (3)②
(4)①的反应速率比较慢,产生使淀粉变色的I2需要一定时间,而②的反应速率很快,I2迅速被消耗而使溶液褪色
【命题解读】本题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等知识点,通过反应现象的异常来暗示反应速率的快慢,角度新颖,能有效地考查考生对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难易等级:★★★★
【样题4—2】 在水溶液中的反应:2I-+2Fe3+==2Fe2++I2
(1)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当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加人CCl4萃取I2且温度不变,上述平衡向 (填“左”、“右”或“不变”)移动。
(2)上述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I-、Fe3+的浓度关系为v=kc(I-)m·c(Fe3+)n,且已知下列数据(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c(I-)/mol·L-1
c(Fe3+)/mol·L-1
v/mol·L-1
①
0.20
0.80
0.032k
②
0.60
0.40
0.144k
③
0.80
0.20
0.128k
通过所给的数据计算得知,在v=kc(I-)m·c(Fe3+)n中,m、n的值为 。
A.m=l;n=1 B.m=l;n=2 C.m=2;n=1 D.m=2:n=2
I-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填“>”、“<”、“=”)Fe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1)右 (2)C >
【命题解读】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移动等知识点,符合新课标中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要求。难易等级:★★★★
【样题4—3】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与死亡问题。
(1)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N2(g)+3H2(g)==2NH3(g);△H== 一92.4 kJ/mol。为了提高NH3的产率,应如何选择反应条件
(2)在一恒容容器中以体积之比1:3通入氮氢混合气体,使N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mol/L。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经t s后达到化学平衡,混合气体中NH3的体积分数为b。则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化学平衡时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该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用含a、b的函数式表示,不必化简)。
答案:(1)增大压强,适当降低温度
(2)mol/(L·S)
【命题解读】 本题以合成氨工业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化工生产中条件的选择、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化学平衡常数计算的基本技能。难易等级:★★★★
【样题4—4】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存在下列可逆反应:A(g)+2B(g)==4C(g),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A):n(B):n(C)=2:2:1,且A的质量分数为w%。保持温度不变,再充入物质的量分别为a、b、c的A、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为恒容容器,当a:b:C=2:2:1时,平衡不移动
B.若为恒容容器,当a:b=9:10,且c=0时,达平衡后,A、B、C物质的量之比仍为2:2:1
C.若为恒压容器,当a:b为9:10,c为任意值时,平衡后A的质量分数一定仍为w%
D.若为恒压容器,当a=b=0,且c不为0时,平衡后A的质量分数小于w%
答案:D
【命题解读】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理论的重点,其中等效平衡是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近几年江苏高考命题的热点.为帮助考生较系统地复习和巩固等效平衡的判断和应用,特设置本题。难易等级:★★★★
【样题4—5】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以下可逆反应的影响:2SO2(g)+O2(g)==2SO3(g);△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研究的是温度、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横坐标可表示压强
B.图2研究的是温度对平衡的影响,Ⅱ采用的温度更高
C.图3中t0时使用了催化剂,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图4中t0时增大压强,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BD
【命题解读】《考试说明》要求考生了解化学反应
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本题以图像为命题素材,要求考生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同时用多个图来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是典型的“江苏特色”试题。难易等级:★★★★
【样题4—6】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3 L的密闭容器中,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催化剂为Cu2O/ZnO):CO(g)+2H2(g)==CH3OH(g)。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
(1)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表达式K= ,升高温度,K值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500℃条件下,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处于E点的体系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下列有关该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的浓度减小 b.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也加快
c.甲醇的物质的量增加 d.重新平衡时n(H2)/n(CH3OH)增大
(4)据研究,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为Cu2O,反应体系中含少量CO2有利于维持催化剂Cu2O的量不变,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减小 (2)mol /(L·min)
(3)bc (4)Cu2O+CO==2Cu+CO2
【命题解读】 本题覆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移动等知识点,此题考查了由个别(特殊)推出一般(普通)规律的归纳思想与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也符合新课标中创新和过程教育要求的理念。难易等级:★★★★★
高考演练
1.(基础题)25℃和1.01×105Pa时,反应2N2O5(g)==4NO2(g)+O2(g);△H== +56.76 kJ/mol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A.是吸热反应 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 D.熵增大效应大于能量效应
2.(拔高题)参照反应Br+H2→HBr+H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图一)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正反应吸热
B.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变
C.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变
D.加入催化剂后,该反应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可用图二表示
3.(综合题)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氢气发生的速率变化情况如下左图所示。
(1)其中t1~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t2~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3)在上右图中画出生成H2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4.(综合题)已知可逆反应:H2(g)+I2(g)==2 HI(g),若在一定温度时进行,在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H2和I2各l mol,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0.8 mol HI。
(1)求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平衡常数,此时H2、I2的转化率?
(2)维持温度不变,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2 mol H2,再达到平衡时,求HI的平衡浓度。
【演练答案】
1.D 2.C
3.(1)镁条与盐酸反应放热,温度升高使反应速率加快
(2)盐酸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4.(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78 H2、I2的转化率均为40%
(2)HI的平衡浓度为1.254 mol/L
考点5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考试内容
①了解电离、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②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③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
④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⑤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能说明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认识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弱酸弱碱盐的水解不作要求)。
⑥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⑦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简单的离子方程式。
考点解读
本部分内容与旧大纲相比有一定的变化,删除了“了解非电解质的概念”,增加了“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降低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要求层次,对pH、盐的水解的知识进行了具体的要求,将原化学计算中的“pH的简单计算”放在这部分的要求之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计算、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等知识是高考化学中的热点内容,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也有填空题和简答题。题目的考查点基于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要求,并与其他部分知识(如化学平衡、物质结构、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等)联系。复习时要在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平衡的观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体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样题透析
【样题5一l】 氢离子浓度相等的盐酸溶液和醋酸溶液分别与足量NaAlO2
溶液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盐酸溶液和醋酸溶液的体积相等时,盐酸产生的沉淀多
B.当盐酸溶液和醋酸溶液的体积相等时,醋酸产生的沉淀多
C.若产生沉淀的质量相等,则加人盐酸溶液的体积比醋酸多
D.若产生沉淀的质量相等,则加入醋酸溶液的体积比盐酸多
答案:BC
【命题解读】 《考试说明》中要求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有关这方面的概念是高考化学中的必考内容。本题通过强酸和弱酸与NaAlO2溶液反应时表现出的区别考查考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程度。难易等级:★★★
【样题5—2】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Al3++4OH-==AlO2-+2H2O
B.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CO2+H2O+2C6H5O-==2C6H5OH+CO32-
C.向小苏打溶液中加入醋酸溶液:HCO3-+H+==CO2↑+H2O
D.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人过量氯气:Fe2++2Br-+2C12==Fe3++Br2+4C1-
答案:A
【命题解读】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几乎是每年高考中的必考题,此类题目涉及强弱电解质、酸、碱、盐的溶解性及其复分解反应、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盐的水解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注意归纳这类题目中的常错点,可有效提高解题的正确率。难易等级:★★★
【样题5—3】 常温下,将0.2 mol/L的某一元酸HA溶液和0.1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pH大于7,若混合液体积等于两溶液体积之和,则混合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HA)S(AgY)>S(AgZ) (2)减小 (3)1.0×10-6mol·L-1
(4)能;因为Ksp(AgY)=1.0×10-12>Ksp(AgZ)=8.7×10-17
【命题解读】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知识是新课标的新增知识,设计本题主要是为帮助考生加深对《考试说明》的理解和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掌握。难易等级:★★★★
高考演练
1.(能力题)在甲烧杯中放入盐酸,乙烧杯中放入醋酸,两种溶液的体积和pH都相等,向两烧杯中同时加入质量不等的锌粒,反应结束后得到等量的氢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烧杯中放入锌的质量比乙烧杯中放入锌的质量大
B.甲烧杯中的酸过量
C.两烧杯中参加反应的锌等量
D.反应开始后乙烧杯中的c(H+)始终比甲烧杯中的c(H+)小
2.(拔高题)某温度下,有pH相同的H2SO4溶液和Al2(SO4)3溶液,在H2SO4溶液中由水电离的OH-浓度为10-a,在Al2(SO4)3溶液中由水电离的H+浓度为10-b,则此温度下的Kw为
A.1×10-14 B.1×10-2a C.1×10-(7+a) D.1×10-(a+b)
3.(拔高题)电离常数可以衡量弱电解质电离能力的大小,电离常数越大表明电解质越易电离。查得H2CO3的K1=4.4×10-7、K2=4.7×10-11,HClO的电离常数K=3.0×10-8,则下列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Ca(ClO)2+CO2+H2O==CaCO3 ↓+2HClO
B.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
C.2NaClO+CO2+H2O==Na2CO3+2HClO
D.NaClO+CO2+H2O==NaHCO3+HClO
4.(综合题)工业上制取CuCl2的生产流程如下:
请结合下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Fe(OH)2
Cu(OH)2
Fe(OH)3
溶度积/25℃
8.0×10-16
2.2×10-20
4.0×10-38
完全沉淀时的pH范围
≥9.6
≥6.4
3~4
(1)溶液A中加入NaClO的目的是
(2)在溶液B中加入CuO的作用是
(3)操作a的目的是
(4)在Cu(OH)2中加入盐酸使Cu(OH)2转变为CuCl2。采用多量盐酸和低温蒸干的目的是
【演练答案】
1.AC 2.D 3.C
4.(1)鉴Fe2+氧化为Fe3+而使Fe2+分离更加完全(2)调节溶液的pH为3~4,使Fe3+完全转变为Fe(OH)3沉淀而分离Fe3+ (3)洗涤Cu(OH)2表面的可溶性杂质 (4)抑制CuCl2的水解
考点6 常见金属元素
考试内容
(1)理解并能应用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如Na、A1、Fe、Cu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
(3)了解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认识常见无机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考点解读
钠、铝、铁、铜及其化合物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金属元素,特别是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部分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部分内容命题的重点将为钠及其化合物(特别是Na2O2、NaHCO3、Na2CO3)的性质以及以“侯德榜制碱法”为载体的大型实验题、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Fe2+与Fe3+之间的转化关系、铜的冶炼及Cu(OH)2的性质等。钠及其化合物、合金与硝酸的反应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知识点。由于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很丰富,在高考命题中立足点也多种多样,如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离子共存、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简单计算等,也可以出推断题,如江苏卷中出现过的A14C3和Al(CH3)3等铝的化合物,也可以出实验题,如2006年江苏卷中出现的用含铁废铝制备硫酸铝晶体的基本实验操作,也可以出大型计算题,如2007年江苏卷中第一道计算题涉及Na2O2和Al混合物的计算,第二道计算题涉及铁的冶炼,可见其重要性。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如“铝三角”、“铁三角”,同时在复习时要加强化合物知识与理论部分的联系。
样题透析
【样题6—1】 下列实验能说明金属A一定比金属B的金属活动性强的是
A.金属A在常温下能与浓硝酸反应,而B不能
B.金属A的阳离子的氧化性比金属B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弱
C.工业上制取金属A只能用电解的方法,而金属B一般都用还原剂将其还原
D.将金属A和金属B用导线相连后插入某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金属A作负极
答案:C
【命题解读】《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并能应用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比较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比较本质上就是金属原子(单质)的还原性强弱比较,或者是阳离子的氧化性的强弱比较。这个规律可以应用在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原电池和电解池等多个知识点中。本题就是通过这些知识来考查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同时考查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辨认的能力。难易等级:★★★
【样题6—2】 把一瓶不饱和的烧碱溶液分成4等份。保持温度不变,向4份溶液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NaOH、Na2O2、Na2O和Na,使溶液均恰好饱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入的NaOH的质量一定最大
B.加入的Na2O2和Na2O的质量比为1:1
C.加入的NaOH、Na2O2、Na2O、Na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1:2
D.制成饱和溶液后,4份溶液中所含NaOH质量相同
答案:A
【命题解读】 有关Na2O2、Na2O和Na的性质一直是高考中金属钠的核心考点,因为这一考点最能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类试题中既有分析推理又有简单计算,既要运用极限思想又要运用假设计算,属于《考试说明》综合运用层次。难易等级:★★★
【样题6—3】 向x的溶液中,加入Y试剂,产生的沉淀示意图如图所示的是(注意线段的斜率)
A.向NaOH和Ca(OH)2的混合液中通入CO2
B.向HCl和A1C13的混合液中滴加NaOH溶液
C.向NH4A1(SO4)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向NH4C1和MgCl2的混合液中滴加NaOH溶液
答案:A
【命题解读】从图像中获得解题信息是《考试说明》对考生提出的一种能力要求,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自学能力。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图像题已成为一种固定题型。难易等级:★★★★
【样题6—4】 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先生成Cu(OH)2后又溶解,说明Cu(OH)2和A1(OH)3的性质相似
B.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离子[Cu(NH3)4]2+
C.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乙醇有晶体析出,因为[Cu(NH3)4]2+与乙醇发生了反应
D.在[Cu(NH3)4]2+中,Cu2+提供空轨道,NH3提供孤对电子
答案:BD
【命题解读】 本题以Cu(OH)2的性质为命题背景以引起考生对铜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视,因为《考试说明》中强调了铜及其化合物性质考查的重要性。难易等级:★★★
【样题6—5】将Fe粉、Cu粉、FeCl,溶液、FeCl2溶液和CuCl2溶液,混合于某容器中充分反应(假定容器不参与反应),试判断下列情况下溶液中存在的金属离子和金属单质。(以下均填金属阳离子或单质)
(1)若铁粉有剩余,则容器中不可能有
(2)若氯化铜有剩余,则容器中不可能有
(3)若氯化铁和氯化铜都有剩余,则容器中不可能有 ,一定有
(4)若氯化铁有剩余,则容器中不可能有 。
答案:(1)Fe3+、Cu2+ (2)Fe (3)Fe、Cu Fe2+ (4)Fe、Cu
【命题解读】。本题实质是对“铁三角”的考查。解这种题目时要掌握单质铁、铜等金属和Fe2+具有还原性,不能在强氧化性条件下存在;Cu2+、Fe3+、H+等具有氧化性;不能在强还原性条件下共存。通过已知条件,结合可能发生的反应,对金属离子和金属单质进行判断,有时还要考虑金属(如Fe、Cu)与Fe3+反应的先后顺序。难易等级:★★★★
高考演练
l.(蓦础题)将amol Na2O2和b mol NaHCO3混合置于密闭容器中,加热至300℃使其充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气体只有氧气时,a和b的关系式是 。
②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固体只有Na2CO3时,a和b的关系式是 。
③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固体为Na2CO3和NaOH混合物时,a和b的关系式是 。
2.(能力题)反应①②是重要的化工反应,D、E、F、G为单质,D、E、G、H为气体,且只有E为有色气体,F是常见的金属单质,G是空气中主要成分之一,K是白色胶状沉淀,C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其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虚框内是需设计的内容,反应物只能用A—J中的物质:
(1)A的电子式为 ,H的结构式是
(2)A溶液的电解方程式是
C+B—J的离子方程式是
(3)请设计F—K的最佳途径
F →K
(4)按设计的途径得到1 mol K,电解B时转移的电子数目是 ,至少需要另加的试剂及其物质的量是 , mo1; , mol; ; mol(可不填满)。
3.(拔高题)回答下列有关金属铜的问题:
(1)在使用电烙铁时,其头部是一铜制的烙铁头,长期使用,表面被氧化,但脱落下来的氧化膜却是红色的,试说明原因 。
(2)许多金属导体在导电过程中易冒电火花;铜的导电性仅次于银,但价格较低。试分析在航空仪表中为什么不采用铜,而是用价格较为昂贵的Au、Pt、Pd的合金作为触点? 。
(3)CuS既可溶于稀HNO3,又可溶于KCN,这两种溶解过程明显不同,前一反应中CuS生成S单质,后一反应中CuS生成[Cu(CN)4]3-。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
4.(综合题)向盛有400 mL某浓度稀硝酸的大烧杯中加入Wg铁粉(还原产物以NO计),充分反应后,铁粉质量减少16.8 g。再往烧杯中加入VmL4 mol/L稀硫酸,充分反应后,铁粉质量又减少8.4 g,此时铁粉仍有剩余。求:
(1)稀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V的值是多少?
(3)要使反应有氢气生成,W的取值范围是
【演练答案】
1.①b≤a ②b≥2a③a≤b<2a(或b/27
②有气体逸出,并有白色沉淀产生 Mg2++2HCO3-MgCO3↓+CO2↑+H2O有气体继续逸出,溶液从无色变为红色 MgCO3+H2OMg(OH)2+CO2↑
4.(1)NH3·H2O NaAlO2 稀盐酸 AgNO3
(2)3NaAlO2+9HCl=2A1C13+A1(OH)3↓+3NaCl+3H2O
(3)Ag++2NH3·H2O=Ag(NH3)2++2H2O
考点9 有机化台物及其应用
考试内容
(1)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一般方法,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知道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常用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并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包括立体异构体)。
(4)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舍物。
(5)了解加成、取代、消去、加聚和缩聚等有机反应的特点,能以此判断有机反应的类型。
(6)了解烃(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组成、结构特点和性质,认识不同类型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能设计合理路线合成简单有机化合物。
(7)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8)知道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举例说明烃及其衍生物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9)了解糖类、油脂、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认识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0)能根据合成高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分析其链节和单体,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11)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和科学使用,认识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对环境、健康产生的影响。
考点解读
高考对有机化学的考查分成两部分,一是在选择题中对有机化学基础内容的考查;二是在非选择题中考查有机化学的综合应用,试题以《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的知识要求为主,不但涵盖旧大纲中有机化学的知识点,而且还增加了部分知识点。增加的知识点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知识点的延伸,如增加了“知道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常用方法”、“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等;另一类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如“知道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历年有机综合题都作为试卷压轴题或选拔能力型人才的试题,且一般总是以框图题的形式出现,通常在高科技新信息的框架中考查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在江苏卷中还特别注重对设计合成线路的考查。所以必须熟练掌握碳碳双键、碳碳叁键、卤代烃中的卤原子、醇羟基、酚羟基、醛基、羧基及酯基的结构及性质,延伸的还有苯环结构的特殊性、醚、酮等。在掌握了上述结构的特点后,就可以综合运用于多官能团化合物上,如课本上介绍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另外,对于生产、生活中的较复杂的化合物,也可根据其结构中所含的特殊官能团,推断其主要性质。
样题透析
【样题9一l】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CH3
CH
CH3
A. 2一乙基丙烷 B.CH3CH2CH2CH2OH 1—丁醇
CH3
CH3
CH2
CH2
C
CH3
—CH3
CH3
C. 间二甲苯 D. 2—甲基—2—丙烯
答案:B
—CH2
【命题解读】本题考查了几种常见的简单有机物的命名,《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这是因为对有机物的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难易等级:★★★
—CH
—CH
—CH
【样题9—2】X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其结构简式为 [ ]
OOC
CH3
CN
CN
—CH
—CH
CH2
已被广泛应用于声、热、光的传感等方面。它是由HC CH、(CN)2、CH3COOH三种单体通过适宜的反应条件生成的。由X的结构简式分析合成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类型有①加成反应②取代反应③缩聚反应④加聚反应⑤酯化反应
A.①④⑤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命题解读】。通过本题的训练重在考查《考试说明》中要求的能根据合成高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分析其链节和单体以及反应类型的判断。这两项要求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难易等级:★★★
【样题9—3】某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如下,分析其结构并完成下列问题:
CH3
—COO
—COOH
—CH2
CH
CH2
CH
CH2
CH
C
OH
(1)写出其分子式
(2)分子中有 个双键。
(3)分子中的极性键有
(4)分子中的饱和碳原子有 个;一定与苯环处于同一平面的碳原子有 个。
(5)分子中C—CO键角约为 ,C C—H键角为 。
答案:(1)C16H16O5 (2)3 (3)碳氧键、碳氢键、氧氢键 (4)4 4 (5)1200 1800
【命题解读】“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是有机化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题综合了几种典型结构,以训练考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难易等级:★★★
【样题9—4】 可用于鉴别以下三种化合物的一组试剂是—C—
O
—COOH
= CH
CH
O
CH3
OH
CH3
O
= CH2
CH
CH2
乙酰水杨酸 丁香酚 肉桂酸
①银氨溶液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③氯化铁溶液④氢氧化钠溶液
A.②与③ B.③与④ C.①与④ D.①与②
答案:A
【命题解读】本题以有机物的鉴别为核心命题点考查多官能团化合物的性质,这里涉及到的官能团碳碳双键、酚羟基、羧基和酯基等都是《考试说明》中重点要求的。同时通过本题的训练意在提醒考生掌握各类官能团的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衍变关系的重要性。难易等级:★★★
【样题9—5】某天然高聚物A的水溶液加热会凝结,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水解,产物之一B是生命所需的重要组成物质。经测定:B的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120,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约为40.3%;等物质的量的B分别与NaOH、Na充分反应,消耗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B分子中不含“一CH2—”基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可得两种不同产物。
(1)B的摩尔质量为 。
(2)B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是 (填官能团的名称);一定条件下B分子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与A不属于同一类别的另一种高聚物。该高聚物的结构简式为 。
(3)与B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写出其氧化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且分子结构中不含甲基的所有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O
答案:(1)119 g·mol-1 (2)羟基、羧基 H 〔O—CH—CH—C〕nOH
NH2
CH3
(3)HOOC—CH—CH2一CH2OH HOOC—CH2一CH—CH2OH
NH2
NH2
H2N—CH2一CH—CH2OH
COOH
【命题解读】“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并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体的结构简式”是《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化识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之一。关于该知识点的试题一般以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能力的要求较高。难易等级:★★★★
【样题9—6】某烃A 0.2 mo1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l mol B物质和0.8 mol C物质。若烃A为饱和烃,则烃A的分子式为 ,B的分子式为 ,C的分子式为 ;若烃A为不饱和烃,则烃A的分子式为 ,B的分子式为 ,C的分子式为 。
答案:C4H10 H2O CO2 C5H8 CO2 H2O
【命题解读】 有机物的燃烧是有机物的一个重要性质,通过计笄推理,然后再确定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近几年高考开发的一种新题型。求解此类问题时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其中量的变化,特别是等量关系。难易等级:★★★★
【样题9—7】 香豆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具有光敏性,有的还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它的核心结构是芳香内酯A,其分子式为C9H6O2。该芳香内酯A经下列步骤转变为水杨酸和乙二酸。
①KMnO4、OH-
②H3O+
①CH3CH=CHCH2CH3 CH3COOH+CH3CH2COOH
HBr
过氧化钠
②R-CH=CH2 R-CH2-CH2-Br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合物C的结构简式 。
(2)化合物D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一类同分异构体是苯的二取代物,且水解后生成的产物之一能发生银镜反应。这类同分异构体共有 种。
Cl
(3)在上述转化过程中,反应步骤B—C的目的是 。
CH3
CH
O
(4)请设计合理方案从 合成 (用反应流程图表示,并注明反应条件)。
O
COOH
例如:由乙醇合成聚乙烯的反应流程图可表示为
高温、高压
浓硫酸
催化剂
1700C
CH3CH2OH CH2=CH2 〔 CH2-CH2 〕n
【命题解读】 本题是信息给予型的有机合成题,全面考查了烯烃、醇、卤代烃、酸和酯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2004年江苏省的有机合成题告诉考生合成路线要求考生判断相关物质是什么,旨在要求考生会初步进行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2005年单独一题考查合成路线的设计及书写,2006年在一道l0分的题中划出4分要求考生进行有机合成,2007年虽没有出现合成线路的设计,但不等于以后不会出现。应该说有机合成题是具有“江苏特色”的一种题型,预计在2008年高考中出现的可能性较大。难易等级:★★★★
【高考演练】
1.(基础题)下列是烃的衍生物中四个常见分子的比例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表示的分子属于醇类 B.②表示的分子属于羧酸类
C.③表示的分子属于醇类 D.④表示的分子属于醛类
2.(能力题)解决有机分子结构问题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核磁共振氢谱(PMR)。
EtO2C
现有一种芳香族化合物与药物中间体 (Et表示乙基)互为异构体,其核磁共振氢
O
谱图如上图所示,试写出该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3.(综合题)莽草酸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分子中只有C、H、O三种原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题图分子结构模型,写出莽草酸分子中包含的官能团的名称 。
(2)莽草酸与有机物A在一定条件发生酯化反应可生成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02的酯类物质。写出A可能的结构简式 。
(3)写出下列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莽草酸与H2反应:
莽草酸在浓硫酸条件下反应:
4.已知:I.溴乙烷(CH3CH2Br)在NaOH溶液中能发生如下水解反应:
NaOH/△
催化剂/△
CH3CH2Br+H2O CH3CH2OH+HBr。
II.乙醛(CH3CHO)能被催化氧化为乙酸:2CH3CHO+O2 2CH3COOH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由乙烯合成有机物乙二酸二乙酯(CH3CH2OOCCOOCH2CH3)的合成线路:
(1)写出有机物E的结构简式 ,该有机物的官能团的电子式为 。
(2)根据其合成线路,在①一⑥的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3)写出反应②、④、⑥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
反应④:
反应⑥:
(4)已知各步反应产率分别为:①80%②75%③70%④80%⑥75%。现有14 kg乙烯,若要获得最多的乙二酸二乙酯,则用于制D的乙烯的质量为 kg。通过以上转化率和计算,你可以得到何种启示? 。
CH2OH
【演练答案】
1.D 2.
HOH2C
CH2OH
3.(1)羧基、羟基、碳碳双键 (2)HCOOH、CH3CH2OH
HO
HO
催化剂
HO
COOH
HO
COOH
(3)
HO
HO
HO
HO
浓硫酸
HO
COOH
HO
COOH
(3)
HO
HO
4.(1)CH3CH2OH -OH (2)②⑥ ①⑤
催化剂/△
NaOH/△
(3)BrCH2CH2Br+2H2O HOCH2CH2OH+2HBr OHCCHO+O2 HOOCCOOH
HOOCCOOH+2CH3CH2OHCH3CH2OOCOOCH2CH3+2H2O
(4)7.38有机合成中步骤越多,原料利用率越低
考点10 化学实验基础
考试内容
(1)知道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方法。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5)了解C1-、SO42-、CO32-、Fe3+、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能对常见的物质组成进行检验和分析。
(6)初步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7)了解过滤、蒸发、萃取、蒸馏等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
(8)了解常见气体和一些简单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9)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能设计、评价和改进简单的实验方案。
(10)能绘制和识别简单的实验仪器装置图,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或处理,并得出合理结论。
考点解读
本部分内容与旧大纲相比变化比较大,新课标的《考试说明》把实验化学知识点的内容分解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必修部分的内容中,实验化学部分从知识点的内容和知识点的要求层次上都比旧大纲的内容有所减少,如将旧大纲中“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改为“了解常见气体和一些简单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变化不大,增加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和“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等知识点。由于实验内容分成了两部分,因此预测必修部分的实验相对简单一些,相当于以前江苏卷实验题中的第一大题,主要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等,如2005年考查了有关基本实验操作和乙醇分子结构简式测定过程中有关简单问题分析,2006年考查了由含铁废铝制备硫酸铝晶体的基本实验操作,2007年考查了有关中和滴定基本操作和误差分析。因此只要在高考一轮和二轮复习过程中打好基础,认真复习,这一类实验题是比较容易得分的。
样题透析
【样题10—1】 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B.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慢慢倒入盛有水的量筒中并搅拌
C.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入液体时,胶头滴管紧贴试管内壁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称量物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答案:A
【命题解读】《考试说明》要求考生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本题是一道考查实验基础知识的小综合题,该类题型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属常规题。难易等级:★★★
【样题10—2】分离或提纯物质常用到下列某些仪器或装置,请将适当的装置或仪器的编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1)从CH3COONa和CH3COOH的混合物中提纯乙酸,应选用上述仪器或装置中的 。
(2)除去C2H5Br中混有的少量C2H5OH,应选用上述仪器或装置中的 。
(3)除去淀粉胶体中的Na+、Cl-应选用上述装置或仪器中的 。
(4)将粗铜(含少量zn、Ni、Ag、Au等)提纯应选用上述装置或仪器中的 。
答案:(1)甲 (2)乙 (3)丙 (4)庚
【命题解读】 分离、提纯和除杂问题历来是高考的一个热点,它要求考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难易等级:★★★
—COOH
COOK
【样题10—3】 某学生用邻苯二甲酸氢钾( 相对分子质量为204.0)测定NaOH溶
液的浓度,若NaOH溶液的浓度在0.1mol·L-1左右,滴定终点时溶液的pH约为9.1。
(1)该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邻苯二甲酸氢钾时,将邻苯二甲酸氢钾放在右托盘,在左托盘放有一个1 g的砝码,游码位置如下图所示:
(2)将称好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放于锥形瓶中,加适量水溶解,溶液无色,再加入指示剂 (从酚酞、石蕊、甲基橙中选择)l一2滴,用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现象是 。
(3)该学生进行三次实验,所取固体质量均相同,填写下表:
实验编号
邻苯二甲酸氢钾质量(g)
待测NaOH溶液体积(mL)
l
18.2
2
17.1
3
16.9
(4)滴定中误差较大的是第 次实验,造成这种误差的可能原因是(只填写三种即可)。
①
②
③
(5)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只列出计算式,不必求出结果)。
答案:(2)酚酞无色变成浅红色且在0.5 min内不褪色 (3)0.4 0.4 0.4
(4) 一 ①滴定管未用NaOH润洗,只用水洗 ②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后消失③滴定终点判断不准,溶液呈红色(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5)mol·L-1
【命题解读】中和滴定实验是高考一直不变的考查点。本题立意新颖、形式独特、紧扣课本,能训练考生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设置本题的另一目的是让考生注意对高中化学中“四大定量实验”的复习。难易等级:★★★★
【样题10—4】 某学生要做检验Na2CO3粉末中含有少量的NaOH和NaCl的实验。他设计的实验分为7个步骤,其中5个步骤所用的试剂及实验操作列于下表:
实验步骤
选用试剂及实验操作
( )
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甲中
( )
再向溶液中加入几滴AgNO3溶液
( )
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乙中
( )
向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振荡
( )
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 )
( )
请将上表中所缺的两个“实验步骤”、选用的试剂及实验操作补写完整,然后将
实验的顺序填入“实验步骤”栏中相应的括号中。
答案:①⑦④②⑤③滴加Ba(NO3)2或Ca(NO3)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⑥滴加稀硝酸至酚酞褪色后再过量少许
【命题解读】《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必须具有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评价和改进简单的实验方案的能力,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或评价,涉及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综合性强,在平时复习中应引起重视。难易等级:★★★★
浓硫酸
△
【样题10—5】 实验室常用草酸(H2C2O4)和浓硫酸反应(加热)制取CO:
H2C2O4 H2O+CO2↑+CO↑。现进行CO的制取和还原氧化铜,并验证CO的氧化产物及测定铜的相对原子质节的实验,有关装置图如下所示:
试回答:
(1)若按气流从左到右,每个装置都用到而且只能用一次,则各仪器之问的连接顺序为(用字母编号) ;
(2)装置A中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导管所起的作用是
(3)C装置中的导管先通入一倒置在水中的漏斗然后点燃的原因是
(4)如果实验效果达到预想要求的话,E装置内的现象应为
;G装置的作用为
(5)若测知反应物Cu0的质量MCu0和反应前后B管、D管、E瓶、G瓶的质量差(分别用MB、MD、ME、MG表示),且已知Cu0全部参加反应,请将求Cu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组合和表达式填入下表(不一定填满):
数据组合
Cu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
(6)若去掉D装置,则应选用(5)中哪组数据组合使求得的铜的相对原子质量较精确?
答案:(1)a—ij—gh—ef—bc—kl—d (2)使漏斗中与烧瓶中的压强相等,以便漏斗中的液体能顺利下滴(3)使点燃气体的操作更加安全(4)无沉淀产生 除去二氧化碳并证明CO的氧化产物是CO2
(5)
数据组合
Cu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
MCuO与MB
—16
MCuO与MG
—16
(6)MCuO与MB
【命题解读】取材于教材、注重创新是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的一大特点。近年高考综合实验试题往往是在教材实验、演示实验或考生已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题干给予的新信息,预测实验现象等。(2)药品使用创新、仪器功能拓展、实验操作改进创新和实验操作新途径开辟等。(3)面对新情境,能够正确提取并处理信息(准确提炼规律、严密推理分析、做出合理解释等)。(4)面对新问题,能够全面深入思考,合理优化结构,准确深刻评价等。难易等级:★★★★★
高考演练
1.(基础题)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并检验钾盐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取少量草木灰溶于水;②过滤除去不溶物;③将滤液蒸发结晶;④进行焰色反应检验K+。以上步骤中,需要使用玻璃棒的是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基础题)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填序号)。
A.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先加热氧化铜后通人氢气
B.蒸馏石油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未加碎瓷片,立刻拔开橡皮塞并投人碎瓷片
C.实验室做钠的实验时,余下的钠屑投入到废液缸中
D.配制浓硫酸与酒精混合液时,将1体积的酒精倒入3体积的浓硫酸中
E.皮肤上沾有少量浓硝酸时,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
F.制乙烯时,用量程为3000C的温度计代替量程为200℃的温度计,测反应液的温度
3.(拔高题)由常用玻璃仪器组成的下列六种实验装置(根据需要可在其中加入液体或固体):
(1)能用作干燥二氧化硫气体的装置有 (填代号,下同)。
(2)既能用于收集氯气又能用于收集一氧化氮的装置有 。
(3)在氯气和铁反应的实验中,能添加在制气和化合反应装置之间以除去氯气中氯化氢等杂质气体的装置有 。
(4)在乙烯与溴水反应制二溴乙烷的实验中,能添加在制乙烯装置和加成反应装置之间,达到控制气流使其平稳目的的是 。
(5)若用C装置做二氧化硫与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则其中广口瓶的作用是 。
4.(综合题)纯净的NO是无色气体且又是自由基,所以很容易与许多分子立即发生反应。在有生命的有机体中会不断地产生NO,并被用来在细胞内和细胞间传递信息。它还参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中枢和外围神经系统的调控。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NO的化学方程式: 。
(2)用仪器A、B和胶管组成装置收集NO气体(①仪器A已经过气密性检查;②除水外不能选用其他试剂),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3)NO是有毒气体,某学生为防止污染环境,用分液漏斗和烧杯装配了一套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NO气体发生装置,如图I所示。
①若实验室没有铜丝,只有小铜片或铜粒.为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在使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时,用小铜片或铜粒代替铜丝进行的操作是 。
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反成进行,在分液漏斗中实际看到的气体是 色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为证明铜丝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是NO,某同学另设计了一套制取NO的装置,如图Ⅱ所示:
①长玻璃管的作用是
②可以在 (填具体位置)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让反应停下的方法及原因是
。
【演练答案】
1.C本题易误选D,焰色反应中用的是铂丝或无锈铁丝,而不是玻璃棒。
2.ABCD A中应先通H2
排除空气,否则加热时会产生危险;B中在热的溶液中加入冷的碎瓷片,会暴沸;C中余下的钠屑应放回原瓶;D中类似于浓硫酸的稀释,应将密度大的浓硫酸加入到密度小的酒精中。
3.(1)AEF (2)AB (3)AF(或AE) (4)D (5)安全瓶,防止碱液倒吸
4.(1)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在A中加满水,盖紧瓶塞,用胶管连接b和c,由a导入NO气体,水通过b和c排入B中 (3)①将一个带小孔的塑料薄片塞进漏斗口,将铜粒或小铜片托住 ②红棕 2NO+O2=2NO2 (4)①接收被气体压出U形管的液体 ②U形管中铜丝附近关闭活塞,稀硝酸被产生的气体向下压,铜丝与稀硝酸分开,反应停止。
考点11 物质结构与性质
考试内容
(1)原子结构与性质
①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②做出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l~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③了解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元素电离能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④了解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能根据元素电负性说明周期表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①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
②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舍物的物理性质。
③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盯键和竹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④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
⑤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对d轨道参与杂化和AB5型以上复杂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不作要求)。
⑥了解“等电子原理”的含义,能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⑦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⑧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
⑩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爹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①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②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③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④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考点解读
《考试说明》中的这部分内容除了关于电子排布、分子间作用力和四种晶体类型等知识点外,都是新课标中所增加的知识内容。关于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的元素,由过去的前三周期(1—
18号)扩展到前四周期(1~36号);对分子间的作用力,要求了解其与化学键的区别;对四种晶体类型知识点的要求中明确提出要了解“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物质结构的这部分知识可以促进对物质性质本质的理解,但是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部分知识在《考试说明》中作为选考内容,从题型上主要以填空题和简答题的方式进行设计。在复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本部分知识和实验化学之间确定复习的着力点。
样题透析
【样题11—1】 A、B、C、D、E代表5种元素。试填空:
(1)A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电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写出A元素最外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 ;A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中A原子的杂化类型为 ;VSEPR理想模型为 。
(2)B元素的负一价离子和C元素的正一价离子的电子层结构都与氩相同,B的元素符号为 ,C的元素符号为 。
(3)D元素的正三价离子的3d亚层为半充满,D的元素符号为 ,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
(4)E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E的元素符号为 ,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
↑
↑
↑
↑↓
2s 2p
答案:(1) sp3 四面体形 (2)Cl K
(3)Fe 1s22s22p63s23p63d64s2或[Ar]3d64s2 (4)Cu 1s22s22p63s23p63d104s1或[Ar]3dl04s1
【命题解读】本题属于物质结构类试题的基础题型,主要结合元素推断考查《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等化学用语,以及杂化轨道理论的应用,是对选修模块考查的常见题型。难易等级:★★★
【样题11—2】(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SbCl3、SbCl5、SnCl4三种化合物的成键特点,做了如下实验,其中正确的是 。
A.观察常温下的状态。SbCl5是苍黄色液体,SnCl4为无色液体。结论:SbCl5和SnCl4都是离子化合物
B.测定SbCl3、SbCl5、SnCl4的熔点依次为73.5℃、2.8℃、一33℃。结论:SbCl3、SbCl5、SnCl4都不是离子化合物
C.将SbCl3、SbCl5、SnCl4溶解于水中,滴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结论:SbCl3、SbCl5、SnCl4都是离子化合物
D.测定SbCl3、SbCl5、SnCl4的水溶液,发现它们都可以导电。结论:SbCl3、SbCl5、SnCl4都是离子化合物
(2)针对上述正确的实验结论,可判断SbCl3和SnCl4中Sb和Sn的杂化类型分别是 、 。
(3)实验测得在极性溶剂中SbCl,的溶解度比SbCl,小很多,其主要原因是 。
(4)实验测得同周期的Sb原子比Sn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大很多,其主要原因是 。
答案:(1)B (2)sp3 sp3 (3)SbCl5是非极性分子,而SbCl3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前者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小 (4)Sb原子的价电子构型为5s25p3,5p能级上电子处于半充满状态,较稳定,因此第一电离能比较大
【命题解读】这是一道“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综合性试题,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电离能、晶体类型的判断、杂化轨道理论和相似相溶原理等知识,较综合地考查考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也考查了考生根据物质的结构分析和预测物质的性质的能力。难易等级:★★★★
【样题11—3】 金属镁有许多重要的用途,法国化学家维多克·
格利雅因发明了在有机合成方面用途广泛的格利雅试剂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格利雅试剂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RMgX,它是金属镁和卤代烃反应的产物,简称格氏试剂,它在醚的稀溶液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并与两分子醚络合,在醚的浓溶液中以二聚体存在,结构如下图:
格氏试剂与醚络合 格氏试剂在醚中形成二聚体
(1)上述两种结构中均存在配位键,请用“→”标出。
(2)由原子间的成键特点,可以预测中心原子.Mg的杂化类型可能为 ;Mg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可表示为 。
(3)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
A.金属键的强弱:Mg>Al B.基态原子第一电离能:Mg>Al
C.金属性:Mg>A1 D.晶格能:NaCl>MgCl2
(4)金属晶体中原子的堆积模型常有“钋型”、“钾型”、“镁型”和“铜型”,试画出“镁型”晶胞沿“z轴”方向在“x—y平面”内的投影图。
答案:(1)
(2)sp3 [Ne]3s2或1s22s22p63s2 (3)BC (4)
【命题解读】本题是一道“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综合性试题,能力要求比较高,主要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配位键实质、核外电子排布式、金属性和金属键强弱的判断和区别以及对金属晶体中原子的密堆积模型的理解能力,这种题型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是高考的主流题型。难易等级:★★★★★
高考演练
1.(基础题)右图表示一个晶胞,该晶胞为正方体形,原子(或分子、离子)位于正方体的顶点和面心。试回答下列问题(只需回答一种代表物即可):
(1)若这是一个分子晶体的晶胞,其代表物质是 ;
(2)若这是一个金属晶体的晶胞,其代表物质是 ;
(3)若这是一个不完整的金刚石晶胞,则晶胞中其他碳原子的数目和位置是 ;
(4)若这是一个不完整的NaCl晶胞,且顶点和面心的实心球表示Na+,则晶胞中Cl-的位置是 ;
(5)若这是一个不完整的CaF2晶胞,且已知CaF2中Ca2+的配位数为8,则图中实心球表示Ca2+还是F-?
2.(能力题)试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物质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PO43- ;CS2 ;
(2)有两种活性反应中间体,它们的微粒中均含有1个碳原子和3个氢原子。请依据下面给出的这两种微粒的球棍模型,写出相应的化学式:
(3)按要求写出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构成的中性分子的化学式:
平面形分子 ,三角锥形分子 ,四面体形分子 。
(4)1919年美国化学家埃文·朗缪尔(Langmuir)提出:价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和重原子(即比氢重的原子)数相等的分子(或离子)互称为等电子体。由第一、二周期元素组成,与F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有 (写两种)、离子有 (写一种)。
(5)下列一组微粒中键角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填编号)。
①HCN ②SiF4 ③SCl2 ④CO32- ⑤H3O+
3.(拔高题)2005年,苏丹红造成了全球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被称为自英国发生疯牛病以来最大的食品工业危机事件。苏丹红常见有I、Ⅱ、Ⅲ、Ⅳ4种类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PC)将其归类为三级致癌物。由于苏丹红颜色鲜艳、价格低廉,常被一些企业非法作为食品和化妆品等的染色剂,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因此,加强苏丹红的监管对维护人们健康和社会稳定十分重要。苏丹红I号的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
图1苏丹红I号的分子结构 图2修饰后的分子结构
(1)苏丹红I分子中的氮原子杂化类型是 ,其分子中所有原子是否有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填“是”或“否”),写出它的两个顺反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
(2)苏丹红I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微溶于乙醇,有人把羟基取代在对位形成图2所示结构,其溶解度会 (填“增大”或“减小”),熔点会 (填“升高”或“降低”),原因是
。
4.(综合题)甲、乙、丙、丁为前三周期元素形成的微粒,它们的电子总数相等。已知甲、乙为双原子分子,丙为负二价双原子离子,丁为原子,丙、丁所含元素位于同主 族且单质都是原子晶体。
(1)丁的电子排布式是 。
(2)丙的电子式是 。
(3)乙在高温时是一种还原剂,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它在工业上的一种重要用途:
(4)甲分子中含有 个键和 个键。
(5)丁的氧化物晶体中,丁原子发生 杂化,氧原子发生 杂化。
【演练答案】
1.(1)干冰、碘等 (2)铜 (3)其他4个碳原子位于4个互不相邻小立方体的体心
(4)体心和12条棱边的中心 (5)Ca2+
2.(1)正四面体直线形 (2)CH3+ CH3- (3)BF3 NF3 CF4 (4)H2O2、C2H6、CH3NH2、N2H4
(任写两种) O22- (5)①④②⑤③
3.(1)sp3杂化 是
(2)增大升高因苏丹红I形成分子内氢键,而修饰后的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分子间氢键有利于增加分子间作用力,从而有利于增大化合物的溶解度和提高熔点
4.(1)ls22s22p63s23p2 (2) (3)3CO+Fe2O32Fe+3CO2(只要答案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4)1 2 (5)sp3 sp
考点12 实验化学
考试内容
(1)化学实验基础
①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②了解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和安全性要求,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③了解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合成方法。
④能应用过滤、蒸发、萃取、蒸馏、层析等方法分离和提纯常见的物质。
⑤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⑥了解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在测定物质组成和结构中的应用(相关仪器的工作原理等不作要求)。
⑦初步掌握天平、酸碱滴定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⑧了解对物质进行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⑨了解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实验研究中的意义,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方法。
(2)化学实验探究
①了解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能发现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研究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
③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能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优化和改进。
④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和事实,并科学地加以处理。
⑤能对实验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形成实验探究结论。
⑥能对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并应用探究结果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考点解读
《考试说明》中的这部分内容大都是新课标教材中所增加的知识内容。预测本部分内容主要以大型实验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评价等较高层次的实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这部分内容是许多考生感到棘手的问题,要做好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读懂题目,牢牢抓住实验目的,对实验原理进行合理的、假设性的推理;(2)结合题目中所空缺的内容或所要求的方案,尽量与曾经做过的实验相对照,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不断地寻找解题突破口。
样题透析
【样题12一l】CuO可用于颜料、玻璃磨光剂、合成催化剂等。回答下列有关CuO的制备和性质的问题。
I.CuO的制备:以下是用铜粉氧化法生产CuO的流程图:
(1)写出溶解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 。
(2)l:l的H2SO4是用l体积98%的H2SO4与1体积水混合而成。配制该硫酸溶液所需的硅酸盐质仪器除玻璃棒外,还需要 。
(3)已知氧化亚铜(Cu2O)与稀H2SO4反应有CuSO4和Cu生成。假设焙烧后固体只含铜的氧化物,为检验该固体的成分,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填序号)。
A.加入稀H2SO4,若溶液呈现蓝色,说明固体中一定有CuO
B.加入稀H2SO4,若有红色沉淀物,说明固体中一定有Cu2O
C.加入稀HNO3,若有无色气体(随即变成红棕色)产生,说明固体中有Cu2O
D.加入稀HNO3,若全部溶解,说明固体中没有Cu2O
II.CuO的性质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刚制备的纯净的CuO,探究CuO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并与MnO2相比较,研究其催化能力。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m(KClO3)/g
m(MnO2)/g
m(CuO)/g
回收催化剂质量/g
①
0.6000
②
a
0.2000
0.1950
③
b
c
0.1900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a= ,b= ,c= 。
(2)实验①的目的是
(3)本实验中为了比较CuO和MnO2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能力,还需测量的数据是
。
(4)实验中为了更准确地说明CuO和MnO2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能力,还应保持反应的温度相同,问如何操作以保证反应温度相同 。
(5)从反应残留物中回收催化剂,并称量其质量,目的是 。
答案:I.(1)CuO+2H+=Cu2++H2O (2)烧杯、量筒 (3)BC
II.(1)0.6000 0.6000 0.2000 (2)作为实验②、③的对照,说明MnO2、CuO对KClO3的分解能否起催化作用 (3)相同时间内放出O2的量或放出相同量O2所需的时间 (4)用火焰大小相似的酒精灯加热相同时间,或用控温电炉加热相同时间等 (5)观察反应前后CuO、MnO2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以进一步说明它们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命题解读】设计本题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流程和实验数据回答实验细节,重在
考查《考试说明》中强调的能对实验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形成实验探究结论的能力,这种题型属于正向思维能力的考查,只要弄清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就不难解答。难易等级:★★★★
【样题12—2】 蚂蚁等昆虫蜇人时,向人体内注入一种有机物A造成疼痛。为了探究该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
实验一:收集蚂蚁经处理后进行蒸馏,获得一定量的无色液体A。
实验二:质谱分析显示,A物质的最大质荷比为46;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表明,A物质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种氢原子吸收峰,且峰面积之比为1:1;红外光谱图发现存在C一O键、C O键等化学键的振动吸收。请回答相关问题:
(1)蒸馏时,除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酒精灯、温度计外,还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蒸馏时冷却水的方向为 。
(2)写出A物质的结构简式: 。
(3)在确定A的结构简式后,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猜想A可能具有酸性。请你设计出至少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A的酸性: 。
(4)在仔细分析A分子组成元素的基础上,请你再提出一个A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可能具有的性质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
①你提出的猜想是 。
②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A→ 。
实验方案请参考如下形式:
答案:(1)蒸馏烧瓶 下进上出 (2)HCOOH (3)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无色溶液变红
(4)①A在浓硫酸作用下分解生成CO和H2O
【命题解读】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要求考生能通过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流程。题目以甲酸的结构和性质探究为背景,考查考生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这种题型是对考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难易等级:★★★★★
高考演练
1.(能力题)苯甲醛在医药、染料、香料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实验室通过下图所示的流程由甲苯氧化制备苯甲醛。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甲苯和苯甲醛的沸点分别为110.6℃和179.1oC,MnCO3在水中难溶,实验中分离甲苯和苯甲醛采用的操作I是 ;分离(NH4)2SO4和MnCO3采用的操作Ⅱ是 。
(2)反应I所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中反应Ⅱ应加入稍过量的NH4HCO3溶液,其目的是
(4)实验中发现,甲苯氧化为苯甲醛的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其可能的原因是
(5)该工艺流程最大的优点是尽可能的实现原料的循环使用和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该工艺体现的基本思想是 思想。
2.(能力题)下图是从铝土矿X中提取其主要成分的两种相互结合的方案,已知A为红褐色沉淀,D、F为白色沉淀,F经两次失水转化为G,I、II、Ⅲ、Ⅳ是相同的操作。
(1)操作I的名称是
(2)X的主要成分是 、 、 (用氧化物的化学式表示)。
(3)写出下列转化的离子方程式:
B+C→D: ;
N→F: 。
(4)要使X的利用率最高,则方案一与方案二所取矿石的质量比为 。
(5)两方案结合的优点是 。
3.(综合题)市售果汁通常是由鲜果汁加以各种辅料配制而成。某实验活动小组想探究果汁中的主要成分,经查阅有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学实验室条件,准备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和总酸量。资料显示,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可由如下反应原理测得:
C6H8O6+I2→C6H6O6+2H++2I-
(1)补充下列步骤中所缺部分: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液。
②将 式(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洗净后,用待测果汁润洗两次,装入果汁。
③从上述滴定管中向两只锥形瓶中分别放人20.00 mL果汁,盖上橡胶塞备用。
④取一只③中装有果汁的锥形瓶,向其中加入10 mL经煮沸、冷却后的蒸馏水、5 mL 6 mol/L的醋酸、3 mL 0.5%的 作指示剂,用0.0500 moL/L的碘水滴定至溶液呈 色且半分钟不褪色。记下所消耗碘水的体积为V mL。
⑤取③中所备另一只装有果汁的锥形瓶,用0.0500 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消耗标准NaOH溶液12.8 mL。
(2)回答下列问题:
①(1)中步骤④所加蒸馏水为什么要经煮沸、冷却后再使用? 。若未经煮沸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②现有两个实验小组用同一种果汁同时进行实验,两组的测定数据如下:
甲组
乙组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试样体积(mL)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标准碘水体积(mL)
6.58
7.22
6.66
6.76
6.78
6.74
如果你是教师,你在准备实验时测定的所用标准碘水的体积平均值V=6.80 mL,根据上述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
A.你将给哪个小组更高的评价?说明你这样选择的理由。
B.以你认为较可靠的一组数据计算该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单位:g/L)
③中学实验室进行酸碱中和滴定时,常用酚酞或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本实验中测定果汁中总酸量时应选用哪种指示剂? 。
④若所用果汁颜色较深,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处理后再进行中和滴定操作?
4.(综合题)实验室需要制备纯净的氯化钾。现有含少量KBr和K2SO4的氯化钾样品,按照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提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I的名称为 ,操作Ⅱ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
(2)若用硝酸钡来代替氯化钡,是否可行? (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
。
(3)若实验所得固体甲、乙的质量分别为W1g和W2g,则样品中KBr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
(4)某同学对该实验方案提出质疑,他认为加适量氯化钡溶液不容易控制,应该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请你按照他的思路,用上述实验流程图表示出他后面的实验过程,要注明所用试剂和所得产物的化学式以及相应操作的名称。
CHO
CH3
【演练答案】
l.(1)蒸馏过滤 (2) + 4H2SO4+2Mn2O3 +5H2O+4MnSO4
(3)使锰离子沉淀完全 (4)反应过程中有副反应产生,或苯甲醛可能被氧化成苯甲酸,或该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5)绿色化学
2.(1)过滤 (2)Fe2O3 A12O3 SiO2 (3)3Al2-+Al3++6H2O=4Al(OH)3↓
SiO32-+2H++H2O=H4SiO4↓ (4)3.1 (5)获得相同质量的产物,消耗反应物(酸或碱)少
3.(1)②酸式 ④淀粉溶液蓝
(2)①煮沸是为了赶走水中溶解的氧气,防止其氧化维生素C偏低
②A:乙组乙组的精确度较高 B:2.97g/L
③酚酞 ④用活性炭进行吸附脱色再过滤得滤液,对滤液进行中和滴定操作
4.(1)过滤玻璃棒、酒精灯 (2)否会引入硝酸钾(或NO3-)杂质
(3)×100%
(4)